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皮肤病] UVA1治疗皮肤病的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8-26 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长波紫外线(UVA)分为UVA1(340~400nm)和UVA2(320~340nm),其中UVA2因为物理和生物学效应与中波紫外线(280~320nm,UVB)相近。


以往使用的UVA包括UVA1与UVA2,因UVA1有UVB的特性,目前被单独列出作为治疗光谱。UVA1波长较UVB长,穿透力强,能到达真皮深层。


1 治疗皮肤病的可能机制


Godar等证实,UVA1通过3条通路诱导T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①即刻效应:通过产生纯氧态O2和超氧阴离子O2-触发线粒体后Caspace凋亡通路;②中介效应:激活细胞膜Fas受体,间接激活线粒体前Caspace凋亡通路;③延迟效应:光照产生的DNA损伤激活了FasL和P53,再通过即刻效应和间接效应诱导T细胞凋亡。


UVA1能减少AD患者皮损内朗格汉斯和肥大细胞的数量、下调各种细胞因子,包括TNF-a、IL-12、IL-6、IL-8、IFN-7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l。


在硬皮病小鼠模型中,UVA1促使胶原酶生成,上调成纤维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2和3的mRAN表达,并呈剂量正相关,MMP-1与胶原降解密切相关。


UVA1还能穿透至真皮深层,通过上调TGF-β,增加成纤维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2 治疗的一般原则


目前常用的UVA1治疗仪有平卧式和站立式两种。治疗前应采集患者的全部病史,包括皮肤光分型、光过敏史、皮肤肿瘤家族史、光敏感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服药史等。在患者皮肤非暴露部位测定最小红斑量。


UVA1最常用的剂量可分为:小剂量(20~39J/cm2)、中剂量(40~79J/cm2)和大剂量(80~120J/cm2)。目前国内对各个疾病的单次照射剂量、治疗时间和照射次数仍无明确标准,通常根据患者病情、疗效、治疗反应等进行经验性判断。


若最小红斑量小于维持剂量,应从最小红斑量开始采用阶梯递增法增加照射剂量。对每例接受治疗者均应进行长期和规律的随访。


UVA1的禁忌证包括高度光敏感、服用光敏感药物、服用免疫抑制剂、皮肤肿瘤或接受放疗的患者,孕期或哺乳期妇女等。


由于UVA1的远期致癌性尚不明确,对儿童患者缺少使用标准,可对儿童患者使用中/小剂量,每年低于40次累积治疗,并严格年度随访。


3 适应证及应用


3.1特应性皮炎(AD):


Krutmann等报道,UVA1对严重的急性爆发性AD有明显疗效,在他们的多中心随机队列研究中,试验组用大剂量UVA1(130J/cm2),连续10d,累积剂量1300J/cm2,对比UVA/UVB联合组和单纯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组(氟可龙),大剂量UVA1组与单纯外用糖皮质激素组比UVA/UVB联合组有明显优势(P<0.0001),并且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总数明显下降,对比大剂量UVA1组与单纯外用糖皮质激素组,前者优于后者(P<0.002)。


有学者对关于AD的随机对照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总结出UVA1和窄谱UVB能有效地改善AD的症状,大剂量UVA1和中剂量UVA1之间无差异,目前尚缺少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疗法(PUVA)与UVA1或窄谱UVB的大规模病例比较。


同时,传统观点认为,UVB适用于慢性、瘙痒性、苔藓化AD,UVA1适用于急性爆发性AD,尚需要进一步证明。


总之,大剂量或中剂量UVA1是治疗急性爆发性AD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以推广试用于慢性湿疹,可通过适当延长治疗周期,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保湿剂等解决复发问题。


3.2 皮肤硬化:


3.2.1局限性硬皮病:研究证实,UVA1对局限性硬皮病有显著疗效并优于窄谱UVB。Stege等最早对比大剂量与小剂量UVA1对局限性硬皮病的疗效,大剂量组采用130J/cm2,每周4次连续5周,之后每周2次连续5周,共30次;小剂量组20J/cm2,频率和次数同大剂量组。


结果发现,治疗后大剂量组皮肤弹性显著增加,厚度减少,优于小剂量组(P<0.01)。同时,取治疗前后皮损处活检,RT-PCR检测胶原酶I的mRNA表达,提示升高20倍。


Sator等对比了中剂量UVA1(70J/cm2)和小剂量UVA1(20J/cm2),两组均接受共30次治疗(每周4次连续5周,之后每周2次连续5周),中剂量UVA1组治疗前后临床评分、皮损厚度改变显著优于小剂量组。


2006年的一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了小剂量UVA1(每次20J/cm2,27例)、中剂量UVA1(50J/cm2,17例)和窄谱UVB(皮肤光分型Ⅱ型:最大剂量1.3J/cm2;H型:最大剂量1.5J/cm2;18例),疗程均为每周5次,连续8周。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评分、皮肤活检组织学评分,3组均有改善,但中剂量明显优于窄谱UVB组,有统计学意义。PUVA和宽谱UVB治疗似乎对局限性硬皮病有效,但目前缺少UVA1与二者的对比研究。


3.2.2系统性硬皮病:UVA1主要用于系统性硬皮病皮肤硬化的治疗,如肢端硬化症。最早使用中剂量UVA1局部照射皮损部位。


Kreuter等证实了小剂量局部照射对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效:局部小剂量UVA1(30J/cm2),每周4次,累计剂量1500J/cm2,18例患者中16例临床评分显著改善,包括Rodnan评分、关节活动度、溃疡愈合程度、雷诺现象(肢端血管灌注时间)、超声检测皮肤厚度,其中对6例患者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真皮胶原结构改善、炎性浸润减轻。


近年来,有报道应用中剂量UVA1(40J/cm2)全身照射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皮肤硬化以及小口畸形,每周2~3次,共40次,累积剂量2225J/cm2,治疗后患者能正常发音说话,最大张口时上前切牙下端至下前切牙上端的距离从4cm变成5cm。


由此显示,中剂量或小剂量UVA1局部照射对系统性硬皮病的肢端硬化,尤其对疾病早期的皮肤改变有明显作用,但最优剂量及治疗规范尚需要大规模临床资料证实。


3.2.3另有较早期的病例系列报道证明,UVA1对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皮肤损害亦有效。


3.3 蕈样肉芽肿(MF):


01ek-Hrab等最近证实,中等剂量UVA1对MF的作用。El-Mofty等将13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宽谱UVA(UVA1占80.1%,每次20J/cm2)和PUVA(20J/cm2)照射治疗,每周3次,共40次,随访3年。


对比临床和组织学结果发现,两组均得到明显疗效,但宽谱UVA组疗效“明显者”的占33%,PUVA组仅有13.3%,宽谱UVA组起效更快,在更短时间内得到完全缓解,3年随访中复发率更低,作者认为,宽谱UVA对于早期MF的治疗优于PUVA。


Zane等用大剂量UVA1(110J/cm2)治疗泛发的斑块型、结节型和红皮病型MF共13例(IB期8例,IIB期4例,HI期1例)每天1次,并进行临床和组织学评估,其中1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首次验证了大剂量UVA1对进展期MF的作用。


韩国学者在2013年首次探索不同剂量UVAl(大剂量为100J/cm2,中剂量为65J/cm2,小剂量为20J/cm2)对早期MF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组均有效,且疗效相当。


尽管目前对早期MF(<nA期)皮损的治疗首选RJVA或UVB,但中剂量UVA1具有安全性高、见效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似乎优于PUVA。


3.4 SLE:


McGrath等进行的随机双盲交叉对照研究,证明小剂量UVA1对SLE有明显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在他们的一期试验中,A组接受6J/cm2UVA1,每周5次连续3周,接着3周可见光安慰剂光照;B组则首先接受3周安慰剂照射,随之3周同等剂量UVA1治疗。


25例患者完成一期试验,二期试验中两组患者均继续接受18周UVA1照射并逐渐减量。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评价(SLAM)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受试者在一期试验中经过3周UVA1照射均有好转,而可见光无作用;在二期试验中,在接受每周2次或1次照射后,SLAM均有好转。


另两项由Polderman等使用改进的UVA冷光技术进行双盲安慰剂交叉的对照研究,也显示UVA1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低剂量UVA1可以作为中等强度SLE的辅助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3.5 结节性痒疹:


2008年有作者首次报道了17例患者接受中剂量UVA1的照射,单次剂量(47.6±9.7J/cm2,平均照射14次,结果显示,14例患者显著好转。2012年,马骄阳等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运用沙力度胺口服联合糠酸莫米松封包,加用UVA1(单次剂量10~20J/cm2,每次30min)或UVB(起始剂量为0.35J/cm2,每次递增0.1J/cm2)光疗,每周2~3次,全程不少于8次,结果显示,UVA1组和UVB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UVA1与UVB之间无差异。


3.6 胫前黏液性水肿:


陈小英等首次试用大功率UVA1(单次剂量80J/cm2,累积剂量1440J/cm2)于8例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的胫前黏液性水肿,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和糠酸莫米松乳膏局部封包,治疗后水肿明显减轻,超声检测真皮厚度变薄。


3.7 其他皮肤疾病:


有报道显示,UVA1治疗泛发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嗜酸性筋膜炎、玫瑰糠疹、瘢痕疙瘩、环形肉芽肿、网状红斑性黏蛋白病等均有明显疗效。


4 不良反应


UVA1最主要的急性期不良反应是皮肤色素沉着、烧灼感、即刻红斑,尤其是接受大剂量UVA1照射时更明显;其他还有多形性日光疹、单纯疱疹、胆碱能性荨麻疼等。


慢性期不良反应:有多篇研究对92例至230例不等的患者进行了最长达6年的随访,未发现UVA1具有致癌性及其他长期不良反应。


Calzavara-Pinton等报道了2例接受免疫抑制的患者(分别服用甲氨蝶呤和**;环孢素和**),接受大剂量UVA1照射后发生Merkel细胞癌,提示对长期使用免疫抑制患者需谨慎使用UVA1。


总之,UVA1用于难治性皮肤病,已证明其有效性,适用于其他光疗疗效不佳的皮肤病或作为其他治疗手段的辅助治疗。


本文主要缩写:TNF:肿瘤坏死因子,IL:白细胞介素,IFN:干扰素,ICAM:细胞间黏附分子,MMP:基质金属蛋白酶,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D:特应性皮炎,MF:蕈样肉芽肿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年9月第40卷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21:5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