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5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血管] 血管内超声造影技术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2-6 1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血管内超声造影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诊断科



血管内超声造影技术经历了30多年的时期,但自从1984年Steven Feinstein首先制成可经肺滤的声振白蛋白制剂之后,研究者逐趋增多,发展迅速。
原理
血管内超声造影技术必须使用超声造影剂。造影剂中起造影作用的主要物质为气体微泡;气体微泡一般均由微囊包裹;微囊的选材、厚度与内部的气体成份等形成了各种不同造影剂的特性【1】。
造影剂中气体的声特性阻抗极低,通常仅为血液的1/1000-1/4000,入射超声在微泡与血液间的反射系数(RA或RI)均可达99.6%以上;又因微泡直径(d)远小于超声波长(l)(d/l=1/125-1/35),因而呈现大量散射。在血管中大量高反射系数的动散射子流动,可用B型灰阶成像或彩色血流成像(CFI)灵敏地显示。
造影剂的有关因素【6,7】
1,声速改变 造影剂内气体成份可影响血液中的声速(1570m/s)。实验结果为:如以空气为微泡,其浓缩容积百分数为0.0001%时,溶液声速为1500m/s;0.001%时1400m/s;0.00296%时1300m/s;0.01%时900m/s。声速改变可影响测距准确度。

2,衰减改变 气体的声衰减系数甚大。在浓度甚高的微泡群下方,常呈明显声影,而可掩盖血管后壁的显示。

3,耐受压力变化能力 微囊进入心室或大动脉,将经受管腔内的压力变化。抗压力变化能力愈高,微囊存在时间愈久。空气微囊(如声振白蛋白)的抗压力变化能力<100mmHg,较易破裂【3】。

4,微泡融合机率 微囊群破裂后,微泡内气体可被血液吸收;亦可彼此相聚融合,形成直径更大的微泡。超声造影中对微泡最大直径要求甚严,超过10mm者可堵塞毛细血管,有形成气栓的危险。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用,认为声振白蛋白及DDFP(全氟戊烷)悬浊液其微泡融合机率较大。

5,微泡尺寸 国际应用常规造影微囊直径为4mm左右;其最大直径应<8mm。最小微囊已可达1mm左右。小微囊特别适用于网状内皮细胞造影及心肌造影。

6,气体密度 造影时间久暂之一取决于气体密度。密度愈大其存在时间愈长。全氟丙烷(C3F8)、 全氟戊烷(C5F12)、六氟化硫(FS6)等气体密度均甚大于空气。

7,血中弥散度 造影时间亦取决于气体弥散度。弥散度愈小者其存在时间愈长。

8,血中饱和溶解度 造影时间亦取决于血中气体饱和度。血中气体饱和度低者很快使微泡内气体溶入至饱和状态,则以后的微泡难以溶入血液,使存在时间延长。

9,微囊 可用蛋白质、磷脂类、糖类(半乳糖)、高分子乳酸聚合体、其他高分子材料。微囊厚度影响微泡稳定性,较厚者存在时间长。微囊外是否接附稳定剂亦影响微泡存在时间。

10,声场中声强 声强与散射回声的线性或非线性有关。在0-50KPa声场中呈现线性散射,适用于连续观察灰阶成像中细小血管分布及其中造影剂微泡流;50KPa-200KPa声场中呈现非线性散射,用以进行二次谐频(2nd H)成像效果最佳;200KPa-2MPa出现微泡击破,产生瞬时功率散射【7】。

11,微泡浓度 直接影响造影显示清晰度。最低微泡浓度应达到1×109/ml数值,较好的造影剂可达上述数值的4-5倍。


造影剂注入方法

因不同检查要求而异。一般可分两类:
1,团注法 高浓度的造影剂从周围静脉内一次推入,总注射时间在5-30s左右。用于常规造影、一般二次谐频(2nd H)成像等。
2,泵式连续推注法【3】 较低浓度造影剂由专用推注泵从周围静脉内缓慢推入。多用于低功率造影动态连续显示成像。观察血管内造影剂流入及区域灌注;研究“充盈-廓清”曲线等。

造影专用技术及造影显示

迄今,已发展多种造影专用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供超声造影中观察、显示的方法,达20种以上。归纳如下:
1,常规超声造影【8,11】 用常规超声发射方式,较低发射功率(中低等MI),常规的PRF进行。本技术虽属初期所发展,但简单、方便。包括造影灰阶成像、造影CFI成像、造影CPI 成像、造影网状内皮系统成像、造影数字编码式成像、造影相干成像等。
2,造影二次谐频(2nd H)成像【11】 用常规超声发射方式,常规发射功率(中等MI),常规PRF进行。接收回声经滤波器滤去基频,而获得2nd H信息成像。本技术亦可包括如常规超声造影中的各种2nd H成像。因其2nd H大大提高了信/噪比,致使图像细节特别清晰。在造影2nd H CFI中,消除了“开花征”(blooming effect)的大片彩色伪像。
3,双脉冲(dual pulses)发射成像【2,3】 : 在甚短期间中,发射2个超声脉冲。又可分为:
(1)反向脉冲(反向相位)技术【2,3,9】: 2个或几个同时发射的脉冲其间隔仅占T/4左右。甚低发射功率发射的声能量约为常规的-18~-21db(0db的1%)。
(2)触发式减影成像:2个同向脉冲其间隔期在25-40ms间。其前一幅为灌注像,后一幅为本底像。两幅相减则可获得量化超声造影资料。
(3)功率调制式双脉冲成像【3,9】:采用全振幅与半振幅双脉冲发射。全幅回声减去2倍的半幅回声,可得如下结果:
线性(f0)回声=0 主要来自心肌
非线性(2nd H)回声&sup1;0 来自造影剂微泡
(4)同向、同幅双脉冲成像:
2次线性(f0)回声相同,相减为零
2次非线性(2nd H)回声不同,相减不为零
4,间歇性成像 采用2次同向、同振幅的高MI脉冲,间歇期1 -30s或更长。可用手控调时或R波(数个R波间期)触发。分为:
瞬间反应成像(transient response imaging)……用于心肌造影
间歇性成像(intermittent imaging)……用于肝血管系统成像
5,低功率造影动态连续显示【2】 用高功率(MI 1.7)破坏全部照射区微泡后,即刻转成不破坏微泡的低功率,并可由专用的造影灌注泵(infusion pump)以维持观察区内血流灌注达数分钟或更长,并可识别进入该区的细小血管。可分为:
触发式(闪烁式)造影成像
“充盈-廓清”曲线
6,造影3频综合信息成像 造影剂注射后,接收回声中出现3种主要频率成份,即f0(线性)、2f0(非线性)、f0/2(非线性)〖10〗。将3种信息综合处理后成像,可使浅部、深部造影均获清晰显示--为C3技术的一部分。

临床应用

1, 肝脏【4,5】:使用低MI(0.1-0.2)声脉冲,可作三相动脉造影。动脉相(15-25s);早期门脉相(45-60s)及全期门脉相(90-120s)。以下为肝占位性病变的特征表现:
(1) 原发性肝癌:使用造影灰阶成像时,动脉相中快速充盈,呈“白色球”,充盈从边缘向中心,渐变为“白***”;门脉相中快速廓清。然后肝实质逐渐增亮,但肿瘤部变暗呈负性造影区。(占51/61)
(2) 转移性肝肿瘤(原发灶:结肠、胃、**):动脉相中甚少血管显示;全期门脉相中外周呈环形“白色圈”,示血供丰富;局灶区呈少血管型。
(3) 局灶性结节增生症:动脉相中显示中央动脉,并继而呈现从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状(轮辐状)血管;晚期动脉相中见整个结节发亮。即在注射造影剂后由中心向四周并至全结节的显影程序。
(4) 腺瘤样增生、血管瘤:动脉相时病灶呈低回声或“斑点状血池”;晚期动脉相至早期门脉相可逐渐显示增亮。血管瘤常见由结节周围渐向中心呈团、片状增亮,周围多血管分布。
据报道在低MI、反向脉冲成像技术下,可检出小至2~3mm的肿瘤。肝脏超声成像还可用于:
(1) 疑从原发肿瘤转移至肝者。
(2) 肝癌高危人群(酒精性肝病,B型及C型肝炎,血色沉着病)的随访筛选。
(3) 肝癌病人术后随访。
2, 心脏:用于观察心肌缺血、心肌活力等评价【3】。
(1) 提供客观数据供临床确定需行冠状动脉再管化(血栓内膜环切、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旁路移植术。
(2) 在胸痛病人中确定或排除心肌梗死。
(3) 急性心梗病人冠脉内溶栓后评估。
(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或旁路术后随访(有否再狭窄或闭塞)。
3, 血管:可测至肾内40mm内径的血管内造影剂微泡流【2】(常规CFI、CPI仅能测得>200mm-300mm血管内血流)。
(1) 测出组织缺血区。
(2) 测出组织低灌注区。
(3) 确定组织高速血流区。
(4) 评价“抗血管生长药物”效果。
(5) 评价TAE后肿瘤供血血管闭塞效果。
(6) 评价抗炎症药物治疗局灶性炎症疗效。
(7) 测定某些内出血。
(8) 测定其他有关血管疾病。
4, 其他:
(1) 浅表器官疾病:血管性、肿瘤性、炎症性等
(2) 泌尿科疾病
(3) 妇科疾病
(4) 软组织及部分骨骼疾病
(5) 颅内血管疾病

展望
超声造影剂不断改进,超声造影技术不断发展。预计今后可能形成如下新支【2,3,8】:
1, 向靶性微泡:例如:血栓粘附性微泡。
2, 药物传递:利用微囊携带药物进入病灶区。在高MI超声照射下,微泡破裂,药物释放至该区组织,获得高浓度药物积聚。
3, 可能发展成为超声造影基因治疗:带入基因片断进入超声成像的选定区域。
参考文献

1. 徐智章 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1. p.3-4,17-19,94-95,805-811,813-814
2. Schneider M. Bubble and microcirculatory disorders. Abstract of Reflecting the future of contrast ultrasound. Cannes, 2001, Feb. 16-17, p.31-32
3. Schneider M. Bubble in echocardiography: Climbing the learning curve. Abstract of Reflecting the future of contrast ultrasound. Cannes, 2001, Feb.16-17, p.10-11
4. Sobiati L. What is the Role of contrast ultrasound in the detec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Abstract of Reflecting the future of contrast ultrasound. Cannes, 2001, Feb.16-17, p.38-40
5. Leen E. What is the Role of contrast ultrasound in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Abstracct of Reflecting the future of contrast ultrasound. Cannes, 2001, Feb. 16-17, p.41-45
6. Becher H, Burns P. Handbook of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LV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York, 2000
7. 徐智章 超声造影与非线性超声成像中的有关问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9. 15:1
8. Von Ramm OT.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imaging. Program on the leading edge in diagnostic ultrasound. The 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trast Agents in Diagnostic Ultrasound. New Jersey: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1998
9. Simpson DH, Burns PN. Pulse inversion Doppler. A new method for detecting nonlinear echoes from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s. IEEE Ultrasonic Symposium, 1997. 1597-1600
10. Shi WT, Forsberg F, Goldberg BB. Subharmonic imaging with gas-filled microbubbles (abstract). J Acoust. Soc Am, 1997. 101: 3139
11. Burns PN, Powers JE, Simpson DH, et al. Harmonic imaging. Angiology, 1996. 47(supple): 63-73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guopeihao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2-6 11:46 | 只看该作者
爱爱医就需要这些资料。。

[ 本帖最后由 renzhi 于 2007-5-2 18:30 编辑 ]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