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08|回复: 1

王季儒风温治验------- 无名高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无名高热,凡用各种抗生素不能退热,而又查不出任何原因,无以名之,故名无名高热。无名高热,为临床常见病,常有高热数月不退者,按其症状,当属风温范畴。但其证不一,治疗各异,仅就个人所见者,有的属于阳明经证,有的属于少阳经证,有的属于少阳阳明并病,有的属于阴虚血热。兹分述如下。

    阳明经证高热不恶寒,或头痛、咳嗽,或周身无力,脉数大。宜白虎、桑菊合剂。处方:生石膏30g,鲜芦根30g,桑叶10g,菊花10g,薄荷5g,僵蚕10g,蝉蜕5g,忍冬藤30g,连翘15g,滑石15g,栀子1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此型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于热入气分,故以白虎汤大清气分之热,桑叶、菊花、薄荷、芦根辛凉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僵蚕、蝉蜕清化透邪,滑石、栀子引热下行,羚羊角粉清热透表。总之,此方为清热透邪之剂,使热邪从表里双解。此型临床最为常见,各种抗生素都已用尽而不见效,往往一药而愈。偶有不效者,其热必昼甚于夜,重在肺经气分,加黄芩30g,其热必退。

    少阳经证寒热往来,形同疟疾,经久不愈。其规律为先恶寒,继而高热,然后出汗热退,每日如此。常用药为柴胡桂枝汤。药物组成:柴胡5~6g,黄芩10g,甘草3g,清半夏9g,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9g,桂枝1g,杭芍9g。

    少阳经证,为邪在半表半里,外与阳争则恶寒,内与阴争则发热。柴胡、桂枝可以透邪外出,但须借助人参、甘草之补中,扶正以祛邪;半夏、生姜辛开腠理,使半表半里之邪从表而解;黄芩清热退热;桂枝配芍药可以调和营卫,且使桂枝勿过辛散。所以用桂枝者,以其辛温以祛外寒。此病必须先解其寒,寒解则热自退。如单纯清热而不祛外寒,则寒不解而热不除。因此,服药期间必须在恶寒前2小时,当头痛时,先除外寒,其热自止,否则效果不显。小柴胡汤称为和解剂者,是和其中而解其外。和其中是扶正以祛邪,使邪不内陷;解其外是使邪仍从表解,此“安内攘外”之意也。

    少阳阳明合病初起寒热往来,继则不恶寒而发热,定时发作,得汗热退,头痛胁满,脉弦数或滑数,宜柴葛解肌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5g,葛根10g,黄芩10g,生石膏25~30g,僵蚕10g,蝉蜕5g,忍冬藤12g,连翘12g,半夏9g,广皮6g。

    柴胡、黄芩解少阳之热,葛根、生石膏解阳明之热,僵蚕、蝉蜕清化透邪;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半夏、广皮宣中和胃。合而用之,故治少阳阳明合病。

    阴虚血热一般为病久阴伤,热入营血。舌质嫩红,脉象细数或数而无力。

    无名高热典型案例解析

    典型案例1患者,男,30岁。初诊于1974年11月18日。主诉于1974年6月因左侧牙龈脓肿,切开引流。脓肿消退,但持续发热39℃左右。后疑为伤寒入传染病院。经各种检查,排除伤寒。又转入某医院住院治疗,服用激素、抗生素等。一般体温38℃左右,服激素后可减至37.5℃。但激素一减量,体温立即回升。曾做各种检查未能确诊。住院2个月,出院后仍以激素维持。现心慌,周身无力,关节疼痛,大便干,出汗。每日服激素类药物。体温37.5℃,脉象滑数而无力,舌质嫩红。温热日久,耗伤阴液。阴愈伤而热愈盛,热入血分,以致心慌、自汗、无力、便干,拟养阴凉血,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地30g,杭芍12g,丹皮10g,栀子10g,黄芩10g,石斛12g,广角粉1.5g(冲)。

    此方连服6剂,激素类药物减量,体温恢复正常,无自觉症状,脉缓和。嘱其原方再服,巩固疗效。c!p,

    按 此例发热半年,用激素未能控制,亦未查出发病原因。初诊时认为温热伤阴,热入血分。以其舌质嫩红、脉滑数无力,系阴虚血热之象,遂用犀角地黄汤为主。生地、丹皮、广角以清血热,杭芍以敛阴,栀子、黄芩以清热,石斛生津以补虚。喻嘉言说:“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本例系属阴虚,故以石斛、生地生津液以补虚。用药数剂而愈。以上所举无名高热,仅限本人在临床所遇到者,当然不够全面。但仅就此四型而言,皆是服用各种抗生素,未能取得疗效,经过多种化验,亦未能找出发病原因,虽皆名无名高热,而治疗各异,然疗效则一。故临床治病,必须以辨证为首务。

    典型案例2患者,男,17岁。初诊于1947年4月12日。

    初由发热头痛,风温外袭,误用辛温表散,热邪更炽,上蒙清窍,以致神昏谵语,舌强言蹇,烦躁不安,小便赤,大便2天未解。舌苔微黄,脉弦滑而数。是热邪入营,内犯心包,亟宜辛凉清化,芳香开窍。处方:生石膏30g,知母9g,忍冬藤20g,连翘20g,僵蚕9g,蝉蜕5g,薄荷5g,栀子9g,胆草9g,滑石12g,天竺黄9g,九节菖蒲9g,川郁金9g,竹茹12g,瓜蒌30g,安宫牛黄丸1粒。

    复诊,药后神志已清,大便未行,发热头痛未止,烦躁尚未全减,舌苔黄糙,脉仍滑数,仍以清热解毒,兼通阳明。处方:生石膏30g,忍冬藤20g,连翘20g,知母9g,僵蚕9g,酒军9g,枳实6g,元明粉9g,竹茹15g,蝉蜕5g,苦丁茶5g,蔓荆子炭3g,羚羊角粉0.6g,紫雪散1.5g。

    三诊,大便通行,烦躁已愈,身热渐退,头痛已轻,脉尚滑数,再以清化。处方:生石膏25g,鲜石斛25g,知母9g,栀子9g,忍冬藤15g,连翘15g,苦丁茶5g,蔓荆子炭3g,薄荷5g,杭菊9g,荷叶12g,焦栀9g,羚羊角粉0.6g。

    四诊,前方连进2剂,诸证均愈,脉静身凉,知饥思食,当节饮食,以免食复,药宜清热养阴以善其后。处方:鲜石斛30g,麦冬15g,竹茹12g,知母9g,栀子9g,玉竹9g,忍冬藤12g,连翘12g。c!p,

    按 此例初患发烧头痛,本是风温之象,如用辛凉解肌,可一药而愈。而误用辛温发汗,汗未出而热更炽,热陷心包,上蒙清窍,以致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营两伤。故用生石膏、知母、僵蚕、蝉蜕、薄荷辛凉清化以清气分;忍冬藤、连翘清热解毒;栀子、滑石引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解;胆草清肝胆以清头目;竹茹、瓜蒌清胃化痰润便;安宫牛黄丸、天竺黄、石菖蒲、郁金芳香通窍,以祛痰热,而复神志。服药1剂神志即清,二诊改用清热通便,取其腑气通则表自和之意。

    典型案例3患者,男,3岁。初诊1947年10月12日。

    初由感受风温,发热呕吐,失于疏解,仅用宣导,以致大便后表邪乘中气之虚而内陷。神志昏迷,冷汗自出,昼夜昏睡,涕泪皆无,目不能视,口不能言,左手足不能动,体温清冷而不热,脉象稍数而无力。中西医治疗无效,势已入于危途。故予清化温通,透热转气。若能身转温,汗出,可庆转机。处方:僵蚕9g,蝉蜕5g,牛蒡子9g,天竺黄9g,藿香6g,佩兰5g,辛夷3g,六一散10g,忍冬藤12g,合欢皮12g,鲜石菖蒲9g,荷叶一角,苏合香丸1粒和入。煎1茶杯,每服2羹匙,隔2~3小时服1次。

    二诊,昨服药后,汗出濈濈,黏且臭,神志似转清醒,呼之已知回应,身体已能转动,目有泪意,口有涎液,是津液有来复之渐,均为佳兆。但病势危重,尚未脱离险途也。处方:僵蚕9g,蝉蜕5g,合欢皮12g,天竺黄9g,辛夷5g,桑寄生9g,竹茹9g,清夏2g,牛蒡子6g,忍冬藤9g,鲜石菖蒲9g,荷叶一角,苏合丸、局方至宝丹各和入1/3粒。

    三诊,神志似明似昧,黏汗续出,瞳孔扩大,故不能视。脉转滑数有力,体温和缓,内陷之风温有启发外达之势。再以清化厥少而通神明,以冀再有进益。处方:石决明9g,生鳖甲5g,鲜芦根15g,僵蚕9g,蝉蜕5g,竹茹12g,天竺黄9g,辛夷5g,益元散9g,忍冬藤9g,局方至宝丹1粒

四诊,神志似已清爽,右目似已透明,左手足已能活动,脉仍滑数,证象逐渐好转,仍按前方出入,以冀出险履夷。处方:生石决明15g,鲜石斛9g,鲜芦根15g,僵蚕9g,蝉蜕5g,知柏各3g,滑石9g,磁朱丸5g,忍冬藤9g,天竺黄6g,桑寄生9g,竹茹12g,辛夷5g,栀子3g,合欢皮12g,鲜石菖蒲9g,局方至宝丹1粒和入。ayn,

    五诊,连进芳香化痰,证象逐渐好转。神志已清,然仍不甚灵敏,视力尚差。左手足虽已能动,尚不甚利。小溲气味颇重,大便七八天未行,脉滑数,再按原方出入。处方:生石决明12g,鲜石斛9g,白蒺藜6g,僵蚕9g,蝉蜕5g,竹茹12g,威灵仙5g,天竺黄9g,清半夏6g,广皮3g,瓜蒌12g,知母6g,黄柏3g,桃杏仁各3g,钩藤6g,磁朱丸5g,川牛膝5g,龙胆草2g,鲜石菖蒲9g,羚羊角粉0.3g,局方至宝丹半粒。ayn,

    六诊,今日神智更为清爽,视力亦佳。惟口中黏涎颇多,是脾运欠佳,不能敷布津液所致。左手足尚迟滞。再以和中运脾,清通络道。处方:清半夏6g,广皮5g,云茯苓5g,桑寄生9g,天竺黄9g,僵蚕9g,蝉蜕5g,钩藤6g,海浮石9g,滑石6g,川萆薢3g,龙胆草1.5g,盐砂仁0.6g,鲜石菖蒲9g,羚羊角0.3g,局方至宝丹半粒。

    七诊,神志日见清爽,视听均佳,口涎已止,惟两目偶尔直视。是肝热上冲所致,予以清化芳通。处方:石决明12g,白蒺藜2g,天竺黄10g,威灵仙5g,海浮石9g,龙胆草1.5g,知柏各3g,瓜蒌12g,磁朱丸5g,僵蚕9g,蝉蜕5g,川膝5g,广皮3g,鲜石斛9g,鲜石菖蒲9g,荷叶一角,羚羊角粉0.3g,局方至宝丹半粒。ayn,

    八诊,证象日渐向愈,脱险履夷,甚为庆幸。惟肝热未净,直视尚未全瘥,口涎又多,不更衣将及10天,今日有欲便意,神志尚不十分灵敏,仍遵前方。处方:石决明9g,白蒺藜6g,天竺黄6g,清半夏5g,广皮3g,龙胆草1.2g,僵蚕9g,灵仙5g,砂仁0.2g,竹茹9g,羚羊角粉0.3g,牛黄抱龙丸1粒。

    九诊,昨晚大便1次,神志更有进步。午间尚偶有直视时,口涎已少,脉和缓。再以清热养阴,化痰通窍。处方:鲜石斛9g,天竺黄6g,僵蚕6g,知母6g,竹茹9g,炒稻芽5g,广皮2g,磁朱丸5g,杏仁6g,玉竹9g,川郁金2g,合欢皮9g,川牛膝3g,鲜石菖蒲9g,荷叶一角,牛黄抱龙丸1粒。

    十诊,精神颇佳,气力似弱,乃邪退正虚之象,大病初转之际,务须加意调养。处方:鲜石斛9g,炒稻芽5g,天竺黄6g,远志2g,玉竹9g,广皮3g,益元散9g,清半夏3g,鲜石菖蒲9g,牛黄抱龙丸1粒。ayn,
    十一诊,昨晚得大便颇畅,腥臭难闻,精神更佳,亦无呆滞之象,且思饮食。初病时腹痛,现又言腹痛,为胃肠积滞已下,气机初转,中焦尚欠和畅。处方:鲜石斛9g,玉竹9g,乌药5g,炒稻芽5g,石决明9g,天竺黄6g,杭芍9g,甘草3g。

    以后照此方调理而愈。

    按 此例与1947年9月24日发病至10月11日,曾邀知名中西医治疗,至10月12日病已入危途。王老按初起时发热呕吐,当属同温范畴。推失于宣解,仅用消导,以致风温不能从表而解,内陷心包,神昏冷汗,体温不高,显系热邪内陷而不得外达。故用苏合丸温通开闭,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僵蚕、蝉蜕、牛蒡子清化疏风;菖蒲、辛夷、天竺黄化痰开窍。因久病体质较虚,加合欢皮以补养心脾;药后得黏臭汗,郁闭之邪得以外达,去苏合香丸加局方至宝丹,取其不凉不热,而芳香开窍之力更优。以后随症加减,病势日有好转,仅服10余剂,病势出险履夷。最后以养阴调理而愈

发表于 2018-2-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向你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20: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