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9559|回复: 12

[临床经验]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风湿痹证颇多,我早年曾有雄心壮志,要好好继承发挥。及临证日久,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矣。风湿一证,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临床上亦颇棘手。为求临床疗效的提高,特抛砖引玉,将我积累的一些资料整理发出,请高明者拍砖。
    黄帝内经原文摘抄
     痹论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严用和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

·张从政 夫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故《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湿气胜者为着痹,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

  气穴论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流于溪谷也。

  【 注 积寒留舍,致荣卫不能居其间,寒邪凝滞,又不得正气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缩也。肋肘乃筋骨之机关,故不得伸舒;邪闭于外,故内为骨痹;荣卫内逆,故外为不仁。命曰不足,盖热邪淫溢是属有余,寒性凝故为不足。此大寒之邪流于溪谷之间,以致筋骨皆为病也。】

  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锦纹 + 1 请继续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9-2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请继续精彩    坐椅子学习下。
发表于 2011-9-20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清 喻昌

    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荣卫,然已入在四君、四物等药之内,非颛发表明矣。至于攻里之法,则从无有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腑而成死证者多矣,可无明辨而深戒欤?


附今人经验

  阳和汤治虚寒性痹痛(袁今奇)

   对虚寒性痹痛患者之治疗,有以独活寄生汤加减者,有以八珍汤合乌头汤增损者,亦有拟以上诸方合虫类之品搜风通络者,其法不一,各有千秋。在探讨本病治疗的实践中,重温《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一方,经百余例观察,认为本方不仅是治疗一切慢性虚寒性溃疡的外科方剂,而且是用于虚寒性痹痛疗效确凿之佳方。男性张某,系农场浇水职工。病家以腰脊冷痛、牵及左腿麻木酸痛3年,到处求医。经某医院确诊为风湿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用理疗、封闭、针灸等医治罔效。因长年腰痛,活动不便,步履艰难,稍遇风寒,即痛而汗出,**不已。患者曾自费延某医治之,服活血通络药加乌头、马钱子之属,虽痛减一时,但一经停药或天气转阴则其痛复作。1982年10月邀余诊之,诊得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畏寒怯冷,腰痛如被杖,触之愈甚,舌质黯淡,脉沉细无力。证属虚寒性痹痛,予阳和汤加黄芪、当归、穿山甲、地龙,加白酒50ml水煎。连服10剂,患者腰痛显著减轻。又投10剂,已能俯仰。唯左腿仍麻木酸胀,于前方加木瓜、牛膝再进10剂。此时患者面色略转红润,自感周身发热,诸症减其七八。后嘱以阳和汤合八珍汤加蜂蜜收膏,徐徐缓图,连服半载,随访两年,已告痊愈。


《外科证治全生集》阳和汤一方,由熟地黄30g、鹿角胶9g、肉桂3g、麻黄1.5g、白芥子6g、炮姜炭1.5g、生甘草3g组成,水、酒各1杯煎服:其剂量可酌情增减。本方用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有如阳光一照,寒凝悉解,故谓阳和之名。余有鉴于此,先探求其方义,尔后用于临床治虚寒性痹痛,几无不验。本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开补结合,确具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鹿角胶乃血肉有情之品,养血助阳,益精填髓,强壮筋骨;肉桂、炮姜温经遇脉,破阴和阳;甘草生用,解毒而和诸药;尤以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以消痰结。先哲云:温补而不开腠,则寒凝之毒,何从觅路行消?且毒盛反受其助,犹车粟以资盗粮。是故本方温补而不留滞也。血虚每见气虚,应用本方须加补气之品,药如党参、黄芪之属。加白酒适量与水同煎,取其酒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也。

发表于 2011-9-20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李翰卿论痹证治法(节选)
痹发之前 气血必亏
三气乘之 关节闭塞
《临证指南•痹》说:“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之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
    历代医家对本病有着详细的论述。如陆清洁说:“痹病虽分十六种,一言以蔽之,气机不舒而已。”陈修园说:“痹者,闭也,闭而为病,痹斯名。”这也是气机不舒之意。林珮琴说: “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疾也。”“行痹、痛痹、着痹,痹证之大纲,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非此外别有骨、筋、脉等痹也。”尤在泾:“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也。”根据上述说法,经脉闭阻,关节疼痛为痹病之主症,这是没有疑问的。

《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景岳全书•风痹》说:“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又说:“诸痹总尤其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病。”秦伯未说:“痹者,感受风寒湿邪而气血不和,引起肌肉或关节发痛、麻木一类的病证。”可见气血亏虚,三气乘虚侵入,使经络闭阻,脉道阻塞,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因而出现局部肿痛,或遍身走注,或关节屈伸不得,或肌肉麻木不仁,而成为痹证。但由于三种外邪侵人人体的数量多寡不同,因而表现出的证候也不同,如行痹为风邪至甚,痛痹为寒邪至甚,着痹为湿邪至甚。
一、治痹**
1.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治痹总则 治痹总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随所感风、寒、湿、热诸邪气之轻重及临床见证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加以对证立法施治,为痹证总的治法。
2.新痹当以祛邪为务
痹证新起,多为实证,不可骤用参芪归地滋腻之品,以防气郁湿滞,闭门留寇。宜以行湿流气、疏散邪气之祛邪法为主。初起因风、寒、湿三气尚未变热,可根据三气之法治之.风气盛之行痹,以散风为主,御寒利湿辅之,再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气盛之痛痹,以散寒为主,疏风燥湿辅之,再参以补火之剂,盖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也。湿气盛之着痹,以利湿为主,祛风散寒仍不可缺,再参以补脾补气之剂,因为脾强可以胜湿,气足自不顽麻。
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又当于通经活血、疏散邪滞剂中再参以降火清热豁痰之品。
3.久痹宜补泻兼施,寓散于补
痹证日久而不愈,多成正虚邪实、虚实间夹之证。治痹虽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总法,但当久痹正虚兼邪实之时,不可单用通散祛邪之法,而应着眼于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治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如四物、四君之中加疏散风寒、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或行气散结之品等。同时,
治疗久痹,最宜峻补真阴,阴液充足,则气血流行,风寒湿邪随血液循环而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其阴气,必反增重其疾矣。
二、痹证治疗九法
1.补气血法 张寿甫云: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不愈,治之亦宜为功。陈修园言:痛风日久不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故补气血为治痹之第一要法。方如小续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痹汤等。

附:任贤斗案

朱镜辉之妻,始两膝痛,两臂痛,渐延腿、臀、腰、背、肩膊俱痛,然彼处痛甚而此处又减,曾服发表不效,又服草药亦不效,病将两旬,察其食减头晕,其病流移,病名行痹,乃外感风湿所致,治此固宜发散,奈中气不足,故表药无功,与附子理中汤加桂枝、羌活、苍术,三剂减半,十余剂全安。

《 将山医案》   (谨按:医案为编者所加,非李老原著,下同)


2.散风寒法
痹证初起,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者,宜用发散风寒之法,如麻黄汤。日久者,则不可散也,散之则肢体痿废不用。久痹而兼风寒者,不可单用通散,而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如《医通》言:治(久)痹而用风散通达之剂,医之过也。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气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云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白芷能行营卫,然已入四君、四物等汤中,非专发表也。

程文囿

王妇周体痹痛,医作风治,卧箦月余,肢挛头晕。予见之曰:“此痹证也。驱壳外疾,虽无害命之理,但病久寝食不安,神形困顿,速救根本,犹可支撑,若见病医病,则殆矣。”方定十全大补汤,加枸杞、杜仲、鹿角胶,两服未应,众疑之。予曰:“缓则疗病,急则顾命。今病势败坏如斯、舍是不救。且补虚与攻实不同,非数十剂莫效。”又服十日,周身发肿,众称病变,予曰:“勿扰。凡风寒客于人,壮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本由营气不足,邪陷于里,今服补剂,托邪外出,乃佳兆也。”仍命照方多服,痛止肿消而愈。识此,为治痹恣用风燥药乾戒。

杏轩知案

抱灵居士


一杜母,夙有筋骨疼痛,或发热,头身皆痛,脉浮大,此感客邪也。以九味羌活汤去芩,加葱、姜一剂,热退、头好,手足痛甚;以芎、归、芍加羌、防、桂枝、甘草一剂不应,舌燥,脉濡而弦;以二妙散加生地、当归、牛膝、木通、羌、防、胆星、甘草、生姜二剂,痛好、进食;以独活寄生汤去细辛、桂枝,加乌药、川芎一剂而痊

《李氏医案》

3.疏通血络法

包括活血、行血、消瘀诸法。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行血宜用红花、桃仁、赤芍、归尾之类,方如活络效灵丹之类。陈修园云:痛风日久不愈,痛久必入络也。诸方俱宜加银花、木通、红花、刺蒺藜之类。

   治痹一得(朱锡祺)

    风湿病为何缠绵难治?我认为主要在于祛湿难,因湿性黏腻、不易祛除。一般所用的祛湿方法,有燥湿、渗湿之分,燥湿药如苍术、厚朴、草果之类;渗湿药如薏苡仁、茯苓、通草等。除一般化湿法外,我认为用祛风养血法,也是治疗风湿病祛湿的重要方法。祖国医学之“风能胜湿”也即此理,用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等药即取其祛风胜湿之性,临床用之确实有效。除祛风化湿的药物外,还须加用养血活血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先贤治疗风湿之法。通过临床实践,我深有体会,因人身之关节,犹如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川芎、赤芍等,乃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之力,可使湿邪无处黏着,从而起到间接的祛湿作用


4.祛痰法

陈修园云:痛久则郁,郁而为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

   李国平   


热痹中兼有湿邪者,即是湿热痹。近年来,我曾治一臧姓男患者,农民。其两腿从膝关节至踝关节疼痛难忍,最初疼痛遇热则减,此属风寒之邪侵袭于下焦,故呈现寒痛,遇寒则剧,遇热则减。但因病人正值壮盛之年,素禀阳盛,内蕴湿热,寒郁日久从阳化热,故呈现一派热盛症状。热为阳邪,其性属火,故膝踝关节局部灼热红肿,遇寒痛减,逢热则剧,走路极度困难,须弯腰弓背跛足而行。热邪瘀阻经脉、气血不得流通,故感疼痛。此属热搏则通、湿胜则肿。至于发热、肢倦身重、纳少、便秘、尿黄赤、口渴、脉滑数等,均是全身湿热盛的证候。抗“O”试验:600U。我取清热利湿法,采用李东垣治疗湿热脚气之当归拈痛汤减人参加生石膏治疗,其方为:茵陈20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0g、羌活15g、防己15 g、当归15g、黄芩10g、苦参15g、知母15g、葛根15g、苍术15g、生石膏20g、升麻10g、甘草10g,水煎服。初服3剂,患者疼痛显著减轻,红肿消减,局部灼热感亦消退。按前方续服3剂,诸症消失,抗“0”试验降至200U,其证痊愈

当归拈痛汤中以羌活通利关节;防己散稽留之湿邪;苦参、黄芩、茵陈、知母以泄湿热;当归以和气血;升麻葛根助阳而升清;猪苓、泽泻利湿而降浊;苍术、白术、甘草补中扶正使苦寒不伤胃,疏泄不损正气也。如于原方中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则疗效更为显著。


5.清热法

包括清热、泻火诸法。陈修园曰:痛久则郁,郁而为热。用药如瓜蒌根、黄柏、川棟子之类。其中清热多用甘寒,如石膏、知母之类;泻火多用苦寒,如黄芩、黄连之属。

王祖雄

我对热痹的治疗,常以金代医家张元素氏《医学启源》中的当归拈痛汤进行化裁。当归拈痛汤是以羌活、防风、苍术、升麻、葛根等药透关利节,胜湿祛风;以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等药苦以泄热.淡以渗湿;以人参、白术、当归、甘草等药培中土,理气血,而使上述苦寒药品不致伤胃。此方主旨,正如张氏自注所云:“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按:此“湿气”二字,含有风、湿、热三种病邪之意)我在使用上方治热痹时,其风胜而关节疼痛游走者,加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藤类药助其祛风通络;其湿胜而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者,则加滑石、防己、车前子等药助其清渗湿邪;其热胜而关节灼热红肿者,则加金银花藤、连翘、夏枯草、板蓝根等药助其清热解毒。实践证明,依据上述方药,加减化裁使用,治疗热痹,效果显著。

赵国仁

暴痛属寒,久痛属热”。顽痹或由风寒湿蕴遏化热,或温燥太过伤阴化热。因此多用清热之品。常用药有生石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玄参、忍冬藤等。

6.柔润熄风法

陈修园云:久服辛热之药不效时,宜用此法。用药如玉竹、黑芝麻、僵蚕、生芪、当归、菊花、蒺藜、阿胶、炙草、桑寄生之类。

7.**法

以患部与循经取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者,可兼用揿针或隔姜灸;着痹多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火罐法。

8.行气法

用于痹证初起,取气行则血行,行湿流气之意。用药如陈皮、枳壳、杏仁之类。

9.祛寒胜湿法

为寒湿痹证正治之法,以川乌、草乌搜风胜湿祛寒,苍术、白术燥湿,当归养荣,乳香、没药活血散血,止痛消肿。方如寒湿方。

发表于 2011-9-23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学习中……
多谢吴兄提供宝贵资料!
发表于 2011-9-2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综合来说,是不是:初期外感阶段以疏散固表为主;入里之后,以扶正(补气血),行气,和血,活血通络,兼顾疏散风寒,祛湿。?
发表于 2011-9-2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回复 6# 月影吟风

何来:“初期外感阶段以疏散固表为主?”之说,疏散邪滞可,固表不理解为何意
发表于 2011-9-2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痛痹治疗**
   痛痹的临床表现常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 痛有定处,局部欠温或畏寒, 遇冷、阴天加重, 得热或热摩之则舒,腰以下部位常见。
   
朱进忠

痛痹是一个阳气少阴气多所致的疾病,存在着寒邪盛和阳气少的不同问题,治疗上:①祛风散寒,②散寒搜风,③温补阳气。

正如仲景《金匮要略》所说:“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因此,后人若欲祛风散寒者,常用麻黄、桂枝、独活、白芷、细辛;搜风散寒通阳者,常用川乌、草乌、附子;阳气不足者,常用黄芪、党参、白术、鹿茸、鹿角、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附子、肉桂等进行治疗。

戴云波
   治痹证的关键在于振奋和固护机体的阳气
   温阳通络为治痹证的根本**。本证属本虚标实,本虚是阳气内虚,卫外不固;标实是风寒湿邪阻滞气血,脉络不通。故应以温阳为主,佐以通络。这是治疗痹证的根本**,切不可动辄就用祛风、除湿、散寒之法。通法有温通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

陈新华

治痹痛;我的提会当扶阳抑阴.调养气血.舒通经脉促至.阳生阴长,麻痹痛才会渐至消退,百脉通调.脏腑肌肤百节得以滋养.
   郭志成

痛痹的治疗原则应本着“温散寒湿, 助阳通络”为主,《张氏医通》中指出“痛痹寒气凝结, 阳气不行, 故痛有定处, 治当散寒为主, 疏风燥湿不可缺, 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热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早期因邪在肌表、经脉, 故应以祛邪

发表于 2011-9-24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回复 7# 江西吴医生


    因为邪气是由腠理不固侵入人体滞留为患,要不是邪气太甚,机体对抗不了;要不是机体防卫机能不足,所以才想说散邪后固表,即提高免疫力这样。因为临床还真正拥有自己的病人,对于在此的帖及回复都是看书及思考的结果,没能临床验证,有什么不对的还请指出赐教!
发表于 2011-9-2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治疗重在调气血
发表于 2011-11-1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湿痹症的探索

是老乡,不知道哪个药方适合我老妈
发表于 2015-9-2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全面的资料学习
发表于 2019-5-2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全,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8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