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4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版务] 竹叶石膏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为清热剂,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本证多由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为主。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热;气短神疲、脉虚数为气虚的表现。方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加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2# 沙发
发表于 2015-7-5 10:18 | 只看该作者
【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
       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
       【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温服)。
       【原文】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
       【解说】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而见形赢少气,气逆欲吐。治当以补气养阴,清解余热为法。本方为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以竹叶、石膏清解余热;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粳米滋养胃阴;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妙在以辛温之半夏与寒凉滋润之石膏、麦冬相配,一则使石膏凉润而不致呆滞;再则使半夏降逆而不致温燥。于清热养阴,和胃降逆方中用此最宜。在实际运用中,凡于热病过程中,见有气阴两伤,身热有汗不退,发热,烦渴,呕吐,虚烦不眠,舌红少苔,脉虚数等,使用本方皆有较好疗效。
       【运用】
       一、发热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2克,生石膏40克,麦冬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
       服5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克,阿胶10克以滋阴降火。又服7剂,诸症得安。
       按语:本案发热于午后,伴见口渴欲饮,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属于“阳明气津两伤’’无疑。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故见气逆欲吐。正与竹叶石膏汤证机相合,用之即效。
       二、肝癌发热
       陈家俊医案:许某某,男。原发性肝癌,行B超导引下肝癌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当进行到第3次后,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检查无异常发现。用解热镇痛药等无效。证见面色晦黯无华,气弱倦怠,身热微汗。舌干燥、舌质黯红,苔根黄,脉虚数。证属气阴亏虚,邪热未清,治拟养阴益气,清除邪热。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2克,生石膏(先煎)60克,太子参、山药各30克,半夏、银柴胡各9克,麦冬15克,甘草6克,红枣10枚。
       3剂后周身掀热渐退,汗已止。又服3剂,热退,予平补之剂善后,直至疗程结束未再出现发热。
       按语:癌证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每见气阴亏损,邪热不尽,与竹叶石膏汤证病机相切。据报导,本方治癌证发热,效果较佳,方中石膏用量可达60~100克。
       三、呃逆
       徐炳银医案:陈某某,男,26岁,1977年8月23日初诊。呃逆月余。两月前热病失治。二旬后热退,遂生呃逆,初服阿托品类药可暂安,后渐失效。诊见:呃声急促,频频发作,声音低沉。低热心烦’渴喜冷饮,嘈杂不食,气短难续,语言无力,怠惰嗜卧,呵欠作。形赢肉脱,面唇俱红,舌赤、无苔、中有裂纹,扪之无津,脉数无力。此乃热病后期,津伤气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投本方加味。
       处方:竹叶6克,生石膏I00克,红参、法半夏、炙甘草、柿蒂各10克 粳米50克,麦冬、鲜石斛各20克,玉竹15克,5剂。药尽呃止。
       按语,热病后气阴两伤,胃气上逆,切合本方证机,数投即效。
       四、消渴(糖尿病
       王琦医案:一女患者,56岁。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证参脉,系胃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
       竹叶12克,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法半夏6克,甘草3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淮山药18克,粳米一撮。
       服3剂后,口渴显著减轻。续服3剂,后未再复诊。
       按语:消渴证临床以气阴两虚者最为多见,故竹叶石膏汤为其常用方剂,《类聚方广义》明确指出本方“治消渴食饮木止,口舌干燥”,本案脉证所现,概为胃热灼津,气阴两伤。故以本方加花粉、淮山药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五、咳嗽
       李进爵医案:孙某某,女,33岁,1965年7月22日门诊。咳嗽气粗,口渴多饮已一周。脉来数而有力,舌赤苔微腻。身热不已,咳嗽兼喘,痰少而稠粘,呼气烘热,面赤,烦渴引饮,小便赤涩,咽喉干痛。处方:
       竹叶15克,生石膏60克,党参6克,麦冬9克,半夏6克,生甘草3克,知母6克,川贝母6克,粳米15克(荷叶包),雪梨汁一杯(冲服),并嘱多食雪梨。
       7月24日二诊:身热烦渴大减,咳嗽已稀,小便转清。原方石膏减30克。服药1剂,尚有咳嗽,改用止咳化痰药调治。
       按语:肺热咳嗽,见大渴引饮,小便赤涩,咽喉干痛,有津气损伤之虞,故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止逆。
       六、吐泻
       一施启谟医案:徐某某,女,72岁。夏日吐泻不止,前医以桂附理中及真武汤与之服,反增烦躁,证势危笃,邀余诊治。症见面黑唇红,目赤声嘶、眼眶凹陷,头汗淋漓,肤冷肢厥,两足抽筋,口干舌燥,渴欲饮冷,指甲青紫,指头螺纹陷瘪。舌紫苔黄,脉微欲绝。此证系暑热内侵,迫为吐泻。其肢厥脉绝,乃热邪蕴闭之症,所谓“热深厥深’’之象。不宜以虚寒论治。拟用人参白虎汤加味:
       洋参9克,生石膏30克,麦冬9克,半夏6克,甘草3克,粳米30克,淡竹叶9克,黄连4.5克,竹茹9克,生姜3克。水煎服。另用黄土一大块,用清水煎待冷澄清频饮。连服3剂,病即痊愈。
       按语:吐泻不止,又加累用桂附理中及真武等温燥之品,必伤阴津,阴亏阳盛则口干舌燥,渴欲饮冷,烦躁不安。至于肤冷肢厥,指甲青紫,乃热邪郁闭之故。当以清热益气、生津润燥之品救之,竹叶石膏汤正与之相切,果三投而愈。


3# 板凳
发表于 2015-7-5 10:24 | 只看该作者
竹叶石膏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竹叶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4.5克 半夏9克人参6克 麦冬9克 粳米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口干唇燥,泛恶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或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质红绛而干,口渴,呕恶,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暑热烦渴,气液受伤等。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咯血,慢性胃炎,溃疡病,糖尿病;亦有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口疮,流行性出血热,化疗副作用,小儿消渴病,小儿肺炎等病症。
例如。
(1)浅表性胃炎 本方化裁治疗。患者胃痛日发频繁,痛如火燎,喜按,嗳气口干,心烦易怒,纳少体瘦。同时配服沉香粉,每服0.5克,日服3次。结果:服药6剂后,胃痛大减,烦热已除;续服20余剂,胃痛悉除(《四川中医》1987年第1期)。
(2)咯血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支气管扩张病史30年,就诊时胸中烦闷痛甚,伴咯血,量在400毫升左右。结果;服药后未见咯血;再诊加黄连、大黄,3剂后诸症悉平(《黑龙江中医药》1988年第4期)。
(3)血管神经性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结果。服药后头痛大减,热退汗止,精神清爽,起坐基本自如,夜间已能安睡。随访半年未复发(《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4)小儿口疮 本方加减内服,五倍青矾散外搽,治疗120例。心脾积热型,以淡竹叶、生石膏、麦门冬、生大黄、干芦根为主,阴虚火旺型,以淡竹叶、生石膏、潞党参、怀牛膝为主。结果: 3日内治愈66例, 4--'7日治愈46例,8~.-15日治愈12例,15日以上治愈6例,无效1 例(《湖北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
(5)麻疹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工5例。患者均为出疹期及疹后期麻疹肺炎。其中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3岁;体温最高41。0,最低 38.4。0,肺部均可闻及密集湿啰音;:t5例均未用抗生素。结果:服药2 天退热2例,3天5例,4天4例, 5天以上4例,平均退热时间3。97 天,罗音消失时间平均6.8天(《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6)流行性出血热 本方加减,治疗32例。对发热期病人,去人参,重用生石膏;低血压期,重用人参或党参,加五味子;少尿期,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元参,多尿期,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恢复期,可酌加黄芪、当归、玉竹、黄精等。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7天,最长工8 天。为观察远期疗效,对有条件的工8例患者,在3个月至1年内进行随访,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83年第3期)。 .
(7)化疗副作用 防止恶性骨肿瘤化疗毒副反应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肿瘤种类有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和转移性骨肿瘤等。本方选用西洋参;粳米不入药煎,煮粥当茶饮;诸药浓煎成100毫升,不限时间,少量频服,早晚各1剂。结果;服药后,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5例,有效工。例,无效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第工2期)。
(8)小儿消渴病 治疗小儿夏季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70例。结果;有效率为92%(《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之后,邪热未清,气液已伤。方用白虎汤与麦门冬汤两方为基础加减而成,竹叶、石膏清热泻火,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疲乏无力、或见泛恶,舌红干、脉虚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鲜石斛、天花粉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加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 凡热病正盛邪实,大热未衰,气阴未伤者,不宜使用。 .


4
发表于 2015-7-5 10:26 | 只看该作者
1)《外台秘要》云:文仲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竹叶汤,即本方。方后云:此仲景方。

    2)《和剂局方》云: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3)《总病论》云:竹叶汤(即本方)治虚烦病,兼治中?,渴,吐逆而脉滑数者。

    4)《直指方》云: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5)《伤寒选录云:竹叶汤,阳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复渴,即本方,汤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汗三匙,再煎一沸服,神效。

    6)《张氏医通》云: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又云:唇青与爪甲俱青而烦渴引饮者,为热伏厥阴,竹叶石膏汤。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

    7)《伤寒绪论》云:太阳证,下之头痛未除,唇寒面青,指头微厥,复发热者,为表邪内陷阴分,中头痛发热,不可用表药,视而不见竹叶石膏汤;瘥后虚烦不得眠,宜竹叶石膏汤。

    8)《类聚方广义》云:竹叶石膏汤治伤寒余热不退,烦闷咳喘,渴而心下痞硬 ......

5
发表于 2015-7-5 10:27 | 只看该作者
牙痛——竹叶石膏汤证
    邓某,女,82岁。左侧下牙疼痛20余日,昼夜不得眠,**之声不绝于口。牙不松动,齿无龋孔。或谓牙根尖炎。
    注射青霉素,口服消炎剂;或云胃火盛,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虽倍量之服,皆难得减。服强痛定、美散痛亦仅缓解一时。后,某医院口腔科行拔牙术。岂料术后邻牙疼痛益剧。
    邓妪大便干秘,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冷欲饮,舌苔黄腻,显属胃热无疑。继从牙龈虽红不肿,舌红多裂,脉沉滑、两尺无力论,则系少阴不足之候。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证,单纯苦寒清热,徒有败胃伤阴之弊。况耄耋之年,阴血不足,纵有胃火,亦当滋水清之,岂可苦寒燥之?是宜大队滋肾益阴,少佐苦寒清降以治。倘若津血得充,阴液得复,则少阴自有归藏之安,阳明绝无赤旌之摇。
    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竹叶10g 石膏30g 麦冬15g 甘草6g 半夏10g 生地30g 知母10g 怀牛膝10g 骨碎补30g 白芍15g 丹皮10g 二剂
    二诊:药后当晚疼痛减轻,复诊时仅留微痛而已。大便仍秘,于原方加肉苁蓉30g ,三剂。
    按:治病当求其本源,牙痛亦应明其所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依牙痛则拔牙之治,敢问头痛将何以牙龈肿痛?
6
发表于 2015-7-5 10:28 | 只看该作者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 麦冬15克 党参10克 甘草3克粳米15克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伤寒论》

主治:伤寒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主证为发热,热势不高,38℃左右。无明显自觉发热恶寒症状。

个人总结:该方治疗外感后,病情较轻,但体质较弱,气、津已伤。

医案:本人医案:张某,男,70岁。患者发热,38℃左右,但无恶寒,自身无明显不适。一天之内也无明显变化。精神神态自如。白细胞正常。初期感觉无法用药,嘱其注意休息,以观变化,第二天,患者病情同前,坚持要服药。细细思之,患者年高,无恶寒,说明表证已罢;无高热,病情不重。当为体虚外感,适用于伤寒后期体虚,余热未清之证。遂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10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 麦冬15克 党参10克 甘草3克粳米15克。两付。

服药后,诸证俱消。告愈。
7
发表于 2015-7-12 10:41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医案甚是难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