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01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笔试资源] 针灸学考试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针灸学考试资料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 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 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 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 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 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应病候。
经穴学说的临床应用:按经选穴,分经辨证。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  手太阴肺经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肝经上注肺,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别也经过肺。
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
与心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肾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肾经络心,足太阴脾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脾经上(月耑)内,足少阴肾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 手太阴脾经挟咽,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  手太阴脾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 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
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肺、脾、胃、小肠 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与阴器相连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过阴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中极之输。
与肝相连的经脉: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足少阳胆经络肝。
腧穴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痠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针灸摘要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计309 穴.
特定穴: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特定穴。
五输原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骨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原穴络穴表:
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俞募穴表(先俞后募):
脏:肺肺俞中府,心包厥阴俞膻中,心心俞巨阙,肝肝俞期门,脾脾俞章门,肾肾俞京门。
腑:胃胃俞中脘,胆胆俞日月,膀胱膀胱俞中极,大肠大肠俞天枢,三焦三焦俞石门,小肠小肠俞关元。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肺三、心五、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胸椎脊突下平,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俞腰椎脊突下平,小肠、膀胱俞平第一、二骶后孔。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脉交会穴:四肢部有八个腧穴通于奇经八脉,称--。(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照海--列缺)。
八脉交会穴表: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郗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16;大多肘膝关节下;(本经脏腑顽固性急性疾患);阴经郗穴治疗血症,阳经郗穴治疗痛症。
十六郄穴表:手太阴肺经孔最,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阴心经阴郄,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阴肾经水泉,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二井穴治疗特点:十二井穴主心下满,常用**放血用以开窍醒神清热作用。
少商:手太阴肺经神志病、发热病、局部麻木、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⒈神志病⒉咽喉肿痛(内热)。
厉兑:足阳明胃经神志病、热病。
隐白:足太阴脾经止血:便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神志病。
少冲:手少阴心经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⒈神志病、热病⒉少乳以及**胀痛。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纠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涌泉:足少阴肾经⒈最痛的穴位,有很好的降压作用⒉十二井穴中开窍醒神作用最强⒊上病取下。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神志病、热病。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昏厥、舌强不语、痄腮。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神志病、热病。
大敦:足厥阴肝经⒈开窍醒神⒉善于治疗疝气。
腧穴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类:固定的标志,活动的标志。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迹、指(趾)甲、**、肚脐等。
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带脉,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与脑连:督脉,膀胱
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四关穴:合谷,太冲
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四弯穴:曲泽,委中
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
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提插捻转的补泻:
1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2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灸法几类:直接灸、间接灸。
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
得气:是指将**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经、足少阳穴为主。
  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 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面痛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落枕治法 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落枕穴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漏肩风治法 通经活络,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配穴 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肘劳治法 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少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手阳明经筋证(网球肘)者,加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手太阳经筋证(高尔夫球肘)者,加阳谷、小海;手少阳经筋证(学生肘或矿工肘)者,加外关、天井。
腰痛治法 活血通经。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腰眼 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痹证治法 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第二节 内科病证
中风(1)中经络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2)中脏腑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眩 晕(1)实证治法 平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2)虚证治法 益气养血,定眩。以足少阳、督脉和背俞穴为主。
  主穴 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面瘫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治疗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 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
痿证治法 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部夹脊穴
  下肢:髀关 伏兔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部夹脊穴
  配穴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痫病(1)发作期治法 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2)间歇期治法 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内关
不寐治法 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 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配穴 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郁证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心悸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
  配穴 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感冒治法 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 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咳嗽(1)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 
  配穴 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哮喘(1)实证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热者,加丰隆。  (2)虚证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呕吐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胃痛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泄泻(1)急性泄泻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2)慢性泄泻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痢疾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下脘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 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便秘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者,加神阙、关元。
阳痿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阴 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癃闭治法 (1)实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 膀胱俞
  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
(2)虚证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消渴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太溪
  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妇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1)经早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2)经迟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3)经乱治法 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归来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痛经(1)实证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崩漏(1)实证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公孙 三阴交 隐白
  配穴 血热者,加血海;湿热者,加阴陵泉;气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加地机。
  (2)虚证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
绝经前后诸症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带下病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配穴 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髎;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缺乳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以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 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结者,加太冲、内关;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胁胀满者,加期门;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遗尿治法 健脾益气,温肾固摄。以任脉、足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虚者,加肾俞;脾肺气虚者,加气海、肺俞、足三里;夜梦多者,加百会、神门。
第一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
瘾疹治法 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肠胃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蛇串疮治法 泄火解毒,清热利湿。以局部取穴为主。
  主穴 局部围针 相应夹脊穴
  配穴 肝经郁火者,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
痄腮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配穴 高热者,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肠痈主穴 阑尾 天枢 上巨虚 阿是穴
  配穴 发热者,加曲池;呕吐者,加内关;便秘者,加腹结。
扭 伤治法 祛瘀消肿,通络止痛。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髀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配穴 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膝内侧扭伤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
第二节 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治法 清泻风热,消肿定痛。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 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耳聋、耳鸣(1)实证治法 清肝泻火,疏通耳窍。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
  配穴 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肾虚者,加肾俞、
  关元。
  (2)虚证治法 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配穴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鼻渊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牙痛治法 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咽喉肿痛(1)实热证治法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陷谷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肺胃实热者,加内庭、鱼际。
  (2)阴虚证治法 滋阴降火,养阴清热。以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急症
晕厥治法 苏厥醒神。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 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内脏绞痛(一)心绞痛治法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阴郄 膻中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二)胆绞痛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治法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2.胆道蛔虫症治法 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迎香 四白 鸠尾 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三)肾绞痛治法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常见11个急症的针灸处理方法
一、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厥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俱灸;实证配合谷、太冲。
[操作]毫**,虚证补,实证泻;虚证可灸。
二、虚脱
[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以任脉,督脉为主。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配穴]神志昏迷配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百会、神阙,俱灸。
[操作]毫**,用补法,并灸。
三、抽搐
[治法]熄风止惊。以督脉及手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人中、合谷、太冲
[配穴]发热配大椎、曲池;神昏配十宣、涌泉;痰盛配内关、丰隆;血虚配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用泻法。
四、中风?
1、闭证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以**督脉与井穴为主。
[主穴]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
[配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合谷,言语不利配哑门、上廉泉。
[操作]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水沟向上斜刺用泻法,太冲、丰隆用泻法。
2、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以艾灸任脉穴为主。
[主穴]关元、神阙。
[配穴]汗出不止配阴郄、复溜,小便失禁配三阴交。
[操作]关元大炷艾灸,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五、痛经
1、实证
[治法]散寒逐瘀,通经止痛。
[主穴]中极、次髎、地机。
[配穴]寒痛配归来艾灸;气滞配太冲;腹胀配天枢。
[操作]毫**,用泻法。寒邪甚者可艾灸。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主穴]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肾气虚配肾俞、太溪。
[操作]毫**,用补法,可温灸。
六、内脏绞痛
1、心绞痛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配血海、膈俞;阳气欲脱配水沟,合谷。
[操作]毫**,平补平泻,背俞穴向脊柱斜刺;余穴以“气至病所”手法使针感上传于胸。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病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主穴]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
[配穴]呕吐配内关、足三里;黄疸配至阳;发热配曲池、大椎。?
[操作]毫**,用泻法。
3、胆道蛔虫症
[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
[主穴]迎香配四白,鸠尾配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
[配穴]呕吐配内关、足三里。
[操作]毫**,用泻法。
4、肾绞痛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血尿配血海、太冲;湿热重配委阳、合谷。
[操作]毫**,用泻法。
七、牙痛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阴虚牙痛配太溪;胃火牙痛配内庭。
[操作]毫**,用泻法。
八、高热?
[治法]清泻风热。取督脉、阳明、十二井穴、十宣穴为主。
[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配穴]风热配鱼际、外关配中冲、外关;肺热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配内庭、厉兑;热入营血配中冲、内关。
[操作]毫**,用泻法。大椎、十二井、十宣点刺出血。
九、血管性头痛
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散寒,化湿通络。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配穴]前头痛配印堂,偏头痛配外关,后头痛配天柱,头顶痛配四神聪,风热配曲池,风寒配风门拔火罐,风湿配头维、阴陵泉。
[操作]毫**,用泻法。
2、内伤头痛
(1)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配穴]胁痛、口苦配阳陵泉。
[操作]毫**、用泻法。
(2)肾虚头痛
[治法]滋阴补肾
[主穴]百会、肾俞、太溪、悬钟。
[配穴]遗精带下配关元、三阴交;少寐配心俞。
[操作]毫**、用补法。
(3)血虚头痛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主穴]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操作]毫**、用补法。
(4)痰浊头痛
[治法]健脾涤痰,降逆止痛。
[主穴]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
[配穴]纳差配中脘,心悸配大陵。
[操作]毫**、用泻法。
(5)瘀血头痛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穴]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
[操作]毫**、用泻法。
十、急性腰扭伤
[治法]除湿散寒,补益肾气。
[主穴]肾俞、腰眼、委中。
[配穴]寒湿重者配腰阳关,血瘀者配水沟,肾虚者配命门,三阴交。
[操作]毫**,根据病情虚实,酌情应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或加艾灸,或拔火罐。
十一、呕吐
[治法]和胃降逆,行气止呕。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热吐配金津、玉液放血;寒吐配胃俞;痰饮配丰隆;食滞配梁门、天枢;肝气横逆配太冲;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操作]毫**,补虚泻实,或先泻其邪以止呕,再补其正,虚寒者可加艾灸。常见11个急症的针灸处理方法。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2-5-14 15:31 | 只看该作者
加油
3# 板凳
发表于 2012-5-14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最弱就是针灸
4
发表于 2012-5-15 00:37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啊,要背的真的好多,不过定位主治啥的没列出来,加油吧
5
发表于 2012-5-15 09:46 | 只看该作者
总结的不错。
6
发表于 2012-5-27 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dkdoudou212


    xiexiefenxiang.
7
发表于 2012-5-27 17:0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需要针灸的!!
8
发表于 2012-6-19 0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dkdoudou212

很不错啊加油谢谢辛苦
9
发表于 2012-6-19 08:37 | 只看该作者
好的,谢谢{:5_276:}
10
发表于 2018-2-18 01:00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了再收藏,谢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00:1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