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357|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请教小肠主液的机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2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14-6-23 23:15 编辑

在中医基础中,小肠的功能之一就是主液(《灵枢经脉》是主液所生病者)。主液的意思就是调控泌尿系统的功能。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小肠经的主病是:尿痛、尿热、尿血、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症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我们知道泌尿系统应当与 肾和膀胱有关。古人说与小肠有关的说法是: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所以才与泌尿相关联。现代的说法是小肠经通过相表里的心经调控血脉,进一步通过肾和膀胱调控泌尿系统。这个说法转的弯似乎太多了一些。明显的牵强附会之说。而且大肠似乎也可以吸收水液,为何大肠就没有调控泌尿的功能?不能否认在临床上小肠经的确具有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作用,但是其直接调控的道理呢?请各位中医广泛讨论为盼!
2# 沙发
发表于 2014-6-24 0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宇宙旋风 于 2014-6-24 07:22 编辑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肠胃要休息
未时血气流注于小肠,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端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多喝水利排泄
    申时血气流注于膀胱,称为「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为肾之腑,两者均属水,因此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观点:1,小肠主液,分泌清浊,2小肠与膀胱的关系密切,从经脉流行和解剖位置都可以参考。
3# 板凳
发表于 2014-6-24 08:3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种说法是:小肠在膀胱之上,小肠中的液体是直接渗透到膀胱中去的。这个理论现代看来已经不攻自破。
4
发表于 2014-6-24 08:44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4-6-24 08:30
还有一种说法是:小肠在膀胱之上,小肠中的液体是直接渗透到膀胱中去的。这个理论现代看来已经不攻自破。

小肠部位的位置,相当古人讲的丹田,丹田是产生元气的地方,其实就是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精气的地方,这是人体真正的后天;而先天在命门两肾之间。

所以,虽然说不上水液直接渗透膀胱,但小肠与膀胱的位置,其气化产生的动力对膀胱的作用是无疑的。气化作用是在空间进行的,这是中医学习需要弥补的一课,否则中医理论里有很多内容真不好理解。。。。。
5
发表于 2014-6-24 10:29 | 只看该作者
三只小猪,也是成语。
其实这些古远的理论,连考古的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
但有一点我知道。一个理论必须说圆了,只要能说的圆,挑不出毛病,他就是好理论。
那么反过来看,一个具备完整性的理论,我就要学它。不然就不学。
6
发表于 2014-6-24 1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足自乐 于 2014-6-24 16:18 编辑

心为君主之官,人之精神,运动,情性,莫不由“心”这最高层的指挥操纵。故这水液代谢,这“心”的机能,实质上就直接参与了,故这小肠泌别清浊和泌尿功能,实质上受心的调控,这样理解更简便,也就不要去搞得那么复杂,反受异议。
古人能认识到,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移于小肠,主病是:尿痛、尿热、尿血、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症状,用清心火的治法,也应为长期经验结晶,无可非议。
在一千多年前,能有如此系统的理论,很了不起了!
7
发表于 2014-6-24 16:20 | 只看该作者
知足自乐 发表于 2014-6-24 11:36
心为君主之官,人之精神,运动,情性,莫不由“心”这最高层的指挥操纵。故这水液代谢,这“心”的机能,实 ...

尿痛、尿血我看是因为小肠中下移的心火,累及了膀胱。
8
发表于 2014-6-24 21:40 | 只看该作者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懂中医小肠这个名词,和小肠的功能定义。我们都知道古人对脏腑的功能是以观察和推测以及临床实践检验总结得到的,古人肯定没有现代人那样做生理实验得出结论,这从所有的古医学记载都得到印证!所以你要用现代解剖学知识去套用中医学知识理论,那肯定错误百出!虽然中医也有解剖形态上的认识,但对于其解剖的生理功能,由于当时水平限制,功能原理是看不到的,受制于当时的科学认识观即**学说的影响,总结得到的!所以中医小肠主液就不是小肠解剖学原本的意义上功能,它迎合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的思想,所列出的功能就包括现代解剖学泌尿系的症状!所以学中医就要了解当时的文化,不要一味的用现代解剖学知识去理解中医学脏腑知识!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医币 +5 收起 理由
宇宙旋风 + 5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4-6-24 2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14-6-24 23:33 编辑

首先 感谢各位回帖讨论。不过我还是不太赞成8楼得观点。因为: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功能并不是来源于古人简单的观察、推测和临川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的确确是来自于古人的医学实验。尽管这些实验比较原始,比较粗糙。由于古人的这些实验被历史上各种因素所掩盖,所以我们看不出来他的实验本质。
第二,小肠主液的生理现象一定会有它的解剖学基础存在。现在没有找到,不代表以后就找不到。
第三,如果 还是用哲学观点去套用医学理论,那医学理论就很难发展,很难深入。结果就是数千年不变化。
第四,很多人的观点是:古人传下来的东东,就那么用吧!这是一种不求甚解的观点。***需要的是深入,透彻,甚至钻牛角尖似的探讨。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医币 +5 收起 理由
宇宙旋风 + 5 感谢你提供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14-6-25 02:01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4-6-24 23:31
首先 感谢各位回帖讨论。不过我还是不太赞成8楼得观点。因为:
第一,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功能并不是来源 ...

    楼主看书看得也多,在此请楼主举出古人实验证据来,即使是一丁点的生理实验证据也行呀!别老是说“现在没有找到,不代表以后就找不到”,说这句话不就是废话吗?小肠主液在古代根本就没有生理解剖学基础,要有怎么就不直接阐述,何必绕个弯来让未来人找呢?何必还在说小肠主液呢???
    站在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哲学观点阐述未知医学知识是可行的,那叫做推理!但对于保存下来古中国医学,有许多有效实用的方法,我觉得应该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阐述补充,以适应时代科学进步发展的需求!这不叫钻牛角尖!
    诚然,现在有很多学中医的对古人留下的知识,是不求甚解的全盘汲取,所以中医目前就好像定格在某个时期的状态,似乎原地踏步,甚至有倒退的迹象。鄙人认为学中医是揣摩古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即思维或叫思路,而不是停留在什么方子治什么病的表面,你揣摩到了你会豁然开朗,这叫悟到了!

11
发表于 2014-6-25 03:28 | 只看该作者
1、用六弦古琴乐音诱发十二经脉的感传

1)实验目的

探索经络循行的路线。

2)实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脱衣,卧床。

(2)六弦古琴一床。散音定因为:CDEFGA。

(3)操琴者反复拨动每一个散音和七徽按音。

(4)敏感人感受经络感传并口述感传路线,记录者记录感传路线。

3)实验结果

见《灵枢·经脉第十》中的经络循行路线。

4)医学用途

建立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5)研究潜力

一个八度内常见的乐音有十二个,还有六个没有实验;经络不止十二条还有很多空缺。

2、用五弦古琴的二十五音诱发经络感传

1)试验目的

探索五弦古琴的二十五音对经络的作用部位。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脱衣,卧床。

(2)五弦古琴一床。散音定因为:CDFGA。

(3)操琴者反复拨动每一个散音和七徽至十三徽之间的五音按音。

(4)敏感人感受经络感传并口述感传路线,记录者记录感传路线。

3)试验结果

肯定了古琴乐音中的某些按音可以分别诱发出某经络上下左右局部的经络感传。具体内容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五音五味》。

4)医学用途

提高了乐音定位治疗经络疾病的精度。

5)研究潜力

(1)古人作的实验结果记录传抄有误,需要纠正。

(2)古人所做的试验结果缺乏任脉、督脉、心包经和三焦经等内容。

(3)古人所用的乐音组不完全,还有很多没有做。

3、用五弦古琴乐音**音诱发经络感传

1)试验目的

研究五弦古琴**乐音对经络感传强度的影响以及组合后的乐音对经络作用的重点。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脱衣,卧床。

(2)五弦古琴一床。散音定音为:CDFGA。

(3)操琴者反复同时拨动每两个散音或七徽至十三徽的五音按音。

(4)敏感人感受经络感传并口述感传路线,记录者记录感传路线和感传强度。

3)试验结果

研究发现**音作用后经络感传的感觉强度加大,感传倾向于某一个乐音的对应经络,另一个乐音对应的经络感传消失。见《灵枢·五音五味》。

4)医学用途

利用**加强乐音对应经络的治疗强度。

5)研究潜力

古人只研究了五组乐音对应经络的关系,还有很多有待补充。

4、用五声诱发经络感传

1)试验目的

探索五声对经络的影响。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

(2)依次、反复读出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的声音。

(3)感受读声后自身的经络感传。

(4)记录某字与某经络的关系。

3)试验结果

古人通过试验发现五声对应的经络是宫对应脾经;商对应肺经;角对应肝经;徵对应心经;羽对应肾经。参见《素问·针解篇》:“五声对五音六律”。

4)医学用途

利用语音来治疗疾病。朗读或歌曲。

5)研究潜力

古人研究的只是五个字的对应经络。人类的发音还有很多,经络也没有全部都做完,有待补充。

5、语音调式诱发的经络感传

1)试验目的

研究语音调式对经络的影响。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

(2)依次、反复读出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平声和仄声的声音。

(3)感受读声后自身的经络感传。

(4)记录某字音声调与某经络的关系。

3)试验结果

平声可诱发阴经感传,仄声可诱发阳经感传。参见《素问·针解》:“人声应音,人阴阳和气应律”。

4)医学用途

语音疗法和歌曲疗法。

5)研究潜力

汉语拼音有平声也有仄声。但是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仄声又分上声和去声。进一步的实验可以发现还可以分成左右经络的差别。

6、用五音六律诱发经络感传

1)试验目的

探索五音六律对经络的影响。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穿薄衣。

(2)用常见乐器如编钟、编磬、古琴散音和七徽按音或瑟。

(3)用其中的五音CDFGA和六律cdefga发音。

(4)记录诱发的经络感传。

3)试验结果

五音对应五脏经络,六律对应六腑经络。参见《灵枢·经别》:“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4)医学用途

音乐疗法。

5)研究潜力

八度音有十二,所用只有五、六;经络有十四,所涉只有十一。实际上的经脉有34条。

7、用五**发经络感传

1)试验目的

探索颜色对经络的影响。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

(2)青(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红、白、黄、黑五色玉石薄片各一块。

(3)将玉石片放在某个身体部位上(最好是全息经络部位上,如脐、天突、大椎、中极等穴位)。

(4)用铜镜反射阳光照射玉石表面。

(5)体验不同颜色玉石在铜镜反光照射下诱发的经络感传并记录玉石颜**发的经络感传。

3)试验结果

青色通肝经;红色通心经;白色通肺经;黄色通胃经;黑色通肾经。参见《素问·经络论篇》。

4)医学用途

玉石疗法和彩色疗法。

5)研究潜力

古人所做的颜色与经络实验仅有五种,实际上还有很多颜色对经络的影响须待完成。

8、用顶眼观测经络循环频率

1)试验目的

探索经络循环的频率。

2)试验方法

(1)普通受试者若干人。

(2)开顶眼者若干人。

(3)以心律,呼吸频率,日晷,刻壶滴漏等为计时器记录时间。

(4)观测人体经络在常态下的运行情况,记录经气不同运行阶段的时间。

3)试验结果

(1)人体经气运行一周的时间为2刻或270息。

(2)人体经气运行半天的运行次数为50周。

4)医学用途

人体生理学基础理论。



9、用顶眼观测经络循环的有效长度

1)试验目的

检测经络在循环中各经络的有效长度。

2)试验方法

(1)普通受试者若干人。

(2)开顶眼者若干人。

(3)观察并检测受试者每条经络从开始运行到下一条经络开始运行之间的最短距离。

(4)记录各经络的最短循行长度。

3)试验结果(参见《灵枢·脉度》)

(1)肺经、心经和心包各为经为三尺五寸。

(2)大肠经、小肠经和三焦经各为五尺。

(3)肾经、肝经和脾经各为六尺五寸。

(4)膀胱经、单晶和胃经各为八尺。

(5)任脉四尺五寸。

(6)督脉七尺五寸。(注:《内经》误抄为跷脉)

4)医学用途

人体生理学基础理论。



10、经络循环中各经络的连接位点。

1)试验目的

了解经络循环中各经络连接的位点。

2)试验方法

(1)普通受试者若干人。

(2)开顶眼者若干人。

(3)观察受试者经络循内环中各经络连接的位点。

(4)记录各经络连接的位点。

3)试验结果

左侧任脉——天突穴——右侧肺经——右侧大指和食指两侧端——右侧大肠经——右侧大迎穴——右侧胃经——右侧大趾内侧、4趾内侧和2、3趾两侧端——右侧脾经——右侧心系——右侧心经——右侧小指两侧端——右侧小肠经——右侧睛明穴——右侧膀胱经双线——右侧小趾两侧端——右侧肾经双线——右侧心包——右侧心包经——右侧中指和无名指两侧端——右侧三焦经——右侧瞳子髎穴——右侧胆经双线——右侧四趾外侧端和大趾外侧端——右侧肝经——右侧百会穴——右侧督脉——右侧会**——右侧任脉——天突穴——左侧肺经——左侧大指和食指两侧端——左侧大肠经——左侧大迎穴——左侧胃经——左侧大趾内侧、4趾内侧和2、3趾两侧端——左侧脾经——左侧心系——左侧心经——左侧小指两侧端——左侧小肠经——左侧睛明穴——左侧膀胱经双线——左侧小趾两侧端——左侧肾经双线——左侧心包——左侧心包经——左侧中指和无名指两侧端——左侧三焦经——左侧瞳子髎穴——左侧胆经双线——左侧四趾外侧端和大趾外侧端——左侧肝经——左侧百会穴——左侧督脉——左侧会**——左侧任脉——天突穴——右侧肺经。参见《灵枢·营气》。

4)医学用途

人体生理学基础理论。

12
发表于 2014-6-25 03:31 | 只看该作者
11、寸口脉经络分布

1)试验目的

探索寸口脉的经络分布情况。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

(2)钝头牙签一只。

(3)在寸口脉划分出寸关尺三个区域。

(4)用牙签轻刺寸关尺每一个区域的动脉两侧。

(5)体验各部位经络感传到达的部位。

3)试验结果(参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左 寸 右 / 左 关 右 / 左 尺 右

外心 外肺 外肝 外胃 外肾 外肾

内膻中 内胸中 内鬲 内脾 内腹中 内腹中

4)医学用途

脉诊基础理论。

5)研究潜力

在尺外还有两个诊区没有研究,经络还有任脉、督脉、心包经和三焦经没有找到对应的位点。

12、不同年龄阶段的经络状况

1)试验目的

探索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脏腑经络状况。

2)试验方法

(1)同一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受试者若干人。

(2)检查各受试者的脏腑经络状况。

(3)评价各受试者的脏腑经络等级。

(4)统计各年龄阶段受试者脏腑经络生理特点。

3)试验结果

(1)某地区以十年为年龄分阶段。如《灵枢·天年》。

(2)某地区男性以八年为年龄组分阶段。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3)某地区内女性以七年为年龄组分阶段。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4)医学用途

人体生理学理论。临床医学参考。

5)研究潜力

古人只研究了两个地区人体各年龄阶段的脏腑经络状况,还有很多地区没有研究。

13、各地区人种族的脏腑经络差异

1)试验目的

探索各地区人口种族的脏腑经络差异。

2)试验方法

(1)召集各种族受试者若干人。

(2)检测各受试者的脏腑经络等状况。

(3)评价各受试者脏腑经络等的情况。

(4)统计各种族脏腑经络等的规律。

3)试验结果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实验结果将人类分成二十五种。

4)医学用途

因地区(种族)特点重点治疗不同的疾病。

5)研究潜力

二十五种人的分类明显不够数,实际上如按经络划分应当有68种。

14、穴位的特异性

1)试验目的

探索穴位的特异性。

2)试验方法

(1)经络敏感人若干人。

(2)钝头牙签。

(3)用牙签**穴位。

(4)体验每一个穴位的经络感传状况,包括感传重点部位、感传的方向、感传的串经、感传的完整度等。

3)试验结果

见于大多数穴位名称的提示之中。如合谷穴提示感传的重点到手足掌部。

4)医学用途

针灸选穴。

5)研究潜力

很多穴位的命名比较晚,它们没有以穴位经络感传的特点来命名。

15、各经络间气血多少

1)试验目的

探索人类各经络气血多少的普遍规律

2)试验方法

(1)普通受试者若干人。

(2)检测受试者各经络的气血多少状况。

(3)评价受试者各经络气血的状况。

(4)统计受试者各经络气血的规律。

3)试验结果

各经络气血多少的情况明显不同。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多气多血;少气少血;少血多气;少气多血。详见《素问·气血形志》等。

4)医学用途

人体经络生理学理论。

5)研究潜力

古人的研究比较模糊,不分手足。理论上应当进行十四经研究气血多少的状况。

16、针泻手五里穴导致五脏气血衰亡

1)试验目的

探索穴位和手法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2)试验方法

(1)受试者若干人。

(2)毫针一只。

(3)利用迎随补泻手法中的泻法**手五里穴。每次针灸捻针五次,使感传到达五条阴经经络和脏器。连续五天**。

(4)观察**之后的脏腑经络情况。

3)试验结果

受试者五脏气血逐渐衰少,最后死亡。参见《灵枢·玉版》。

4)医学用途

禁止在具有多条串经功能的穴位上连续使用泻法。如:百会、五里、风池、殷门、中极、天突等。

5)研究潜力

《内经》中还有很多穴位具有类似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探索其禁忌范围。

17、**补泻手法的效应

1)试验目的

探索**补泻手法的效应

2)试验方法

(1)受试者若干人。

(2)针灸针一只。

(3)**受试者一个穴位,使用补法或泻法。连续**数天。

(4)观察**后该穴位和经络的气血变化并记录。

(5)统计补或泻法对经络的作用。

3)试验结果

补法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泻法可以抑制经络气血的流通。参见《灵枢·九针十二原》。

4)医学用途

指导针灸手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5)研究潜力

很多外界因素对经络有影响。这些因素对经络影响的性质还有待探索。

18、人类禁食水谷的死亡天数

1)试验目的

探索人类禁食后能生存的平均天数。

2)试验方法

(1)受试者若干人。

(2)不给食物只饮水。

(3)记录死亡天数。

(4)统计平均死亡天数。

3)试验结果

人类禁食后平均能生存七天。参见《灵枢·平人绝谷》

4)医学用途

人体生理学探索。



19、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经络的影响

1)试验目的

探索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影响。

2)试验方法

(1)召集受试者若干人。

(2)检测受试者脏腑经络的情况。

(3)在受试者受到外界**引起情志改变后再次检测受试者的脏腑经络情况。

(4)对比各种情志变化前后脏腑经络气血的改变并记录。

(5)评价各种情志对人体脏腑经络的影响。

3)试验结果

怒伤肝,导致肝(经)阴不足,肝(经)火旺盛;喜伤心,导致心经气血过盛;思伤脾,导致脾经气血不足;忧愁悲伤肺,导致肺经气血不足;恐惧惊吓伤肾,导致肾经气虚。参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等。

4)医学用途

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5)研究潜力

古人研究的结论不够明确,需要重复验证。

20、解剖人体

1)试验目的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2)试验方法

(1)尸体若干人。

(2)解剖工具若干。

(3)解剖人体,保留测量各种解剖部位。

3)试验结果

参见《灵枢·经水》《灵枢·骨度》《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等。

4)医学用途

指导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古人已经做了很多医学实验,有些不需要我们去重复了(如解剖实验),有些就需要我们去重复,最好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去重复。你能够做其中的一部分吗?谢谢你的贡献!你还能发现古人的其他实验吗?请在回帖中跟进,谢谢!
13
发表于 2014-6-25 03:42 | 只看该作者
gxganping 发表于 2014-6-25 02:01
楼主看书看得也多,在此请楼主举出古人实验的证据来,即使是一丁点的生理实验证据也行呀!别老是说“ ...

两千年来古人一直都是在用悟的方式理解《内经》。结果就是能悟到一篇两篇的寥寥无几。尽管这几位悟到的已经成为一代宗师。难道我们还要用悟的方式吗?
14
发表于 2014-6-25 0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宇宙旋风 于 2014-6-25 07:21 编辑

医学研究需要两步走;
1,悟,并不是纯粹思辨的东西,悟是借助身体和思维这种工具,来达到理解和感悟自身变化和天地合一的关系,恐怕中医的起源有很大部分借助了这个方法,最精密的机器是活的人体和心、脑神明,其中蕴[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工智能无法完全模拟的智慧。


2,任何现象存在都是有物质基础的,所谓无形的东西只不过是仪器手段还没有发现而已;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正在逐步深入,仪器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不可见光部分,也让我们知晓和证实了物体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和无形联系,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有虚象但并不是虚无,真空不空,。。。。。。思维是无止境的,君子善假于物,更多的发现“暗区”仍然等待我们去照亮,,,,,


所以,正是齐心协力的时候,还中医一个本来面目。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5朵
15
发表于 2014-6-25 08:2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源于小儿推拿穴位“小肠”。教材中讲:“小肠穴主治小儿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很明显小肠穴真的与泌尿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否则不会有如此直接的主要的治疗作用。我作如下考虑:
1、小肠穴的命名本意不是指小肠这个脏器,而是指小肠经。从施术范围就可以看出这是直接真对小肠经的治疗。
2、既然是小肠经在起作用,那就要考虑小肠经的经络循行线路。不过很遗憾的是即便是很全面的《灵枢经脉》也没有记述小肠经与泌尿系统之间的关系。
3、重新做的小肠经经络循行线有一个可能到达泌尿器官的位点,这就是位于第一骶椎骶椎正中嵴旁开一点五寸处的小肠俞。小肠俞与小肠经的天宗穴之间有直接的经络线联系。小肠经的感传可以从天宗穴下行到小肠俞,从小肠俞进入盆腔到小肠。又没有一条小肠经通过小肠俞直接到达泌尿器官的内行线路?
4、小肠俞的治疗作用中的确具有治疗遗尿、血尿、遗精早泄等泌尿生殖器疾病的作用。是通过骶椎孔发出的神经在起作用,还是另有一条从小肠俞到泌尿道的经络线路?尽管内脏的经络循行比较模糊,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我觉得有必要再次的重新进行小肠经的经络感传实验。
16
发表于 2014-6-25 09:14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4-6-25 08:22
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源于小儿推拿穴位“小肠”。教材中讲:“小肠穴主治小儿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很明 ...

{MOD}。也提个建议供参考。人体的能量传导路径,有按经络路线,这个离不开神经、血管,包括现代研究生物电的伴随衍生方向,这些可能是较粗糙的粒子波形能量的传导方式;也有不可见光波型的传导,不需要具体路经,象引力场,各种作用力场等等;也有全方位的虚空传导没有形质障碍。。。。。。


内经讲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也是具体描述了一种现象。。。对人体的很多未知部分,我们借助现有的仪器手段逐步去发现;说实在的,一切声、光、磁电,可见与不可见的扰动都在作用于人体,但人体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它又有维系自身与外界谐同的能力,医学就是寻找这种规律,然后来更好的为自身的健**存服务。

17
发表于 2014-6-25 10:52 | 只看该作者
我又做了一次小肠经的经络感传。感传从小指尺侧沿小肠经上行,经天宗穴下行到小肠俞,从小肠俞进入盆腔,到达尿道内括约肌、前列腺和精囊腺区域。女性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肯请有能力的女性行家也参与进来。
18
发表于 2014-6-25 20:19 | 只看该作者
小肠具有脾与肾的功能,中医的脾有一部分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小肠,中医的小肠有一部分现在肾的功能,小肠与心相表里,心有异常会造成小便不利,现在临床心脏异常也会造成肾排便不利
19
发表于 2014-6-25 22:53 | 只看该作者
楼住,你的思路不对,中医的理论,心和小肠相表里,一个丁火、一个丙火,一个脏腑降,一个腑要升,小肠丙火化气相火。一个化气少阴,少阴证,提纲是什么。脉沉,但欲寐。反而你讲西医泌尿系感染霍在一起,这样要不得。想你这样中西医结合只会害了你,两种理论体系,不要在一起讨论,

20
发表于 2014-6-25 23:19 | 只看该作者
yanhaidong 发表于 2014-6-25 22:53
楼住,你的思路不对,中医的理论,心和小肠相表里,一个丁火、一个丙火,一个脏腑降,一个腑要升,小肠丙火 ...


如果生活在古代,你的思路是对的。可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现代医学无微不至的会渗透到我们的思维中去。如果还是搞纯中医的东西,医疗教学科研都会四面楚歌,四处碰壁。中医离饿死也就不远了。再说怎么转也还是没有离开中医的本质,怎么做也还是重复老祖宗曾经做过的医学实验。唯一变的是表述以上内容的语言文字罢了。现在大家不也都在使用现代的读写工具电脑吗?难不成还要用甲骨刻画文章不成。亦或是在竹木简上书写文章?如果中医是科学的,如果中医是实用的,那就要用现代科学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还中医一个科学的本来面目。
21
发表于 2014-6-29 10:3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科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没有解释清楚,不要盲目的认为可以办到,举个最简单例子,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你用西医能解释清楚吗  ?

22
发表于 2014-6-30 08:0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老师讨论的好热烈,学生个人的理解是,阴脏主升降,阳腑主能量,以小肠来说,它的器质是腑,属阳,所有的水液和胃消化过的五谷精微(所有能量),到了这里,才开始分清泌浊,主要以脾和肾来完成分流(升降),这个液,学生的理解是不光是汗液尿液,也包括了肌肉关节之间需要的津液(水谷精微)。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3
发表于 2014-7-1 02:42 | 只看该作者
yanhaidong 发表于 2014-6-29 10:39
现在的科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没有解释清楚,不要盲目的认为可以办到,举个最简单例子,经络的实质是什么,你 ...

我以为经络就是微循环比较密集的管网状结构。经气就是微循环开放的各种因素。
24
发表于 2014-7-1 05:3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大家的帖子,其实小肠膀胱分别是手足太阳经。二者通过经络是相通的。同名经。
25
发表于 2014-7-1 07:34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医学讲的是询证医学,版主不会不知道吧 ,你认为的东西拿出理论依据呢呀,
26
发表于 2014-7-1 10: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没有和你抬杠的意思,能看到你这样的优秀的中医人才已近非常不错,中医的思维是一种哲学思考方式,这是我的一点心得,望以后多交流。
27
发表于 2014-7-1 11:32 | 只看该作者
想的有些复杂了,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小肠主液,简单说就是小肠主管下焦水液的代谢,水性趋下。上边火是心脏,下边火就是小肠,应该就是常说的命门火,只有火才能调节水液的代谢!也就是阴阳的关系,女人红杏出墙,男人没啥反应,那阴阳也就该离绝了!
28
发表于 2016-1-17 11:36 | 只看该作者
观点不同,各执主见,对开阔思路还是有好处的,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8:2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