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经] 部分自闭症患儿可基本恢复正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最近《儿童心理与精神病学杂志》[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13 Feb;54(2):195-205.]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高功能性自闭症患儿有可能逐渐摆脱临床意义上和社交意义上的自闭症谱系疾病(ASD)症状,具备正常的社会性功能。


       康涅狄格大学的Deborah Fein博士等人开展的这项小规模研究共招募了34例曾患有ASD但已达到“理想结局”的患儿,年龄、性别和非语言智商匹配的44例高功能性自闭症(HFA)患儿和34例发育正常的儿童。理想结局组的入组标准为:在5岁之前被诊断为ASD,有发育正常的朋友,目前不符合任何ASD诊断标准,Vineland适应性行为量表(VABS)沟通与社会性部分评分≥77,并且目前不接受任何与自闭症相关的教育服务。



       HFA组患儿均符合临床和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的ASD诊断标准。发育正常组儿童均从未符合ASD诊断标准,一级亲属中无ASD患者,并且VABS沟通与社会性部分评分≥77。排除患有使人虚弱的精神病、严重视力或听力受损、癫痫性疾病、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或明显头部创伤的受试者。


       在大约6 h的检查过程中,研究者采用ADOS、VABS、Benton面孔识别测试、临床语言基础评估Ⅳ、Wechsler简明语言与非语言智商量表,以及爱丁堡惯用手问卷(进行该检查的原因是,左撇子或惯用手成熟延迟者在自闭症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对受试者进行了评估。研究者还与家长进行了修订后的自闭症诊断面谈(ADI-R)以确定基线ASD诊断的严重性,对所有家长都使用社交问卷(SCQ)。


       结果显示,目前所有的理想结局患儿和发育正常儿童都不符合ASD诊断标准。但有7例理想结局患儿显示出轻度社会功能受损,后者均为非自闭症性,而与焦虑、抑郁、窘迫、注意力差等有关。发育正常儿童与理想结局患儿有几乎同样的较高语言智商评分,比HFA患儿平均高出7分。HFA患儿的面孔识别评分低于平均值;理想结局患儿和发育正常儿童的面孔识别评分相似,均处于平均水平。


       在ADOS沟通项目方面,21名发育正常儿童与20例理想结局患儿具有最正常功能,而HFA患儿无1例达到此标准;在ADOS社会项目方面,22名发育正常儿童与16例理想结局患儿具有最正常功能,而HFA患儿同样无人达标。理想结局患儿与发育正常儿童在VABS的沟通(98.30分与93.44分)、社会性(102.03分与101.74分)和日常生活(92.30分与88.76分)等方面评分均相似,而HFA患儿在上述领域的得分均明显偏低(分别为82.70分75.51分和75.40分)。


       尽管理想结局患儿的ADI-R终身社会性评分的受损程度小于HFA患儿(15.24 vs. 20.30,P<0.001),但两组患儿在沟通(14.30 vs. 15.51)和重复行为(5.85 vs. 6.19)方面评分相似。


       Fein博士及其同事总结认为,上述结果清楚地表明,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人群:早年患有ASD,但已不再符合任何ASD诊断标准,其沟通与社会能力与发育正常者处于同等水平。但她们也承认,理想结局患儿可能仍存在本项研究未能发现的“微妙残余缺陷”,并将为此开展进一步研究。研究者认为,对同伴交互和友谊性质的分析,将会更加有力地证明理想结局患儿的社会功能正常化。


       此外,理想结局患儿具有较高的平均智商评分,可能“是对ASD某些缺陷的代偿”或者受试者招募偏倚所致。


       该研究的适用性也存在明显局限性。研究者未能确定究竟有多少ASD患儿必然能获得理想结局,这一问题尚需前瞻性纵向研究来解答。该研究也未能探讨哪些干预措施更有可能带来理想结局。理想结局究竟是来自功能代偿还是来自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实质改变,也仍是未知数。


       该研究由**卫生研究院资助。作者声称无相关利益冲突。


       随刊述评:非理想结局不等于失败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纽黑文医院小儿精神科主任Fred Volkmar博士评论指出,这是一篇重要文章,虽然仍有待验证,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结局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痊愈”这个词的含义是比较复杂的,可能出现的结局是一个宽泛的范围,有时候我们直至患儿进入青春期才能预判大致的结局。令人沮丧的是,即使采取最佳干预方案,患儿往往仍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改善程度[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13 Feb;54(2):113-4.]。


       但是,《儿童心理与精神病学杂志》联合主编Sally Ozonoff博士强调,不要认为改善程度有限就是“失败”。研究者已经普遍不再使用“痊愈”这个词,Fein博士等研究者也是这样做的,以避免不合理的期望或者暗示“任何不够理想的结局都是失败的”。不过,这项研究提示,在不妨碍对仅取得较小改善患者的关注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严肃讨论“痊愈”的可能性。


       同时A.A. Broderick博士还指出,“只要从孤立状态转为融入社会、能充分参与日常活动,哪怕仍存在明显的症状”,也应被视为较理想的结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21: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