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31|回复: 4

[烧伤] 烧伤现场急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8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烧伤现场急救

烧伤一般是指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激光、放射线等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在临床烧伤患者中,以热力烧伤患者最为多见,约占各类烧伤的85%-90%,而火焰、蒸汽、沸水、燃油、炽热金属等为其常见致伤原因。临床证明,烧伤的现场急救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对患者以后的治疗、愈后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烧伤者应自行或在别人帮助下迅速脱离致伤源。
一是采取快卧倒、慢滚动的方法压灭身上的火焰,或用水浇灭身上火焰,也可跳入水池、河沟等水体中灭火,或是利用大衣、被子、毛毯、雨衣等阻燃材料覆盖灭火。
二是尽快脱去着火、热液浸湿的衣服,特别是化纤衣服,因其所致的伤情往往较重。
三是要尽快离开着火的密闭环境,以免引起吸入性损伤或窒息。
四是切忌用手扑打灭火,否则,不但灭不了火,反而会烧伤双手。
另外,发生火焰烧伤时,千万别站立、奔跑、呼叫,以免造成吸入性损伤。
其次,要及时给患者实施冷疗。一般认为,烧伤患者离开现场后,其损伤就会自然停止。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据观察,烧伤患者脱离致热源后,仍有余热在继续损伤机体组织,损伤时间可长达2小时以上,从而使创面伤情加深加重。所以,患者脱离现场后,要立即采取冷疗处理,即用冷水(5-15℃)对创面进行直接淋洗、浸泡或冷敷,以达到清洁创面、减少创面感染、减轻组织损伤和延迟休克的目的。冷疗时间一般为0.5-2小时或更长,以离开冷水不痛为度。
第三,要注意保护好患者的创面。可用赶紧纱布、三角巾、毛巾(大面积烧伤者可用新布单或床单)包裹创面。对创面最好不作任何处理,揭去表皮、挑破水泡等做法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不要在创面乱涂任何药水(膏)(如紫药水、酱油、鸡蛋清、湿润烧伤膏、自制药膏、蜂蜜等)。因为创面上涂了这些物质后,不但有碍于医生对烧伤面积的计算和深度的判断,而且还会增加创面的感染,从而延长治愈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总医院烧伤科对242例烧伤创面初期处理回顾性分析提示创面乱涂酱油、湿润烧伤膏、自制药膏、小苏打等创面感染率可达39.6%。
第四,要做好患者异常情况的对症处理,并适时转送。对有呼吸道阻塞可能的患者,有条件的应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对休克病人应给予少量糖盐水;对伴有其他合并伤(如大出血、开放性气胸、急性中毒等)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止血、固定、扩充血容量、解毒等;对于大面积、特重烧伤患者,应在其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及早送专科医院诊治;对中、重度烧伤患者,应在休克前或休克得到有效控制后,立即送专科医院诊治;轻度烧伤患者也不可随便自行处理,以免误诊误治。
俗话说水火无情,火魔总是在时时刻刻寻找着出手机会一不小心善良的人们就会为它所伤,学一点烧伤的现场急救可是必不可少的了。
火灾中一旦发生烧伤,特别是较大面积的烧伤,死亡率与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由于烧伤防止知识普及性较差,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对其基本知识及防止知之甚少,使一些烧伤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一、        热力烧伤的现场急救
热力烧伤一般包括热水、热液、蒸气、火焰和热固体,以及辐射所造成的烧伤。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最多,因而民间的急救措施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在创面上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这些物品都不利于热量散发,同时可能加重创面污染。有效的措施应立即去除致伤因素,并给予降温。如热液烫伤,应立即脱去被浸渍的衣物,使热力不再继续作用,并尽快用凉水冲洗或浸泡,使伤部冷却,减轻疼痛和损伤程度。火焰烧伤时切忌奔跑、呼喊、以手扑火,以免助火燃烧而引起头面部呼吸道和手部烧伤,应就地滚动或用棉被毯子等覆盖着火部位,适宜水冲的以水灭火,不适以水冲的用灭火器等。
去除致伤因素后创面应用冷水冲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防止热力的继续损伤,可减少渗出和水肿,减轻疼痛。冷疗需在伤后半小时内进行,否则无效。具体方法是烧伤后创面立即浸入自来水或冷水中,水温15-20℃左右即可,亦可用纱布垫或毛巾浸冷水后敷于局部半至一小时或更长,直到停止冷疗后创面不再感觉疼痛。冷水冲洗的水流与时间应结合季节、室温、烧伤面积、伤员体质而定,气温低、烧伤面积大、年老体弱的则不能耐受较大范围的冷水冲洗,冲洗后的创面不要随意涂抹,即使基层医疗单位和家庭常用的一些外用药如龙胆紫、红汞等也不行,以免影响清创和对烧伤深度的诊断。创面可用无菌敷料,没有条件的可用清洁布单或被服覆盖,尽量避免与外界直接接触,尽快送医院诊治。
二、        吸入性损伤的现场急救
吸入性损伤是指热空气、蒸气、烟雾、有害气体、挥发性化学物质等致伤因素和其中某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被人体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和肺实质的损伤,以及毒性气体和物质吸入引起的全身性化学中毒。
吸入性损伤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热损伤,吸入的干热或湿热空气直接造成呼吸道粘膜、肺实质的损伤。二是窒息,因缺氧或吸入窒息剂引起窒息,是火灾中常见的死亡原因。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尤其是密闭环境中大量的氧气被急剧消耗,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使伤员窒息。另一方面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含氮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氰化氢,两者均为强力窒息剂,吸入人体后可引起氧代谢障碍,导致窒息。三是化学损伤,火灾烟雾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和各种化学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局部**或吸收引起呼吸道粘膜的直接损伤和广泛的全身中毒反应。此时迅速使伤员脱离火灾现场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清除口鼻分泌物和碳粒,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给予导管吸氧,判断是否有窒息剂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中毒的可能性,及时送医疗中心进一步处理。途中要严密观察防止因窒息而死亡。
三、        电烧伤的现场急救
电烧伤时首先要用木棒等绝缘物或橡胶手套切断电源,立即进行急救,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在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要轻易放弃。
四、        烧伤伴合并伤的现场急救
火灾现场造成的损伤往往还伴有其他损伤,如煤气油料[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可伴有爆震伤,房屋倒塌、车祸时可伴有挤压伤,另外还可造成颅脑损伤、骨折、内脏损伤、大出血等。在急救中,对危急病人生命的合并伤应迅速给予处理,如活动性出血应给予压迫或包扎止血,开放性损伤争取灭菌包扎或保护,合并颅脑、脊柱损伤者应在注意制动下小心搬动,合并骨折者给予简单固定等。
五、        现场急救后转送前的注意事项
经过现场急救后,为使伤员能够得到及时系统的治疗,应尽快转送医院,送院的原则是尽早、尽快、就近。但是由于一些基层医院没有烧伤外科专业人员,因此烧伤伤员经常遇到再次转院的问题,对轻、中度烧伤一般可以及时转送,但对重度伤员,因伤后早期易发生休克,故对此类伤员应首先及时建立静脉补液通道给予有效的液体复苏,能有效预防休克的发生或及时纠正休克,减轻创面损伤程度,降低烧伤并发症的发生率。该工作若由火场消防、医护人员或就近医疗单位负责则能避免耽误时机。一般来讲成人烧伤面积大于15%,儿童大于10%,其中Ⅱ度以上(含Ⅱ度)面积占1/2以上者,即有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可能性,多需要静脉补液治疗。
333
烧伤病人的现场急救 ,是整个烧伤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正确及时的现场急救 ,不仅可减少病人痛苦 ,而且对保护好创面、防止早期败血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对于病人身上仍旧燃烧的衣物 ,应立即扑灭。 (伤员可以通过在地上滚动 ,跳进附近水池或河中 ,主动灭火。也可使用水龙头喷洒灭火 )。火焰熄灭后 ,应尽快将衣服脱下或剪开脱去 ,因为某些衣料 ,尤其是人造纤维 ,易于皮肤紧贴 ,加重病情。
2 化学药品导致的烧伤 ,如酸、碱等 ,应立即用清水长时间冲洗创面 ,禁止使用含有油质的外用药物。
3 若烧伤了眼球 ,立即用清水冲洗。严禁用手或手帕揉擦 ,以防加重损伤。
4 无机磷类烧伤时 ,创面除用清水清洗外 ,可同时进行湿敷或将受伤肢体浸泡于水中 ,禁止在创面上涂油膏或进行包扎。
5 急救过程伤员若有剧痛 ,烦躁不安等情况出现 ,应酌情给予镇静、止痛药物。
6 病人如出现口渴 ,救护人员可给予适量的淡盐水。不应无限制的满足其饮水要求。因为饮用过量不含电解质的水 ,可能发生水中毒 ,从而加重病情 ,尤其是小儿 ,会出现惊厥。
7 对同时伴有呼吸道烧伤的病人 ,若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 ,应设法尽快将气管切开。
8 对重度烧伤病人 ,有条件时应立即给予静脉输液 ,以补充体液的丧失。
9 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 ,将其创面做简单、初步的清洁处理 ,然后用无菌赶紧的床单敷盖创面。

[ 本帖最后由 白云abc 于 2009-4-8 22:18 编辑 ]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10-4-2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TAT呢
发表于 2010-8-1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感觉貌似在哪本书上见过……
发表于 2011-3-21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缺乏新意。
发表于 2020-9-26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全很好,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19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