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诊断标准] 2011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1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细菌与病毒感染防控各有千秋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  李兰娟



各种微生物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始终与人类发展相伴,旧的感染逐渐被控制,新的感染又出现;在感染性疾病控制道路上,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成绩,临床医学也不断进步。作为生物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感染的研究与控制已成为医学研究的基石。在过去的一年中,感染性疾病相关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细菌感染:耐药菌未平新菌又出

细菌耐药会导致患者治疗失败、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负担增加,更为严重的是人类可能再次进入没有抗菌药物的黑暗时代,即所谓“后抗菌药物时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耐药细菌全球盛行

美国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分离率为50%,并已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更高达30% 左右;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大肠杆菌分离率为40% 左右。欧洲东南部、南美、南亚等地细菌耐药情况也十分严重。2011 年引起世界关注的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 内酰胺酶(NDM-1)肠杆菌科细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研究人员甚至在环境污水中分离到这种细菌,提示耐药细菌已经向普通人群扩散。

我国属于细菌耐药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卫计委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监测结果表明,2010 年我国三级医院MRSA、产ESBL大肠杆菌分离率分别高达60%、50% 以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危重症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检出率高达40%、50%;大环内酯类耐药链球菌、葡萄球菌更在80% 以上;部分地区和医院已经出现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暴发流行。

细菌耐药无法避免,但细菌耐药发生速度和流行强度却与人类的行为息息相关。因此,2011年4 月7 日世界卫生日主题为:抗击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WHO 呼吁各成员国采取积极行动,共同应对细菌耐药的挑战与威胁。

应对细菌耐药最理想的办法在于不断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和发现新的有效治疗方法。但令人失望的是,近十年来,全球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处于瓶颈,几乎没有全新的抗菌药物上市,也没有发现能够替代抗菌药物的新疗法和新药物。目前抗击细菌耐药还得从规范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着手,这是最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手段。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新型感染爆发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一组具有产生志贺样毒素(SLT)(或称Vero 细胞毒素,VT)的大肠杆菌( STEC),主要的血清型别为O157:H7,其他血清型有O26:H11、O103、O111、O121、O145 等50 余种,统称为非O157 型EHEC。EHEC 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主要在夏秋季节流行,重症患者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这一疾病主要见于美国、欧洲、日本等有生食习惯的国家和地区,我国也有病例报道。

2011 年5 月开始在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所暴发的由O104:H4 型EHEC 感染所致出血性肠疫情发展迅速,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全球有至少超过6000 例病例报道。仅德国从5 月至7 月,患者数量为3816 例,845 例(22%)发生溶血尿毒综合征,54 例死亡;严重流行区在德国北部,暴发高峰在5 月21~22 日;重症患者主要为成人和妇女。此次暴发流行的感染原最终被确定为豆芽。

我国启动抗菌药整治

基于应对细菌耐药挑战的需要,我国卫计委今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借世界卫生日的契机,卫计委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采取教育、宣传、管理和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为此设定了具体管理目标:(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 以下;(3)外科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比例不超过30%;(4)预防用药时间必须在术前0.5~2 h 开始,疗程不超过24 h 等。同时要求医院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抗菌药物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医师、药师必须经过培训方能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权等。以此为基础,卫计委也制定了被称为“ 史上最严厉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近期将正式颁布,这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病毒感染:整体防控见成效

HIV 整体疫情依然呈上升,有效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HIV 感染疫情增速减缓

上世纪80 年代发现的艾滋病,在全球各国30 年的共同努力下,流行趋势有所下降,但任务还相当艰巨。

流行趋势依然严峻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约为78 万,其中艾滋病患者15.4 万。陈zhu部长指出我国HIV 感染有如下特点:整体疫情依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减缓;HIV 感染者发病进入高发期,死亡人数增加;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并且持续增高;***人群感染率下降,男男性行为者上升;老年男性和青年学生感染上升较快;局部地区疫情严重。

抗病毒治疗研究有喜有忧2010 年7 月在南非女性工作者中开始的替诺福韦**凝胶预防HIV 传播研究(CAPRISA004)结果表明,每天使用两次凝胶的女性工作者HIV 感染率比安慰剂组低39%,用药依从性在80% 以上者进一步减少54% 且能减少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但另一项相似研究(VOICE)在近年被中止,其原因在于两组人群的HIV 感染率没有差异,分别为6% 和6.1%。2010 年11 月在美国、泰国、南非进行的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恋者HIV 感染研究(iPrEX)表明,每日口服复方替诺福韦/ 恩曲他滨可以减少44% 的HIV 感染。这一研究还发现,这一方法对双性恋的男性也有预防效果,但女性同性恋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该研究也于近年停止。对HIV 感染者**预防,研究发现早期(CD4 为350 ~ 550/mm3)治疗HIV 感染者可以减少96%的**感染。研究还发现,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阻断母婴传播。

近年来,有关广谱抗HIV中和抗体报道较多,如Sc**ps研究所报道的PG9、PG16 等,但HIV 疫苗研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病毒性肝炎治疗现希望

病毒性感染仍然属于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感染性疾病。虽然随着疫苗接种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还比较严峻,治疗药物也非常有限。南京医科大学高晓飞等对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研究结果的meta分析表明,我国献血员感染率为8.68%。近期在河南、安徽发生的HCV暴发流行也值得关注。

药物治疗成绩喜人 2011年发表的HCV 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Telaprevir 和Boceprevir治疗丙型肝炎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无论是否接受过抗病毒治疗,Telaprevir 联合Peg- 干扰素和病毒唑能快速发挥抗病毒效果,提高患者病毒持续应答率,同样Boceprevir 也有类似效果。在这些患者中HCV-1a 感染效果优于1b 型。

其他方法疗效好重症肝炎长期以来是病毒性肝炎致死性感染,病死率极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长期基础与临床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治疗中取得突出成绩,已有1500 例患者接受治疗,有效率在70% 以上。

在乙型病毒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阶段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后出现e 抗原血清转换的患者中,59.6% 的患者病毒载量降至临床阴性,84.4%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表面抗原水平下降,肝组织活检及细胞免疫均出现炎症缓解。

甲型H1N1 流感无新流行

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流行后,全球各国加强了对流行性感冒的监测、预防与控制工作,2011 年度没有新的流行出现。流行期间,我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采取免费资源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措施,2009 年9 月至2010 年3 月,接种了8960万份疫苗,发生不良反应8067例,9 岁以下儿童发生率较高,不同企业产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差异。大部分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有11 例发生格里巴利综合征。



病原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受关注

病原检查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现在临床所用各种检查大多比较陈旧,检查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较差,检查所需时间也比较长,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开展快速特异的病原检查方法研究,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有关病原检查的主要进展在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PCR 检测特殊病原,如艰难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等,但在我国这些检查尚未得到注册部门批准。利用质谱方法进行微生物检查的方法近年来也进展比较迅速,如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化/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MS)以细菌蛋白质谱为检测基础,已经可以对细菌、真菌进行快速检测,缩短病原鉴定时间;联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 MS/MS)结合PCR 和质谱技术,可快速特异检测细菌、真菌和病毒,无需纯化细菌,所需时间约6 h。另外还有鉴定细菌、真菌的快速测序技术也已用于临床。
转帖自爱维医学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14:1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