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iyi.com/?40432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郁闷的中医

已有 164 次阅读2017-10-7 08:52 |个人分类:中医药


郁闷的中医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具有延续性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承,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可以骄傲地说,我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当然几千年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我们的传统医学——中医。

远古时期的针石,骨针开创了针灸先河,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积累,发现了人体内外上下的密切关系,为解决人们的病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神农尝百草为中药的辨识提供了依据,或许是神话传说,但是从侧面反馈了古时候医生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研究,我们要为先祖的研究精神点赞。

到了秦汉时期,中医的理论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问世,为千秋万世的中医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闪耀着智慧的灯塔,引领后辈踏步前行。

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学说为传统医学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望历史,我们的祖先的确为传统中医的形成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现在传统中医也作为国家名片,向世界推介,这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


中医也有很多郁闷的地方,今天就吐槽一下:

1.概念模糊,医者意也;

2.典籍充栋,文采斐然;

3.著作颇丰,不会看病;

4.虚玄障目,难见森林;

5.口声尊古,阻碍创新;

6.门派林立,盲人摸象;

7.偏方疗疾,鱼龙混杂;

。。。。。。


我们中医传承几千年,现在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义,包括《中医药法》颁布实施的今天,这会让人难以适从。中医现在已经普及海外,如果概念不清晰,会在法律层面处于劣势。如果针灸的定义还局限在经络穴位,那还有理由谴责“干针”吗?不仅是“干针”,是不是要把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各种针法,以现代基础医学为指导的各种针法从自己的阵营推出去啊,这都是我们针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啊。孤芳自赏的高傲已经远远脱离了医生的本质,自命不凡的清高者多是一些“教科书”式的学院派。临床的较量不是靠呐喊,要看疗效啊。


取类比象是概念不清的重要表现,有此衍生出“医者意也”的天才说法。敲开核桃,满目沟回,貌似大脑,必须有补脑的功能啊。聪明的商家高喊“经常用脑,要喝六个核桃啊”的口号,为高考学子的大脑提供物质支持;爱因斯坦不知道吃了几吨核桃才补出如此智慧的大脑?临床上用核桃不晓得治好了多少埃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同样的理论导致不少动物的生殖器遭殃,泡酒焉,烧烤焉,至少从心理上补足的男人的雄风。公鸡属阳,公鸡打鸣“叫醒”了太阳,公鸡头顶的鸡冠就更是阳中之阳啦,所以就善治鬼邪和毒物咬伤,不知道有人试验过没有。当然胃病吃肚,骨折喝骨头汤更是影响深远。想当然的治病真的有点让人无语,中医此象,让人郁闷。


在看中医的典籍和医案,究其病理者少之又少,无怪乎有人建议把文采斐然的中医典籍放到文艺类别,可能是这些人的酸葡萄心理做祟。古时候没有电脑,没有高超的印刷技术,写一本书需要穷泽一生,那谁来看病呢?后来发现中医写书者都是文人所为,真正的浸淫临床几十年的名医可能就没有时间写书,甚至有人识字不多,只好找人代笔,还有一部分是文字功底较好的**总结的。到了近些年,很多专家写书就是靠抄了,东挪西凑,**粘贴搞定。只有“拿来主义”,没有严谨的科研精神去证实证伪,“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人云亦云之风盛,由心而发真郁闷。


中医专家成作家,著作林立商家夸。

教授每天爱**,见了病人就抓瞎。

专家教授温饱足,治病祛痛非业务,

口若悬河话岐黄,望闻问切胸中无。

开会收徒日程紧,千方百计罗门人。

为师治病不知理,门人无门更郁闷。


针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需要批判性地继承,中医文化也是如此,需要抛弃一些虚玄的东西,大力宣扬中医的整体观。临床需要四诊合参,采集信息,对症下药。近年来,有人把中医脉诊和量子纠缠联系在一起,据说有千里眼之功能。可能太前卫了,也可能我们太肤浅了,实在参悟不透,也让人无法恭维。这就是中医吗?非要能上天入地,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中医无法企及的高度,让人郁闷。


中医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我们不相信现在人类的智慧不如二千年前的古人,这也不符合进化规律啊。曾经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道理,尽泥古就无法进步。学中医的哪位仁兄说一句和《内经》不一样的话,马上会遭到群而攻之。数典忘宗,不知天高地厚,甚至不爱国之类的。祖宗之法不能变,长辫裹脚不能剪。何也?不是追求真理,不是伸张正义,维护利益而已。


世界在进步,世界也必须进步。整天枕着曾经的辉煌做梦的懒汉,太对不起老祖宗的智慧。当然世界也是包容的,既允许一部分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也不反对有人刀耕火种,甚至茹毛饮血。

看到某些固步自封的现状,让人郁闷。


中医界有怪现状,就像武术界一样,南拳北腿,少林武当,招式各异,虎伏龙降,病理研究,盲人摸象。一个病人,两位**,一曰火热,一曰寒凉。诊金不菲,孰是孰非。比比皆是,此种现象。郁闷!


自古有“偏方气死名医”之说,有时候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竟然不如偏方一把,真是让人郁闷。中医队伍的鱼龙混杂和冒牌中医的横行导致中医的名声受损,这种现象和门槛低、适应症模糊、没有科研精神有关,所以有人会说中医不科学。为中华民族健康保驾护航几千年的中医,竟被挂上不科学的牌牌,我们除了**,似乎没有更多数据提供帮助。有点郁闷!


爱之深,恨之切。希望中医越来越接地气,中医对于患者来说既有利,又有理。


祝愿中医明天更美好!


正可谓:

**的中医,劳苦又功高。

人言不科学,治疗没道理。

除了去**,没有大数据。

概念太模糊,医者即为意。

虚玄充斥间,文化不分离。

同病各说辞,互相不服气。

教授会编书,临床不懂医。

路边**店,皆言祖传滴。

鱼和龙混杂,原是门槛低。

有病皆可医,无效法不济。

医成自为仙,口号恨天低。

潜心做临床,沉心揭示理。

临床有数据,说话有底气。

中医整体观,结合基础医。

让人不郁闷,医患皆欢喜。

评:中医需要发展,不要叫那么多典籍古本书阻碍学习发展中医。我们中医需要先学好基础理论,结合实际临床,吸取真正中医临床经验。中医研究者需要在剂型和开发中药上下功夫。

中医里面有要守正的,也有需要去伪的,毕竟中医起源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当时人们认识事物有其局限性,特别是近代,西方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西医注入了活力,所以西医作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自然快于中医了,如果中医尽早接触了先进的生产力,那惨的一定是西医了,就一点,西医割裂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来看待问题,不符合哲学思想,我们知道,哲学适用于一切自然科学,指导自然科学,但我们知道,中医在古代就知道用哲学指导医学,并将自然界、自然现象和疾病联系起来是很可贵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比如,我们都知道食积会发热,但可以让人真正理解的机制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自然界发酵的过程,发酵会产气、产酸、产热,所以患儿就会腹胀嗳酸腐味气及酸臭味大便及发热。之所以我们不理解是因为过于保守的古人没说透,我们才没理解罢了,如果他们说食积的病理机制其实就是自然界的发酵过程,那人们不就都懂了,大家不都会了,那还行吗?诸如此类非常多,如果我们把中医放到当时低下生产力状态下去思考中医,而不是用什么专业术语,也许中医并不难懂!朴素的中医,朴素的中医理论,朴素的哲学思想。 中医融新需要吸取万物之灵气,自然之精华,中医就会更快发展,什么是万物之灵气,自然之精华,其实就是利于自身发展的正能量,说白了就是先进的生产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