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71|回复: 0

[经验交流] 呼吸衰竭,给氧有讲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医学之声  作者:月下西楼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的分类

在临床工作者,通常根据动脉血气将呼吸衰竭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具体如下:

1.Ⅰ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的特点是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障碍、肺动-静脉瘘等),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 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氧分压(PaO2)<60mmHg,同时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如慢阻肺

2、Ⅰ型和Ⅱ型呼衰的氧疗及机械通气方案相同吗?

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中指出:增强呼吸支持,包括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改善同通气等,可见吸氧是呼吸衰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增加吸入氧的浓度来纠正患者缺氧状态。

那么Ⅰ型和Ⅱ型呼衰吸氧治疗及机械通气的方案相同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具体有什么区别,以及其机制,具体如下:



1.吸氧浓度:

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①Ⅰ型呼吸衰竭为低氧性呼吸衰竭,较高浓度(>35%)给氧可以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会引起CO2潴留。

②Ⅱ型呼衰为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患者往往有通知功能障碍,氧疗时需注意保持低浓度(<35%)吸氧,防止血氧含量过高。

2.吸氧装置:

① 鼻导管或鼻塞:主要优点为简单、方便,不影响患者咳痰、进食;缺点为氧浓度不恒定,易受患者呼吸的影响。高流量时对局部鼻黏膜有**,氧流量不能大于7L/min。

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②面罩:主要包括面罩、带储气囊无重复吸氧面罩和文丘里面罩。主要优点为吸氧浓度相对稳定,可按需调节,且对鼻黏膜**小;缺点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咳痰、进食。

3.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时应用机械通气能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降低PaCO2;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使呼吸肌得以休息,有利于恢复呼吸肌功能。

200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无创正压通气临床专家共识中指出》:多种通气模式均有应用于NPPV的报道,近年来多数的报道采用辅助通气模式。对于Ⅱ型呼吸衰竭目前最常采用的模式是BiPAP模式;而对于Ⅰ型呼吸衰竭,CAPA和BiPAP均有较多的应用,Ⅰ型呼衰可首选CAPA。NPPV常用的通气参数的参考值下表:

参数
常用值
潮气量
6—12ml/kg
呼吸频率
16—30次/min
吸气流量
自动调节或递减型,峰值;40—60L/min(排除漏气量后)
吸气时间
0.8—1.2s
呼气压力
10—25cmH2O
呼气末正压(PEEP)
依患者情况而定(常用:4-5 cmH2O,Ⅰ型呼吸衰竭时需要增加)
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
6—10cmH2O

1、为什么Ⅰ型和Ⅱ型呼衰氧疗及机械通气方案不同?

Ⅰ型呼衰的主要问题在于氧合功能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因此给予高浓度吸氧后可以迅速改善低氧而不会引起CO2潴留;

Ⅱ型呼衰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患者往往伴有高碳酸血症,由于CO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和麻醉作用,此时主要靠PaO2的降低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来维持呼吸运动,若给予高氧,由于解除了低氧对呼吸中枢的**作用,产生呼吸抑制,从而加重呼吸衰竭,故Ⅱ型呼衰只能采用低浓度吸氧。

来源:医学之声
这就是Ⅰ型和Ⅱ型呼衰氧疗及机械通气方案不同的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