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41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起学习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3-19 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的经典大家都不会陌生.如果你是中医,经典的理法方药能指导你临床.如果你不是中医.学习点内经的养生知识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能共同参与,切实地做好继承和发扬中医.
我抛砖引玉来开个头.希望大家一起参与.有临床经验的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对自己的中医修为有帮助的.

原文:
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 沙发
发表于 2005-3-19 15:19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这篇文章大家都很熟悉.也有自己的理解.之所以发出来.
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以及如何运用到临床.不管你对哪一段有理解,都可以谈谈你的高见.能结合临床那就最好了.
1.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2.你如何运用这段文字的理论.
3.有无其他的看法.

我现在有点事,要先走了,欢迎大家参与,先谢过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5-3-19 16:19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1.女子到七岁的时候,肾气充沛(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水谷精微以及自然清气的充养)开始换牙,头发生长旺盛.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生长发育的东西,我想**不可能一一举例,举例一些有代表的东西吧.二七,就是十四岁.随着肾气的进一步旺盛.冲任二脉气血旺盛.故有月经.能生子.
2.现在有闭经的患者,很多中医辨证属于肾虚.
其实我觉得单一的肾虚还不足以表达闭经的机理,首先是肾虚,肾气肾经不足,引起冲任二脉的不足,我觉得月经和冲任有直接的关系,和肾脏的关系到是间接的.只不过肾和冲任关系很密切,所以临床很少提到冲任直接说肾虚.
可见内经对经络的重视.只是现在的内科医生未必能重视经络.

下面是转的一篇文章.
督脉、任脉同属奇经八脉.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称;任脉有“总任诸阴”,;阴脉之海”的说法。督任脉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在督脉经上、头顶中央灸治病的记载。《黄帝内经》系统记载了督任脉的偱行、病候及治疗方法,《难经》则进一步完善,《针灸甲乙经》又补入该经腧穴,后世医家王叔和、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等对督任脉理论及应用也都有发挥。
督、任脉均起于少腹,出于会阴、上行于腹正中及背正中。《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素问•五音五味》:“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由此可见,督任脉与冲脉一源三歧,交汇贯通,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必然的联系。两脉均可主治本经脉的病变,还可治疗另一脉的病变,即“经脉所至,主治所及”。另外,督任两脉循行于腹背正中,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胸腹腔各个脏腑,其支脉、经脉联系很广,并与诸阳经、阴经密切联系,但又不同于十二经脉与脏腑有固定属络关系,它是通过上中下三焦的布散及经气的通达作用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从历代文献看,督任两脉的生理功能是统督背部之阳、腹面之阴及诸阳经、阴经,为全身经脉之海,调节阴阳,为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且为肾气肾水之通路,主生肾气、交通心肾、充养髓海、益脑、主生殖功能等。具体有如下功能:
1、总领诸脉,调节经气:督任两脉与人体经脉有着密切联系,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在大椎交会,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阴维交会于天突、廉泉;阳跷脉通过足太阳与督脉风府相通,阴跷通过足太阴与任脉廉泉相通;所以督脉能统领背部之阳及诸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能统领腹面之阴及诸阴经,为阴脉之海;两者同为全身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纲领。人体阴阳之气,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盛衰变化以适应环境,阴阳十二经受督任脉之气的统御调节,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使因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反应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
2、顾护经气,卫外御邪:《灵枢•禁服》:“审察卫气,为百病母。”外邪中人,必因阳(卫)虚,卫外不固,病邪始由皮毛而入于络脉,再传于经脉,而及腑脏,足太阳膀胱经最邻近督脉,体内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背俞穴与督脉脉气相通。足太阳为一身之表,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其卫外功能取决于肾气之盛衰,足少阴肾经又最靠近于任脉,故肾气之运行,则与督任两脉经气的转输息息相关。另外,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目内眦,二经又在风门交会,故督脉经气的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卫外功能。督脉通,督阳振,则阳能卫外,腠理致密,以御外邪之侵袭。故张洁古说:“督脉,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
3、敷布命门之火,温养脏腑:命门属肾,水火既济。《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张景岳将命门之火称为“元气”,命门之水,称为“元精”,将命门之火的作用,喻为灶底之火,“少一炬则迟化一顷,增一炬则速化一时。”说明命门真火对脏腑生理活动的重要性。秦伯末认为,“命门是生命之根,包含真阴真阳,产生动气,通过脏腑、经络、达脑、通骨髓、走四末、温皮肤腠理等,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命门动气,须与督脉之气相结合,发挥作用,故命门的功能,是督脉之气与肾中动气相结合的综合功能。
4、转输**,养脑益髓:命门属肾,有藏精系胞的功能,督脉通髓达脑,是转输精气的重要径路。《内经》称“脑为髓海”,认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类经•经络类》论述脑髓与肾精的关系,“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可见,脑髓赖肾精充养,始能亏而复盈,而脑与髓的联系,又赖督脉经气之转输与灌注。
5、运行营气,化生精气:营气出于中焦,为脏腑经络重要的营养物质。其运行径路,除十二经往复循环之外,还有任督直接参与的侧枝循环。督任参与营气运行,不仅对十二经发挥调节作用,而且对营气生化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督脉气化作用更为突出,营气虽生于后天水谷之精微、而根于先天之阴阳,“精血同源”,“阳生阴长”。虚劳血亏诸证,补脾养血无效者,益肾通督多可获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爱医战士 +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05-3-19 23:02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对于这段话,我在临床中常用,作为一些疾病的非药物疗法,很有现实意义。
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必须要和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懂得养生的方法,饮食要有节律(这对于消化道疾病和代谢类疾病的病人很重要),应该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现在的很多中年病人去世的原因就是因为过劳)。这些理论都是现代医学尤其是全科医学所要提倡的,中医在几千年前就有这么精辟的论述,正说明了中医的科学性。
5
发表于 2005-3-19 23:17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作为中医的必读之作,我们应当引为注意
《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的开篇之作,虽然其内容主要讲的是如何养生和人的生理机能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该篇楼主已经大略作了解释,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这是值得表扬的。作为古文,大家的看法肯定有所不同。比如我对上文的年龄的理解就不同于楼主的看法,我认为在物资非常充裕的今天,我们的发育年龄已经有所提前。当然也有推后的,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年龄在此只是个虚数,其所指的是一个年龄的范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对于该句的二七而言,我认为是11~18岁之间的年龄断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该句我特别欣赏,那是因为我们祖先已经注意到养生对人的重要。身年虽寿,但只要我们保养的好,不随便纵欲,养好精神,那是可以在六七十岁的时候仍可生育的。这不当是指男性,女性也一样。外国就曾报道有一老妇年已六旬,仍生下一子。那是不可理喻的呀。但我们祖先已经知道其可能性并且解释其机理了。
6
发表于 2005-3-20 00:06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请教:恬惔虚无,是什么意思?
还有.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句话也不是很理解.
望高手指点.
7
发表于 2005-3-20 00:38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Originally posted by ymg2000 at 2005-3-20 12:06 AM: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 ...

恬惔虚无
我的理解是:上两句比较容易理解,大概意思是上古之圣人教导我们的养生之道,主要是对虚邪贼风等不利的四时之气要回避之。同时心情保持清静恬淡,轻松自然,无欲无求...对于该词句是对我们身心的一种要求。要求我们平心静气的对待事、物、人等。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句话也不是很理解.
我的理解是:对于饮食,我们什么都要吃不要择食;对于服装,什么都要穿(我个人认为该句体现的只是一种修饰,意义并不重要);对于居住,我们要入乡随俗,随遇而安。“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理解是相互之间不攀比羡慕,是一种人人平等的意思。

以上皆是我个人看法,希望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8
发表于 2005-3-20 10:5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谢谢战士
古时的养生之道,要没有疾病,追求得道成仙.对身心的修为极其严格.
首先要明白阴阳,自然的道理规律,再谈治疗.方能得心应手.古时候良医懂天时地理,修为不单是疾病理论上的.我思考了一下总之两个字:应天
9
发表于 2005-3-22 15:47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可以凭脉象而断疾病的.看看内经是怎么说的.我看了好几篇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很多东西不懂,望高手能指点一二.
原文: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又名决生死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10
发表于 2005-3-22 16:01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基本上全看不懂,希望各位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在对错,贵在参与.
古时的三部九候和现在的脉诊有区别,那古时的三部九喉的具**置应该在哪里?
11
发表于 2005-3-23 08:46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大概看了几遍,还是没能会心理解。
内经之三部九候是一种古时的脉诊法,是一种遍诊法。其将人身份为上、中、下三部,每一部有分天、地、人三候。故称为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现在很少用了,一般是认为其临床意义不大。但亦有些专家教授支持此种诊法。我也是看到的一些报道才了解的,自己心中亦是不知何谓!!

自从《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之后。由于其认为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全身经脉气血都汇聚于此。而且在古代一种男女授受不清的思想影响下,独取寸口的脉诊法更受欢迎。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内经的三部九候的脉诊法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并不奇怪......
12
发表于 2005-3-23 08:5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中医之精华,养生是最重要的
13
发表于 2005-3-23 13:08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每部浮中沉取法共九种.至于每脉各测何病记不清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爱医战士 +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05-3-23 13:33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Originally posted by qifujun5108 at 2005-3-23 01:08 PM:
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每部浮中沉取法共九种.至于每脉各测何病记不清了.

很好
我印象中是这样分的,只是现在临床少用,所以都交回去了
15
发表于 2005-3-27 19:08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三部的上部天:指的是额头角的动脉搏动,上部人应该是太阳穴,也镊动脉,上部人是下鄂骨缘的动脉搏动,在外科头面部出血常常按住这些动脉的搏动点以止血,中部下部就不太明白了.也许中部是腋动脉,弘动脉,挠动脉.下部可能是大腿内侧的股动脉,中部蝈动脉.下部足背动脉是正确的.

[ Last edited by 广阔天空 on 2005-3-27 at 07:19 PM ]
16
发表于 2005-3-28 09:25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Originally posted by 广阔天空 at 2005-3-27 07:08 PM:
三部的上部天:指的是额头角的动脉搏动,上部人应该是太阳穴,也镊动脉,上部人是下鄂骨缘的动脉搏动,在外科头面部出血常常按住这些动脉的搏动点以止血,中部下部就不太明白了.也许中部是腋动脉,弘动脉,挠动 ...

我记得上部侯的是颈动脉,中部候的是挠动脉,下部侯的是足背动脉
每一部又分天地人三侯,故称三部九候!!
但是具体所候的疾病我也不是很清楚。
17
发表于 2005-3-28 10:2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我在网上找了个正确的给大家.第五章 切诊第一节 脉诊

    三、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部  九候  相应经脉和穴位  所属动脉
诊断意义

上部(头) 天    足少阳经(两额动脉)太阳穴
颞浅动脉
候头角之气

地    足阳明经(两颊动脉)巨髎穴
面动脉(颌内动脉)
候口齿之气

人    手少阳经(耳前动脉)耳门穴
颞浅动脉
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 天    手太阴经    寸口部的太渊穴、经渠穴
桡动脉
候肺

地    手阳明经    合谷穴
拇主要动脉
候胸中之气

人    手少阴经    神门穴
尺动脉
候心

下部(足) 天    足厥阴经    五里或太冲穴
蹠背动脉
候肝

地    足少阴经    太溪穴
胫后动脉跟支
候肾

人    足太阴经    箕门穴或足阳明冲阳穴
股动脉或足背动脉
候脾胃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一尘 +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发表于 2005-4-30 13:59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中医是古代哲学,它的理宏观而现在的医学变的微观。现在的医学有的时候会给人一种要走进死胡同的感觉,比如说:开始的时候发现了细胞,后来有发现了不细胞更小的细胞核,然后又有了比细胞核更小…………。
先发现的分子~~离子~~什么夸克什么中微子的我也记不清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就不断的出现比它们还要小的东西。到底要小到多少谁也不知道!而中医却说的明白了人体就是秉天地之精华阴阳之气而成人。气是构成物质的本原,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小到气,大到无限大宇。人秉天地而生,就要顺应天理,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考虑问题不会用什么科学不科学的。人家哪个时候的科学就是哪个样子。现在的科学呢我想也不过是禁锢思想的枷锁。因为每一个伦理的产生都是经过了无数的论证,开始有人提出的时候必要受人排斥和斗争。天体**学说的出现不也是受到了无数的节难么?想想。古人说“天上有天”和现在的“无限宇宙”有什么分别…………可以这样说,学中医我想要用古代的科学看问题而不是用现在的科学看问题。我想这个很主要。这个宏观的理论体系为广阔大中华服务了上下5~6千年的历史啊。而现在科学才有几年的历史。可以说宏观看问题永远都不会错误的,如:古典名著是学中医必须学的,现在的医学大家们也都是在古书里找灵感的。而微观的看问题就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新的理论代替旧理论。现在的科学发展到了基因时代,那么有没有比基因更小的呢?呵呵!科学家们你慢慢研究……一个宏观的理论正在医学界受到重视和普遍的认同。因为大多的数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个古老理论指导下发生一隔一个又一个奇迹。
19
发表于 2005-5-7 03:48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20
发表于 2005-5-7 04:0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21
发表于 2005-5-7 08:18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如果我们现在的人也遵循以上的话来养生是不也可以百岁而动作不衰.可是想问大家为什么.恬惔虚无.以志闲而少欲.高下不相慕等就可以养生.我是这样想的人好比蜡烛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你烧的太旺盛那就会死的快.西医上的代谢有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如果后者增强则消耗增加.我想上面的养生的方法就是让人不紧张,平静,不好斗.不过度劳作.相对保持同化作用的优势,不让人体消耗过多物质,
22
发表于 2005-8-27 09:39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气调神大论

注解(比较有意思):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

★我的体会: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觉得但注解的解释还不够全面.
举个例子,夏食寒,却是养阳之道.确切的说应该掌握避暑的方法.而不是多食寒.要用多食寒来概括恐怕不是很妥.夏天,所爱在外,应使气得泄.如果要使气得泄.应该使用辛散的啊,为什么要用寒呢?
其实我到觉得,应该加上中药五味更加贴切.夏多食甘寒,或咸寒.
甘咸寒,能滋养阴液,夏天气泄,由于阴阳是互根的,气血津液也是.气泄津液必泄于外.
夏天消耗的是阳气和津液,但夏天,火气王.天人合一.人体阳气亦王,容易恢复.而津液却不容易恢复.因为火气所主.结合注解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就容易理解了.
夏天为什么要食寒以养阴.

谈点具体的病例
某男,20岁,胃脘疼痛两个月.精神稍差,面色萎黄,油亮光泽.有汗但不多.纳差,口渴,平时比较喜欢喝饮料.大便干,有时像羊矢.脉缓,稍弱.舌淡,薄白积粉苔.

治疗经过:虽值此胃脘疼痛,仍是由中阳不足,湿浊积滞而成.先以保和丸三剂,胃痛略减,再以黄芪建中汤.壮其中.五剂胃脘疼痛止,大便成形.一周后,因天热喝冰水,胃脘又痛,大便又干.脉象仍缓,弱.中气未复也.黄芪建中汤五剂.因其他原因,患者不能继续服药,嘱其每天做仰卧起坐.其实长期坚持,并不比任何药物效果差.(特别是对虚症)

●思考:
夏天火气虽王,但并不都是阳旺而阴虚,需要食寒而养阳.具体的事物要具体对待.这就是整体观念要和辨证论治相结合.
脉象很重要.夏天脉浮滑为主,可该病人脉象不浮反缓弱.是不是值得思考呢?
便秘的思考.大便一见干闭,很多人就想到,阴虚,想到热闭.其实我觉得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寒闭已经开始多起来了.因为有空调,有饮料.火气王,本气血向外蒸腾,过其度则病空调一吹,闭于腠理.(闭腠理则寒热不调)饮料一喝,闭于脾胃.(闭脾胃则不运)其实空调饮料没有错,错就错在过其制也

回过头来看内经的资料.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我理解为几个方面.大伙看看行不行?
1.春夏顺天气则阳气易复.秋冬顺天气则阴气易复.
2.养之道先明阴阳互根."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3.过其度则伐其本.养之道,不在于偏食寒或热.而是在于."平阴阳"

★我的体会
1.内经所云,要深刻理解其中思维.而不是字面的理解.否则到具体辨证时要出笑话.
比如说春夏养阳,你怎么养?具体点,在空调下没有错.食寒,没有错啊.到头来却出现病症.所以要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也许大家理解的比我深刻的多,班门弄斧了,呵呵.
2.辨证要四诊合参,仔细分析.切不可凭感性的认识来判断疾病.寒可以致泄泻,也可以致便秘.当要仔细分析.脉诊和节气时令不对时,应该注意,为什么不对.
高龄之年,养生比治疗更重要.
个人对老年人的看法:病机:阴阳两虚,易虚易实,易病难复.用药:缓用,平和,补泻适度
易虚易实:天葵竭,肾藏精少.肾精少则五脏六腑精气亦少.五脏有余则藏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易虚者
老年形坏,地道不通(经络三焦亦坏,欠通)阳气衰竭于上,肝气衰.形体皆极.阳气衰加上形坏,运化失常,水聚为邪,血聚为瘀.多见与由虚致瘀.与普通的外感实邪有所区别.-----------此易实者
由此两点,就不难理解用药.用补者,当考虑形坏,道不通,用泻者当考虑肾精亏竭.
此为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正气虚衰,邪之所凑.所以老年人易病,由于上面两点再结合外邪,错综复杂,故难复.
举例:外感寒邪,辛温解表则可.但老年之人,又当兼顾痰湿(脾胃不运之故)兼顾阴液(精亏,易耗难服)兼顾药量(行者亦耗)
我在临床中对于年老患者都少佐补益而不恋邪之属,以扶正祛邪,如黄芪,玉竹等等.
23
发表于 2005-10-18 16:0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中医经典很有看头!
24
发表于 2009-12-19 12:07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25
发表于 2009-12-19 16:05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好好学习啦
26
发表于 2009-12-20 20:56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好好学习,呵呵努力
27
发表于 2009-12-20 21:15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经典

强化记忆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