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931|回复: 2

[临床经验] 论小柴胡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6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小柴胡汤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方剂之一。《伤寒论》曾用大量的条文叙述了小柴胡汤的汤证、加减法、类证及类方。后世也从临床应用及药理实验的角度对小柴胡汤作了许多探讨。特别是日本,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及研究更为普遍。1989年日本汉方制剂的产值为1 434亿5千万日元,其中小柴胡汤的产值即有360亿日元。和我国不同,日本常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炎,对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研究也颇多。1989年,日本新闻界报道医学界发现小柴胡汤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日本厚生省下令对汉方制剂的副作用作进一步的审查,汉方界也就此对辨证论治使用汉方的基本原则作了强调。众所周知,中医学的灵魂是辨证论治,小柴胡汤的应用与否,不是以诸如肝炎、胆囊炎之类病名为依据的,而是取决于有无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所治的病症比较多。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及有较多的或然证者,如“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或微热,或咳”等;有“呕而发热”者;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并腹痛而呕者;有“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有“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有“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有“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从上可见,《伤寒论》所规定的小柴胡汤证有:①胸胁苦满或胁下硬满或胁下痞满;②往来寒热;③呕吐、不欲食或不能食。
    为了解更具体的小柴胡汤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方中有黄芩、半夏、人参的药证。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作为传统的清热药,黄芩可治高热烦渴、身热咳嗽、泻痢、黄疸、头痛、腹痛、淋浊、目赤肿痛、吐血、衄血、子宫出血、胎动不安、痈肿疔疮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菌、解热、降压、利尿、利胆、镇静等作用。黄芩常与柴胡相配,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痞痛、呕吐口苦等证,除小柴胡汤以外,《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均采用这种配伍。黄芩常与黄连配伍,治疗心下痞、烦躁、身热下痢等证,《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等采用这种配伍。所以,凡用黄芩,必见证为上腹部的痞满或腹痛。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根茎,是传统的止呕、化痰药,主治恶心、呕吐、咳喘痰多、胸膈胀满、心下痞、痰厥眩晕、头痛、不眠等症。张仲景常半夏、生姜同用,以加强止呕的作用。胃肠症状的恶心呕吐、心下痞胀疼痛、心烦等,半夏配黄芩又是常用的。
    《伤寒论》用人参的目的不外有三:一是救治汗吐下后,或失血后的虚脱及脱水的脉微、舌面干燥;二是治疗病后的虚弱少气;三是用于心下痞硬。本方当属于第二、第三种目的,特别是后者。这种心下痞硬,指上腹部的似胀非胀、按之腹肌薄而紧张度比较高,一般多见于体弱者或慢性胃肠病者。
    由此可见,黄芩证的上腹部痞满疼痛,半夏证的恶心呕吐,人参证的心下痞硬等均属于胃肠症状。故小柴胡汤证除柴胡证以外,尚有比较明显的呕吐、腹痛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寒热。其具体指征如下:(略)
    其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前面已介绍过的柴胡证,但有明显的体温升高或呈弛张热状,或低热持续,患者并有寒热往来感觉。胸胁苦满的同时腹痛腹胀、心烦喜呕等胃肠症状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小柴胡汤证的特征之一。这也是本方用黄芩、半夏、生姜的根据。心烦喜呕与默默不欲饮食的烦、喜、默默等词,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在主诉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同时反应患者的情绪不好。口苦是指自我感觉口内有苦味,特别是在睡眠觉醒后及进食时,往往因为口苦,食欲及情绪受到影响。中医认为口苦是内热的征象。同样,苔黄也表示里有热。脉弦,是指脉象长而直,如按琴弦。这种脉象多出现于柴胡汤证中。
    本方中柴胡的用量较大,有报道认为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少阳郁热型柴胡用量在15~30 g,有人以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的间歇性发热,其中柴胡也用至30 g。大量的柴胡可能使小柴胡汤的解热作用增强,不过,大剂量柴胡可能会引起中毒,尤其是狭叶柴胡,有人指出过量服用可使血压升高,恶心呕吐,水肿,少尿甚至无尿。故笔者认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用量不能照搬《伤寒论》原书剂量,以10~20 g为宜,饮片以北柴胡为佳。
    ——从临床报道可见,小柴胡汤对发热性感染性疾患的疗效是肯定的。顾氏报告用本方(柴胡10~14 g、黄芩10~30 g、党参10~30 g、甘草10~20 g、半夏、生姜各10~20 g、大枣10~30 g)治疗86例高热病人,其中呼吸系统感染36例,胆道感染20例,泌尿系统感染9例,产后感染4例,败血症2例,肝炎3例,乙脑2例,伤寒2例,腮腺炎5例,菌痢3例。病程1~30天,平均15天。退热天数1~5天,平均3天。证型为起初常见恶寒发热,时作时止,继则但热不寒,定时如潮,此后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或兼头痛眩晕,咳嗽胸闷;或口苦纳差;或汗出恶风小便难;或心胸烦闷;或恶心呕吐。和田氏应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治疗4例发热,其中3例发病特点是感受风寒后,上午体温37~C:左右,傍晚38.5~39.8℃,头痛,舌苔白厚,胸胁苦满,经治疗2~5天治愈。沈氏报告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8例,均为青壮年,体温大多在38"C以上,最高者达39.6℃,其发热原因均为产后感染。白细胞在12×10。/L以上,最高一例达32×10。/L。发热持续3~6天不等。用中药前又都用过各种抗生素,其中5例用西药效果不显,3例体温有下降趋势,但仍诉说头晕或头痛、胸闷口苦、泛恶纳呆等。改服中药后,8例中热退最快的仅服2剂,最慢者服5剂。药物组成为本方加当归、芍药、川芎、益母草、丹参,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自汗出者加桂枝;腹痛拒按者去芍药、生姜,合生化汤。
    ——小柴胡汤证在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结核、肾炎、肝炎、皮肤病等病中也能见到。日本这方面的报道很多,如矢数氏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湿疹体质的患儿,见有胸胁苦满表现者,常用本方改善体质。长谷川氏用本方合五苓散治疗慢性肾炎有效,小川氏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3例全身性红斑狼疮,疗效满意。和田氏用于慢性湿疹,矢数氏用于红斑落屑性湿疹,均有疗效。张氏介绍用小柴胡汤治疗1例慢性肾炎,患者全身浮肿,中等度腹水,肾功能极差,1日排尿仅600~700 mL,复因沐浴感冒,体温40℃,经用合霉素、青霉素而热不退,尿量更少,浮肿与腹水亦同时增进且出现面潮红,苔黄,汤水人口即吐,口渴口苦,微汗出,寒热往来,便稀溏,乃用小柴胡汤加瓜蒌、陈皮,2剂而体温降至正常,尿量增至3 200 mL,浮肿及腹水亦显著减退。张氏认为,本例患者3个月来用尽改善肾功能及利尿方剂,最多排尿1200 mL,而用本方后竟突破以前最高纪录,可见小柴胡汤有利尿作用。需要指出,小柴胡汤的利尿效果,必须在用于有小柴胡汤证的浮肿时,这种效果才能体现。如果是桂枝汤证的浮肿,服用小柴胡汤是难以见到这种利尿效果的。也就是说,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有时证便用是药,有时证便用是方,这是原则。如日本现代名医矢数道明先生还曾用小柴胡汤治疗1例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患者4岁发病,曾诊断为白血病,最后诊断为本病。患者经常发高热,体温38~40℃,有时关节红肿,面色苍白,贫血显著,颈、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腹饱满尤以心窝部明显,有抵抗与压痛,二便正常,脉浮数。脾肿5.0 cm,肝肿5.0 cm,血红蛋白45%,红细胞272万/mm,白细胞6 700/mm。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投小柴胡汤,1个月后一般状况日益好转,2个月后体温正常,淋巴结缩小,精神及面色好转。以后又与连珠饮(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白术、茯苓、桂枝、甘草)合用,8个月后获愈,停药观察13年未复发。以上两则病例,病名完全不同,一为肾炎,一为血液病。然而有共同的小柴胡汤证。上案寒热往来,呕吐,口苦苔黄,虽未说明胸胁苦满,但因腹水胀满是必定存在的。下案胸胁苦满明显,且有发热,颈、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均在“柴胡带”上。惟胃肠症状不明显,故后来合连珠饮。这种不同的疾患因有同样的证,故使用同样的方剂,中医称为“异病同治”。
    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黏,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道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官能症患者。与五苓散合方,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口渴者,多用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浮肿患者。若小柴胡汤与平胃散(苍术、厚朴、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合方,名柴平煎,为《景岳全书》方,治疗小柴胡汤证见腹满、苔白腻者。
小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5克(或党参9~12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本方用量参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试用教材《方剂学》)


本方主治伤寒、中风邪入半表半里而出现的少阳证。其症状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聋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并能治疗妇女产后发热,或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


少阳经居人体半表半里之分,邪入少阳经,乃由表而传入,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治宜和解,勿令邪气传里。方中取柴胡升阳达表,散半表之邪为主药;黄芩降泄退热、清半里之邪为辅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党参)、甘草味甘和中,补气扶正,以助抗邪外出,和解转枢,使邪气不得更传入里,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辛甘合化,以和营卫而助和解营卫之功,为使药。


我曾治一女成年病人,症状为胸胁满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口苦耳鸣,下午低热,有时恶心,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苦薄白,脉象右手滑中带弦,左手弦。病已近2个月,经西医院检查,诊为低热待查。询其病史为在一次感冒发烧时,自购一些治感冒药服了几次,热渐退即上班工作,二三天后下午仍发热,并且症状越来越多,曾到几家医院诊治未效。据此症状结合脉象、病史,诊为少阳证。虽然有心下堵闷,但问其无用下法的病史,故知不是结胸,也不是痞证。仍投用和解少阳之法,以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枳壳10克,枳实6克,瓜蒌30克,川连5克,桔梗6克,水煎服。进5剂病去大半。再以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克、生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又进4剂而痊愈。


1972年时还治一男性中年病人,主诉为反复发作性发高烧已近2年。每于发烧时先感发冷,继则发热,并咳吐血痰,体温高达39℃以上,共烧3~4天或1周,用抗菌素治疗2~3天,即可退烧。但过7~10天则仍发作如前。如此反复发作已近2年。虽经多个医院多次做心肺等多种检查,均未见异常,亦未能治愈。本次来就诊时,已是发作后的第六七天,自觉又要发作。舌质、舌苔均未见异常,腹部无积聚,脉象双手均弦。据其定时寒热,六脉皆弦,知为邪据少阳之证。邪久郁化热,每于发热时,热邪扰血,故咳吐血痰。四诊合参,诊为少阳郁热之证。治用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法。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白薇12克,生地12克,白芨9克,水煎服,初诊投3剂。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又因病久多次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分之邪,引邪外出;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地骨皮清泻肺火以止咳血;生地甘寒益阴。凉血降火以清热止血为佐药;更以白芨入肺,活瘀止血,作为使药。


二诊时,情况良好,已距上次发作十余天,一直未再发作,六脉弦象渐退,仍投上方,减柴胡为12克,再服3剂。又过8天后追访,病已痊愈,未再发烧。又过半个多月,再去家中随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正常上班,精神健旺。


本方在临床上很常用,我曾以本方随证加减治愈过不少疑难病证。例如痎疟(长期的定时发热)、瘅疟(定时发热不恶寒)、牝疟(定时发冷)、过敏性休克(表现有少阳证者)及急、慢性肝炎等等,不去一一介绍,清查看各中医药杂志及拙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书中所附病例。


少阳证如出现口渴者,可去半夏,加天花粉9~12克以生津止渴。如心中发烦而不呕者,可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以荡郁热。呕逆重者,可加重生姜,再加陈皮9克以理气散逆。咳嗽者,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6克以合肺气,加干姜3~6克以散肺寒。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覆取微汗。口渴思饮,齿燥无津,加生石膏3o克(先煎)以清胃火。下午低热加青蒿9~15克、地骨皮9~12克、白薇10克,把人参改为沙参。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12克合甘草以缓急止痛。胁下痞硬,心下满闷,可去大枣,加生牡蛎20~30克(先煎)以软坚散结。胁下痛者,加青皮9克、白芍12克、白蒺藜10克以平肝火。心下悸动、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0~20克以淡渗利水。两侧头痛或偏头痛者,加川芎9克、菊花10克以散郁除风。兼有黄疸者加茵陈10~20克、车前子9~12克利湿导热。兼有里实而大便秘结或潮热大便下利不畅者,可加芒硝6~10克以和解攻里。


我治疗慢性肝炎,症见胁痛(隐痛、胀痛、刺痛)、脘闷、食欲不振、饭后迟消,大便或清或不利,生气则症状加重,肝功检查时好时坏,或谷丙转氨酶单项高者,常用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炒川楝子10克、白蒺藜10克、红花9克、皂刺6克、泽泻10~20克、炒莱菔子10克、焦四仙各9克、片姜黄9克,每周6剂,服4~6周,每收满意效果,有效可以继服。肝功不正常者,最好每服1个月查一次肝功,连查3个月,以观察疗效。


本方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可治寒热交作,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定时发作。本方合白虎汤名柴胡白虎汤,治寒热交作,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定时发作。本方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用于治疗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者,亦治疟疾。本方合平胃散同用名柴平汤,可治湿疟,身痛身重,寒多热少,舌苔厚腻,脉濡滑或弦细乏力。


近些年来也常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去人参,加黄柏9克、五味子9克、茯苓20~30克,猪苓10~20克、泽泻15克、萹蓄10~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滑石块9~12克)、急性胆囊炎(去人参、大枣,加茵陈10~15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元胡9克、焦槟榔10克、川楝子10克、酒军3~5克)、急性支气管炎(去人参加桔梗6~9克、前胡10克、苏子10克、紫菀12克、杷叶12克)等。总之选用本方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


日本医家大冢敬节氏,曾用小柴胡汤加牡蛎,治愈多例圆形脱发症,快者1个月有效,慢者一年半治愈,禁服砂糖,尽量多食小鱼骨和蔬菜。他还用小柴胡汤合牛黄丸治愈了不明原因的高热。均资参考。 本方去人参、甘草,加白芍9克、枳实9克、大黄6克,名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大便不畅,舌苔黄厚,脉象弦而有力等。


近些年来有些医院以本方加减(去半夏,加木香、元胡、胡黄连、芒硝、蒲公英、槟榔等)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附小柴胡汤原方的煎服法,以资参考。”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选自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发表于 2011-12-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柴胡应用挺广泛的哦,
发表于 2012-12-2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小柴胡汤与经方的煎法和用量的论文。大家知道经方往往使用的是一煎法,也就是煎一次。而现今多选择的是二煎再浓缩。这两种方式药效的区别在哪里? 经方仲景的一煎法用意是简单的,还是另有用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7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