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08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怎样理解“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当益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2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0爱医币

2# 沙发
发表于 2015-6-15 23:12 | 只看该作者
邪是什么邪?
气分是哪里?
什么叫益胃?
邪流连气分有什么症状?与邪在气分的症状区别在哪里?
3# 板凳
发表于 2015-6-16 1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5-6-16 11:41 编辑

提一点建议。这应该是叶天士这个体系的观点。实际就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邪在气分多数在胃经,发热重。治疗就是扶正以祛邪,结合脏腑,气虚则补气,阴虚则养阴,益胃应该是胃阴虚的内热,邪气不去而正虚,益胃汤吧。张锡纯的书里说得比较多,之前的一些医家亦有大滋肾阴而汗出邪去,大剂熟地服后而汗出,这就是通过补益虚损,人体正气恢复而驱邪外出。邪气由气分转卫分,由毛孔发汗而出。
流连气分例如阳明经证(阳明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等,但《伤寒论?里白虎汤证脉象不一定这样。看看温病书就知道了。就是邪热弥漫的症状。上过《温病学》课对这些应该不陌生。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医币 +5 收起 理由
宇宙旋风 + 5 感谢您热心帮助其他会员解决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5-6-16 22:57 | 只看该作者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5-6-16 11:27
提一点建议。这应该是叶天士这个体系的观点。实际就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邪在气分多数在胃经,发热重。治疗 ...

对益胃的理解不全面。只提到了养胃津一点。
对气分的理解着重与阳明气分热盛太片面。如果是这样温病就太狭窄了。
对流连气分理解不深入。
5
发表于 2015-6-18 1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5-6-18 18:42 编辑
zhyu6608 发表于 2015-6-16 22:57
对益胃的理解不全面。只提到了养胃津一点。
对气分的理解着重与阳明气分热盛太片面。如果是这样温病就太 ...

     其实流连气分最合适的是白虎加人参汤而不是益胃汤,或者是竹叶石膏汤,叶天士喜用甘寒,但对于流连气分,益胃汤偏向养胃阴一面,扶正尚可,祛邪不足。应该是白虎加人参汤更合适些,扶正而清气分热。叶氏其实也是伤寒大家,温病只是他的部分创见,早期的温病家对于《伤寒论》大多是很内行的。
      到了薛雪那边,气分还包括湿热,那就得加上化湿、利湿了,三仁汤、桂苓甘露饮之类。
6
发表于 2015-6-20 09:24 | 只看该作者
益胃,有两条路,一是直接增加,补益,二是减少损失 。 白虎汤,也可以理想成益胃?泻热存阴。清了里热,就不会继续耗干胃中阴液,这也是益胃了。 益胃汤什么是增加胃阴吧,白虎汤是减少损失吧。最终都益胃了。
7
发表于 2015-6-20 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5-6-20 11:19 编辑
czm_0000 发表于 2015-6-20 09:24
益胃,有两条路,一是直接增加,补益,二是减少损失 。 白虎汤,也可以理想成益胃?泻热存阴。清了里热,就 ...

       气分证有邪实为主和正虚为主,或邪实正虚各半等等。症状比较明显的多数以邪实为主,白虎加人参汤本身清气分热又补气益阴,更适合,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还是有区别的。益胃汤主要还是扶正益胃阴为主,适宜正虚为主而邪不盛的阶段。都有道理,但各有侧重点,适用于不同阶段。
       下手及时,用药适当,应该可以汗出而解。若汗不出而邪不退可能是正虚不能胜邪,白虎加人参汤,人参或党参用量够了应该就能解决问题。历史上的名家不见得都是完全正确的,有特长但也有偏颇。
8
发表于 2015-6-20 12:45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我真没见过战汗
9
发表于 2015-6-20 14:13 | 只看该作者
光距 发表于 2015-6-20 12:45
关键是我真没见过战汗

我也没见过,有的话一般都在重证病房,至少是在医院,一般遇不到。所以这个条文主要是讲一个思路,不需要非见战汗才去考虑这个方法,壮热不解都可以试试,但个人认为益胃法对于阳明经证恐怕不适宜,至少不是主要思路,应该讲扶正祛邪才对。
10
发表于 2015-6-20 16:09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条从原文来看,“流连”说明发病时间不短了,但是邪气还是在气分,未波及营卫。气分是抗邪最积极的,集全身之正气与邪气对抗,邪气不伤营血,正气也未能驱邪达表,邪正相持。
时间久了,这种平衡就打破了,战汗是一个转机,正胜邪则驱邪达表,邪胜正则病重。
益胃是因为”流连“,在抗邪的时间过长,气血消耗过大,所以要照顾胃气,气血生化之源嘛。
本条我比较重视的是”透邪“,温病”透邪达表“贯彻始终
最后我用一张方代表我的观点,竹叶石膏汤
11
发表于 2015-6-21 11:09 | 只看该作者
叶天士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气脱之证矣;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战汗的病机与治法
  温热邪气已不在卫分,但又未深入营分,而是始终留连气分,一般是由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持续相争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有力。在情况下,可以寄希望于战汗,通过战汗使邪气外透而病解。
  战汗一般发生在气分证第六、七日左右。其“战“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战汗的病机乃正邪交争,即在邪气流连气分的过程中,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峙,势均力敌,激烈争战。一是指战汗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战口甚至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继则全身汗。由此可见,战汗是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兆。其高热寒战,正是阳气与津液内聚、正邪激争于里的表现,故每见战后汗出邪退而病解。

  对于邪气留连气分时促使其战汗的治疗方法,叶氏提出“法宜益胃“之论。所谓“益胃”并非以甘温之品如党参、黄芪之类补益胃气,而是用甘寒清养之品益胃生津,以解胃中之燥热干涩。俟津液盛,汗源充,则气机通畅而作战汗。战后正气驱邪外达,腠理开泄,则邪随汗解。即叶氏所谓“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王孟英在本条按语中云:“可见益胃者,在疏瀹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则一战可以成功也“。陈光淞之按语亦云:“益胃之法,如《温病条辨》中之雪梨浆、五汁饮、桂枝白虎等方,均可采用;热盛者食西瓜;战时饮米汤、白水。所谓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得通泄也“。王、陈二家之按,皆对叶氏之论做了很好的阐释,颇堪效法。
12
发表于 2015-6-22 20:27 | 只看该作者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当益胃”

邪始终在气分,意味着邪在表,或半表半里,流连则意味着未深入营血。邪在气分首选发汗,当然主要这个还是伤寒来说。温病的另说。

战汗一说引用《伤寒论》“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 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战汗就是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解也。

所以解决办法就是益胃,也即是补正,正胜邪多,则邪自溃,病则得解。

粗浅的理解,欢迎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