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221|回复: 9

[讲座与征文] 【读好书写好文征文036】:伤寒论六经认识论的本质是系统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2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伤寒论》六经认识论的本质是系统观
       关于《伤寒论》六经实质的认识,诸家各言其是,见仁见智,互相攻讦,无有定论。这些争论,一方面显示出各家各有所长,亦即各有所短,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伤寒论》六经本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伤寒论》六经本质的复杂性,因为只有复杂的事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局限于不同的条件,才会有不同的认识。《伤寒论》六经本质的复杂性,实质上是人本身复杂性的体现。现在,人们认识到,人是复杂巨系统,社会更是复杂巨系统,而且,人与自然界还要构成联系,这样,就构成了超巨系统。在这个超巨系统中,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是不可能用简单的关系去概括的,只能用认识复杂事物的方法去认识。因而,《伤寒论》六经的本质问题,是个认识论问题。认识论是哲学的范畴,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可分为还原论的方法和系统论的方法,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主要体现的是系统的方法,如气、阴阳、五行,都是系统论思想的表现。《内经》借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阴阳、五行等先进概念,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系统论的思想,从而使中国古代医学得以执简驭繁,驭重以轻,达到了其他国家古代医学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许多领域,至今仍走在西医学的前面,放散出夺目的光辉。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伤寒论》六经,是在全面继承《内经》、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气化诸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内经》的认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主要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认识论。在古代中国,由于工具的限制,人们只能从大体上去认识事物,如《灵枢》说,“夫八尺之躯,皮肉在此,其生也可切循度量而知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这种粗略的还原论方法进行的大体解剖观察和研究,根本不能适应复杂艰深的临床需要,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古代医家将元气、阴阳、四象、三才、五行、六气等哲学概念引入医学领域,采取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的部位、器官、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方剂、针灸各方面进行排列归类,建立起一个以象集为形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五脏是人的核心,六腑是五脏的辅助,通过经络的联系络属,将五体、五官、九窍、十二节等联结成一个复杂巨系统。这个复杂巨系统,实际上是人的生理病理的控制模型,是人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反应,其本质是功能上的,而非解剖上的。。古代中医家,通过这个模型,对人本身、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模拟研究,从而建立起三因的病因子系统,正邪斗争的病机子系统,针药等与生病的人的治疗子系统,等等。在这个人体复杂巨系统中,五脏居于核心地位,在人体巨系统与天人合一的三才超巨系统中,六经通过其联系传传递功能,反映了包括阴阳六气、五脏六腑、十二经分布、气血津液、表里浅深等等方方面面的广泛信息,故而通过对六经的研究,即可以全面地把握人体的几乎所有问题。因而在人的生理与病理生理状态中,经络居于实际上的核心地位,研究经络便可以得到阴阳六气、五脏六腑、十二经分布、气血津液、表里浅深等各方面的信息,因而,六经不仅可以用于以伤寒为代表的外感病研究,也可以用于内伤杂病研究。故六经非仅为伤寒立法,亦为百病立法,非仅为伤寒之六经,亦为百病之六经,执六经方法研究疾病,则可以见病知源,虽未能遍愈诸病,亦可思过半矣。因而六经辨证,在中医辨证论治系统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伤寒论》六经本质的各种争执和分歧,就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伤寒论》六经的系统论本质,或虽然已经认识到却不深透,将系统与整体混淆,将功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与简单结构混淆,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伤寒论》六经,因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相攻讦,争讼不休。如张令韶在结构与功能上认识不清,以为脏腑有形,经络无形,无形可赅有形,也就是说,他认为经络是功能结构,脏脏是实体结构:“今人言太阳止曰膀胱,言阳明止曰胃,少阳止曰胆;三阴亦然,是以有传足不传手之说。不知脏腑有形者也,三阴三阳无形者也,无形可以赅有形,而不形不可以赅无形,故一言三阳而手足三阳俱在其中,一言三阴而手足三阴亦在其中,所以六经首节止言太阳之为病、少阴之为病,而不言足太阳、足少阴之为病,其义可思矣。”
下面从系统论角度,重新认识一下诸家对《伤寒论》六经的主要见解。
1《伤寒论》六经是经络,《经寒论》六经离不开经络
     《灵枢•经别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的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马元台《灵素注证发微》:“十二经脉,……实学者习医这第一要义,不可不究心熟玩也。后世乃言,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而于此懵然,惜哉。”系统的本质在于联系。经络沟通五脏主腑、表里内外,是人本身及人与环境的联系通道。
2《伤寒论》六经是脏腑——《伤寒论》六经离不开脏腑
     在中医系统理论模型中,脏腑被看作人体的核心,人体的其他部他均是由脏腑派生或附属于脏腑的。六经由脏腑派生,六经必然反映了脏腑的生理病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研究的是脏腑是从解部学的脏腑为基础发展来的,但实际上已经转变成功能性的理论模型,研究的主要不是脏器本身,而是人作为整体所表现的象的[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是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人的按五行六气分属的整体功能的一部分。
3《伤寒论》六经是气化——《伤寒论》六经离不开气化
     《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废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气化是人的基本生命表现,亦即人的功能活动,故六经不离气化。
4《伤寒论》六经是阶段——《伤寒论》六经离不开阶段
     恒动性是系统的特征之一,系统处于不变的演变过程中。在人的疾病中,外感病以其病程较段,不同的时期,变化非常显著,包括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极期、转归期、后遗症期。《伤寒论》按伤寒传变与正气盛衰、疾病强弱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5《伤寒论》六经是区域——《伤寒论》六经离不开区域
     认为六经是画限辖病,名为经而非经。程效倩曰:“伤寒之定六经,无非从深浅而定部署,以皮肤为太阳所辖,故署之太阳,肌肉为阳明所辖,故署之阳明,筋脉为少阳所辖,故署之少阳云耳。”在《伤寒论》的六经系统模型中,四肢百赅皮肤筋膜均分属于不同的经脉,故六经模型当然包括了人体不同的区域。
6《伤寒论》六经是解剖——《伤寒论》六经离不开解剖部位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以人体解剖部位和五脏六腑分属六经,以皮肤肌肉及六腑为阳表,五脏为阴里。他说:“经络筋脉,类皆十二,配三阳三阴而总以六经称,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他举儒家六经、国家六部作比方,以为六经统辖而已,人身百骸亦统在六经之中。上面我们谈到,六经理论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必然包含了一些解剖学的因素。但六经的本质主要不是解剖的,而是功能的。将功能混同于解剖,是既往对于中医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伤寒论》六经是症候群——《伤寒论》六经离不开症候群
     由于西医东渐,自民国起,《伤寒论》六经本质症候群说,这显然是受到日本伤寒研究和西医解部学、生理学等的影响,中医学家们忽然发现,原本信之不疑的五脏、六腑、经络诸概念,与西医还原论指导下的分析方法研究的认识联系不起来,得不到西医解剖学与生理学的支持,因而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上充斥着消灭中医的言论,中医学家们急于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于是用没有争议人得而见之的症候群说来解释《伤寒论》六经本质,在客观上起到了巩固中医阵地的作用,但却缩小了《六经》本质的内涵外沿,并有割裂六经之间客观联系的危险,虽然现在仍有学者主张症候群说,多数学者并不支持。
8《伤寒论》六经是控制——《伤寒论》六经离不开控制
     现代有的医家用黑箱控制模型来解释《伤寒论》六经,这是一条正确的路。《伤寒论》的六经确实就是六经控制模型,但这首先要建立在《伤寒论》六经的系统论模型基础之上,控制论是系统论的一部分,控制是系统的表现,黑箱是控制的一种方法。系统论的相关理论很多,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化、协同学、混沌学、模糊数学等,都以用于《伤寒论》六经本质的研究,为使广大人民理解中医的科学性并接受中医,为中医的现代化,而做出贡献。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诸家对于《伤寒论》六经的认识,或者混淆了功能与形质,将功能复合体,即象集,当作形质结构来看;或者是从较低层次上对于六经本质进行了认识,这些认识均可以统一于六经系统论之下。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这一些可以从上世界上半夏物理学家对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来认识一下,汤姆生(JosephJ oThomson1856—1940)发现了电子,解决子原子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于是提出了枣糕式的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发现了α粒子散射现象,从而建立了具有核式结构的卢瑟福原子模型,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发现了不同电子能量不同,从而建立了更加科学的体现了能级玻尔原子模型,后来,随着质子、中子发现、杂化轨道理论的确立,更微小粒子的发现,人们对于原子的认识一步步深化,科学家们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同时不断进步,完成了一次次扬弃,从科学逐渐走向前进。但这些研究再先进,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也远没有终结。根据系统论的黑箱理论,一切科学研究都是黑箱研究,在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永远存在着未知,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更是如此,实际上,科学家总是通过理论模型来探讨的。中医学的许多理论,正是这样一个个的理论模型,而且在不断修正和发展。如前所述,《内经》时代的中医学家,引用了哲学中关于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八卦、九宫等模型,将临床工作中集累的医学知识地行了系统化,建立了以五脏为核心,四腑为辅助,经络为纽带,联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复杂人体理论模型,并由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外感病的研究,《内经》热论简立了粗浅机械的六经模型,张仲景总结此后医学应用六经模型指导临床工作的得失,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了六经辨证,将其发展为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复杂有机系统,成为中医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光辉巨著,为历代医家所推重,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伤寒论》时代之后,古代医家对于中医系统理论模型仍在不断探索、发展、深化、细化,至张景岳时出现了八纲辨证的雏形,至清代由于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的不懈努力,建立起更加适合温病临床的卫气营血辨证模型和三焦辨证模型,使中医学对于温病的把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类在不断进步,科学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伤寒论》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整之中,在二十一世纪,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人类处于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伤寒论》必会重放异彩。


[ 本帖最后由 白山 于 2008-3-22 18:21 编辑 ]

1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尹周安1981+3学习了,白山老师。。。
  • 黑糊糊+6又拜读一遍,感觉非常好!
  • 白雪5110+6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我先送花 后看内容~~~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一尘 + 1 征文积分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15朵
发表于 2008-3-2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
发表于 2008-3-22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了,谢谢!
发表于 2008-3-23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好文章!
发表于 2008-3-2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伤寒六经是外感病的根据正邪力量对比及其发病顺序的六大症候群。其中诸多变证,为病人基础体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兼证,而体质不同病情发展也不同,有的则是误治引起。
发表于 2008-3-2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认为伤寒六经只是中医说理的一个工具罢了,没有必要去创根问底的去找其实质,中医西化更是一种严重的误区。伤寒六经他就是伤寒六经,只是用它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种变化和指导辨证论治罢了,为何要去钻牛角尖去找其实质呢?这样做顶多是想让不懂中医的外行人了解中医罢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难以理解中医而让不可能现代化的中医西化,最终让中医失去了自我。中医要学会,让别人都来靠拢我适应我的理论思路,而不是让中医去适应西医的思路。中医西化使中医迷失了自我,一步步走向灭亡。
 中医临床要完全抛弃西医思想理论,你只要记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学会仲景那极其灵活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用之临床即可。只要方证对应,疗效确切。
  中医就是要用之临床的,用现代化方法去研究其实质毫无意义。
 
  从楼主的文章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中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本身就是已经经过几千年证明了的真理,却一直在千方百计的寻找其是科学的证据,一直试图用现代科学来证明其是科学的。难道只有现代科学证明了的才是正确的,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就是错误的?那现代科学谁又能证明其是正确的呢?
 

  后来中医的发展一直处在证明给别人看是科学的误区当中。

[ 本帖最后由 甘草 于 2008-3-29 18:29 编辑 ]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thxy+3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现在仍然不断有人重蹈前人覆辙,可叹,时世异耶?
收到3朵
发表于 2008-4-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中医的发展一直处在证明给别人看是科学的误区当中。
发表于 2008-4-6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术散和甘草两位高手所说极是,我赞一个.
发表于 2009-5-3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次认真拜读白山老师的文章,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谢谢!
发表于 2018-7-1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草 发表于 2008-3-29 17:51
  
 本人认为伤寒六经只是中医说理的一个工具罢了,没有必要去创根问底的去找其实质,中医西化更是一种 ...

老兄误解了楼主的意思。目前为止,六经实质就是最大一个研究伤寒论的障碍。没有弄清楚原文究竟按照什么区分六经的,所以就有了各自心目中的六经划分。简单来说就是一下:究竟什么才是太阳病,少阳,阳明。。。。。。显然提纲证无法概括,哪到底按什么区划分呢?这个问题1800年来没有统一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