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805|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版务]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活动详解:

凡在本版发与中医基础知识相关贴,每人首发主题贴,必有积分鼓励!二次发主题贴,必有10朵鲜花鼓励!


注:中医基础相关贴包括,中医名句解释,中医病例分析,中药用药心得,~~~~~~~专业版块专业要求!

发帖时注意:本版或本***已有的类似和同样的主题内容不予加分!若单纯的追求积分而**书本内容不予加分  本活动为期一周,即28日结束!

欢迎关注中医基础版的新老会员踊跃发帖,庆祝爱爱医,爱爱医新生!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军一臧+10O(∩_∩)O谢谢斑竹你的鲜花感谢你的支持
收到10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11-22 17:4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中医的**
**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3# 板凳
发表于 2009-11-22 21: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甘草的用途与禁忌

      甘草别名良多,而以国老独著。李东垣称其:“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但临床应用甘草也随证有别。
      配用虽广  功有专长
     有歇后语云“药里甘草——百搭”,此言虽平,然指出其无所不伍之性,也隐含其无足轻重之意。若论甘草之配用,纵览方书可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用甘草者达120余方,占方数之过半。正如医家云:“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百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理中汤用甘草恐其上,承气汤用甘草恐其下,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
       若论药性,则《汤液本草》称其:“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也。”应用甘草突出者,莫过于复脉汤。用其通经脉,利血气,复脉可谓首功。甘草又善补中益气,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虚衰等,此时常合参芪等药,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甘草味甘,甘能缓急,可治里急、急痛、挛急、烦躁等诸般急迫之症,如经方芍药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等。甘草又具清热解毒之功,有消痈愈疮之效,临床逢热毒疮疡之症多用之。
       药性虽平  不可滥用
       甘草药性虽平,临床也应重视配伍禁忌。“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不可不知。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误用致害,虽甘草、人参亦毒药之类也。”故临床遣方用药应深思熟虑,甘草之功在于甘而其弊也在于甘,医云:“甘者令人中满,”又曰:“甘能助湿”、“中满忌甘,呕家忌甘,酒家忌甘,诸湿肿满及胀病,咸不当服。”在临床中气滞中满者用之每见胀闷愈增。有科研报道,甘草可使尿量减少,血钠滞留,有碍水肿之治疗,故临床应用当慎重。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09-11-22 22: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感冒
      定义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名释义
感——感受;冒——触冒    感冒即感受触冒风邪而致病。
别名——冒风、冒寒、伤风、重伤风、小伤寒
感冒——北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
伤风——〈《河涧六书》〉
感冒与伤风并提——〈《丹溪心法》〉
病情轻者——冒风、冒寒、伤风——感受当令之气
病情重者——重伤风(时行感冒)——感受非时之邪
    流行
    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
   对小儿、年老体弱者威胁最大。尤其是时行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资料    20世纪有五次流感大流行的记载:分别发生于1900、1918、1957、1968、1977。其中1918年的一次流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二千万人。我国自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行。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或小暴发为主,没有明显的流行发生。
       历史沿革
    1.感冒之名,虽最早见于北宋,但类似感冒症状的论述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2.《伤寒论·太阳病》论述了太阳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治则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感冒——轻证:桂枝汤   重证:麻黄汤
    3.《诸病源候论·风热候》对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后世所说的“时行感冒”即其“时气病”之范畴,具有传染性、症状相似等特征。
    4.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叙伤风论》以六经分治:
          足太阳膀胱经伤风——桂枝汤
          足阳明胃经伤风——杏子汤
          足少阳胆经伤风——柴胡加桂枝汤
          足太阴脾经伤风——桂枝加芍药汤
          少阴伤风——桂附汤
          厥阴伤风——八珍汤
    5.元·程充辑《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病位——肺,治疗**——辛温、辛凉
    6.明清医家对虚人感冒提出了扶正达邪的治则。如《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医学新悟·论汗法》。
    7.温病学家认为本病与感受时疫之气有关。如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
        范围
    中医——感冒(伤风);时行感冒
    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与时行感冒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伤风近似)
        病因病机
    病因:(1)风邪   ①风邪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外感病致病之先导。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易致风邪侵袭患病。②风邪常兼夹当令之气相合为病:冬季——挟寒(风寒)  春季——挟热 (风热) 夏季——暑湿  梅雨——湿邪  秋季——燥。
    (2)时行病毒  时行病毒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在致病因素,明吴又可指出这种邪气的特点是致病性强、从口鼻而入,有传染性,易于流行。多由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相对减弱,造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大面积的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时行病毒也可兼夹寒、热、暑、湿、燥邪,但以风寒、风热居多。
    二、病机
    (1)发病      口鼻——肺开窍于鼻(“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伤寒论·太阳病》论述了太阳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治则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寒感冒——轻证:桂枝汤   重证:麻黄汤
    3.《诸病源候论·风热候》对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后世所说的“时行感冒”即其“时气病”之范畴,具有传染性、症状相似等特征。
    4.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叙伤风论》以六经分治:
          足太阳膀胱经伤风——桂枝汤
          足阳明胃经伤风——杏子汤
          足少阳胆经伤风——柴胡加桂枝汤
          足太阴脾经伤风——桂枝加芍药汤
          少阴伤风——桂附汤
          厥阴伤风——八珍汤
    5.元·程充辑《丹溪心法·中寒附录》:“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病位——肺,治疗**——辛温、辛凉
    6.明清医家对虚人感冒提出了扶正达邪的治则。如《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医学新悟·论汗法》。
    7.温病学家认为本病与感受时疫之气有关。如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
        范围
    中医——感冒(伤风);时行感冒
    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与时行感冒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伤风近似)
        病因病机
    病因:(1)风邪   ①风邪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外感病致病之先导。气候骤变,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易致风邪侵袭患病。②风邪常兼夹当令之气相合为病:冬季——挟寒(风寒)  春季——挟热 (风热) 夏季——暑湿  梅雨——湿邪  秋季——燥。
    (2)时行病毒  时行病毒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在致病因素,明吴又可指出这种邪气的特点是致病性强、从口鼻而入,有传染性,易于流行。多由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伤人致病。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相对减弱,造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大面积的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时行病毒也可兼夹寒、热、暑、湿、燥邪,但以风寒、风热居多。
    二、病机
    (1)发病      口鼻——肺开窍于鼻(“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
    1.分清风寒寒、风热、暑湿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风热——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浊涕,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2.明晰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
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
    二、治疗原则
《素论·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李健斋:“伤风证,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张景岳:“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基本原则——解表达邪、宣肺和营、照顾兼证
    1.解表达邪——解除表证、祛除表邪。通过发汗使邪从汗解:风寒-辛温解表;风热-辛凉解表;暑湿-清暑解表
    2.宣肺和营——宣通肺气,调和营卫。宣肺以恢复肺之宣肃功能,又与解表相辅相成;和营可振奋卫阳,调和营卫
    3.照顾兼证——挟暑-兼以清暑;挟湿—化湿;湿困脾胃-和胃、理气;时行感冒—清热解毒;体虚感冒—益气、养血、助阳、滋阴。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夹惊—熄风止痉(钩藤、薄荷、蝉蜕、僵蚕);夹食—消食导滞(神曲、山查、谷麦芽、莱菔子)
    注意事项:感冒的治疗,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可补益太早,以免留邪;对体虚者,宜扶正固本,兼解风邪,不宜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风寒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则发生变证;风热误用辛温——助热燥液动血,或引起传变。
    除虚体感冒可兼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头项疼痛、肢节酸痛——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  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邪客于肺,肺气失宣,肺窍不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表寒无热;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在表之象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轻证);荆防败毒散(重症)
    方解——荆芥、防风、淡豆豉、葱白、生姜—驱散风寒;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止咳
    备选方——轻症—葱豉汤;夹湿—羌活胜湿汤(《伤辨惑论》):羌独活、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甘草)风寒表实证—麻黄汤;风寒表虚证—桂枝汤.
    加减——表寒重:麻黄、桂枝。表湿重:羌活、独活或羌活胜湿汤。湿蕴中焦:苍术、厚朴、半夏。头痛:白芷、川芎。身热较著:柴胡、薄荷
    临证备要——葛苏汤:为山东名老中医王逢寅的经验方:葛根30~60g 苏叶8~10g 荆芥、防风、白芷各10~12g 麻黄6~9g 甘草3g  功用:解表发汗,解肌退热。主治风寒表证,加减可用于风热证。
    2.风热犯表证
    症状: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风热外袭,卫表失和。头胀痛、面赤—风热上攻。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风热上犯,肺窍不利。咳嗽痰稠—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口干欲饮——风热伤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在表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①葱豉桔梗汤(葱白、桔梗、栀子、豆豉、薄荷、连翘、甘草)发汗解肌、清热肃肺之力较桑菊饮强。②银翘散: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
    方解——薄荷、荆芥、豆豉—辛凉解表;银花、连翘、山栀—清热解毒;桔梗、芦根、竹叶—清热生津。牛子、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应用本方时,应重用银、翘,芦根鲜者佳,且煎汤候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汤剂每日可服1~2剂,煮散一昼夜服4次,每次煮服6~10克,勿过煮。
    备选方——桑菊饮—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之轻症;
   加减——头胀痛甚:桑叶、菊花。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可、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临证备要——(1)表未入里,无里热者,忌用桑白皮、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否则冰伏其邪,延长病程。(2)自拟加减银翘散(常清):银花30g 连翘25g 大青叶30g 黄芩10g 桔梗10g 薄荷12g(后下)竹叶10g生甘草7g淡豆豉10g牛蒡子12g 苇根30g针对患者内有蕴热,故去原方中荆芥,加清肺热之黄芩,清热解毒之大青叶,以治风热表证,发热重者服药不过一二剂而愈。
    (2)感冒轻证,或感冒初起,偏寒偏热不明显,仅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辛平轻剂,疏风解表:桑叶、薄荷、荆芥、防风以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前胡、牛蒡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
症状: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暑湿伤表,表卫不和;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暑湿上扰;胸闷脘痞、泛恶—湿热中阻,气机不展;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暑热内扰,热灼津伤;口渴粘腻、渴不多饮——暑湿伤津。苔薄黄腻,脉濡数—暑热夹湿之象。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方解——香薷—祛暑发汗解表;扁豆花、厚朴—和中化湿;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
加减——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芩。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汗出多—去香薷。头痛—加桑、菊、芷。心烦、小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 散;呕恶—陈皮、半夏、竹茹;胸闷—厚朴、砂仁;纳呆—神曲、麦芽、内金。
    4. 表寒里热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表寒未解;心烦、口渴、咽痛—内有蕴热,热攻于上;咳嗽气急、痰黄粘稠—邪热郁闭于肺,肺失宣降;便秘尿赤—热结于下;苔黄脉数—里热之象。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双解汤  (《医方集解》)
方解——麻黄、荆芥、防风、薄荷—解表疏风;黄芩、栀子、石膏、连翘—清里热;桔梗—宣肺。
备选方——(1)柴葛解肌汤:适用于太阳风寒之邪不解,又渐次传入阳明,即太阳阳明合病证。(2)防风通圣散:用于表里俱实,证见便秘,身热不退,苔腻、脉滑实而数。(3)麻杏石甘汤:即可用于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又可用于流感属肺炎型者,邪热雍肺,身热咳喘。加桑白皮、知亩、芦根、银、翘、地龙。(4)大青龙汤
临证备要——表里和解丹(朱良春):僵蚕45g 蝉衣、甘草各30g大黄135g 皂角、广姜黄、乌梅碳各15g滑石180g 。研极细末,以鲜藿香汁、鲜薄荷汁各30g,鲜萝卜240g汁,泛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5~6g妇女、体弱者酌减,小儿10岁左右服2g,  6~8岁服1~1.5g, 2~5岁服0.5~1g每日1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5.中毒性流感
症状——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凉血熄风
方药——清宫汤(《温病条辨》):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磨,冲)、连心麦冬。送服:(1)高热—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2次;(2)昏迷—至宝丹,每日1~2丸;(3)抽搐)—紫雪丹,每次1管,每日1~2次。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液体中静滴。
    6.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参苏饮
方解——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前胡桔梗、半夏、橘红—宣肺化痰。枳壳、木香—理气。
加减——若气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2)阴虚感冒
症状——发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
方解——玉竹、白薇—滋阴清热;葱白、薄荷、豆豉、桔梗—疏风解表;甘草、大枣—甘 润和中   
临证备要——凡阴虚内热之体,感受风热之邪,只去其风热之邪,不益其阴,则风热留恋不去,故常久治而不瘥。宜扶正攻邪,即滋阴而去风热:白茅根30g 芦根30g 玄参12g 知母10g 桑叶10g 菊花10g 薄荷10g 大青叶18g 甘草4.5g (郭淑云)
    (3)阳虚感冒
症状——阵阵恶寒,甚至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晃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助阳解表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3)血虚感冒
症状——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
治法——养血解表
方药——葱白七味饮
方解——葱白、豆豉、葛根、生姜—解表;地黄、麦冬—滋阴养血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09-11-22 22: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妙用麻黄
  麻黄之用.辛而能散,轻而能去实,宣发升透,温以去寒,中空利水,种种作用皆为阳也.升发阳气,宣和心肺,通透毛窍,行云降雨.升发阳气,兴奋人体之机能也,痿者起之,诚助呼吸之开合,加速血液之运行.
     合用杏仁,则宣而能降;合用附子则温而能散;合用石膏则宣肺家郁热;合用五味子则一开一收,得呼吸之真味;合用蝉衣则宣透肺窍,轻清能扬,于鼻痒咽痒咽肿有良效;合用桂枝则荣卫调和,血气共御外敌;合用知母则生肺津透毛孔;合用地黄如阳和汤;合用葛根如葛根汤;合用细辛如青龙汤,麻辛附汤;合用术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附汤.种种妙用,非穷一生之力不可参透也!

[ 本帖最后由 hjw2009 于 2009-11-22 22: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欢迎常来中医基础版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09-11-22 22: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治则是辨证施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主要环节,它对于中医临床各科病症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基本治则而言,主要讨论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驱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治脏腑、三因制宜等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欢迎常来中医基础版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09-11-23 10: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藏象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09-11-23 12: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简单谈一下对中医的看法

我是中西医结合的,在工作中,都是以西医西药看病治病,对中医知识了解很多,但应用的却是很少

中医基础的知识也是理解很多,但只是孤立地在理解的层面上

最畏惧的是中药和方剂,相比来说,应用单剂的中药和应用西药一样简单,但有时候效果不好,方剂是比较烦的,要背很多,没有实践的方剂背来是很烦的

矛盾的是,现实当中,一个年轻人是不被病人用中医中药治病所看重的,所以没有实践,孤立的知识只是书面的东西!

所以,要有够多的病人,才能成就一个名医!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09-11-23 15: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炙甘草
炙甘草为温补中气之主药。性温,有起死回生之功。桂枝、麻黄、青龙、白虎、真武、四逆皆用炙甘草补中气调上下。凡脉虚大而润,或微小而润者皆宜,若脉枯细与阴虚诸症慎用。
伤寒论中113方中用炙甘草达67方,生甘草3方,为诸药之最,而后世医家多用生甘草,言调和诸药善解百毒,其去仲圣先师本意远矣。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爱爱医新生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09-11-23 18: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黄精
  黄精是传统的滋补良药。南朝的名医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将黄精列为了上品。黄精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大部分地区,9月~10月采挖。其性味甘平,入脾、肺、肾三经,有滋阴润肺补肾强身、益脾养血的作用。

  《日华子本草》记载:黄精“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渴,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适用于干咳痰少,食欲不振,健忘,心悸等症,还能抗衰老益寿,有“黄精代参芪”的美誉。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11
发表于 2009-11-23 18:3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少阳主枢调气机
枢机是指气机交接转枢之地,其功能为枢转气机,使气机出入正常,升降自如,开阖有度。少阳位于六经的阴阳交界之中,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出入来协调一身阳气。《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者,少阳也。”王冰注:“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少阳即是阳气初生之意,其阳气虽不至盛,但却是生命活力的生发之本。张景岳在注解“少阳为枢”时指出:“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杨上善认为,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明阳主合(门扇),太阳主关(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少阳为门轴,三阴也是如此(太阴、少阴,厥阴)。气机升降出入如人之进出,门扇,门叉,门轴缺一不可。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12
发表于 2009-11-23 19: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金匮> 泽泻汤: 泽泻30克、 白朮 15克。
为了理论结合实践起见, 兹举泽泻汤治验三例, 藉以推广临床应用,以补(金匮) 记载之略。
其一: 1967年在湖北潜江县, 治一朱姓患者, 男, 50岁,因病退休。 患病己两载, 百股治疗无效。 其所患之病,为头目冒眩, 终日昏昏沉沉, 如在云雾之中。 且两眼懒睁, 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 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软, 视其舌肥大异常, 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
[辨证]: 此证为泽泻汤的冒眩证。 因心不有支饮, 则心阳被遏, 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目冒眩证; 正虚有饮, 阳气不充于筋脉, 则两手发颤; 阳气被遏,饮邪上冒, 所以精神不振、 懒于睁眼。 至于舌大脉弦,无非支饮之象。
[治法]: 渗利水邪, 兼崇脾气
[方药]: 泽泻24克, 白朮 12克
[方义] 泽泻气味甘寒, 生于水中, 得水阴之气, 而能制水。 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 同气相求, 领水饮之气以下行。 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朮之甘温, 祟土制水, 必筑堤防也。 或间,此证为何不用苓桂朮甘汤温药以化饮? 盖泽泻汤乃单刀直人之法,务使饮去而阳气自达; 若苓桂朮甘汤, 则嫌其甘缓而恋湿, 对舌体硕大,苔又白腻, 则又实非所宜。 若服泽泻汤后, 水湿之邪已减,而苓桂朮甘之法, 犹未可全废, 亦意在言外矣。
患者服药后的情况, 说来亦颇耐人寻味。 他服第一煎, 因未见任何反应, 乃语其家属曰:"此方仅两味药,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 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濈濈 汗出, 以手拭汗而粘, 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 头清目亮, 冒 眩立减。 又服两剂, 继续又出些微汗,其病从此而愈。
其二: 1973年曾治一黄姓妇, 32岁。
头痛兼头重, 如同铁箍勒于头上, 其病一年有余, 而治疗无效。切其脉沉缓无力, 视其舌体则硕大异常, 舌苔则白而且 腻。
[辨证]: 此证为水饮挟湿, 上冒清阳, 所谓.因于湿, 首如裹"。
[治法]: 渗利水湿, 健脾化饮
[方药]: 泽泻18克, 白朮 10克, 天麻6克
此方共服四剂, 一年之病, 从此渐渐而愈。
其三: 魏x x, 男, 60岁, 河南人。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 鼻亦发塞, 嗅觉不灵。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 视其舌则胖大无伦, 苔水滑而白。
【辨证】: 此证心下有饮, 上冒清阳, 是以头冒目眩; 其耳鸣, 鼻塞,则为浊阴踞上, 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湿
【方药】:泽泻24克, 白朮 12克
此方服一剂而有效。 又服五剂, 则头晕、 目眩、 耳鸣' 鼻等证衰其大半, 转方用五苓散温阳行水而收全功。或问: 朱案服泽泻汤后, 为何汗出? 答曰: 此证为水湿之邪郁遏阳气而不得伸,今用泽泻汤量大而为专, 利水行饮为捷。 叶香岩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今小便一利, 使水湿邪气有路可出,而三焦阳气同时得通, 故能表里和畅汗出而使病解。泽泻汤证,原文过略, 难以掌握辨证要点, 通过五十年实践观察, 指出此方之脉' 舌特征以推广泽泻汤临床之用。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13
发表于 2009-11-23 22: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石膏甘草粳米知母:主治身热、自汗出,烦躁、脉滑。方如白虎汤。
石膏甘草粳米人参麦冬:主治身热、口舌干燥。方如竹叶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桂枝:主治无汗身体痛而烦躁者,或咳喘而烦躁者。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杏仁:主治汗出而喘。方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石膏甘草麻黄生姜大枣:主治汗出而肿,方如越婢汤。亦主治恶风寒,脉紧、头痛,方如文蛤汤。
石膏甘草龙骨牡蛎:主治心悸、惊狂、汗出而脉浮大者。方如风引汤治“热癫痫”。
14
发表于 2009-11-23 22: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艾灸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性能:
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
适用范围
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胃脘寒疼、咳喘、面瘫、痛经等症。
禁忌:
1、大醉大怒大惊大喜过劳过饱情形禁灸
2、皮肤过敏者不宜灸
功效: 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
主治 :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增生,胃脘寒痛,咳喘,面瘫,痛经等症.
注意事项:如遇温度过高有热烫感,请及时取下,以免灼伤。皮肤过敏者禁用。孕妇施灸遵医嘱;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止受潮 。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15
发表于 2009-11-23 22:1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石膏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石膏甘草粳米知母:主治身热、自汗出,烦躁、脉滑。方如白虎汤。
石膏甘草粳米人参麦冬:主治身热、口舌干燥。方如竹叶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桂枝:主治无汗身体痛而烦躁者,或咳喘而烦躁者。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石膏甘草麻黄杏仁:主治汗出而喘。方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石膏甘草麻黄生姜大枣:主治汗出而肿,方如越婢汤。亦主治恶风寒,脉紧、头痛,方如文蛤汤。
石膏甘草龙骨牡蛎:主治心悸、惊狂、汗出而脉浮大者。方如风引汤治“热癫痫”。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16
发表于 2009-11-23 2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四气五味


四气:即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
           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即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淡味。
          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症;
         甘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症;
          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症。 涩具有与酸味中药类似的功用。
         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
           (淡味有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小便不利疾病有功效。)
         苦味有泻火解毒和化湿。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17
发表于 2009-11-23 23: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中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18
发表于 2009-11-23 23: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医者共同编著而成.具体时间不清楚,它之所以取名为黄帝内经,是因为中国人是炎黄字孙,表示对黄帝的尊重。

难经:战国秦越人所作。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作。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期间,传说是由神农氏所作,但已查无实据 。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19
发表于 2009-11-24 00: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阳微阴玄“的含义是什么?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提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玄指
尺脉玄,提示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证,二者同时并见,说明胸痹心痛。
病机:上焦阳虚,阴邪上来,邪正相搏而成。
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主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 本帖最后由 shenjian305 于 2009-11-24 19:08 编辑 ]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0
发表于 2009-11-24 13: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阳微阴玄“的含义是什么?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提示上焦阳气不足
病机:上焦阴虚,阴邪上来,邪正相搏
应该是上焦阳虚吧

1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1朵
21
发表于 2009-11-24 17: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汤头歌(部分)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
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2
发表于 2009-11-24 21: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因时制宜
  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
  3.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用寒凉之药。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3
发表于 2009-11-24 22: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鸡内金在儿科的应用:
鸡内金含有大量的胃激素、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等。鸡内金不仅是优良的消化剂,还是治疗婴幼儿许多疾病的上好良药,不愧为儿宝。下面摘录几例:
1、小儿慢性腹泻: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腹胀腹大,食后即泻。处方:鸡内金30克,淮山药40克,白术30克,共碾细末,每次10克冲服或调人梗米粥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
2、小儿流涎:用鸡内金1克,穿山甲0.1克,共碾细末,然后取一鸡蛋,打一小口,装入药粉搅匀,用纸封住小口,蛋立于饭面上,蒸熟服食,每日一次,每次一只,连用六天。
3、小儿夜啼:以鸡内金5-10克,碾末服用 ,连用三天,效佳。

[ 本帖最后由 pybs13967384887 于 2009-11-24 22:09 编辑 ]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4
发表于 2009-11-24 22: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茵陈蒿汤:

(一)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三药为利胆退黄要药,清利三焦。

(二)仲景用茵陈蒿汤:湿热发黄症 阳明主燥、降、受纳;太阴主湿、升、运化。  

阳明之热&太阴之湿-湿热相合-发黄a.热不得越,见身无汗,但头汗出(头为诸阳之会)b.湿不得泻,见小便不利(短赤)-湿热郁结,壅遏气机

热>湿-阳证-归于阳明;热(微)<湿-阴证-归于太阴.
故郝万山认为:太阴、阳明篇无寒湿而是湿热发黄,阳明病法多汗.

黄疸中医见胆黄说、脾黄(脾之本色外露)2说.

湿热郁遏气机见腹满;郁热扰心见心中懊憹.

郝万山谈茵陈蒿汤用法:1.腹泻者亦可用,三药必共用.2.重症一天服4次,一般2~3次.
谈变法:1.久服,对于湿热未尽,脾阳脾气虚,一天大便溏薄3次以上.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保中焦(+加甘草).2.对于又并发表症感冒,湿热仍未退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内清湿热,外解表症.-表解后,黄疸仍在仍可用上二方.(栀柏、茵陈蒿)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5
发表于 2009-11-25 21: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夏天中药材的保存和贮藏方法

中药材保存和贮藏的几种方法,因天热或阴雨潮湿,有些中药材易出现虫蛀、霉烂、变质、挥发、变味等现象,不仅失去药效,而且服用后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科学的保存、贮藏,才能保持其药效、质量和价值。下面谈一下几类不易保存的中药材的保存和贮藏方法:
  1.气味浓郁芳香含挥发油类药材的保存
  如当归、细辛、川芎、白芷、玫瑰花、玳玳花、佛手花、月季花、木香、牛膝等多含挥发油,气味浓郁芳香,色彩鲜艳,不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此类药材宜用双层无毒塑膜袋包装。扎紧后贮藏于干燥、通风、避光处。
  2.果实、种子类药材的保存
  如桃仁、郁李仁、薏苡仁、柏子仁、杏仁、芡实、巴豆、莲子肉等药材多含淀粉、脂肪、糖类、蛋白质等成分。若遇高温则其油易外渗,使药材表面出现油斑污点,引起变质、酸败和变味。此类药材不宜保存在高温场所,更不宜用火烘烤,应放在陶瓷缸、坛或金属桶等容器内,贮藏于阴晾、干燥、避光处,可防虫蛀和霉烂变质。
  3.淀粉类药材的贮藏
  如人参、党参、北沙参、何首乌、大黄、山药、葛根、泽泻、贝母等多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成分。此类药材宜用双层无毒塑膜袋包扎紧后放在装有生石灰或明矾、谷壳等物的容器内贮藏,可防虫蛀、回潮、变质、霉烂。
  4.含糖类药材的贮藏
  如知母、枸杞子、玉竹、黄精、何首乌、地黄、天冬、党参、玄参等含糖类较高的药材,易吸潮而糖化发粘,且不易干燥,致使霉烂变质。因此,这类药材首先应充分干燥,然后装入双层无毒的塑膜袋内包好扎紧,放在干燥、通风而又密封的陶瓷缸、坛、罐内,再放些生石灰或明矾、干燥且新鲜的锯木屑、谷壳等物覆盖防潮。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6
发表于 2009-11-26 12: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寒包火
寒包火是指外感风寒,内有积热,寒包于外,热郁于内的病症。我们在临床看到的有风寒表证外,常常看到的咳嗽。失音。目赤肿痛。牙龈肿痛等等兼证的就是。治疗一般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7
发表于 2009-11-26 14:1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今有别。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位进制,即一斤=16两=160钱。现今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g。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制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计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8
发表于 2009-11-26 18: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李翰卿语录

病机挈要
1.燥证,喻氏谓属热,沈氏讲属凉,其实,他们所说到的都是燥证的一个方面。故吴鞠通、俞根初都指出,燥有热燥、凉燥之分。其机理喻以蒸笼,如水火不偏,则熏蒸而无燥;如火盛水少,则无气为热燥;水多火微,蒸不起气来为凉燥。临证必须有此两种概念,则易分析,但仍凭见证为依据,方能无误。
2.四损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也。杨栗山所谓气血两虚、阴阳并竭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老人、产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其因。气虚者。真气不足也,其症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或欲言而不能;血虚者,真血不足也,其症通身萎黄,两唇白,或素有失血之证;阴虚者,真阴不足也,其症肌肤甲错,五液干枯;阳虚者,真阳不足也,其症厥逆,下利,肢体畏寒,口鼻气冷。单虚者单治,兼虚者兼治,虚而兼寒者温而补之,虚而兼热者清而补之,虚而兼实者须审其标本、先后、缓急、多少随机而治之。
3.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至未就是北京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间正是阳气最盛的时间。太阳病本来是风寒损伤了卫阳的证候,故遇阳盛之时卫阳有所帮助,故能自愈。我的看法,这不是绝对的,不可完全依靠,只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利条件之一。
4.虚热证是虚而兼热或兼火的证候,亦称之为虚火,非单指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亢奋病理状态。其形成,或因虚而生热,或热久致虚,或体虚兼患热证。临证证候与火热证相同,其主症为烦热,口渴喜冷饮,但服清凉泻火药不效或反加重,只有用滋阴养血生津,引火归原,或甘温除热之法方效。如伤寒后期竹叶石膏汤证,阳明经病人参白虎汤证,口糜龈烂之甘露饮证及十味地黄汤证,咽痛之养阴清肺汤证等。
5.头不痛项不强,便知非太阳证;但头痛不项强也非太阳证,如项强痛反不恶寒,脉不沉,不可谓非太阳病。太阳病以头项强痛为提纲。
6.结胸是伤寒误用下药而成的胸腹硬痛的证候,分为大、小、寒、热、水、血、痰、食八种。其中胸腹不按自痛,按之更痛者,为大结胸;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兼不热、不渴,小便清白,为寒结胸;兼烦渴便闭,为热结胸;兼怔忡,头汗,无大熱,揉之有水声,为水结胸;兼漱水不咽,喜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为血结胸;兼脉滑喘嗽,为痰结胸;兼气口脉大,为食结胸。
7.人参白虎汤之“背微恶寒”、“时时恶风”,非谓之表不解,乃因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8.胸背腰痛,皆有因痰者。痰者,痰饮也,为水湿不能吸收所致,脉多带滑象。同时,痰饮在胃即呕,在上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肺则咳喘,在胸膈则满闷短气,郁于经络则麻木偏枯。若忽患腰背胸胁牵引痛,走而不守者,即可考虑痰。但痰与风要加以鉴别,从体质上、脉象上和患者每感痛处有寒凉重着的感觉等,稍加留意,不难辨认。

辨证心法
9.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状。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
10.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
11.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
12.虚火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二是阳虚(虚阳外越),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火浮越,亦现面赤、口渴、烦躁等热象,但口虽渴而不欲饮,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迟之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可误人。
13.伤寒是百病的基础,伤寒之方,通治百病,善治伤寒者,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痰证、火证、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为安。日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仁承气汤治疗宫外孕一一均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14.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发散清解之。
15.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兼里各个方面。兼表者,多无汗,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
16.战汗一症,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为邪盛正虚之时,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伏,即应考虑战汗之先兆,做好救治准备。
17.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如若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必须明辨其主次,这是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
18.痰证,要辨别寒热虚实。热痰黄而.口渴,溺赤,用竹沥、胆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间痰鸣者,忌之。此属虚痰、寒痰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医学从众录》中风篇曾论及,可参阅之。
19.太阳头痛大部分为后头部疼痛,但根据临床,也有前头部痛者,因为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须具有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方能正确,因为这是感冒风寒的表证。
20.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但要考虑夹杂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还是外感为主稍兼阳虚。前者附子多用,麻黄用量宜少;后者,则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必要时还须加人人参。所以临床必须细心体会分析,方能用之妥当。
21.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范围,有实有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综合分析,实者宜下,虚者大小定风珠之类可选用。
22.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属于后者。这种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阳者为多见,临床见症,必须有脉数、喜冷之阴虚现象,如属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须从实际证候上体验才对。
23.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热者。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必须综合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分析,才能诊断无误。
24.吐衄为热伤阳络所致,但热须辨实热、虚热。如突然发病者,体壮实者,脉象有力者,夏季之时发者等,多为实热,症见舌苔黄、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另一种,久病者,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乎素有阴虚情况者,即应以虚火沦治。
25.升阳之药,什么时候可用呢?如带证、崩漏、腹泻日久,导致清阳下陷者。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会多,但脑充血者忌用。用药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有把握。
26.喘无善证。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
27.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意体会。临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当然应以寒断之,可问题在于用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阴以清胃火,实属良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此案而怀疑吐冷沫之症。开始用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以后用药,所以开始用药不宜太乱,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道理,当注意之。
28.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采取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所以,临证用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
29.曾治一西医认为是麻痹性肠梗阻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实之证,融合黄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轻。再诊,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梗阻现象基本解除。
30.痢疾初起兼热者,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曾治一小孩,9岁,患暴发型痢疾,因兼表热,给以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一般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便涩的加大黄以疏通之,亦为治痢之要则。
31.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象,治宜补中寓泻。如系胃苓汤证,亦须少加入大黄、枳实方可。
32.曾遇一例再障贫血,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逍遥散治之好转。凡遇再障贫血,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如脾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生?但导致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辨识,找准这个原因,即可治好。上述从肝论治用逍遥散,仅系一个方面。
33.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现下腹部有压痛,考虑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好转。此失眠之由于瘀血所致也。
34.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阴邪犯阳分之证也。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属寒湿之证。痛处发红,按之热者,为风化为热之证也。
35.痹证,其在皮脉者易治,在筋骨者难已。五痹日久入脏,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五痹日久,不见五脏痹之症状者,为脏实不受邪,易治。
36.痹证大抵知痛知痒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难医。入脏者死,留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
37.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共同点为盗汗、脉数、经闭、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千口渴,喜饮,当辨别清楚。
38.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其中数而有热象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临证遇数脉,宜详辨之。
39.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当结合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分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辨认。这种脉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见到,不论阳虚、阴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
40.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畏凉喜热者,皆可用之。
41.乌梅丸证之特征即上热下寒,如发现呕吐蛔虫,心中痛热,气上冲胸,并有腹泻,即属此证,细心体会,不难辨识。久痢之寒热夹杂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好,但必须符合上述证候特征,才会有效。
42.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两种证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而后再用小柴胡也。
43.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问题在于什么是中气下陷,我们如何去辨识它,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用之才效。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带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都可首先考虑是否中气下陷,再审其全身症状,必有倦怠懒言,多汗,气短,脉虚,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
44.礞石滚痰丸主治顽痰怪证,应用目标为体格壮实,有热,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至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为清稀者宜之。
45.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有腹泻者宜之。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阳明热甚者禁用。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勿须透表。疹则必须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
46.月经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前者逍遥散加减,后者川断、杜仲等选用,但临床多混合出现,孰轻孰重,用药当权衡之。
47.曾治一女性患者,呕吐较剧,饮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经过多疾患,左脉沉,已20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此病为肝郁导致胃气不降,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仿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8.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即可考虑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机应变。例如,用逍遥散时,如有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如日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会有效的。
49.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黄带也有不同情况,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
50.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复杂的,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51.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一是吐痰清稀量多;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归、芎、桃仁、乳、没、腹皮、台参,亦治愈.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9
发表于 2009-11-27 00:2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董尚朴
正气与病邪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故《素问遗篇·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脏腑功能低下或亢进,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的情况下,或人体阴阳失调,病邪内生,或外邪乘虚而入,均可使人体脏腑组织经络官窍功能紊乱,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百病始生》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虛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特别是肺与皮毛功能低下,卫气虚弱,外邪得以乘虚侵袭人体。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不仅可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性病邪,还可导致内火、内寒、内湿、内燥、内风等内生五邪的发生。
3.正气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轻重与预后:正邪交争后,虽正不胜邪而发病,但相对来说,正气充盛的患者发病轻,病位浅,病程短,预后良好;而正气虚弱者,发病重,病位深,病程长,预后差。如正气虚甚,则不能消弱、中止邪气侵害,造成慢性病证迁延不愈,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病情恶化而死亡。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还表现在单纯虚损性病证的形成上。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劳体耗神,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脏腑组织器官等的形态结构缺损、功能低下、气血津液不足,就会形成以正气不足为主要或完全表现的疾病,如某些小儿发育迟缓、男女不育不孕、产妇缺乳、脏器脱垂、老年皮肤干燥等。
所以,自毁长城是造成:"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主因.**必然要造成失败.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30
发表于 2009-11-27 14: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版】庆爱爱医新生发帖有奖!

庆祝爱爱医,爱爱医新生!
     既然是爱爱医新生,就借此平台,我也来聊一两句,说说学中医的人“不要再给中医-----雪上加霜”,作为中医人,大概谁都清楚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这是为什么呢???就我个人而言,认为有政策、业内和国际环境等几大因素,一直以来困扰、制约、阻碍着中医的发展,大的方面我这就不说了,那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所希望和同仁探讨是业内的,就是我们学中医的人士,不应该在中医的伤口上撒盐了,不能让中医给毁了呀!具体的有以下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维护好我们的国粹---中医,不足的也敬请提出。
   一、既然是学中医的,千万别打中医的幌子去骗钱坑人,使民众尤其是本国民众的信任度降低;
       现在虽说国家在治理,但由于各方因素,有些治理也是形式,比如国内新上市的新中成药,对糖尿病有效,广告铺天盖地,价格昂贵,但临床疗效几乎为零,国家是怎么审批的,其中有些权威起了不少作用,临床试验和论文都是"操盘手"tiaojao"出来的,而这些人也许都是知名的学者,或是专家级人物,也是我们业内人士,你们可知这样做是砸中医的牌子挣自己的(或者是专家)的钱,国人信任中医,信任你们“权威”,但你们去一次次去欺骗他们,伤他们,毁中医;这和国外恰恰相反,就拿现在红火的抗甲流要达菲,它的生产商运用现代技术在八角茴香提取莽草酸合成奥司他韦,就比国人精明的多了,而他没有什么权威的广告和代言,靠的是疗效,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医,在过去的辉煌年代靠的也是疗效,
二、学中医的,看病要多为“中医”想想,把握疗效,树好评口碑,
     虽然学中医的,都学过点西医,有些西医观点就不自觉的影响你的诊疗过程,比如抗病毒,就会想到清开灵、板蓝根的等,如果你应用辩证的话,就不会这么想了,如果学西医的还可以理解,学中医的就不应该了,西医滥用中成药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中医人呢?风寒感冒用凉药--清开灵会加重,小儿有可能会腹泻加重脱水的,用不好会招致国人认为中医误事,认为中成药不好,其实还是自己医技不精呀,学中医比学西医要难得多,医学是事后科学,也是经验科学,
三、学中医的,不要滥用中医的方法,学医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就可以分中医西医,中医治病方法可以说“简、便、廉”,由于便宜,就滥用,也会招致信任度降低的,本人有一学弟,喜好针灸,但技艺不高,什么病都用针灸治疗,其结果可想而知,有些疾病从目前看有比较好的或是更方便的方法治疗应首选。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励!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10: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