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82|回复: 3

从“治误”中吸取教训及宝贵的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 张子琳
“吃一堑,长一智”。历史上中医界多少先哲,无不是从多次惨痛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长期的磨练中积累经验,才有所成就。
张仲景因悲其宗族死于伤寒,发奋学医而作《伤寒杂病论》,成为一代医圣。
吴鞠通痛其子病瘟而茫然无措,终至发黄断命,有感于“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经十年苦攻,“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立三焦辨证之法,用六年时间写成《温病条辨》,使温病学说趋于成熟。
这都是前贤总结教训,独创蹊径,避免了重蹈覆辙而取得成就的范例。
中医治病之成败,溯其原因固然很多,如疾病之轻重,患者之信仰,医生之明察和药物之真伪等等。
但从医生主观方面讲,成功与失败,主要在能否准确辨证。能辨证准确,多获成功;反之即遭失败。
况疾病之寒热有真伪,虚实常交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故辨证准确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非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证经验,才能遇事不惑,临危不惧,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认清疾病本质。
笔者才疏识浅,岂敢比拟于明达、先哲?仅就自己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星点体会,列举一二,以供参考。
喘证当辨虚实
喘证关系生命之根本,故历来谓“危恶之候”。
喘证的临床表现复杂:有的病喘数十年,数经危笃而复愈;有的则突然发作而致不救;有的用补而奏效者,也有因补而致毙者。
自古及今,诸家说法不同,令人莫衷一是,故中医界有“内不治喘”之说,颇有一定道理。
喘有寒、热之差,肺、肾之别,痰、水之殊和虚、实之异,均当细辨。最关重要者,虚、实也。
张景岳曾有明训:“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为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日实喘,一日虚喘也。”此乃经验之谈。
笔者曾治五台县大建安村徐妻阎氏一案,颇有曲折。出诊刚到村,便有人说:阎氏昨晚几乎断命,并告诫须慎重开方。
见病人时,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痰稀量多,心慌,四肢厥冷,饮食不进,大便稀溏,左脉数而似有似无,右脉伏而不见,苔白滑,一派虚象。
询及既往,前医屡用豁痰理气之剂不效,后约因体温偏高,脉数而误用仙方活命饮,致病情更重,几乎丧命。合参上述脉症,证属气虚阳衰,急当回阳敛气,始有一线希望。
方用真武汤加人参、细辛、五味子,一剂后喘证缓解,三剂则转危为安。
但是如何辨虚实呢?古人有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外感为实,内伤为虚;新病为实,久病为虚之别。有以证分,有以脉辨,都有一定道理。
但临床上尤有虚而似实,或实而似虚之病,颇为棘手,临证时尚当综合分析,脉证合参,去伪存真,仔细辨别。
大抵实喘胸满息粗,声高气涌,以呼出为快,多新病,多外感;虚喘声低息短,慌张气怯,吸气尤难,多旧病,多内伤。尤须注意者,喘证大抵伴心慌,脉多数,或虚或实,更当细辨。
张景岳有言:“凡病喘促,但察其脉息微弱细涩者,必阴中之阳虚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虚者,必阳中之阴虚也。大凡喘急不得卧,而脉见如此者,皆元气大虚,去死不远之候。若妄加消伐,必增剧而危。”结合本例病人的证治,更知景岳言之可信。
治淋须分补泻
自古淋证有五:或曰冷、曰热、曰脊、曰血、曰石;或为劳、为气、为血、为膏、为石。治皆有别,其病机不外虚实二端。
《诸病源候论》说: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称之为淋。”所以治疗大纲当分补泻,始能不贻误病人。
兹举两例为证:
笔者尝治一位八十岁老人,素体尚壮,偶感风寒,咳嗽带血,大便不畅,小便癃闭。前医认为年老肾虚,故以固元为主,施以补药,不但不效,反而病情加重,小腹满急,不堪其苦。
脉象洪数,苔黄腻,诊为膀胱积热,治以清热利湿,五淋散合八正散加减,二剂而愈。
又曾治一男性,四十余岁,小便不利而痛,前医泥于痛无补法,用清热利尿法八正散之类,服后病情加重,点滴不出。
诊其脉象虚弱,苔薄白,并有腰痛体衰。参合脉证,诊为肾虚气弱,气化不行,非用补肾药物不能收效。方用济生肾气汤加减而愈。
以上二例,一虚一实,辨证清晰,即能成功。若辨证不准则治疗失败。然而此证辨虚实的要领何在呢?主要是脉证合参。上述二例,前医皆忽略了脉象的重要性而误治。
例一,人虽老而脉象洪数,愈补则愈滞,故病至小便癃闭,小腹满急,不堪其苦;例二,虽然淋沥尿痛,但脉虚,腰困,泥于痛无补法而愈疏通则愈虚,愈虚则病愈重,故用济生肾气汤而病去。
治急证、危证不可犹豫手软
中医对危急重证有一系列宝贵的治疗方法,如急救之方药,退热之刺血疗法,解痉之针法,回阳固脱之灸法等,可惜愈来愈少有人用,反说“中医不能治急证”,实在令人痛惜。
治疗急证,担一定风险,因证情危急,需当机立断,错过时机,即生死于反掌之间,任何犹豫、手软都将贻误病机。此时医生的责任应是在辨清病证的基础上“背水一战”,逆转病机,使急病转危为安。
余曾治本族姊妹重证一例,心慌,气喘急,四肢厥逆,出冷汗。上午请本村一位老先生诊治,用真武汤,方证尚洽,但未见效,下午病更重。
余诊时,脉极沉迟,苔白滑,此乃阴盛阳衰,已至虚脱危急之际。服汤药恐时不待人,急服龟令集三分**瓶,喘息稍缓,速煎附子30克,干姜30克,人参9克,炙草6克,煎当即服。一剂后便转危为安。
此例用真武汤尚非不确,主要误在病重药轻,不足以控制病情发展,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用药宜精细
药乃医生之兵器,用之得当治病救人,用之不当伤生害命。中药繁杂,药性各异,有毒性甚剧者,亦有一药具相反之功用者,更有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如对药物之性味、归经、功用、药量没有精深的了解,往往误病、误人。故医生不仅善于辨证,尚须精细辨证,谨慎用药。
附子为热药之君,回阳救急有起死回生之效,但用之不当,轻病转重,重病送命。
余年轻时随父习医于大同,因素体阳虚畏寒,一日晨起,空心煎服附子剂,随即进热粥一碗,饭后口舌麻木,接着全身麻痹难忍,慌然无措,问于家父,父曰:此服热药,复加热粥之故,过午当愈。待过午后,果然好转。
附子,大辛、大热、大毒,纯阳燥烈之品,煎剂宜凉饮,不宜热饮;治下焦病,用量宜大,不宜太轻,量小则往往刚燥之性发挥于上焦,量大力沉,则药达下焦,发挥治疗作用。
《神农本草经疏》列七十余证为不宜使用附子的禁忌证,并戒之曰:“倘误犯之,轻变为重,重者必死,枉害人命......宜谨审之。”
当归,临床常用之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止痛,血分病用之,总该有益无损吧!事实并非如此!用之不当,亦能为病人造成不堪忍受之痛苦。关键在于煎药方法。
一般说,用于活血止痛,宜短煎,不可久熬;用于补血、养血、通便,则当久煎。故有用当归剂治疗痛经者,服后反腹痛更甚,则多由煎熬太久之故。
医师,司命者也。学术宜精,经验宜宏富,临证治病应潜心细察,精细辨证,处方用药宜精细入微,连煎药方法、用药时间都与治疗息息相关。
程普明《医学心悟》开章第一卷即是“医中百误歌”有深意焉,医生应该细细研习,慎重对待。
本文选摘自《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赵尚华,张俊卿整理,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6月

发表于 2018-7-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宝贵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收藏并保存了。
发表于 2018-7-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前辈!!!!!!!!!!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8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