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21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技能资源]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哮病预防与调护

  预防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诱因的作用,故应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避免接触**性气体及易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宜戒烟酒,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辛辣、发物等,以免伤脾生痰。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哮病预防与调护。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散步或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调护方面:哮病发作时,尚应密切观察哮鸣、喘息、咳嗽、咳痰等病情的变化,哮鸣咳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对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肺结核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胸痹预防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激动;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注意劳逸结合,发作期患者应该卧床休息。

  2.注意节制,不过食膏粱厚味及烟酒**之品。

  泄泻预防与调护

  1.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冷水等;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2.增强体质

  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3.预防

  平素注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泻。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上应明确证型,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选方用药,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痢疾诊断

  1.接触史

  近周内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2.急性腹泻

  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3.血象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4.粪便常规

  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痢疾杆菌抗原阳性。

  5.急性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6.慢性菌痢

  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两个月以上。

  便秘诊断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工作情况,既往的患病史、手术史,特别是有无痔核、肛瘘及肛裂史,近来有无服药史,尤其是有无长期服用泻剂史,通过相应的检查尽可能明确导致便秘的原因。对中年以上患者,发生大便习惯改变,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渐改变为每3天或数天1次者,应警惕有无左半结肠癌的可能。


胁痛治法

  1.外治法

  (1)葱白20克,莱菔子15克,共捣烂后加热,外敷贴于痛处。

  (2)香附30克,盐适量,混合后捣烂,外敷贴于痛处。

  2.针灸疗法

  (1)体针:实证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用泻法;虚证取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

  (2)皮肤针:用皮肤针叩打胸胁痛处,加拔火罐。

  (3)耳针:取患侧肝、胆、神门、胸等穴,实证用强**,虚证用轻**。留针30分钟,或埋皮内针。

  3.饮食疗法

  (1)素馨花茶:素馨花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泡服。适用于肝气郁结型。

  (2)郁金三七花煲瘦肉:三七花15克,郁金1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瘀血停着型。

  (3)鸡骨草煲瘦肉:鸡骨草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湿热型。

  (4)沙参玉竹煲老鸭:北沙参、玉竹各30克,老鸭半只,加水煲至烂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肝阴不足型。

  中风针灸疗法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淋证针灸疗法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淋沥刺痛、溲之不尽等证而言,包括现代医学的泌尿系感染和泌尿系结石等病。

  1.主证

  排尿时茎中涩痛、淋漓不尽;或见小腹胀满,点滴难下;甚或突然腰痛;有兼尿中见血;或尿时挟砂石;或小便浑浊、粘稠如膏。亦有不耐劳累,遇劳而发作者。

  2.治法:以疏利膀胱气血、利尿定痛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3.处方: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

  加减:如尿血加血海、三阴交;小便如膏加肾俞、照海;少腹痛满加曲泉;尿中结石加委阳、然谷;遇劳即发者去行间加灸百会、气海。

  癃闭预防与调护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消除诸如忍尿,压迫会**,外阴不洁,过食肥甘辛辣,过量饮酒,贪凉,纵欲过劳等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尿路及尿路周边肿瘤等疾病,对防止癃闭均有重要意义。


2# 沙发
发表于 2016-11-30 17:33 | 只看该作者
血虚证症状

  体内血液亏虚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所引起,临床以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手足发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虚劳、眩晕、长期发热、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不孕,以及西医的营养不良、造血功能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经衰弱或出血性疾病等。

  血化生于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肾精,在气的推动和固摄下,运行不息,营养和滋润全身。若脾胃虚弱,纳食减少,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或肾气衰弱,**不足以化血,或热病伤阴耗血,或久吐久泻损伤阴津,或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失血过多等,形成血虚证。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爪甲淡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心悸失眠,舌淡或红,脉细等。因血虚不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失于濡养,故出现上述情况。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两脏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若心血虚,可见心悸,失眠,多梦;肝血虚则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若体内瘀血停滞不去,有碍于新血的生成,亦可成为血虚的病因。倘若祛除了瘀血,新血得生,血虚症状即可得到缓解,故有“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之说;相反,血液不足,无力运行,则瘀血难去。另外,气虚无力化血,也是血虚的原因;相反,气虚也可是血虚无以生气的结果。因此血虚与血瘀,血虚与气虚可互为因果。

  血虚证的治疗法为补血。常以四物汤为基本方,结合病因病位灵活加减。若疗效不显,可结合补益脾胃或滋补肾精法治疗。

  肺痨的类证鉴别

  1.肺痨与虚劳

  《内经》、《金匮要略》均将肺痨(痨瘵)归属于“虚劳”、“虚损”的范围,提示本病的发展每可导致患者身体日益消瘦,体虚不复,形成劳损。及至唐宋,因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乃进一步与虚劳明确区分开来,明清医籍有时将痨瘵附于虚劳之后论述,既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又有不同之处。

  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

  虚劳病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

  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2.肺痨与肺痿

  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3# 板凳
发表于 2016-11-30 17:34 | 只看该作者
急性胃炎(胃痛)

  A病机:饮食伤胃或情志不畅,胃失和降,胃络受损发病。

  B诊断:突发上腹胀,隐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呕血,黑便。上腹压痛,胃镜见胃粘膜弥漫充血,水肿,出血。

  C西医治疗:流食,抗感染,头孢,庆大霉素。保护胃粘膜:胶体铋。法莫替丁,胃复安。

  肠炎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常见,故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大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3~8天,少数病程较长。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镜检无白细胞,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亦可较长。

  3、侵袭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常见的有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杆菌等。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冻状,带脓血。常伴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出现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临床常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菌群失调。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的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

  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样细块(菌落)。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

4
发表于 2016-11-30 17:34 | 只看该作者
冠心病辩证分型

  1.寒凝心脉症状: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伴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黯淡,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内侵,胸阳被遏,心脉痹阻,故胸痛彻背;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胸闷,心悸气短;阳气不足,寒凝血脉,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黯淡,苔白,脉弦紧,均为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候。

  2,气滞血瘀症状:心胸窒门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偏气滞者,胸胁窜痛,牵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为甚,心悸不宁。舌黯,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故见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而痛;肝气横逆,则胸胁窜痛,牵引肩背;气滞血瘀,则心胸刺痛,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黯带瘀,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3.痰浊壅塞症状:胸闷痛,气短,形体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痰盛,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故胸闷痛,气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浊困脾,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盛之象。

  4.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或伴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脉涩滞,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气虚无以行血,则头晕乏力;气虚失摄则自汗;阴虚内热则盗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5.脾肾阳虚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或心悸肢肿,重则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胸阳不振,心血不利,可见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阳虚水气凌心测见心悸肢肿;肾阳衰惫,阳气欲脱,心脉痹涩,故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均为脾肾阳衰或阳气欲脱之象。
5
发表于 2016-12-24 22:38 | 只看该作者
溃疡性结肠炎的类证鉴别

  本病在临床上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自脓血为特征。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久痢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痢疾病位在肠。

  霍乱以猝然起病,上吐下泻,吐泻交作为特征,霍乱的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下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水,伴有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吐泻后,津液耗伤,出现消瘦、转筋;若吐泻剧烈者,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忧郁伤神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白芍。
6
发表于 2016-12-24 22:38 | 只看该作者
心脾两虚证

  证候: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肺炎喘嗽的辨证

  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7
发表于 2016-12-24 22:39 | 只看该作者
脾病虚证鉴别

  相同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肢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不同症:

  ①脾气虚:形体或浮肿或消瘦。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②脾阳虚:腹痛喜温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舌苔: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沉迟无力。

  ③中气下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坠重;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弱。

  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舌苔:舌淡苔白。

  脉象:细弱。
8
发表于 2017-3-6 19:5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更多内容,辛苦了
9
发表于 2017-4-26 22:18 | 只看该作者
很棒 谢谢楼主 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23: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