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阳性的表病,脉浮显示病位在表。
为什么病位在表的阳性病脉就浮呢?中医的传统理论是天人相应,脉搏的跳动与身体抗邪的位置是一致的,身体抗邪的位置在体表,反应在脉上就是浮脉。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人体感外邪发热时,机体产生反应性心律加速,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因散热的需要,机体又产生调节性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现浮而有力的浮脉象。
头项强痛,头部症状从广义上说属表,头部是暴露在空气中的,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都属表。太阳病阶段,身体其实是通过出汗来排除外邪的,要出汗,体液就会往头部及上半身聚集,这也是出现颈项强痛的原因。
     恶寒,恶寒显然是通过体表来感受的,所以恶寒属表。
     从现代科学来讲,恶寒是人体发热后,与外界的温差变大,从而感觉到寒冷。
     总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都属表。如果发现一个患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 个症状中的任何一种,我们就考虑太阳病。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于有第一条症状的太阳病,如果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则称为中风。
我们在总纲说了,六经辨证之后,还要根据虚实情况进一步辩方证。那么太阳病根据虚实情况分为两大类,虚症称为中风,实症称为伤寒
汗出是身体丧失了津液,身体就相对虚了,津液丧失之后,脉管就不够充盈,于是出现脉缓。脉缓就是脉管比较松,是脉管里津液不足的表现。
恶风是身体发热后,体温与环境的温差变大,从而感觉到冷。恶风与恶寒性质是一样的 ,恶寒感觉到冷的程度更大一些而已。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个恶寒是表证,体痛也是表证,这个体是指的身体的肌肉、关节,属于表证的范围,在总论讲了,体表是与呼吸相关的部分,肌肉,关节这些都与皮肤相连,皮肤也是能够参与呼吸的。我们人的身体除了肺部,皮肤也参与呼吸,所以与皮肤相连的关节、肌肉的症状也属于表证。
呕逆,太阳病阶段,身体其实是通过出汗来排除外邪的,要出汗,体液就会往头部及上半身聚集。感觉体内有气上冲,出现呕逆的现象。
    脉阴阳俱紧,由于没有出汗,脉管中津液没有丧失,脉管充盈,有汗脉缓无汗脉紧。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你拿手一按脉,非常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
这是太阳病的实症。
太阳病虚症称为中风,实症就称为伤寒,根据虚实,先分两大类。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大多数疾病一开始得的都是太阳病,因为太阳属于表,属于人体抗邪的第一道防线。如果脉平静,脉不特别大,也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有心烦喜呕,这里用以指代少阳病。
   “若躁烦”,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脉数急也是内传阳明的表现。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没有发现阳明、少阳的见证,就不会传少阳、阳明了。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很像太阳病,但是发热而渴。这个渴是内热的一种表现,太阳病是表热,没有内热,因为内热,身体必然要出汗以降低体温,内热厉害,汗出多,从从而丧失津液而感觉渴。
     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太阳病,身上热,加大外边差距要恶寒的。它不恶寒,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里热过于强烈使得人体感到难受,而对这种内热难受的程度超过了对温差的反应。就不恶寒了。
这种病称为温病,因为肠胃没有食积,称为阳明外证,主要是白虎汤证,处于高热蒸发体液阶段,进一步,胃肠道体液丧失燥屎集聚就会转为承气汤证。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
息必鼾,语言难出。
温病属于阳明外证,应该用白虎汤,那么如果发汗,这个温病就会加重了,出现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等一系列症状,这些都是津液进一步丧失后的表现。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应该用白虎汤来治疗的阳明外证,下后伤津液,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的太严重了。无论下法、还是发汗法都会使得人体津液丧失,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眼睛失去血液的滋养,就发直。影响到膀胱,小便失禁。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微发黄色”,这也是津液丧失的表现,“剧则如(第二集)惊痫,时瘛疭”,严重的话,就一阵一阵的发惊恐,时常的抽,身上的颜色“若火熏之”,就像拿火烤过那个颜色。这是津液丧失,神经不得濡养而出现的症状。
“一逆尚引日”,“一逆”是指误下、发汗,人还能活些日子。“再逆”就活不了了。
这一段,阐述了温病的错误治法,伤寒论原文在此处没有讲正确的治法,于是有人就讲张仲景伤寒论不治温病,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因为温病属于阳明病,是阳明外证,仲景在太阳病篇,在没有阐述太阳病的治疗方法之前,不方便立即展开而已。阳明篇里讲“外证云何”,那就是指温病了。一般用白虎汤,渴呢就用白虎加人参。
从伤寒论的文字看,温病就是阳明外证,后世包括现代中医对温病的理解于此有所不同,凡是有内热的病都可以归于温病,所以按照后世的理解,少阳、厥阴、阳明都可以归于温病范围,因为它们都有内热表现。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
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就是说疾病的一始有这么两类表证,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的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个约略之词。现代医学也讲感冒7天自愈。至于阳数七,阴数六这些属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东西,估计是后人加的,我们知道伤寒杂病论在传抄过程中经常有后人把自己的看法添加到书上。书中五运六气的东西属于黄帝内经学说,与出自汤液经法的伤寒论是两个体系,很可能是后人加的。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七日自愈,符合现代医学。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个时辰,外界气温最高,显然有利于汗出病解。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大概就是在十二日痊愈。
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
皮肤,热在骨髓也。
   病有真热假寒
白虎汤证就有这个情形,外边手脚都凉,可这个人却烦渴饮饮,不愿衣被,实际是大热。他这个寒是个假象。      
真寒假热
四逆汤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也有。里头虚寒,外边反不恶寒,脸还有时候发红。
    中医要四诊合参,就是为了避免被假象蒙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