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401|回复: 17

《伤寒论》解读——朱燕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mcc302 于 2018-11-15 20:28 编辑

大家好,欢迎新朋友,今天是每周经典时间,开始学习太阳病篇。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

太阳经特点:

1、太阳经是三阳,配寒水,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本于寒,标从太阳。

2、太阳膀胱五行属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太阳经气是水之气,从地下之水泉发出,上行天之表,一旦经气郁滞则水气潴留,从另一个角度看,水饮潴留与太阳水气不化相关。

3、太阳之气行于脉中则为太阳经脉,行于脉外则为太阳经,行于脉中应河流式运行,行于脉外应天周运行。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为最大的阳气,统主三阳,太阳之气行于脉之内外,行于脉外者,应天周运行,行于脉内应河流运行。脉外之气犹如天周运行于地外,在人则主周身皮肤毫毛所在的肌表;脉内太阳之气又如日升日落,主头太阳经脉运行,好像是日行于二十八星宿。

      首条**明确阐释脉外的太阳之气主全身皮毛,同时又进入经脉随经脉运行。

      太阳之为病脉浮,是说太阳之气行于脉外的部分,犹如天气周天运行,太阳运行于周身之肌表,太阳有病,则全身体表的阳气失调,脉象与之相应,因此表现为浮脉;头项强痛,是由于外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头项是天阳经脉所循行部位;所谓恶寒,是恶太阳本气, 《天元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六微旨大论》曰:“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六气皆然。”太阳以天之寒气为本,以太阳为标,或者说太阳以寒为本,热为标。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邪侵袭太阳脉外之气,全身体表阳气为风邪所伤,伤及肌腠,称为中风证。风性开散,风又源于寒气,风主动,也称为寒中之动气。太阳本寒而标为太阳,所谓发热,是风伤太阳之标阳所致;风性开散,卫气被风邪侵袭而开泄,因此汗出;风邪侵袭,卫气因风邪而开散,因此而恶风;风为阳邪,伤卫阳之气,两阳对抗,阳气开散,因此脉缓;风邪开散太阳体表之阳气,邪气郁滞皮下肌腠,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位于脉外之气被寒邪侵袭,太阳失调而病。寒邪与太阳标阳相遇而化热则发热,寒邪侵袭皮毛尚未得太阳标阳之热化,则不发热。太阳经气以寒为本,因此不论是已发热还是未发热,一定都恶寒。太阳经气主一身之肌表,其气被寒邪所伤,气机郁滞故而体痛;寒邪闭郁体表,肺主皮毛,肺气不舒,胃气上逆,因此呕逆;寒邪闭郁太阳经气,因而脉紧,所谓脉阴阳俱紧,是由于寒邪外闭皮毛、肌腠,营卫郁滞,也因此称之为伤寒。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周同样时间继续。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8-11-1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欢迎新朋友,今天是每周经典时间,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先看原文。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本节讲寒邪侵袭太阳经,可以很快传入少阴经。太阳是六气之首,阳气最旺,属于人之正气,寒邪伤人,根据六气周流顺序,首日为太阳,二日为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因此伤寒第一天,当是太阳经正气受邪。太阳经气不但行于脉外,也行于脉中,经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邪气侵犯脉外太阳经气,如果脉静而不燥动,是太阳经气能够抵御外邪,邪气不能从经入于经脉,而为不传。所谓颇欲吐,是说病人想吐而不能吐,同于少阴病的欲吐不吐之症;躁烦是少阴心火上炎,心肾不交之症;脉象数而急,脉数为热,脉急多寒,寒热相持是心肾水火不交之症,因此如果是脉不平静而燥动,是因为寒邪侵袭太阳,而太阳以少阴为本,太阳邪气传于少阴所导致。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本条文上接第四条内容,前面讲“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本条讲“伤寒二三日”。六经传变可以随经传,也可以表里传,前者是表里传,本节是随经传。伤寒二三日,是阳明少阳当令,如果没有出现阳明少阳病症,说明病气仅限于太阳所统的肌表,因而为不传。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冬伤于寒而即刻发病的为伤寒;如果冬季伤于寒邪,没有即刻发病,而是到了第二年春季,随着春季少阳生发而发病的,称为温病,即所谓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寒邪潜伏整个冬季后转为温病。太阳本寒而标阳,邪气郁滞太阳标阳,标阳随病气而化热,因此发热而渴,不恶寒。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8-11-1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又到了每周经典时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先看原文,


7.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诠释】本节**讲,如果是寒邪潜伏,发汗后在表寒邪应当可解;如果发汗后,不但寒邪不去,反而身体发灼热的,这不是寒邪潜伏,而是风邪潜伏,风为阳邪,所以发灼热,称为风温。风邪发散,潜伏在内,而发于肌表,因此阴阳脉都浮,阴脉为寸口脉,阳脉为冲阳脉;风邪开腠理,因此自汗出。风邪发散在表的阳气,郁滞经脉肌腠等形体,因而身重;风邪发散阳气,郁滞血脉,神藏脉中,神机壅滞不出,因而多眠嗜睡。风邪郁滞肌腠,肺气宣发肃降不利,因而睡息必鼾;经脉郁滞,闭郁心阳,心窍闭阻因此语言难出,属于风温的重症。如果被使用下法,消耗内在津液,初期可表现为小便不利,后期则因津液耗损,不能上注于目,双目失于濡养,而出现目直视;下焦水道不能约束而表现小便失溲。如果是被火攻,风邪与火相合,轻则发为身黄,重则心火上逆,表现如惊痫病的手足时瘛瘲等症,这是因为被火攻的逆症;如果再用火熏则为再逆,一逆尚可苟延残喘,度日如年,再逆则大限将至,性命难保。如此说来,风热之证,治疗应当以养血滋阴为主,不能用汗下和火攻的方法。


8.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诠释】《内经》有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阳本寒而标阳,少阴本热标阴。太阳受邪有发热和恶寒,如果病在太阳的标阳,则表现为发热;而病邪为寒邪所以恶寒。寒邪侵袭少阴经,病在少阴经的标阴,因此表现为无热,病邪为寒邪所以恶寒。《洪范尚书》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为火的成数,六为水的成数,因此发于阳者,七日愈,是火的一个周期;发于阴者六日愈,是水的一个周期。


9.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诠释】六气传运从太阳开始,每日一经,七日又回到太阳经,如此循环往复,运行无端。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由于太阳为三阳,气势宏大,位高阳盛,邪气来犯,与太阳在头部相争,因此头痛;六气循环一周是六日,到第七日,邪气已经与六经相争一个回合,这时太阳经气复来,于是正气恢复,当邪气退祛,无力与正气相抗衡,则头痛自愈。如果太阳来复的经气仍然不能胜于邪气,邪气则将循经继续传于阳明,这时候如果**阳明经,阳明多气多血,可防止邪气继续传变,因此可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8-11-1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又到了每周经典时间,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先看原文,


10.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诠释】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从巳至未上应当是9点到15点,三个时辰,六个小时,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太阳位置最高。天气出入于地中,又从地中发出,人得天气的相助,可辅助人的正气祛邪。天以六六为节,人有三阴三阳,对应一天六个时间段。人的太阳经气得天时之气,从巳至未上的辅助,两气相合,邪气相对不足,太阳经正气欲将病邪解除,因此称为欲解时。太阳之前是少阳欲解时,之后是阳明欲解时。


11.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诠释】风邪侵袭,邪气入里,缠绵难愈,所以在表之邪虽解,在里之邪却难以去除,称为“不了了”。风为阳邪,十二是六的倍数,六为水之成数,风之阳与在里的水之阴相遇,阳邪可解,因此是十二日痊愈。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诠释】本节讲太阳经气是以少阴**为本。皮肤是太阳在表的经气所主;骨髓是少阴在里的精气所主。身大热而反欲近衣,是说病在太阳标阳,热盛于外;而少阴阴寒之气盛于内。而身大寒却反不想多穿衣服,是病在太阳本气,寒盛于外,少阴火热之气盛于里。太阳本于寒水,而标于太阳;少阴本于君火,而标于少阴。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戳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诠释】此节论述桂枝汤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是因为太阳主表,阳气外浮而热自发;风性发散,伤及表阳,经云:“阳在外,阴之使”,阴阳互存,如果阳气外浮,阴中阳气浮散,阴津因此而不固,称为阴弱而汗出。如果风邪开始侵袭于皮肤毫毛时,而尚未入于肌腠,卫气受损,则有啬啬、淅淅、翕翕的表象。啬啬者,是皮毛栗栗的样子;邪在皮毛,所以啬啬恶寒;淅淅者,洒淅不宁之貌,肌腠未开,因此淅淅恶风;翕翕者,动起合聚的意思,太阳经的邪正之气相持状态,所以翕翕发热。风邪发散肌表,在表阳气不固,肺主皮毛,卫气发散,肺气随之上逆,所以鼻鸣;如果阳气卫外不固,阴津耗损,胃气随之上逆,所以干呕,桂枝汤主之。
桂枝气温色赤,桂树嫩枝,具木之少阳生发之性,又具火性,主祛风解表。风为阳邪,与寒邪相对,寒为阴邪;阳邪伤阴,阴邪伤阳。形为阴,气为阳,风邪伤及在表的营卫之气,伤及经脉肌肉等,与之相对的寒邪则伤及经气,六经之气,因此桂枝主解肌表,以及经脉之外的邪气;芍药气味苦平,芍药花有红白两种颜色,红色主火,血之色,白色主金,气之色,白芍入血分,主凉,养血,滋养脉中营血,肌肉中的精血,与脉外的桂枝相配伍,调和营卫,祛邪外出;甘草味甘,生姜味辛,辛甘发散为阳;大枣色黄,味甘,五果之一,五行属土,脾之果,主助脾气之转输而为胃行其津液。汗乃水谷之津,喝热稀粥以助药力。邪气可随发汗而排出体外,发汗后,体内空虚,所以要忌食生冷、肉面、酒酪、臭恶等物,以防伤及脾胃。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大家。
发表于 2018-11-1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好东西!收藏慢慢学习!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发表于 2018-11-1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第1 讲


大家好,今天是《伤寒论》第一讲,先学习《伤寒论》张仲景原序

【原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
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
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
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
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
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
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
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
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
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
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
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
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
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
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白话】

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
记载,每次都被他的突出才华所震撼。只怪当今社会上的读书人,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
究医药医术,上不能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下不能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中不能保
正身体的长久健康,以至于不能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想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乞求仰视
权势豪门,心急气燥,致力于追求名利;崇尚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忽略遗弃生命之道。
华丽外表,憔悴内心。如果皮肤不存在了,毛发又将依附在哪里呢?如果突然遭受外来邪
气侵袭,或者被不常见的疾病所缠绕,病患灾祸加临,方才震颤惊粟,于是降低志气,卑
躬屈膝,恭敬地祈盼巫术祝由,求神祷告,如果还是无效,则只好归咎于天,束手无策而
受败于邪气。把百年寿命,将宝贵的生命,交给平庸凡俗的医生,任凭其肆意处置。呜呼
哀哉!身体已经变冷,寿命已经消亡,神明已不在,变成幽灵暗鬼,深埋在九泉之下,再
哭泣也枉然。痛心疾首,全社会的人们都出于混沌不清的状态,不能觉悟清醒,不珍惜自
己的生命。如此的轻视生命,何来荣华权势呢?而且,进一步说,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
他人,了解他人;退一步讲,又不能爱护自己,了解自己的隐患,一旦遇到灾难,赶上祸
患,身处危险境地,蒙蒙顿顿,愚蠢得好像没有精神的幽魂。该是多么的悲哀啊!游走在
社会的人士,竞相追逐表面上的荣华,不知道保护身体的根本,忘我的为权势名利而殉
葬,险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曾经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至今,在不到十年间,
死亡的人数,占三分**,其中死于伤寒的要占十分之七。我为以前宗族的衰败和人口的
丧失而感叹,为那些过早死旺的,和无知枉死的,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感到悲伤,于是勤
奋研究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名家医方,以《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
论》《胎胪药录》等书为理论基础,结合辨别脉证,最终完成《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虽然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找到病证的发病的根源。如果能
准确的使用本书的相关内容,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问题都能通解了。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
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
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天有五行,以运化天地间万物。人禀天之五行,而生五脏,而生经络府俞,阴阳交会
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微妙,其中的变化难以穷尽,自己不是才智超群,怎能
探究其至极之理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
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从此以后,再没听说有名医了。当今的医
生,不想思考研求经典的旨意,用以延伸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
技,自始至终沿袭旧法;审查疾病,询问病情,总是听病人的介绍,稍作诊视,就急于处
方;脉只按寸口脉,来不及触摸尺肤,只触摸到手部,却不触及足部;人迎、趺阳、寸口
三部脉象不互相参照;按照自己的呼吸次数,数病人脉搏,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
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部脉诊未曾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
加诊察。正所谓管中看天,不能全面。这样想要辨别生死预后,实在是很难了。

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
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
孔子所说的话吧!(2018.9.14)
发表于 2018-11-19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第2 讲

大家好,今天是每周经典时间,继续学习《伤寒论》,上次介绍的是张仲景的原序,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宋朝高保衡等整理的宋版《伤寒论》,书中序言,“夫伤寒论,盖祖
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
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
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
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
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
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
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
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
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
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
谨上。”

【语译】本序是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宝衡、孙奇等人校订《伤寒论》所作,本书于
大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 年)刊行。《伤寒论》从此才有最终的定本,也就是后世所说
的宋本《伤寒论》,亦称治平本《伤寒论》。本序大意,《伤寒论》一书是医圣所著述,
以后历代医家未能比拟,正如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的序中所说:伊尹以亚圣之
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
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
述大圣人之意乎?《后汉书》中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名医录》中首次出现张仲景的传
记,说:张仲景是南阳人,名为机,仲景是其字。为人孝顺,做官廉洁,曾经做过长沙太
守。最初师从同乡的张伯祖学习中医,据同时代的人讲,张仲景的学识和医术已经超过了
他的老师,所著的著作精确而深奥,方法简单而详尽,非是普通人所能比及的。从张仲景
的《伤寒论》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唯有王叔和能真正学到了真谛,其间还有医家如葛
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辈,不是他们没有才华,而是他们自立学说,而不能
完全彰显《伤寒论》。北宋初年,开宝年间,其节度使高继冲,曾经重新编辑和记录,上
进皇帝,但其文理交错,未尝考正;历代虽然藏之于书府中,也缺少校对。使治病的医
生,没有机会了解到《伤寒论》一书。国家招募濡臣校正医书,臣孙奇也陆续被选上。百
病之急,也没有比伤寒病更紧急的,因此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
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布发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
谨上。(2018.9.21)
发表于 2018-11-2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cc302 于 2018-11-21 10:52 编辑

                      第七讲

大家好,今天是每周经典时间,继续学习太阳病,先看原文,


1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诠释】风邪袭表,病及太阳经脉,或郁滞经气,或郁滞脉气。使用下法后,伤及少阴阳气,寒水之气闭郁经脉,太阳经脉之气因此而上冲。营行脉中,肌腠在脉之外,桂枝汤解肌的同时,可从脉外解脉气郁滞。若不上冲,说明脉气尚未郁滞,不需要以桂枝解肌,因此说不得与之。


1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诠释】太阳病到了第三天,已使用过发汗,在肌表的风寒之邪已祛除,而里证还在,如果使用吐法而祛邪在膈之上,使用下法清其肠胃,使用温针通其经脉,而里证仍然不能祛除的,属于坏病。桂枝本为祛风之剂,祛除在肌表而经脉的郁滞,因此说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是说或者逆在膈,或者逆在胃,或者逆在经脉,当根据其病症所在病位,加以施治。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诠释】如果病人脉象表现为浮紧,并且发热而汗不出的,是由于寒邪侵袭,病在太阳经气,正邪相争于皮下之经气,非在肌腠血脉之处,因此不是桂枝的适应症。对于医生来说,这是常识,不能误判。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2018.10.26)
发表于 2018-11-2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 讲


大家好,又到了每周经典时间,我们继续学习太阳病篇,先看原文,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诠释】本节**是假借常饮酒的人,用来比喻病在皮毛和细小的络脉,因为《内经》
说:“饮酒者,随卫气先行皮毛,先充络脉。”病在皮毛是在气分,在肌腠之外;病在细
小的络脉则是在脉中。说明病不在肌腠和脉气,这时不能给予桂枝汤。桂枝主祛除脉气郁
滞,又桂枝汤辛甘发散,病人喝药后,可使邪气从皮毛入于胃中。又辛味走气,甘味缓
中,桂枝汤入胃后,使人呕吐的原因,是常饮酒的人,不喜甘味,甘味可缓中焦脾胃。
本节是讲甘味使中焦缓散,饮酒之人喝桂枝汤后会呕吐,是由于在皮毛的邪气,入于胃
中;第19 条讲服桂枝汤后呕吐,是因为辛味行于气分,而后络脉之邪,散于经脉而吐脓
血。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诠释】本节接着上节讲,在皮毛的邪气,不从肌腠入于胃中,而是邪气闭郁滞皮毛气
机的开阖,肺主皮毛,肺气逆而为喘。喘症的病人总是由肺失肃降所致,而脾为肺气之
源,脾气不能上输导致肺气不降,因此治疗以桂枝汤为主方,解肌祛风,加厚朴芳香化
湿,舒解脾气,杏仁则主要降肺气。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诠释】本节接着17 节讲服用桂枝汤造成呕吐一症,服用桂枝汤而导致呕吐,可能是因
为甘味缓散中焦脾胃,桂枝汤也味辛,辛味行于气分,可伤及细小络脉,因此服桂枝汤后
必吐脓血也。《内经》有说:“阳络伤则吐血。”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大家。(2018.11.02)
发表于 2018-11-22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 讲


大家好,今天是每周经典时间,我们继续学习太阳病篇,先看原文,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
子汤主之。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

【诠释】从20 节开始一直到29 节,仲景用十节篇幅讨论了太阳之气从皮表入肌腠,再
从肌腠外行于三阳经,内行于三阴经,有出有入,有升有降,最后二节讲的是太阳之气入
于太阴坤土之中,坤属地,而见三阴之证。

阳气虚弱,不能外固,并且脱而外泄,所以太阳病使用发汗方法,随汗出不止,如同
漏泄;肌腠形气不足,所以恶风;津液漏泄,因此小便难;阳气不足,而四肢为诸阳之
本,因此症见四肢微急;津液泄脱,无以濡养筋骨关节,所以骨属屈伸不利。治以桂枝
汤,其中桂枝白芍通心阳,解除肌腠血脉郁滞,血脉通畅,心火随脉入于肾水,以补充肾
水中的相火;生姜、大枣、甘草滋补中焦,以后天水谷之精补肾中**。加附子补少阴肾
阳,太阳以少阴为本,太阳得少阴之助,固其表阳。熟附子擅于走太阳经,生附子偏于
内,熟附以固补阳气外脱;生附子功擅回阳救逆,主阳气欲绝于下而手足厥冷。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主之。

【诠释】经云:太阳之下为少阴,病在太阳,少阴阳气由内而外助太阳之气,如果使用
下法,损伤少阴之**在下,在上的少阴之火则逆而不降,因此脉促胸满。桂枝汤祛风解
肌,解除脉气郁滞,通心阳,降心火于肾水。本证在脉气,不在营血,因此去掉白芍。如
果感觉稍有恶寒,说明少阴肾阳不足,因此要加熟附子,补肾中生阳。

上节讲的是太阳之气运行于皮表,本节讲的是太阳之气出入于外内;上节讲阳在外,为阴
之固,本节讲阴在内,为阳之守。


2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
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去节后仿此甘草各一两大枣四
枚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后仿此。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诠释】本节讲三阳经病在外,并且合并于太阳经。六经传变,六日一周,七日太阳,
八日阳明,九日少阳。症状表现如疟状,是由于少阳转枢不利所致;太阳经气与邪气相
争,所以发热恶寒;三阳气盛,所以热多寒少;病在三阳之表,邪气尚未入里所以不呕不
利。三阳有欲解时,是指日出、日中和日落之时,日出时而少阳初生,日中时太阳气盛,
日落时阳明气降,病发一日二三此,是因为病邪感遇三阳之气而发病,《伤寒论·辨脉
篇》有说:“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三阳在外与三阴在内相平衡,则脉微缓,
这是阴阳合和的现象,是病症将愈的脉象。如果脉微而恶寒,这是阴阳都虚,不能再用
汗、吐、下三法。三阳之气上注于面部,所以面色反有热色,三阳之气郁滞于上而不能顺
降,说明病症尚未祛除。之所以不能祛除的原因,是由于不能得小汗出,肌表营卫之气不
和,因此身体必痒,当以小剂量桂枝汤和麻黄汤,以桂枝汤解肌,麻黄汤解表。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2018.11.09)
发表于 2018-11-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cc302 于 2018-11-23 20:16 编辑

               第10 讲

大家好,又到了每周经典时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太阳病,先看原文,


2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诠释】风邪袭表,郁滞肌腠,而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以解肌,却心烦而表不解的,是由于在肌腠的邪气入于经脉,因此应当先**少阳经的风池穴和督脉的风府穴,然后再给予桂枝汤,祛除太阳肌腠的邪气,太阳病乃愈。风池风府为祛风的要穴,在太阳经的循行部位上,所以可以祛除太阳肌腠邪气。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    甘草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

【诠释】本节讲太阳经气从肌腠而外合于皮毛。本节接着上节讲,服用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的,是由于肌腠之气而外合于皮表,太阳标阳气盛,因此脉洪大而汗出。与桂枝汤如前法,是指喝热粥的方法,以助药力;如果服汤不解而外形表现类似疟症,一天发作两次,日中阳气盛,太阳之气从肌腠出于皮表,下午日西阳气下降,大阳之气从皮表入肌腠,邪气在太阳经,表现或寒或热,因此症状表现类似疟症,一日发两次。本证为风邪郁滞肌表,因此发汗必解,应当以桂枝二麻黄一汤共同组成合方以解肌表之邪。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汤方载阳明

【诠释】本节讲太阳之气入于肌腠,并且与阳明相合。本节同上节,服桂枝汤,表现为大汗出,是阳气盛于肌表,汗出必解。如果大汗出后,又大烦渴不解,而脉仍洪大的,这是由于太阳病气与阳明相交,病邪入于阳明气分,不在肌表,因此当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了,下周同样时间再见,谢谢大家。 (2018.11.16)
发表于 2018-11-23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cc302 于 2018-11-24 16:33 编辑

                第11 讲

大家好,昨天是每周经典时间,因为正值美国感恩节,昨天还有一个公益课,所以本周经典内容,今天发给大家,继续学习太阳病,先看原文,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二越脾一汤方;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后仿此;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诠释】本节以上讲的是太阳之气从皮表入于肌腠,而外行于三阳;从本节开始讲太阳之气从肌入里而内行于三阴。

本节讲太阳经气本寒标阳,外邪侵犯太阳,经气可以从本寒化,也可以从标热化,从寒化则恶寒,从热化则发热。本节讲的是太阳邪气从阳化,标热多而本寒少,表邪从肌腠而内陷入里,治疗应当以发越邪气外出。

太阳病发热恶寒,是说太阳有标本之气不同,病气发于标则发热,发于本则恶寒;而热多寒少,是因为本寒也随阳热而化,所以阳热多而本寒少;脉微弱是由于在表的阳气乘虚内陷入里,因此所谓此无阳也,是指在无表阳;由于在表无阳,所以不可发太阳之汗。由于表阳从肌腠入里,因此当以两份桂枝汤解肌,一份越脾汤发越内陷的阳气。石膏质地重,可入里,石膏纹理疏而与肌腠相似,味辛甘而发散,从里而外越。

脾为阴中之至阴,种植麻黄的地方一般冬季不积雪,说明麻黄能通泄阳气于地下,同时借石膏的导引作用,可以从里透发于肌表。从这里可以看出,太阳之气从表入肌而外合于三阳,从肌入里而内合于三阴,外内出入,环转无端。正常状态下,太阳之气从皮表入于肌腠,再从肌腠入于三阴,出入运行,如果太阳之气不病则无发热恶寒,如果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则病气随太阳经气内陷,因此本节以越脾方,发越在内的病气。
  

27.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诠释】本节讲肌腠之邪由此入于里阴。太阳病气在肌腠,因此服用桂枝汤,或者使用下法,伤及下焦阳气,太阳之邪由肌腠入于三阴,因此服用桂枝汤,仍然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太阳之邪入里之三阴,因此无汗;邪从胸膈而入于中土,因此心下满,微痛;脾不能转输其津液,所以小便不利;方用桂枝汤去桂枝,是说邪气已经不在肌腠;入于中土而津液输布不利,因此加茯苓白术帮助脾气输布,使入内的邪气能够从胸膈而外出。喝完汤药后,如果小便顺畅,说明脾气得以转输津液,病症因此而愈。

28.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俨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诠释】本节讲太阳之气从肌腠入于三阴,三阳属地上部分,三阴属于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由太阳所主,地下部分由太阴所主。三阴主精的收藏与化气,本节所讲为三阴气化失调。

寒邪外侵,邪气在表,所以脉浮;邪气从肌表入于肌腠,卫外之气虚,所以自汗出;太阳之气入于三阴,病在三阴,太阴受邪,脾气不能输布津液,所以小便频数而短;少阴心火受邪则心烦;少阴肾阳不足所以微恶寒;厥阴肝木受邪,所以脚挛急。

太阳受邪,太阳病气入于里阴,却给桂枝汤,以攻其表,所以表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成厥逆症状。咽中干,是病气在厥阴与少阳;烦躁,是病气在少阴与太阳;吐逆,是病气在太阴与阳明,是病气在三阴外及三阳,因为阴阳外内是相通的。

太阳之气内入,在太阴所主之地中,给予甘草干姜汤温太阴土气,以补充其阴中之太阳。如果厥逆症状好了,说明太阳之阳气得以恢复;足温是太阴土气和合,再以芍药甘草汤,以调和厥阴之气,其脚即伸。

如果胃气不和谵语,是胃气通过络脉上通于心,少阴君火亢盛至极,而导致胃气不和;神气烦乱而因发谵语,因此给予少量调胃承气汤以和少阴君火之气,以安少阴心主之神。如果重发汗复加浇针,神气外亡而阳气更虚,因此当以四逆汤主之。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下周再见,谢谢大家。(2018.11.24)
发表于 2019-1-30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啦!感谢无私奉献好资料!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发表于 2019-2-6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楼主辛苦啦!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发表于 2019-2-15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难学,特别是还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楼主的讲解,对学懂《伤寒论》很有帮助!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些条文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大家不妨看看胡希恕和刘渡舟对伤寒论的解释,两位经方**的诠释似乎更通一些,大家不妨合着对比看。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20-1-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啦!感谢无私奉献好资料!
发表于 2020-5-5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般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