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tonyway

[中西医结合] 我的临床经验,内容不断更新中,【1】秘方青黄白散.,学习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4-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水疮(脓疱疮)黄水疮见脓疙糜烂、渗出结脓痂者,用吴

茱萸五倍散(处方:吴茱萸6份,五倍子4份,加冰片少许。上药各粉碎研末,醋调外敷
发表于 2015-4-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
  解表祛风法:适用于感受风邪的表实症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风散加减(荆芥后下、防风、当归、苦参、苍术、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蝉脱3克)煎服。 温经散寒法:适用于感受外界寒邪、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有急性皮肤血液回圈障碍的皮肤病(冻疮等)。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桂枝、白芍、木通、大枣各10克,细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养血祛风法:适用于体内血虚生风、同时伴有阴血不足表现的皮肤病,如干燥的、鳞屑较多的皮肤病(鱼鳞病、静止期和消退期银屑病等)。可用桂枝当归汤加减(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乌、当归、白芍、秦艽、大枣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固表祛风法:适用于表虚感受风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荨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风症状,多数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风散加味(北芪、当归、甘草各30克,白术、防风各15克)煎服。 助阳散寒法:适用于机体阳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经络血脉凝滞不通所致的皮肤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黄、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胶熔化9克)煎服。 活血祛瘀法:适用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如结节性、疼痛性皮肤病(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等)。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红花各9克,当归、川芎各6克)煎服。 利湿清暑法:适用于感受暑邪而挟湿所致的皮肤病,如夏令性皮肤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汤加减(青蒿、藿香、佩兰、地骨皮、黄柏各10克,大青叶、公英、苦参、银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解毒清暑法:适用于夏令化脓性皮肤病(如疖肿、脓疱疮等)。可用如清暑汤加减(连翘、花粉、滑石,银花各12克,赤芍、车前子、泽泻各9克,甘草3克)煎服。 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感受湿邪、郁湿化热所致的皮肤病,常表现渗液较多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黄柏、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6克)煎服。 健脾利湿法:适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滞所致的皮肤病,病人常有脾虚症状(如婴儿湿疹的体虚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等)。可用健脾渗湿汤加减(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白术、大枣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药24克、陈皮、桔梗各5克)煎服。 养血润燥法:适用于由血虚生风化燥的皮肤病,如干燥性瘙痒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等),病人常有阴虚症状。可用如地黄饮加减(熟地30克,生地、首乌各15克,当归、丹皮、玄参、蒺藜各10克,僵蚕、甘草各5克,红花3克)煎服。 祛瘀法:凉血祛瘀法适用于血热壅滞、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多表现有红斑、结节等,如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性、组织肥厚的皮肤病(酒渣鼻、进行期银屑病等)。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25克,当归、赤芍,黄芩,茯苓、红花各10克,川[芎、陈皮、甘草、生姜各5克]煎服。 生津润燥法: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可用润肤汤加减(玄参、麦冬、鈎藤、赤芍、丹皮、白藓皮各10克)煎服。 解毒泻火法:适用于感受火热毒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全身症状较重的脓疱疮、疖肿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饮(银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凉血泻火法:适用于内脏之火太过所致的皮肤病,常有血热症状,如急性有红肿热痛的皮肤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现为红斑比较广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可用生地银花汤加减(生地30克,银花25克,玄参、地丁、大青叶各15克,当归、竹叶,赤芍各10克,蝉蜕3克)煎服。 中医论引起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皮肤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破坏,就会发生皮肤病。破坏皮肤正常生理活动的各种致病因素,称为病因。各种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变机理,称为病机。皮肤病是多种多样的,致病因素和病变机理也是异常复杂的。不同的皮肤病,在致病因素和病变机理上各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许多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病变机理中,却存在着共同性即一般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个一般规律,可以进一步更深刻地理解个别皮肤病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病因导致皮肤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六淫、七情、饮食、劳逸、虫毒及外伤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使人发生皮肤病。从整体观出发,病因致病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本身抗病能力以相对减弱,所谓“正虚”;二是致病因素相对仿盛,所谓“邪实”。一般来说,六淫、虫毒等常直接浸淫皮肤而发病,七情、饮食等影响脏腑功能后可间接引起皮肤病。(一)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无致病作用,称为六气。当六气反常,有致病作用,如六气过盛超越机体抵抗力,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六气侵袭机体,六气均变为不正之气,称为六淫。此外,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或从体内产生的诸邪气的性质、致病特点颇多相似,而且主要作用于皮肤. 1、风外风为春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内风多由肝脏功能失调产生。风邪所致的皮肤症状主要为风团、鳞屑和瘙痒。其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1)风性善行而数变表现在风团发无定处,时起时消,变化无常;瘙痒发无定时,速痒速止。如荨麻疹就具有此特点。 (2)风性升发向上风邪侵袭体表,由于升发特性,使皮损易于扩散增多;又因期性趋向上,故皮损好发于体表上半部。如玫瑰糠疹好发于胸背。皮疹由一个母斑而后扩散增多。又如面部脂溢性发炎,多与风邪有关。 (3)风为阳邪外风侵袭体表,皮肤易偏干燥,出现细薄鳞屑,如单纯糠疹;内风外发体表,皮肤干燥失润,易出鳞屑,尤其经反复搔抓,致使皮肤粗糙或肥厚,如皮肤瘙痒症。风为阳邪,风胜化燥,所以鳞屑多干燥。(4)风为六淫之首风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寒、热、湿、燥等邪易依附风邪而侵犯人体。所以,许多皮肤病与风邪有关。 2、寒外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在冬季秋季均可发生;内寒主要由脾肾阳虚所产生。寒邪所致的皮肤症状为皮肤温低、皮损色白或青紫、结节、结块及疼痛。其性质与致特点如下: (1)寒性收引外寒侵袭,腠理毛窍闭,寒则肝胆凉少汗,络脉收引、气血不充则皮疹色白,其症为表实,如荨麻疹风寒症。内寒外发,四肢不温,手足青紫或紫绀,其症为里虚,如硬皮病。 (2)寒性凝滞易使气血凝滞,阻于经脉,不通则痛,如肢端动脉痉挛病;由于寒凝气血,肌肤失养,以致皮肤板硬,肢端青紫或紫绀,如硬皮病;寒凝气血,久郁不化,局部则出现结节或结块,如硬红斑。(3)寒为阴邪若寒邪偏盛,易伤阳气,所以象硬皮病患者,冬季手足症状加重,冷激性荨麻疹触及寒凉易发病。寒性属阴,遇热寒性减弱,故症状减轻,如硬皮病、肢端动脉痉挛病、冷凝性荨麻疹等,均有得暖病情缓解的现象。3、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独见于盛夏,而无内暑。暑邪所致的皮肤症状为丘疹、水疱等。其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1)暑性炎热暑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浸淫皮肤后,易出现红斑、红丘疹,多见于夏季皮炎、红痱子。 (2)暑性升散暑为阳邪,性升散,故皮疹方面好发于上半身,如红痱子;性升散易伤津牦气,故常伴咽干、口渴、倦怠等症。 (3)暑多挟湿表现在皮疹方面,如小水疱,多见于白痱子;表现在全身症状方面,其口渴但不多饮、身热不扬、纳呆。 4、湿 外湿为长夏的主气,湿邪既来源于夏季又可从居住潮湿、接触水湿、涉水淋雨等而来;内湿多由脾失健运产生。湿邪所致的皮肤症状有丘疱疹、水疱、大疱、浸渍、糜烂、渗出及水肿性红斑、浸润性风团等。共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 (1)湿性重浊伤于湿者下选取受之,故有些皮肤病多发于下肢、外阴、双足,如小腿湿疹、急性女阴溃疡、阴囊湿疹、糜烂型足癣等。当然,有泛发性湿疹、天疱疮、脂溢性皮炎等也发于上半身,这是湿民风、热邪相兼有关。(2)湿性粘滞湿性粘腻,郁滞难除,故所致皮肤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如湿疹,易由急性转成亚急性、慢性,此外,油腻性鳞屑多与此有关。(3)湿为阴邪有二方面特征:一是由阴转化为阳,即湿邪久郁,可以化热,使内热内蕴,所以湿邪所致皮损不单是水疱、大疱,尚有红斑、红丘疹相随出现,如湿疹、多形红斑等;另一方面湿易于其他邪气相兼,如风湿、湿毒、寒湿等,因此使皮肤病常出现复杂多变的症喉。二是湿易阻遏阳气,临床上可出现头晕、肢困乏力、胸腹痞满、纳呆等全身症状。5、燥外燥为深秋的主气,燥邪多见于秋季,但肥皂、洗衣粉及其他化学物品也可致燥;内燥每因体内津血亏虚所化生。燥邪致病的皮肤症状有皮肤干燥、粗燥、鲜屑干燥等。其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由于这种性质,常出现上述提到的皮肤症状。外燥所致者,症状轻,易恢复;内燥所致者,症状得,不易改善,如手足皲裂症、鱼鳞病。(2)燥为阳邪有时可从风、热转化而来,此外,由于内燥明显,常使粘膜干燥失养,如干燥综合征,可伴口咽干燥,唾液减少等症。 6、火火与热只是程度不同,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外火热,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内火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此外,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即所谓“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化火,所以又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火热之邪所致的皮肤症状有红斑、红丘疹、紫斑、脓疱等。其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1)火性上表现在二方面:一是火热上腾,使有些皮肤病好发于身体上半部位及头面、上肢,如面部凡毒、黄水疮、神经性皮炎、痤疮等。二是火热外发,使红斑、丘疹、脓疮等,出现在皮肤各处。(2)火性暴列火热所致皮肤病多发病急,病程短,皮疹发生快,消退也快。(3)火为阳邪比其他阳邪刚烈,火热有燎原之势,因此可外伤皮肤,内伤脏腑,使有些皮肤病出现危笃病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毒热燔营证。(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这是中医学对人体精神情志思维活动的高度概括。在一般情况下,人不能没有正常的精神神志思维活动。在某些情况下,促使其超越了正常活动范围,就成了致病因素。七情是以脏哀伤为基础的,七情骤变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变化与五脏的关系。七情异常变化,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如心绪烦扰,心火内生,促使火热伏于营血外发肌肤,而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等症,多见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突然精神**,使血热生风,风动发落,常见于斑秃;暴怒伤肝,肝气郁结,则面部黄褐斑加重。(三)饮食饮食不节导致皮肤病或加重病情,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饮食不节主要是通过损伤脾胃功能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大致有几方面: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脾虚运化不周,产生内湿,湿邪外发肌肤,而发生湿疹,亦可见脾虚湿盛证的带状疱疹;过食或偏嗜鱼虾海味腥发之物,脾运失常,内生湿热,致使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常见病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等;过食或饮食辛辣油腻肥甘食物,脾运失常,生湿化热,湿热上蒸,熏于颜面,而生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病。此外,也有脾胃素虚,气血化生不瞳,皮肤失养,而出现皮肤角化增生一类疾病。(四)疫疠虫毒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在皮肤科,疫疠所致疾病就是麻风。虫毒致病,一方面是指疥虫、虱子直接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虱病等;另一方面是指昆虫类叮咬刺伤皮肤而引起的皮肤病,如各种早咬皮炎。还有,皮肤科常提到的毒,可由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火内热,郁久化毒,此为内毒;外毒既包括现代医学所产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又包括接触或服食的某种药物及其他有毒物质。毒邪致病在皮肤科颇多,不赘。(五)劳倦外伤由于劳倦直接引起皮肤病少见,然而过度疲劳,或房事过度,可消弱机体的抵抗力,加重皮肤病病性,如红斑狼疮、硬皮病一类皮肤病,应当休息,免于劳累,节制房事。外伤则可使皮肤直接破损,毒虫可乘隙入侵而发生皮肤病,如丹毒、痈、疖等。长途跋涉可引起胼胝、鸡眼。(六)先天禀赋先天禀赋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它包括禀赋遗传和禀性不耐二种。禀赋遗传所致的皮肤病,如鱼鳞病。禀性不耐多指素体湿热内蕴,又受到食物、药物及其他特殊物品的**,从而突然发生皮肤病,如药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及湿疹等,均与禀性不耐有关。二病机《外科启玄》说:“疮虽生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原于脏腑之内。”又说:“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络不通而所生焉。”这段论述,反映了古人对疮疡病变机理的基本观点,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皮肤病变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皮肤的正常生理活动是脏腑产生的营卫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输布来维持的。在脏腑、气血、经络中,哪一个部分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和破坏皮肤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发生皮肤病。 (一)脏腑失调皮肤与脏腑的生理关系,在第一章已经详细论述。在病理上,脏腑对皮肤的影响最大,可以说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生皮肤病的根本。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年龄长幼,体质强弱,或患其他疾病,都对脏腑功能有一定影响。然而六淫、七情、饮食等对脏腑功能影响较大。在这些病因的异常损伤下使脏腑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方面脏腑阴阳平衡失调,出现阴阳偏盛偏衰各种证候,如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心火炽盛、肺气虚弱、肺阴不足、风邪犯肺、脾虚血弱、脾不统血、脾虚湿盛、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肝经湿热、肾阳不足、肾阴亏虚等。另一方面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等,(二)气血失和由于气血在生理上与脏腑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气血失和之根源在于脏腑,在前面已经说明。这里扼要介绍气血失和引起皮肤病的一般机理。气血失和可以概括虚、实二方面:气虚、气血两虚、气不摄血等均属虚,虚则经脉空虚,肌肤失养,出现相应的皮肤症状和全身症状;滞、血瘀、血热、气滞血瘀等均属实,实则络脉阻滞,皮肤失养,也会出现相应的皮损症状和全身症状。(三)经络失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皮肤与脏腑保持密切关系的桥梁。经络疏通与否,既受脏腑功能的调节,又受气血变化的影响,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寒、内湿、内热等对经脉的影响尤为明显。如内寒偏盛,体表络脉收缩,而使肤温降低、四肢不温、手足发凉甚至发紫绀,见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病;内湿通过经脉,外发肌肤,轻则发生水疱、大疱,重则湿邪郁阻经脉而发生结节,多见湿疹、天郊疮、结节性红斑等病;内热偏盛,体表络脉充盈,而出现红斑,见于湿疹、皮炎及各种红斑性皮肤病。气血失和也能使经脉失疏。经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其络脉网络分布体表各处。当外邪侵袭体表,邪毒过重,也可通过经脉内传脏腑,使某些皮肤病聘同重症、危症。(四)六淫侵肤皮肤病发生的机理主要是脏腑失调、气血失和、经络失疏,但是六淫浸淫皮肤也是不可忽视的机理之一。皮肤病由于皮肤受损,表现在外,直观可见。皮肤损害有多多种表现,如红斑、丘疹、丘疱疹、风团、水疱、大疱、糜烂、鳞屑、痂皮等.这些皮损是在六淫作用下产生的。外六淫(也包括虫毒疫疠)常直接侵淫皮肤而发病;内六淫来自体内,最终也是外发体表而损伤皮肤。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王莒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莒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特殊津贴。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妇联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医院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职务。师从著名皮肤科专家张志礼教授、陈美教授以及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关幼波教授、王永炎院士,对多种疑难皮肤病和内科杂病的诊治潜心研究,经验丰富。将皮肤科名老中医常用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中医内科专家常用的脏腑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证方法,疗效显著。1经方治疗皮肤病概要经方治疗皮肤病常见方证的条文有:(1)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按:太阳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痒症,用药微出汗,则痒可除,属于表郁轻症,可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按: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外感风热之邪,内有湿浊蕴郁,阻于肌表而发。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溲道而出,即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意。可用于荨麻疹,水痘等。(3)当归四逆汤方证,《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按:脉细欲绝为血少,血少则手足厥寒,本方证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可用于冻疮、多形性红斑、皮肤皲裂等。(4)桂枝加黄耆汤方证,《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按:营卫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汗出恶风,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瞤动等证,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散寒逐湿,乃邪正兼理之法。可用于顽固性痒疹等。(5)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按: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治暴热、排脓为臣;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污脓瘀血俱从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则可愈。(6)甘草泻心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按:“蚀于上部”提示可用于治疗上焦火热之疾,如痤疮,此乃心胃热毒发于面部所致,恰如《内经》所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用泻心汤治之。甘草泻心汤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专方。黄煌先生认为阴盛格阳型只要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酌加附子、肉桂即可。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治疗复发性口疮,还有四逆汤加黄连。胡希恕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石膏治疗口疮。许多古方都用地黄治疗口疮值得重视。本方还可用于口糜与面痤、口周疱疹等。(7)赤小豆当归散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按:本方各处内外痈皆可用,赤小豆排脓,其芽得生发之气;当归可治各种恶疮。可用于白塞氏综合征。(8)升麻鳖甲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4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按:阳毒之为病,颜面发斑,类于今之红斑性狼疮,阳毒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之功,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本经》记载升麻解毒,且有透发之功,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9)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按: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腠理开,为风邪所侵,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主要以局部肌肉麻木为特征,脉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内经》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可用于白癜风,顽固性麻木等神经性病变。(10)木防己汤方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5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按:膈间有支饮,发为喘满,心下痞坚;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见面色黧黑。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11)王不留行散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5条: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按:由于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循行,治疗必须恢复经脉肌肤的断伤,使营卫通行无阻,金疮自然向愈,用王不留行散主治,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12)大黄蟅虫丸方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按:血积则不能濡润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营养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蟅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是以谓之缓中补虚。(13)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14)雄黄熏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5)黄连粉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16)蛇床子散方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17)狼牙汤方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以上是治疗皮肤病的常见方证,从临床观察来看,皮肤病的症状反应可见于六经病各证及各方证,因此经方的各方证皆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有时证,用是方,用是药,不为“病”所困。例如,皮肤病中常见有口苦、咽干、舌红、脉弦等症状,为少阳之热上冲外犯,则可用小柴胡汤先解其热,虽没有专治皮肤病,但调理了患者内在机体的环境,也可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最常见的是寒热错杂的情形,如既有口干苦、渴欲饮水的上热,又有大便偏稀、胃脘部胀满的下寒,上热下寒,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见寒治寒,见热治热,寒热错杂则寒热并投,寒热之药绝非相互抵消,而是分途治之,各得其所,综合调理其根本,局部的皮肤病,一定要有整体观念,通过调理整体来治疗局部的疾患;皮肤病常伴有汗出,若怕冷恶风,舌淡润,苔白,脉浮缓等,则可径投桂枝汤调理表虚,调和营卫,常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皮肤病遂随着体质改善而逐渐痊愈;而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形体壮实,常伴有大便干结,若有口干苦,舌尖红,苔薄黄,脉滑等实热象,则可径投承气剂,泄热通腑,排除浊毒,皮肤病则也随之而减轻,等等,不一而足。2细辛在皮肤病中新用2.1细辛在方剂中的地位仲景使用细辛的方剂共14方,分布于18条原文中,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梅丸,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其中: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寒化不应发热,今始得即出现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而兼夹表证,然太阳病发热,其脉当浮,今脉为沉,知非纯为表证,脉沉主里,法当表里双解,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扶阳,细辛有何用?盖细辛辛温雄烈,通达内外,外助麻黄解表,内合附子温阳,三药共用,方奏温里解表之效。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条,阳邪陷阴,手足厥冷,实为厥阴表剂。方中不用姜附,以相火寄于肝经,经虽寒而脏不寒,取桂枝汤,而去生姜倍大枣,重在细车,细辛乃甚于生姜,为何为重?盖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细辛经通上下,与生姜横散者功用大殊,故与当归同任,为顺接两脉而设。日本医家主张用此方治冻疮(伤)。2.2细辛在本草中的论述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谓其:“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明·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说:“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民国·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论述:“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易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旨透肌肤。”通过以上本草论述可知,细辛辛温,入肺、肾二经,可通脉络、疗死肌、顽痹等,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发现,细辛还有阴阳相通之效,有敛疮之功,这也可以从上文方剂分析窥出一斑。我们知道,皮肤病虽有形于外,必诸于内,是内在脏腑病变失调的结果。既然细辛能沟通阴阳,疗死肌、顽痹,那么就可以广泛用于皮肤病中,可以加强体表与体内的联系,笔者尤其喜欢用于口腔溃疡中,可以明显提高疗效。这仅是学习应用经方的一点体会。3经典名方治疗皮肤病清·刘奎云:“无岐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则法方不应,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证不备。”由此可见对经方的态度应该活学活用,同时应根据现代疾病的最新认识,参考后世的有效经验方,临床勤求博采,从而更好的提高疗效。所谓:“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临证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皮肤病虽为体表病,实为人体内脏不协调的结果。或为先天之本所引发,如遗传基因病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为后天之主所引发,即饮食脾胃不调;或为外感六淫所侵袭,火邪致病如热天暴晒易患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灼伤性皮肤病等,寒邪致病如冻伤,湿邪致病如湿疹、脚气、顽癣等,风寒或风热所致的呼吸道不适易导致牛皮癣;或为内伤所致,包括情志失调,如肝失疏泄常导致痤疮,心情不畅易导致黄褐斑。对皮肤病的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整体观辨证论治。3.1重视情志饮食作用酸枣仁汤原为“虚烦不得眠”而设,为滋养安神之剂,临床观察发现一大部分患者伴有思虑过度,暗耗心神,心血暗伤,临床不妨以酸枣仁汤开道,调节神志,可以大大减轻皮肤病症状。四逆散为伤寒“阳郁四逆”证而设,临床常用于调肝理脾,调畅情志,逍遥散即以此方加减而成。妇科大家王慎轩先生认为,四逆散可治一切慢性炎症引起的实证。对比发现,四逆散与大柴胡汤、排脓散相类(含有四逆散的药:枳实、芍药),大柴胡汤治疗急性炎症而有发热呕吐等症,故加黄芩以清热消炎,加半夏以止呕;四逆散证已转入慢性阶段,故不用黄芩;排脓散治炎症已经化脓,故不宜再用柴胡消散,四逆散还没有化脓,所以不用桔梗。四逆散可以治疗慢性炎症的原理,可从大柴胡汤和排脓散二方推想而知。四逆散的或咳证,即慢性支气管炎之类;或小便不利,似慢性膀胱炎之类;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似慢性肠炎之类。笔者皮肤病中酌情选用四逆散,既可以调情志,又可以治疗慢性炎症,一箭双雕,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明显。俗语说:“穷生虱子富生疮。”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尤其要少吃,降低生活标准。皮肤病患者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海鲜及酒类食物,忌劳累、紧张及情志不畅。医嘱要重视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尤其久病或发生于面部的年轻患者,多表现出精神紧张、心情急躁,通过不厌其烦地讲解,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并嘱患者要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外伤及机械性**。3.2表皮病从内治坚持整体辨证,不能仅仅局限于皮损辨证,古人云“见痰非治痰,见血非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同样,“见皮非治皮”,尤其当整体症状非常明显时,不能被局部皮损牵着鼻子走。如:临床常会碰到局部风团灼热似风热,但是整体阳虚水饮更显彰!就不能再用热药。要透过局部皮疹现象看到内在整体病机本质。有时整体症状与局部皮疹看似毫无联系,实则内在联系非常密切。通过调理人体的内环境,外在的皮肤病也可迎刃而解。知外揣内,治病求本,要重视内治,尤其重视对肺和大肠两个脏腑的调治。临床上,许多皮肤病急性发作前,多由咽喉肿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因此在治疗中不可忽视肺的调治,肺移热于大肠,同时要重视患者大便的情况,对皮肤病的治疗中要时时保持患者大便通畅。临床可以先问咽喉与大便切入。3.2.1从核心病因看(1)毒。受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概念的启发,同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言“痈疽原是火毒生”,笔者认为皮肤病的核心病因是“毒”,解毒可分四阶段:急性阶段,毒犯体表,表现为红肿热痛,用解毒清热汤,重用蒲公英、野菊花;病情发展,毒侵气营,表现为高热烦渴,神志昏聩,用解毒清营汤;邪正相争,重用银花炭、生地炭,清解血分毒热;疾病后期,气阴大伤,解毒养阴汤。(2)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5条云:“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赵炳南老说:“风字从虫,可能有类似病原体之意义。”皮肤瘙痒有风热、风寒之别,前者病位在肤表,急性期居多,方选荆防方;后者病位在腠理、推邪外出,方选麻黄方。风毒凝聚,皮肤肥厚,状如苔癣,方用全虫方。顽固性瘙痒用多皮饮。(3)湿。《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条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赵炳南老认为“皮肤病统称风湿疡”,除健脾外,病变居于上者加防风、荆芥、蝉衣;病变在下者加车前草、萆薢、槟榔。3.2.2从治则治法看(1)清热、祛湿、润燥清热:受关幼波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皮肤病的脏腑辨证主要从肝论治,同时,“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疗急性炎症或慢性皮肤病急性发作时,要重视肝胆与心的辨证,可用龙胆泻肝汤变方(龙胆草、黄芩、生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丹皮、大黄、生甘草)合三心汤(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祛湿:湿久可从一个极端表现(即渗出、流水)转化成另一个极端表现(即干燥、角化),集中投以健脾益气之药以从根本上解决脾虚湿盛问题,方用健脾除湿汤,可用于一切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的治疗。润燥:除外燥邪之为病,还有因血虚生燥及阴虚生燥,也是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肤病生成的原因。用养血润肤饮(黄芪、当归、生地、熟地、天冬、麦冬、桃仁、红花、升麻、黄芩、花粉)。(2)调和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代表了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调和阴阳在临床上对疾病(包括皮肤病)的防止有重要的意义。阴阳失调常呈寒热错杂,上火下寒,在皮肤症状表现上,面部红斑、黑斑、结节红斑、皮肤瘙痒、脱发、口腔溃疡等,常见病种有狐惑病、红蝴蝶、隐疹、油风脱发、口腔溃疡等。阴阳失和的标准:一为脉象寸关弦滑,双尺沉细;二为体质为上火下寒型;临床症状多为表里不一,寒热错杂,虚实并举。方用四藤汤(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合用秦艽五味方(秦艽、乌蛇、川连、漏芦、白花蛇舌草),可有调和人体阴阳,调和气血之功。3.2.3从辨证分型看大部分皮肤病血热是机体和体质的内在因素,是疾病发病的主要根据。主要分型如下:血热型——清热凉血活血,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皮肤潮红,皮疹多呈点滴状,鳞屑较多,表层易剥落,基底有点状出血,瘙痒明显,常伴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方用凉血活血汤(白疕一号):生槐花30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伴热毒犯肺,有感冒咽炎和扁桃体炎病史,则合银翘散加减;伴肝郁化火,有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等症状,则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血瘀型——活血破瘀,软坚内消,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皮肤出现瘀斑、浸润块、有形肿物,过度肥厚角化浸润,舌质暗淡或紫暗,脉象缓、弱。方用活血散瘀汤(白疕三号):苏木9克,赤芍9克,白芍9克,红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5克,三棱9克,莪术9克,木香6克,陈皮9克。伴肝气郁结,有胸胁胀满,情志不舒等症状,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伴脾失健运,有气短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血燥型——养血润肤,凉血散风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或退行期。病程较久,皮疹呈硬币妆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较少,附着较紧,强行剥离后基底部出血点不明显,很少有新鲜皮疹出现,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方用养血解毒汤(白疕二号):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30克,生地15克,山药15克,威灵仙15克,蜂房15克。伴肝阴亏虚,有两目干涩,五心烦热等症状,合一贯煎加减;伴肾阴亏虚,有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等症状,合六味地黄丸加减。3.2.4从局部皮损看皮损用药是中医皮肤病科的重要特色之一。其致病因素在“血”,然其病位有上下浅深之分,凡血热在上,红斑明显,压之褪色,选用凉血五花汤(凌霄花、鸡冠花、玫瑰花、野菊花、红花),花性轻扬;血热在下,斑疹暗红,压之不褪色,选用凉血五根汤(白茅根、瓜蒌根、茜草根、紫草根、板蓝根),根性下沉。血瘀在浅表,选用活血散瘀汤,可用平和之类;血瘀在深部,选用逐血破瘀汤,可用虫类药物。表皮病从内治3.3白疕治疗示例3.3.1治疗策略(1)清热解毒,阳和通腠。用药剂量要大,药力方专,一方面要清热解毒,尤其要清肺热、解肺毒,可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其中30g金银花还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一些病程日久,反复不愈,顽痰、顽湿难取的病例,可以借鉴中医外科治疗阴疽的方法,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原则,取阳和汤方之意,加用麻黄、白芥子等药物。麻黄《本经》记载有“破癥坚积聚”作用。(2)凉血活血,养血熄风。银屑病以血热为本,热壅血络,发于皮肤则成红斑。叶天士讲“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凉血活血为治疗银屑病的根本***。前贤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凉血活血之品还可以养血熄风止痒,用于病程迁延、瘙痒明显者。临床上可用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茜草等药物。(3)健脾助运,强调祛湿。银屑病静止期、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皮肤干燥瘙痒,增生肥厚,此为顽湿聚结,阻滞气机,精微气血不能濡养肌肤的表现,故针对以上表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无论干湿,无论渗出多少,都要以祛湿为要。对于长期大量脱落皮屑,营养状况不佳,又应当重视健脾,健脾也可以祛湿,还可以反佐清热解毒之品对肠胃的损伤。(4)疏肝解郁,重视情志。银屑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于发于面部者或年轻女子,长此以往会自卑、抑郁,以致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加重病情,反复不愈,陷入“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恶性循环;长期肝郁,以致肝胃不和,出现纳呆痞满,胃脘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治疗上常用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药物,同时关注患者饮食及消化情况。3.3.2病列举例案一:银屑病患者,男,50岁,工人,2008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8月初感冒1周后,全身出现点滴状红斑,上覆少量银白色鳞屑,并逐渐扩大,曾诊为“寻常型银屑病”,并外用药质量,药物不详,治疗无效。刻见:头发呈典型“束状发”,头皮部鲜红色散在斑片,其上堆积较厚的银白色鳞屑,四肢伸侧有鲜红色多形性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有疏松银白色鳞屑,轻刮鳞屑可见红色半透明膜,刮膜见筛状出血点,皮损处剧烈瘙痒,夜不能寐,口干舌燥,喉咙肿痛,便秘,溲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证属血热内蕴、热毒犯肺。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方药:金银花30g,连翘10g,野菊花10g,炒槐花30g,生地黄30g,白茅根30g,赤芍10g,紫草10g,鸡血藤15g,黄芩12g,土茯苓30g,荆芥10g,防风10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夜交藤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2008年9月20日复诊:上方服用1个月,皮疹明显消退,鳞屑减少,瘙痒减轻,咽痛消失,并诉口干,仍伴心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遂于上方加酸枣仁30g、天花粉10g、麦冬10g、合欢皮20g,继服1月余,皮损消退,瘙痒消失,纳可眠安,二便调,仅留色素减退斑,随访1年无复发。按:银屑病以血热为多见,临床当以凉血活血为主,兼顾清热解毒、散风除湿,同时兼顾后期的养阴,可使复杂病情逐渐得以好转。附案二:白癜风患者,女,31岁,2007年7月4日初诊。主诉:右耳周、右颈部、右腹及右背部多处白斑半年。经多方医治无效(具体用药不详)。患者平素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不耐劳累,心烦易怒,情绪焦躁。诊见:右耳周、右颈部、右腹及右背部散在数片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最大者直径约13cm,边缘色素增加,界限分明,纳少,小便正常,大便稀,每日1~2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查伍氏征(+)。西医诊断为:白癜风。中医诊断:白驳风。辨证属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失和,肌肤失养。治则: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祛风通络。已经验方加减。药用生黄芪30g,女贞子10g,鸡血藤30g,桑白皮15g,白芷10g,白蒺藜30g,白僵蚕15g,补骨脂10g,黑芝麻10g,茯苓10g,炒白术10g,赤芍10g,川芎10g,防风6g,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5g,砂仁5g,焦三仙30g,炒酸枣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半月。内服中药前两遍煎完后口服,第三遍煎后取汁用毛巾涂敷患处。7月18日二诊,白斑较前无明显变化,病人情绪较前平稳,饮食转佳,仍失眠,多梦,大便质可,每日1次,上方去砂仁、焦三仙,加首乌藤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8月18日三诊时背部躯干部皮损已缩小,睡眠增加,仍感腰酸、乏力,前方去香附、柴胡,加熟地10g,制首乌15g。继服1月后患者睡眠正常,劳则腰困,余无不适。前方减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加沙苑子10g、枸杞子10g、生地黄10g。服用30剂后,右腹部、右背部及眼周皮损范围缩小,偶有轻微瘙痒。调整处方为:生黄芪30g,女贞子10g,鸡血藤30g,桑白皮15g,白芷10g,白蒺藜30g,白僵蚕15g,补骨脂10g,黑芝麻10g,茯苓10g,赤芍、白芍各10g,川芎10g,当归10g,浙贝母30g,防风6g,麻黄6g,蝉衣10g,全蝎6g,白鲜皮30g。煎敷同前。服用1个月后眼周、颈部皮损基本消退,一般情况均好。上方去浙贝母30g,防风6g,麻黄6g,蝉衣10g,加入乌梅10g,生山楂10g,桃仁10g,细辛3g,服用1个月后全身皮疹均消退,继服前方14剂,以巩固善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按: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失和是本病发病的根本所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等是其发病的诱因。中药治疗白癜风的治法多种多样,多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主,亦有以温通血脉、调补心脾等法治疗白癜风而收到较好效果者。补骨脂、白芷等是治疗白癜风疗效比较肯定的中药。
发表于 2015-4-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案三:干燥综合征张某,女,55岁。口眼干燥5年,近1年来口干、眼干症状加重,于协和医院查:Schirmer试验(+),角膜染色(+),唇腺活检:下唇腺病理示3个灶性淋巴细胞浸润,SSA、SSB(+),抗双链DNA(-),RF(+),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006年9月20日来门诊就诊,症见每日需使用人工泪液数次,进干食困难,心烦易怒,少动懒言,手足发凉,纳差,眠差,精神差,二便调。舌暗红少苔,裂纹,脉弦细。诊为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肝气不舒、瘀血阻络;治以益气养阴,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处方:白术6g,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桂枝、茯苓、甘草、香附、夏枯草、石斛各10g,玫瑰花、玉竹、郁金各15g,生地25g,黄芪、鸡血藤、紫石英、紫贝齿、生龙骨、生牡蛎、仙鹤草、百合、丹参、元参、白芍各30g。每日1剂,水煎内服,日两次。2007年1月3日二诊:口眼干燥较前明显减轻,纳可,眠可,精神尚可,二便调舌暗红少苔,裂纹,脉细。治疗仍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处方:麦冬、五味子、当归、黄精、通草、女贞子、甘草各10g,石斛、郁金各15g,丝瓜络20g,生地、天花粉各25g,元参、丹参、鸡血藤、生龙骨、生牡蛎、黄芪、沙参、白芍各30g。服药后症状较前减轻,长期坚持服用,此后随诊一般状况良好,实验室检查各项免疫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按:干燥综合征,临床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还可伴有腺体外症状。“燥胜则干”,益气养阴为本病的基本法则,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还要特别重视肝脏功能失调与本病的关系,对于伴有肝经症状者,可运用清泻肝火、平抑肝阳、疏肝解郁、养血柔肝之法进行治疗。肝肾同源,肝肾亏虚,消灼津液而见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故滋补肝肾之法也常用于本病的治疗。4结语《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云:“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其气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临床诊疗决断的过程是一个医生逐渐成熟的过程,在成熟的过程中伴随着学习、犹豫甚至矛盾。经典名方(经方)的枯燥,对位不准又常常导致初学者会动摇。辨识的勇气来自对经方的精准理解,包括对经方的使用范围,以及核心病机的把握,因为只有那些经典名方(经方)最简单明了,也最能提纲挈领,乃至画龙点睛。临床的诊疗就是通过安慰的语言,通过对疾病的认识,捕捉准确的信息,恰如其分的给出药方,从而为患者摆脱困境。在临床中不断体会经典名方(经方),重新审度,从而修正看法,这就是对经方学习的过程,也是医生成熟的过程。对经方的正确理解,可以拨开乌云,切中要害。成熟的大夫,不再彷徨、犹豫,从而给病人增加不安。学好经典名方(经方)可以缩短这个过程,让自己成长起来。浮躁的社会,经典名方(经方)的学习是成就医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中医师的必由之路。好的医生,不光要对老专家的经验进行继承,还要多学经典,勤做临床,这是医生成才的最好的道路。陈修园说:“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愿以此与同道共勉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李可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皮肤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顽固难愈。患者痛苦缠绵,医者焦头烂额,确是医学一大难题。故有“医生不治,治癣丢了脸”之谚。作为基层中医,求治者五花八门,不允许自封专家,而把众多患者推出门去。古代中医能以患者的疾苦为己任,随时改变自己的专业。我辈虽在医学水平上望尘莫及,但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诚还是有的。于是逼上了皮科难症攻关之路。 初期,见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涂抹擦敷为能事,止痒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此伏彼起,穷于应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渐有领悟。 皮肤病虽在皮肤肤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人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人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遂创“乌蛇荣皮汤”,执简驭繁,用治多种皮肤顽症,竟获奇效。方剂组成如下: 生地(酒浸)、当归各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定风丹60克,白藓皮、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草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 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定风丹(首乌、蒺藜对药)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驱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与胃四经,功能清湿热而疗死肌,为风热疮毒、皮肤痒疹特效药。服之,可使溃烂、坏死、角化之皮肤,迅速层层脱落而愈,脾胃虚寒者酌加反佐药,本品对湿热黄疸,兼见全身瘙痒者,对症方加入30克,一剂即解。乌蛇肉一味,归纳各家本草学论述,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毛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实是一切皮肤顽症特效药。又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美须发,驻容颜,延年益寿。诸药相合,可增强体质,旺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 本方可治15种皮科顽症。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一、鹅掌风1.段文秀,男,57岁,延安村老羊工,1976年9月初诊:两手掌龟裂出血,痒痛难忍7年,掌部粗糙如树皮。县医院外科诊为手癣、掌角化症。患者牧羊41年,外受风霜雨露之侵,双手日日接触畜粪,致风毒凝结肌肤,日久深伏血络,营卫阻塞,肌肤尖养,血虚不荣四末。服本方7剂痊愈。 2.苏风仙,女,22岁,灵石火车站工人,1977年6月7日初诊:右手鹅掌风4年零3个月。龟裂,痒痛,出血,冬季加重。每月经行2次,色黑不畅。正值经前,面部满布红色丘疹,奇痒难忍,脉数苔黄。症由脚癣时时搓痒传染,湿热内蕴,血热而瘀,不荣肌肤。予基本方加黑芥穗、皂刺各10克入血清透。 6月17日二诊:上方服5剂,下黑血块屑甚多,而部红疹己退,右掌龟裂愈合,皮损修复,仍感痒痛。久病营卫阻塞,加麻黄5克、桔梗10克,开表闭以通皮部之气;日久顽疾,加狼毒3克攻毒;黄带阴痒,加生苡仁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蛇床子30克,以清湿热。 7剂后诸症皆愈,追访5年未复发。按:基本方内暂加的狼毒,《纲目》谓有大毒。主“恶疮,鼠瘘,疽蚀”,“积年干癣,恶疾风疮”。近代临床实验证实,对颈淋巴结核,睾丸、骨、皮肤、肺等结核,有显效(狼毒枣),对各种顽固、积久难愈之皮肤病,煎剂加入3克,有奇效。古方末服“方寸匕”约1克。日3服则为3克,今入煎剂,又参合众多扶正解毒群药,绝无中毒之虞。 3.田玉英,25岁,土黄坡农妇,1976年9月初诊:患鹅掌风5年,手足掌枯厚失荣,燥裂肿胀,流黄水,痒痛难忍,百治不效。面色萎黄不泽,经量仅能淹湿卫生纸少许,白带亦甚微,月月超期,近半年来二三月始一行。脉细弱,舌淡齿痕。濒临血枯经闭之险,皮肤微恙,已属细微末节。所幸后天健旺,能食易饥。当从调补五脏气血入手。基本方生地易熟地,砂仁拌捣以防滋腻害脾;加生芪45克,红参10克(另炖),焦白术、茯苓各30克。肺主一身大气,以黄芪运大气,黄芪又主“大风”(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且能化腐生肌敛疮。脾主四肤,以四君健脾运中而溉四旁,充养气血以荣四末。7剂。 9月14日二诊:上方服后,诸症均减,效不更方,7剂。 9月30日三诊:肿消,患处每隔2~3日脱皮一层,龟裂愈合,皮损修复。面色红润,月经复常。肌肤微感痒麻,乃表气未通。加麻黄5克,又服7剂痊愈。追访至31岁,健康如常。 本法曾治愈60岁以上、75岁以下男女老人16名之全身瘙痒顽症,乃高年气血虚衰,内燥化风,不荣四末,基本方加生芪60克,少则3剂,多则6剂皆愈。 二、牛皮癣1.刘春香,女,29岁,水头村农民。1976年春,患全身泛发性牛皮癣2月余,头面颈项,胸背四肤,无一处完好。皮损如老树皮,燥裂出血,瘙痒无度,搔破则流黄水。经西医脱敏、静注钙剂40余日不效,后继发感染,颈部、耳后、鼠蹊部淋巴结均肿大如杏,夜不成寐。追询病史,知其症由产前过食辛辣发物,产后过食鸡鱼,致血燥化风,且产后未服生化汤,舌边尖瘀斑成片,胞宫留 瘀,经前腹痛。古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症毒郁血分,非彻底透发于外,很难痊愈。乃疏基本方加二花90克,连翘30克,清热解毒;加皂刺、牛子、黑芥穗各10克,入血透毒于外。 药后,头面部新发出皮疹几乎满脸,额上结痂。肿大之淋巴结消散。原方又进4剂,不再发。去二花、连翘又服7剂,凡病处皆脱壳一层而愈。愈后,其皮肤较病前细嫩、红润,黧黑之面色,变为**,人皆惊异。 2.韩俊芳,男,22岁,外科转来病人,1983年6月初诊:患牛皮癣2年余,近因搔破感染,外科用抗菌消炎,抗过敏,溴化钙静注1周无效。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惞赤肿痛,腹泻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 基本方生地重用120克,清热凉血,加二花45克,连翘30克,木鳖子15克,僵蚕10克,解毒散结消肿;日久顽疾,加狼毒3克攻毒;以牛子、皂剌、黑芥穗透发血中伏毒;蝉衣10克,引诸药直达皮部。 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小青年不遵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时时复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古人饮食禁忌之说,乃经验之谈。某病当忌食某物,犯禁则引发宿疾,确有至理,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禁忌有关。按:本鳖子,为基本方偶加药。《纲目》载,苦,微甘,有小毒,《中药大辞典》载,功能消肿散结,祛毒。治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余用此药治皮病继发感染,淋巴结肿大,煎剂极量30克(勿须捣碎),一剂即消,中病则止。未见不良反应。 三、神经性皮炎1.王励生,17岁,中学生。1977年6月17日,因颈两侧、双肘外侧对称性皮损8个月求治。患处皮肤燥裂出血,奇痒难忍,结痂厚如牛皮。头眩,口渴,舌光红无苔,舌中裂纹纵横如沟,脉弦数。患者个性内向,木讷寡言。被老师训斥,情怀抑郁,不久发病。肝郁气滞,五志过极化火灼阴,血燥化风。阴伤颇甚,侧重养阴,少佐疏肝: 基本方生地重用120克,加女贞子、旱连草、黑小豆、粉葛根、阿胶各30克(化入),柴胡3克,狼毒1.5克,7剂后诸症均愈。 2.张玉珍,女,41岁,延安村农民,1976年6月3日初诊:全身瘙痒18个月,其面颊部、耳垂部、手腕外侧呈对称性皮肤千燥脱屑。病起产后自汗,汗出当风,则患部肿起脱皮,痒痛如锥刺。唇色紫绛,舌色紫暗,边尖有瘀斑。便燥,3日一行。脉沉涩,症属肺卫失固,血虚内燥夹瘀,复感风毒。 基本方当归重用90克,加玉屏风固卫(生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 上药连服7剂,服4~5剂时,正值经行,下紫黑血甚多,经净,诸症皆愈。 四、花斑癣县工商行政干部王恩寅,45岁,1976年7月16日,因全身瘙痒来诊,病已3年,百治不效。山医二院诊为花斑癣。其症,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无度,搔破后流血水,结痂。双手掌部皮损暗红、枯厚、脱屑。脉滑数,苔黄腻。症由嗜酒无度,内蕴湿热,复感风毒,伏于血络。类似《金鉴》外科描述之“血风疮”症。法当凉血化瘀,清利湿热。 基本方加苦参30克,苍术15克,以皂刺、黑芥穗各10克,入血透毒。难症痼疾,加肾四味调补先天。 上方连服6剂,痒止,不再起疹,手部脱壳一层而愈。追访7年来发。 按: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一种嗜脂性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此菌喜温暖潮温及油腻环境,在南方属常见病,好发于多汗、多脂的青壮年和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身体抵抗力低下者,起病缓慢,病程长,顽固难愈。皮疹多在夏天发作,冬天静止,好发于颈、胸、肩等部位。表现为小片状褐红、淡褐或淡白色鳞屑状斑片,故名。病虽不大,缠绵难愈,颇令人苦恼。专科对此病,见病治病,只在“皮”上下功夫,不注重整体调节,故久治不愈。这也是两种医学体系最大不同点,万病皆然,值得深思。 五、白癜风1.李玉生,男,17岁,灵石煤矿工人子弟,1977年7月3日初诊:双颊部白癜风呈云团状,中心苍白脱色;左眉毛变白已40天,全身瘙痒。症由营卫失和,风毒郁结肌肤。 基本方加狼毒2.5克,5剂后症状消失而愈,追访至婚后末发。 2.高广成,男,20岁,水峪人,1976年5月3日初诊:病程6年,面颊双侧斑驳如花脸,四肢满布斑块,中心苍白,周围红晕,痒感,口渴,舌绛而干,脉沉数。证属血虚内燥化风,肌肤失养。 基本方白蒺藜重用90克,加沙苑子30克,女贞子、子莲草各30克,狼毒3克。 经治34天,服药31剂,服至10剂后,每隔2~3日而部即脱皮一层,面目四肢病区,已了无痕迹。唯觉腰困如折,原方去狼毒,加青蛾丸(盐补骨脂30克,核桃肉5枚)7剂补肾固本而愈,追访3年未复发。 3.城关医院会计王雅琴,女,41岁,患本病20年。面部斑驳,白一片,红一片,黑点,黄褐斑点缀其间,犹如京剧脸谱。渐渐发展至体无完肤,睫毛、眉毛亦变白。皮痒脱屑,脉细数,舌边瘀斑成片。从血燥化风,气虚夹瘀不荣肌肤论治。 积久顽疾,基本方加狼毒3克,气不运血,皮毛失养,加生芪100克。服10剂,痒止,病变部位苍白处逐渐变红。再投拙拟“克白散”一料: 沙苑于750克,九制豨莶草500克,乌蛇肉250克,定风丹300克,三七100克,藏红花、乌贼骨、白药子、苍术、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克(制粉),每服5克,3次/日。 上药服半年,服至45天时,皮肤色素基本均匀复常。全部服完后,面部之黑点、黄褐斑亦退净。 按:本病是一种常见难治病,虽不危及健康,但好发于青年男女,外观不雅,颇令患者苦恼。70年代中,余参酌古今论著,创制“克白散”,经治多人皆愈,方中之沙苑子补益肝肾,从近代药理研究得知,确是一味宝药。含有多种稀有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助长发育抗衰老,抗癌。可增强内分泌激素的生成,增强新陈代谢。对一切整体失调类疾病,均有调补作用。 方中三七(半生用半油炸),藏红花(含多量维B2)益气补虚,养血活血化瘀,旺盛血行,营养肌肤。定风丹补肝肾,养血驱风,为皮科要药,故为本方主药。余药化湿健脾,清热凉血解毒。诸药相合,共奏补益肝肾,祛风胜湿,益气运血,营养肌肤功用。藏红花价昂,可倍加三七代之。 六、疣疣,赘生物,俗名“瘊子”,可出现于全身各部。现代分为传染性疣、扁平疣等。余曾治数十例疣症。以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汤:麻黄10克,生苡仁45克,杏仁泥10克,白芷10克(后下),炮甲珠5克(研末冲服),少则3剂,多则7剂,皆自行脱落而愈。兹举一例: 甄林燕,女,34岁,城关市民。患左颊部、左手背扁平疣2年多,挑,刺,禁(以丝线扎紧瘊子根部,使之缺血坏死),涂(鸭胆子),内服中药数十剂,皆无效。日见增多,面部有黄褐斑,痛经,舌质紫暗,脉涩,黄带。断为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营卫阻塞,不荣肌肤四末。予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汤加白芷通窍,炮甲珠6克(研冲服),7剂后瘊子全部自行脱落,黄褐斑亦退净。 七、青霉素过敏性皮炎朱定鸿,男,30岁,顶棚工人。1983年11月7日,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霉素2日后,忽然气喘痰鸣,寒战嘎齿有声,全身喉痒无度,口渴脉浮紧。予小青龙加石膏蝉衣: 桂枝、赤芍各10克,炙草6克,麻黄、细辛、五味子各10克,生半夏、生石膏、蝉衣各30克,生姜10片,枣10枝,2剂。 11月9日二诊:喘定,痒甚,全身片状风团满布,愈搔愈多,致血痂满身,无片刻宁静。脉转浮数。拟清透血分伏毒,兼和营卫。 基本方加蝉衣、浮萍各10克,黑芥穗5克,2剂后痊愈。 八、过敏性湿疹白改素,女,35岁,南王中煤矿家属,1983年9月7日初诊:患过敏性湿疹52天。初病右头维穴处起红疹,瘙痒极重,搔破后流黄水,浸淫成片。继而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风团,搔破后流黄水。日轻夜重,奇痒不能入睡。近1周来继发感染,泛发性脓疱疮布满少腹及背部。腹股沟及耳后淋巴结肿硬剧痛。脉细数,舌尖部有瘀点。经抗菌、抗过敏治疗20日不能控制,湿热化毒深伏血分,拟方清透。 基本方加二花90克,连翘、木鳖子各30克,苡仁45克,苍术、黄柏各15克,“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服)土茯苓120克,煎汤代水煎药,3剂,日3夜1服,因剂量大,共服5日,痊愈。(大剂量土茯苓对重症湿疹,确有覆杯而愈之效) 九、黄水疮顽症温够英,女,27岁,忻县小学教师,1983年10月31日初诊:后发际、右耳后黄水疮11年,右颈淋巴结肿大如杏核。每年**、服药、外治皆无效。痒痛难忍,搔破则流黄色粘液,所到之处即浸淫成疮。近来由于淋巴肿大,颈项僵硬,转动不灵如“斜颈”。脉沉滑,两关弦劲。积久顽疾,血分必有伏毒,基本方: 白藓皮加至90克,木鳖子30克,狼毒3克,黑芥穗10克,土茯苓120克(煎汤代水煎药),葛根60克,苍术15克。 上方连服3剂而愈。从忻州来信,表示谢意。 十、斑秃孙忠东,男,21岁,县粮食加工厂工人。患斑秃3个月,隔几天脱发一块,呈圆形。满头黑发,几乎**。头皮痒,脱屑。除烦躁外别无所苦,脉舌如常,唯便干,2~3日一行。盖亦湿热阻塞营卫,血虚内燥,不荣皮毛所致。乌蛇主须眉脱落,定风丹养血去风,桃红四物养血清热化瘀,当属对症。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加骨碎补30克,病在头部,少佐白芷5克,通上窍,加入基本方内,嘱服5剂,不料服后不及1周,其脱发处已长出新发。十一、皮肤划痕症王萍,34岁,营业员。患本病7年。中产后风寒入络所致,久治不愈,今年入夏痒甚,夜不成寐。面部见风则肿,肌肤顽麻不仁。带多清稀如注。腰困如折,起立则眩晕。舌淡润,脉弱。 基本方去生地、丹皮、紫草、白藓皮,加生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麻黄、附子、细辛各10克,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40克,肾四味120克,3剂。 治风先治血,基本方养血活血润燥去风,通调营卫,乌蛇主大风益肌肤,麻附细解久伏之风寒,玉屏风固表,肾四味固护肾气,脱敏灵脱敏。如此中西医理大杂烩组成一方,此病竞获治愈,实属侥幸。 十二、臁疮(下肢溃症)王翠英,女,66岁,两渡镇人,1977年7月25日初诊:双下肢内侧溃疡3个月,皮色青紫,滋水淋漓,痒痛不能入睡。右寸关细弱,舌淡有齿痕。高年,气血虚衰,脾虚气陷,湿毒下流。 基本方加生芪45克,白敛12克,益气化腐生肌敛疮,生苡仁30克,黄柏、川牛膝各10克,苦参30克,土茯苓120克,煎汤代水煎药,白藓皮30克清热燥湿去死肌,3剂。 7月28日二诊:上方每剂两煎内服,药渣煎汤一盆冲洗。另外贴臁疮膏。2剂后痒痛止,已无渗出液,3剂后患处结痂,又服3剂痊愈。 附:臁疮膏方 主治:臁疮——下肢溃疡,肢水淋漓,浸淫成片,刺痒钻心,缠绵难愈。 组成:铜绿,轻粉,松香,乳没,蜂蜡,本人指甲,阿魏,人头发各等分,量疮面大小定量, 起码量3克。另备桑树枝1条,香油适量。 制法:先将香油倾入锅内炼沸,倒入药末,煎熬1刻钟,以桑枝频频搅动。煎妥后,以白麻纸7张(以疮面大小为准),放入药液中蘸饱均匀,挑出晾冷,叠成一叠,以缝衣针密刺小孔。 用法:先将患处用盐、花椒水趁热熏洗赶紧,将制妥之油纸7张包裹患处。每晚睡前,将油纸打开,先以盐椒汤熏洗患处,将靠腿的1张油纸剥下弃去。所剩6张仍用原法包好,每日如此,7日即愈。 此方为转业军人马来友祖传秘方,余用此法治40余人皆愈。若配以对症方药,内服更佳。凡下部疮疡久不收口,上气必虚,重用生芪立效。 十三、过敏性紫癜痼疾张淑琴,52岁,张矿家属,1984年7月19日初诊:患过敏性紫癜37年,14岁时,适值经期,正在洗头,被母追打,赤身跑出野外,遂致经断。当晚腹痛阵作,下肢发出青紫斑块多处。3日后喝红糖生姜末,全身燥热,发际、耳、目、口、鼻、喉、前后阴,痒如虫钻,发一身点、片、条状红疹而解。此后,年年不论冬夏发病3~5次、7~8次不等。连生8胎,2胎产后服生化汤3剂,竞1年未发。 今次发病3日,正在出疹之际,腹痛如绞,抓搔不已。视之,右腿有紫斑4处,左腿2处,脐上到胸,背后至胯,红云片片。抓耳,挠腮,揉眼,奇痒如万虫钻心。诊脉沉数,舌红苔黄,边尖瘀斑成片。 此症之来龙去脉已清。初病经期风寒外袭,邪入血室,暗结病根。日久化热,湿热与血凝结成毒,正邪相争则病作。2胎服生化汤,和营活血,推陈致新,恰中病机,故1年未发。今病又作,是邪有外透之机,当因势利导以乌蛇荣皮汤进治。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凉血化瘀和营,丹皮紫草可代犀角,更加青黛10克,共奏清营化斑之效,定风丹养血驱风,白藓皮清化血中湿热而止奇痒,乌蛇扶正托毒治大风,加地榆30克,白蔹15克,清肠解毒敛疮,以黑芥穗、皂刺深入血络,透发伏毒,三七10克破瘀,直捣病巢。上方连服10剂,数十年痼疾竟得治愈。追访3年零7个月未复发。 又曾治7~13岁儿童20余例。本病为过敏性疾患,多因小儿先天肾气未充,免疫力低下所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当辨证求本,不可见血止血。大约禀赋强者,从阳化热,表现为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证见面赤气粗,口苦目眩,溲赤便干,急躁易怒,紫癜成团、成片,色紫黑,脉多滑数,约占患病小儿的十之七八。借鉴温病发斑之理,以桃红四物汤加丹皮、紫草、大蓟、青黛,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多数在半月内痊愈。腹痛者加白芍甘草汤、地榆、白蔹清肠解毒敛疮,加三七粉3克,行瘀止血,重用大蓟30克,贯彻始终,清热解毒,利尿止血,可有效保护肾脏。迁延失治,肾功受损者,亦可迅速消除蛋白尿。紫癜消退之后,改方桃红四物汤加阿胶、三七粉,养血柔肝善后。 禀赋弱者,从阴化寒,表现为脾不统血。证见面黄肌瘦,食少便溏,气怯汗多,精神萎顿,紫 癜色淡或鲜红如妆,脉多细弱。约占患病小儿的十**三。治当补气,温脾摄血。补中益气汤重用生芪60克,加姜炭、三仙炭各10克,三七3克;腹痛者加吴茱萸、肉桂各10克解痉;大便潜血阳性者,三七加倍,以化瘀止血。腰困膝软者,加肾四味各10克,以固护肾气。方中姜炭、三仙炭为温脾止血要药。凡用此法治愈的小儿,无一例复发。 上述二型,可互为演变。肝不藏血者,过用苦寒,损伤脾胃之阳,可虚化为脾不统血,亟亟改弦易辙,温脾统血。脾不统血者,正气来复,阴证转阳化热,大是佳兆,予补中益气汤内加知母20克、大蓟30克即可。 小儿脏腑娇嫩,脏气轻灵,传变迅速,一拨便转。疾病变化万千,总是要以人为本,针对个体特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谨守病机,法随证变,不可拘执。 十四、黄褐斑王秀英,女,26岁。灵石车站上作人员,产后面部生出黄褐斑,双颊、鼻眼交界处、额部,呈多个“井”形图案,腰困多梦,年余久治不愈。脉涩,舌双侧瘀斑成条,面色灰滞欠华。 基本方加肾四味120克,白芷、降香各10克,师通窍活血汤意,以黄酒半斤入水共煎。 上方连进6剂,经行,下黑血块甚多。隔10多天后,一照镜,已全部退净。上方经治本病约300例以上,皆一诊而愈。 十五、局限性皮肌炎张和平,男,27岁,灵石运输社马车工人,1979年10月27日初诊:上唇木肿,2个月不消。初病上唇左侧肿如大米粒,误作唇疔,以三棱针局部放血后,半小时内肿延全唇,次日肿齐鼻翼,半月后肿势蔓延至双颧骨,右眼肌麻痹,不能闭合。刻见唇肿外翻,多处进裂出血,麻木不知痛痒。愈冷,愈觉木厚而胀。晋中二院外科诊为“局限性皮肌炎”,嘱患者找中医寻求治法。脉浮弱,舌淡胖,齿痕累累。 考患者系马车工,经年累月,饱受风霜雾露外袭,营卫阻塞,大气不运,卫外失固,寒邪趁虚袭络,法当益气和营活血为主。 基本方去生地、丹皮、紫草、白藓皮。加生芪30克,白芥子10克,去皮里膜外之痰凝,3剂。 10月31日二诊:唇部变柔软,口已可闭合。左嘴角有1结块如杏大,质硬。自汗而凉,气怯。加红参10克(另炖),“炮甲珠3克,麝香0.15克”(研末冲服),通络化瘀散结。 11月6日三诊:上方连服6剂,结块已消,全唇变软,有皱纹出现。患者家庭困难,已带病上班,晨起见风寒则唇部发木,发痒,劳累一日,入夜腰困如折,尺部脉极弱。想必青年不慎房室,久病及肾,固本为要。 补中益气、阳和、桂枝汤、玉屏风合方,加肾四味鼓舞肾气。上方共服10剂,诸症皆愈。追访至1989年,无异常。且体质较病前大为改观,数年来未曾感冒。十六、疮毒内攻城关居委书记师烈云,40岁,患两下肢内臁溃疡年余。瘙痒无度,滋水淋漓,百治不效。1981年4月7日,一人令涂桐油一夜。次晨,局部痛如火灼。延至12时许,两腿内侧从内踝至腹股沟处焮赤肿痛,淋巴结亦肿。高热41度,寒战如疟,头痛如破。神昏谵妄,面赤如醉,目赤如鸠。口气秽臭,苔黄燥,中根已黑,脉沉数实。证属疮毒内攻,予攻毒承气汤扫荡血毒: 二花120克,连翘90克,生大黄、木鳖子、蚤休、柴胡各30克,天葵子、甘草各15克,蜈蚣3条(冲),上药2剂,武火急煎频灌,2小时1次。至夜10时,泻下极秽臭夹有胶粘状大便3次而脱险。次晨诊之,下肢溃疡己结痂愈合。后遇于街头,其年余之臁疮竟在半月之间痊愈,唯患部皮肤稍显嫩红而已。盖攻法治病,邪退正安,挽危亡于顷刻。而大黄一物,号称将军,扫荡毒邪,拨乱反正,推陈致新,活血化瘀,其效如神。整体气血遇达,何患局部顽症不退! 十七、案后赘言庸容川氏有一句名言:“一切不治之症,皆由不善祛瘀所效。”可谓一语中的!“治风先治血,血行引风自灭。”中医学“风”字,包罗万象,可统括一切痒痛难忍、顽麻不仁、风瘙隐疹、白驳风(即今之白癜风)、顽癣湿疹、皮肤角化等皮肤病以及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内风为患。养血活血祛瘀法。可通调营卫,肝盛血行,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实足治疗皮科的基本***。但仅凭活血化瘀一法,远不能尽愈诸疾。余狗尾续貂,赘加数则: 一、肺主皮毛而卫外,皮病治肺。虚则补之以生芪,重用60克以上,益肺气而运血,兼有化腐生肌敛疮之妙,实是疮疡要药;实则以麻黄、桔梗、白芷辈宣肺气,开表闭,以通毛窍之气,开门逐盗。阻断病邪深入。 二、脾主四肢、肌肉、肢节病久不愈者,以四君健脾化湿;由皮毛而入肌肉,邪入又深一目,加葛根透发于外。 二、心主营,肝主血。久病或老人、虚人血虚内燥化风,养血活血柔润之;毒入血分,以黑芥穗,皂刺透发于外。 四、积年痼疾,必蕴非常之毒,用狼毒3克于对症方内攻毒,立见转机。 五、情志为病,五行生克制化乖乱,疏肝解郁,抑强扶弱。气有余便是火,五志过极化火,勿治热,但降气(赭石30克),气降火即降。火盛灼阴,养阴配阳。 六、整体失调,补肾固本,加肾四味。 七、食少便溏,胃气已伤,停泊局部,重建中气。 八、阳虚显露,以阳和汤组方。 九、五色与五色相应,凡病色苍白,萎黄欠华者,温养脾肺;面部见灰暗,或隐隐透黑者,为肾色外露,下元必虚,改投阳和。色赤为火,湿热化毒者,重用白藓皮,清湿热疗死肌;或暂用泻火解毒,中病则止,以护胃气。色淡红,嫩红,或鲜红夺目者、类同浮阳飞越或火不归原,必兼见 自汗而喘,为虚极欲脱之危象。彻底抛开局部,亟亟敛肝救肾——张锡纯氏“来复汤”(人参,山萸肉,白芍,生龙牡,炙草),傅山引火汤(儿地,盐巴戟肉,二冬,云苓,五味子)加油桂2克(水丸先吞),参附龙牡救逆汤。 十、疮毒内攻,危及生命,攻毒承气汤扫荡血毒。 十一、若皮肤病慢性感染,脓肿,溃疡,正虚邪恋,借重半阴半阳证十味神效汤加减进治(生芪,当归,川断,炮甲珠,二花,香附,甘草,生姜,上肢加桂枝,下肢加牛膝)。 病变万千,难以预见。见病治病,专科大忌!以人为本,照顾整体,顾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着。万病皆然,不独皮科。 破译夏禹铸先生的《推拿代药赋》《推拿代药赋》是我的见到的研究人体药库学,运用内药治疗小儿疾病的一篇绝妙好文,特郑重向人们加以推荐。 原文: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既是用药;不明和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意芩柏连翘。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大指侧推虎口,何殊附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旋推止喇,效争五味冬花。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肺俞重揉,漫夸半夏南星。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五指节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拿足大敦鞋带,实定掣之钩藤。后溪推上,不减猪苓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涌泉昨转,类夫砂仁霍叶。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脐风灯火十三,恩符再造。定惊元宵十五,不啻仙丹。病知表里虚实,推和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代药五十八,自古无人道及,虽无格致之功,却亦透宗之赋。 我从家中带来一本祖父的医书,是贵池夏禹铸先生所著的《幼科秩镜》,其中有篇《推拿代药赋》我觉得很有价值,其内容乃是通过对小儿手穴的推拿来治病。他非常重视补泻的结合,强调勿补泻太过,造成不好影响。现将其内容破译如下: (1)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上三关在小儿左手(旧法推拿,提倡男左女右,新法推拿则是无论男女均取左手,以下均同,不再赘言),从拇指后的手腕前侧侧上推到肘部,一般两岁以上小儿推300次,年长或年幼者酌情推400次或200次。依药性来说,麻黄散寒邪以发表,根止盗汗而固虚,肉桂可疗冷泻,止汗如神。(2)退下六腑替却滑石、羚羊。退下六腑是指从小儿左臂肘关节后侧向下直推到腕部(推上三关是向上推,而退六腑则是向下推,方向切记不可错)。一般两岁以上小儿推300次,年长或年幼者,酌情推400次或200次。从药性看,羚羊与滑石为大寒之物,滑石利六腑之涩结,羚羊清乎肺肝之大热。一般需高热达40度以上者方可采用,40度以下者不宜采用,有用有腹泻之厄。(3)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在左手手掌掌根上端用冷水旋推旋吹为水底捞月,可以用9次。犀角与黄连均系寒物,犀角解乎心热,黄连苦寒明目,清肠热,故可用来退高热。(4)天河水还同芩柏连翘。在左手掌后总筋中线用冷水随吹到洪池(小臂前侧),可以用9次。黄苓、黄柏、连翘亦为寒性。黄芩泻大肠之火,黄柏泻膀前侧),可以用9次。黄芩、黄柏、连翘亦为寒性。黄芩泻大肠之火,黄柏泻膀胱而补肾,连翘苦寒清心、脾胃热,去毒止痛,乃疮穴圣药。故此法可用来退热与治小儿便秘。(5)大指面旋推,胜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小儿左手大拇指为脾土,顺时针方向旋推是补法,直推(向大指外)是泻法。一般两岁以上小儿可推300次,年长及年幼者可酌情推400次或200次。补法推之胜似人参、白术。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神定魄,除邪益智。白术味甘温,补脾止汗,除湿,可用来止泻。泻法如灶土、石膏,此乃清凉之剂,除头痛,清脾胃,可用来治疗便秘。(6)大肠侧推虎口,何异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从左手食指侧推到虎口,中为补法,从虎口侧推到指尖是为泻法。一般两岁小儿推200次,年长或年幼者酌情推300次或100次。补法如同诃子炮姜。诃子生津润肺,疗滑泻之沉疴似圣,炮姜味辛热,可除肠胃之寒泻,故补法可用来止泻。泻法如大黄、枳实,枳实寒性,消积除久滞之痰,大黄苦寒,下淤血,涤肠胃,通闭结,故泻法可用来治便秘。(7)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一推一揉右转,参本无差。涌泉穴在小儿足底部,脚掌三分**(后侧)与三分之一(前侧)交界之处,在涌泉穴向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不揉,是为泻法,推一下,揉一下,再向右转动是为补法,一般可以81次。补法其药性如同人参,有补益作用,泻法如朴硝,有降炎通关作用,前者止泻,后者治便秘。(8)无名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在小儿左手无名指旋推为补法,直推为泻法。一般两岁小儿可推300次,年长或幼者酌情推400次或200次。补法如同五味、冬花。五味子酸温,补气强阴益精,冬花润肺去痰,定久嗽之壅喘,可以用来止咳嗽与平喘。泻法如桑皮、桔梗。桔梗通肺窍而传诸药,肺部引经,桑白皮甘寒补虚益气。如咳嗽而又发热。宜采用泻法或补泻相结合。(9)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见奇。精灵穴与威灵穴在小儿左手手掌与手腕结合处,前后侧各有小隙,以拇指与中指拿紧即成,一般用来急救小儿休克。牛黄苦平,驱邪去热,有高度镇静作用。(10)肺俞重揉慢夸半夏南星。肺俞穴在脊柱肩胛骨环形之中点,离脊柱约五分处。拿住肺俞穴,一般用来小儿休克急救。半夏性温,去风痰,南星去惊风痰吐之苦。(11)黄蜂入洞,起出防风羌活。所谓黄蜂入洞,乃是屈小儿无名指而揉外劳宫(此穴在手背三、四指指后寸许处)。防风可祛风,其性甘温,并可止痛;羌活甘辛,去风寒与止痛,可用之治外感头痛、头晕。(12)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可捧耳摇头左右摆动各9次;生地黄除心火与肺、胃解热;木香辛温,去邪避毒,强心少梦,可以用来降热与解毒。(13)五指节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苍术甘温,去风湿,止汗除热。(14)足拿大敦鞋带,实定掣之勾藤。大敦穴在足大拇指与二指后不到五分处,鞋带穴在足内处踝前侧系鞋带之中点。勾藤其性微寒,为制惊之用,一般用来急救小儿休克。(15)后溪推上不减朱芩、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桂仲、地黄。从小指指根向上推是为泻法,如用中药泽泻,泽泻利水通灵而补阴不足,朱芩则为利水之神,此种推法可通利小便。在小指指面直推为补肾法。地黄甘寒,补髓、滋阳、疗伤;肉桂辛温补肾补气,杜仲辛平,补腰膝,滋阴益精气,强筋骨,治前列腺肥大。可以用来治疗肾阴不足与遗尿,一般两岁小儿可以推300次,长年或幼者可以推400次或200次。(16)涌泉左揉,类夫砂仁、藿香。可揉81次。砂仁味辛温,治虚劳、冷泻、痢痛。藿香辛甘温,利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可以用来治泻、痢。(17)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白芍气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寒止痛,利小便。川芎镇痛去风,可用来止腹痛与利小便。 探讨“灯火灸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流行端午节给儿童施灯火灸,这种方法对预防止疗有关儿童疾病有着较为良好的效果。 灯火灸法,又名灯草灸、油捻灸、打火灸,也称灯火爆灸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疗法,为烧灼灸法之一,是指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灸法。 灯火灸操作时应蘸油适量,动作迅速,以防燃油下滴引起烫伤。当灯火灼及穴位皮肤时可听见轻微的“拍”声,灯火即灭,称为一燋,每穴一般只灸一燋。灯火灸后局部会稍起红晕,此时应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六记载“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临床上灯火灸也用于腮腺炎,呃逆,呕吐,阴痧腹痛,小儿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手足厥冷等病证。 清代对灯火灸法的研究甚多。乾隆年间,陈正复所著《***成》誉灯火灸为“幼科第一捷法”。《串雅内外编》收集了不少民间灯火灸的验方。外治大家吴师机著《理瀹骈文》,将灯火灸的研究推到顶峰。 灯火灸流行的原因是操作简便,便于掌握,无须高深理论。正因为此,目前灯火灸流行的现状是会者多,精者少。由于灯火灸有创伤,操作不当可能留下瘢痕,所以接受灯火灸的患者越来越少,学习此法的人也日渐减少。 灯火灸使用的是灯心草和菜籽油。用油一般无特殊,但灯心草的选料讲究,需要硬而细者,用时先拧细,然后浸油,拧细是为了使创伤的面积少,减少损伤,增加疗效。 治疗时以左手食指定穴,右手施术,此时可以有“啪、啪”的声响,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是如此。声音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响声越脆,效果越好。施术时手法必须轻柔,不能硬往患者身上按,否则容易出现水泡,并发感染,但按照要求操作很少会产生水泡。 因为流传民间,操持此术者很少懂经络腧穴,所以选用穴位多为阿是穴。所谓阿是穴,并不是对患者全身按一遍,寻找痛点,而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一般多取腹部青筋交叉处、大关节处、肿大的淋巴结等部位,比如流行性腮腺炎时,多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治疗时可以选此处,但位置一定要选准,否则影响疗效。 灯火灸治疗小儿惊风和痉挛性腹痛效果很好,治疗小儿惊风时应配合退热治疗,民间治疗痉挛性腹痛多在端午节选取腹部青筋交叉处施术,术后腹痛多会消失。 此外,灯火灸治疗后患者需注意忌生冷,不沾冷水,以免降低疗效。 灯火醮疗法邓铁涛灯心醮,多流行于乡村民间,医院用者甚少,其实灯火醮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难病大病。其法选用一根灯芯,醮食油后在纸上轻轻一搓,使含油适量,点燃之后,对准某穴位一窒,灯火爆开,发出“啪”的响声而火灭,便是一醮。方法简单,有验、便、廉之效应,值得提倡。我用此法治疗痄腮(腮腺炎),效果满意。治痄腮用内服药兼外敷或外搽药,虽然可愈,但时日较长,疼痛减轻不够理想。若用此法,宜及时早用。当一侧初起,即于患侧之角孙穴用灯火一醮,只一醮便够(亦可加服中药,不用其他外治法),往往另一侧便不发病,而且疼痛减轻较快。若两侧齐发,则每侧角孙穴各一醮,加服中药,亦易治愈。由于疗效快,故继发睾丸炎者极少,我用此法多年,未见失败之病例。角孙穴,平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取穴时可将耳廓按垂直方向为轴线向前屈摺,上耳尖平对的颞颥部入发际处便是该穴。为了火醮方便,可将该穴位上的头发剪剃赶紧,作上记号,用灯火一醮即可。我的学术继承人邓中光亦屡用此法取效。80年间,他单位邻近的幼儿园老师因知其在前1年用此法治愈了几个该院的学童,便一下子拖了七八个患痄腮的小孩前去就医,他亦用此法治之,迅速控制了病情的蔓延。此后,这成了他治疗此病的首选疗法,并对其机理做了探讨,认为:痄腮一病,由风温热毒所致,病邪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致使耳上腮颊漫肿实硬作痛。角孙穴之功效能清热散风,清肿化瘀。此穴不但在手少阳三焦经上,而且为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此二少阳经一者绕耳背而过耳下,一者走耳前而达腮颊;其名“角孙”,是指该穴位在头角,有一孙脉从穴分出屈行下颊,故名“角孙”。在该穴施治,则能同时振奋两经,经脉流通,气血畅旺,郁结之邪得以驱散,腮部漫肿疼痛得以清除。此外,角孙穴又是少阳三焦与阳明大肠经之交会穴,虽说此病为温毒之邪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郁结于腮部而成,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肺卫亦同时受病,大肠与肺相表里,今阳明大肠经气振奋,则腑气能通,肺能清肃,气机通调,“肺朝百脉”之功能得以保障,从而调动起全身正气以抗邪。可见,选用角孙穴,既能针对病位,又顾及整体,是针对性较强的穴位。灯心醮之,一者有“火者散也”之意,用火攻,能散肌表郁结之邪;二者,醮火虽在瞬息之间,但作用时间长,疗效确切。如果说“痄腮”不算大病,那么“脐风”(新生儿破伤风)算得上凶险之证,《幼科铁镜》有十三醮火治疗脐风之法。中医学院编之儿科教材第二版介绍了这一疗法,可惜第三版之后就删去此法。我们于1965年下乡巡回医疗时曾治疗1例。接诊时,病儿之母将孩子放下便扭头走掉了,大概她认为患儿是无法救治的了。当时患儿正在撮口抽搐,面色紫黑,急取灯芯按十三醮法,一醮囟门,一声哭叫,撮口即开,面色转好,接着眉心、人中、承浆、少商(双)、脐中各一醮,脐外周边六醮,共十三醮火,抽搐缓解。另处下方:蝉蜕49只,全蝎、僵蚕各9克,煎服1剂。3天后又有轻微抽搐,再用十三醮火1次,经后来追踪,病已痊愈。我所经手者,只此1例,未能说明此法是否真正有效。广州著名儿科医家杨鹤龄,清末在有住院病床之育婴堂当医生,能全面观察患儿治疗之经过,积累了丰富而可靠的宝贵经验,后由门生为他总结,写成《杨氏儿科经验述要》一书,他治脐风用灯芯火八醮,即眉心、人中、承浆、脐正中及离开肚脐约半寸之上下左右各一醮。他说:“余经手治疗此证颇多,深知此证必须施用灯芯火,始有转机,不可轻视也。”从《幼科铁镜》(1695年)到杨氏历经两百多年,一脉相承,都云有效,足以说明这仅仅1例,可作为有一定效果之旁证。此外,灯火醮在民间还多用来治疗缠腰火丹(带状疱疹)、火疔疮等,这足以说明灯火醮治法简单而有奇效。从上述病种来看,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感染性疾病,虽说新生儿破伤风,可能由于新法接生而绝迹,但值得我们对其他疾病用灯火醮作进一步之研究。附:土家医灯火疗法灯火疗法是土家族人民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取材容易,操作简单,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土家族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灯火疗法医者用灯草芯一端浸醮植物油(多用桐油,有解毒败火之功效)直接或间接点烧穴位,达到治疗目的外治方法,叫做灯火疗法。主要分为明灯火和印灯火。明灯火又叫阳灯火,是用灯草芯蕉植物油点燃后直接点烧某穴位,触到皮肤火即灭。迅速移开灯草芯叫明灯火。烧时可听到清脆的响声,象竹子烧炸一样,响声越脆,手法越正确,效果越好。没有响声,或出现“嘘”的一声,则一般于7日后重烧。印灯火又叫阴灯火,是医生将点燃的灯草芯烧在自己的拇指腹上,迅速在选定的穴位上按下,叫印灯火,印灯火多用于婴儿。灯火点烧一次名为“一叫”,疾病治愈叫“烧倒”。2适应痘灯火疗法主要适用于急证,如走胎、小儿脐风、夜哭官、扑地惊、荨麻疹、蛇斑疮、肚子痛等。
发表于 2015-6-17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非常好!太感谢了。再顶。
发表于 2015-6-1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专家,我想开特色门诊,治疗颈椎病,腰椎病,有什么牌子理疗机效果好?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发表于 2016-3-2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无私的奉献
发表于 2016-3-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发布没经过验证的药方!
发表于 2018-10-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太感谢了哈。
发表于 2018-10-2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者仁心,楼主无私奉献 ,  向您致敬!
发表于 2019-1-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tonyway 发表于 2010-8-4 21:38
抗毒祛疣方
处方;黄芩9  郁金9  紫草12  银花15  大青叶15  蒲公英30  金钱草30  生牡蛎30【先煎】 代赭 ...

请问楼主,此方是外用还是内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