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40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相如:如何理解《伤寒论》风湿三方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0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01
原 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4)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三服都尽。

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02
讲 解


这2条原文和3个方证在《金匮要略》的痉湿暍病篇中也有,属于湿病,因为《金匮要略》中的湿病相对完整,也包含了以上2条原文,所以在大多数《伤寒论》教材中没有对此进行详细讲解。

要准确的理解这2条原文和3个方证,应该结合《金匮要略》中的湿病。


一. “风湿”应为“寒湿”


风湿,我认为是寒湿。

风不能成为一种***的病因,风是空气的对流,对流的结果是可以加速散热,人体受到风的影响就是散热加速,产生寒冷的感觉,所以风对人体影响的实质是寒,详细的讨论可参考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


二.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基本表现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第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结合《金匮要略》上述2条原文,风湿的基本表现就是一身尽疼烦或关节疼痛而烦。


三. 《伤寒论》第174条讲解


《伤寒论》中的第174条,即桂枝附子汤证和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证,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中是23条,桂枝去桂加白术汤也叫白术附子汤。

伤寒的病因是寒邪,体质强壮的人感受了寒邪就容易表现为太阳伤寒,即麻黄汤证;脾胃虚弱的人感受了寒邪就容易表现为太阳中风,即桂枝汤证。

单纯的伤寒和中风,病程一般不会迁延到八九天,但如果同时感受了湿邪,寒湿互结,因为湿性粘滞,不易速解,则病程可能会到八九天。

湿邪侵袭人体表现和寒邪很相似,都会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仲景将风湿(其实是寒湿)放在太阳病篇,是为了鉴别,因此,也有人将此列为太阳病的疑似证。

1

伤寒八九日,一开始病人可以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伤寒的表现,而病至八九日,就不是单纯的伤于寒邪,而是同时有湿邪。

风湿相搏,其实是寒湿相搏,寒湿阻滞,则身体疼痛,因为身体疼痛而烦躁不宁;湿性重浊,所以在疼痛的同时还有沉重的感觉,因为身体疼痛而且沉重,所以不能自转侧,就是身体转侧很困难。

2

不呕,是为了排除少阳病。

因为少阳是喜呕的,凡是外感病的过程中呕吐突出的要考虑少阳病的可能。

当然少阳的特征不仅仅是喜呕,而是以此为例强调要注意和少阳病鉴别,少阳病的气机不畅,三焦阻滞也可以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如第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不渴,是为了排除阳明病。

因为阳明为胃家实,即里热炽盛,热盛则伤津,所以阳明病口渴突出,凡是外感病过程中口渴突出的要考虑阳明病的可能。

当然阳明病不仅仅是口渴,而以此为例强调要和阳明病鉴别,如第219条的白虎汤证就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其病机是热壅气滞。

3

脉浮虚而涩,浮为外感的特征;虚为正虚的特征,即病人为虚弱的体质,不是强壮的体质,这是为了和体质强壮而感受寒湿的麻黄加术汤证进行鉴别。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其脉应该是浮而紧的,没有虚象。

涩是湿阻的特征。

结合后面的“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应该有大便溏,小便不利,即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14条所言“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湿阻气化不利和湿邪困脾的特征。

这是桂枝附子汤证。

4

桂枝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和《伤寒论》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相同,但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中的桂枝三两、炮附子一枚量要大。

桂枝辛甘温,发汗散寒祛湿,使寒湿从汗而去;还可通阳化气,恢复气化功能,使湿从小便而去;《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还可“补中益气”,因此桂枝还可以通过补中益气健脾而除湿。

炮附子辛热,逐寒除湿镇痛,是治疗寒湿疼痛的主药,和辛温的桂枝配伍,可以增强其功效。

生姜辛温,可以增强桂附的散寒除湿功能。

甘草、大枣甘平偏温,和桂附姜的配伍,即是辛甘化阳的配伍,可以增强通阳化气,散寒除湿的功能,还可增强补中益气健脾除湿的功能。

5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用了桂枝附子汤以后,大便从溏变硬,小便从不利变通利,看起来应该是病好了,为什么要去桂枝加白术呢?

就是因为病人的大便情况不是从原来的溏泻变成了正常的成形软便,而是变硬了,解得困难了,就是变成便秘了,所以才需要治疗。

便秘常见的原因是热结阳明和津伤,病人在便秘的同时没有阳明腑实证的特征,可以排除热结阳明。

小便自利,有没有小便太多而伤津导致便秘的可能呢?从去桂来看有这种可能,但是从加术来看则不是,因为白术并不是养阴生津通便的药,而是健脾的药,所以病人应该没有阴虚津伤的特征。

其病机应该是湿邪困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硬。

原来的小便不利是因为湿阻气化不利,用桂枝附子汤以后,气化已经通利,故不必再用桂枝通阳化气;加白术还有一层意思是,白术和附子配伍可以逐肌肉内的水气,即湿邪,即如方后注所云“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6

关于是否去桂,我认为也不一定,如果服了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后,病人好了,当然去桂就对了。

但是若如方后注云,“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那就是只加术不去桂,因为桂枝本身可以增强逐肌肉中寒湿的功效,即使小便通利也不必去桂,小便通利本身就可以增强去湿的功效,湿痹的治法本来也就是“但当利其小便”。小便虽利,但是湿邪未尽,同时小便利不是大便硬的原因,故可不去桂。

由此可见,用白术治疗的大便硬才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而成无已认为麻子仁丸证的小便数,大便硬是脾的功能被胃热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并将麻子仁丸证称为“脾约”,现在的教材和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成氏的观点。

回顾麻子仁丸的组成,是小承气汤和养阴润燥通便的药,没有健脾的药,证明麻子仁丸证和脾没有关系,所以不能叫“脾约”,更何况,《伤寒论》第179条明确的指出“太阳阳明者,脾约也”。

所以大家要将麻子仁丸证和这条联系起来理解,自然就容易明白成氏将麻子仁丸证解释为“脾约”是张冠李戴了,详细的讨论可参考《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四. 《伤寒论》第175条讲解


第175条的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即关节疼痛拘急,屈伸不利,不能触碰,是寒湿深入,阻滞骨节的表现,这是主症。

伴随症有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是阳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不能化气行水的表现。

这是甘草附子汤证。

甘草附子汤,以甘草附子名方,强调了甘草和附子的重要性。

附子辛热,散寒除湿镇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将甘草放在附子的前面,说明甘草更重要一些,病人的主症是关节疼痛拘急,屈伸不利,不能触碰,缓解急迫显得更重要,故用甘草缓急止痛,与附子的散寒除湿镇痛协同而增强止痛效果。

桂枝配附子,既可增强散寒除湿镇痛的作用,又可通阳化气,解决小便不利,微肿的问题,还可增强白术的益气健脾燥湿的作用;白术配附子,增强除湿的功能,白术配甘草,可以增强健脾燥湿的功能。

甘草附子汤以甘草为主,而附、桂、术并用。


五. 三方证的鉴别


桂枝附子汤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证:在桂枝附子汤证的基础上,大便硬,小便自利。

上述两方证为寒湿阻滞肌肉,以身体疼烦为主症。

甘草附子汤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本方证为寒湿阻滞骨节,以骨节疼烦为主症。


03
特异性方证构成


一. 桂枝附子汤证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二. 白术附子汤证
在桂枝附子汤证的基础上,大便硬,小便自利。

三. 甘草附子汤证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2# 沙发
发表于 2019-5-27 13:46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多谢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19-6-9 12: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9-10-30 14:17 编辑

风不能成为一种***的病因,风是空气的对流,对流的结果是可以加速散热,人体受到风的影响就是散热加速,产生寒冷的感觉,所以风对人体影响的实质是寒,详细的讨论可参考我的《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肖相如也许很熟悉伤寒条文,但本质上、思想上还是中皮西骨,对于风的理解就是空气,如果这样理解,寒就是温度低,温度低那只能引起冻伤,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温里药也就不需要了,喝一些热开水不就行了,何必搞什么温里药?热证是温度太高,喝点冰水解决了,何必用清热药?暑气也是温度高,干嘛不喝冰,为什么要用清热解暑药?燥邪是水分不够,那多喝水就行了?湿邪不会进入人体,那化湿药、祛风湿药也都不需要了,你试试西药的利尿药能不能治风湿?
       民国的彭子益就是这样理解的,所以他说六淫外邪不会进入人体,六淫的病证是“本气自病”,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解表药也就不需要了,理气药活血药不就行了,但是彭子益依然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解表的经方。一句话,用的还是那些东西,只不过解释变了,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美其名曰——独到见解!处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张锡纯也有很多西医的解释,在今天看来,这些解释往往比较牵强。然而,那是一个中医很无奈的历史时期,张锡纯的用心良苦是无可厚非的,而张锡纯的中医功底却是扎实可信的。今天,当我们看这些前人,要批判性地接受,经验可用拿来验证验证,理论嘛,审慎地去理解,切勿一看便以为是金科玉律。尤其是当今某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千万不要被其名气地位所迷惑,例如彭子益、肖相如,他们这种见解,本质上就是不懂传统文化,不信传统中医文化,他们还能接受的就是方证对应,然后拿西方物理化学来解释一番,骨子里还是对传统文化的迷惑和自卑,底气不足,但是表面上不承认罢了。 彭子益先生煞有介事地解释了一番,李可还把他捧为“张仲景之后的圣人”,我看着就是一个笑话。我的意思是,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真理必须要经得起反复验证和推敲的,如果这种理论只在某些地方、某种情况可以解释,拿到别的地方一用却不管用,这种理论站得住脚吗?李可的临床经验可以学习,但对于他的理念和见解没必要盲从。即使是一个赤脚医生,他在某个疾病,某方面有独到的疗效,我们都要去学习,但在理论和解释上不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因为经验可以误打误撞发现,但文化底蕴是很难改变的。言之有理可以接受,但无法拓展应用范围那就要考虑其理论的局限性和偏颇了。
        其实风是一种能量,一般看不见,空气对流那是“风能”在推动空气粒子,我们感受到的是空气粒子对皮肤的压力,看见树枝摇,那是气流推动的“风象”。六淫,多数是以能量的形式来直接影响人的,空气只是一种媒介而已。否则的话,对于中医的理解就偏了,就变成物理学的观念了,那就无非是空气和温度的变化而已,那理疗即可,何须服药。

        作为北中医的学生,我感觉肖相如的中医理念基本是“西化”的中医,中皮西骨。




4
发表于 2019-6-11 20: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愿咱们这个大家庭中镁一个朋友都有进步。
5
发表于 2019-10-29 2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huangshifu


说得好!!!!
6
发表于 2019-11-3 04:59 | 只看该作者
肖专家有些观点不能苟同。国内中医肾病的开路人,西化成分太多。其他如认为衰老的本质为肾虚,不尽然。写了很多书,学术地位蛮高,局势烦乱,非我等鸟辈能评述。
7
发表于 2019-11-3 06:06 | 只看该作者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9-6-9 12:09
风不能成为一种***的病因,风是空气的对流,对流的结果是可以加速散热,人体受到风的影响就是散热加速,产 ...

你说的这是目前中医界的一个普遍现象,何止是上述二位,纵观目前各中医大附院及中医院哪个不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呢,就连中医大附院***都喜欢要西医院校毕业生,而本家学生却不怎么受欢迎!
8
发表于 2019-11-23 22:1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朋友们对于中医医院不开中药方而常规用输液怎么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