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048|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中医特色治疗咳嗽专贴---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pt;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壳、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p#副标题#e#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以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以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两方合用,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临床应用时,尚可加桔梗、杏仁、枳壳以宣降肺气;胸闷脘痞者,可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方中用黄芩、知母、山栀、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瓜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咳痰不爽,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p#副标题#e#
    ·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津。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热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

    方中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阴润肺以止咳;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扁豆补土生金。若久热久咳,可用桑白皮易桑叶,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咳剧者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瓜蒌、竹茹、黄芩清热化痰;若痰中带血,加山栀、丹皮、白茅根、白及、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低热,潮热骨蒸,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等以敛汗。
2# 沙发
发表于 2012-3-20 16:33 | 只看该作者
二、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喉科疾病,咽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但本病常常累及气管,因此,咳嗽也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调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风热:症见咽部红、肿、痛,吞咽不利,咳嗽,痰黄稠,伴有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肿胀的淋巴滤泡中央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处方:桑叶、菊花、金银花各15克,枇杷叶、牛蒡子各12克,板蓝根、猫爪草各3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百部、桔梗各10克,甘草5克。

    2.风寒:症见咽喉微痛,吞咽不畅,咳嗽痰白,并见恶寒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微红。

   治则:疏风散寒,利咽止咳。

    处方:防风、荆芥、百部、桔梗各10克,僵蚕、紫苏叶、薄荷、甘草、细辛各6克,生姜3片。

    3.痰湿:患者体型多肥胖或长期嗜食肥甘厚味食物,常自觉咽部吞咽不利,如有痰状,咳嗽痰白粘稠,舌淡红、舌体胖,苔白厚腻,脉滑。咽后壁滤泡增生,黏膜肥厚。

    治则:化湿祛痰,利咽止咳。

   处方:半夏、桔梗、百部、昆布、海藻各1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陈皮、甘草各6克,牡蛎、猫爪草、茯苓各30克,丹参20克。

   4.肝郁:患者平素情志容易激动,易怒,常觉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咳嗽痰难咯出。用力咳时甚至可引起呕吐,舌边暗红,苔薄白,脉弦。咽部黏膜层慢性充血,后壁滤泡增生,粘液腺肥大,分泌亢进。

    治则:疏肝理气,利咽止咳。

    处方:柴胡、甘草、薄荷各6克,白芍、浙贝母、丹参各20克,枳壳、郁金、木蝴蝶、瓜蒌、昆布、海藻、桔梗各12克,玄参、牡蛎各30克。

    5.阴虚患者年龄偏大,常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并有灼热感,常因咽痒而引起咳嗽,易受**引起恶心、干呕,多在入夜加重,舌红苔少,脉细数。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心,咽后壁黏膜干燥或萎缩。

    治则:患者病程较长,治以滋阴降火,利咽止咳。

    处方:生地黄、玄参、丹参各20克,麦冬、桔梗各10克,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牛膝、瓜蒌各12克,薄荷、甘草各6克,牡蛎30克。若见肺阴虚加五味子敛阴止咳;若见肝肾阴虚选加金樱子、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之阴、濡养咽喉,达到止咳的目的。

    煎服法:每日1剂,先用4碗水将药浸泡20分钟,煎至1碗药汁,再用2碗水复渣煎至药汁半碗,将2次煎得的药汁调匀,分午、晚2次服用。
3# 板凳
发表于 2012-3-20 16:34 | 只看该作者
三、咳嗽治疗常见误区

    误区一:咳嗽不是病,咳咳就会好

    咳嗽是呼吸道发炎或受到异物**时,发出信号给咳嗽中枢,产生的生理反射。良性咳嗽可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感染。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却可将病菌扩散至肺内其他部分,排至空气中还会传染别人;剧烈咳嗽还可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呼吸道出血、自发性气胸;长期咳嗽可能造成肺气肿,影响睡眠,消耗体力。

    误区二:咳嗽就是呼吸道有炎症

    病毒和细菌感染,过敏,烟尘、大气污染等理化**,肿瘤等原因都可引起咳嗽。

    误区三:咳嗽必须使用祛痰药

    普通感冒且只有咳嗽症状时:1.无痰而剧烈的干咳,可适当使用镇咳药;2.多痰的湿咳,应使用祛痰剂以利于痰液排出;当咳嗽剧烈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咳药。

    误区四:感冒咳嗽就服用抗生素

    普通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对并发性的细菌性感染有效,对病毒无效。

    误区五:服用多种感冒咳嗽药

    不同的感冒咳嗽药往往配方相似,如同服一种以上时,请看清说明书,避免类似有效成分的摄入量超过安全范围。

    误区六:中药无不良反应

    有人认为中药历史悠久,性情平和,没有不良反应,可以随意服用。但是,科学证明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对症下药。中药辨证相对西药较复杂,咳嗽就有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内伤咳嗽之分,止咳药也有寒、热、温、凉之分,若不对症,止咳效果必定不好。例如,蛇胆川贝液偏寒,风寒咳嗽者不宜。

    误区七:忽视咳嗽药成瘾性

    使用含有可待因、**等成分的止咳药时要十分谨慎,因为长期服用此类止咳药可导致耐药性和生理依赖性。
4
发表于 2012-3-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四、小儿咳嗽的临床辨治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究其发病原因,外因为外感六淫邪气,内因为内伤饮食生冷肥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疏薄,不耐六淫邪气侵犯,犯则肺首当其冲,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及肺脾,湿蕴脾困而生痰;过食厚味甜腻食物,助热化火,灼肺伤津,炼液为痰;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必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伤或肺脾气虚等虚证。从儿科门诊临床看,小儿咳嗽多有以下几种,现举例说明。

    1 外感咳嗽

    小儿外感咳嗽临床上以风热犯肺者最为多见,严冬季节感受风寒,风寒束肺者亦可见到。小儿为纯阳之体,寒邪极易转温化热,因此临证之时常见温热证候。临床对于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必权衡风寒、风热之多寡,风寒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温解表;风热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凉解表,表解则肺气宣畅,咳嗽自安。

    病例1 孟某,女,3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5 d”于2007年3月6日就诊。5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有白稀痰,鼻塞流涕,体倦少汗,自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T 38 ℃,咽稍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紫苏叶6 g、生麻黄1 g、辛夷6 g、白芷6 g、黄芩6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款冬花6 g、紫菀6 g。

    服药3剂汗出热退,咳嗽减少,仍有鼻塞流涕,痰白而黏,舌苔薄黄,脉浮。考虑为寒邪外透,肺有化热之象。故原方去紫苏叶、生麻黄,易紫苏子6 g、浙贝母6 g,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寒束肺,方中紫苏叶、生麻黄、辛夷、白芷辛温解表,杏仁、前胡宣肺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宣肺,防其化热,款冬花、紫菀取其辛散温补,恐肺寒伤气之用。

    病例2 赵某,男,6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3 d”于2008年6月9日就诊。3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痰白而黏,鼻流浊涕,有汗恶风,咽干稍疼,纳差,大便稍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查体:T 38 ℃,咽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肃。治法:清热解表,宣肺止咳。方药:薄荷5 g、荆芥穗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牛蒡子10 g、干青果10 g、枳壳6 g。服药3剂热退咳减,咳痰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薄荷、荆芥穗,易桔梗6 g、天竺黄6 g宣肺化痰止咳,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热犯肺,故治以辛凉解表,方中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前胡清热宣肺止咳,荆芥穗发表散风,取其微温不烈之性。

    2 肺热咳嗽

    小儿肺热从临床看多有以下3种原因:外邪袭肺(包括调护不当,寒暖不及),蕴郁化热为病因之一;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蕴积化热,火热上乘为原因**;情志抑郁,肝经蕴热,木火刑金为原因之三。肺内郁热,炼液为痰,痰盛生热,肺失宣肃,故而咳嗽频作,痰难咳出。因此,临床治疗必以清肺化痰为先,痰净则咳止。胃肠积热者兼以消食化积,肝郁化热者兼以解郁疏肝。

    病例3 刘某,男,7岁,主因“咳嗽1月”,于2008年6月23日就诊。1月前开始咳嗽,曾在外院就诊,于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口服阿奇霉素及祛痰止咳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症:咳嗽,痰多黄黏,难以咳出,夜间及活动后为主,时有气喘及咽喉不利,夜卧不安,食欲尚可,大便调和,舌红苔白略黄厚,脉数。查体:体温正常,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辨证:痰热蕴肺。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百部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葶苈子6 g、天竺黄6 g、炙枇杷叶10 g。服药5剂,咳嗽减轻,咳痰减少,呼吸平和,夜间仍咳嗽。原方去葶苈子、生牡蛎,易白茅根15 g、沙参15 g以凉络润肺,再进5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热,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痰去则咳止,百部、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二诊时夜间咳嗽,多为肺热伤阴或肺络血热,用沙参、白茅根意在凉血润肺。

#p#副标题#e#
    病例4 杨某,男,6岁,主因“咳嗽5 d”于2008年7月4日就诊。5 d前因食肉过量出现呕吐,后又着凉而咳嗽,咳嗽为阵发性,咳声重浊,痰多黄黏,夜间咳重,咳嗽时时有呕吐,手足心热,食欲差,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辨证:肺胃蕴热。治法:清泻肺胃、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知母6 g、生大黄3 g、莱菔子10 g、枳壳6 g、葶苈子6 g、炙枇杷叶10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服药3剂,咳嗽转好,痰少,未有呕吐,大便稍稀,每日1~2次,纳食渐增,舌有裂纹,舌红苔薄白,脉滑。原方去紫苏子、知母、生大黄、葶苈子,易苏梗10 g、白茅根15 g、沙参15 g凉络养阴润肺,再进4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胃之热所致,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知母、生大黄、莱菔子、枳壳泻热导滞,葶苈子、生牡蛎、冬瓜仁清热化痰,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兼以止呕。

    病例5 冯某,女,12岁,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8年3月22日就诊。1月前曾与同学吵架,心情不畅,又感风寒而发咳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近日稍有加重。来诊时主症:阵发性咳嗽,白天为主,痰黄黏难以咳出,咳时伴胸胁刺痛,自觉胸闷,善叹息,烦躁易怒,纳少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余未见异常。辨证:木火刑金,痰热蕴肺。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止咳。方药:白芍10 g、郁金6 g、旋覆花10 g、醋香附10 g、知母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瓜蒌10 g、葶苈子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天竺黄6 g。服药5剂,咳嗽胸闷、纳食好转,大便正常,未见胸痛,仍有咳痰,黄白相间,夜间咳嗽,原方去知母,易白茅根15 g,再进6剂而愈。

    按语:木火刑金之咳,临床多见于年长患儿,临床不多见,因此,临床病史采集很重要。方中白芍、郁金、旋覆花、醋香附疏肝解郁,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瓜蒌、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瓜蒌、知母意在泻热通便,使热邪自大便而出。

    3 内伤咳嗽

    小儿内伤咳嗽多因脾胃失调所致,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因多种原因,如夜卧胸腹受凉,或过食冰凉之物,或先天脾虚等,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上贮于肺而发咳嗽。故《素问》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内伤患儿咳嗽常常以痰多为特点,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法,以断其生痰之源,故《医宗必读》强调“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方药已经典方二陈汤为主治疗。

    病例6 王某,女,2岁,主因“咳嗽3周”于2008年8月13日就诊。3周前曾发热,后开始咳嗽,口服抗生素及化痰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来诊时主症:间断咳嗽,症状不重,喉中痰声明显,偶有憋气,纳食少,大便偏稀,汗出偏多,脾气偏大,舌淡,苔白滑,指纹红滞。查体:精神尚好,面色淡白,毛发稀黄,肋骨稍外翻,咽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有少许痰鸣音,余未见异常。患儿平素饮食不佳,1岁时有肺炎病史。辨证:脾虚湿盛, 痰浊阻肺。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方药:茯苓10 g、法半夏3 g、陈皮6 g、苍术6 g、紫苏梗6 g、黄芩3 g、杏仁3 g、桑白皮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炒白术3 g、莲子肉6 g、炒白扁豆10 g。服用5剂,咳嗽消失,偶有痰声,汗出减少,大便见干,但饮食仍欠佳。治则易为健脾和胃,调理善其后。方药:太子参15 g、茯苓10 g、陈皮6 g、荷叶6 g、砂仁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莲子肉6 g、炒麦芽10 g、焦山楂6 g。

    按语:本例患儿为内伤痰湿咳嗽,故治以二陈健脾燥湿,因患儿大便偏稀,故应用紫苏梗而不用紫苏子,诃子肉、五味子、莲子肉意在健脾敛汗。

    4 肺虚咳嗽

    小儿肺虚咳嗽临床多见肺气虚为主和肺阴虚为主两类,多因素体虚弱,反复外感,反复咳嗽,日久伤气,肺气不足及热病伤阴,肺阴不足所致。临床治疗宗“虚则补之”之治则,即治疗以补为先,肺气虚者,当以太子参、黄芪等以益肺;肺阴虚者,当以沙参、麦冬、百合等以育阴。

    病例7 杨某,女,9岁,主因“咳嗽2月”于2009年2月10日就诊。2月前因肺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5 d,出院后仍有低热、咳嗽。来诊时主症:干咳少痰,夜间为主,咽干低热,午后为主,体温37.2~37.5 ℃,夜间盗汗,夜眠欠佳,纳食差,大便偏干,舌红绛少津,舌苔少,脉细。查体:精神尚好,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左肺听诊有少许湿啰音,余未见异常。辨证:肺热伤阴。治法:清肺育阴,凉血退热。方药:沙参15 g、麦冬10 g、百合10 g、五味子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青蒿10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银柴胡10 g。服药5剂,热退咳减,食欲转好,夜眠改善,仍有盗汗,原方去青蒿、白薇、银柴胡,加诃子肉10 g、乌梅10 g、生牡蛎15 g、黄精10 g,再进5剂,患儿咳平,盗汗好转。再诊时方药去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儿属阴虚咳嗽,为热病伤阴、余热未尽所致,方中之药以养阴清热、宣肺止咳为主,而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意在清营分之热。该患儿在一诊时同时在我院进行超短波理疗,以促进肺部啰音的吸收,2周后左肺湿啰音消失。

    5 结语

    咳嗽在西医学中为一个症状,在中医学中为一个病名,临床中咳嗽虽为轻证,但往往难以速愈,病久必耗气伤阴。小儿形气未充,证易速变,故病初贵当早治。依据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及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的特点,并结合先辈之经验,临床时选用紫苏子降逆,黄芩清肺,桑白皮泻热,杏仁宣降,4味中药为主方治疗咳嗽,共奏清宣肃降之功效。临床应用中在本方药基础上辨证治疗,随证佐药,肺寒者佐以紫菀、款冬花,取其辛散温补以防伤气;肺热者佐以百部、炙枇杷叶,取其润肺以防伤阴;夜咳或阵咳者佐以沙参、白茅根、百合,取其凉血润肺;咳初鼻塞流涕者佐以前胡、桔梗、浙贝母以宣肺止咳;痰黏难以咳出者佐以海浮石、生蛤壳以软化黏痰;痰盛者佐以葶苈子、川贝母泻热化痰;痉咳者佐以地龙、百部、钩藤、生牡蛎熄风解痉镇咳。

    作者:王绪
5
发表于 2012-3-20 16:42 | 只看该作者
五、治疗小儿咳嗽实用验方

  1,小儿顿刻,咳则呕,呕出痰涎,舌苔粘腻,此时已是胃中有痰饮,当用平肝和胃之法,药如陈皮,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旋复花,代赭石,等常一剂而效。

    2,冬季小儿舌净如平常,惟咳簌频频无寒热,可用三拗汤加紫苑,桑皮等多效。

    3,小儿日久咳簌不愈,舌四边红而舌中一块黄苔,此肺胃阴虚,痰热不化,徒祛痰无益,当用麦冬,沙参,苏子,桑皮,半夏,瓜蒌等药。

    4,小儿咳嗽较轻,但痰多,久治不愈,法当化痰通腑,药用苏子,莱菔子,瓜蒌,杏仁,威灵仙,当归,等味,待大便轻泻几次即愈。

    5,小儿发热数日咳、嗽频频,舌上有苔者,多为湿热郁于里,当用,杏仁,薏苡仁,芦根,茅根,前胡,枇杷叶,甘草等味。

    6,小儿咳嗽呈阵发甚剧烈,稀水样痰,多为饮咳,兼有风邪,即西医所谓咳嗽变异性哮喘,当用僵蚕,蝉衣,射干,麻黄,茯苓,薏苡仁,葶苈子,五味子之类多效。

    7,小儿咳嗽频频无痰,舌红者多为肺热阴伤当用桑皮,地骨皮,杏仁,浙贝母 ,  知母,生甘草等味。

    8,小儿咳嗽咽痒则咳,痰少,也无其他 症状 多为 风邪流连在咽喉当用桔梗,荆芥,僵蚕,前胡,牛蒡子,木蝴蝶等利咽药,用肺药无效。
6
发表于 2012-3-20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pll_1985


    很好,谢谢分享啦
7
发表于 2012-3-22 19:23 | 只看该作者
六、治虚劳咳嗽方


虚劳咳嗽,是因肺伤胃弱,营卫衰微,气不温充而产生的病症。肺主气,为五脏之盖,其脉环循胃口,肺脏劳伤,则令人咳嗽上气,或唾脓血,寒热潮作,面赤口干,偏卧喜汗,不能饮食,肌肤消瘦。

    方药  鲜莱菔10余枚。

    用法  秋日鲜莱菔去叶,自叶中心穿以鲜槐条令槐条头透出根外,悬在茂盛树上百日,至101日取下。用时去槐条,将莱菔切片煮烂,每服1枚,数服即愈。

    说明  本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日华子本草》中说:莱菔“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莱菔即白萝卜,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既补中益气,又可化痰止咳。秋天应提前准备,以待不时之需。

    方药  鲜蜂蜜、姜汁、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120毫升。

    用法  共熬成膏,早晚滚烫服10毫升。

    说明  本方出自。《经验广集》,原名五汁饮。蜂蜜润肺通便,姜汁温化寒痰,萝卜汁下气通腑,梨汁清热止咳,人乳滋阴补气,诸药协同作用,有补有清,寒温并用,治虚劳咳嗽颇效。
8
发表于 2012-3-22 19:25 | 只看该作者
七、治肺燥咳嗽方

方药 松子仁50克,胡桃仁100克。

    用法  共研末,和熟蜜25克收之成膏。每次服10克,开水冲服。每日服3次,10次为1个疗程。

    说明  此方出自《玄感传尸方》一书,名曰凤髓丹,治肺燥咳嗽。松子仁含脂肪油74%,有养液、息风、润肺、滑肠之功能。胡桃仁亦含脂肪油及蛋白质、糖类,有温补肺肾、润肠通便之作用。二药与蜂蜜合用,肺润而燥咳止,便通而逆气降。其味甘美,可代点心食之,尤宜老人,是延年益寿之佳品。
9
发表于 2012-3-22 19:27 | 只看该作者

八、定喘汤治疗咳嗽
                                                                                
    定喘汤为临床治喘名方。笔者临证常用定喘汤治疗咳嗽,表现为发作性连续性阵咳、西医多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者。

    曾治刘某,男,42岁。2010年11月26日初诊。近3月来发作性咳嗽,发时呈连续干咳,伴胸憋、遗尿,待咳出少许黏痰方止,遇风冷及气味**易发。多方治疗不效。纳可,便调。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缓。

    本案病呈发作性,不发作时如常人,按常规辨证较难。考虑发作性为风动之象,发时胸憋、遗尿为肺气宣降失常之象,舌象提示痰湿,舌象、脉象不提示热象(但四诊所得也不提示明显寒饮之象)。故选用定喘汤加减祛风止咳,宣降肺气,泻肺化痰。处方:生麻黄3克,炒杏仁12克,白果9克,款冬花12克,姜半夏9克,桑白皮15克,炒苏子12克,黄芩9克,炙甘草3克。7剂,水煎服。

    2010年12月3日二诊:服上方1剂即明显见效,现偶发咳嗽,且咳嗽较轻,已无胸憋、遗尿。舌苔转薄白。上方隔日服1剂,继服7剂。

    药后无不适,停药。

    按:本案主症为咳嗽,既无风寒外束,也无痰热内蕴,而取用定喘汤治疗效果较好。如取用常规治咳套方,多无效。

    定喘汤原方中白果二十一枚,约30克左右,“劫喘”力量足够,但临证恐有中毒之虑。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即指出:“白果收涩,(原方)二十一枚恐太多,宜减之。”笔者临证成人常用9克,配以麻黄3克(少数用6克),取效倒也快捷。
10
发表于 2012-3-22 19:28 | 只看该作者

治风寒咳嗽三方

  方一:紫苏、杏仁、生姜、红糖各10克。将紫苏与杏仁捣成泥,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2~3次饮用。本方散风寒,止咳嗽,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有效。

   方二 :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上药打碎后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次服完。本方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

    方三:橘红60克,生姜30克,蜂蜜250克。先将橘红、生姜二味用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黏时,对入蜂蜜,至沸,装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本方散寒温肺,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
11
发表于 2012-3-22 19:30 | 只看该作者
十、同病异治愈咳嗽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

    案1  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诊。外感月余,表证渐罢而咳嗽加剧,咯痰黄稠,咳剧胸痛,呼吸气促,胸闷口苦,发热微汗,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表邪入里,痰热壅肺。治宜清热宣肺,化痰止咳。药用麻杏甘石汤加味:炙麻黄6克,生石膏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炒前胡12克,淡黄芩10克,浙贝母12克,瓜蒌皮12克,桑白皮20克,地骨皮10克,鱼腥草30克。上方服6剂后,咳嗽减轻,胸较宽舒,痰色转白仍稠,舌红渐淡,苔转薄稍黄,遵前法加橘红10克,再进3剂,咳止而愈。

    案2  杨某,女,65岁。1987年4月13日初诊。咳嗽3周,咯痰清稀,胸背有汗,气短发憋,曾服用通宣理肺丸、橘红丸、止咳枇杷露等,疗效不佳。咳嗽胸闷加重,舌苔白滑,脉浮滑而数。证属风寒外束,内有痰饮。治宜温肺化饮,降逆止咳。药用小青龙汤加味:净麻黄6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白芍药20克,姜半夏12克,细辛3克,生甘草6克,全瓜蒌20克。上方服3剂后,咳嗽胸闷,咯清稀痰等症状基本消失,大便稍秘,方中麻黄改为5克,细辛改为2克,全瓜蒌改为30克,又进3剂,病告痊愈。

    按:本组病例,虽同为咳嗽,但其病机有别,前者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痰热壅肺,肺气闭塞。所见症状多热证,如咯痰黄稠,发热微汗,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后者为外感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内有痰饮。所见症状多具寒饮之症,如咯痰清稀,舌苔白滑,脉浮滑而数。因此前者主方选用了清热宣肺的麻杏甘石汤;后者主方选用了治疗风寒外束,内有痰饮的小青龙汤。以上两证在辨证中采用了“同病异治”的方法,紧紧抓住其各自主证的特点,前者以“热者寒之”之法,后者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而皆取效。
12
发表于 2012-3-22 19:32 | 只看该作者
十一、久咳方治顽固咳嗽

       方药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泡参18克,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炙紫菀12克,牛蒡子9克,天冬12g,炙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已故贵州名医石玉书先生所撰,为其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久咳难愈者之常用家传良方。

    支气管炎之咳嗽常年多见,于抗生素滥用之今日,迁延月余者众多。《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有肺、肝、心、脾、肾诸咳之分。古贤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如《景岳全书》谓咳有外感内伤之别。然凡久咳者,无不始于外邪袭肺,时日稍久,外邪未去,正气已伤,故病势绵长难愈,虽未致喘,然脾肾之正气已乏,一般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或大剂量抗生素皆无效验。

    此方乃扶正祛邪,内外兼治之方。石氏认为凡久咳者,多正虚邪存,此方性较平和,无论老幼,适用者较多。然阴虚或阳虚之甚者,肝火、痰热之盛者,皆非此方所宜。

    方中当归,《本经》直指其“主咳逆上气”。《景岳全书》之金水六君煎、《医学心悟》之加味逍遥散、《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得效方》之当归饮,皆止咳良方,诸方若去当归,则疗效大减。或谓当归辛温,于支气管炎性病变有所顾忌,故今日诸医止咳之方少用当归。白芍苦平微酸寒,归肝经,与当归配伍,最能养血敛阴而收肺气,和血脉而固表,且能有效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有利于支气管炎症之吸收。泡参利痰而养肺之气阴,山药补虚羸而益肝肾,前贤张锡纯用山药与车前子配伍治虚劳痰嗽。本方所治之久咳虽未至虚劳,然其气阴有损,病性相似。天冬、牛蒡子、炙紫菀润肺化痰,疏散风热,天花粉清热生津,其消肿排脓之作用,或于支气管炎症之清除有益。

    若虽咳嗽日久,然其咳声较浊,痰较多且黏稠,色白或带灰色,食少体乏,加车前子、法半夏、茯苓、炒神曲;痰黄浊,舌略红,肺热稍重,加金荞麦、薏苡仁、杠板归、川贝母;肝火犯肺,上气咳逆阵作,痰滞咽燥,白芍加至30克,更加制黄精、桑叶、黄芩;食少纳呆,痰清稀,舌淡脉沉滑,加砂仁养胃益肾,散寒饮之留滞。口渴甚加芦根30克,心中烦加竹叶9克。
13
发表于 2012-3-27 14:5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中医治久咳验案

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证为寒饮伏肺,化热作咳。治以宣肺蠲饮,化痰止咳为主,稍佐清热之品,方选小青龙汤加味。处方:炙麻黄3克,桂枝6克,白芍15克,五味子6克,干姜3克,法半夏6克,生石膏15克,黄芩10克,炒杏仁(打)10克,桔梗1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浙贝母10克,知母10克,炙紫菀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咳减,痰多易出,继以此方少佐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之药治疗3周而愈。

    按:小青龙汤乃仲景治疗支饮、溢饮、肺胀等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止咳;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祛风散邪;干姜温肺暖脾,细辛化饮通痹,二药合用温肺化饮;半夏燥湿祛痰,蠲饮降浊;五味子敛肺,芍药益阴,并为佐制;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在立法上散寒化饮,表里兼治;配伍上采用辛散温通,佐用酸收甘缓,即寓助卫护营于温通发散之中,具有温散而不伤气津的特点。大凡感冒、咳喘,内有寒饮,有表证或者无表证者均可选用,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肺气肿等属外寒内饮者。阎艳丽教授临证使用本方常喜用轻剂,盖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

    此案患者寒饮留滞于胃脘,而见“腹部怕凉,喜热饮,吃凉便可引发咳嗽”;寒饮阻于中焦,从肺脉上侵射肺,故见“腹中有寒气上涌作咳,痰质稀白”;“痰质时有发灰”,灰为肾水之色,此为久咳已有耗伤肾气之虞。选用小青龙汤加减为治,因其表寒不显,故改生麻黄为炙麻黄,且以少量,不取其发表,专取其止咳平喘之功;病久肾气受伤之象初现,故去细辛,以防止其“拔肾根”;又因患者舌红,苔微黄腻,脉象弦数,乃是寒饮久郁,已有化热之征,少用干姜3克,既不违背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又伍以清热化痰之药生石膏、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知母等兼顾饮郁化热之标。同时加入桔梗、杏仁、紫菀宣发肃降肺气,以恢复肺主气司宣降的生理功能。且茯苓、半夏相合为用,又有培土生金,健脾化饮之意。全方温化寒饮,清热化痰,并行不悖,切中病机,方获良效。
14
发表于 2012-3-27 14:51 | 只看该作者
十三治百日咳验方

方药  甜葶苈子120g,大枣500g,红糖30g。

    用法  先将甜葶苈子炒黄研为细面,另将大枣加水煮后去皮核,最后将方中药物和匀调成糕即成。将药糕分成4份,每天1份,分4天吃完。

    说明  方中葶苈子清泻肺气,祛痰定喘;大枣补脾和胃,温润心肺;红糖甘温,益气生津。诸药制糕,止咳定喘之功甚佳且不伤正气,儿童亦乐于服用。临床使用多年方便有效。
15
发表于 2012-3-27 14:52 | 只看该作者
十四、治疗小儿百日咳验方

   【辨证】化痰降逆

    【治法】润肺化痰止咳、扶正治本,抑制百目咳杆菌

    【方名】百日咳验方

    【组成】百部10克,黄精10克,百合、紫菀、天冬、麦冬、射干、枳实各6克,生甘草3克,冰糖10克。

    【制法】前9味中药加清水浓煎两遍,去渣、取汁混合。再将冰糖溶入。

    【用法】每日1剂,一日分3次服用,连服7~10天为1疗程。(注:具体药量应根据年龄大小灵活掌握)
16
发表于 2012-3-27 14:58 | 只看该作者
十五、治咳良方:止嗽散

止嗽散载于《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七味药物组成,为清代医家程国彭所创。本方原为外感风寒、咳嗽多痰者而设,因此方剂不寒不燥,温润平和,且又长于止咳化痰,所以临床被变化运用于诸般咳嗽的治疗。笔者验证于临床,若外感风寒,表邪已解,而余邪未尽,咳嗽偏重者,此方颇为适宜,投剂辄效。

    朴某某,男,47岁。时值初冬,因衣着单薄而感冒风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四肢酸楚,无汗,咳嗽,咳痰色白稀薄。于当地静脉点滴用药后,诸症消失,唯咳嗽不减。刻诊:微有发热恶寒,胸闷,口淡,泛恶,咳嗽多痰,痰色白质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证属余邪未尽,肺气失宣,清肃失常,津液失布之疾,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处方:桔梗15克,荆芥15克,苏叶10克,生姜9片,紫菀15克,百部15克,前胡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杏仁15克,灸甘草10克。5剂,水煎早晚温服,嘱其禁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

    药尽5剂,痰浊顿消,咳嗽若失,嘱其以膳食善其后。

    按:止嗽散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咳嗽多痰而设。考其方药组成,方中百部、白前、紫菀皆入肺经,功在止咳;桔梗、陈皮理气化痰,炙甘草补中土调和诸药,与桔梗同用更能清利咽喉。方中仅有味辛而不烈,轻扬疏散之一味荆芥,祛风解表逐邪之力甚微,仅能微宣其表,对外感风寒,邪气尚盛,或久咳邪气不衰之疾,非其所能。此剂重在化痰止咳,微宣其外,若外感风寒,肺失宣降,虽经发散,而余邪未尽,仍咳嗽多痰者,投予此剂颇为适宜。止嗽散对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皆可加减应用。若表邪未尽,可选加防风、前胡、苏叶、生姜等味以疏散表邪;若喉中痒,或介介如梗状,可倍桔梗,加牛蒡子、蝉蜕等味以清热利咽祛痰;若出现发热头痛、口干咽痛、或微恶风等表热证时,可选加桑叶、薄荷、双花、连翘、黄芩等味以疏风清热;若燥热伤肺,干咳少痰者,可去荆芥、陈皮,选加桑白皮、枇杷叶、川贝母、瓜蒌等味以清燥润肺化痰;因燥湿而致咳嗽多痰者,可选加半夏、茯苓、胆南星等味以燥湿化痰;久咳者,可选加搜风入络之虫类药,若地龙、白僵蚕、全蝎、蝉蜕之属,以祛风解痉,化痰散结。运用得当,每获良效。
17
发表于 2012-3-27 15:15 | 只看该作者
十六 、疏风利咽止咳汤

组成   炙麻黄10克,杏仁15克,荆芥15克,苏叶15克,五味子10克,陈皮10克,桔梗15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红花5克,全蝎2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

    功能  疏风利咽,宣肺止咳。

    主治 喉源性咳嗽。症见咽痒即咳,干咳少痰,甚或数周数月不愈,或咳甚者兼有喘鸣。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遗留的咳嗽,慢性咽炎复感外邪久咳不愈,也可见于变异性气管炎。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每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餐后分服。

    方解 喉咽直连气道,为肺之内窍,外邪袭咽,极易累肺。故临床既有咽喉不利之症又有肺系咳嗽之症。风性善行数变、最易致痒,风寒或风热侵之,又易沿喉咽顺下犯肺。如风邪偏盛,可致咽喉不利,咽痒较甚,并致肺失宣发,咽痒即咳。其特点是咽痒必咳,不痒不咳,干咳少痰。显然,咳源于风邪所致的咽痒、咽喉不利,其引发咳嗽的病变核心不在肺而在喉咽,故也称喉风咳。本病之咳,为风邪滞留咽喉累及气道而成,故疏风利咽是其基本治法。方中麻黄、荆芥、苏叶,疏风散寒,宣降肺气,再合五味子,一散一敛,宣敛有制,既防发散太过,又避敛肺留邪,而止咳之力大增;僵蚕、蝉衣、全蝎、红花,疏风化痰,活血利咽,解痉止咳;陈皮、桔梗、杏仁、甘草,化痰利咽,宣肺止咳;方中黄芩,一防散寒药之温燥,二防外邪入里化热,三是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以黄芩苦寒清肺降泻而佐之。正如《医学启源》“主治心法”所说:“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全方疏风利咽、宣肺止咳,治咳不重宣肺,而重在疏风利咽。疏风散邪以除致病之因,疏风、化痰、活血利咽以直达病变之所,与病因病机颇为合拍,故其效也佳。

    加减   咽干而痒,加玄参15克、麦冬15克、细辛3克;咳甚而喘者,加地龙15克、桑白皮20克;痰黏不易咳出者,加知母15克、沙参15克;咳黄痰者,去麻黄、苏叶,加银花20克、栀子15克、瓜篓皮20克;顿咳甚者,加白前9克、百部9克、地骨皮15克。
18
发表于 2012-3-27 15:18 | 只看该作者
十七小儿咳嗽的临床辨治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究其发病原因,外因为外感六淫邪气,内因为内伤饮食生冷肥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疏薄,不耐六淫邪气侵犯,犯则肺首当其冲,外邪袭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伤及肺脾,湿蕴脾困而生痰;过食厚味甜腻食物,助热化火,灼肺伤津,炼液为痰;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发咳嗽。若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必耗气伤阴而致气阴两伤或肺脾气虚等虚证。从儿科门诊临床看,小儿咳嗽多有以下几种,现举例说明。

    1 外感咳嗽

    小儿外感咳嗽临床上以风热犯肺者最为多见,严冬季节感受风寒,风寒束肺者亦可见到。小儿为纯阳之体,寒邪极易转温化热,因此临证之时常见温热证候。临床对于风寒、风热咳嗽的治疗必权衡风寒、风热之多寡,风寒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温解表;风热盛者清宣肃降之中佐以辛凉解表,表解则肺气宣畅,咳嗽自安。

    病例1 孟某,女,3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5 d”于2007年3月6日就诊。5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有白稀痰,鼻塞流涕,体倦少汗,自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查体:T 38 ℃,咽稍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紫苏叶6 g、生麻黄1 g、辛夷6 g、白芷6 g、黄芩6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款冬花6 g、紫菀6 g。

    服药3剂汗出热退,咳嗽减少,仍有鼻塞流涕,痰白而黏,舌苔薄黄,脉浮。考虑为寒邪外透,肺有化热之象。故原方去紫苏叶、生麻黄,易紫苏子6 g、浙贝母6 g,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寒束肺,方中紫苏叶、生麻黄、辛夷、白芷辛温解表,杏仁、前胡宣肺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宣肺,防其化热,款冬花、紫菀取其辛散温补,恐肺寒伤气之用。

    病例2 赵某,男,6岁,主因“咳嗽伴发热 3 d”于2008年6月9日就诊。3 d来咳嗽伴发热,体温38 ℃,痰白而黏,鼻流浊涕,有汗恶风,咽干稍疼,纳差,大便稍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查体:T 38 ℃,咽充血,扁桃体红不大,双肺听诊无异常。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肃。治法:清热解表,宣肺止咳。方药:薄荷5 g、荆芥穗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牛蒡子10 g、干青果10 g、枳壳6 g。服药3剂热退咳减,咳痰稍黄,舌红苔薄黄,脉数。原方去薄荷、荆芥穗,易桔梗6 g、天竺黄6 g宣肺化痰止咳,再进3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风热犯肺,故治以辛凉解表,方中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前胡清热宣肺止咳,荆芥穗发表散风,取其微温不烈之性。

    2 肺热咳嗽

    小儿肺热从临床看多有以下3种原因:外邪袭肺(包括调护不当,寒暖不及),蕴郁化热为病因之一;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蕴积化热,火热上乘为原因**;情志抑郁,肝经蕴热,木火刑金为原因之三。肺内郁热,炼液为痰,痰盛生热,肺失宣肃,故而咳嗽频作,痰难咳出。因此,临床治疗必以清肺化痰为先,痰净则咳止。胃肠积热者兼以消食化积,肝郁化热者兼以解郁疏肝。

    病例3 刘某,男,7岁,主因“咳嗽1月”,于2008年6月23日就诊。1月前开始咳嗽,曾在外院就诊,于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口服阿奇霉素及祛痰止咳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来诊时主症:咳嗽,痰多黄黏,难以咳出,夜间及活动后为主,时有气喘及咽喉不利,夜卧不安,食欲尚可,大便调和,舌红苔白略黄厚,脉数。查体:体温正常,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辨证:痰热蕴肺。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百部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葶苈子6 g、天竺黄6 g、炙枇杷叶10 g。服药5剂,咳嗽减轻,咳痰减少,呼吸平和,夜间仍咳嗽。原方去葶苈子、生牡蛎,易白茅根15 g、沙参15 g以凉络润肺,再进5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热,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痰去则咳止,百部、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二诊时夜间咳嗽,多为肺热伤阴或肺络血热,用沙参、白茅根意在凉血润肺。

#p#副标题#e#
    病例4 杨某,男,6岁,主因“咳嗽5 d”于2008年7月4日就诊。5 d前因食肉过量出现呕吐,后又着凉而咳嗽,咳嗽为阵发性,咳声重浊,痰多黄黏,夜间咳重,咳嗽时时有呕吐,手足心热,食欲差,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辨证:肺胃蕴热。治法:清泻肺胃、化痰止咳。方药: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知母6 g、生大黄3 g、莱菔子10 g、枳壳6 g、葶苈子6 g、炙枇杷叶10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服药3剂,咳嗽转好,痰少,未有呕吐,大便稍稀,每日1~2次,纳食渐增,舌有裂纹,舌红苔薄白,脉滑。原方去紫苏子、知母、生大黄、葶苈子,易苏梗10 g、白茅根15 g、沙参15 g凉络养阴润肺,再进4剂而愈。

    按语:本例患儿咳嗽为肺胃之热所致,方中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知母、生大黄、莱菔子、枳壳泻热导滞,葶苈子、生牡蛎、冬瓜仁清热化痰,炙枇杷叶意在润肺以防伤阴,兼以止呕。

    病例5 冯某,女,12岁,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8年3月22日就诊。1月前曾与同学吵架,心情不畅,又感风寒而发咳嗽,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近日稍有加重。来诊时主症:阵发性咳嗽,白天为主,痰黄黏难以咳出,咳时伴胸胁刺痛,自觉胸闷,善叹息,烦躁易怒,纳少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正常。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余未见异常。辨证:木火刑金,痰热蕴肺。治法:疏肝清热,化痰止咳。方药:白芍10 g、郁金6 g、旋覆花10 g、醋香附10 g、知母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瓜蒌10 g、葶苈子6 g、生牡蛎15 g、冬瓜仁15 g、天竺黄6 g。服药5剂,咳嗽胸闷、纳食好转,大便正常,未见胸痛,仍有咳痰,黄白相间,夜间咳嗽,原方去知母,易白茅根15 g,再进6剂而愈。

    按语:木火刑金之咳,临床多见于年长患儿,临床不多见,因此,临床病史采集很重要。方中白芍、郁金、旋覆花、醋香附疏肝解郁,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清热宣肺止咳,瓜蒌、生牡蛎、冬瓜仁、葶苈子、天竺黄清肺化痰,瓜蒌、知母意在泻热通便,使热邪自大便而出。

    3 内伤咳嗽

    小儿内伤咳嗽多因脾胃失调所致,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因多种原因,如夜卧胸腹受凉,或过食冰凉之物,或先天脾虚等,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上贮于肺而发咳嗽。故《素问》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内伤患儿咳嗽常常以痰多为特点,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为主法,以断其生痰之源,故《医宗必读》强调“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方药已经典方二陈汤为主治疗。

    病例6 王某,女,2岁,主因“咳嗽3周”于2008年8月13日就诊。3周前曾发热,后开始咳嗽,口服抗生素及化痰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来诊时主症:间断咳嗽,症状不重,喉中痰声明显,偶有憋气,纳食少,大便偏稀,汗出偏多,脾气偏大,舌淡,苔白滑,指纹红滞。查体:精神尚好,面色淡白,毛发稀黄,肋骨稍外翻,咽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听诊有少许痰鸣音,余未见异常。患儿平素饮食不佳,1岁时有肺炎病史。辨证:脾虚湿盛, 痰浊阻肺。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咳。方药:茯苓10 g、法半夏3 g、陈皮6 g、苍术6 g、紫苏梗6 g、黄芩3 g、杏仁3 g、桑白皮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炒白术3 g、莲子肉6 g、炒白扁豆10 g。服用5剂,咳嗽消失,偶有痰声,汗出减少,大便见干,但饮食仍欠佳。治则易为健脾和胃,调理善其后。方药:太子参15 g、茯苓10 g、陈皮6 g、荷叶6 g、砂仁3 g、诃子肉6 g、五味子6 g、莲子肉6 g、炒麦芽10 g、焦山楂6 g。

    按语:本例患儿为内伤痰湿咳嗽,故治以二陈健脾燥湿,因患儿大便偏稀,故应用紫苏梗而不用紫苏子,诃子肉、五味子、莲子肉意在健脾敛汗。

    4 肺虚咳嗽

    小儿肺虚咳嗽临床多见肺气虚为主和肺阴虚为主两类,多因素体虚弱,反复外感,反复咳嗽,日久伤气,肺气不足及热病伤阴,肺阴不足所致。临床治疗宗“虚则补之”之治则,即治疗以补为先,肺气虚者,当以太子参、黄芪等以益肺;肺阴虚者,当以沙参、麦冬、百合等以育阴。

    病例7 杨某,女,9岁,主因“咳嗽2月”于2009年2月10日就诊。2月前因肺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5 d,出院后仍有低热、咳嗽。来诊时主症:干咳少痰,夜间为主,咽干低热,午后为主,体温37.2~37.5 ℃,夜间盗汗,夜眠欠佳,纳食差,大便偏干,舌红绛少津,舌苔少,脉细。查体:精神尚好,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左肺听诊有少许湿啰音,余未见异常。辨证:肺热伤阴。治法:清肺育阴,凉血退热。方药:沙参15 g、麦冬10 g、百合10 g、五味子6 g、紫苏子10 g、黄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青蒿10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银柴胡10 g。服药5剂,热退咳减,食欲转好,夜眠改善,仍有盗汗,原方去青蒿、白薇、银柴胡,加诃子肉10 g、乌梅10 g、生牡蛎15 g、黄精10 g,再进5剂,患儿咳平,盗汗好转。再诊时方药去紫苏子、黄芩、杏仁、桑白皮以善其后。

    按语:本例患儿属阴虚咳嗽,为热病伤阴、余热未尽所致,方中之药以养阴清热、宣肺止咳为主,而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意在清营分之热。该患儿在一诊时同时在我院进行超短波理疗,以促进肺部啰音的吸收,2周后左肺湿啰音消失。

    5 结语

    咳嗽在西医学中为一个症状,在中医学中为一个病名,临床中咳嗽虽为轻证,但往往难以速愈,病久必耗气伤阴。小儿形气未充,证易速变,故病初贵当早治。依据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及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的特点,并结合先辈之经验,临床时选用紫苏子降逆,黄芩清肺,桑白皮泻热,杏仁宣降,4味中药为主方治疗咳嗽,共奏清宣肃降之功效。临床应用中在本方药基础上辨证治疗,随证佐药,肺寒者佐以紫菀、款冬花,取其辛散温补以防伤气;肺热者佐以百部、炙枇杷叶,取其润肺以防伤阴;夜咳或阵咳者佐以沙参、白茅根、百合,取其凉血润肺;咳初鼻塞流涕者佐以前胡、桔梗、浙贝母以宣肺止咳;痰黏难以咳出者佐以海浮石、生蛤壳以软化黏痰;痰盛者佐以葶苈子、川贝母泻热化痰;痉咳者佐以地龙、百部、钩藤、生牡蛎熄风解痉镇咳。

    作者:王绪
19
发表于 2012-3-28 1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原苑

20
发表于 2012-3-28 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ll_1985 于 2012-3-28 16:32 编辑

十八、百日咳中医诊疗技术



    百日咳是由革兰染色阴性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潜伏期为7~14日,最长21日,典型病例病程6~8周。临床分期分为卡他期和痉咳期:

    卡他期:指发病至阵咳出现,约7~10日,有低热、流涕、喷嚏、单声咳嗽,3~4日后症状减轻,唯咳嗽加剧,渐呈痉咳状。

    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百日”之久,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痉挛性咳嗽终止时,伴有高音调鸡鸣样吸气吼声为主要特征。痉咳时,双手握拳,屈肘,双眼圆睁,张口伸舌,面红耳赤,涕泪交加,头向前倾,嘴唇发绀,重者甚至大小便失禁,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呕吐后,方可缓解。其后可玩耍如常,如此反复发作,一日数次,甚至数十次,以夜间更为明显。痉咳时间较长。患儿可出现舌系带溃疡、鼻出血、眼结膜下出血等。

    中医辨治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关于“顿咳”、“肺咳”等亦与近代之百日咳症状极近似。如“咳而引颈项,唾涎沫,引舌本”,这是百日咳具有的特殊症状。朱丹溪《幼科全书》更突出地指出了“如咳久连声不已,且口鼻俱出血……小儿咳嗽日久,一连百数十声不止,昼夜如此,面色白光 白,目光无神采,气急痰壅,体虚发热,至此则不治”。至明代,医家据其咳嗽阵作的特点,又称为“硬咳”,因咳时伴回吼声,故称“鹭鸶咳”、“鸡喉”。鉴于其咳嗽时日长,又称之为“虚咳”,因其具有传染性,故谓“疫咳”。总之,本病大抵属于中医“顿咳”、“时行顿咳”、“天哮”、“百日咳”、“疫咳”、“鸡喉”、“虚咳”等疾病范畴。

    根据本病由表及里,痰浊恋肺,耗阴伤气的病理特点,临床可分如下三期论治。

    1.初咳期

    症状:咳嗽初起似外感,但有逐渐加剧之势,常有流涕,痰白而稀,多泡沫。舌苔薄白,脉浮有力,指纹淡红。

    治法:宣肺化痰。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旋覆花(包煎)、前胡、川贝各10克;荆芥、百部、半夏各6克,细辛3克。偏于风寒者,加麻黄3克,杏仁6克;偏于风热者,加桑叶、菊花各10克。

    2.痉咳期

    症状:咳嗽频作,咳后有回吼声,反复不已,入夜尤甚,痰多而黏,呕吐后阵咳暂停,神烦面赤,大便于,小便黄。舌苔微黄,脉数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黄芩、川贝、法夏、苏子、杏仁、山栀各10克,黄连3克。痉咳频作者,酌加白僵蚕10克,蜈蚣两条解痉镇咳;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枇杷叶、紫石英、竹茹各10克以降逆止呕;若痰多而喘者,可选加苏子、胆南星各10克,地龙8克以除痰定喘;如见呛咳、痰少、舌红苔净者,去黄芩、黄连,加北沙参、天冬、麦冬各10克以润肺养阴;咳血者,加鲜芦根、侧柏叶、白茅根各15克,红景天、三七各10克以凉血止血;双目红肿者,加龙胆草10克清泻肝火;胁肋疼痛者,加柴胡、郁金、桃仁各10克疏肝活血止痛。

    3.恢复期

    阵发性痉咳渐减轻,鸡鸣样回声渐消失。临床又分气虚、阳虚两型。

    (1)气虚型

    症状:形体虚弱,咳声低微,痰少而稀,手足欠温,神疲,面色白光 白,自汗无力,纳呆,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益肺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汤加减:党参12克,茯苓、白术各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7枚,五味子、麦冬各8克。多汗易感冒者,加黄芪15克,防风10克益气固表。

    (2)阴虚型

    症状:干咳无力,手足心热,声音嘶哑,夜寐不安,神烦盗汗,颊赤唇干。舌红苔薄少,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玉竹、麦冬、杏仁各10克,桑叶、桔梗各6克,花粉15克,甘草3克。痰黏不易咯出、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5克化痰通便;午后潮热者,加银柴胡12克清虚热;多汗者加牡蛎、淮小麦各15克以敛阴止汗。

#p#副标题#e#
    单秘验方

    1.百部:有止咳、抑制百日咳杆菌的功效。单味煎服或以百部为主的复方,治疗百日咳疗效显著。单味百部每次3克,每日3次,加水煎服,7~10天为一疗程。

    2.白厥菜:为治疗百日咳较为有效的药物。取其干品制成含生药100%的糖浆,半岁以内患儿每次5~8毫升,半岁至一岁每次服8~10毫升,1~3岁每次服10~15毫升,3~6岁每次服15~20毫升,6岁以上者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3次,8~10日为一疗程。病重者可酌情加量。

    3.大蒜:以紫皮蒜为佳,可制成50%的糖浆,每次10毫升,5岁以上者每次20毫升。每日3次,连用7天,对百日咳疗效甚佳。

    4.鹅不食草:10~2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百日咳,可解毒止咳。

    5.扛板归全草:每次10~20克,每日3次,水煎服,可清热解毒,治疗百日咳有效。

    6.车前草:全草入药,取鲜草100克捣汁,开水冲服。每日2~3次,7天为一疗程,可止咳祛痰。

    7.蚱蜢:将其焙干研为细末,每次1~2克,每日3次,口服,可镇咳平喘。

    其他疗法

    以下治疗方法,对百日咳均有辅助治疗作用,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选用。

    1.**:取穴尺泽、合谷,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有止咳化痰之功。

    2.梅花针:**颈、骶之脊旁3~4厘米区域,每日一次。

    3.火罐:于身柱穴处拔火罐,每日一次。

    4.推拿:运八卦,掐合谷,推肺经,掐揉二扇门,掐揉五指节,推脾胃,掐合谷,揉鱼际,揉太渊,掐尺泽,每日一次。

    5.擦法:将鲜生姜或大蒜切破,与黏蜗牛液或鸡蛋清混匀,在胸骨部由上而下涂擦。每日两次,每次数分钟。

    6.饮食治疗

    (1)本病初起及痉咳期:宜选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鲜蔬菜、鲜水果、杏仁、枇杷等。

    (2)病情恢复期:肺之气阴受伤,可分别选用下列食疗方,辅助治疗。①胡桃人参汤:胡桃肉(不去皮)20克,西洋参6克,生姜3片,加水适量,同煎取汁200毫升去姜,加冰糖少许调服。每日一次,临睡前温服。②杏仁莲藕汤:杏仁10克,鲜藕30克,用冰糖熘熟顿服,每日睡前一次。③白梨汤:白梨50克,冬虫夏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次。④果仁膏:枇杷果、枸杞果、黑芝麻、核桃仁各50克,熬成膏,每晚服用一勺。(摘自《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21
发表于 2012-3-28 16:29 | 只看该作者
十九、四川儿科名医胡天成医案——风热咳嗽

黄XX  女  2岁半,2004年9月10日初诊,患儿3天前随家人外出旅游受凉后出现发热、喷嚏、流清涕、咳嗽,经静脉滴注头孢呋辛、穿琥宁等治疗2天,疗效不显,现症发热元汗,鼻塞流稠涕,喉间痰鸣,咳嗽连声,夜间尤甚,咳剧呕吐2次,胃纳减少,大便干,小便黄,查体:T38.7℃,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舌质微红,苔薄黄,指纹淡紫隐显风关以内.
  血常规:WBC 5.4X109/L,中性料细胞(N0.41),淋巴细胞(L0.59)。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风热重证)治以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6克  杏仁6   生石膏15  黄芩6  瓜壳6  前胡6  射干6  炙杷叶15  海浮石15  葶苈子6  胆南星6  苍耳子6  青蒿10  水煎服2剂3日后复诊,其母代诉服药1剂,解黑褐色糊状大便2次,汗出热退,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不咳,晨起尚咳,每咳两三声,有痰,鼻不塞,涕少,二便调,苔纹同前,遂改用止嗽散加减以治之,处方:
  荆芥5  桔梗6  炙紫菀10 炙百部10  白前6  杏仁6  黄芩6 瓜壳6  射干6  炙杷叶15   海浮石15  葶苈子5连服3剂后全愈。
22
发表于 2012-3-28 16:36 | 只看该作者
二十、小青龙汤证治疗咳嗽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主症是“干呕、发热而咳”。如果把“而”理解为表递进关系的连词,三症中最主要的症状当是“咳”。

    第41条的主症是“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处的“而”当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笔者反复在读这两条文中的主症时,总觉得当时作者在行文时要突出一“咳”症。

    临床上,小青龙汤证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最常用方之一。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指出:“柯韵伯治咳嗽,不论冬夏,不拘浅深,但是寒嗽,俱用小青龙汤多效。方中驱风散寒,解肌逐水,利肺暖肾,除痰定喘,攘外安内,各尽其妙。盖以肺家沉寒痼冷,非麻黄大将不能捣其巢穴,群药安能奏效哉。”

    寒嗽不一定都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但从中能读出小青龙汤是治疗咳嗽的常用方。

    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的病症,以咳嗽最为多见,或为受寒而咳,或为饮冷或食冷而咳,或为久咳,或为反复咳嗽,或为冬季咳嗽,或为夜间咳嗽。如治疗聂某,男,15岁。2010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前日夜出晚归,昨日凌晨出现阵发性干咳。昨晚咳嗽加重,伴见发热。诊见:咳嗽频发,有白痰,咽痒,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时胸憋、呕恶,不喜饮。体瘦,面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弦。家长补诉,患者自幼易反复咳嗽,每次“感冒”都表现为咳嗽较甚。证属表寒里饮,治以解表化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9克,桂枝6克,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生白芍6克,姜半夏9克,蝉衣9克,生甘草3克。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后捂被休息。

    次日来诊,患者昨晚服药后汗出咳减,恶寒、发热均已,现偶咳、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缓。处以二陈汤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和胃化痰、温化寒饮善后。处方:姜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9克,干姜2克,细辛2克,五味子4克,炙甘草2克。3剂,水煎服。

    此后患者每次咳嗽皆来就诊,首诊方多用小青龙汤。

    按:临床上常见部分患者反复咳嗽,套用张仲景的话可以称之为“咳家”。此类患者出现外感发热,单用常规解表之法往往无效。如患者不表现为明显热证,多可辨证为小青龙汤证,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23
发表于 2012-3-28 20:17 | 只看该作者
还以为是特色捏。把书都**过来就是特色了?晕啊。
24
发表于 2012-3-28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随意飘荡


   
25
发表于 2013-4-6 22:4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资源,不回贴非礼也,并好好学习,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26
发表于 2014-1-8 11:2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这个应该是咳嗽的中医治疗大全。
27
发表于 2016-4-4 15:28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汇总好的学习资料!谢谢楼主!
28
发表于 2019-1-9 16:53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好像得了痰饮,但是又不知道哪里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