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74|回复: 1

[看书吧]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 洞见【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 洞见
转自搜狐教育


科技进步带来不同以往的信息获取方式,比起深度阅读,孩子们似乎更多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进行“碎片式阅读”,或者基本不阅读。“碎片式阅读”胜在快速获取信息,但往往不便于深度学习和研究,加上目前网络信息来源繁杂,孩子能否从中获取真正的知识也不得而知。尽管如此,很多家长还是想着要是孩子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一本好书,慢慢爱上并享受阅读该多好啊!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刘京秋教授曾发表多篇文章支招;在《培养国际化人才:家庭教育的作为》一书中,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朱燕校长和麦克米伦全球教育集团前亚洲区总监Thomas Hayton发表了他们的精彩见解;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特别从亲子共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整理了四位专家的观点,谈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
围绕孩子的爱好,点燃阅读兴趣
细心观察,家长可以发现每个孩子在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爱好。所有爱好里,倘若阅读所占位置不是那么鲜明,甚至孩子还没有被点燃阅读兴趣,家长能怎么帮助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呢?刘京秋教授建议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她这样说道:
“即使不爱读书的父母,也能从兴趣出发,帮助孩子培养阅读爱好;结合阅读,可以在宽度和深度上拓展孩子的兴趣;为了陪孩子读书,家长自己可能也会发现读书的乐趣。”
e37ce767c8f146199f9f554df96a25ac.jpeg

刘京秋
美国东华盛顿大学教育系教授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具体怎么培养阅读兴趣,刘京秋教授分享了她先生的同事杰米和他女儿的故事。
杰米有两个女儿,分别是9岁的Jessica和7岁的Emily。杰米爱好户外运动,并时常带着女儿,于是她们也成了户外运动的爱好者。
与此相反,她们总是对阅读提不起兴趣,不能完成老师要求的“阅读作业”,更讨厌写读书报告。杰米有次去学校想问问老师怎么办,结果老师先问杰米:“你休闲时读什么书?”杰米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平时基本上不阅读。
了解到杰米时常带着孩子做户外运动,老师建议他:要像带着女儿们做户外运动那样,带着孩子们读书;先从阅读运动书籍开始,引导孩子们开展家庭阅读活动。
后来,因为杰米曾在滑雪中受过伤,他提议和女儿们一起去图书馆找“防止运动受伤”的书籍,她们欣然前往。回来后,Jessica写了一篇读书报告,并且作为“最佳阅读报告”展示在学校的校刊上。不仅如此,她通过阅读游泳训练教材,还将百米自由泳成绩提高了0.7秒。
通过这个故事,家长们可以看到如何沿着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第一步,陪孩子玩,培养孩子的生活兴趣;第二步,引导孩子阅读与兴趣有关的书籍。
刘京秋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读书不应该是逼迫的,更不应该是痛苦的。它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生活必需的***之一。作为父母,培养孩子至少一项生活乐趣,并顺着这项乐趣培养读书的爱好和习惯,不但有助于他们当下的学习,更为他们将来热爱生活、享受人生埋下了一粒种子。”(摘自刘京秋教授《杰米与2个女儿一起爱上读书的故事》)
阅读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工具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就有了开启世界的一把钥匙。拿着这把钥匙,他能获得更多知识,也知道如何运用语言与世界沟通。换句话说,交流的基础是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阅读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基本工具。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朱燕校长这样说道:
“读书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家长和孩子能够把这个习惯培养起来,这是一个让人身心愉悦的过程,我也希望有更多家长和孩子享受这个过程。”
54651a07212e4c169b4424b8ca5a4815.jpeg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朱燕校长
在“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2017)”发表演讲
那么,阅读是如何作为学习工具为我们所用的?朱燕校长的女儿研究生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但在她刚去英国念高中时,写论文也曾遇到过困难。她是如何跨越这个难关的呢?
女儿:妈妈,我在中国学习了9年英语,在英国学习了6年英语,但是现在写论文的时候,却写不出当地人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妈妈:其实你缺少了一个过程——读英文童话,缺少了阅读的积累。阅读实际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没有输入,写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此后,朱校长的女儿开始阅读原版英文小说,由简入繁,三年总计读了30本左右,阅读成了习惯,写论文也不再是难题。朱校长总结道,“对于孩子或家长本人,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培养阅读习惯都是不晚的。”
她建议家长:
  • 时常带孩子去特色书店,既是一种旅游,也是一种阅读的修行;
  • 阅读不仅让孩子收获了知识,也是对他们道德、品行、三观的塑造;
  • 家长多抽时间进行亲子共读,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 读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家长和孩子要享受这个过程。
“VIP原则”培养孩子阅读能力与习惯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只是个开始,要养成阅读习惯则要慢慢来。父母有意识地在家中营造阅读氛围十分重要,Thomas Hayton这样说道:
“很显然,我们不能期盼让孩子读更多书的奇迹在学校发生,我们必须让孩子在家多读书。作为父母,需要有一个系统带领孩子读书,我们一直在用的是“VIP原则”即多样性、输入和个性化三个方面。”

e8f1ae6b0e4840ae993ed4d1dc1703d3.jpeg

麦克米伦全球教育集团前亚洲区总监Thomas Hayton
在“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2017)”发表演讲
Thomas Hayton有一个4岁女儿,戴安娜。为了系统地带领孩子读书,他在家一直用“VIP原则”即多样性(Variety)、输入(Input)和个性化(Personal)。
  • “多样性”,为避免枯燥,阅读材料要多元,纸质、网络阅读都可以。
  • “输入”的方式有很多,边听边读,也可以看视频、卡通片,再阅读同样主题的书籍,让阅读充满乐趣。
  • “个性化”指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方式有多种,例如表演一个短剧。
上面提到看卡通片,家长也许觉得这不是严肃读物,不适合用来教孩子知识,其实不然。Thomas Hayton的儿子约翰,6岁的时候很喜欢火山和鲨鱼,对约翰来说,卡通漫画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若家长能陪着孩子一起看漫画,问他们许多关于漫画书上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义。而针对中国孩子学英文,看卡通漫画也不失为一个让学习变得更有趣的好方法。
除了获取知识和锻炼语言能力,家庭阅读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包括低阶思维能力(Lower Order Thinking Skills)——记忆、理解、应用和高阶思维能力(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分析、评价、创造。
为了更好地理解,Thomas Hayton分享了他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女儿戴安娜的思维能力。
戴安娜非常喜欢小红帽的故事。最开始给她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先问她:
“小红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引起好奇后,我打开书,和她一起看故事是如何发生的。慢慢地,戴安娜记住了这个故事。然后,我的问题变成:
“为什么小红帽要去她的外婆家呢?故事里的大灰狼想要干什么?”
“噢,不好啦,大灰狼想要吃了小红帽!如果你是小红帽,这个时候,你会做什么呢?”
“戴安娜,如果你这样做,你觉得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呢……”
渐渐地,戴安娜会自己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为故事的发展编写另一个结局。这就是她的思维方式发展到了高阶思维技巧——创造。阅读已带领孩子进入文字以外想象的世界。
此外,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认为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一起讨论书中内容,能够起到对孩子思维开发与训练的目的,也就是说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另一个高阶思维能力——分析。懂得分析与创造,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就能越发***地解决问题。
1e7f955c63a84d2a9177fa7818406c4b.jpeg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
在“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2017)”发表演讲
那么,从现在起,父母和孩子就一起踏上阅读之旅吧!
看了以上4位专家的精彩观点和我们的详细解读,您是否对培养孩子的阅读素养有了新的认知?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国际家庭教育的经验、理论,敬请阅读《培养国际化人才:家庭教育的作为》。
该书汇集34位全球顶尖学者与专业人才,全面解读国际化人才培养热点话题——全球胜任力、核心素养、人工智能、国际榜样、校长视角、中国式家庭如何与国际接轨。

整理:黄小芮(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审稿:李若曦(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蔡ys+3感谢提供分享 ,送花香香~~
收到3朵
发表于 2018-9-1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孩子读书看书必须有个环境和氛围才能够使孩子专注用心去面对,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所看到的氛围毕竟很少的,最好有家长伴随 读书看书也许会好些,不然很难有这个环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6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