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4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版务] 谈学习中医的一些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谈学习中医的悟性


人们常说,中医基础理论深奥难懂,枯燥乏味,即使临床工作多年,还是觉得中医基础理论不易学,不好用。尤其是遇到一些中医常规治疗不理想或无从下手的问题时,更觉束手无策。笔者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多年,现将一些感悟与读者探讨。



1 培养悟性的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与治病原则等内容。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所以若没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想要学好、用好这门课程是很不容易的。中医讲究悟性。悟性在学习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悟性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是创造者在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突发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预见和解决问题的心理现象。悟性属于智力范畴,它能为获取创意提供便捷的通路。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深奥难懂、知识灵活的学科,培养学习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悟性是正确理解中医实质、解决中医医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塑造中医能人的基本功和继承中医、创新中医的法宝。中医要发展,就需要创新,需要拥有悟性的中医头脑。这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2 如何训练悟性



笔者认为,训练悟性应注意3点:一是抛弃常规习见的约束,二是摆脱逻辑推理的枷锁,三是舍弃需充分依据的要求。只要多阅读一些中医药书刊,多角度思考形成结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多方面分析、进行科学假说的习惯,即进行所谓的“模糊估量”。这样当中医药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灵感就会经常光顾有准备的头脑,悟性也就会大大提高。灵感是瞬息即逝的东西,灵感一旦出现应及时记录。并沿着灵感继续深思,同时,还要了解中医药的现代研究进展,思考实现这些灵感是否现实,这样才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

培养学习中医的悟性或灵感需要以丰厚的中医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而要有所积累,就要对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以及养生保健、中医经典等课程进行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泛涉猎这些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扩大自身的知识面,确立中医思维,激发中医悟性。

笔者认为,悟性固然重要,但悟性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中医临床服务。因此,在进行中医科学研究时,应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多视角地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进行重新整合,进而提出切实可用的新理论、新方法。仅凭悟性进行的中医理论研究将失去其应有的临床指导价值。

如果说悟性或灵感象一柄直刺问题核心的利剑,那么实践就是它的磨刀石。培养悟性还需要实践训练。作为中医初学者要记住: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是理解记忆;运用不能牵强附会,而应该随机应变;悟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多学多练的结果。对于中医药工作者来说,尤应把握启发悟性的“三多一少”原则,即“多看中医典籍和老中医经验,多用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和科研,多学人文社会知识丰富中医思维,少用西医知识验证中医是否科学”。只有这样,中医悟性才会逐渐形成。

谈学习中医的悟性



3 运用悟性举隅



3.1 活用升阳举陷法

笔者曾治一男性患者,68岁,耳鸣时作时止近10年。病初始觉耳鸣,时有时无,症状轻微,一直未予医治。6年前,耳鸣加重,严重之时每日皆发,甚至一日几发。遂至某医学院附院求治,检查示“内耳道增宽”,经中西医诊治疗效欠佳。后求余诊治。查其形体壮实,除见耳鸣、脉略弦外,余无它症。考虑之前老中医所用之方多为补肾填精之剂。常言道,耳鸣一病虚证责之于肾,实证责之于肝胆。然详细诊察,四诊合参,该患者肾虚之证尚难确立。虽有脉略弦之征,乃年老血管硬化所致,非肝胆证候之象。情急之中,顿生灵感。疑难杂症它方无效,可否从中焦治之。盖脾主升清,可使精微物质上承清窍而耳聪目明。反之,则可见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此乃从中焦论治耳鸣之常理。脾气主升还具有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生理位置相对恒定的特性。脾气(中气)下陷,则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就会离开原来的生理位置而见脏器下垂之征或有坠胀之感。内耳道增宽乃内耳道组织松弛所致,为内耳道组织离开原来生理位置所引起。此案虽无下垂之征或坠胀之感,然耳鸣形成之缘由皆为组织器官松弛离开原来生理位置所致,故辨证为“中气下陷证”,取“异病同治”之义,仍以举陷法治之。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结果效显,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该病案让我领会到,举陷法不仅适用于脏器下垂或脘腹坠胀之病证。只要灵活变通,认真领悟中气下陷证之病理本质,亦可用于因组织松弛而引起的诸多病证。此外,笔者还用举陷法佐用补肾填精之品治疗骨质疏松症,已初见效果。采用举陷法,在上还可治头晕、目眩、鼻鼾、眼睑下垂;在中治脏器下垂(包括**下坠)、脘腹坠胀;在下治二便失禁、脱肛、疝气、遗精、滑精、妇科经带产后诸病等。

3.2 采用“调理脾胃三合法”调理脾胃

醒脾、健脾、消食是医家熟知的调理脾胃特性的常用方法。但笔者认为,脾胃失调、纳运失司虽然是脾胃病产生或加重的根本机理,但脾胃升降失调、纳运失司易致湿浊内生,困阻脾阳,继而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从而表现出脾虚、湿困、食积三大主证。且这三大主证常常同时出现。故调理脾胃需醒脾、健脾利湿、消食和中三法合用才能切中病机,从而保持脾升胃降的正常运行。笔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发现,醒脾可以激发脾胃潜在的功能,健脾可以提供脾胃运化的动力,消食和中可以排除胃肠之积滞,为进一步纳运提供条件和场所。因而调理脾胃应醒、健、消三法合用,也叫“调理脾胃三合法”。俗话说,“方从法出”,笔者以脾胃生理特性及调理脾胃三合法为理论,在家传经验方的基础上,精选药物制成了调理脾胃之主方六味和中散。方由党参、山楂、石菖蒲和枳壳等6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醒脾化湿、行气消食化瘀之功能。临床应用效果不凡。

3.3 藏象生殖轴调理男特性功能障碍

笔者认为,男特性生理(包括性唤起、性表达、性发泄等)是心肝肾三脏及其君火、相火协调作用的结果。其中,肾精充满是阳道振奋的主要物质基础。肾精所化之肾气是产生**、鼓动**勃起的原动力。外肾(指外生殖器)位居身体下部需心肝之血濡养。性活动属精神活动之一,为心神所支配。中医讲“心主神明”而司**。主明则下安,阳道功能自如。在心、肝、肾三脏中,心属君火,肝肾属相火。君火为性**(目视、耳听、鼻嗅、肌肤接触等)所诱发则炽盛,从而引起相火妄动而发生**。虽肝肾同源,但宗筋为肝所主,性喜条达。肝之疏泄气机正常、气行血畅,则勃起、交合功能正常。当**炽盛之际,全身之精气便集于下焦肾脏,在肝肾泻藏功能的协调作用下,完成交合过程。这就是男特性生理发生的藏象理论基础。若心、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便产生欲的障碍(即**障碍)、动的障碍(即勃起功能障碍)和泄的障碍(即**障碍)。所以,“心—肝—肾”轴假说应是调整男特性生理轴的核心,“欲—动—泄”应是男性最基本的性生理反应规律。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男特性功能障碍应当三脏同调、辨证施治。其中,欲的障碍以调心为主,动的障碍以调肝为主,泄的障碍以调肝肾为主。笔者运用此法治疗男特性功能障碍多获较好的疗效。

病例:陆某某,男,32岁。自诉阳事不举3年。因3年前妻子有外遇,夫妻长期争吵,感情不和。后经父母劝说,婚姻关系虽然得以维持,但却一直闷闷不乐。每遇同房,欲而难举,举而不坚,甚为苦恼。经服多种中西药疗效不显,于是邀余诊治。症见阳事不举、精神郁闷、面色晦暗、胸胁胀满、烦躁心悸、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喜叹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阳痿,乃因肝郁失疏、心神失养、肾失鼓动所致。治以疏肝宁心温肾,通络起痿。方予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白术、川楝子、淫羊藿、菟丝子、制仙茅、酸枣仁、合欢皮各15g,远志、露蜂房、炙甘草各6g。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冲服。肉桂蜈蚣粉(肉桂3g,蜈蚣1条,研细末)日1剂, 3次分服。同时给予心理治疗。6剂后,上症减轻。继原方5剂后诸症基本消失,性生活恢复正常。后予逍遥散加减调治而愈,至今未再复发。本案可见,以心肝肾三脏同调为主论治男特性功能障碍确有一定疗效。目前,重庆市卫生局已将此作为科研立项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2-2 18:35 | 只看该作者
网上看到很多篇与本文一样的文章,谁是原创??
3# 板凳
发表于 2008-9-20 19:01 | 只看该作者
有些牵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9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