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29|回复: 0

[其他] 手足口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手足口病;并发症 手足口病会弓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手足口病;诊断 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手足口病;治疗 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手足口病;预防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手足口病;区别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 6型(即coxAl 6)等。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
3~4岁儿童有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皮肤粘膜病,是以侵犯手、足皮肤和口腔粘膜为主的疱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儿童,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可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好发季节常可见到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或小学校中流行。 手足口病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之后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周围绕有红晕,水疱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呈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患病1~2两周基本上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3~4岁儿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治疗? 治疗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首先应让儿童保持口腔卫生,进食后用淡盐水漱口,以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抗病毒药如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等;有继发感染的儿童可服用抗生素。对患病儿童应适当隔离,暂时不要上学或去幼儿园,以减少该病的流行。
手足口病 概念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夏秋季比较常见,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咽喉液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感染,病人的疱疹液及粪便中的病毒亦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物品经口感染。成人隐性感染者与小儿密切接触如抱小儿、亲吻小儿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也可经污染的水源引起较大范围的流行。
手足口病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手足口病潜伏期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3-6天,平均4天。
手足口病症状 症状 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少数病儿病症较重,可并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或肝脏受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治疗 治疗 以对症处理为主要措施。曾患手足口症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上手足口症,因为手足口症可由几十种病毒引起。
手足口病预防 预防 除隔离患儿外预防主要在于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粪-口传播途径及避免呼吸道感染,如注意小儿的个人卫生,不让小儿接触不赶紧的玩具,避免病儿和其他小儿一起玩;大小便后要洗手,教导小儿不要对着他人咳嗽或打喷嚏,咳嗽、喷嚏时掩盖住口鼻。对有接触史的婴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预防感染,在托幼机构出现流行时,需加强晨午检,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对症治疗,亦可采用被动免疫措施,对控制该病流行有一定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07:0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