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图谱] 甘露子:与草石蚕的纠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甘露子:与草石蚕的纠葛
              ——中草药植物小史12
2015年6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二区。
甘露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
甘露子,原产于我国,后引种到国外。
在我的家乡保定,这种东西叫“地露”,主要用于腌咸菜。保定最出名的咸菜“槐茂酱菜”,其主打品种“酱香什锦菜”中就有“地露”,另外还有“酱地露”这个单独品种。为什么要叫“地露”?本人虽去过“槐茂酱菜厂”采访,但当时没有想起来问,现在就只能瞎猜了。
一种可能:由于腌菜用的是甘露子的地下块茎,故名“地露”。
另一种可能:是“滴露”的谐音。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著)收载了甘露子:“甘露子,味甘,平,无毒。利五脏,下气,清神。名‘滴露’。”《饮膳正要》将甘露子列为“菜品”,与槐茂咸菜的用法一样,所以我猜测,槐茂的“地露”也有可能是《饮膳正要》中的“滴露”的谐音。
由于甘露子的地下块茎,看着有点儿像螺丝,有的地方就叫它“螺丝菜”;还有点儿像宝塔,有的地方就叫它“宝塔菜”。
我国种植甘露子不会晚于南宋。南宋周应合所著《景定建康志》就已提到甘露子。该书第四十二卷“物产·菜之品”下列十种蔬菜,其中就有甘露子。比此书略晚的《咸淳臨安志》(南宋潜说友著)还描述了甘露子的形态,其五十八卷“物產·菜之品”列出三十余种蔬菜,其中甘露子有注:“三四节连生如贯珠。”
南宋时期由金朝人撰写的《务本新书》除了介绍甘露子的种植方法,还分析了得名缘由:“白地内‘区种’,暑月以麦糠盖之,承露滋胤。甘露之名,岂非由是而得欤?然其味之美,亦诚足称其名矣。”此书已佚,稍后的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都引用了此书的内容,使得此书的一些内容得以保留下来。
元代王祯所著《王祯农书》(成书略早于《饮膳正要》)对甘露子的介绍则更为详细:“甘露子,蔬属也,苗长四五寸许,根如累珠,味甘而脆,故名甘露也。亦有野甘露。凡种,宜于园圃近阴地,春时种之,用麦糠为粪,地宜沾润为佳。至秋乃收,生熟皆可食,可用蜜或酱渍之,作豉亦得。”
到了明代,甘露子的称谓出现了混乱,有人开始用“草石蚕”来称呼它。“石蚕”是一种昆虫的幼虫,状似蚕,于水中附石筑巢,故名石蚕,而甘露子的地下块茎有些像“石蚕”,因此有人就叫它“草石吞”。
“草石蚕”这个名字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也是指一种根茎像石蚕幼虫的植物,最早收载“草石蚕”的是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放在了“草部”),书中这样描述其特征:“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而甘露子不生“石上”,而“生于湿润地及积水处”(《中国植物志》);叶子不似“卷柏”,而似薄荷,所以陈藏器所说的“草石蚕”,肯定不是甘露子。经考证,人们认为陈藏器所说的“草石蚕”,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的“圆盖阴石蕨”。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收载甘露子时,条目名称采用了“草石蚕”,因为他认为陈藏器所说的“草石蚕”与甘露子是同一种药物。他提示“草石蚕”之名出自《本草拾遗》,“自草部移入此(注:菜部)”,而将“甘露子”之名,列在诸多别名之中。
李时珍在“集解”中,汇集了四家有关草石蚕的论述,从唐代陈藏器、北宋苏颂的论述看,二者所指是原在草部的“草石蚕”,从明代汪机(编《本草会编》,可能最早将“草石蚕”之名用于甘露子)、汪颖(编《食物本草》)的论述看,二者所指是甘露子。虽然李时珍也发现“陈藏器言石蚕叶似卷柏者,若与此不同者也。”但还是言之凿凿地说:“草石蚕即今甘露子也。”
清代吴其濬虽然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中,指出潦草石蚕不是甘露子,但“姑仍纲目(《本草纲目》)旧标而辨正之”,仍称甘露子为草石蚕,并将草石蚕作为条目名称。
受《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的影响,连一些植物学著作也都采用“草石蚕”作为Stachys sieboldii Miq(甘露子的拉丁学名)的中文名称,如1952年出版的《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1953年《华北经济植物志要》、1957年出版的《中国蔬菜栽培学》(作者吴耕民)、1958年出版的《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检索表》,都是这么做记述的。
对李时珍的这一错误予拨乱反正的是《中国植物志》,在197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66卷中,不仅把“甘露子”作为Stachys sieboldii Miq的中文学名,还将“草石蚕”从甘露子的别名中剔除(所列13个别名中无草石蚕),并在文中明确指出:“本种在中日文参考书中常误从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作草石蚕,非是。”
但《中国植物志》的澄清,似乎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人们依然称甘露子为草石蚕,如1977年《辞海》出版第三版时,“草石蚕”的解释是:“即‘甘露子’。”到2009年出版第六版时,依然如故。
一些中药学著作甚至在提到Stachys sieboldii Miq时完全不提“甘露子”,而坚持用“草石蚕”。如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200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的《中药大辞典》第二版,均称中药草石蚕的原植物为“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
有的中药学著作则采用了列出两个同名条目的方法,解决这种“一名多药”的困境,如1977年出版的江苏新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大辞典》就是这么做的,前一条“草石蚕”称原植物为“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i Moore”,后一条“草石蚕”的原植物为“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这样的办法与中药现代化要求的“一药一名”,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目前做的最好的是1996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其将甘露子作为了Stachys sieboldi Miq的中文正名,而将草石蚕作为了别名之一。
甘露子营养丰富,药食两用,很有开发前景。宁夏贺兰县在甘露子的开发方面走在了前边,被称为“中国香螺菜之乡”。
另外,甘露子的花很好看,养两盆也是不错嘀!
甘露子在西方也受到欢迎。据说甘露子是19世纪下半叶,由中国传到西方的。
2015年6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二区。
2015年6月13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回苑。
2015年6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二区。
2015年6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二区。
2015年6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二区。
2015年6月15日摄于北京回龙观龙跃苑二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