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59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li>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上一期下一期<p>下一篇4放大缩小默认<p>把握经方汗法之度<p>□张英栋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p>●&quot;微似汗&quot;之外,经方汗法的应用还有另一个准则,即&quot;汗出彻身&quot;。<p>●&quot;微似汗&quot;和&quot;汗出彻身&quot;强调了祛邪扶正的两个侧面,汗法之度即在于对二者的把握。<p>●表实邪盛之人,应处以较峻之法,务求&quot;汗出彻身&quot;;而体质素弱,不耐克伐之人,即使邪盛,也只能予以较缓之治,谨守&quot;微似汗&quot;之旨,&quot;立足微汗求彻汗&quot;。<p>《伤寒杂病论》中论汗法甚多,为中医学汗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对于仲景所论汗法,很多学者关注到了&quot;微似汗&quot;,却未对&quot;汗出不彻&quot;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认识落实到临证中,与中医学三因制宜、执中致和的原则有所悖逆。有鉴于此,笔者撰此文,希望就汗法之度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p>微汗乃其常<p>桂枝汤方后注云:&quot;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quot;麻黄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防己黄芪汤、麻杏石甘汤等13方后注都有&quot;微似汗&quot;字样。或曰&quot;温服微汗愈&quot;,或曰&quot;覆取微似汗&quot;,或曰&quot;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quot;,或曰&quot;将息如前法&quot;。很多学者由此推导出&quot;微似汗&quot;是仲景对于汗法的唯一法则。<p>其实,&quot;微似汗&quot;之外,经方汗法的应用还有另一个准则,即&quot;汗出彻身&quot;。这两个准则强调了&quot;汗出而解&quot;不同的侧面。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状况,侧重应该不同。表实邪盛之人,应处以较峻之法,务求&quot;汗出彻身&quot;;而体质素弱,不耐克伐之人,即使邪盛,也只能予以较缓之治,谨守&quot;微似汗&quot;之旨。<p>仲景在很多条文中明言过汗的危害:如《伤寒论》38条大青龙汤方后注告诫曰:&quot;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quot;;247条&quot;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quot;;《金匮要略·痉湿暍病》曰:&quot;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quot;有些条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利于后学者以方测证,领略过汗的危急程度:如《伤寒论》20条&quot;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quot;;29条&quot;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quot;;68条&quot;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quot;。以上三条均用到了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制附子,可见过汗危害之甚。后世医家对于过汗也多谆谆告诫:如《景岳全书》中说:&quot;或邪气虽去,遂致胃气大伤,不能饮食而羸惫不振者有之,此过汗之诫也&quot;,&quot;或挟虚,年衰感邪等证,医不能察,但知表证宜解,而发散太过&quot;;《伤寒论译释》中说&quot;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quot;。<p>过汗危害如此之烈,难怪医圣反复明文强调&quot;微似汗&quot;,意在让初学者首先明白&quot;汗不可过&quot;。而对于汗法的另一个原则&quot;汗出彻身&quot;,则尽量地掩藏在字里行间,避免患者冤死于学医不精者手中,医圣用心可谓良苦。<p>彻汗不可不知<p>当今很多学者认为,仲景根据《汤液经》写成《伤寒杂病论》。《汤液经》已然不可得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作为源于《汤液经》的另一传本,对于《伤寒杂病论》的重要参考价值便不言而喻了。<p>《辅行诀》中的小青龙汤组成和主治都基本等同于《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可以推断此两方当源于同一个祖方。在《辅行诀》小青龙汤方后赫然写着&quot;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quot;。与《伤寒论》35条麻黄汤方后的&quot;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quot;迥然不同。<p>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在《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麻黄汤使用的另一种法则--汗出彻身。虽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字里行间及无字处求之,&quot;汗出彻身&quot;的表述非只一处。《伤寒论》24条:&quot;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quot;;46条:&quot;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quot;;48条&quot;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quot;;55条&quot;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quot;;185条:&quot;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quot;,等等。皆因病情太重或药力过缓导致汗出不彻。<p>24条的核心在于治疗目标有误,本应用开腠发表之麻黄剂&quot;汗出彻身&quot;,却用了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徒增郁热,而不得解,故&quot;反烦&quot;。借助**开腠发表,&quot;却与桂枝汤则愈&quot;。<p>46条使用麻黄汤治疗是正确的,故&quot;服药已微除&quot;。但是用方的正确如果没有足够的剂量或者&quot;温覆&quot;之类方法保证的话,郁热无法解除,故&quot;其人发烦目瞑&quot;,最后通过自&quot;衄&quot;--红汗这个途径,达到汗&quot;彻&quot;的治疗目标。55条论述了当汗不汗,即使身体自发以&quot;红汗&quot;解邪,但无法&quot;彻&quot;,故仍需麻黄汤&quot;汗出彻&quot;才可解。<p>48条和185条表达了&quot;发汗不彻&quot;导致&quot;阳气怫郁不得越&quot;,使疾病由太阳、二阳并病,最终转入阳明。所以,太阳病初起阶段,应该抓紧时机发汗,并且&quot;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quot;而入里。<p>&quot;祛邪务尽&quot;与&quot;微似汗&quot;不矛盾<p>&quot;人之受病,如寇入国。&quot;(《医旨绪余》)在身体正气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quot;拔刺&quot;、&quot;雪污&quot;。治疗的目的是病&quot;解&quot;,是以最小的伤正作为代价去除邪气。&quot;汗微&quot;和&quot;汗彻&quot;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其本质并无矛盾。<p>桂枝汤方后注&quot;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quot;中,强调&quot;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quot;的同时还强调了&quot;一时许&quot;和&quot;遍身&quot;,前者说的是祛邪汗解时希望汗尽量少,后者强调的是出汗时间要长,出汗范围要广,已经蕴含了&quot;汗出彻&quot;的意义在内。<p>桂枝汤方后注还有一段话:&quot;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quot;仔细品味此段,不断地缩短服药间隔,增加服药剂量,&quot;祛邪务尽&quot;,求&quot;邪尽散&quot;之意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p>这里需要注意是&quot;汗出病差&quot;,核心在于&quot;病差&quot;。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为&quot;汗出&quot;就&quot;停后服&quot;,很多的顽固疾病不可能得汗而解,需要汗而又汗或者汗法与其他治法多方配合,才可能取得&quot;邪尽散&quot;而&quot;病差&quot;的结果,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quot;停后服,不必尽剂&quot;。<p>&quot;汗出彻身&quot;是为了邪去病差,&quot;微似汗&quot;是为了邪去而正不伤的长远效果,二者各自强调的是祛邪扶正的两个侧面,汗法之度即在于对二者的把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quot;邪去而正不伤&quot;只能是一种愿望,事实上医者只能做到&quot;以最小的伤正作为代价去除邪气&quot;,对于&quot;祛邪&quot;和&quot;扶正&quot;的讨论一定要放在实际的临床中才是有意义的。<p>汗法之度与银屑病临床<p>笔者治疗银屑病患者较多,以&quot;广汗法&quot;的思路应用经方,注意到温服、温覆、饮食、居处、作息、衣着等细节问题,谨慎地把握&quot;汗法之度&quot;,取得了较好效果。<p>临证初始,笔者亦谨守&quot;微似汗&quot;之法度,对&quot;微似汗&quot;产生怀疑源于一个银屑病病例。5年前适逢夏季,一老友外甥,5岁,遍身起疹,诊为急性进行性点滴型银屑病,辨证施以生石膏、麻黄为主的方药,并嘱咐其加强锻炼。其遵医嘱报名参加户外乒乓球训练班,日日大汗,未及一月治愈,停药,至今体健。不是微汗也可以取得很快、很好的效果,并且从多年的随访中得知孩子身体各方面都很好,发育也正常。这就说明了过分强调&quot;微似汗&quot;是不正确的,对于一部分年龄较轻、体质较好、生机旺盛的患者,&quot;汗出彻身&quot;才是最佳选择,拘泥于&quot;微似汗&quot;只会延误治疗时机,促其传变。<p>对于体质弱的患者是否就不能&quot;汗出彻身&quot;了呢?也不是。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笔者的策略是&quot;立足微汗求彻汗&quot;,此处的&quot;彻汗&quot;不是&quot;大汗&quot;之意,而是在微汗的前提下,尽量做到&quot;一时许&quot;和&quot;遍身&quot;。通俗地讲就是&quot;一滴汗,长时间,出遍全身&quot;。</li><li>本坛属非营利性公益***,仅供医学相关人士专业与情感交流。<p>本站始终坚持不涉及政治和宗教话题<p>网络媒体转载我站作品请注明我站名称和链接;其他类型媒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我站作品!<p>站内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讨论,如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日内处理。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0-24 11:55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回复 1# 张英栋

好贴,谢谢分享。
学习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10-10-25 21:29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一直关注你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的文章,非常敬佩!年轻有为!
4
发表于 2010-10-28 13:37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敢想勤思,中医的希望
5
发表于 2010-10-28 17:23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回复 3# scent9009


    同学
6
发表于 2010-10-28 17:24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回复 4# 医痴aa


    惭愧
7
发表于 2010-10-28 17:24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回复 2# bluebird2004


    学以致用
8
发表于 2010-10-29 19:20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师叔厉害,晚辈学习的楷模!
9
发表于 2011-1-20 14:43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晚辈学习的楷模!
10
发表于 2011-8-25 20:52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真的是学习的榜样
11
发表于 2011-10-11 20:25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视频上可以看出你很善于和患者交流,急患之急,痛患之痛,此为大医也
12
发表于 2011-12-4 14:21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不靠谱的所谓牛皮癣的治疗。
13
发表于 2011-12-26 14:12 | 只看该作者

经方汗法之度与牛皮癣的治疗 已发表

奇迹是聪明人创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1 00: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