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75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以同侧下肢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部疼痛患者的15%,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40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从性别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病因]
1.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经常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更易造成椎问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
2.外力作用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的不正确等情况。例如装卸工作人员长期弯腰提举重物,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3.1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尤其是在上述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3.2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后纵韧带在腰5、骶1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4.诱发因素
4.1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4.2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4.3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4.4腹压增高:腹压与推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4.5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推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推间盘破裂。
[病理改变]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包括髓核的退行性改变、纤维断裂、应力等因素的叠加。在许多内外因素中,内因是基础,外因被看成诱因。
人类的椎间盘是一种特殊的由结缔组织所构成的结构,它负担着独特地功能。椎间盘的任何改变,均影响它正常的机械效能或干扰其正常的平衡功能、吸收和再分配其力量到脊柱取得正常功能。
1.蛋白多糖的解聚
蛋白多糖是椎间盘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椎间盘机械功能和化学功能的重要结构。蛋白多糖分子大,极为粘滞,并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正常情况下,随和具备较强的压缩性,由于蛋白多糖的特性,其有较强的负载能力。如果蛋白多糖的糖链分解,则将丧失其保持细胞外水分的能力。椎间盘髓核生物化学的完整性是尤其含水容积所决定的。正常情况下椎间盘承受压力并将其力在分布到脊柱去,是完成正常功能的重要部分。椎间盘突出的形成是正常的蛋白多糖聚合分解平衡**扰,即增多的或不平衡的解聚的结果,也是溶酶体作用的结果。蛋白多糖分解过多,将引起髓核液体的增多,髓核内的压力上升,已发生椎间盘突出。但是,髓核内粘多糖通过还原和再综合可产生新的平衡。蛋白多糖进行性还原,可促进胶原的纤维化,髓核因胶原沉积,纤维化增加而逐步丧失原有的可压缩性和负载能力,对随时需由最间盘的髓核在负重情况下吸收和将其应力在分布到脊柱取得功能将不能胜任,因而造成椎间盘的损伤。如有外力创伤或过度的应力加到有损伤的椎间盘上,则更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蛋白多糖的含量,随年龄增长和椎间盘的退变而下降,椎间盘突出后,蛋白多糖的含量下降得更多。
2.溶酶体酶
椎间盘内的细胞溶酶体,对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聚合、分解、降解等作用有重要关系。在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改变的过程中,溶酶体酶的浓度增高是因为它参加了髓核的蛋白多糖降解作用的结果。
3.自动免疫反应  
有学说认为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形成自动免疫反应时的抗原,使这种抗原释出的(指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和突出的椎间盘中β—蛋白释出的,正常情况下它是被包在髓核中的),对机体持续性**,从而产生免疫反应,同时也引起神经的炎症反应,而造成疼痛。
[发病机制]
我科通过对大量病例临床特征的分析,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系“伤、痹、虚、瘀”四者合而为病。其外以“痹、伤”为因,“瘀”贯穿其中,以“虚”为本。伤即劳伤、损伤之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数有腰部劳损或损伤现象。腰部劳损、外伤,以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见腰痛。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因劳损或损伤为诱因或加重者占70%以上,可见腰部损伤史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因之一。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阻腰间,使腰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因伤寒冒湿,寒湿痹阻足太阳之脉,致使太阳经经输不利亦为腰痛的病因病机之一。瘀即瘀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或因外伤跌扑,离经之血不归于脉形成瘀血;或因久劳伤络,络脉阻滞而成瘀血,瘀血阻络,腰部经气不利,故见腰痛。我们在临床中辩证为瘀血型者,其舌质多紫暗,多有瘀点瘀斑者,舌下脉络瘀紫者占70%以上,可见瘀血是腰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贯穿其病程全程。虚即是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景岳全书》曰“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劳则耗气,气虚不能生血,筋脉失养,日久督脉空虚,强力劳作损伤肾气;人到中年,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所养,而见腰痛。肾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发病基础。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它包括所有种类的腰痛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1.下腰痛
绝大多数患者以腰痛为主,这是为突出的髓核从及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纤维环内的痛觉纤维的结果。疼痛轻重不一,严重时影响腰部活动。任何能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均会导致腰痛加剧。有时甚至刷牙、转身、低头、仰面时也可诱发腰部阵痛。
2.下肢放射性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数以腰痛开始,不久腰痛减轻,下肢放射痛逐渐加重。这是因为当髓核进一步后突后,原来处于紧张状态的纤维环破裂,换上痛觉神经纤维张力减低,至疼痛减轻;也因髓核进一步突出,经过后纵韧带直接压迫神经根,故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疼痛常自臀部开始,逐渐延伸至小腿后侧、后外侧及足底外侧。当行走、站立或咳嗽时,也同样加剧疼痛。多数患者经卧床后症状可减轻。个别患者由于巨大的椎间盘后突压迫整个马尾出现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会**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腰椎间盘突出后引起腰痛及坐骨神经放射痛的原因有4个。
2.1根性疼痛: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所致。
2.2椎间盘性疼痛:①突出物对后纵韧带及候补纤维环支配神经的**而引起腰痛和反射性肌紧张;②椎体周围的炎症性变化和增生**了椎体周围的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③有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有来自腰部交感神经的神经末梢,也会引起椎间盘性疼痛。
2.3椎间关节性疼痛:由于椎间关节的病变**了椎间关节囊中的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深部疼痛。
2.4筋膜性疼痛:由于无菌性炎症**了来自脊神经后支感觉神经而引起。肌肉和筋膜也因代偿失调或强迫性**而致紧张性增加,肌肉可因损伤或过度收缩而致的缺血性收缩及致痛物质释放**而引起疼痛。
3.麻木感  病程较长或髓核突出严重的患者,常有主观上感觉到的麻木,多数局限于小腿、足背外侧、足根、足底及足底外侧。
[体征]
1.一般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椎旁肌肉紧张,可引起步态僵硬,身体前倾,前屈;腰肌痉挛患侧骨盆上移,下肢多呈略屈姿势,常用足尖着地、用手扶住臀部、跛行等。极严重的患者不能平卧很长时间,任何运动都将增加患者的疼痛。
2.脊柱侧弯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3.脊柱运动受限
90%以上的患者腰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较明显的是前屈受限。
4.腰部压痛点
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大多数在纤维环破裂处有明显的压痛点。重压后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有明显压痛点所占体征比例的80%左右。这对于诊断及定位都有现实意义。
5.坐骨神经压痛
沿坐骨神经的径路,自臀部至大腿后方的腘窝、腓骨头前下方至内外踝后方等,可有压痛。
6.直腿抬高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是本病常见重要体征,一般阳性率占95%以上。然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并不意味着都是椎间盘突出症,如骶髂关节炎、腰部或臀部肌肉劳损、炎症等也可出现直腿抬高受限。这种情况下,进行足背屈曲试验,即拉塞克(Laseque)试验,具有一定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7.伸踇试验
多数患者伸踇肌力减弱,以腰4~5髓核突出较明显。此试验对定位有一定帮助。
8.下肢痛觉检查;膝腱、跟腱反射;股神经牵拉试验等检查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辅助检查]
包括试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常规试验室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并无明显意义,但有助于鉴别是否同时患有其它疾病。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MRI等。
1.X线检查
1.1脊柱腰段外形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为了减轻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受压,缓解腰腿痛症状,多采取 身体前倾、变腰凸臀这一保护性、抗痛性姿势,表现于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椎体偏歪、旋转、小关节对合不良。侧位片腰椎生量前凸明显减小、消失,甚至反常后凸,腰骶角减小。腰椎侧变的方向绝大多数是凸向患侧,这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空间位置关系而定,如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侧,腰椎凸向患侧,如位于内侧,则反之,部分病人可发生交替性改变。
1.2椎体外形的改变
1.2.1椎体后下角后翘或磨角样改变 此乃椎间盘突出后造成功能失调,对椎体后下缘的应力**增强,引起软骨增生和韧带附着处骨化所致。
1.2.2椎体下缘后半部浅弧形压迹 此征不同于Schmorl结节,后者为局限性小丘状突起且常为多发。前者弧形凹陷范围较大,为髓核后突后椎间盘变性、压力增高所致。有人通过髓核造影发现突出的髓核即在此压迹之下。
1.2.3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 椎体后缘增生对诊屡及定位价值很大,但较少出现,前缘增生在正常有亦十分常见,但对腰4~5前缘单独唇样增生,结合临床及其化征象亦具有对考价值。
1.3椎间隙的改变
正常腰椎间隙的宽度是除腰5~骶1外,其余间隙等宽或腰3~4略宽,左右宽度一致且明显前宽后窄。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由于腰椎侧弯和生理曲度的异常,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左右不等宽,凹侧窄、凸侧宽,侧位片椎间隙前后等宽甚至前窄后宽。椎间隙亦可均匀性变窄,且常合并相对椎体边缘的硬化增生,是由于髓核大块突出或纤维环破裂后间盘进一步退变及椎体不稳等因素所致。但此征亦可见于外伤、感染及正常生理退变,如在间隙绝对这窄的基础上,并前窄后宽则对疹断更有意义。因个体差异,椎间隙宽度相差较大,故在判断椎间隙是否变窄时,应与相邻的间隙作一对比,容易识别。腰5~骶1,椎间隙正常变异较大,但因腰骶角的存在,间隙前半部明显高于后半部,所以当此间隙前后等宽时即具有相当诊断价值。王春曾对30位正常人和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侧位X线片进行椎间隙高度测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椎间隙后缘与前缘比值H P A 增大,腰3~4、腰4~5、腰5~骶1,三间隙H P A的和在1.91以下(正常组1.72±0.11),提示H P A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定位方法之一。
1.4突出物钙化
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后方椎管内结节状髓核钙化或线状纤维环钙化影,密度较淡,但较少出现,CT横断面容易观察且出现率较高,多见于病程长或年龄较大的病人,为平片确诊间盘纤维环破裂的直接X线征。
1.5其它征象
可见下腰椎失稳、小关节增生、硬化、碎裂、紊乱、椎间孔狭窄等继发性改变,亦可合并旋莫结节、椎缘骨、椎弓峡部不连接及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2.CT检查
CT检查在诊断椎间盘突出时比脊髓造影更准确。CT可显示出三度空间关系,在腰椎的检查中,由于硬膜外间隙充满了脂肪,硬膜囊可清楚地显示出来,在硬膜囊外间隙可见到神经根、黄韧带、同时对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均可做到一目了然。此外,CT对钙化的椎间盘、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侧隐窝狭窄等都可显示出来。CT不仅能诊断椎间盘突出,还对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都能准确显示,因而对选择治疗方法很有帮助。
3.MRI检查、
椎间盘突出在MRI图像上的显示,在矢状面上向椎管内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及相应部位脊髓受压程度能清晰看出,这是因为髓核内有较多的质子密度,而变性椎间盘由于水分丧失,故为低信号而被显示。
[临床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六型。
1.风湿痹阻型  腰腿痹痛重着,腰部活动受限,阴雨天症状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怕风,得温则减或下肢乏力麻木,或有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趾端麻木不知痛痹,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2.寒湿痹阻型  多有外感风寒或涉湿感寒等病史,腰腿部冷痛,活动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通利,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湿热痹阻型  腰、髋、腿疼痛,痛处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型  多有腰部外伤史,腰腿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多为刺痛,痛处拒按,夜间加重,腰硬如板状,俯、仰卧艰难,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滞,脉弦细或细涩。
5.气血两虚型  腰背酸痛,有下坠感,不能久坐久站,肢体麻木,肌肉拘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舌淡,脉弦细弱。
6.肝肾不足型  腰腿酸痛缠绵日久,肢体乏力,头摇身颤,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自汗,神疲,舌白滑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弦细数。
在以上各型中,以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及寒湿痹阻型为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1.2常发生于青壮年。
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过膝,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1.4脊柱侧弯,腰生理曲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久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1.6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和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部位多在L3~4、L4~5、L5~S1三个间隙,现介绍以上三个间隙椎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依据。
2.1 L3~4椎间盘突出症(压迫L4神经)①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腿前内侧麻木;③膝放射减弱或消失;④L3椎棘突旁相当于椎间隙处有压痛点;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多可诊断为L3~4椎间盘突出。
2.2 L4~5椎间盘突出症(压迫L5神经)①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拇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拇趾有麻木感;③拇趾背曲肌力减弱;④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⑤第4腰椎棘突旁有压痛点等。多可确诊为L4~5椎间盘突出症。
2.3 L5~S1椎间盘突出症(压迫S1神经)①在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及小腿后外侧或足部有疼痛;②小腿组外侧包括外侧3趾麻木;③足拇及趾跖屈肌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第5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多可确诊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
3.鉴别诊断
3.1 急性腰扭伤  表现为腰肌痉挛,可出现保护性脊柱侧弯,下肢放射性疼痛,但放射痛不过膝关节,或直腿抬高牵涉性受限,但无椎旁的压痛放射症状,屈颈试验阴性。
3.2 坐骨神经炎  常有感受风寒湿病史。下肢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夜间尤为明显。腰椎外观无畸形,无椎旁压痛。下肢直腿抬高虽可出现阳性反应,但抬腿角度一般在50°以上。
3.3 腰臀部肌肉、筋膜炎  可出现腰臀部疼痛,其性质为烧灼样疼痛,但无腰椎侧弯畸形。
3.4 梨状肌损伤  可出现腰腿痛,或下肢放射痛,或直腿抬高50°~70°受限,大于70°则疼痛缓解,梨状肌挤压试验和抗阻试验阳性,腰椎外观无畸形,无椎旁压痛与放射症状。
3.5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腰部怕受震动,叩击患部可有剧烈疼痛,常有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可能有肺结核史。X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有骨质破坏、寒性脓肿,也可发现腰椎小关节破坏。
3.6 椎管狭窄症  可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下蹲时症状减轻。X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肥大而靠近中线,椎管的矢状径和冠状径缩短,必要时行椎管内造影。腰椎骨折有明显外伤史,X线检查一般能确诊。
3.7 脊椎滑脱  所引起坐骨神经痛多为双侧。晚期常有马鞍区麻木,下肢无力,腰椎前突增加。腰椎斜位片可见椎弓崩裂或脊椎滑脱现象。
3.8 与其它内外疾病所引起的腰痛、下肢疼痛相鉴别。
[治则与治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要依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瘀则散之”的治疗原则。
其具体的治法则根据辨证的结果而确立。
风湿痹阻型:治法以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寒湿痹阻型:治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湿热痹阻型:治法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气滞血瘀型:治法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气血两虚型:治法以补益气血、活血止痛。
肝肾不足型:治法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
1.针灸治疗
1.1 体针治疗
体针治疗包括分型**、对症**、循经**、痛点**、分期**等五种**方法。
1.1.1分型**: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选穴**。
风湿痹阻型:肾俞、命门、关元俞、殷门、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寒湿痹阻型:腰阳关、命门、肾俞、次髎、秩边、阳陵泉,昆仑等穴。
湿热痹阻型:膀胱俞、大肠俞、秩边、承扶、委中、条口、绝骨、昆仑等穴。
气滞血瘀型: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昆仑穴。
气血虚弱型:关元俞、气海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养老等穴。
肝肾不足型:命门、志室、肾俞、委中,太溪等穴。
1.1.2 对症**:根据本病的症状主要分布于腰及下肢这一特点,可选用主穴和配穴,进行对症处理。尤其适用于局部症状明显者。
主穴:患侧椎间盘突出所在间隙的华佗夹脊穴及其上下相邻的夹脊穴。
配穴:腰痛明显的配两侧腰眼;臀部疼痛配环跳、秩边;股后侧肌肉紧张配承扶、殷门;股外侧麻木配风市;小腿麻木配委阳、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溪、解溪等。
1.1.3 循经**: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表现沿经分布的特点,选取该经络穴位为主进行**治疗。即“病在经,取之经”。
⑴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以**肾俞、大肠俞、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为主。
⑵病在督脉:以**命门、腰阳关、长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上髎、次髎为主。
⑶病在足少阳胆经:以**环跳、阳陵泉、风市、丘墟、绝骨为主。
1.1.4 痛点**:痛点又称阿是穴。一般情况下,它是病变发生的直接所在,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敏感部位。应用痛点**治疗,常可收到显著的止痛效果。在患者的腰部及下肢可找到相应的疼痛点,以此作为**治疗点,取效快捷,适宜于急性期的治疗。
1.1.5 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常表现为腰腿剧痛、筋脉拘挛,病情属实,为气血瘀滞经脉;后期,疼痛较轻,症状缠绵,常为腰膝酸痛,病多属虚,肝肾不足、经脉失养。因此初期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法。可取腰部两侧华佗夹脊穴、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用以泻法。后期以补益肝肾、和营通经为治法。取肝俞、膈俞、环跳、风市、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条口、血海等穴,用补法。
1.2.1 腹针选穴:主穴为水分、气海、关元。辩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水沟、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气穴(双)、气旁(双);以腰痛为主者加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臀、双下肢疼痛麻木者加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1.2.2 **方法:患者平卧,暴露腹部,**前触压腹部,检查肝脾大小、有无压痛、包块,无阳性体征者方可施治,若有条件的地方可用B超检查肝脾是否肿大。根据患者胖瘦分别选用¢0.30×40~60mm长度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对准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慢提插手法,分3步进行。①候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②行气:候气后再捻转提插,使局部产生针感。③催气:再隔5分钟行针一次以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然后嘱病人活动腰、臀、腿。10~20分钟后在神阙穴施温和灸,以壮元阳、温通经络,留针30~40分钟。隔日体针和腹针可交替进行,如逢单日体针,逢双日腹针。
1.3 头针治疗
是以**头皮上的特定区、线来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及督脉等都循行至头皮部位,十二经别的脉气也上达头面。通过**头皮上的一定腧穴,就可以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我们常采用头十穴。
1 顶中线:属督脉,在头顶部位正中线,取该条线上的上星、百会及四神聪中位于该线的两穴,共四穴。
2 顶旁线:在顶中线外侧1.5寸处与顶中线平行,可在距百会穴1.5寸的两侧各取一穴,然后循顶旁线据该线1寸处前后各取一穴,共六穴。
头十穴对治疗腰腿足疼痛、麻木有一定的作用。每3~5天头针一次。
1.4 手针治疗
1.4.1 在手针选穴上,主要选脊柱穴(在小指掌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坐骨神经穴(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间,靠近第4掌指关节处)、腰痛穴(在手背腕横纹前1.5寸,指总伸肌腱两侧凹陷中)。
1.5 耳穴压丸
1.5.1 耳穴压丸选穴: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肝、肾、坐骨神经、腰、骶椎、膀胱等。1.5.2 贴压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贴为压丸。单耳消毒后在以上穴位贴压,并嘱其患者每隔4小时自我按压各穴一次,以贴压部感酸胀痛为度。2~3天后取下贴丸,在另一耳上贴压,两耳交替进行。
2.手法治疗:
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以下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2.1 舒筋解痉类手法包括滚推法与点压法。
2.1.1 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可沿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5遍。然后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患者臀部向下之后侧、外侧、内侧从上往下滚推,每侧操作3~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腰背及下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2.1.2 点压法 分三点式点压和叠指点压。三点式点压适用于背腰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一手的食、中、无名指指端呈∴形状,中指为三角形上点,食、无名指分别为其余两点,上点点压督脉穴位,下两点分别对称点按脊柱两旁的华佗夹脊穴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从大椎及大椎旁开的俞穴开始从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每穴点压10~20秒左右,操作2遍,在点压时要有一定的力量,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叠指点压法适用于臀部及下肢穴位,其手法是双拇指重叠,以加大指力,用下面的拇指指腹点压患肢疼痛反应点,及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条口、绝骨、昆仑、太冲等有关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深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2.2 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有以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2.2.1 叠掌震颤法 此法包括单纯震颤和牵引震颤,单纯震颤为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双手掌相重叠放在患椎上,运气于掌,使患者感到温热传于体内,同时做频率快、有节奏的震颤动作,隔10秒钟震颤1次,每次15秒左右,共操作3~5次,在完成最后一次震颤时,做忽然向下用力按腰部动作2~3次(注意不要使用暴力)。牵引震颤由助手站立于治疗床上,牵拉患者双下肢,医者叠掌按压腰椎病变处,操作同单纯震颤法。
2.2.2 旋转仰扳法 患者横骑在治疗床上,双手指交叉作抱头状,医者在患者身后单腿跪于床上,用另一腿的膝关节顶在患椎,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其胸,患者腰部放松略前屈,同时做向患侧旋转的运动,转至一定角度后,双手用力向后过伸,同时膝部适当用力顶患椎。可反复操作2~3次,此法可使椎间隙发生变化,矫正腰椎侧弯和后凸畸形,使两侧不等宽间隙得到调整,恢复腰椎的后伸和侧屈活动功能。
2.2.3 仰卧牵拉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用胸围带固定其胸部,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两踝,进行屈膝、屈髋、伸直的向右(左)作旋髋运动,旋转3~5周,当双膝伸直时借助患者自身的蹬力再用力牵拉,可左右旋转牵拉2~3次。牵拉力由轻到重。
2.2.4 侧卧斜扳法 患者向右侧侧卧位,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屈曲。医者立于患者面部一侧,一手放在患者肩部,一手放在髋部,双手用力作反向扭转运动,使腰椎被动扭转。当扭转到一定程度时,忽然稍作用力动作,可听见“咯嗒”一响时,即到达最佳效果,左右各做一次。注意以上扳法和牵拉法一定要在患者全身放松的前提下用此法,动作要轻巧,用力勿过猛,不可单纯追求弹响声。
3.郭氏砭木治疗
3.1 治疗方法:采用四步法施治:
第一步: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槌式砭木大头震击胸、腰、骶椎两侧腰背部肌肉及下肢后侧、外侧肌肉,每侧行3~5分钟,力量由轻到重,节奏强,患者有轻松舒适发热感为宜。
第二步:在脊椎两旁找压痛点,用十字架式砭木在痛点上行按、压、揉、拨等复合性手法,每点施术1~2分钟(每施术完一个点,休息1~2分钟再施第二点)。力量可逐渐加重,但应以患者感酸、胀且能忍受为度。用十字架式砭木点按环跳、承扶、股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穴30秒~1分钟,用温散法,使酸胀感向下肢放射。
第三步:用蛋式或分滚式砭木在脊椎两侧及大腿部来回滚动3~5分钟,使皮肢微发红。患者有温热什么感为度。
第四步:用刺滚式或分滚式砭木在腰部体表作轻轻的,从上到下的滚动2~3分钟,行补法。以上方法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3天。
4.牵引治疗:
4.1 牵引方法:患者仰卧(或俯卧)于牵引床上,用牵引带分别将患者胸廓及髋部固定在牵引床上,沿患者纵轴方向进行牵引,牵引力度以患者自觉腰部有两端分拉力量为度,由轻渐重,但患者感到下肢放射痛逐渐消失时,维持牵引力量20~30分钟。如患者感觉在牵引时腰部或下肢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而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牵引。
5.中药内服外敷治疗:
5.1 中药内服5.1.2 药物治疗 选用我院科研方“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
风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秦艽。
寒湿痹阻型:加肉桂、鹿角胶、细辛。
湿热痹阻型:去川乌加苍术、黄柏、栀子、泽泻、木通、薏苡仁、茵陈。
气滞血瘀型:加桃仁、红花、甲珠、川芎。
气血两虚型:加黄芪、枸杞、淮山药、鹿衔草。
肝肾不足型:加杜仲、淮山药,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苁蓉、淫羊藿、仙茅;偏于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龟板;水煎煮三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一次,日一剂,5剂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5.2 中药外敷 采用我院院内制剂“活血膏”(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消炎止痛膏”(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水杨酸甲酯等),在腰部及疼痛较甚处贴敷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6.其他治疗:
6.1 输液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香丹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糖尿病患者用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5天。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适宜各种类型的病例。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患者加输20%甘露醇250ml,连续3天;对气血两虚型患者,在静滴香丹注射液后同时静滴参麦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
6.2 拔罐治疗 适用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患者。在**后,选用大号玻璃罐,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连线采用排罐法拔罐,留罐5~10分钟。拔罐治疗可以3~4天进行一次。
6.3 刮痧治疗 适用于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治疗。在**后,在背部涂以凡士林等润滑剂,用郭氏砭木十字砭木的刮痧板,循足太阳膀胱经、带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轻柔的刮拭,直至刮痧部位出现潮红现象。刮痧治疗可3~4天进行一次,也可与拔罐治疗间隔使用。
6.4 穴位注射 适用于疼痛较甚或疼痛时间较长,下肢肌肉轻度萎缩的患者。选用当归注射液2~4ml,或VitB1 2ml加VitB12 1ml,在压痛阳性点或大肠俞、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等穴位进行注射,每穴注射0.5~1ml。注射时应注意避开血管及神经,注射过程中能引出酸胀感沿疼痛部位传导时,效果更佳。穴位注射可视其病情,隔日1次或1周2次。
6.5 心理安慰 对于患病较久或心情较焦急的患者尤应注意其心理安慰。让患者能安心接受治疗,正确认识该病,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6.6 局部封闭及神经阻滞治疗 对于急性期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局部痛点封闭或椎间孔阻滞麻醉、腰椎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内阻滞麻醉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慎用甾体类药物。
[诊疗中的注意事项]
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长时间久坐、久行;避风寒。
2.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项操作原则,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与损伤发生。
3.待疼痛逐渐缓解过程中,患者应逐渐加强腰腹肌肌力训练,以代偿腰椎间盘的受力。
4.如果正常程序保守治疗2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的,应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与功能锻炼]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那么,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防止其复发呢?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的姿势以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并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应注意保暖,防止本病的复发。
功能锻炼方法 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以**疗法,要循序渐进。
燕式运动 患者俯卧,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作同时抬起胸部,抬起双下肢(足尖绷直)及双上肢向后伸展与肩同高的动作,背屈一次的节律为5~6秒钟,可重复做10~20次。
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两臂伸直放平,膝关节屈曲,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身以头枕部、肘部或肩部为支点,下身以足掌为支点,抬起躯干为1次,可视其患者情况做10~20次。
力托千斤运动 患者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作下蹲运动时双手如抱石状,慢慢站立,当双手抬至胸部时,翻掌心向上,举过头顶,双臂伸直,躯干挺直,全身肌肉紧张,如托起千斤石状。休息片刻后再作第二遍,可重复做5~10遍。
仰卧起坐运动 患者仰卧,双腿并拢微屈髋屈膝,双手抱住后枕部,做仰卧起坐运动,并保持3~4秒。休息2~3秒后再做下一次。使患者情况做10~20次。

7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7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8-6-2 21:14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2.2 旋转仰扳法 患者横骑在治疗床上,双手指交叉作抱头状,医者在患者身后单腿跪于床上,用另一腿的膝关节顶在患椎,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其胸,患者腰部放松略前屈,同时做向患侧旋转的运动,转至一定角度后,双手用力向后过伸,同时膝部适当用力顶患椎。可反复操作2~3次,此法可使椎间隙发生变化,矫正腰椎侧弯和后凸畸形,使两侧不等宽间隙得到调整,恢复腰椎的后伸和侧屈活动功能。
2.2.3 仰卧牵拉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用胸围带固定其胸部,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两踝,进行屈膝、屈髋、伸直的向右(左)作旋髋运动,旋转3~5周,当双膝伸直时借助患者自身的蹬力再用力牵拉,可左右旋转牵拉2~3次。牵拉力由轻到重。


恩:lol:
3# 板凳
发表于 2008-6-3 08:24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精辟:handshake :victory: :lol:
4
发表于 2008-6-3 12:29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还是很详细的。
5
发表于 2008-6-3 12:50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这是治疗大全,呵呵!加一句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不代表椎间盘没有事。
6
发表于 2008-7-30 15:30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病区治疗方案,请问楼主从何得到?建议你要标明出处。
7
发表于 2008-9-20 13:26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病区治疗方案------------是否真实
8
发表于 2008-9-20 15:51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很系统的资料,谢谢,分享。
9
发表于 2009-5-2 22:04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热敷贴工艺制作:
想让您的外用药24小时不间断自动发热加温吗?您想让您的外用药疗效胜人一筹吗?您想让您的外用药疗效充满竞争力吗?不用火水电,只要打开外包装和就能自动发热,一般可达到40---52度之间,发热时间与温度高低可根据需要调整,和外用药配合外敷,可使有效成分通过发热剂的热效应迅速打开患部的毛孔和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能够促进药物的有效成分迅速渗透患处,作用迅速,热到药到,疗效显著,可直接观察疗效,药力渗入和热作用时间同步,药借热力,热助药性,具有物理和药理双重功能。氧化热透皮自热加温技术,将理疗与药疗融为一体,自热温度在40-52度左右,持续12--20小时以上的温热理疗;热到药到5分钟内即见效。可广泛应用各种颈肩腰腿痛、内、儿、妇科、骨科上,凡是能用药物外敷治疗的疾病,都能用上这种热敷装置。
传授新型复方无铅灵仙膏膏药的配制技术工艺流程
处方:略
制法:
1.将药材加水浸泡1小时后,加热煎煮2次,每次煮沸后续煎0.5小时,滤取液,将两次煎煮的药液静置24小时以上,滤取上清液浓缩至浸膏状, 挂旗或用波梅氏比重表测相对密度1.1~1.20 (70-80度)备用.
2.冰片、樟脑单独粉碎外,其余药物混合粉碎成极细粉,放在密闭容器中备用.
3.取基质按配比 .以文火熔化,待冷却至70度左右时,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处方药物浸膏,充分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以去除水气.再冷却至50度左右加入处方细粉,充分搅拌均匀后即可摊涂.
4.摊涂:先把制膏机出料口调至厚薄均匀,再将膏药放入制膏机内缓缓拉出,最后用刀切至所需要的尺寸装袋密封即可.
联系电话:13361241615
10
发表于 2009-5-3 19:27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比较系统的资料,谢谢分享!
11
发表于 2011-5-2 22:19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呃、太太太、、详细了!!!
12
发表于 2011-5-2 23:17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比较详细啊,不知道腹针头针跟耳穴的效果如何
13
发表于 2014-1-4 13:12 | 只看该作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比较系统的资料,
14
发表于 2015-4-3 21: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15
发表于 2015-8-12 02:18 | 只看该作者
太详细的总结了!超需要!感谢!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16
发表于 2015-8-12 21:4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