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也有大小之分,感冒属于小伤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1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伤寒”这个名词也有大小之别。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冒,属于其中的“小伤寒”,而大伤寒又是什么呢?大小伤寒各自的定义、表现和治法又应如何理解?

小伤寒,病证名。指四时偶感寒气,或贪凉冒风,邪气但袭皮毛,不入于经络的病证。俗称“冒寒”。此名出现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之所以称“小伤寒”,一以表明此病证多轻浅,不同于“大伤寒”或称“正伤寒”;一以表明它毕竟为伤寒,也有可能发展成大病。就临床表现而言,小伤寒多见肤肌紧缩,皮毛粟起,头痛怕风,鼻塞声重,频打喷嚏,清涕时流,身不发热。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润。左脉弦缓,右脉浮。此病一般没有传变。治则是辛散轻扬,疏达皮毛。可用葱白香豉汤(鲜葱白5枚,切碎,淡豆豉9g、鲜生姜3g)水煎,取汁一碗,温服,覆被而卧。俄顷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腻数日。亦可用程钟龄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24g,陈皮12g,甘草9g,共研细末),每用三钱(6g)开水送服。或于临卧时用姜、葱汤送下,效果甚佳。夜晚睡前服尤好。一般一服即愈,最多两三服必愈。

大伤寒,病证名。又名“正伤寒”,名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大伤寒是人体感受寒邪、邪气深入经络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证。大伤寒与小伤寒是相对而言的,大伤寒病变深重,每多传变,而小伤寒则病变轻浅,但在皮毛,一般没有传变(参见“小伤寒”条)。大伤寒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季较多见,这是因为立冬之后,寒气凛冽,易伤于人。人体感受寒邪往往由于防御不慎,如露身用力而着寒、脱穿衣服而着寒、汗出当风而着寒或睡卧傍风而着寒。其病初起多在太阳经脉,症见头痛身热、恶寒恶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无汗而喘、胸痞恶心。舌多薄苔而润,脉多浮紧有力,或左脉浮紧、右脉浮滑。治疗方法当用辛温发汗,使周身汗出至足为度。《通俗伤寒论》出方为苏羌达表汤(苏叶、防风、杏仁、羌活、白芷、橘红、生姜、浙苓皮)。若患者为妇女,则宜用香苏葱豉汤(制香附、新会皮、鲜葱白、紫苏、甘草、淡豆豉)理气发汗。若患者为小儿,则可选用葱豉荷米煎(鲜葱白、淡豆豉、苏薄荷、生粳米)以和中发汗。这些都是太阳经表证标病。若发汗不彻,以致表寒虽散而水郁在里,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漓,舌苔纯白而厚,左脉弦滞,右脉弦滑,这是经邪传腑、太阳之本膀胱蓄水证,治当化气利水,可用五苓散治之,亦可从《通俗伤寒论》用苓术二陈煎(带皮苓、淡干姜、广皮、泽泻、姜半夏、猪苓、炙甘草)。

大伤寒每多传变,其传变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火化、水化和水火合化。从火化者,多少阳相火证、阳明燥实证、厥阴风热证;从水化者,每多阳明水结证、太阴寒湿证、少阴虚寒证;水火合化者每多太阴湿热证、少阴厥阴寒热错杂证,各以法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