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外感发热宜变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外感发热证多为风邪所犯,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侵犯人体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例如:风寒、风温,还有挟暑、挟湿、挟燥,或者内热素重、痰湿素多等等。治疗上则要分别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或兼清暑、化湿、润燥、清热或化痰法则等。此外,虚人外感,兼症处治等,也全在临床细心体验,灵活变通了。
(一)、外感发热证治,注意四时节气,至为重要。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按照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春分以后乃为温邪当令,多风温发热,当予银翘散、桑菊饮辛凉疏表法治之。夏至以后乃多暑病,《内经》热论谓:“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当令宜予清凉涤暑或清化暑湿法。雷少逸在《时病论》中说:“暑热之邪,初冒于肌表者,即有头晕、寒热、汗出、咳嗽等证,宜以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仁治之。”暑为热邪可用清解,薄荷、佩兰、银花、连翘、西瓜皮。暑多挟湿,可用芳香渗湿,藿香、扁豆、厚朴、腹皮、滑石之品。暑易挟寒,香薷,紫苏、荆芥可用。暑多伤阴。生津养阴而不滋腻的石斛、麦冬、五味子等为好。暑多伤气,可用沙参、太子参、玉竹等。方剂诸如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六和汤、六一散、生脉散等。时至立秋,秋风萧肃,燥气始生。一般说秋分前多温燥,秋分后多凉燥。温燥宜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加减。凉燥宜增用偏辛温发散之品。立冬则寒邪当令,辛温主治,当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之类。如果季节与气候有应“至而未至”或“未至而先至”的情况则在治疗上应注意变通。
(二)诊治外感发热,要注意病人的体质。素体阳亢者病多热盛,素体阴盛者则病多寒。阴虚之体,外感风邪易从热化;阳虚之体则易从寒化。
老年气血虚,中气不足,卫阳也弱,虽有外感风寒,亦不可过用辛温发汗之品。老年患者,如发汗解表药过量,可致神疲软弱,纳谷不思,自汗不已,脉虚无力,甚而卧床不起。因此老年虚证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发汗,亦要小其剂,或以人参、黄芪等味兼顾正气,防其伤阳。
虚人外感,反复缠绵,邪恋不解,或一次外感未愈又受风邪,这种习惯性感冒,可用玉屏风散主之,以益气祛邪。黄芪、防风二药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困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具有散中寓补、补中寓散之效。蒲辅周老医生将玉屏风散碾为粗末,水煎分服达一月之久 ,对治疗习惯性感冒收到良效,这一经验值得仿效。
更有虚人小劳即热,但热不高,肢体懒倦,或便喜溏薄,但无形寒头痛、鼻寒流涕等症。此中气不足,非为外感,法当“虚则补之”、“劳者温之”,宗李东垣“甘温除热”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误作外感则犯虚虚之戒。
素有肾阳不足,或兼外感,是为太少合病,又可称少阴伤寒。正如今人伤寒学家刘渡舟所说:“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有经脉相通。若寒邪侵少阴,本不应见发热,而反见发热,说明是寒邪初犯,仍外连太阳;既外连太阳之表,则应见浮脉,而今却脉沉,又反映了内系少阴,阳气不足抗邪无力。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是属太阳少阳表里俱病”。治当温经散寒,表里兼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近年来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外感见症以咽喉不利者多获良效。
麻黄解表寒邪,附子温少阴以扶阳气,细辛专走少阴,以资麻黄、附子散表里之寒。三药补散兼施,扶正以祛邪,使其微发汗但无损阳气,实为温经散寒之良方。
(三)治疗外感发热应注意兼挟之症。如风温外感发热,伴有头昏头痛者,可加用蔓荆子、桑叶、菊花。鼻塞流涕甚者,可加苍耳、辛夷。咽喉肿痛可加山豆根、板蓝根、马勃、玄参等。又如咳甚加前胡、杏仁、桑白皮。胸闷加郁金、桔梗、香附,枳壳。大便秘结加瓜蒌、枳实、风化硝。身痛加桑枝、羌活。挟食加谷芽、山楂、莱菔子等,往往可以加速外感发热的治愈进程。
外感者兼肺热明显者,必须兼以宣、清、降、化、润肺经为治。如兼有声嘶、咳嗽,咳痰、气喘等肺失宣肃之证,可用麻黄、前胡、杏仁、牛蒡子、桔梗、象贝等。肺热盛加黄芩、山栀、鱼腥草、蒲公英、石膏、知母等。湿痰重则加半夏、南星;热痰燥痰则可加贝母、竹茹、花粉。润肺也可加玄参、麦冬等,以任选一、二味即可。
对于外感 风寒内有痰饮者,以小青龙汤外疏表寒,内化痰饮。外感而又兼有营卫不和,汗出而喘,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即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此外,疏表止咳的止嗽散亦为常用之方。
临床上有时表解之后并不抑制咳喘,这并不是解表不对,而是表未解之时邪已入肺,或邪本在肺。《医宗金鉴》说:“今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亦不在阳明之里。其所以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表解之后还得进一步治肺。
表证兼有下痢者,《伤寒论》以葛根芩连汤治之。柯韻伯阐释此方云:“君葛根之轻清以解肌,佐连芩之苦寒以清里,甘草之甘平以和中,喘自除而利自止,脉自舒而表自解”。近人治表兼痢之初起多宗《温病条辨》中焦篇,“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人参败毒散,以人参为君,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领邪外出,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此乃陷者举之之法,亦即所谓“逆流挽舟”法。临床对风寒湿之表邪,或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确有疗效。
(四)表证发汗的禁忌,《伤寒论》早有明训,如亡血家不可汗,疮家、淋家不可汗,虚人经水适来、脉弱者不可汗等等。然外感表证发热,亦不可过用苦寒清热,否则反使病邪郁遏而热不得解。先师秦伯未曾治一幼孩,三岁半,感冒发热四日(摄氏38.5℃)未退,日夜作咳,咳声不爽,饮食二便正常,曾用抗生素及大量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未见疗效。诊脉滑数,舌苔薄腻,除发热无汗外,咽喉胸腹均无不适。辨证为风寒外袭,郁于上焦,肺气不能宣透,拟三拗汤加味。处方:炙麻黄3克,牛蒡子6克,光杏仁6克,蝉衣3克,桔梗2.4克,桔红2.4克,胖大海3克,生甘草2.4克,一服得微汗,热退咳稀。秦老总结说:此证原属轻浅,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当“因其轻而扬之”。乃用苦寒清热,反使邪留而热不得解,咳不得宁、本证主要是发热无汗,咳嗽频繁,故取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宣肺为主药,牛蒡子、杏仁、蝉蜕等轻扬宣化为佐,肺报宣扬,证情自平。
(五)外感发热证,如邪已进入半表半里者,即见阵阵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微欲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数微弦者,可用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这在临床上也是屡用屡验的。
总之,外感发热证治宜细心体验,灵活变通。
2# 沙发
发表于 2007-6-21 20:58 | 只看该作者
请标明出处.书籍希望能发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02: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