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578|回复: 1

[助理笔试资源] 《中医诊断学》考试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5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一单元  绪论
一、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黄帝内经》确立了诊断学的理论依据,记载大量四诊方面的内容,奠定了四诊的基础。《难经》确立了“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
2、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4、西晋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5、宋代•施发《察病指南》为最早的诊法专著。
6、元代•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
7、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8、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
9、民国•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集历代舌诊研究之大成。
10、清.林之翰的《四诊抉微》。
11、清•汪宏的《望诊遵经》。
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 1、审察内外: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 问诊
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现在症。
一、问寒热
恶寒:病人自觉寒冷,加衣近火,不解其寒。多因外邪袭表。
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加衣近火,可减其寒。多因阳失温煦。
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全身或局部 有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发热的感觉,即寒热并见。
意义: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表证。
发热轻,恶风自汗,为太阳中风证。
2、但寒不热
概念:但感恶寒而无发热。
意义:主里寒证。分类:(1)新病恶寒:实寒证(2)久病恶寒:虚寒证
3、但热不寒
概念:病人但感发热而无怕冷感觉叫但热不寒。
(1)壮热概念:病人高热,持续不退(39°C以上)。 病机:里热亢盛,蒸达于外。意义:主里实热证。
(2)潮热
概念: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日哺潮热:热势较高,日哺热甚。属阳明腑实。
午后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属湿温病,湿遏热伏。 夜间潮热:入夜低热,骨蒸发热。属阴虚火旺。  附:日哺热甚,是指申时(下午3-5时)阳明经气旺时发热较甚。
身热不扬,是指肌肤初扪不觉很热,但扪之较久即感灼手。
骨蒸发热,是自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 (3)微热
概念:轻度发热,热势较低,多在37-38°C之间。
意义:温热病的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分类:阴虚发热。
气虚。
小儿夏季热。
4、往来寒热: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分类:
发无定时:属少阳病。
发有定时:属疟疾病。
(二) 问汗
1、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 太阳中风证。风热表证。
2、里证辨汗
(1)自汗:表现: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意义:气虚、阳虚。
(2)盗汗:表现为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意义:阴虚、气阴两虚。
   (3)绝汗:表现为汗出量多,津液大泄。
              意义:亡阳、亡阴。
(4)        战汗:表现:为先恶寒战粟,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
           病机:邪正剧烈相争,为疾病转折点。
              意义:热退汗出脉缓—邪去正安—病情好转。
                    战汗后高热不退,脉来急疾—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3、局部辨汗
(1)        头汗:头部或颈部出汗较多。属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或虚阳上越。
  (2)半身汗:仅半侧身体有汗,患侧经常无汗,属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周。
  (3)手足心汗: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
                意义: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失运。
  (三)问头身
   1、疼痛性质
(1)胀痛:气滞。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邪阻络(实证);阳虚(虚证)。
(4)灼痛:火邪窜经(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5)重痛:湿邪困阻气机;肝阳上亢。
(6)酸痛:湿邪;肾虚。
(7)绞痛:有形实邪(瘀血、结石);寒邪凝滞(胃肠绞痛)。
(8)隐痛:阳气不足;精血亏损。
2、头痛
   头痛部位:
               太阳经—头痛连项
    三阳头痛   阳明经—前额连眉棱骨
               少阳经—头侧太阳穴处
               
               太阴经—头痛晕沉,腹泻自汗
    三阴头痛   少阴经—头痛连齿
               厥阴经—巅顶头痛
  3、腰痛
    肾虚腰痛: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
    瘀血腰痛:腰部痛如**,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俯仰。
(五)问耳目
  1、耳鸣:即耳中鸣响,妨碍听觉。
     实证:耳鸣如潮,暴鸣声大,按之不减。
     虚证:耳鸣如蝉,鸣声渐小,按之可减。
2、目眩:视物旋转动荡, 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花物动乱,又叫眼花。可由肝阳上亢,痰湿蒙窍导致。
3、雀目:黄昏视力明显减退,为肝虚。
(六) 问睡眠
1、失眠
概念:指不易入睡,睡后易醒,睡眠易惊,或彻夜不眠,又叫“不寐”。
    病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心肾不交:不易入睡。
          心脾两虚:睡眠易醒。
          胆郁痰扰:睡眠易惊。
          食滞胃脘:彻夜不眠。
2、嗜睡
    概念: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又叫“多眠”。
    病机:阳不出表,神志困顿。
          湿气困脾:困倦嗜睡。
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
          心肾阳衰:精神极度疲乏,但欲寐。   
热入营血:神昏嗜睡。
(七)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主寒证。
(2)口渴多饮:
     意义:实热证。
           消渴病。
           汗吐下后。
   (3)渴不多饮:
       意义:阴虚,湿热、瘀血、痰饮。
       阴虚:口干但不欲饮。
       湿热:口渴饮水不多。
       痰饮:病人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2、问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新病食减:正气抗邪,保护性反应。
久病食减:脾胃虚弱。
(2)厌食
饮食不节:嗳气酸腐,脘腹胀痛。
脾胃湿热:厌食油腻,呕恶腹胀。
       肝胆湿热:厌食油腻,胸胁灼痛。
妊娠恶阻:孕妇厌食,恶心呕吐。
(3)消谷善饥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
       消渴病:消谷善饥,形体消瘦。
       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大便溏泄。
(4)饥不欲食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蛔虫内扰。
   3、问口味
      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
      口甜或粘腻: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属伤食。
      口苦:属热证,可见于火邪为病或胆热。
      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八)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指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则多日不便)。
实热证:
实寒证:
        阴虚证:
气血两虚:
瘀血:
(2)泄泻:指大便稀软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
        寒湿:水样便。
脾虚证:大便溏稀。
        肾阳虚证:五更泻。
        伤食证:大便酸腐秽臭。
        肝郁乘脾证:痛泻。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主脾虚和肾虚。
    (2)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或大便先干后溏。前者为肝郁乘脾,后者为脾虚。
    (3)下痢脓血:痢疾。为湿热阻滞。
    (4)远血:便黑如油,先便后血。
    (5)近血:便血鲜红,先血后便。
    3、便感异常
    (1)**灼热:属大肠湿热。
    (2)排便不爽:属肝郁乘脾或湿热蕴结大肠。
(3)里急后重:
表现:腹痛窘迫,时时欲泻,**重坠,便出不爽。
病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4)滑泻失禁:脾肾阳虚。
    (5)**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九)问小便
    正常生理状况下,小便日间3-5次,夜间0-1次,排尿总量为1000-1800毫升。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寒证。
阴虚证。(消渴)
(2)尿量减少:
         实热证。
         阴虚证。
阳虚证:尿少浮肿。肺、脾、肾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
         下焦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肾气不固:小便频数而清长。
         肾阳不足:夜尿频多。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总称癃闭,有虚实之别。
        实证:湿热蕴结,瘀血、结石阻塞。
        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
    3、尿感异常
       小便涩痛:湿热蕴结。
       余沥不尽: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肾气不固。
       遗尿:肾气不固,脾虚气陷,肝经湿热。
        (十)问妇女
    1、问月经
    正常月经,初潮年龄为13-15岁,周期为28天左右,持续时间3-5天。
   (1)经期不调
        月经先期:血热和气虚。
        月经后期:血虚和寒凝。
        月经前后不定期:肝气郁结,或脾肾虚损。
    (2)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血热;气虚;瘀血阻络。
月经过少:实证:寒凝;血瘀;痰湿。
                虚证:营血衰少;肾气亏虚,精血不足。
(3)崩漏:热伤冲任;瘀血阻滞;脾气亏虚;肾阳虚衰;肾阴不足。
(4)经闭:虚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
               实证: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2、问带下
       白带:脾虚不运,寒湿下注。
       黄带:湿热下注。
赤带:肝经郁热,湿毒蕴结。
第三单元 望诊   
一、 望神
1、望神的意义
(1)得神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较旺,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病机:正气未伤,脏腑未衰。
     意义: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2)失神
表现:
①精亏神衰:
          神志不清、精神萎靡、语言错乱、面色无华。两目晦暗。
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强迫**。
呼吸微弱或喘促。形体羸瘦。
       ②邪盛神昏:
壮热烦躁、四肢抽搐。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卒然昏倒、两手握固、牙关紧闭。
     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
     意义:预后不良。
(3)假神
含义:是指是垂危病人精神暂好转的假象。
表现:
    神志:久病重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明亮。
语声:语声低微断续,突然言语不休,语声清亮。
    面色:原来晦暗,突然面红如妆。
    饮食:原不欲食、食少,突然暴食、多食。
病机:精气衰竭已极,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意义:预后凶险,为死亡前兆,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4)神乱
狂躁不安:
表现: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骂詈、不避亲疏。
病机:暴怒气郁、痰火扰心。(阳证)
淡漠痴呆:
表现: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病机:痰迷心窍。(阴证)
卒然昏倒:
表现:突然昏到、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病机:肝风挟痰,闭阻清窍。
二、望面色
1、常色
     含义: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标准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特征:有胃气(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
分类:
(1)主色:终生不变者为主色。
(2)客色:可以发生短暂变化叫做客色。
2、病色
病色的特征:一为晦暗枯槁,二为鲜明暴露。
3、五色主病
(1)赤色
实热证:满面通红。
虚热证:两颧潮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面色苍白,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2)白色
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3)黄色
主病:脾虚、湿证。
脾虚失运,气血不足:面色萎黄(面黄肌瘦)。
          脾虚失运,水湿内停:面黄浮虚(面黄浮肿)。
          湿热:面黄鲜明如橘子色——阳黄。
          寒湿:面黄晦暗如烟熏——阴黄。
(4)青色
   主病: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
(5)黑色
主病: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水饮、肾虚、寒湿带下:眼眶周围发黑。
         血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4、望色十法
       浮沉:浮为色浅显,主表;沉为色深隐,主里。
清浊:清是清明,色舒,主阳:浊是暗浊,色惨,主阴。
微甚:微是色浅淡,主虚;甚是色深浓,主实。
散搏:散是色疏开,主新病;搏是色壅滞,主久病
泽夭:泽是色润泽,主生;夭是色枯槁,主死。
三、 望形态
1、形体强弱
(1)体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
病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2)体弱: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
     病机:内脏脆弱,气血不足。
(3)体胖:体胖食少: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胖人多痰湿,多中风。
(4)体瘦:形瘦能食:中焦有火。
           形瘦少食:脾气虚弱。
           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
           瘦人多阴虚,痰火。
2、望动静姿态
(1)坐位:
    坐而喜伏,少气懒言:肺虚少气。
    坐而喜仰,喘促多痰:肺实气逆。
    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停于胸腹。
(2)卧位:
    卧时向外,身轻自转侧:阳证、热证、实证。
    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为阴证、虚证、寒证。
    蜷卧成团:阳虚畏寒,或剧痛。
仰面伸足而卧:阳证热盛。
(3)动态:
     局部颤动(唇、睑、指、趾):外感热病,动风先兆。
                               内伤虚证,气血不足。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热极生风,破伤风。
     手足蠕动:多属虚风内动。
     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肝风内动)
     痫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中痰鸣(肝风夹痰)
     痹证: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痿证: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疼痛。
四、头颈五官
1、望头面发
(1)头
    囟门下陷:又称囟陷,多属虚证。
    囟门高突:又称囟填,多属实热证。
    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古称解颅,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
    头摇:头不能自主动摇,多为风病或气血虚衰。
(2)头发
    发黄稀疏干枯者,为精血不足。
    突然大片脱发,称“斑秃”,多属血虚受风。
    青壮年发稀易落,多属肾虚或血热。
    小儿发枯如穗,多见于疳积。
  2、望目
内外眦属心,叫血轮。
黑珠属肝,称风轮。
白珠属肺,叫气轮。
瞳仁属肾,称水轮。
眼胞属脾,叫肉轮。
全目赤肿,是肝经风热。
眼胞皮红、湿烂是脾火。
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
目胞色晦暗多为肾虚。
    昏睡露睛,多是脾虚或慢脾风。
单眼睑下垂,多因脾虚气弱或外伤。
3、望咽喉
    咽喉红肿疼痛,溃烂:肺胃热毒壅盛所致。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肾阴亏少,虚火上炎。
    咽喉漫肿,色淡红:痰湿凝聚。
五、望皮肤
1、斑疹
    斑: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下,摸之不碍手。
    疹:点小如粟,色红或紫,高出皮肤,摸之碍手。
2、白00
表现:高出皮肤,晶莹如粟,色白透明,内含浆液,擦破流水的小颗粒。
病机:湿郁肌表,汗出不彻。
意义:主湿温,暑温病
3、痈疽疔疖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火  欣    热疼痛,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不热少痛,肤色不变,属阴证。
疔:初起如粟,根脚深硬,麻木或痒,顶白而痛,是暴气毒邪袭于皮肤经络。
疖:部位表浅,形小而园,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易愈。
多为暑湿郁阻肌表,或脏腑积热外发。
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1、痰与涕:
   寒痰:痰白而清稀。
热痰:痰黄粘稠,坚硬成块。
燥痰:痰少而粘,难于咯出。
湿痰:痰白滑量多易咯。
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为外感风热。
久流浊涕不止,为鼻渊。
2、呕吐物
寒呕:呕吐物清稀无臭。
热呕:呕吐物秽浊酸臭。
食呕:呕吐物酸腐夹不化食物,多属食积。
湿热呕: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七、望络脉
    浮沉辨表里:络脉浮露,主病在表,络脉沉滞,主病在里。
    淡滞定虚实:色淡为虚,纹滞为实。
    红紫分寒热:紫红主内热,鲜红主外感表寒,青色主风主痛。
三关测轻重:风关,入络,邪浅病轻;
气关,入经,邪深病重;
命关入脏腑,病势危重。
络脉直达指端,叫“透关射甲”,病情凶险。

第四单元 舌诊
一 、舌诊概说
1、舌与经络的联系: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2、脏腑在舌面的分布:
舌尖属心肺。
中心属脾胃。
左右为肝胆。
舌根属肾。
        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三、舌质
1、舌色
(1)淡白舌: 虚寒证---舌体胖嫩,淡白湿润。   
气血两虚---舌体瘦薄,淡白光莹。
(2)红舌: 实热证---舌体鲜红、芒刺,苔黄厚(实证)。
虚热证---舌体鲜红、裂纹,无苔少苔(虚证)。               
(3)绛舌: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实证)。
内伤杂病---阴虚火旺(虚证)。
舌绛少苔而津润---瘀血。
(4)紫舌: 热盛---舌红紫、绛紫,干枯少津(热盛血壅)。         
                寒盛---舌淡紫、青紫,润滑多津(寒凝血瘀)。
    (5)青舌:全舌青---寒凝阳郁。
               舌边青---瘀血。               
  上述各色多少带些青紫成分,舌色必兼晦暗,多少总有气血瘀滞之象。
2、舌形 (1)老嫩: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2)胖大:寒湿内停。  痰湿热毒。
(3)瘦薄:气血两虚。
阴虚火旺。
(4)点舌:热毒炽盛,深入血分。
(5)芒刺:邪热亢盛。血分热盛。
附:芒刺可辨热在何脏,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热盛。
(6)瘀斑:血瘀之征。
(7)裂纹:邪热炽盛。 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8)齿痕:脾虚或气虚。
     寒湿壅盛。
    (9)光滑:胃阴枯渴。
               胃气大伤。
   3、舌态
    (1)强硬:热盛伤津。
               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及先兆。
    (2)痿软:热盛伤津。
               气血俱虚。
               阴亏已极。
    (3)颤动:肝风内动。
               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4)歪斜:中风或中风先兆。
(5)吐弄:心脾积热。
(6)短缩:热极生风。
               气血俱虚。
               寒凝筋脉。
               痰浊内阻。
四、望舌苔
1、苔质
(1)薄、厚苔
意义:反应邪正盛衰。
薄苔:胃有生气。
厚苔:邪盛入里。或痰饮、湿浊、食积。
(2)润、燥苔
意义:反应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津液未伤(风寒表证、湿证、食滞、瘀血)。
滑苔:主寒、主湿。
燥苔:津液已伤(热盛,阴虚,燥邪)。
          阳虚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3)腻、腐苔
腻苔: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厚边薄,紧贴舌面,
揩之不去,刮之不落。
腐苔:颗粒粗大,根底浮松,如**堆铺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
腐苔:胃气衰败,湿邪上泛。
(4)剥苔、类剥苔
剥苔: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处光滑。
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落,仅少量舌苔。
镜面舌:舌苔剥落殆尽,光滑如镜。
花剥苔:胃气阴两伤。
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类剥苔:久病气血两虚,正气不续。
意义:测胃气、肾阴的存亡,反应邪正盛衰,判断预后。
(7)真假:
真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
假苔:苔不着实,浮涂舌上,刮之即去。
意义:望舌苔之真假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
2、苔色
(1)白苔
表证:表证初起,里证病轻。
寒证:阳虚里寒。
里证:
热证:
        积粉苔:主外感温热病(秽浊与热结)。
        燥裂苔:主燥热伤津。
(2)黄苔:里证、热证。
白转黄:邪已化热入里。
淡黄苔:热轻。
深黄苔:热重。
焦黄苔:热极。
薄黄苔:风热表证。
黄滑苔:苔淡黄而滑润多津。        
(3)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3、舌质舌苔的综合诊察
(1)舌质舌苔主病不同
  舌质辨正气的强弱
舌苔辨邪气的性质与深浅
察舌质比舌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舌质舌苔综合诊察
     舌质舌苔主病统一:二者主病相同,最后诊断合一。如舌质红主热证,苔黄亦主热,诊断为热证。
舌质舌苔主病不同:二者主病不能统一时,需四诊合参,诊断结论常为多重性。
红绛舌白滑腻苔: 在外感病中主营分有热,气分有湿。
                  内伤病主阴虚火旺挟痰湿。
4、舌诊的临床意义
判断邪正盛衰
区别病邪性质
辨别病位深浅
推断病势进退
估计病情预后

第五单元 问诊
一、        听声音
1、音哑、失音、太息:
(1)音哑:指声音嘶哑。失音,是指完全不能发出声音。
“金实不鸣”:新病,多属实证。常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阻肺而致。
“金破不鸣”:久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伤。
(2)太息:肝气郁结。   
2、        语言
(1)谵语
表现: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病机:热扰心神,实证。
(2)郑声
表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
病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属虚证。
(3)独语  
表现: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
病机: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气郁痰结,阻蔽心窍。
主病:癫证,郁证。
(4)错语
表现: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
病机:虚证——心气不足,心神失养。
          实证——痰湿、瘀血、气滞。
(5)狂言
表现: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
病机:气郁化火,痰火扰心。属阳证、实证。
主病:狂病、伤寒蓄血证。
(6)言謇
表现:神志清楚,吐字困难,吐字不清。
病机:风痰闭窍;风痰阻络。
3、咳嗽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咳嗽:有痰有声。
实证:咳声重浊紧闷。为寒痰湿浊。
虚证:咳声轻清低微。为肺气虚损。
热证: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咯出。为热邪犯肺。
湿痰:咳有痰声,痰多易咯。为痰湿阻肺。
燥痰:干咳无痰,或少痰。为燥邪犯肺;阴虚肺燥。
百日咳:(顿咳)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声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反复发作。
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
(2)喘(气喘)
表现: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3)哮
表现: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久居寒湿,过食酸咸生冷诱发。
鉴别:喘不兼哮,哮必兼喘。
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声为主。
(4)短气
表现:呼吸急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声。
虚证:气少不足以息,见于体质虚弱,或元气大虚。
实证:短气呼吸气粗,胸部窒闷,见于痰饮、气滞、胃肠积滞,瘀阻。
(5)少气
表现: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病机:久病体虚,肺肾气虚。
3、        呕吐、呃逆、嗳气
(1)呕吐
概念: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吐出之症。
病机:胃失和降。
(2)呃逆(唐代前称为噦)
概念:是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
病机:胃气上逆。
(3)嗳气(噫气)
概念: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
病机:胃气上逆。   
二、嗅气味
1、口气:
口中散发臭气:口腔不洁,龋齿,消化不良。
口出酸臭气:胃肠积滞。
口出臭秽气:溃腐脓疡。
秽臭难闻,牙龈腐烂:牙疳。
2、病室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瘟疫病。
病室血腥味:失血证。
病室腐臭气:溃疡、疮疡。
病室尸臭:脏腑衰败。
病室尿臊气(氨气):水肿病晚期(尿毒症)。
病室烂苹果气味(酮体气味):消渴病。

第六单元 切诊
一、脉诊概说
(1)三部九候法(遍诊法)
1、概念:《素问•三部九候论》。
三部:上部,头;中部,手;下部,足。
九候:每部分天、地、人。
三部、三候合而为九候。
(2)寸口诊法
左手               右手
心————寸————肺
肝(胆)—关————脾(胃)
肾————尺————肾(命)
3、诊脉方法
(1)选指:
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手指指端平齐,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3)运指:
举法:轻按脉搏,又叫浮取。
按法:重按至筋骨,又叫沉取。
           用力适中,按至肌肉,叫中取。
寻法:寻找之意。
           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单按:一个手指诊一部分脉象。
二、正常脉象
1、特点:有胃、有神、有根。
2、表现:
有胃:
形态:不大不小,从容流利。
意义: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和营养状态的优劣。
有神:
形态: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意义:即有神气。
有根:
形态: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意义:肾气尤存。
三、浮脉类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病: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主虚:脉多浮大无力,如阳虚。
2、散脉
脉象:浮取散漫,重按无根。
    主病: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
3、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4、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四、沉类脉
1、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主表证。
此外,沉脉见于肥胖之人,并非病脉。
2、伏脉
脉象: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3、牢脉
脉象: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五、 迟缓脉类
1、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次(每分钟60次以下)
  主病:主寒证。
          主热证:脉必迟而有力,为邪热内困,如伤寒阳明腑实证。
     此外可见于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
2、缓脉
脉象:一息四至,来去怠慢。
    主病:主湿病。脾胃虚弱。
          若脉来从容和缓,则主平人。
六、数脉类
1、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
   主病:主热证:数而有力主实热证,数而无力主虚热证。
       特殊情况,主阳虚外浮。
2、疾脉
脉象: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
    主病:阴极阳极,元气将脱。
七、虚实脉类
1、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为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虚证。
2、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为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主实证。
八、洪、大、长、短脉类
1、洪脉
脉象:脉形极大,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
    主病:主气分热盛,为实热证。      
2、大脉
脉象:脉体宽大,但无汹涌之势为大脉。
主病:正常人。大而有力主邪盛病进,大而无力主虚证。
3、长脉
脉象: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上至鱼际,下至尺泽)。
    主病:主无病。
          主阳、热、实证。
4、短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有力为气郁。
          无力为气损。
九、细、濡、弱、微脉类
1、细脉(小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清晰。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病。
2、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模糊不清。
    主病:阴阳气血诸虚,偏于阳衰气少。
3、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主诸虚。主湿。
4、弱脉
脉象:沉细极软。   
    主病:气血不足。
十、滑、涩、动脉类
1、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园滑。   
    主病:主痰饮,食滞,实热,还可见于青年人、妊娠。
2、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3、动脉
脉象: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主病:主痛,主惊。
十一、弦、紧脉类
1、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疾病,诸痛,痰饮,疟疾。亦可见于平人。
2、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如牵绳转索。   
    主病:主寒证。痛证。宿食。
十二、促、结、代脉类
1、促脉
脉象: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2、结脉
脉象:脉来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衰败。
3、代脉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鉴别:促、结、代三脉均为节律失常,脉来间歇。促、结脉为不规则间歇,促脉是数而一止,结脉是缓而一止;代脉属于有规则间歇,与促、结脉炯然有别。
附:(1)脉的分类
    浮脉类:浮、洪、芤、革、散、濡。
    沉脉类:沉、伏、牢、弱。
    迟脉类:迟、缓、涩、结。
    数脉类:数、促、疾、动。
    虚脉类:虚、细、微、代、短。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大脉类:芤、革、散、牢、洪。
    小脉类:细、微、濡、弱。
    长脉类:长、弦、紧、牢。
    短脉类:短、动。
    (2)对举之脉
紧与缓脉,洪与细脉,滑与涩脉,浮与沉脉,迟与数脉,结与代。
(3)真脏脉:无胃神根的脉象。
             又称怪脉,死脉、绝脉,败脉。

第七单元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分触、摸、按、叩四类。
        2、意义: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了解病情的轻重;了解津液的盛衰。
二、按诊的内容 
(一) 按肌肤:
    初按热甚,久按反轻,为热在表;反之热在里。
    皮肤干燥,尚未出汗;湿润者,身已汗出;皮肤甲错,为伤阴或内有干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患处坚硬多无脓;边硬顶软为脓成;深部脓肿,有波动感应手为有脓,反之则无脓。
(二)按手足
    手足俱冷属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为阳盛或阴虚,属热。
    手足背部较热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为内伤发热。
    额上热甚于手心热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为里热。
(三)按胸腹
1、按虚里:
虚里其动微弱、不及,宗气内虚。
左乳下虚里动而应衣,是宗气外泄。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属危重证候。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慢而数,心肺气绝。
虚里高动,聚而不散,为热甚。
虚里高动,片刻平复,不属病态。
   2、按腹部:
     实痛—拒按。
    虚痛—喜按。
    实满—充实感,有弹性,压痛,叩声重浊。
虚满—柔软,弹性差,无压痛,叩之空响。
水臌—如囊裹水,波动感,有凹陷。
气臌—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无凹陷。
    积聚:指腹内的结块,或肿或痛,见症不一。          
癓积——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属血分。
瘕聚——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属气分。
  肠痈: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
虫块: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或形如条索,久按转移不定,或形如蚯蚓移动。八单元 八纲
一、概说 
八纲的概念: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辨别疾病证候的纲领,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对四诊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叫八纲辨证。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感、内伤,任何一种疾病的辨证。
二、表里
1、表里概念:
表证: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以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位轻浅的证候。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有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应的证候。
2、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恶寒,苔薄白,脉浮。
        兼症: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喉痒或痛,咳嗽。
3、鉴别要点
病程:表证—新病,病程短。
                  里证—久病,病程长。
        症状:表证—发热恶寒并见。
               里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
        舌象:表证—舌苔少有变化。
               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脉象:表证—脉多浮。
               里证—脉多沉。
三、寒热
1、概念: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2、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阴气偏盛,或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脏腑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叫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淡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溏稀,痰涎涕清稀,舌淡苔白滑润,脉迟或紧。   
   寒证的特点:寒、凉、稀。
3、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阳气偏盛,或阴液亏损,阳气偏亢,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叫热证。
   临床表现:恶热喜凉,口渴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数。
  热证的特点:热、黄、稠。
4、鉴别要点
    寒热:寒证恶寒喜暖,热证恶热喜凉。
    口渴:寒证不渴或喜热饮,热证渴喜冷饮。
    面色:寒证白色,热证红赤。
    四肢:寒证肢冷,热证肢温。
    二便:寒证大便溏稀,小便清长;热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象:寒证舌淡苔白滑润,热证舌红苔黄干燥。
    脉象: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
四、虚实
        1、概念: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大纲领。
2、虚证
   概念: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虚: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倦乏力,心悸气短。
        阳虚: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沉迟。
        血虚:面色淡白,唇舌色淡,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脉细。
        阴虚: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实证
    概念:指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临床表现:
    阳热亢盛:发热,烦躁,神昏谵语。
邪气阻肺:胸闷,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邪阻胃肠:腹胀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4、鉴别要点:
   (1)体质:虚证虚弱,实证强壮。
   (2)发病:虚证起病缓,实证起病急。
   (3)病程:虚证为内伤久病,病程长;实证为外感新病,病程短。
   (4)声息:虚证低怯,实证宏亮。
   (5)疼痛:虚证喜按,实证拒按。
   (6)二便:虚证多失禁,实证多闭阻。
   (7)舌象:虚证胖嫩少苔,实证苍老苔厚。
   (8)脉象:虚证无力,实证有力。
五、阴阳
概念:阴阳是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1、阴证
    (1)概念: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
    (2)临床表现:以虚寒证为代表。
2、阳证
    (1)概念: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2)临床表现:以实热证为代表。
3、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阴证:多寒象,衰弱,沉静。
里、虚、寒为阴证。
以寒象为代表。
阳证:多热象,亢盛,躁动。
表、实、热为阳证。
以寒象为代表。
六、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1、证候相兼: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纲同时并见。
             表寒,表热,里寒,里热。
             表虚,表实,里虚,里实。
2、证候错杂:相互对立的两纲同时并见。
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错杂。
  (1)寒热错杂:
        概念:在同一病人身上,同一时期,既有热证,又有寒证,寒热交错,即寒热同时并见,叫寒热错杂。
        分类:
        上热下寒:上部见热证,下部见寒证。
        上寒下热:上部见寒证,下部见热证。
        表寒里热:寒在表,热在里。
        表热里寒:热在表,寒在里。
   (2)虚实错杂:
    概念:同一病人,同一时期,既有虚证,又有实证,即虚证实证同时并见,叫虚实错杂证。
    分类:
以虚实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分为:
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
    以虚实所处部位划分:
                 上实下虚。
                 上虚下实。
                 里实表虚。
         里虚表实。
3、证候真假
(1)寒热真假
    概念: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叫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
    概念: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本质属热,出现寒的假象。又称“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
临床表现:
外假寒:手足逆冷,脉沉两大症状。之所以称为假寒,是因为虽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
    内真热:胸腹灼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
    病机:阳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②真寒假热
    概念: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又可视为本质属寒,出现热的假象。又称“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
    外假热:身热,面红,口渴,脉大四大症状。之所以是假象,是因为身热反欲盖衣被;面红不是满面通红,而是面红如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饮水不多;脉大,按之无力。
    内真寒:四肢厥冷,形体倦怠,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证候。
    ③寒热真假的鉴别:
    假象多出现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
本质多表现为脏腑、气血、津液方面的病变,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为依据。
(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
    概念:本为实证,反出现一些类似虚证的现象,叫真实假虚,又叫“大实有羸状”。
    临床表现:
    假虚证:精神萎靡,神情默默,懒言,身体倦怠,大便下利,脉沉细。
    真实证:语言高亢,呼吸气粗;身体倦怠但稍动即舒;大便虽有下利,但泄后反快;脉虽沉细,但按之有力。
    病机:是因邪气(热、痰、湿、食积)内结,大积大聚,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达,而表现气血不足之象。
   ②真虚假实
    概念:本为虚证,反出现类似实证的现象,叫真虚假实。又叫“至虚有盛候”。
    临床表现:
    假实证:腹满,腹胀,腹痛,脉弦。
    真虚证:腹满并非持续不断,而是腹满时减,腹胀亦是时有缓和;腹痛并非拒按,而是按之痛减;脉弦并非有力,而是重按无力。
    病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阻滞。
    ③虚实真假的鉴别:
    病史: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治疗经过。
    语声:语声高亢气粗为真实,语声低弱气怯为真虚。
    舌象:舌淡嫩胖为真虚,舌质苍老坚敛为真实。
脉象:辨脉以沉候为准,有力,有神为真实;脉象以浮取多见,无力,无神为真虚。
第九单元  病因辨证
一、六淫证候
1、风淫证候
风邪袭表: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清涕,苔薄白,脉浮缓。
风袭经络: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破伤风)。
风郁皮肤:皮肤瘙痒。
风兼寒湿阻痹: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2、        寒淫证候
寒邪袭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寒袭经络: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寒中于里:腹痛,肠鸣,呕吐,腹泻。
3、暑淫证候
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黄白,脉虚数。
            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4、湿淫证候
            伤湿:头胀痛,胸闷,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5、燥淫证候
            燥伤皮肤: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
        燥伤清窍:口唇、鼻孔、咽喉干燥。
        燥邪犯肺: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津液亏少:口渴饮水,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苔干燥,脉细数。
6、火淫证候
    气分热炽: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脉洪数。
    热灼营血:身热夜甚,谵妄,吐衄,斑疹,舌红绛,脉细数。
    火毒成脓:疮疡疔毒,局部红肿热痛,或脓血杂见。
二、阴阳虚损证候
1、亡阴
  概念:是指津液严重耗损而出现阴液消亡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汗热而粘,汗味咸,肢体温热,气粗,渴喜冷饮,舌红干,脉躁疾无力。
        2、亡阳
    概念:人体阳气严重耗损而出现的阳气欲脱证候。
    临床表现:大汗淋漓,汗冷清稀,味淡微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呼吸微弱,渴喜热饮,蜷卧神昏,舌淡白润,脉微欲绝。
        3、亡阴与亡阳的鉴别:
    汗液:亡阴是大汗不止,汗热而粘,味咸;亡阳是大汗淋漓,汗冷清稀,味淡微粘。
    四肢:亡阴是四肢温热,肌热;亡阳是四肢逆冷。
    面色:亡阴面色潮红,亡阳面色苍白。
    口渴:亡阴渴喜冷饮,亡阳渴喜热饮。
    呼吸:亡阴气粗,亡阳气微。
    舌象:阴舌红干,亡阳舌白润。
脉象:亡阴脉洪大或躁疾,按之无力;亡阳脉浮散而空,或微细欲绝。
三、气虚类证候
1、气虚证
概念:元气不足,气的功能减退,脏腑机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低气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舌淡嫩,苔白,脉虚弱。
审证要点:全身软弱无力的特点。
2、气陷证
概念: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不升,反而下陷,内脏下垂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清气下陷:少腹重坠,内脏下垂:脱肛、阴挺。
审证要点:以重坠感和下垂症为主。
3、气不固证
概念:气虚失其固摄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气短,神疲,面白,舌淡,脉虚;自汗,各种慢性出血,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审证要点:气虚加汗出、二便、经带不固的表现。
4、气脱证
概念: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昏迷或昏仆,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质淡白,苔白润,脉微欲绝。
四、血虚类证
1、血虚证
概念:血液亏少,失于滋润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萎黄),唇睑色淡,头昏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爪甲淡白,皮肤干涩,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经闭,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审证要点:面、唇、睑、舌、皮肤、爪甲颜色淡白为要点。
2、血脱证
概念:血液大量丢失而引起的危重证候,又称“脱血”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气短,舌淡,脉微欲绝,脉芤。
审证要点:大失血,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要点。
五、气滞类证
1、气滞证:(气郁证,气结证)
概念:人体某部,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脉弦
特点:胸胁脘腹处多见
             时轻时重,部位不定,按之无形。
             以窜痛、胀痛、攻痛为主。
             嗳气、肠鸣、矢气后可减。
             随情绪变化。
审证要点:以胀闷、疼痛、脉弦为要点。
2、气逆证
概念:气机升降失调,逆而向上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审证要点:咳喘,呕吐,呃逆为要点。
3、气闭证
概念:气机闭塞,不能外出而引起的证候。
临床表现:属实证,急重证。
神气闭郁:神昏、晕厥、肢厥。
脉络闭郁:阻塞部位绞痛。
脏腑闭郁:大小便闭,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审证要点:突发性昏厥、绞痛、二便闭塞,脉实为要点。
六、血病证型
1、血瘀证
概念:由瘀血内阻所产生的证候叫血瘀证。
   临床表现:
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间痛甚。
肿块:体表呈青紫色包块,腹内呈坚硬肿块( 积)
出血:血色紫暗,挟有瘀块,柏油样便。
瘀色: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丝状红缕,妇女经闭、血崩、漏下。
舌象: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
脉象:细涩、结、代、无脉。
审证要点:以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为要点。
2、血热证
概念: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即血分热证。
   临床表现:
出血: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经量多(热盛动血)。
疮疡:各种疮疡证。(热盛血壅)
热证:口渴、心烦、尿赤、便干等热象。
        舌脉:舌质红绛,脉滑数,弦数有力。
   审证要点:以出血和热象为要点。
3、血寒证
概念:寒客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即血分寒证。
   临床表现:
寒凝血脉:手足冷痛,肤色紫暗,手足逆冷。
寒凝少腹:少腹拘急疼痛,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舌脉:舌淡紫,苔白,脉沉迟弦涩。
审证要点:局部拘急剧痛,得温痛减。
七、气血同病辨证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
        气滞见症:性情急躁,胸胁胀满。
血瘀见症:胸胁疼痛,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辨证要点:肝绝部位出现疼痛痞块为要点。
2、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
         气虚不足:少气懒言,身倦乏力,面色淡白。
         血瘀见症:胸胁或腹部疼痛如刺,痛处不移,拒按,面色晦滞,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辨证要点:气虚与血瘀证共见。
3、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
气虚见症: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头晕目眩。
血虚见症: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辨证要点:气虚与血虚证共见。
4、气不摄血
    概念: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虚不足:少气气短,倦怠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
        慢性出血表现:吐血、便血(溢于胃肠),皮下瘀斑(溢于肌肤),崩漏(脾不统血,冲任不固)。
     辨证要点:慢性失血与气虚证同见。
5、气随血脱
    概念:指大出血时引起的气脱证。
    临床表现:
        有大出血病史。
亡阳见症: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甚则晕厥。
舌淡,脉微欲绝,或浮大而散。
     辨证要点:大出血与气脱证共见。
八、津液辨证
1、痰证
概念:痰浊停留于脏腑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痰停于肺:咳嗽胸闷,咯痰稠粘。
痰停于胃:脘痞纳呆,呕吐痰涎。
上蒙清窍:头目眩晕。
痰泛肌肤:形体肥胖。
痰蒙心神:神昏、痰鸣、癫、狂、痴、痫。
停于局部:瘰疬、瘿瘤、乳癖、痰核。
舌苔厚腻,脉滑。
2、饮证
概念:饮邪停聚胃肠、心肺、胸胁等处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饮停胃肠: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稀涎清水。
饮停胸胁:胸胁饱满,支撑胀痛,或呼吸,咳嗽,转侧引痛。
饮停心肺:咳嗽气喘,吐痰清稀色白量多,胸闷心悸,喉中哮鸣有声,头晕,舌淡嫩,苔白滑,脉弦。
3、水停证(水气)
概念:水液停留所引起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水停脾胃:水肿,下肢尤甚,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水停肺部:面肿较甚,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水停中焦:腹满如鼓,叩之声浊。
共见:小便短少,不利,舌苔润滑,脉多濡缓。
4、津液亏虚证
概念: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滋养濡润或充盈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官窍失濡:口燥咽干,唇焦,眼球深陷。
皮肤失濡:皮肤干燥,枯瘪。
津少失濡:口渴欲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概念: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变性质、部位、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简言之,是“以脏腑为纲的辨证”。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内伤杂病。
临床意义:是辨证体系的核心,各科临证的诊断基础。主要用于确定疾病的病位及性质。
一、心病辨证
    心病主症: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1、心血虚证
概念:指心血亏虚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血虚见症:头晕,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审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2、心阴虚
概念: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阴虚见症: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审证要点: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
鉴别诊断:心血虚与心阴虚
共同点:心悸、失眠、多梦,同属虚证。
不同点:心血虚:面白,唇白,舌淡,脉细无力,无热象。
   心阴虚:面红,唇红,舌红,脉细数,有虚热。
主要表现为有无热象。
3、心气虚证
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已心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
气虚见症:精神疲惫,面色淡白,自汗,舌质淡,脉虚。
审证要点:心悸及气虚证。
4、心阳虚证
概念: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心痛胸闷气短。
       阳虚见症:形寒肢冷,面色  白,自汗,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痛及阳虚。
鉴别判断:心气虚无寒象。
           心阳虚有虚寒内生的表现。
5、心阳虚脱证
概念: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阳虚为基础。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心痛剧烈,口唇青紫,重则神志模糊,昏迷,脉微欲绝。
审证要点:心阳虚与亡阳证为诊断依据。
6、心火亢盛证
概念: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热扰心神——轻症:心烦失眠。
热闭心神——重症: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上扰舌窍——舌赤烂痛,口舌生疮。
下移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心火迫血——吐血、衄血、脉数。
里热炽盛——身热、面赤、口渴、尿黄、便秘。
审证要点:神志症状,舌、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为主。
7、心脉痹阻证
概念: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引起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兼症:瘀血:痛如**,舌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痰阻:心胸闷痛,体胖多痰,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
             寒凝: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紧。
             气滞:疼痛而胀,胁胀,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审证要点: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主。
6、注意:本证为本虚标实,发作为实证,缓解为虚证,各种诱因挟杂为病。
8、痰蒙心神证
概念:痰浊蒙蔽心神,表现已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又称痰迷心窍,痰迷心包。
临床表现:
湿浊酿痰:(湿温)
痰蔽心窍——意识模糊,昏不知人。
痰浊上逆——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肝气挟痰:(癫证)
气机郁滞——精神抑郁,表情淡漠。
神志失常——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肝风挟痰:(痫证)
痰浊闭窍——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痰浊内盛——口吐涎沫,喉有痰声。
审证要点:神志异常,痰浊内盛为主。
9、痰火扰神证
概念:指火热痰浊侵扰心神,表现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外感热病:(外感)
邪火炽盛——发热烦躁,面红口渴,呼吸气粗,尿黄便秘。
  痰火内盛——吐痰黄稠,喉间痰鸣,胸闷。
  痰火扰神——神昏谵语,躁扰发狂。
痰火扰心:(内伤)
轻症——心烦失眠
  重症——狂越谵语,**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
痰热内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审证要点:神志异常与痰火内盛为主。
10、瘀阻脑络证
概念: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为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头痛、头晕经久不愈,固定,刺痛。
兼症:健忘,失眠,心悸,或昏不知人,面晦不泽。
舌脉: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脉细涩。
审证要点:头痛,头晕及瘀血证为主。
二、肺病辨证
肺病主症:咳嗽,喘促,咯痰,胸痛,喉痛,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水肿。
1、肺气虚证
概念:指肺气不足,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呼吸减弱——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吐痰清稀。
宗气衰少——少气短息,语声低怯。
卫外不固——自汗,畏风,易感冒。
       气虚见症——神疲体倦,面色淡白。
气虚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审证要点:咳嗽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与气虚证为主。
2、肺阴虚证
概念:指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失清肃——干咳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
津少失润——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
虚火伤络——痰中带血。
阴虚内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审证要点:干咳少痰而粘与阴虚内热证为主。
3、风寒犯肺证
概念:指风寒袭表,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咳嗽,痰白清稀。
兼症:微恶风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痒,身痛无汗。
舌脉:苔薄白,脉浮紧。
审证要点:咳嗽痰清与风寒表证。
鉴别诊断:
                风寒表证     风寒犯肺
共同点:两者均有咳嗽,痰白清稀。
不同点:表证:    明显         较少
        咳嗽:    较少         明显
5、风热犯肺证
概念:指风热袭肺,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咳嗽,痰稠色黄。
兼症: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浊涕,口微渴,咽喉疼痛。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审证要点:咳嗽痰稠与风热证为主。
鉴别诊断:
               风热表证    风热犯肺
共同点:共见咳嗽,痰稠色黄。
不同点:表证: 明显 少见 咳嗽:少见 明显
5、燥邪犯肺证
概念:指燥邪袭表,肺卫失宣,津少失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燥气伤肺证,外燥证。
临床表现:
主症: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兼症:口、唇、鼻、咽干燥,胸痛,痰中带血,鼻衄,咯血,便干溲少。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少汗。
舌脉:苔薄干燥少津,脉浮数或浮紧。
审证要点:表现为肺系症状:以干咳痰少与干燥少津证为主。
鉴别诊断:
                 肺阴虚     燥邪犯肺
       共同点:均见干咳无痰,痰少而粘,不易咯出。
       不同点:虚热证: 有          无
               卫表证: 无          有
6、肺热炽盛证
概念:邪热内盛于肺,肺失清肃表现肺经实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咳嗽,气喘,鼻煽气灼。
兼症:发热,口渴,胸痛,咽喉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
审证要点:以咳喘鼻煽和里实热证为主。
7、痰热壅肺证
概念: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肺经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
肺热气逆——咳嗽,气喘息粗,鼻翼煽动,胸闷。
痰热互结——咯痰黄稠量多,喉中痰鸣。
肉腐血败——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
里热炽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痰热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审证要点:咳喘痰多和里实热证为主。
鉴别诊断:热邪炽盛痰热壅肺
共同点:共见热象,咳喘气粗,鼻翼煽动,尿黄便秘。
不同点:痰量:少多热象:重轻 以热为主 痰热并重
8、寒痰阻肺证
概念:寒邪与痰浊互结,瘀阻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咳嗽痰多,胸闷;喘哮痰鸣。
兼症:痰质粘稠,或清稀色白,量多,易咯,形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或滑。
审证要点:咳喘和寒痰内盛为主。
9、饮停胸胁证
概念:水停胸胁,气机阻滞,表现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气短息短。 兼症:眩晕,身体转侧或呼吸引痛。舌脉:舌苔白滑,脉沉细。
审证要点:胸胁胀闷疼痛,咳唾引痛。
10、风水相搏证
概念:风邪袭肺,肺失宣降,水湿泛滥肌肤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眼睑头面先肿,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亮。
        兼症: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审证要点:头面先肿与表卫症状为主。
三、脾病辨证
脾病主症: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身体困重,内脏下垂。
1、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水谷不运:纳呆食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
水湿不化:肥胖,浮肿。
气血虚弱: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虚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审证要点: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为主。
2、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中气下陷: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重坠;久泄不止,脱肛;小便浑浊如米泔,内脏下垂。
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脾气虚见症: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色无华,食少便溏。
        脾虚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审证要点:体弱气坠,内脏下垂为主。
3、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脾失健运: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口淡不渴,大便稀溏。
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
阳失温煦: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
虚寒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审证要点:脾虚失运,消化功能减弱与虚寒证为主。
4、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脉外溢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不摄血:溢于胃肠——便血。
          溢于膀胱——溺血。
          溢于肌肤——肌衄。
          冲任不固——月经过多,崩漏。
          溢于鼻窍——鼻衄。
脾气虚弱: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
气血不足: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
气血虚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审证要点:脾气虚弱与出血症状为主。
5、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纳运失职:
水谷不运: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口淡不渴,
泛恶欲呕,腹痛便溏。
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头身困重。
妇女白带量多。
肝失疏泄: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
寒湿舌脉: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
脉缓弱或沉细。
审证要点:脾胃纳运障碍与寒湿内盛为主。
鉴别诊断:寒湿困脾与脾阳虚
共同点:同为脾失健运,性质属寒,同有湿阻,
同见脘痞,食少,便溏。
不同点:   寒湿困脾                脾阳虚
病机:寒湿内盛,中阳受阻    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病性:     实证                     虚证
病程:起病快,病程短         起病缓,病程长
症状:腹满持续,充实         腹满时作,柔软
身体酸重困倦           身体倦怠
    舌象:苔白厚腻                  薄白苔
    脉象:濡缓                       沉迟
6、实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内蕴中焦,脾胃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纳运失职:
脾失健运——脘腹痞闷,纳呆,大便溏稀不爽。
胃气上逆——泛恶呕吐。
湿遏热伏:肢体困重,渴不多饮,
身热不扬,汗出不解。
肝失疏泄——身目鲜黄,皮肤发痒。
湿热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审证要点:脾胃纳运失职和湿热证为主。
鉴别诊断: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
共同点:均有湿邪,均属实证。
   共见脘痞纳呆,呕恶便溏等症。
不同点:  寒湿困脾           湿热蕴脾
寒热:  四肢不温     身热不扬,汗出不解
皮肤:  身黄晦暗     身黄鲜明,皮肤发痒
大便:  溏稀,清水   便溏不爽,灼热秽臭
小便:  清长             短黄
舌象:  白腻             黄腻
脉象:  濡缓             濡数
  脾病小结:
(1)脾病的基础证型为脾气虚。
(2)脾虚四证的区别和联系:
脾气虚:功能低下——纳呆,腹满,便溏。
脾阳虚:虚寒内生——脘腹痛痛,喜温喜按。
脾气下陷:升举无力——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统摄无权——尿血,便血,吐衄,崩漏。
内在联系:
以脾气虚为基础证型,均见脾气虚的表现。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为脾阳虚。
脾气虚,脾阳虚进一步发展为脾气下陷。
脾气虚,脾阳虚进一步发展为脾不统血。  
四、肝病辨证
肝病主症:胸胁少腹胀痛;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疾,月经不调,睾丸疼痛。
1、肝血虚证
概念: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所见的证候。
临床表现:
失于滋养:
  不养头部——头晕目眩。
  不养面部——面白无华。
  不养睛目——视物模糊,夜盲。
  不养爪甲——爪甲不荣。
  不养冲任——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血虚生风——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瞤动。
血虚舌脉:舌淡,脉细
审证要点:头目筋脉爪甲失养与血虚证为主。
2、肝阴虚证
概念:肝阴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见证候。
临床表现:
失于滋润:
阴不养头——头晕眼花
阴不滋目——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阴不养面——面部烘热,颧红
阴不养胁——胁肋隐隐灼痛。
阴虚生风——手足蠕动。(经脉失养)
阴虚内热——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阴虚舌脉: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审证要点:头目、经脉、肝络失养及阴虚内热为主。
鉴别诊断:    肝血虚与肝阴虚
共同点:均属虚证,皆见头面经脉失于滋养和虚风内动。
不同点:    肝血虚                肝阴虚
目部:视物模糊,夜盲     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面色:面白无华           面部烘热,颧红
  虚风:麻木拘急、震颤 动。     手足蠕动
           
  病性:   血虚               阴虚
3、肝郁气滞证
概念:肝的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见证候。
临床表现:
经气不利——胸胁或少腹、**胀满疼痛,窜痛。
情志不遂——情志抑郁,善太息。
气滞生痰——咽部异物感,瘿瘤,瘰疬。
气滞血瘀——胁下癥块,痛经,月经不调,闭经。
气滞舌脉: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审证要点: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月经失调。
4、肝火炽盛证
概念:肝经火盛,气火上炎而见头面火热炽盛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肝火上冲——头晕胀痛,痛势如劈,面红目赤。
胆火上逆——耳鸣如潮,突发耳聋,口苦口干。
经气不利——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失眠,多梦。
热盛伤津——吐血,衄血,小便黄短,大便秘结。
实火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审证要点:肝经循行部位(头面耳目胸胁)及实火证为主。
5、肝阳上亢证
概念: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
临床表现:
阳亢于上:眩晕耳鸣,头重脚轻,
(上实)  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阴亏于下:
(下虚)  腰膝酸软。
阴虚舌脉: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
审证要点: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为主。
鉴别诊断:肝火炽盛与肝阳上亢        
共同点:均有火热上炎,阳亢于上,头面部症状突出。
不同点:     肝火炽盛              肝阳上亢
病程:病程较短,病势急   病程较长,病势略缓。
    病性:实热证              上实下虚
    症状:目赤头痛            头目胀痛
胸胁灼痛 眩晕耳鸣
口苦口渴 头重脚轻便秘尿黄 腰膝酸软
阴虚证:不明显明显
6、寒滞肝脉证
概念:寒邪侵袭,凝滞肝脉,肝经经脉部冷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寒凝筋脉:少腹冷痛,**坠胀作痛,
阴囊收缩引痛,
巅顶痛。
以上各症得温则减,遇寒加甚。
寒失温煦:形寒肢冷。
寒证舌脉:舌淡白润,脉象沉紧,或弦紧。
审证要点:少腹、**、巅顶冷痛为主,脉沉紧、弦紧。
7、肝风内动证
概念:泛指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证候。
分类: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证
概念:肝阳升发,亢逆无制所导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①中风先兆
肝阳上亢——眩晕欲仆,步履不正,头痛。
亢极生风——头摇,肢体震颤,项强,手足麻木。
风痰阻络——语言謇涩。
②风中经络
风痰闭窍——突然昏到,不省人事。
风痰窜络——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风痰阻窍——舌强不语,喉中痰鸣。
风痰舌脉: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
审证要点: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与突然动风(突然昏到,半身不遂)为主。
(2)热极生风证
概念:邪热炽盛,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
里热蒸腾——高热烦躁。
热扰心神——神志昏迷,躁扰如狂。
热灼筋膜——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
审证要点:高热、神昏、抽搐为主。
(3)阴虚生风证
概念:阴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蠕动。
兼症:眩晕耳鸣,潮热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审证要点:动风兼阴虚。
(4)血虚生风证
概念: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震颤,肌肉  动,肢体麻木,关节拘急。
兼症:眩晕耳鸣,面色不华,爪甲不荣。
舌脉:舌质淡白,脉细弱。
审证要点:动风兼血虚。
五、肾病辨证
肾病主症:腰膝酸软或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呼多吸少,阳痿,遗精,精少,女子经少,经闭,水肿,二便异常。
1、肾阳虚证
概念: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见一类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阳失温煦: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尤甚,
面色  白或黧黑,
神疲乏力,头昏。
       生殖功能减退:男子阳痿、早泄,精冷。
女子宫寒不孕,**减退。
        温化无力:火不暖土——五更泄泻,久利不止,完谷不化。
            气化不行——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
虚寒舌脉: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审证要点:腰膝酸冷,性功能减退,形寒肢冷与虚寒证为主。
2、肾虚水泛证
概念: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滥所见证候。
临床表现:
阳失温煦——腰膝酸冷。
气化不行——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水气犯脾——腹部胀满。
水气凌心——心悸气短。
水寒射肺——咳喘痰鸣。
虚寒舌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审证要点:以水肿腰以下尤甚,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等虚寒为主。
3、肾阴虚证
概念: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见证候。
临床表现:
失于滋养:
不养于腰——腰膝酸软而痛。
不养于头——眩晕耳鸣,齿松发脱,失眠,健忘。
不养冲任——月经量少,经闭。
生殖虚亢——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崩漏。
阴虚内热——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形体消瘦。
阴虚舌脉——舌红少津,少苔无苔,脉细数。
审证要点: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虚热证为主。
4、肾精不足证
概念:肾精亏损,生长发育迟缓,生育功能减退,早衰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生育功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性功能低下。
                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低下。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动作迟钝,
囟门迟闭,骨骼痿软。
成人早衰:耳鸣耳聋,健忘恍惚,两足痿软,
发脱齿摇,神情呆钝。
舌脉——舌淡,脉细弱。
审证要点: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功能减退,早衰。
5、肾气不固证
概念: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所见之证候。
临床表现:
肾不藏精——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沥不尽,遗尿,
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经带不固——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量多,胎动易滑。
肾虚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审证要点:膀胱、精关、经带等肾不能固摄证为主。
六、腑病辨证
1、胃气虚证
概念: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隐痛,痞胀,喜按,食后胀甚,不思饮食,时作嗳气。
兼症: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审证要点:胃失和降与气虚见症。
2、胃阳虚证
概念:胃阳不足,虚寒内生,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绵绵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时发时止。
兼症:泛吐清水,或挟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审证要点:胃失和降与虚寒见症为主。
3、胃阴虚证
概念: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见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隐痛灼热,饥不欲食,脘痞不舒。
兼症:口燥咽干,胃脘嘈杂,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审证要点:胃失和降与阴亏失润为主。
4、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所见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灼热,拒按,消谷善饥。
兼症: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尿黄,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审证要点: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为主。
鉴别诊断: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
共同点:均有热象。
见胃脘灼痛,口干渴,尿短,便秘。
不同点:      胃阴虚         胃热炽盛
病机:  虚热           实热
       食欲: 饥不欲食        消谷善饥
       舌脉: 舌红少津        舌红苔黄
               脉细数         脉滑数
5、寒饮停胃证
概念:寒饮停留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胀满,胃中振水声,呕吐清涎。
兼症:口淡不渴,头目眩晕。
舌脉:舌苔白滑,脉沉滑。
审证要点:胃肠振水音,脘腹胀满。
6、寒滞胃肠证
概念:寒邪侵犯胃肠,表现脘腹冷痛为主的证候。简称胃寒证,肠寒证。
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痛减;
兼症:口淡不渴,面白或青,肢冷不温。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恶心呕吐,吐后痛缓;腹胀便秘。
舌脉: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审证要点:脘腹冷痛与实寒证为主。
7、食滞胃肠证
概念:饮食停滞胃肠,表现脘腹胀痛,呕泻酸腐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吐酸腐食物,肠鸣腹痛,泻下不爽。
兼症:吐后胀痛减轻,便臭如败卵,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审证要点:脘腹胀痛,呕泻酸腐为主,有伤食病史。
8、胃肠气滞证
概念:邪气侵扰,或脏腑气机失调,胃肠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痞胀疼痛,腹胀痛剧。
兼症:欲吐,欲泻,泻而不爽,肠鸣走窜不定,矢气频作,矢气后胀痛得减。或无肠鸣矢气,大便秘结。
        舌脉:苔厚,脉弦。
审证要点:脘腹痞胀疼痛,走窜不定为主。
9、肠热腑实证
概念:热入于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实热证候,称为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
主症:高热或日晡潮热,脐腹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兼症: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神昏谵语,狂乱,热结旁流。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而燥,焦黑起刺,脉沉数,沉实有力。
审证要点:腹满硬痛,便秘与实热证共见。
10、肠燥津亏证
概念:大肠阴津亏虚,传导不利,表现大便干燥,排便困难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大便秘结,干燥难下,数日一行。
兼症:口干,口臭,头晕。
舌脉: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审证要点: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及津亏失润为主。
11、肠道湿热证
概念: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泄泻下痢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暴注下泻,色黄秽臭,**灼热。
         兼症:小便短黄,身热口渴。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审证要点:下痢、泄泻与湿热证共见。
12、膀胱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行,表现小便异常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黄赤,浑浊,尿血,尿有砂石。
兼症:小腹胀痛,腰部胀痛,发热。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审证要点:尿频,尿急,尿痛及湿热之象为主。
13、胆郁痰扰证
概念: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惊悸不宁,失眠多梦,胆怯易惊。
兼症:胸胁闷胀,善太息,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口苦,呕恶。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审证要点: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为主。
七、脏腑兼证
1、心肾不交
   概念:是心肾水火既济关系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少寐,惊悸多梦。
肾阴亏虚: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
阴虚内热: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舌脉: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审证要点:惊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伴阴虚证。
2、心肾阳虚
   概念: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阳虚: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唇甲淡暗青紫,舌淡暗或青紫
        肾阳虚:肢面浮肿,下肢为甚,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沉微细。
    辨证要点:水肿心悸,畏寒肢冷。
3、心肺气虚
  概念:是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虚:咳喘无力,动则尤甚,痰涎清稀,自汗声怯,面色白光白。
       心气虚: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神疲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或代。
   辨证要点:心悸喘咳与气虚证共见。
4、心脾气血两虚证
    概念: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
        脾气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脾不统血: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和慢性出血证为审证要点。本证为气血两虚证。
5、心肝血虚
   概念:指心肝两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血不足: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失眠多梦,面白无华。
       肝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眩晕视减,肢麻震颤和血虚证共见。
6、脾肺气虚
   概念: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虚: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声低懒言。
       脾气虚: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疲倦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
7、肺肾气虚证
概念:肺肾两脏气虚,降纳无权,表现已短气喘息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虚:喘息短气,语声低怯,自汗乏力。
肾气虚: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腰膝酸软,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
气虚症: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困倦嗜卧。
舌脉:舌淡,脉弱,或脉大无根。
审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伴气虚证。
8、肺肾阴虚证
概念: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火内扰,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
肺阴虚: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肾阴虚: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阴虚内热:口燥咽干,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审证要点:咳嗽痰少,腰膝酸软,遗精,虚热证。
9、肝火犯肺证
概念: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肝经实火: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烦热口苦。
肺热见症:咳嗽阵作,甚则咳血,痰黄稠粘。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
审证要点:咳嗽、咳血、胸胁灼痛,实火内炽证。
10、肝胆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胁肋灼热胀痛,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
兼症:厌食腹胀,口苦泛呕,**瘙痒,带下色黄秽臭,小便黄赤,大便不调。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审证要点: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厌食腹胀,**瘙痒,与湿热证为主。
11、肝胃不和证
概念: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现已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胃气上逆: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纳减少。
肝气郁滞:胁肋胀痛,窜痛,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
舌脉: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
审证要点:胸胁、胃脘胀痛、窜痛,呃逆嗳气为主。
12、肝郁脾虚证
概念: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表现胸胁胀痛、腹胀、便溏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肝气郁结: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急躁易怒。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结不调。
舌脉: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审证要点:胸胁胀满,腹痛肠鸣,纳呆便溏为主。
13、肝肾阴虚
概念:是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表现之证。
临床表现:  肝阴虚: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胁痛。
肾阴虚: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男子遗精,女子经少。
阴虚内热:咽干口燥 ,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胁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14、脾肾阳虚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气亏虚表现之证。
   临床表现:
        水谷不运: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滑谷。
        水湿内停: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小便不利。
        阳虚生寒: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辨证要点:腰膝冷痛,久泻不止,浮肿与寒证共见。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21-6-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太感谢太感谢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8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