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11|回复: 4

[针灸] 我的内经针法成功之秘-妙用“王孙”之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0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zctnsf 于 2014-3-31 15:52 编辑

         内经针法在今年癸巳之年发扬此乃定数,癸为水,巳为火,水上火下乃水火既济之卦,水在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火相济。完成之意。九针原于天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九针之术热火朝天的背后是很多应用者都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把问题解释为针法的问题、有的认为是理论的问题、有的认为是对内经认识不全面的问题、有的认为是老师保守的问题,总之五花八门什么问题都有,其实从易理来分析既济卦后是未济卦,未济卦:水性下注,火势向上,水火不交,阴阳不得正位,未能完成和未能成功之意。得此卦者,**不通,诸事不能如愿,宜由小及大,稳步进取,要耐心去突破难关,则终可成功。既济之卦是大吉之卦但是终凶,未济之卦凶卦但是终吉成功之卦。所以看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冷静地观察思考才可以看到事物的内在之理!
      如何做到像《黄帝内经 》所载的“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其实不不难,难的是你没有好好去理解学习内经,或者是你维内经独尊排斥一切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排斥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知识,离开解剖生理你如何下针,同样是一例腰间盘突出的患者为什么在他处大针小针一起上结果当时见效远期效果没有,可是到我这里往往是效若风之吹云立竿见影。现举一例陈某35岁河北广宗人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六年曾经在当地以及市里做过多次针刀银质针疗效甚微,后来我诊所就诊脉诊见左关脉弦细尺脉沉细,望诊脊柱侧弯明显,腰臀腿疼痛直腿抬高35度。给予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九针之圆利针输刺气海俞,恢刺环跳,术后患者下床脊柱侧弯疼痛消失。
当然还有后期“王孙 ”之妙用,当即见效若风之吹云乃是我行针之独特之处,行针之妙听我娓娓道来!哈哈稍后即可!内经有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

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各位说啦我看不懂咋办!白话文伺候当然不可能达到黄帝的愿意但是你可以凑合理解--

黄帝问岐伯:我听了你所讲的九针用法,就在民间使用,由于百姓的血气有盛有衰,体质各不相同,所以针下的反应也不一致。有的心神激动,反应先针而来;有的针感与针适时而至;有的已经出针而针感犹存;有的经过数次**才有反应;;有的下针后反应很迟;有的经过数次**,病更严重。关于这六种情况,行针后各不相同,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重阳的人,他的心神易动,针下的反应是容易产生的。黄帝说:什么叫做重阳的人?岐伯说:重阳的人,他的气概,勇武气盛,说话很快,走路举足高,表示得意,心肺两脏的脏气有余,阳气运行、滑利、充实、扬溢,所以心神稍为触动,就会先出现反应。黄帝说:重阳的人,在心神上不能预先表现过敏,是什么缘故?岐伯说:像这样的人,是略微有阴气在内的。黄帝说:怎么知道他是略微有阴气在内呢?岐伯说:多阳的人多喜,多阴的人多怒,屡次发怒却很容易消除,这属于阳中有阴,所以说它是略微有阴气在内。这样的人,阳多阴少,阴阳之合较难,因此他的心神是不能预先表示出的。

黄帝说:针感和针适时而至,是怎样的?岐伯说:阴阳和谐的人,血气的运行湿润滑利,所以进针以后,就出现反应,很快的随针适时而至。黄帝说:已经出针,而仍有反应,这是什么气促足使这样的呢?岐伯说:这是多阴少阳的人,阴气沉缓,阳气浮腾,沉缓则其气就内藏于里,所以开始很难取得反应,在针已出,,其反应才随后出现,因此说这是独行。黄帝说:频加**,病才见好,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岐伯说:这种人是多阴少阳的,他的阳难的,所以需要频加**,病才可以见好。

黄帝说:进针后而发生气逆,或频加**,病更严重的是什么气促使它这样呢?岐伯说:针后发生气逆和频加**而病情更趋严重的,绝不是阴阳之气的盛衰和浮沉之势所致,这粗率治疗的不良后果,也是医工的错误,与病人的形气是无关的。《说文解字》按引申假借之凡物不精者皆謂之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你不犯粗率治疗就不会导致病情加重的错误,至于疗效的快与慢好与坏其实都与阴阳的盛衰有关,重阳的人、
阴阳和谐的人才会有“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效果啊!怎样才可以做到阴阳和谐阳气充足呢!这就是我今天要透露给大家我的不传之秘!“王孙”妙用之术。记得在灵枢九针临床带教学习班时有位保定来的周大夫他研究经方多年,周大夫在经方的应用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且他参加过其他老师的大针学习班他是带着很多问题来到我这里的,他在我这里学习三天后告诉我:“孟老师昨天你们开发区的潘书记来你这里看病他私下告诉我说孟医生有个外号叫“孟三绝”一绝九针治痛立竿见影、二绝烧伤当即止痛不落疤、三绝痔疮无痛不复发,你们可都要学会啊!”我看您用中药也有一个特点根据您的特点我应该给您起一个雅号,您应该叫“孟黄芪”,您的第一位药大概都是黄芪并且用量都很大,这好像没有道理啊!”我跟他说你接着跟诊会发现妙处的,现在不要着急找结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跟诊时间的增加接诊患者种类的增多,以及临床效果的观察他慢慢发现了妙处!最后在带教结束时他说“孟黄芪有道理有内涵”。
        十月份九针带教班的小民大夫来自南方某医院,小民大夫乃是民间中医翘楚孙老先生的高足,他曾经在孙老先生处学医一年可谓尽得孙师之真传,把孙师善用之羌独防可谓应用精准,把人体之左升右降圆运动领会独到,他来到我这里三天后对我的用药特点也提出了质疑,他心中的疑虑是我把黄芪用烂了,但是当他自己体会了我的九针治疗后观点就发生了变化,小民大夫29岁但是颈椎腰椎问题都很大,他曾经在广州请针刀手法大家段老师(也是我的针刀老师)治疗过不下400刀但是疗效不理想,当他看到我所用九针治疗疑难经筋痹症大都立竿见影,就连股骨头坏死都可以长出新骨且止痛与顷刻,所以他很想试试我的九针之法到底如何,眼见不如亲验啊!当我与他治疗完以后他竖起了大拇哥!九针的疗效不同凡响啊!可是第二天一早他发现了问题!灰头土脸浑身无力!他自己说:“大针确实耗气啊!确实知道“孟黄芪”之故了!原来“孟黄芪”都是针之故啊!”。不过在与小民大夫相处的两周时间我确实知道什么是相教益长了,在小民大夫身上学习了妙用
羌独防,对人体的圆运动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中药的性味也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里对小民大夫及我所有的学生表示感谢!你们让我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我的“王孙 ”妙用即是黄芪的妙用,“王孙”乃是黄芪的别称而已,明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色是皇族的象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黄芪,古代也称作黄耆,王孙。 在民间,关于黄芪的来历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

在历史上,关于黄芪的典故和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当年苏轼大病初愈,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常喝黄芪粥,写下千古名篇咏黄芪。当时他只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芪煮粥荐春盘”。黄芪粥成了他病后补养虚弱身体强有力的支柱。

白居易更是把黄芪当做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日常食谱之一。作诗曰:“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王维在送别友人时依依难舍不禁潸然泪下,叹到“春草明天绿,王孙归不归?”。

胡适先生的一生也和黄芪结下了不解之缘。1920年秋天,胡适因患消渴病,吃了不少西药都不见好转,后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后陆仲安先生又重用黄芪等药治好了水肿。中年以后,胡适渐感身体疲惫,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红枣泡水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胡适当时把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最受黄芪之益的当属柳太后。据《旧唐书.方技传》记,当年柳太后突然中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新蔡王心急如焚,请诸多名医均不能奏效。后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前。
        黄芪有补气升阳、补益肺气、补气养血、补气生津,补气通经之效黄芪有补气行血通经之功,如治疗痹证,阴阳俱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利水  黄芪具利水消肿之功,适应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李时珍称其为补药之长,后世有人将其理解为最补之药。其实不然,  “长”字是优的意思,  不是“最”的意思。本意是指黄芪在补药中优点突出,能补一般补药之不能补之症,  能治一般补药之不能治之病。张元素对其补的功用总结为:“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  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又日补五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可见黄芪之补是一  种动态的补,就是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起到补的作用。这与参类药、茸类药不同,黄芪没有补益留邪的弊病。因此,黄芪的为治证就更加宽。也就是说,除了虚证之外,很多虚实夹杂证,甚至实证如透疹,也照样可以用黄芪进行治疗。陈修园认为,黄芪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可以疗痹。
        《黄帝内经》有云:“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在这里的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大者泻,小者不移。我们从事九针治疗以及针刀银质针的医者都不可回避的见到了很多患者治疗后会出现无力头昏,疼痛减轻了腰腿却没有力气了有些患者会迁延日久,其实这就是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的缘故啊!由此可见九针之术不配合中药是不完善的。内经不也提到:“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者也。”由此可见灵枢经素有针经之说但是并没有回避用药之重!当然我也不是一味黄芪治百病当然还要配合辨证论治辅以白术去死肌、附子回阳救逆之法!总之一句话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18-4-1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交流针灸 付氏三绝针我去年学的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发表于 2018-4-20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很有道理,楼主高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8 10:2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