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69037
阅读权限6
专业分
贡献分
爱医币
鲜花
注册时间2008-8-15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
两臂曲池妙,双足肩井搜。
「足阳阴胃经穴」
足三里 (ST36 Zu san li)
位置: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当胫骨前肌中。
《灵枢·本输》:“膝下三寸,{39}骨外。”《针灸资生经》:“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盖,以中指住处为穴,或以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盖在膝髌下{38},侠大筋中也。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循经考穴编》:“须于{31}骨外容侧指许。”
功效: 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
主治:
古代记述:脘痛胀满,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呕吐,善噫,肠鸣,腹痛,便秘或腹泻,霍乱,心悸,胸胁支满,少腹肿痛,遗溺,小便不利,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发热,虚烦身热,癫痫,头重额痛,口歪,咽痹,乳痈,目疾,目{11}{11}不能远视,四肢肿满,膝{31}酸痛,脚气,脚肿,腰痛不可以顾,瘫痪。
近人报道: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运动功能失常,胃轻瘫,幽门痉挛,肠梗阻,菌痢,急、慢性肠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病症。虚弱,休克,贫血,高血压,肝炎,黄疸,哮喘,癫痫,神经衰弱,高脂血症,白细胞减少症,痛风以及过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方例:
脚痛、膝肿:三里、悬钟、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慢性肠炎: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行间、外陵。
预防子痫发作或减轻症状:足三里、内关、大陵、阳陵泉、太阳、肩外俞。
胰腺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内关。
高血压:足三里、曲池、内关、三阴交。
晕厥:足三里、百会、人中、合谷、太冲。
余热不尽:足三里、曲池、合谷。
呕吐: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
呃逆:足三里、中脘、内关、膈俞、天突。
胃脘痛:足三里、中脘、内关。
妊娠恶阻:足三里、内关、上脘。
刺灸法: 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其它: 合(土)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
委中 (BL40 Wěi zhōng)
位置: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方例: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其它: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手太阴肺经穴」
列缺 (LU7 Lie que)
位置: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灵枢·经脉》:“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骨罅中。”《针经指南》:“手腕后高骨缝间”;《针灸逢源》:“在腕后侧上一寸五分”。
功效: 宣肺平喘,利水调肠。
主治: 古代记述:咳嗽多痰、咳唾脓血、气喘、胸膈闭痛、食噎不下、心腹痛、腹胀、腹泻,大便闭塞,小儿脱肛、痔痒痛漏血、发热无汗、痰饮、水肿、症瘕、消渴、疟疾、痰诞上壅、口噤不开、小儿惊痫、小便热痛、小便下血、小便不通、小便遗数、偏正头痛、鼻渊、牙痛、咽喉肿痛、头项强痛、胸背寒栗 、风疼、风痹、口歪、半身不遂、四肢厥逆、手足搐搦、肘臂痛、掌中热、腕劳、手腕无力、乳痈肿痛、胎死不出及衣不下、产后腰痛。
近人报道:糖尿病、血尿、蛋白尿、鼻炎、喉炎、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关紧闭、声音嘶哑、荨麻疹、落枕、桡骨基茎部狭窄性腱鞘炎、腕部软组织损伤。
方例: 咳嗽:膻中、肺俞、列缺、足三里。
口歪:地仓、列缺。
茎中痛:列缺、行间。
蛋白尿:列缺、照海。
刺灸法: 向肘或腕方向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用直接灸。
其它: 络穴;八脉八穴之一,通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穴」
合谷 (LI4 He gu)
位置: 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灵枢·本输》:“在大指歧骨之间”;《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千金翼方》:“在虎口后纵纹头,立指取之宛宛中。”《循经考穴编》:“宜并二指,取纹尽高肉上,须捏拳下针。”《动功**秘诀》:“在大指次节,歧骨肉尖上。”即拇、食两指并合时,虎口部隆起最高处。或以一手拇指指面的远侧指横纹叠合于另一手虎口部的指蹼缘上,屈拇指时当拇指指端所止处。
功效: 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调经引产。
主治: 古代记述:中风口噤,口眼歪斜,热病汗不出,多汗,经闭,头痛,目翳,目痛,鼻衄,耳聋,牙痛,面浮,喉痹,指挛,臂痛,疥疮,寒热{86}疟、狂易、喑不能言,风疹、心痛、偏正头风,小儿疳眼,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小儿乳娥,下死胎,堕胎,小儿雀目,便秘,痢疾,中暑,痄腮,各种痛症。
近人报道:感冒,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齿神经痛,咽炎,扁桃体炎,吞咽不利,神经衰弱,癔病,前臂神经痛,支气管炎,哮喘,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鼻炎,痛经,闭经,滞产,产妇宫缩无力,产后乳少,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关节痛。
方例: 感冒或电光性眼炎:风池、合谷。
伤寒头痛:攒竹、太阳、合谷。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
鼻衄:上星、合谷。
牙痛:下关、颊车、合谷。
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少商。
难产:合谷、三阴交。
带状疱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
少汗:合谷(补)、复溜(泻)。
汗多:合谷(泻)、复溜(补)。
寒疟面肿及肠鸣:合谷、内庭。
小儿单纯性或中毒性消化不良: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急性胰腺炎:内关、合谷、足三里。
寒热痹痛:合谷、太冲。
刺灸法: 手呈半握拳状,直刺或稍向上方斜刺0.5~1寸,或向掌骨下小指侧深透。应注意防止刺伤动脉,深透时更须防止刺及掌深动脉弓,以免引起出血。如刺破背侧浅筋膜内的头静脉属支,可在浅筋膜内形成血肿。若损伤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则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或拇内收肌挛缩而致畸形。不宜作穴位注射,尤其是**性较强的药液,即使剂量不大,也能引起化学性炎性反应,局部渗出、出血,导致局限性肌内压力增高,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形成挛缩。浅者可引起第一背侧骨间肌挛缩,深者可引起拇收肌挛缩,或两肌同受累。注射于桡动脉或拇主要动脉周围者,可引起动脉痉挛和动脉炎,使拇内收肌和第一背侧骨间肌发生缺血性挛缩。
其它: 原穴。
「手少阳三焦经穴」
支沟 (SJ6 Zhi gou)
位置: 前臂伸侧面腕背横纹后三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灵枢·本输》:“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
功效: 清热、通下、利胸胁。
主治: 古代记述:热痛、呕吐、便秘、浮肿、心痛、目痛、咽肿、耳鸣、耳聋、口噤、暴喑、肩臂酸重、腋胁急痛、项不可顾、肘臂痛、指挛、手指麻木、产后血晕。
近人报道: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产后乳少、带状疱疹、急性胆囊炎。
方例: 心痛如锥刺:支沟、太溪、然谷。
胸胁痛:支沟(左泻右、右泻左)、委中(出血)。
呕吐:天枢、支沟。
大便闭结:支沟、足三里。
乳汁分泌不足:膻中、乳根、支沟、足三里。
肋间神经痛:支沟、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5分钟。
其它: 经(火)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
内关 (PC6 Nei guan)
位置: 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灵枢·经脉》:“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考穴编》:“大陵后二寸,正对外关。”
功效: 宁心、安神、和胃、宽胸、降逆、止呕。
主治: 古代记述:胸痛、胸闷、心痛、胃痛、恶心呕吐、食难下膈、心悸、虚烦、癫狂、善惊恐、心悲、健忘、失智、疟疾、肠鸣泄泻、脱肛、胁肋痛、自汗、腹痛、胸满痞胀、脾胃不和、目昏、目赤黄、腋肿、肘臂挛痛。
近人报道: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要是激动起源失常)、高血压、休克、头痛、脑动脉硬化、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郁证、胃肠炎、妊娠恶阻、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损伤、失眠、晕车、晕船、晕机、醉酒。
方例: 心脏诸虚、怔忡惊悸:心俞、内关、通里、阴郄。
肚痛:公孙、内关。
胸满支肿:膈俞、内关。
腹块:内关、照海。
冠心病:膻中、内关、足三里。
低血压:素髎、内关。
脑血管病:人中、极泉、内关、三阴交。
休克:内关、足三里、涌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内关、委中、委阳。
刺灸法: 直刺0.5~1寸。注意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尤其是作穴位注射时)。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手阳明大肠经穴」
曲池 (LI11 Qū chí)
位置: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效: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方例: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
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
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其它: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手法**“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足少阳胆经穴」
肩井 (GB21 Jian jing)
位置: 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甲乙经》:“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大骨,指肩胛冈,穴在肩胛骨上角与斜方肌上缘之间。《太平圣惠方》:“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当其中指下陷者中也。”《针灸玉龙经》:“在肩端上缺盆尽处”;《针方六集》:“如取左[侧]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于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节中是穴。取右[侧]穴,亦如是。”可作定位参考。
功效: 利肩臂,平气逆,下乳,催产。
主治: 古代记述:肩背痹痛,臂不举,颈项不得回顾,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翻胃,呕吐,咳逆上气,瘰疬,虚劳,产后乳汁不下,乳痈,妇人产晕,难产。
近人报道:神疲乏力,嗜眠,胸闷,乳腺增生。
方例: 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肩井、关冲。
瘰疬:肩井、曲池、大迎。
胎衣不下:肩井(产下厥逆者针五分,若觉闷乱者再针足三里)、中极、三阴交。
背部疗疮:肩井、灵道、委中,并灸骑竹马穴。
痈疽:肩井、曲池、委中、身柱。
乳腺炎:肩井、天宗、少泽。
乳腺增生:肩井、天宗、肾俞。
刺灸法: 直刺或斜向后方斜刺0.5~0.8寸,不宜向前内下方直刺,以免穿透第1肋间隙或其上方而损伤深层的肺脏。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手少阳、阳维之会”;《素问?气府论》王冰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针灸聚英》补充作: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