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转发】重视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建立“中医病因组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 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病因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中医在认识病因时注重多因素复合致病,早在《内经》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为百病之长”之说,临床上很多病因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常常是风寒、风湿、风热、暑湿、湿热、痰湿、痰瘀、惊恐、忧思乃至六郁等相兼致病。而且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随着人类体质和疾病谱的变化,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复合病因越来越常见,这也是临床上很多慢性病、疑难病治疗非常棘手的根本原因。
近50年来,中医病因学的研究一直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如六淫、七情、瘀血等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大多是对单一病因的研究[1]。而且通览历次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及病因病机专著,基本上只从单一病因方面阐释了病因的致病特点和规律。复合病因作为临床上较单一病因更为常见的病因形式,在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对单一病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复合因素致病的认识,但复合因素致病毕竟不是几种病因各自为患的简单叠加,其危害往往大于单一因素作用之和。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的高度、从病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才能真正理解和准确把握复合因素致病的特点和规律,也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复杂疾病的临床治疗。
一、中医复合病因存在的历史渊源
历代文献之中,对中医复合病因已有广泛记载,如不同病因之间相互复合的规律、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在历代文献之中均有描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学说。
早在《内经》就提出“风为百病之长”,提示风邪可与其他五种病因相兼形成复合病因,如“中风热,喘鸣肩息”论述了风热复合病因同时为患;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则指出风寒湿复合致痹。西晋王叔和在《脉经》中指出:“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薄,则发湿温,病苦两腔逆冷,腹满,叉胸,头目痛苦,妄言。”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所谓风寒、风湿、风温、寒湿、湿温,五者为并,风湿寒,风湿温,二者为合,乘前四气,共十一变。”此论对六淫病因复合规律进行了分析;还指出很多病因是“内外兼并,**交错”。 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六气不必一气独为病,气有相兼” ,“六气皆从火化”, “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等“同化”、“兼化”病因理论。清代叶天士在坚持六淫复合为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讨论六淫之间复合为患的规律,《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证治准绳》曰:“五气多相兼化,风燥同热化,湿同寒化。”《伤寒贯珠集》曰:“风寒之气恒相兼。”《温热经纬》认为,“暑湿易于兼病,犹之冬月风寒,每相兼感。”《重订通俗伤寒论》指出:“凡阳经表邪。传入太阴。往往脾湿与胃热相兼。”《伤寒指掌》曰:“江浙则湿热相兼。”《广瘟疫论》曰:“表、里、虚、实、寒、热相兼者不可枚举。”这说明历代医家对临床上病因之间的复合致病是广泛认同的。
二、中医复合病因存在的临床依据
1 中医复合病因常见于临床
临床上很多病因往往不能截然分开,常常是风寒、风湿、暑热、湿热、凉燥、痰湿、痰瘀、气血、风寒湿、风湿温、惊恐、忧思乃至六郁等相兼致病。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经常处于环境、心理、饮食等多种危险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中医复合病因致病会更常见于临床。
2 从证候反观病因组的广泛性
证,既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又是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审证可以求因,因而病因的多少可以通过证候进行推断。姚乃礼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483个证候中,系复合因素致病者占35.8%;何晓辉等编著的《中医150证候辨证论治辑要》[3]中所列150个常见证候,由复合因素致病者占35.3%。临床上如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热极生风证、肝胆湿热证、寒湿困脾证、温燥袭肺证、风寒表证、痰热壅肺证、痰瘀互结证等均是由复合因素致病而形成的。这说明从证候来看中医复合病因是广泛存在的。
3 从治法反观病因组的广泛性
“审因论治”,从治法也可以看出一个疾病的病因端倪。泛览张伯臾主编的《中医内科学》[4]教材,针对复合病因的治法如疏散风寒、疏风清热、祛风胜湿、祛风养血通络、补气摄血、清热润肺、清化湿热、益气养阴、益气活血、化痰清热、化痰利气、涤痰清火、疏肝泄热、开郁化痰、清热化湿、行气活血、养血润燥、补益气血、分利湿热、散寒行湿、化痰清火、清热润燥等在书[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出现了105处,这说明从治法来看中医复合病因是广泛存在的。
4 从复方反观病因组的广泛性
中医传统用药治疗,多采取复方,很少使用单味药。这是因为复方药物之间除了“引经”、“调和”、“抑毒”等作用外,还可发挥综合效能,具有多靶点作用的优势,而多靶点的作用往往能够解决多因素的问题。可以说临床上很多复方就是根据病因的复杂性而拟定的。如治气虚而外感风寒之参苏饮;治寒热往来而又大便秘结之大柴胡汤;气血两燔需清热与凉血同用之清瘟败毒饮;甚至还有治阴阳两虚,精血不足之龟鹿二仙膏;再如越鞠丸,其功能行气解郁,是典型的针对多因“气、血、痰、火、湿、食”郁结而组成的复方。对于症状非常复杂的疾病,有时还用许多药物组成的大方治疗,如双解散、资生丸、二十四味流气饮、回天再造丸等,这些复方无疑都是针对复合病因而组方的。这说明从复方来看,中医复合病因存在的广泛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中医病因组”说的建立
1“中医病因组”概念的提出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医学模式的改变,病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导致的现代疾病也越来越难治[5]。单一病因研究已经远远滞后于疾病发生和现代临床的需求。现代疾病的复杂性和中医病因理论的研究现状都要求我们对中医复合病因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开展对中医复合病因的研究,完善复合病因的理论体系,构建相关学说,深入探讨各病因之间的复合规律及复合病因的致病特点、机制、途径及预防止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证的疗效和防止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在有人已经开始关注复合病因,如对痰瘀、湿热、痰湿等复合病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在过去对单个基因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即一种疾病可能由于多个基因改变所致,而同一个基因的不同表达状态又可能造成多种疾病。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复杂的病因与所致病的复杂性,与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甚至有些思维和方法竟然惊人相似!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疾病在不停地演变,中医也应随时顺应这一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对中医病因学说理论和研究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受基因组说的启发,首次提出了“中医病因组”这一概念。
2 “中医病因组”的涵义
六淫、七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是中医的主要病因类型,同一及不同类型的病因之间均可以交叉为患,都属于复合病因致病的范畴,我们称之为“中医病因组”。
3 “中医病因组”的分类方法
按病因复合类型分类:第一个层次:六淫、七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内部形成“病因组”。暂分别称之为“六淫病因组”,如风寒、风湿、风寒、暑湿、风寒湿、风湿热等;“七情病因组”,如惊恐、忧虑等;“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病因组”,如痰湿、水湿、气滞血瘀等。第二个层次:六淫、七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交叉形成病因组。这一类病因组较为复杂,如寒凝血瘀、痰热互结、痰湿相兼、六郁等。
按病因复合的复杂性分类:二重病因组:六淫之风寒、风热、风湿病因组等,七情之惊恐、忧思等,病理产物之痰湿、痰瘀病因组等。交叉复合病因,如痰热互结、痰湿相兼病因组等。多重病因组:包括三重及以上病因组,如风寒湿、风湿热病因组,痰热挟瘀病因组、六郁病因组等。
4“中医病因组”的研究内容
“中医病因组”研究内容包括对多种复合病因从理论到临床致病特点的系统研究,以及同一病因组导致多种疾病和多种疾病与同一病因组相关性的研究。
“中医病因组”不是单一病因的简单组合。也就是说,如与“风”形成的病因组,不是将“风”与其他一种或多种病因致病规律的简单组合。二者形成以后,必然会导致很多变化。因此,需要对各个病因组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四、“中医病因组” 的研究思路
“中医病因组”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是一人、一个团队、一个单位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众多同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认为,其研究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  
收集古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历代医著中有关“二重病因组”(如风寒、痰湿、湿热)、“三重病因组”(如风寒湿、痰湿兼瘀)、“多重病因组”(如七情、六郁、六淫)的相关文献,构建“中医病因组”的信息库, 进一步整理相关理论,制定中医复合病因的标准。在中医教材的编写中增加有关中医复合病因的章节,系统讲解中医复合病因的致病特点、规律等。
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以某一病因组为切入点,宜先从“二重病因组”(例如痰湿、湿热、痰瘀)开展研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其在相关疾病中的反应机制。
3实验研究  
围绕临床常见的“二重”、“三重”病因组所致疾病开展研究,构建“病因组”的复合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疾病的“病因组”模型的反应机制和病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医病因组”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论证“中医病因组”假说,也为“多重”病因组的研究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为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14: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