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护理] 关于氧疗法,总结的很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氧疗法,总结的很好,快来看看!
来源 ICU护理之家

氧疗法是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ICU护理之家
分割线
缺氧的分类

(一)低张性缺氧

基本概念: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过低、肺通气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引起。
血气分析可见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动脉血氧含量(CaO2)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
常见于高山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
(二)血液性缺氧

基本概念: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和红细胞数减少或性质改变,使动脉血氧含量降低或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不足,引起的供氧障碍性缺氧。
血气分析可见血氧含量(CaO2)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一般正常。
常见于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症等。
(三)循环性缺氧

基本概念:由组织器官血液量减少或流速减慢而引起的细胞供氧不足,称为循环性缺氧。包括缺血性缺氧和淤血性缺氧。
血气分析PaO2、SaO2、CaO2一般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vO2)增加。
常见于休克心衰、大动脉栓塞
(四)组织性缺氧

基本概念:组织性缺氧指组织细胞生物氧化过程障碍,利用氧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
动脉血气分析PaO2、SaO2、CaO2正常,而静脉血气分析PaO2、SaO2、CaO2高于正常。
常见于***中毒等
吸氧适应症

血气分析检查是用氧的客观指标,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为10.6(80mmhg)~13.3kPa(100mmhg),当病人PaO2低于6.6KPa(50mmhg)时,应给予吸氧。
缺氧程度的判断


吸氧适应症

01
呼吸系统疾患,如哮喘·支气管肺炎·气胸·肺气肿·肺不张等,影响病人的肺活量者。
02
心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等,可使肺部充血而导致呼吸困难。
03
各种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如一氧化碳、**类药物中毒等,使氧不能由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而产生缺氧。
04
昏迷病人,如脑血管意外或颅脑素损伤所致昏迷病人,使中枢受抑制而引起缺氧。
05
其他,如某些外科手术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分娩产程过长或胎心音异常等。
氧气吸入的浓度及公式换算法

(一)氧气吸入浓度

掌握吸氧浓度对纠正缺氧起重要的作用。
(1)如氧浓度低于25%,则和空气中氧含量(占20.93%)相似,无治疗价值。
(2)如氧浓度高于60%,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则会发生氧中毒,表现为恶心.烦恼不安.面色苍白.干咳.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
(3)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同时并存者,应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
(二)吸氧浓度和氧浓度的换算法

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氧气筒和氧气表的装置
(一)氧气筒

总开关、气门
(二)氧气表

压力表、减压器、流量表、湿化瓶(冷开水或蒸馏水)安全阀
(三)装表法

***——装表——接湿化瓶——检查
氧气可{MOD}的时数=氧气筒内氧气量(升)-氧气筒容积(升)/每分钟用量(升)×60分钟



吸氧法

(一)鼻导管法
1、单侧鼻导管法将鼻导管通过病人一侧鼻孔插入达鼻咽部(鼻尖至耳垂的2/3),以吸入氧气的方法。此法可节省氧气,但因**鼻腔粘膜,长时间应用,病人会感觉不适。
2、双侧鼻导管法将鼻导管插入两侧鼻腔1cm吸入氧气的方法。此法病人无不适,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
(二)鼻塞法

鼻塞法将鼻塞塞入鼻前庭内给氧,可避免鼻导管对粘膜的**,病人感觉舒适,使用方便,两侧鼻孔还可交替使用,适用于长期吸氧的病人,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
(三)面罩法

面罩**影响病人饮水、进食、谈话等活动,且翻身易移位,适用于张口呼吸及病情较重的病人。
(四)、漏斗法

漏斗法使用简单,无**,但耗氧量大,适用于婴幼儿或气管切开的病人。
操作方法:将氧气导管接于漏斗上,调节氧流量,将漏斗置于距离病人口鼻1~3cm处,用绷带固定好,以防移位。
(五)、头罩法

头罩法简便、无**,能根据病情调节氧浓度,长时间吸氧也不会发生氧中毒,透明的头罩便于观察病情,适用于患儿吸氧。

(六)氧气枕法

氧气枕法适用于家庭氧疗、抢救危重病人或转移病人途中。
(七)家庭供氧方法

一般采用制氧器、小型氧气瓶及氧气枕等方法。
使一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持续低氧血症的患者家中进行氧疗,提高他们的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八)氧气管道化装置(中心供氧装置)

医院的氧气可集中由{MOD}站供给,设管道通至各病区、门诊、急诊室等。{MOD}站设有总开关进行管理,各用氧单位配有流量表,连接即可使用。
注意事项

0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放油,防热。①在搬运氧气筒时,避免倾倒,勿撞击,以防{MOD}。②氧气应放阴凉处,在氧气筒的周围严禁烟火和放置易燃品,距火炉至少5M、暖气片1M。③氧气表及螺旋口上勿涂油,也不可用带油的手装卸,以免引起燃烧。
02
使用氧时,应先调节氧流量,在插管应用,停氧时,应先拔管,在关氧气开关,中途改变氧流量时,应先将氧气管与吸氧管分开,调节好氧流量后再接上。以免因开错开关,使大量气体突然冲出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
03
用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定时测量脉搏、血压,观察其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呼吸方式等;还可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判断疗效,以便选择适当的用氧浓度。
04
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指针降至0.5MPa时,即不可在用,以防灰尘进入,再次充气时发生{MOD}。
05
持续鼻导管给氧的病人,鼻导管应每日更换2次以上,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导管阻塞,鼻塞给氧应每日更换,面罩给氧应4~8小时更换一次。湿化液应每日更换,湿化瓶和通气管应定期消毒。
06
对已用空和未用的氧气筒,应分别挂“空”或“满”的标志,以便及时调换氧气筒,以免急用时因错搬氧气筒而影响抢救速度。
用氧观察

01
缺氧症状患者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律变慢、血压上升、呼吸平稳、皮肤红润温暖,说明缺氧症状改善。
02
实验室检查主要观察氧疗后PaO2(正常值80~100mmhg)、PaCO2(正常值35~45mmhg)、SaO2(正常值95%以上)等血气分析指标。
氧疗副作用

01
氧中毒: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
主要症状
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
吐、烦躁、干咳。
氧中毒有两种类型
1).肺型氧中毒:发生在吸入氧之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肺活量减少,氧分压下降,肺部呈炎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出血和肺不张。
2).脑型氧中毒:吸氧的短时内出现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和死亡。故氧疗时应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严防氧中毒的发生。
预防措施
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及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02
肺不张:吸入高浓度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
主要症状
烦躁,呼吸、心律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昏迷。
预防措施
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03
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应加强湿化和雾化吸入。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
主要症状
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且有损纤毛运动。
预防措施
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此减轻**作用。
04
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
主要症状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转的失明
预防措施
应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05
呼吸抑制:见于Ⅱ型呼吸衰竭者(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的**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
主要症状
呼吸抑制
预防措施
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给氧,维持PaO2在8kPa(60mmhg)即可。
外因注意

01
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心跳正常或接近正常,则表明氧疗有效。否则应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02
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一般认为吸氧浓度>60%,持续24小时以上,则可能发生氧中毒。
03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使病情恶化,一般应给予控制性(即低浓度持续)吸氧为妥。
04
氧疗注意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内保持37℃温度和95%~100%湿度是粘液纤毛系统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条件,故吸入氧应通过湿化瓶和必要的加温装置,以防止吸入干冷的氧气**损伤气道粘膜,致痰干结合影响纤毛的“清道夫”功能。
05
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对鼻塞、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呼吸机管道系统等应经常定时更换和清洗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吸氧导管、鼻塞应随时注意检查有无分泌物堵塞,并及时更换。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疗
2# 沙发
发表于 2018-5-13 13: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不错,希望楼主能分享更多中心供氧方面的知识,希望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