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41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周楣声长时间温和灸临证举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周楣声长时间温和灸临证举隅 尚秀葵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周楣声主任医师,安徽合肥人,精研灸术,对某些疑难病证,倡导长时间温和灸,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周老临证,受益匪浅,兹将随周老学习所得及自身体会,整理数则,介绍如下: 1 脱肛案 邱某,女,43岁。3年前即患有便后出现直肠脱出现象,屡治无效。近日来脱出加重,需用手托扶纳回,伴有消瘦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为脱肛。予商丘及昆仑穴施艾条温和灸。
第1次施灸至40分钟后,**开始有收缩感,并随施灸的持续而逐渐加强,至施灸60分钟后,**收缩感减弱而停灸。
依上法施灸3次,症状有所改善,脱出直肠可自动回缩。继续施灸10余次,便时脱肛现象消逝。3个月后随访,脱肛未再发生。 按 : 本例脱肛系由肺脾气虚,中气下陷,大肠失于收摄, **失约而脱出。选取 足太阴脾经商丘, 意在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以治其本;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别入于肛,依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选取足太阳膀胱经昆仑穴,以利灸感循经至**部而提高疗效。灸法治疗脱肛多用于脱肛术后恢复及脱肛的急性发作期。手术后的灸治有利于伤口的愈合,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急性发作期灸治可使脱出的直肠自动回缩,缓解症状。
但灸法治疗脱肛,亦有的患者停灸后,有复发现象。

2 五更泄案 戚某,女,53岁。黎明泄泻约7年,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不显。患者形瘦畏寒,偶有腰酸痛,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诊为五更泄。予命门穴施艾条温和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根艾条。施灸的温热感可从局部渗透于腹内,并在停灸后可持续1~2小时。
经此法治疗月余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 : 五更泄系由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水谷难以腐熟运化所致。命门位于十四椎之下, 为督脉所入之门, 其所在处与肾关系密切。故重灸命门,可借艾灸的温热之力,渗透皮肤直达深部,增强温补脾肾阳气的功效,可消除因命门火衰而致泄泻。

3 痈疡案 王某,男,19岁。患者近1周来双手背多发性湿疹,呈片状分布,大小如粟粒,色红头尖,且逐渐加重,瘙痒难忍。曾给予清热利湿中药浸泡熏治患部后,双手背糜烂、溃疡,且有脓性分泌物渗出,双手肿痛伴有烧灼感,体温37.8℃,白细胞总数10700mm3。 诊为痈疡(化脓性感染), 予艾条温和灸曲池穴,当灸至20分钟左右,自曲池至手背病变部有温热感的传导,继之病变部温热感逐渐加强,并有痒胀感(虫行感),继续施灸至1小时左右,手背部的痒胀、温热感逐渐减弱而停灸。依上法每日熏灸2次。3次后,病变部的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肿痛减轻,烧灼感消失,体温亦趋正常。按照上法继续施灸3次后而告痊愈。 按: 《 内经》云: “汗出见湿,乃生痤”, 由于湿热之邪郁阻肌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营卫不和,肌肤失于濡养而发湿疹,加之复感外邪,引起疾病进一步加重,形成糜烂、脓肿。 《备急灸法》曰:“其候忽然遍身痛痒如虫啮,痒极搔之,皮肤脱落,烂坏作疮。凡有此患,急灸两臂屈肘曲骨间 ( 即曲池穴也),各二十一炷”。本症熏灸曲池穴,一则属于近端取穴,可使灸感快速、直接到达病变部位;二则曲池为手阳明大肠合穴,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善于治疗皮肤病。
临证中,灸法治疗皮肤破溃、脓肿、褥疮等症,如运用得当,其疗效优于**。但在施灸时应注意穴位的选择和灸感的产生。一般循经取穴,在大椎穴水平面和脊中穴水平之间脊柱上或两旁寻找压痛点及局部施灸三者相结合,施灸量按周老师提出的灸法三相规律 ( 详见体会) 决定每次施灸量,每获良效。 4 盗汗案 汪某,男,46岁。患盗汗3月余,时轻时重,入寐后周身汗出如洗,神疲乏力,时有心悸,舌淡脉细。诊为盗汗。予左右阴郄穴同时艾条温和灸,约至50分钟后,温热感可沿手少阴心经直达心区,待其灸感减弱后停灸。当夜汗减大半,未全止,隔日未灸,汗又再出,后又继续施灸5次,盗汗被控制。 按 : 盗汗是由于阴虚,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症状。该患者主要由于心血不足,心气亦亏,汗为心之液,故熏灸手少阴心经阴郄穴,具有益气补血敛汗的作用。另外,艾条熏灸少冲穴,亦有病人灸感可传导致心区,但施灸时患者的**一定要舒适、平坦。否则,会影响灸感的传导。 5 体会 1)温和灸要有足够的量。温和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疗效与施灸量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诸多书中记载温和灸施灸时间10~20分钟不等,施灸程度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从临床疗效验证,此施灸量对某些病证不能收到最佳疗效。
考古代记载施灸量,不少情况下都比较大,为“随年壮”或“灸至百壮”。《千金方》云: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人羸瘦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人轻重而行之。 ”故施灸中,不必拘泥某穴灸几壮、灸几分的限制,应根据病证、病情、体质掌握不同的施量。从临休体验看,除上述所举病证须长时间施灸外,对顽证、痛证、里证、虚证,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灸、坐骨神经痛、脱证、奔豚气、遗尿、痛经等证均要采用长时间的温和灸,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2)长时间温和灸多可产生灸感。从古至今,大多书籍描述**得气感觉,而对灸感描述甚少,只提及施灸程度“从知痛灸至不知痛,从不知痛灸至知痛”或只言灸几壮。在随周老学习及临证中仔细观察体会,认为灸疗同**一样亦能得气。其灸感多为施灸部位或病变区出现温热、痒胀及循经传导现象。
周楣声老师将其归纳为3个阶段(又称灸感三相规律):
第1阶段(Ⅰ相):自熏灸点与病灶间发生气至病所的联系,出现温热感、水流样感觉等;
第2阶段(Ⅱ相):在病灶处出现温热感、虫行感、风吹样感觉等;
第3阶段(Ⅲ相):灸点与病灶间的联系消失。
此3阶段的产生,大多须长时间施灸即在40分钟以上,甚或燃尽1根条(约90~120分钟)。灸感产生与否与疗效有密切关系,若灸的时间达不到得气程度,则疗效甚微;若能达到得气的程度,则疗效显著,与**“气至而有效”相一致。故在施灸时,应长时间进行灸治,方能达到得气的程度。但切忌妄施过量,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3)取穴少,疗效高。长时间温和灸取穴少而精,依辨证取穴、循经取穴,选取1~2穴,如脱肛选丘墟或飞扬;寒湿泄泻取水分;五更泄取命门;肩凝症取肩骨禺;血瘀腰痛取阳交;下肢脓肿取至阳和腰阳关;足跟痛取风池等。长时间温和灸,以气至为度,取得满意疗效。
2# 沙发
发表于 2007-5-6 00:4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谢谢分享!!!
3# 板凳
发表于 2010-5-15 18: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0-5-15 20:14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的临床经验,学习了
5
发表于 2014-8-30 10:16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MOD}
6
发表于 2014-8-31 22:34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学习了
7
发表于 2014-9-1 06:52 | 只看该作者
灸疗治大病,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4 16: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