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85|回复: 4

[高血压] 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附件 可以打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8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附件  可以打印

8.1 附件1:高血压基本概念

8.1.1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经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
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5%10%,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血管性高血压等,通过手术等治疗可痊愈。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大都需要终身治疗。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140/90 mm Hg,但动态血压 24 小时平均值<130/80 mm Hg或家庭自测血压值<135/85 mm Hg。隐性高血压是指患者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140/90 mm Hg,但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值>130/80 mm Hg或家庭自测血压值>135/85mmHg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研究认为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大部分高血压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主要指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较多,比较明确的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以上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见表11

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及危害:解放以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1959年>15岁患病率为5.1%1980年为7.7%1991年为13.6%2002年成人患病率为18.8%2002年比1991年增加31%2002年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5%6%。经过努力,近几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 000万。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我国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者,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止措,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将持续上升,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居高不下的状况就难以遏制。

高血压防止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有效的防止措施,提高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进而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增长态势。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主导,制定积极的防止政策和可行的推广措施;媒体积极宣传健康知识和高血压防止知识,倡导健**活方式;各级专家在制定防止指南或规范和培训指导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应积极支持高血压防止研究工作和培训教育工作;基层医生积极努力做好高血压的防止工作。基层(社区、乡村)是高血压防止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止工作的主力军;全社会均应积极参与高血压的防止工作。

研究表明低危、中危、高危患者10年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分别为<15%15%20%≥20%。降压治疗对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均有益,但对高危患者益处更大;在降压幅度均为10/5 mm Hg时,预防脑卒中的效益高危患者比低危患者大1倍,所以对高危患者要加强管理和积极治疗。根据总体心血管病危险程度进行危险分层,对低危、中危、高危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科学防止,提高效果。血压达标后分别每32个月各随访1次,也有利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重点管理好高危患者。

我国高血压临床研究的证据: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随机对照的高血压治疗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证据。治疗时须考虑循证医学的证据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该病人的降压药物,优先选用高血压临床研究证实安全有效且价格合理的药物。我国完成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上海老年高血压研究(STONE)FEVER、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得到以下证据:尼群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康宝德维),吲达帕胺(寿比山)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降低脑卒中事件。目前进行的HIEF研究阶段报告表明初始用小剂量苯磺酸氨氯地平(安内真)与替米沙坦(安内强)或复方阿米洛利(安利亚)联合治疗,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老老年高血压治疗研究包含中国2/5的病例,结果表明,>80岁高血压患者小剂量缓释吲达帕胺治疗,可减少脑卒中发生及死亡风险。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降压治疗的效果是明确的,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脑卒中风险降低40%50%;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风险降低15%30%

8.2 附件2:血压测量规范

8.2.1
血压测量标准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欧洲高血压学会(ESH)、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和美国仪器协会(AAMI)]及中国高血压联盟(CHL)认证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一般不提倡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2/3被测量者测量前1小时内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进食、喝含咖啡的饮料、吸烟、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精神放松、排空膀胱;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被测量者应坐于有靠背的座椅上,**右上臂,上臂及血压计与心脏处同一水平。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 cm。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时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肱动脉搏动明显处。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时相()和第时相(消失音)。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音,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音。<12岁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以柯氏音第(变音)作为舒张压读数。确定血压读数:所有读数均应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读数应取偶数(02468),医疗记录中血压尾数02468的分布应均匀,建议分别占(20±10)%以内,切不可仅记录十整位数(0偏好)。电子血压计以显示血压数据为准。应间隔12分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 mm Hg应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血压测量有3种方式,即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动态血压。一般讲,诊室血压水平高于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水平。自测血压水平接近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水平。

8.2.2
诊室血压
诊室血压是指患者在医疗单位由医护人员测量的血压。目前主要用水银血压计。诊室血压测量方法见血压测量标准方法。目前,高血压诊断一般以诊室血压为准。

8.2.3
自测血压
家庭自我测量血压(自测血压)是指受测者在诊室外 的其他环境所测量的血压,一般指家庭自测血压。自测 血压可获取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信息。可帮助排除白 大衣性高血压、检出隐性高血压,对增强患者诊治的主 动参与性、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优点。现已 作为测量血压的方式之一。但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 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对 新诊断的高血压,建议家庭自测血压连续7天,每天早 晚各1次,每次测量3遍;去掉第1天血压值,仅计算后 血压值,根据后6天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决定提供参 考。血压稳定后,建议每周固定1天自测血压,于早上 起床后1小时,服降压药前测坐位血压。血压不稳定或 未达标的,建议增加自测血压的频率。

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ESHBHSAAMI)上臂 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一般而言,自测血压值 低于诊室血压值。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 mm Hg。医 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自测血压,培训居民测量血压的方法 和注意事项。

8.2.4
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是指患者配戴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的24小时血压。动态血压测量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ESHAAMI)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值<130/80 mm Hg,白昼平均值<135/85 mm Hg,夜间平均值<125/75mm 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值低10%15%。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评估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但是目前主要仍用于临床研究,如评估 预后、新药或治疗方案疗效等,不能取代诊室血压测量。

8.3 附件3:影响预后的因素(11)

8.4 附件4:我国常用口服抗高血压药物表(12)

8.5 附件5:基层常用降压药的名称、使用方法、 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13)

8.6 附件6 :特殊人群高血压处理(建议在上级医院 取得治疗方案或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治疗)

8.6.1
老年人
老年(>65 )高血压降压治疗同样 受益。降压药务必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耐受性逐步降 压,应测量用药前后坐立位血压,尤其对体质较弱者更 应谨慎。注意原有的以及药物治疗后出现的**性低血 压。老年人有较多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 病、糖尿病等情况也较多,常需多药合用。

≥80 岁的一般体质尚好的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适 度降压治疗也有好处,当收缩压≥160 mm Hg 者,可用 小剂量的利尿剂,必要时加小剂量ACEI。目标收缩压< 150mmHg。降压达标时间适当延长。

部分舒张压低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有一定难度。舒张压<70 mm Hg,如收缩压<150 mmHg,则观察;如收缩压≥150 mm Hg 则谨慎用小剂量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 舒张压<60 mm Hg时应引起关注。

8.6.2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及长效ACE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 ACEI,心肌梗死后病人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8.6.3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症状少者用ACEI β受体阻滞剂 ;症状多的可将ACEI 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或与襻利尿剂合用。β受体阻滞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至目标量。左心衰竭者的血压目标<120/80mmHg

8.6.4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伴糖尿病常需要严格控制血压, 一般ACEIARB 为首选。要求将血压目标降<130/80 mm Hg,因此常联合用钙拮抗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要重视糖尿病的降糖和降压治疗,降压治疗减少血管疾病的净效益更好。

8.6.5
慢性肾脏疾病
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 mmHg,尿白蛋白>1 g/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 mm Hg,首选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患者须合用襻利尿剂。但要注意监测肾功能,如用ACEI/ ARB后,血肌酐较基础升高<30%,则可谨慎使用或减量;如升高>30%,可考虑停药。血压不达标者应积极联合长效钙拮抗剂。

8.6.6
脑血管病后 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有争议。 如血压≥220/120 mm Hg,可考虑适度降压治疗,但应 缓慢降压和密切观察病人反应。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 脑卒中史(非急性期) 者,进行适度的降压治疗均能减少 卒中的再发。噻嗪类利尿剂、ACEI 与利尿剂合用、钙 拮抗剂及ARB 等有利于减少脑卒中再发事件。

8.6.7
妊娠高血压 诊断依据:妊娠高血压是指 妊娠后20周,孕妇发生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或 血压较孕前或孕早期升高≥30/15mmHg;至少测量2次血压,应间隔6小时。妊娠高血压同时伴蛋白尿和() 水肿 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发生抽 搐称为子痫。处理原则: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必要时用甲基多巴、肼苯哒嗪、拉贝洛尔、硫酸镁等;分娩后继续监测血压。

8.6.8
难治性高血压
应用非药物治疗以及包括利尿剂在内的至少3 种药物治疗数周仍不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称为难治性高血压。
难治性高血压有真性与假性之分,应注意区别。假性难治性高血压多为白大衣高血压,以及病人上臂较粗、使用的袖带不合适,应注意避免。真性难治性高压原因可见于未发现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较差,应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体质量增加,酗酒,利尿剂治疗不充分,进展性肾功能不全,高盐摄入等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和处理。 可采用规范血压测量方法,正确使用降压药物。明确诊断,找出原因,对症治疗等防止措施。及时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院诊治。加用安体舒通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用利尿剂+ 长效钙拮抗剂+ ACEI ARB联合治疗。

8.6.9
高血压急症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在疾病 发展过程中,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急剧升高,病情 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急症。收缩压>220 mm Hg ()舒张压>130mmHg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 诊。常见高血压急症包括以下情况:高血压伴有急性脑 卒中、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 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血压急症均应立即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呼叫120,联系尽快转诊。

8.7 附件7:高血压基层防止参考方案见表14 (仅供给基层医生参考)

8.8 附件8:不同人群健康教育内容(15)

8.9 附件9: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记录表 (16)

8.10 附件10:高血压分级管理汇总表(17)

8.11 附件11:基层高血压防止管理流程图(4)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12-12-1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失败,文章最主要是那些表格,在我文档里有,但我却粘贴不出来,发不了。
发表于 2012-12-18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的文章,给予鲜花鼓励,请继续支持我们!
发表于 2012-12-1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去粘贴下来?呵呵,谢谢楼主分享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1-19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