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学习脾胃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纸上谈兵1:口疮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8-10 21:2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药方故事 二则

孙思邈的三十个方子
传说,药王孙思邈从龙宫得到三十个方子,把它们混进他写的《千金要方》一书中。学医者,如能在书中找出这三十个药方,就能精通医道,药到病除。

盲人的药方
这是多年前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十几岁的盲童,跟他的老师学拉二胡,指望以此糊口维持生活。他忍受不了失明的打击和恶人们的歧视与**,痛不欲生,不想再活了。
老年的老师告诉他:有个药方,照方抓药吃了可以复明。最难做到的是一味特殊“药引”,需要拉断一千根丝弦。我老年得到这个药方,时间已经不够了,可是你不同,你是有希望拉断一千根丝弦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重见光明。随后把这个药方递给徒弟,让他珍藏好,不能给任何一个人看,否则药方就会失灵。
徒弟把它藏在二胡的鼓筒里,糊好,生怕丢失或者被人看见。其后,他苦学苦练,终于成为当地有名的二胡高手,能够借以维持家庭生计。终于在将近五十岁时,完成了这个奇特的“药引”---拉断了第一千根丝弦!
终于可以照方抓药,重见光明啦!他用激动的颤抖的双手,把药方递上药店的柜台。抓药的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了药方,说:这是一张白纸,没有一个字,你搞错了吧?盲人叫道:不可能!这是老师亲手传给我,我珍藏了几十年的药方,从来没有人看过、动过,你们再仔细看看。有好几个人围拢过来,传看了“药方”,大家真诚地告诉盲人,确实只是一张白纸!
盲人摸索着出了药店,趴在路旁的一块石头上,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天啊!老师欺骗了我,几十年历经磨难,我都抱着这个希望坚强地活下来,没想到竟是一张白纸!------。
哭着哭着,盲人突然止住悲声,省误啦。不是这张白纸“药方”,我能有勇气面对磨难,活到今天吗?我能够练出养家糊口的绝技吗?------。盲人不哭啦,郑重地收起“药方”,重新把它藏回二胡的鼓筒里!

或许,我也是在锲而不舍地寻找两个并不存在的“药方”?倒不是苦苦寻找,而是乐此不疲!
32
发表于 2016-8-13 17:06 | 只看该作者
斑竹,这应该加分吧?????
33
发表于 2016-8-13 21:3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彭坚经验方系列
原书副标题是:彭坚学术经验与临床心得集。行文表述与一般教科书和参考书有别。我缺乏实际经验,所以特别重视本文。仅凭阅读几遍,就能理解和掌握彭氏几十年的实际经验,显然不行!自己动手整理,毕竟有益理解和记忆。
我的理解,虽然前面有个类似概述的部分,主要还是按方剂来介绍其经验的。彭氏经验,与前面所学不是一个套路,融会贯通有困难,需要积累自己的实际经验。所以专题列出,与前述所学辩治理法并存,拟名“彭坚经验方系列”。

彭氏8方药类比较
彭氏临床经验,本症以阴虚湿热多见。按清热、祛湿、养阴、益气、和中、温阳、潜纳、其它,8类整理。这样做并不能完全反应组方规律,所谓“方成无药”,方剂不是简单的药味相加,更重要的是“相和”。比如,封髓丹方解,甘草能调和上下(不是调和药性),又能伏火,合黄柏甘苦化阴;合砂仁辛甘化阳。就不是仅仅药味归类,能够反映出来的。即便如此,看一下8方的药味类别,对理解方义和对应病机还是有益的。

1,加减黄连阿胶汤---心火炽盛,热重于湿。
清热:黄连10,黄芩5;      
养阴:芍药10,阿胶10,生地10,乌梅10,麦冬10,石斛15;
其它:莲子心5,合欢皮10,清心安神。清心,归类清热,不过主要是用于安神。

2,甘草泻心汤---湿热内蕴,寒热错杂。
清热:黄芩10,黄连5;
益气:炙甘草15,党参15,大枣10;
温阳:干姜10;
其它:半夏和胃降逆。

3,三才封髓丹---下焦湿热,气阴两虚。
清热:黄柏15;
养阴:天冬10,熟地10,
益气:党参10;
和中:甘草10;
温阳、潜纳:砂仁5,肉苁蓉10。砂仁有制约黄柏苦寒的作用。

4,甘露饮---阴虚湿热。
清热:黄芩10;
祛湿:茵陈10;
养阴:生地10,熟地10,天冬10,麦冬10,石斛10,
和中:炙甘草10;
其它:枇杷叶10,枳壳10,降肺胃之气。

5,口疮复发方---阴虚湿热。
清热:灯心3,莲子心5,竹叶心5;
养阴:玄参15,黄精10,石斛10,玉竹10;
温阳、潜纳:肉苁蓉15;
其它:藿香散脾火;梅花调肝气。

6,引火汤—1---阳虚火浮。
祛湿:茯苓15,勉强算作祛湿药。
养阴:熟地90,麦冬30,天冬30;
温阳:巴戟天30,
潜纳:五味子6克?

7,引火汤—2---阳虚火浮,痰火互结。
祛湿:茯苓15;
养阴:熟地30,山萸肉12,玄参30,山药12,
潜纳:五味子6,肉桂3。
其它:白芥子10,利气豁痰。

8,导阳归肾汤
清热:黄柏3,黄连1,
养阴:生地10,玄参10,麦冬15,石斛10,
和中:甘草3,
温阳、潜纳:龟甲10,肉桂0.6,
其它:蒲黄10,活血消肿止痛。

湿热问题?
彭氏按病机分为湿热内蕴和虚火上浮两大类。按所述病机,拟证候如下:

    病机分析                                  证候分类                       方剂
    湿热内蕴:                               湿热类:
1,上焦心火旺盛,热重于湿;         心火旺盛,热重于湿;      加减黄连阿胶汤
2,湿热中阻,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湿热中阻,寒热错杂;     甘草泻心汤
3,下焦湿热留连,气阴俱损;           下焦湿热,气阴俱损;     三才封髓丹
4,阴血不足,兼湿热内蕴。             阴血不足,湿热内蕴;      甘露饮、口疮复发方
     虚火上浮:                              浮火类:              
5,阳虚于下,火浮于上;                阳虚浮火;                     引火汤--1
6,---兼痰火互结;                         阳虚浮火,痰火互结;      引火汤--2
7,阴虚湿热而阴病及阳。                阴虚湿热,阴病及阳;      导阳归肾汤

从证候名称看,涉及湿热的有5证:1、2、3、4、7;显然,7个证候,肯定有常见和少见的问题,而且彭氏指出,本症以阴虚湿热多见,甘露饮为主方。
彭氏强调:“凡病机属于阴虚夹有湿热,是最难治疗的病”。这也符合本症缠绵难愈,复发性、慢性的特征。从理论上讲,湿热属邪气,阴虚属正气。与我的理解本虚标实相近,是部分“慢性炎症”的基本证型之一。所以学习阴虚湿热病机的辩治,其临床意义当然不限于口疮。
34
发表于 2016-8-14 21:45 | 只看该作者
湿热内蕴问题?
湿热------病因学:热邪与湿邪相合致病。当前,正值暑湿外环境,机体正气对内调节对外适应失常者,湿热病症相对增多。例如头面部、皮肤感染,胃肠、妇科炎症,关节肌肉风湿增多等临床现象,就与湿、热病因有关。
湿热------辩证学:审证求因属热与湿合。湿热证候的诊断,需要参考季节气候因素,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征象审证求因得出的结论。实质是机体抗病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的概括。
湿热证共同的特征是什么?不知道。不同之处:外感与杂病不同,杂病中的不同病症表现不同。复发性口疮中的湿热证有什么特征,或者说具备哪些指征可以判断有湿热病机?
《----辞典》:湿热内蕴: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的病机和证候。彭氏在本症中所说的湿热内蕴不限于此。

2,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证:舌苔厚腻,黄白相间,心下痞胀、经常腹泻
3,下焦湿热,气阴两虚证:舌红舌体瘦,苔薄黄,男子遗精,女子带黄;
4,阴血不足,湿热内蕴证:舌苔薄黄有津液,小便黄,大便偏干。
这是我能够想到的湿热证据。热象兼湿:如便秘尿赤舌苔薄黄属热,但是舌苔有津液便是兼湿。湿象兼热:如腹泻、白带是湿象,腹泻而苔厚腻黄白,白带而色黄,便是兼热。

问题出在:1,心火旺盛,热重于湿证。
湿热中阻在中焦,以脾胃或者说消化功能失常症状为主;下焦湿热在下焦,见肾膀胱经,或者说泌尿生殖功能症状为主;而本证在上焦心,心烦、失眠、多梦,神经功能症状为主。
从字面上讲,尽管热重于湿,毕竟还是湿热。所列临床表现:口疮红肿热痛,苔黄厚而干,舌边尖红;心烦、失眠、多梦。都没有看出哪里有“湿”,何以定性湿热?如果是舌苔黄厚腻或者有津液可以看做湿热象,而苔黄厚而干,应该是胃肠燥热?
能够想到的解释:使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有效,其中黄连10,黄芩5克都是清热燥湿药。而彭氏认定本症的基本病机属于阴虚湿热,所以即使见到实火征象(彭氏没有实火一说),也不离阴虚湿热病机,例如,可以把苔黄厚而干,解释为心火伤津,阴液不足。
这样的理解,有点儿牵强附会,问题在于按照彭氏用方指征,使用后是否有效,才是问题的关键!
本证,在前面方老李老的证治里,属于实火类的心脾积热或者心火上炎证。一方面,因为彭氏没有实火一说。另一方面,实火以清热为主,而本证彭氏使用多种养阴药,养阴大于清热,难以归为实火。

用药:从上述8方药类分析来看:
1,黄连10,黄芩5;  2,黄芩10,黄连5;            3,黄柏15;  
4,黄芩10;         5,灯心3,莲子心5,竹叶心5;  8,黄柏3,黄连1克。
清热燥湿的芩、连、柏占5方。灯心、竹叶药量药性平缓,也可以勉强算作清热利湿药。第6、7两方对应阳虚火浮,所以不用清热燥湿药。这可以作为彭氏按湿热论治的佐证。

治湿问题?
在8方药类分析中极少单纯的祛湿药。除了1方用茵陈清利湿热,2方用茯苓健脾渗湿,基本没有祛湿药。即使这两味药,也可以理解为是佐使以防止滋阴药副作用的。
治湿,分燥湿、利湿、化湿。而利湿易于伤阴,是中医常规,既然基本病机属阴虚,所以慎用利湿。苦寒燥湿、芳香化湿、辛温辛热的助阳制湿,也是处于辅助地位,不轻易使用利湿。
湿的问题,一是湿邪本身,二是养阴药的滋腻助湿问题,所以尽管没有直接的祛湿药,各方中苦寒燥湿的芩、连、柏;辛热温燥的干姜、半夏;辛温芳香的藿香、砂仁;以及肉桂也好,巴戟也好助阳药类,都可以理解为治湿药法?
具体临床操作,需要临证把握和经验积累,应该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所以彭氏才反复强调处理好阴虚、热、湿三者关系的重要性。

阴虚问题?
彭氏认为阴虚湿热是本症基本病机。上述8方药类,也以养阴药品种最多剂量最大。
从所列症状来看:
1,心火旺盛,热重于湿:没有明确的阴虚症状。要说有:就是熬夜或失眠所致的心烦、失眠、多梦。即使舌脉(彭氏只在两个病案中有脉诊,正文不提脉象)没有阴虚征象,仍按阴虚湿热,热重于湿论治,以黄连为例,8方3用,第8方仅用1克,第2方5克,本方10克,黄连用量最大。莲子心、合欢皮的清热作用较小,而养阴药还是有6味之多。
3,下焦湿热,气阴两虚:舌红舌体瘦,苔薄黄,遗精,黄带,腰酸膝软。
4,阴血不足,湿热内蕴:口疮红肿不明显,小便黄,大便偏干。
总之,彭氏所列阴虚症状,不像一般书上所说的典型,或者是叙述简略?

从用药来看:
所用8方中,除甘草泻心汤外,其余7方的养阴药如下:
1,白芍、阿胶、生地、乌梅、麦冬、石斛;
3,天冬、熟地;
4,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
5,玄参、黄精、石斛、玉竹;
6,熟地90、麦冬30、天冬30;(巴戟天30)
7,熟地30、山萸肉12、玄参30、山药12;(肉桂3,白芥子10)
8,生地、玄参、麦冬、石斛。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用于阳虚火浮的引火汤中,养阴药味少量大!或许是因为使用了引火归原的温阳药的缘故?
用药13味,按频率排列:
麦冬4、熟地4、石斛4、天冬3、生地3、玄参3、乌梅1、山药1、黄精1、玉竹1、白芍1、山萸肉1、阿胶1。

学到这里,我联想到一个问题:阴虚提示正虚,湿热提示炎症;阴虚湿热,提示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这也符合我关于炎症由急性---迁延---慢性;气分---血分---正虚的一般规律?所以阴虚湿热证,是慢性炎症性病症的一个重要治法。而处理好清热、祛湿、滋阴、益气、和中、温阳、潜纳,之间的关系,达到阴平阳秘的目标,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临床技巧?

仅凭个人理解,未必彭氏本义?有助记忆而已,关键在于学习用方指征和加减技巧。

35
发表于 2016-8-15 15:29 | 只看该作者
总结
复发性口疮辩治参考(1608)

辩局部
特征:
凹黄红痛愈又发,鉴别诊断莫疏忽!
定位:
脾窍于口舌窍心,喉肺咽胃整体因。
定性:
实火红肿热痛重,虚火淡红痛缓轻。
黄腻湿热阴伤燥,瘀暗硬结水泡风。

辩诱因
疲劳多气虚阴火;情志多肝经郁火;失眠多心火炽盛;便秘多腑生燥火;辛辣醇酒,脾经积热;月经房劳,相火妄动。

实火主方(自拟)
石膏15-30,栀子6-12,黄芩6-12,连翘12,甘草6,生地12,防风3-6,藿香3-6克。
便秘大黄芒硝;尿赤竹叶,兼湿薏仁;热重黄连元参,薄荷代防风。

石栀清热泻火,黄芩清热燥湿,连草清热解毒,生地清热凉血,防藿反佐发散。
分经定主辅:
肺热喉痛咳嗽多,咽痛渴饮属胃火;心烦失眠心火盛,便秘尿赤脾积热。
肝郁情志及月经,烦怒口苦胸胁痛。局部整体参舌脉,证兼湿热或伤阴。

虚火三证:
阴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加味(李振华):
知母12,黄柏10,熟地25,山药18,山萸肉12,丹皮10,泽泻10,茯苓12,天冬12,麦冬12,沙参12,玄参15克
偏脾阴虚,沙参麦冬汤加味;阴虚火旺兼湿热,甘露饮加味。
阳虚浮火
附子理中汤(李振华):
党参10,甘草6,白术12,干姜9,附子6克
湿阻中焦加茯苓泽泻。
气虚阴火
补中封髓汤(彭坚):
党参30,白术15,升麻6--30,柴胡9,黄芪30--120,砂仁10,黄柏15,泽泻12,甘草6克。

备选十方
1,加减黄连阿胶汤(彭坚)
黄连10,芍药10,黄芩5,阿胶10,石斛15,合欢皮10,生地10,麦冬10,莲子心5,乌梅10克
病机:心火旺盛,热重于湿。失眠为主为因,口疮为次为果。
指征:熬夜失眠引发,口疮红肿热痛;舌边尖红,苔黄厚干;心烦失眠。
加减:舌红干瘦,大便秘结,阴伤较重。酌减芩连,增强养阴。舌红干瘦薄白苔,大便溏,尚有脾虚湿不化,再加山药、苡米、茵陈、藿香。

2,甘草泻心汤(彭坚)
炙甘草15,黄芩10,黄连5,半夏10,党参15,干姜10,大枣10克。
病机:湿热内蕴,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指征:口舌生疮;舌苔厚腻,黄白相间;心下痞胀、不欲饮食、经常腹泻

彭坚:白塞征一例,去干姜加清热解毒凉血药。
温桂荣:口疮一例,加银花、元胡、苍术、茯苓、枳壳。
李发枝:口疮两例:制半夏24,黄芩10,黄连3,干姜9,党参10,甘草24克。特点是甘草量大,配等量半夏。明确提出甘草的类激素作用。

3,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  
党参10,天冬10,熟地10,黄柏15,砂仁5,甘草10,肉苁蓉10克
病机:气阴两虚,下焦湿热,或湿热上蒸。
指征:口舌生疮;舌红舌体瘦、苔薄黄;头晕、腰酸膝软,男子遗精,女子白带黄。

蒲辅周:封髓丹乃补土服火之方,土虚则浮火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生的口疮,脉虚者屡效。

4,甘露饮《局方》
生地10,熟地10,天冬10,麦冬10,石斛10,黄芩10,枳壳10,茵陈10,枇杷叶10,炙甘草10克
病机:阴虚湿热。
指征:口舌生疮,红肿轻,苔薄黄有津,小便黄,大便偏干。
5,治口疮复发方(耿鉴庭)
肉苁蓉15,玄参15,黄精10,石斛10,玉竹10,绿萼梅10,藿香5,灯心3,莲子心5,竹叶心5克
同上。兼呃逆、脘腹饱胀等。

6,引火汤—1《疡医大全》
熟地90,巴戟天30,麦冬30,天冬30,茯苓15,五味子6克。
病机:阳虚火浮
指征:口舌生疮;舌淡红,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红足冷。
7,引火汤—2《疡医大全》
病机:阳虚火浮,痰火互结。
熟地30,山药12,山萸肉12,茯苓15,玄参30,五味子6,白芥子10,肉桂3(巴戟)。
同上,兼咽喉痛有痰梗塞。

8,导阳归肾汤(邹云翔)
生地10,玄参10,麦冬15,石斛10,黄柏3,黄连1,龟甲10,甘草3,肉桂0.6(巴戟),蒲黄10克。
病机:湿热久羁、阴损及阳、虚火上浮、肿痛不消。

9,泻黄散(钱乙)
防风12,甘草9,藿香2.1,石膏1.5,栀子0.3克。
病机:脾胃伏火。
指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成人脾胃虚弱。
按比例、炮制、制散,小量常服,得效递减。

10,三加减胃风汤(吴雄志)
肺胃两清,兼以清心凉血,滋肾平肝。
竹叶9,石膏30,细辛3,栀子12,防风9,藿香9,
丹皮12,生地30,升麻15,黄芩9,郁金30,生甘草3克。
1,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不利加大黄,腑通则病减。
2,肝郁化火加青黛或碧玉散;肺燥口渴加玄参、桑白皮、天花粉;肾阴不足加淮牛膝、知母;无效加龟板、龙牡;或以肉桂粉1克,分三次吞服。痛甚加枣仁30克安神止痛。
3,挟湿加茵陈、车前子,或加六一散,或加封髓丹,兼有固肾之功。
4,初发不用当归,若反复发作或日久不愈或口疮将愈之时,复加当归。可再加生黄芪。

背记:
吴雄志:---但实火虚火多难截然分开,火旺则伤阴,阴伤则火动。诀云:“虚火实火,壮水即是制火,制火即可壮水”。
彭坚:---阴虚夹湿热者居多,用甘露饮加减非常有效,可以断根,但须讲究用药的艺术。---运用甘露饮时,须处理好阴虚、湿、热三者的矛盾,滋阴不宜太腻,以免助湿留邪,化湿不宜太燥,以免伤阴助热,清热不宜太凉,以免伤阳生湿,根据病情审时度势,灵活加减。同时,要劝慰患者耐心治疗,经过数十天,才能治愈。

局部外用:未定:局麻药+激素+抗菌药+辅料。
外敷疗法:未定。倾向足底敷药。
36
发表于 2017-9-9 12:46 | 只看该作者
大赞楼主!
我治疗自己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是用维生素B族坚持吃一二个月,以后遇到压力、熬夜、疲劳等再补充些,最好提前补充,已经发作的时候加维生素C含片(500-1000mg),贴在疮口处(很痛)好得快。
这个办法基本上治好了全家的复发口腔溃疡。
我在上海开软件公司的几年,几乎是每个月都有半个月的溃疡状态,痛到麻木,吃药不好,不去管了。
后来因老妈生病医治无效接回家,开始发狠学中医给老妈治,后来老妈身体好了,我也学了不少好办法,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自己就能解决。
最初自学时有看美国戴维斯的《吃的营养科学观》,试验过后效果不错,奉为经典,买了几十本发给亲朋好友。我姐一家也是靠维生素知识治好了口腔溃疡、妇科炎症和熬夜疲劳等几个问题。我在云南雨崩原始森林旅游期间,同游的一个经常感冒的18岁小伙刚进山就发高烧,也是我给你了几片维生素B和C,再加上推天河水治好了,第2天竟然行动如常,他姨说这在家的话要打上半个月吊瓶才能好。

现在我主要***灸,全家都经常艾灸保健和治病,效果非常好,有机会你也可以试试,我感觉艾灸非常适合偏远地区,几乎可以治百病(但不治百人),我也改行在研究艾灸的相关设备和药材,这么神奇的东西应该继承和发扬。

也学了伤寒、金匮、内经等中医典籍,但仍不太习惯开药,因为药太苦了,我自己都喝不下去,就不再劝别人喝了,一般大病小病,艾灸也可以解决,舒服得很。

看了你的文章,补充一个方法: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傅青主治疗口舌生疮的一个妙方——准备石菖蒲3克,黄连6克,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
任之堂有说单味石菖蒲漱口,即可消除口疮。
我想有需要的可以试试。
37
发表于 2018-7-29 14: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心了!必须点赞
我的看法是胃肠功能紊乱或者有慢性炎症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障碍所导致的,楼主昵称是学习脾胃学,相信应有独到的心得,希望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8:2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