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点刺十宣能消除偏瘫后上肢肿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在临床工作中常会遇到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瘫痪患者中患侧上肢(尤其是手部)伴有肿胀、脱屑,采取中西药物及一般常规穴位治疗疗效欠佳,久不得愈者不在少数。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患部恢复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与静脉回流和营养代谢障碍有关。我们知道人体的血液{MOD}是由包括心脏和血管的循环系统来完成,全身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向组织细胞内灌注新鲜血液,静脉把机体利用过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每一次有力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当肢体瘫痪后,肌肉因失去了神经支配活动就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导致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随之消失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出现肢体末端肿胀、脱屑。中医学早在《金贵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就有"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吐血篇》中亦有"痪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这样的论述。由此可见络脉闭阻,气虚不能载血如序运行是导致偏瘫后上肢肿胀的原因。治宜补气逐淤,疏经通络,祛瘀生新,选取十宣穴。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并深呼吸保持全身肌肉放松,在患肢手腕部系止血带,术者右手持小号三棱针对准消毒后的十宣穴处快速点刺,接着术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由手掌部向手指末端挤压之尽可能的是颜色较深的瘀血、沉积于肿胀部的蛋白质成分外泄变至鲜红色为佳(每处约挤出不少于2毫升的血液、沉积的蛋白质成分)。为便于瘀血等能够顺利外泄在挤压时可以用95%的酒精反复搽拭**处。术毕将止血带解除、血迹搽拭赶紧后再用络和碘常规消毒。**处当天24小时内应保持干燥、清洁,禁止湿水。隔日点刺放血一次,直至肿胀、脱屑完全消失。同时可以配合不定时的对患肢进行按、揉、捏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患者坐位时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将患肢末端抬高或放于椅子扶手上。卧位时患肢末端应用软和的物品垫高10厘米许,以减少因重力对灌注的影响,帮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方中十宣穴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距指甲3至4毫米处,左右手共十个穴。中医学认为手(足)尖端部是手(足)阴阳经脉的交接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所言:"十宣,奇穴。…三棱针或粗**出血。主治一切急性病之失神…。"《良方集腋》云:"干霍乱,胸腹搅痛,胀结闷乱,上欲吐不能出,下欲泻而不能行,即今所谓绞肠痧,最为危急之症…将**十指(十宣)出血…以**出紫血立愈。"由此来看在这个特殊的部位**用于急救和治疗与神志有关的疾病古代就很流行了。通过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降低局部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从而恢复肢体局部神经血管的正常功能,同时通过神经反射功能**、唤醒和恢复脑细胞活力。该法符合《灵枢经》:"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出恶血也。"的古训。该法具有法简、易学、易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疗效肯定的特点。但对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2010-9-12

  • 本坛属非营利性公益***,仅供医学相关人士专业与情感交流。

    本站始终坚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话题

    网络媒体转载我站作品请注明我站名称和链接;其他类型媒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我站作品!

    站内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讨论,如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日内处理。

  • 2# 沙发
    发表于 2013-8-26 07:17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分析的挺透彻!
    3# 板凳
    发表于 2013-8-26 10:4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病例,双手无力,手发涨,试试指尖放血。
    4
    发表于 2013-8-28 21:26 | 只看该作者
    肘窝放血效果更好。
    5
    发表于 2017-7-6 21:34 | 只看该作者
    先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6:0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