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83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 肝脏少见病变及常见病不典型CT表现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肝脏罕少见及不典型病变易致CT误诊,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肝脏少见病例17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CT表现和鉴别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中包括肝脏少见的肉瘤、类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炎性假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酒精性肝病,以及不典型的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
    一、肝脏少见CT病变表现
    (一)肝脏肉瘤
    1 原发性肝淋巴瘤
    原发性肝淋巴瘤(PHL)罕见,早期局限于肝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肝功能可有LDH和AKP明显升高。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化学物接触等有关。主要组织学类型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大体病理分为单发、多发占位性病变及肝内弥漫性浸润。PHL以肝内单发结节或肿块多见,与继发性肝淋巴瘤相反。
     临床诊断标准目前尚不一致,但公认的是Lei的标准:①在疾病出现临床表现时,患者的病灶主要是由肝脏受累而引起。②全身无淋巴结触及肿大,且无远处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依据。③外周血涂片无白血病累及血液的依据。
    CT表现分为三型:单发肿块型 、多发肿块型 、弥漫浸润型。CT平扫时呈低密度区,边界清或欠清,较均匀。CT增强各期强化不明显,少数边缘或分隔状轻度强。影像改变缺少特异性,确诊需活检。本组1例病理诊断肝左叶大B细胞淋巴瘤,CT示肝左外叶两个类圆形病灶,最主要的特点是密度略低而形态规则,界线清楚,增强后各期轻度强均匀化。同时本例符合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密度不均,强化明显,快进快出,包膜显示;肝淋巴瘤密度较均匀,无明显或轻度强化强化,无包膜。血管瘤:增强明显,渐进式充填。淋巴瘤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的特点。肝转移瘤:原发肿瘤病史,常为多发而分散。增强后边缘强化,与肝淋巴瘤有重叠表现,但内部密度不均有“牛眼征”。
    2 恶性间叶瘤
    亦称未分化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nbryonal sarcoma,UES),为发生于肝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6-10岁的儿童,也可见于成人及新生儿。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误诊为其他肝脏肿瘤。
    病理上多数有囊变、坏死及出血,肿瘤直径4cm左右,少数可达7-20cm,发生于右叶较多。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常呈现阳性反应。
文献报道CT表现为肝内巨大单发、边界清楚的病灶,分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囊性为主的病灶,单房者肿瘤呈单一的大囊腔,内含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影,可合并出血,多房者瘤内可见粗细不均的软组织,囊腔大小不一;另一种表现为实性为主的病灶,内可见若干小囊。增强扫描可见肿瘤有边缘强化,软组织密度影不同程度增强,囊变区无明显增强。两种表现已囊性为主者常见,UES中钙化较为少见。本文一例为儿童肝内巨大单发囊性为主病灶, 表现符合本病的常见特征。
    囊性肝母细胞瘤及肝癌合并广泛坏死囊变时易于本病混淆,患儿年龄、肝硬化病史及AFP化验对鉴别有较大帮助;易于UES混淆良性囊性占位有间叶性错构瘤、肝包虫病和肝囊肿。错构瘤亦可表现囊性为主,内有多个分隔,CT图像表现相似,但错构瘤囊壁光整,分隔较薄,囊内少见软组织密度影或壁结节,且多见于4个月~2岁的幼儿。而肝包虫病可呈单囊或多房囊腔,多见于流行区,囊内及囊壁环形弧形钙化是其特征表现。肝囊肿囊壁薄而光滑,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与本病易于鉴别。
    3 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又称血管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一种肝血窦壁细胞来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本病多见于儿童或老年人,一般认为与血色病性肝硬化、氯化乙烯、二氧化钍等有密切关系。恶性度高,多在1年内死亡。
    肿瘤从大体上可分为四型:弥漫性微结节型、多结节型、巨块型以及混合型。CT常表现为①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境界较清楚,内部密度不均。②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随时间延伸,轻度强化或增强向中心扩散,但不均匀。有人认为类似血管瘤,但表现更为复杂。③经肝窦弥漫侵犯时,肝内呈多发弥漫性病变,不规则增强。
    本文两例血管肉瘤,病例1中肝血管肉瘤表现为肝内多发境界清楚低密度灶,CT表现特异性不足;例2肝右叶巨大类椭圆形囊性为主低密度影,动脉期分隔及实性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杂乱扩大,与典型表现相符 。
    4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组织起源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发生于原始间叶细胞和组织细胞。本病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AFP、 CEA、肝功等均正常,病理上以右叶为多。CT常表现为肝脏右叶单发的低密度病灶,多较大,有纤维性假包膜形成,故分界清楚,50%有出血坏死所致的囊变区,肿瘤内亦可见不同程度纤维分隔。免疫标记Vimentin和а1-抗胰蛋白酶阳性为本病特点。转移率高,2年生存率为60%,故对本病的早期识别重要。本文一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肝右叶单发巨块低密度软组织病灶,伴纤维分隔,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 (+)、 a-AT(+);
    本病需与胆管细胞癌鉴别,二者均无肝硬化病史,AFP化验均为阴性,胆管细胞癌多为单发,大都位于左叶,呈轮廓欠清的低密度实质病灶,部分可伴胆管扩张,增强后可延迟不均匀强化。二者鉴别应结合好发部位、免疫组化标记的不同。
    原发性肝肉瘤临床诊断非常困难,本组4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 CT缺乏特征表现,需与肝癌及其他类型肝肿瘤相鉴别。如病人有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血清AFP阴性,未见肝硬化,有恶性征象,应想到肝肉瘤可能。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274005+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2-3-23 18:07 | 只看该作者
(二)类癌
肝脏原发类癌很少见, Edmondson(1958年)首次报道,迄今全世界仅有39例报道。肝脏类癌可单发也可多发,质软,有出血灶、包膜,但少有坏死,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晰。肿瘤巨大时可形成多发囊性改变,囊内为血性液体。免疫组化嗜银染色及嗜铬染色均呈强阳性。
肝脏原发类癌的CT表现,文献报道仅为肝内低密度区,右叶多见,增强后边界更清楚。本组两例有类似表现: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占位,单发者一般体积大,边界清楚,病灶内可见囊性更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内实质部强化,强化程度接近于正常肝实质,此期显示更清楚。
    本瘤与肝细胞癌均为多血供肿瘤,因而需与肝细胞癌合并坏死液化相区别:典型肝细胞癌增强表现为造影剂快进快出特征,而本病由于含纤维间隔,造影剂病灶内廓清较慢。本病部分病例可表现类癌综合征,多无肝硬化病史,AFP化验为阴性。免疫组化对二者的鉴别意义大。
    (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发生于肝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最早于1976年由Ishak首先提出,为罕见的肝脏间叶源性良性肿瘤,多认为起源于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或原始多潜能干细胞, 5%~10%的HAML可伴有结节样硬化。多单发,大小差别大,无包膜,但境界清楚。组织学特点为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3种成分以不同比例构成,分为四型:混合型、平滑肌型、脂肪型、血管型,以混合型多见。免疫组化染色HMB45和A103表达。临床多无特异性,多见于女性。
    CT表现根据其所含成分比例不同而异,典型表现病灶内同时含有低密度脂肪、软组织成分及高密度血管影为特征,脂肪呈斑块或条片状分布,软组织成分动脉期强化并持续至门脉期,血管影位于病灶中心或边缘。其它与病理相对应的脂肪型,脂肪影是其CT特征之一;平滑肌型,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均略高于周围肝组织,术前准确诊断困难;血管型,强化方式类似血管瘤。根据所含成分比例不同,不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与肝脂肪瘤,脂肪肉瘤,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癌,血管瘤等鉴别,鉴别关键点为:脂肪密度的检测,软组织血管影的显示(尤其中心血管征)及强化峰值、动态变化,以及脂肪分布形态,包膜的有无,肝硬化的背景等。
    本文1例肝右叶病灶内脂肪、软组织、血管影混杂,血管影明显强化,CT表现符合典型肝AML。因肿物巨大,含脂肪混杂强化,不能除外脂肪肉瘤。肝脂肪肉瘤多缺乏血管影,有时境界欠清,多有转移,可资鉴别。另由于病变位于肝右后叶边缘达肝肾隐窝,需与相对多见的肾上腺髓脂瘤鉴别,由于病灶血管丰富,且隐约观察到了正常的右侧肾上腺,予以排除。
    (四)肝炎性假瘤

    肝脏炎性假瘤较为罕见,良性肿块,预后较好,术前常误诊为肝癌。病因可能和感染、机体免疫状态、胆道梗阻有关,病理上以慢性炎症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泡沫样细胞的浸润和纤维基质增生为主,分为3型:玻璃样硬变型,黄色肉芽肿型和浆细胞肉芽肿型,不同时期病变成分大小可不同。

    肝炎性假瘤螺旋CT扫描、尤其多期增强有一定特点。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形态多不规则,主要有孤立结节,多发结节,融合成块三种类型,动脉期病灶往往不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可有轻到中度强化,形态有周边强化、偏心结节样强化、中心核心样强化、分隔强化,以边缘强化最为常见,延迟期强化有一定鉴别意义。本文1例肝下缘单发病灶平扫及增强表现与上述相符,并累及相邻结肠。

    与肝癌鉴别要点是肝炎性假瘤主要以门脉期和延迟期边缘强化为主,界清而不规则,不同于肝癌的肝动脉供血的速升速降型;与肝管细胞癌均有门脉及延迟期的强化。胆管细胞癌致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要鉴别点。肝脓肿的环带表现是与肝炎性假瘤的鉴别要点。以上均需结合临床资料。

本例肝炎性假瘤曾误诊为结肠癌肝转移,回顾分析本例结肠受累处轻度半环状增厚,强化轻,肠腔未见明显狭窄,与结肠癌明显壁增厚、腔狭窄,强化明显不同;本例肝内病灶低密度形态极不规则,强化形态多样,门脉期、延迟期为主,与肝转移瘤典型呈圆、类圆低密度、“牛眼征”,环形边缘强化、延迟期低密度不同。肝炎性假瘤累及邻近结肠较为罕见,未见报道。

    (五)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占位性病变,无不良后果,不需处理。病理上由肝细胞、Ku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杂乱组成,中心纤维疤痕及放射状分布的纤维间隔为其特点,极少有包膜、出血、钙化,年轻女性多见。

    目前认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较有价值,可反应FNHA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平扫多为均匀等或略低密度,动脉期多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多为等或略高密度,延迟期多为等密度。放射状疤痕不一定显示,若显示,增强早期低密度,延迟期密度增高。有时动脉期可显示周边或中心供血动脉,无包膜,可有占位性血管受压、移位表现。本文1例CT平扫病灶等密度,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略低密度,延迟期与肝实质密度;平扫中心点状低密度疤痕,延迟期与病灶呈等密度。

    鉴别要点:肝癌:平扫混杂低密度,强化速升速降、非均一,包膜显示,肝硬化背景与局灶结节增生不同,另FNH中心疤痕延迟等密度较有鉴别价值。肝血管瘤: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门脉延迟期向心性扩大、充填,中心低密度各期不强化,无肝静脉推挤征。肝腺瘤:包膜显示是唯一可靠的鉴别点,不易鉴别时,可行99mTc胶体扫描,浓聚支持FNH。
3# 板凳
发表于 2012-3-23 18:07 | 只看该作者
(六)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ALD) 是指由于过量乙醇摄入导致的肝脏病变,酒精性脂肪肝、急性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是ALD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急性酒精性肝炎属ALD的活动期,病情较重,常有近期大量饮酒史,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和胆汁淤积,严重者出现融合性坏死。
    急性酒精性肝炎CT表现为肝实质散在点片状低密度影,从轻至重范围逐渐扩大,严重时出现液化坏死、肝肿大,常合并有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等,酒精性肝硬化属ALD的晚期。 本组3例均为50岁左右男性,均有30年左右大量饮酒史,均有类似肝硬化症状,近期加重均有更大量的饮酒史。CT表现也非常相似,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弥漫的、大小不等的斑片状低密度区,强化程度弱、甚至不强化,伴有肝形态的改变。治疗后均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区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肝形态改变减轻。
    鉴别诊断:弥漫性肝癌:可有强化明显病变区,常伴有门脉瘤栓。脂肪肝: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密度较均匀,无点、片状更低密度影。肝脓肿:病变较多为单发局限性病变,少数为多发,增强多见脓肿壁环形强化;多无脂肪肝或肝硬化表现。肝结核:粟粒性肝结核可有肝肿大及小结节状低密度区,但多无片状低密度区;合并有较大结节时,可有环形强化;常有肝外结核表现。
    二、肝脏常见病变的不典型CT表现
    (一)不典型转移瘤
    不常见肝转移瘤CT表现:①囊性转移:常伴壁结节,边缘强化明显。由直接囊性转移,或转移瘤坏死液化而形成。此类转移瘤应与囊肿、脓肿,囊腺腺(癌)鉴别。②钙化性转移瘤:有学者认为约占17%。钙化形态多种,无特征性,多见于结肠、直肠癌,也可见于其它器官(胃、乳腺、卵巢)的粘液腺癌。③延迟期中心强化转移瘤:表现为早期边缘强化,延迟期中心部呈高密度。应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延迟强化、肝血管瘤之中心充填相鉴别。原发灶多见于以大肠癌、胃癌,乳腺癌为代表的腺癌,病理见中心部较硬,含纤维及坏死组织。④瘤体一过性强化:随后各期为低密度,见于血供丰富的原发癌,如胰岛细胞瘤,肾癌等。需与肝细胞癌鉴别:要点为子灶,包膜,门脉癌栓,肝硬化等。⑤富血供转移瘤:有学者研究7%~12%的转移灶为富血供,3%~5%肾癌和结肠癌动脉期高密度强化。

本文一例胃体窦部腺癌肝转移瘤,特点为转移瘤巨大、数目少、坏死、囊变、钙化,动脉期实性成分强化明显。本例转移瘤巨大,富血供,坏死囊变程度重,似符合平滑肌肉瘤胃转移CT特点,但肉瘤转移瘤钙化少见,而胃癌转移瘤可见钙化。    (二)不典型肝血管瘤

    不典型肝血管瘤病理学基础多是纤维间隔的过分增粗,血窦腔隙的过小或过宽,纤维化等,其CT表现可有多种,但诊断仍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动脉期的接近血管密度的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强化的扩大、等密度充填,这是诊断血管瘤可靠的征象。其它少见的血管瘤征象有动静脉瘘,周围肝组织动脉期楔状或不规则均质强化等。动态增强表现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可靠征象,但部分非典型血管瘤其表现复杂,仍可误诊。

    血管瘤可向外突出于肝表面,称外生性血管瘤。本例右叶下缘外生性血管瘤,瘤体2/3位于肝外,外生程度重。本组另1例较大非典型动态强化肝血管瘤,其特点有:平扫内无较大血管常见的更低密度区;动脉期为全部瘤体略显不均的明显强化,并见A-P瘘;门脉期迅速下降而呈厚环状边缘强化,而非向心性充填;延迟期呈略低密度,而非常见的等密度。其表现较为罕见。

    肝脏的外突性病变和变异有:外生性肝癌:分为以广基相连的突出型,以蒂相连的带蒂型。带蒂外生肝腺瘤:呈良性经过,极少恶变。Riedle叶:右叶向下伸展,呈球状突起。网膜隆起:肝左外叶外侧段后面的局限性突出。外生性血管瘤与上述的鉴别要点为平扫和动态增强的密度变化,包膜的有无。

本组另1例动脉期富血供全瘤强化的不典型肝血管瘤表现,需与下列病变鉴别: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为富血供病变,动脉期常为全瘤明显强化,与本组非典型血管瘤相似,但典型中央有星状疤痕,延迟强化。肝腺瘤:常有包膜,长期口服避孕药或激素类药病史,可有出血及边缘脂肪变。肝细胞肝癌:膨胀性生长时常有包膜,强化明显不均匀,可见肿瘤血管。    (三)不典型肝脓肿:

    不典型肝脓肿,病理基础往往是肝脓肿早期肝组织坏死液化少或不完全、不均匀,多发小脓肿融合不全,或者是脓肿呈粟粒样分布,多发小脓肿样等。

    不典型肝脓肿CT表现有:①蜂房征、簇状征或多房征:为坏死、融合不完全,或病灶内反应性纤维肉芽增生;②实质充填征、脓肿缩小征等:为增强后病灶内残存肝组织充血强化致病灶缩小;③延时强化征:病灶内炎性肉芽、纤维组织增强后造影剂扩清较慢;④阶段性强化征:病灶周围肝组织动脉期一过性强化,为炎症致门脉供血减少,肝动脉代偿供血增多。

    本文1例局限于右叶的大量小脓肿,单环强化,界线较清,较为独特,同时可见动脉期邻近肝实质的阶段性异常强化,簇状改变。与多发边缘强化肝转移瘤鉴别:本例肝脓肿范围限局于一叶,有聚合趋向,少数有双环征;与多发结节型或弥漫型肝癌鉴别:局限于一叶,未见速升速降强化改变,环形强化薄厚均匀,未见门脉癌栓,无肝硬化。患者病史也可资鉴别;与泡状型肝包虫病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变[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体鉴别:多伴有明显散在分布的钙化,或大片坏死改变,有时还可见对脉管系的侵犯。 (作者:李健丁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4
发表于 2012-3-23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老骆驼


    感谢支持!{MOD}! 献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1: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