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83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进展] 中风的综合治疗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2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很辛苦,望加分以资鼓励!!!!!
1、中风的概念和分类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性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西医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 塞、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中风的根源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形成夹层动脉瘤,在各种诱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过猛、血压升高等影响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相应出现一系列的中风病症状。
  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一般均严重,即使经过积极抢救而幸存者,也 约有半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歪舌偏、讲 话困难等,因此,发现半身麻木、活动障碍应立即找中医特色专家及 早诊治可以获得较好效果。中风如昏迷不醒病人应安全送医院抢救。
  中风的分类
  中风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栓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们称它为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有两种情况:
  中风引起的脑局灶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最多不超过24小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缺血有关。
无脑部病征的中风,往往在颅脑部影象学检查时,才发现脑部有中风灶,这种中风被称为"静卒中"。
2、中风可以预防
  中风,又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表现为偏瘫、失语等,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它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中风发病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不可预料,实际上同许多疾病一样,中风也有一个明确的各种病理损害不断累积,逐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风发生是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遗传以及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于脑血管引起的。
  预防中风,首先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然后可通过检查早期预防,如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仪,采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和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及压力,据此计算出脑部供血量,脑部大、小血管的紧张率和硬化程度,脑血管的阻力大小、闭锁情况及微循环的状态。这项检测技术简便易行,可以在CT等仪器没有发现中风之前检测出脑血管的病理改变。
这项检查不仅适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对已患中风者可以观察治疗效果,为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科学依据。随着这项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的普及,预防中风已成为可能。
3、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是全世界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中风致残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每年直接和间接用于中风治疗和护理的费用难以估计。如果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根据世界公认,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
  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也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都证实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舒张压下降5-6毫米汞柱,中风危险性下降约42%。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单独控制收缩压,可以将中风减少三分之一。但高血压常常会被忽视,因为通常高血压常处于“无症状”情况。不测量血压,往往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病,因此也不会积极治疗。
  心脏病是中风另一个常见的危险因素。许多心脏病包括心肌梗塞、房颤等,都是引起中风的重要原因。积极预防和治疗这些心脏病,无疑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现在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抗凝疗法,都证明可以有效的预防中风的发生。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也确认为中风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导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
  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到颈动脉系统,可以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也容易引起微拴子脱落而导致中风。现在医疗技术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很准确的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狭窄超过了管腔的百分之五十,则应该早日外科治疗,对预防中风是很必要的。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之外,一直被忽略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中风危险因素。例如:
  许多研究证实吸烟是中风的***危险因素,吸烟多的人比不吸烟者中风危险性增加2倍。吸烟还可以增加血液的凝聚性、血液粘稠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以及增高血压,增加了中风发生的危险性。
  饮酒对脑出血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但对脑梗塞意见不完全统一,有的认为轻度饮酒有一定好处,能扩张血管,对脑具有保护作用.但大量饮酒则加重中风的危险性。由于饮酒可引起高血压、高凝状态、心律不齐,这些情况对中风都是危险因素。所以还是少饮酒或不饮酒为宜。
  血脂增高,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容易导致动脉硬化,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应不超过总热量的百分之十。
  盐的摄入摄入盐过多与高血压有关,而减少盐的摄入可以明显降低血压,同时降低中风的死亡率。
  有规律的体力运动可以降低冠心病危险性,降低血压,防止肥胖和糖尿病。但应注意个体化,应强调有规律的锻炼,适度为宜。老人应尤为注意,每天散步半小时要比不规律的锻炼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好得多。以上所述中风的危险因素是最常见的,但也是可以防止的。为了降低中风的发生率,最好的方法是预防为主。
4、脑中风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二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为发达国家前三位死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然而若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乃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很多,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高血压
  许多研究均已证实高血压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均是各类脑中风的危险因素。Langer等对100名脑动静脉畸形并导致出血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小细动静脉畸形,深层静脉引流可致脑出血,其中高血压是主要因素。脑中风的危险度与血压高度呈线性关系,为了研究高血压控制期间的脑出血危险因素,Thrift等对331例病人进行观察,发现高血压,高盐饮食和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750 mg。wk-1)应用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最为重要,危险度是高盐饮食和较高剂量阿司匹林应用的两倍。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其导致脑血管发生脂质透明变性的结果,高盐饮食亦是通过高血压而发生作用。因此,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可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2 吸烟
  多项研究表明,吸烟亦是脑中风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仅次于年龄和高血压,Fukuda对颈内动静颅内段和颅外段动脉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厚度最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都是烟龄。因颅内动脉瘤而发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烟瘾(>1包/天)与从不吸烟的比值为11.1。抽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质含量,也可引起脑血管瘤等,脑中风危险性与吸烟数量相关,但吸烟对不同原因所致的脑中风影响不同。有研究表明,吸烟能增加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但对由于动静脉畸形所致的出血影响甚小。石泽雅彦对26名男性高血压患者调查其发病年龄、一日吸烟量、吸烟时间及合并症,认为吸烟对人体动脉危害性较大,吸烟量的增加可使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吸烟作为脑卒中的***因素,及时戒烟对脑中风有预防作用,尤其是对6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或伴有心肌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更应该进行切实有效的戒烟。
  3 心血管病
  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衰竭、房颤等),特别是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者,为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Amarenco等认为60岁以上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中1/3是原因不明的,除了房颤和周围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存在外,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于或等于4 mm,并伴颈动脉狭窄会使再发脑中风及其他血管病的危险性增高。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231名患者调查动脉狭窄与脑中风进展过程的关系表明,高龄和长时间的多重狭窄可***预测脑中风的进展过程;此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人群中,在颈部可听到血管杂音,超声波检查可确诊,其每年的脑中风发生率是1%~2%。在大于45岁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人群中,4%~5%在颈动脉可听到杂音,大于75岁则升高到6%~8%。
  4 糖尿病和血糖浓度
  糖尿病和血糖浓度为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且常合并高血压和心脏病。薛广波等报道,糖尿病患者脑中风发病率为1 549.05/10万,非糖尿病患者发病率333.00/10万,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0.01,RR=4.64),说明糖尿病是中风的危险因素。Lehto等对105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进行观察,发现NIDDM病人脑中风危险度显著增高,其中男性患者脑中风危险率比非糖尿病对照组高2~3倍,女性患者高5倍。先前中风史、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预测NIDDM病人脑中风的重要指征。Lehto又指出,NIDDM患者,若其血中尿酸水平高于295 mg。L-1,将会显著增加脑中风的发生率。脑中风急性期高血糖可加重脑损害和增高死亡率。一项动物试验表明,胰岛素对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有益,可使血糖从8~9 mmol。L-1降低到正常值的下限3~4 mmol。L-1,同时可明显减轻梗塞范围,因此,临床上对局灶性脑缺血病人可使用适当的胰岛素以降低脑中风的发生率。
  5 血脂异常
  高脂蛋白a(Lp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目前已广泛应用Lp(a)作为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指标。Lpa与有症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和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a是发生脑血管病的最好的单一标志,其次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且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常伴随高的LDL-C,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Wilt等人对超声波所检测出的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进行观察,发现低水平的HDL-C并不伴随高的LDL-C或总胆固醇现象较普遍存在。新近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硬化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氧化性LDL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6 急性脑血管病史
  以往发生过短暂脑缺血发作(TIAS)和中风史,都是脑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TIAS愈频繁,中风的可能性愈大。洛桑卒中登记处对2 738例病人的调查发现首次缺血性中风后的早期(最初30天)复发率是4.4%。对1 27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平均随访1.1年,发现1年复发率9.3%,2年为14.1%,且动脉粥样硬化致血栓形成的中风几乎都处于复发高危状态。
  7 饮酒
  酒精能促使血小板凝集,促发凝血反应和引起脑血管痉挛,但适量的饮酒又可通过升高前列环素、HDL和降低LDL而减少血栓形成。Kim等的研究认为饮酒和高血压关系密切,且为中风主要危险因素。瑞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每天少量饮酒者(<5 g。D-1)和缺血性中风有明显密切关系,中、重度饮酒可增加中年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又有研究指出,对于中老年男性,不常饮酒者或有时感到酒醉的缺血性中风致死的危险性上升;对于中、老年女性则呈现不同的形式,女性停饮酒者缺血性中风致死危险性最高,3倍于终身戒酒者。以上的研究均未发现饮酒与出血性脑中风的关系,但Iso等对2 890例有饮酒习惯的日本中年男性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乙醇每天摄入量>70 g者,除年龄因素外,中风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比不饮酒者大约高2.5倍,其中出血性中风比缺血性中风更明显。
  8 妊娠和避孕药
  普遍认为妊娠可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但资料不多。Kittner等研究了中部马里兰和华盛顿46家医院出院的所有15~44岁的女性患者,同时观察了妊娠后的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及分娩与中风的关系,结果发现妊娠妇女中17例发生脑梗塞,14例发生脑出血,而另175例脑梗塞和48例脑出血与妊娠无关。年龄和种族匹配后,发现脑梗塞和脑出血均是产后期的相对危险性明显高于妊娠期间(8.7%>0.7%;28.3%>2.5%),其危险性在产后6周内增加,而不是在妊娠期间增加,即产后状态是中风的危险因素。高浓度的雌激素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增殖,导致某些凝血因子如内皮素及血管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Carolei发现其观察的333例年轻脑梗塞患者中,12.5%的女性患者在服用避孕药后发生中风,且多发生在35岁以下,与Bogousslavsky的报道一致。60~70年代,认为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含量>50 mg)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口服小剂量避孕药(雌激素含量<50 mg)不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9 其他因素
  (1) 脂肪酸 Simon等的研究发现,饱和脂肪酸硬脂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升高35%;ω-3脂肪酸、α-亚麻油酸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下降30%,经校正吸烟因素后,显著相关性消失,但多变量分析仍表明胆固醇酯、ω-3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油酸仍与中风危险度相关,其含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中风危险度下降37%。
  (2) 抗心肌磷脂抗体 Camerlingo等前瞻性研究了IgG型抗心肌磷脂抗体(IgG-aCL)在急性非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流行情况。研究表明,IgG-aCL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在发作前已升高,因此可作为影响中风的***因素。Nagaraja等的研究认为IgG-aCL亦可影响中风的发生。
  (3) 半胱氨酸血症 Brattstrom等认为血浆高浓度的半胱氨酸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且与高血压、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无相关性。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半胱氨酸血症合并高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将会大大增加中风的危险度。维生素B12和叶酸可降低血中半胱氨酸的含量,从而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4) 感染 某些病毒及细菌的近期感染可增加中风的危险度,在青年人群中可能更高一些,这种现象尚需进一步证实。
  (5) 地理分布和种族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计划的调查结果表明,中风平均发病率为东方高于西方,东欧高于西欧,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脑血管发病率位于世界较前位。此外,中风的类型和危险因素也随种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中国,薛广波等进行了中国城乡脑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发现,随着纬度每升高5度,脑中风患病率上升63.10/10万,经度每升高5度,脑中风的患病率上升61.9093/10万。
  (6) 某些药物 与中风相关的常见药物有:**制剂、**、{MOD}等,中风可能是药物的直接作用或用药的并发症所致。
  (7) 放射性物质 在口腔癌、咽癌和喉癌的治疗过程中,发现全面的放疗可加速脑动脉壁内的脂质沉积,从而成为脑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
  (8) 饮水 一项回顾性调查认为水中的Mg2+对预防脑血管的发生有显著意义,但目前此方面的资料较少,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除上述危险因素外,血中红细胞比积、血小板浓度、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红蛋白水平、镰形细胞病、阿朴脂蛋白、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原、狼疮抗体等均逐渐被证实为中风的危险因素。
  脑中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要想切实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就需要大力宣传,加强全民防病意识。一项社会调查表明,所调查的病人中40%有脑中风危险的患者,对脑中风的现象、症状和危险因素所知甚少,其中老年人对脑中风的意识还弱于青年人。因此,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止效果。
5、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⒈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变的部位。大脑半球的病变表现对侧面瘫、舌瘫、肢体偏瘫及偏盲;小脑病变主要表现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脑干病变表现较复杂,如交叉性瘫痪,病灶同侧口角歪斜、伸舌偏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
  ⒉定性诊断 根据发病经过、病情特点及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判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两者治疗原则不同。CT或MRI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⒊病因诊断 根据发病的全过程,结合定位及定性诊断,找出疾病的具体原因。脑血管病主要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研究还发现,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改变和高凝状态,常导致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炎等,常导致脑出血。
6、诊断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由于脑出血和脑塞梗塞二者治疗的方法不同,治疗前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目前CT扫描是诊断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一)高血压性脑内血肿 CT表现同血肿的病期有关。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2~3天后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约1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高密度灶向心缩小,边缘不清,周围低密度带增宽。约于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灶。2个月后则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CT可反应血肿形成、吸收和囊变的演变过程。在吸收过程中,如行增强检查可见周边的环状增强,至囊变期则无增强。
  血肿好发于基底节或(和)丘脑。血肿周围水肿以第2周明显,可持续1个月。血肿及水肿可引起占位表现。基底节与丘脑血肿易破入脑室,表现为脑室积血部分密度增高。破入脑室的大血肿死亡率高,预后差。
  CT还可发现出血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和脑扩大。
  (二)脑梗塞 CT表现与梗塞类及病期有关,分述如下。
  1.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整形,边缘不清。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周则变为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病侧脑室扩大。脑梗塞3天至6周时于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多在皮质,也见于髓质。增强同脑梗塞后修复反应性新生血管长入有关,而血脑屏障破坏,造影剂血管外渗则是次要的。
  2.出血性脑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血管,易破裂出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塞 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所致,位于基底节与脑干,直径小于1.0cm。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I 适宜于观察CT扫描为等密度的亚急性脑内血肿,已如前述。脑梗塞的发现MRI比CT扫描要早,一般起病后6小时MRI即可出现异常。脑干和小脑腔隙性梗塞灶的探测,MRI明显优于CT。脑梗塞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
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
  据报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约有1/2~3/4患者在3年内发展为脑梗塞,经过治疗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终止发作,或发作减少者占79.6%,不治疗自动停止发作者仅占20.38% 。因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当进行积极治疗,降低血液粘稠度,调整血液的高凝状态,控制和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终止和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防或推迟脑梗塞的发生。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类药物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肠溶阿斯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0毫克,1日3次。
  (2)扩溶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具有扩溶、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
  (3)抗凝治疗 若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如肝素可用超小剂量1500~2000μ加5%~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疗程间隔时间为1周,但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藻酸双脂钠是一种新型类肝素类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相关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抗凝,溶栓,降脂降粘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100毫克,1日3次;静滴2~4毫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20~30滴/分,10天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4)扩血管治疗 可选用培他定、脑益嗪、西比灵、喜得镇、卡兰片等。常用剂量:培他定1 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25毫克,每日3次;西比灵6毫克,每日两次;喜得镇3毫克,每日3 次;卡兰片5毫克,1日3次,口服。
  (5)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作用,可选用。
  脑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有颅内动脉狭窄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8、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1)扩管扩溶治疗常用的扩张脑血管药物有**、碳酸氢钠、脑益嗪、尼莫地平、环扁桃酯等,可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常用的扩溶剂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白蛋白,水解蛋白及冻干血浆等。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目前仍有争议。一般认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不用。其理由是根据病理生理学研究,脑梗塞后可表现局部充血和局部缺血等不同表现。局部缺血型一般发生在缺血的急性期,如发病3日内,39%表现局部缺血,该病变部位的血管处于麻痹状态。这时使用扩管药,对病变区的血管不发生反应。而且由于正常部位的血管扩张,使病变区的血液流向正常脑组织,病变区的血流量更少,即所谓盗血综合征。故认为在脑梗塞的急性期,应用扩管剂非旦无益,反而有害。
  对扩管药物的应用时间,应根据病人入院时的不同情况而定。如果脑缺血症状较轻,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CT扫描证实病灶较小,无梗塞后出血,起病后即可应用;而对中重度脑梗塞,入院时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者,CT显示脑梗塞面积大,占位效应明显者,必须先行脱水治疗,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方可应用,一般可掌握在发病2~3周。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药物有潘生丁和肠溶阿斯匹林。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生理特点,在生理上有助于止血和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在病理上可促进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肠溶阿斯匹林和潘生丁,在体内能抑制血小板的很多功能,包括ADP等释放反应,故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用剂量:肠溶阿斯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 25~50毫克,1日3次。对二者联用,是否能增加协同作用,尚有争议。
  (3)抗凝治疗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是否适用抗凝治疗,目前认识也不一致。但有些学者认为,在严密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的条件下,可用超小剂量肝素1000~1500u/小时连续静滴,持续72小时,然后口服双香豆素,首次300毫克,维持量150毫克,还可能会有益的。但若不具备化验条件,抗凝剂最好不用。
  藻酸双酯钠(PSS)是一种新的类肝素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并能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降低,血脂降低,延长血小板的聚集时间,抑制血小板粘附及改善微循环,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常用剂量50~100毫克,1日3次口服,或4~8毫克/公斤/日,加入5%~10%葡萄糖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分钟30~40滴,每日1次。
  (4)溶血栓治疗 链激酶和尿激酶可作为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药物,以达到溶解纤维蛋白的目的。尿激酶每日5000~20000μ静脉滴注或颈动脉直接注射,但疗效不肯定。精制蝮蛇抗栓酶具有抗凝、溶栓、抗纤、降低粘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应用广泛,剂量0 75~1 0μ加生理盐水250毫升内静滴,1日1次。但用前需作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
  (5)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 复方丹参、川芎嗪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均有疗效。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临床应用也较多,且较安全。
9、重症脑出血的治疗
  ⑴控制高血压
  是否需要降压。如血压不超过26.7/14.7kpa(200/110mmHg)一般不需要采取降压措施。
  降压程度。已知原高血压水平的,一般降至略高于平时的水平,如不清楚平时血压情况则降压幅度不应大于20%,最高不大于25%,或降至18.6~21.3/12~13.3kpa(140~160/90~100mmHg)。
  降压方法。血压急骤下降显然不利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甚至加重脑缺血,使TIA频度增加,所以应缓慢地降低血压,不宜过猛,一般选用中成药珍菊降压片,2片,日3次。
⑵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0%甘油盐水,按1g/kg口服,每4小时一次,或可首次给服100ml,以后60ml一次,每日4次。或10%甘油静脉用制剂500ml静脉滴注。
  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4~6小时一次,可和速尿40mg静推交替使用。输入后4小时内如尿量少于250ml,要慎用或停用,检查肾脏情况。
  ⑶止血药和凝血药
  虽然一般认为脑内动脉出血难以药物制止,但对点状出血、渗血,特别是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故临床上对脑出血病人仍可选用。
  ⑷手术治疗
  通过颅骨钻孔或骨瓣形成以清除血肿治疗脑出血,采用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法治疗重症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在CT引导下定位进行血肿吸出,配合自拟方禹功七厘夺命汤灌肠或鼻饲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1.7%。这种治疗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方法简单,安全,手术在局麻下进行,不存在麻醉危险,创面小、时间短,加上尿激酶的作用,可以较充分地吸出血肿。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一般情况差的病人。
  适应症:
  小脑出血:如病情恶化,应即进行紧急手术可能获得转危为安的疗效。
  半球浅部实质内出血:临床表现为进展性卒中,或在起病后1~2天内症状有短暂的好转或稳定,然后恶化加重者,如无其他禁忌症,可考虑手术。
  脑出血后恢复缓慢,经影像检查显示有较大脑内血肿,可考虑手术清除。
  禁忌症:
  高龄而有心脏或其他内脏疾患。
10、脑梗塞的治疗
  治疗原则: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脑灌注,即血流重建。阻止血栓扩展,缩小梗死范围。控制脑水中,防止脑疝形成,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循环,包括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的改善,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脑保护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防止细胞调亡。早期康复治疗。病因及危险因素的治疗,预防复发。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⑴一般治疗:尽可能减少搬动,采取头低足高位。有意识障碍者,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有心肺疾患者,给予氧气吸入。48小时内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注意心肺功能。注意治疗原发病。
  ⑵合理降压:是否需要降压。如血压不超过26.7/14.7kpa(200/110mmHg)一般不需要采取降压措施。
  降压程度。已知原高血压水平的,一般降至略高于平时的水平,如不清楚平时血压情况则降压幅度不应大于20%,最高不大于25%,或降至18.6~21.3/12~13.3kpa(140~160/90~100mmHg)。
  降压方法。血压急骤下降显然不利于脑血液循环的自动调节,甚至加重脑缺血,使TIA频度增加,所以应缓慢地降低血压,不宜过猛,一般选用中成药珍菊降压片,2片,日3次。
⑵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0%甘油盐水,按1g/kg口服,每4小时一次,或可首次给服100ml,以后60ml一次,每日4次。或10%甘油静脉用制剂500ml静脉滴注。
  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4~6小时一次,可和速尿40mg静推交替使用。输入后4小时内如尿量少于250ml,要慎用或停用,检查肾脏情况。
  ⑶止血药和凝血药
  虽然一般认为脑内动脉出血难以药物制止,但对点状出血、渗血,特别是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止血药和凝血药的应用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故临床上对脑出血病人仍可选用。
  ⑶控制脑水肿:包括高渗性脱水剂(20%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醒脑注射液(正在临床观察)。
  ⑷溶栓治疗
  溶栓时机:完全性卒中不超过6h,进行性卒中不超过12h。
  溶栓机制:链激酶(sk),尿激酶(uk),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重组t-PA(rt-PA),蛇毒制剂,蚓激酶,激肽酶。
  禁忌症:严重且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压大于26.7/14.7kpa(200/110mmHg)。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溃疡,肺结核空洞,血液病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低于80*106/L。
  ⑸扩血管治疗
  补脾治瘫散点滴灌肠,日一剂。
舒血宁,悦安欣,川芎嗪加入0.9%NS中静滴,10~14天为一疗程。
11、中风急性发作时中医抢救措施
  中风发作后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常将起病后1个月以内,病情不稳称为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也是病人易死亡期,常常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引起死亡,所以急性期的抢救工作尤为重要。
  中医对中风急性发作的抢救原则是针对其病因病机,即风、火、痰、热蒙蔽清窍,阻塞于脑,正邪交争,邪气亢盛、气滞血瘀等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运用清心开窍、醒神固脱、法风除痰、驱邪理气清热的治疗原则。主要的抢救手段是方药和针灸。
  方药: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邪较浅,一般无神志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肤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脉弦或浮数。如是以素有头晕头痛、耳鸣腰酸为特征,可以使用镇肝息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5克,生白芍15克,牛膝15克,龟板9克,钩藤20克,代赭石25克,天麻9克,菊花15克。水煎服,日1次。若头痛头晕重者,可加僵蚕;痰多者可加川贝、竹沥;心中烦热者,可加生石膏、栀子。
  如是以偏瘫或半身肢体麻木为主,可用大秦艽汤加减:秦艽2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茯苓20克,黄芩10克,牛膝15克,生地15克,水煎服,日1次。
  如是以头晕头重、胸闷痰多、便秘、半身不遂为主,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三化汤加减:半夏15克、白术15克、天麻10克、生大黄15克、胆南星10克、枳实1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日1次。如果药后大便泻下臭秽异常,可不再尽剂,届时按症状换方。
  中脏腑型的病情较重,有精神或意识障碍,闭证以卒然昏倒,口噤不开,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便闭,肢体强直或痉挛,脉弦滑有力为其表现,阳闭还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治疗可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1丸,同时可服羚羊角汤加上天麻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0.3克(另放冲服)、钩藤15克、天麻10克、生石决明(先下)40克、蜈蚣5克、白芍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胆南星15克、夏枯草15克、水浓煎至300毫升,鼻饲或灌服。
  阴闭症兼见面色苍白,口唇淡,四肢厥冷,脉沉滑缓。治疗可先用苏合香丸鼻饲或灌服,同时用温胆汤和涤痰汤加减:半夏15克、胆南星1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天麻10克、钩藤25克、远志15克,水浓煎至300毫升,鼻饲或灌服。
  脱症可见卒然昏倒,口开目合,鼻鼾有声,呼吸低微,四肢瘫软,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治疗以参附汤加减:人参10~25克(红参可达30克)、附子10克、黄芪30克、五味子15克,急煎浓缩至200毫升,鼻饲或灌服。
  针灸:中经络型,如以头晕头痛、耳鸣腰酸为特征,可取风池,肝俞,肾俞,大溪,阳陵泉,用平泻平补法,留针20~30分。头针还可取顶颞后斜线,用抽气法,取患肢对侧;耳针疗法可取神门,脑干、枕、颞区、肝、肾、王不留行贴敷,每3天换1次,辩证取穴。
  如是因气虚血瘀的中经络型,可取体针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曲池、气海等穴。
  如是因风痰阻络,实热郁结,蒙蔽清窍出现的痰多胸闷,便干等特征,可选体针:风池、风府、大椎、肺俞、天突、中府、丰隆、曲池、足三里、肾俞、膻中、天枢、三阴交,泻法,留针20分钟,日1~3次,还可选耳针:神门、胃、皮质下、肾上腺、肝、枕、大肠,王不留行贴敷,每日揉按数次。
  闭症:首先开关醒神志,可取十二井穴放血,人中穴大幅度捻转提插,待病人稍微神清后可取百会、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太冲、足三里、合谷。阳闭用泻法;阴闭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脱证:可急刺人中醒神,同时用温阳灸于百会、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神清后用补法**足三里、太溪、膻中、中脘、大椎、内关,留针40分钟。
12、中风服药的注意事项
  最少坚持五年从临床来看,大多数中风病人都能度过急性期,而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一般在3~12个月内,也就是说如果中风病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经过一年的时间还不能基本恢复,那就是所谓的中风后遗症了。所以度过急性期的病人仍需要积极治疗一年,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是否一年以后就可以不服药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据临床资料统计,中风病在第一年内的复发率是25%~30%,第二年复发率是17%~20%,第三年是20%~23%,第四年是15%~18%,第五年是59%,由此可见,服用治疗中风的药最少要坚持五年,这样复发率可明显下降。
  宜以中药制剂为主从预防复发和治疗后遗症角度来讲,医学界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较一致地推荐以中药制剂为好,当然中药煎剂长期服用不太方便,但可以使用一些中成药制剂,如血栓心脉宁、复方丹参片等。不过,服用这些成药有个原则,应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服用,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有针对性的长期服用,必要时还要配合一些调补之品,如益气、滋阴、温阳、养血类成药或口服液,这样才有益疾病的治疗。
  不要迷信特效药不少中风病人及家属都片面地追求治疗疾病的特效药,而治疗中风的特效药是不存在的。对中风病而言,由于它是在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基础上发生的,而治疗这些原发病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治疗中风病要有耐心,必须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防止中风,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所谓的“特效药”。
13、脑溢血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1、康复治疗:偏瘫病人应注意将患肢放在功能位置,关节每天被动活动至少两次,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坐位、立位、行走及强化上肢伸展运动,增加运动量,持之以恒。
  2、加强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尽量争取生活自理,如穿衣、吃饭、洗漱、入厕训练等。
  3、适当选用针灸、**、理疗、体疗等配合治疗。
  4、继续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及脑代谢的中西药治疗,可在神经内科医师指导下服用。
14、防止中风偏瘫所致并发症
  脑中风后影响最大的是运动功能,如患侧上下肢无法活动,上肢不能抬举,下肢不能步行,如果患者在中风后不能尽早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和运动治疗,则会出现已下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内翻,误用所致的痉挛。反之,若能早期康复则完全能避免合并症的发生。
  1. 肩关节半脱位:其发生率在60-70%多数在病后3周内。特别在上肢松弛状态下发生。因为稳定肩关节的周围肌肉,如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松弛,使固定肩关节的稳定机构强度降低,加上患侧上肢的重力牵引使其向下移位,使肩关节脱离正常位置所致。
  治疗方法:
  (1)纠正不良位置:让病人座位时患肢肘部放置在桌上或轮椅扶手上,经常用健手协助患肢做上举运动。
  (2)在治疗师指导下,做患肢负重训练或用手掌**患侧上肢,并可针灸**,达到稳定肩关节肌群。
  (3)在不引起痉挛原则下,保持肩关节正常范围的肩关节活动。
  2. 肩手综合症: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后3天,迟至6个月后发生。74.1%在病后3个月内发生,一旦发生肩手综合症,应及时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是减轻浮肿及疼痛。
  治疗方法:
  (1)防止患手长时间处于下垂位,让腕部关节保持背屈。
  (2)向心性压缩缠绕法。用4—2cm粗线绳逐个手指绑扎至脂根,随后释放,可收到戏剧性效果。
  (3)冰水浸泡法:1:2冰水中来回三次,每次短时间。
  (4)冰热水交替法:冰水5-10分钟,温热水10-15分钟,每天3次
  (5)做患手被动,主动运动
  (6)药物治疗:上述治疗2-3W无效,则予激素口服治疗
  3. 足下垂内翻:在中风后身体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出现肌肉紧张,会逐步出现足下垂内翻,影响今后脚掌着地步行功能,所以同样需要早期康复纠正逐步出现的肌张力升高,若单靠运动纠正不行,则需佩带足托,减少痉挛,改善步行功能。
  4. 误用所致痉挛:如上述中风后,身体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出现肌肉紧张,轻微活动,患者因此会欣喜若狂,反复多次自行训练。上肢的屈伸及手的抓握就不知这是误用、误练,易造成肌肉痉挛,由于反复痉挛,可能使肢体功能停留在此阶段,无法继续恢复,所以一定要在治疗师指导下循序渐进。
15、**治疗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后多留后遗症。本组85例患者,经CT或MRT检查确诊。均采用头针、体针治疗并配合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5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的70岁。左侧偏瘫35例,右侧偏瘫50例。病程1个月至半年居多。其中脑出血致偏瘫30例,脑梗塞致偏瘫43例,脑血栓形成致偏瘫7例,脑栓塞致偏瘫5例,这些病人是在病情稳定后给予**。
  2 治疗方法
  体针取穴 上肢: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风市、昆仑;均取患侧。对口角?斜病人加刺合谷、地仓、颊车、内庭、太冲。对失语病人加刺廉泉、哑门、通里。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用32号毫针,采取快速进针,提插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次/d,6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天,续下疗程。
  头针 选取患者对侧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言语三区。方法:用28号毫针,采用坐位或卧位,局部进行消毒,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区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其间捻转2~3次,每次捻针1~2分钟,以每分钟200转左右的速度快速捻转,局部有热麻感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过程中嘱患者尽量活动患肢,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也可以和体针交替进行治疗。
  3 护理
  一般病人卧床休息,病室环境要整洁、温湿度调节适宜,安静无噪音,病房适时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重症者,肌力O~Ⅱ级的病人要经常更换卧位,用樟脑酒精**受压部位,避免褥疮的发生。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之品,避免损伤脾胃,多吃瘦肉、鸡蛋、鱼、豆制品、牛奶等食物,保证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过度,诱发血压上升,中风再发。便秘者,可适当饮用番泻叶或用开塞露或低压灌肠,以保持大便通畅。
  精神护理,应多与病人交谈,以解除其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中风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应协助病人生活护理,帮助病人解决困难,以免肝气郁结,气血瘀结,气血运行不畅加重病情。怒伤肝,肝阳上逆,肝风内动,诱发再次中风。
  功能锻炼,中风病人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为了预防肢体畸形和挛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病人肢体轻瘫鼓励其主动活动,运动量逐渐增加,早期应给护架、足架以防垂足,垂腕。重瘫病人进行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如握拳,肢体的屈伸,逐渐增加活动量,可搀扶病人练习走路,上下楼梯,锻炼时一定有人在旁边以免病人摔伤。
  恢复期可做**,被动运动。**可调节运动中枢兴奋状态,改变肌张力,开始以轻柔手法,防止强**而引起疼痛。
  治疗结果
  本组85例患者中,痊愈(肢体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言语清楚)26例;显效(肢体肌力提高到4级,生活基本自理,小部分需人帮助,语言欠清晰)32例;好转(肢体功能恢复1~2级,生活不能自理,虽能行走,但需人随时照料,语言迟钝)23例;无效(治疗前后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无改善者,治疗一个月后改用其它方法)4例。总有效率95.3%。
  讨论  
  风病多犯阳经,故**处方以阳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经的穴位,如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中渚、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具有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口角?斜取地仓,颊车是近取以调局部的经气。取合谷,内庭、太冲为远取,以调全身经气。言语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以养心醒脑开窍。
  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故为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之一,但须根据患者具体症情来选用其相应的区而取用。
节选《湖北中医杂志》
16、脑卒中的护理要点
  脑血管意外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其致残率很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传统的方法只重视药物的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病人因为没有得到优质的护理,而造成了皮肤完整的受损和关节变形,影响了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卒中病人的护理要点有:
  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予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
  ②**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若病人患肢力量较弱不能踩实地面时,协助人员可以双膝抵住病人患肢膝关节,双足夹住患足,病人将双手置于协助人员腰部,以利于轻松站起,但病人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协助人员应注意站势,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②步行,行走前,下肢肌力先达四级,注意姿势,以免产生误用综合症。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根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同期。
  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指导病人进行进食,穿脱衣服,双手交替排球,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以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3.[语言训练]教给病人噘嘴,鼓眼,眦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教病人学习发(pa,ta,ka)先单个连音重复,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三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发音,每日重复训练次数,直到训练好为止,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需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由音到词,由词到句,不能急于求成。
  4.[吞咽训练]指导病人进清谈,少渣,软食为主,饮水量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5°,将食物尽量放在腱侧部。
  三、心理护理
  中风病人因病程长,发病迅速,致残率高以至于引起病人忧郁,紧张,焦虑,烦躁,甚至轻生,这些不良的情绪**不但使病人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对抗,使中风病人失去锻炼的信心,而且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如使呼吸频率加快,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的给予病人心理疏导,安慰病人,消除不良情绪**。实践证明,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及儿茶酚氨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易导致再中风。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四、预防指导
  ①定期复查
  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③忌烟酒
  ④合理饮食
  ⑤生活有规律,持之以恒的生活锻炼
  ⑥及时发现并控制TIA的发作
17、中风急性期的护理
  中风急性期是患者生死攸关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多途径阻断病情的恶化,还必须通过积极护理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便安全渡过此期并转入康复阶段。下列是基本的护理要求:
  1、**:急性期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保持平卧或侧卧位,头部平放,将枕头撤下,以保证脑部血液{MOD}。但如果有颅内高压或脑水肿存在,则应将头部抬高20—30℃减轻颅人压力。
  2、活动:急性期患者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至少3天。除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外,不能轻易移动患者,特别是出血性中风更应减少搬动以防脑出血增加。
  3、饮食:急性期的最初24—48小时宜禁食,这一时间内可通过静脉营养来满足机体需要。当病情已控制稳定后,可撤去静脉营养而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
  4、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过分干燥,可用清洁湿棉球沾湿口唇及颊粘膜。有呕吐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腔异物,然后用水清洗使口腔清洁。
  5、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的中风急性期患者,务必注意使其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之危险。如果通气不良,有气管切开指征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加强护理。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脉搏、心跳及血压是反应生命体征的主要指标,要加强观察,每2—4小时测定一次,有条件者实施重症监护。同时,要观察和记录患者尿量,作为治疗参考的重要依据。
18、脑中风病人的日常照护
  居家环境的改良及安排
  病人房间宜设在明亮且较易注意到的地方,
  床铺应选软硬适中的床垫,床高以二脚下床刚好碰到地面为最理想。
  卫浴设备宜将门槛拆除,并加装扶手及防滑垫,厕所以坐式马桶较安全。
  衣物穿著
  以穿著舒适,方便更换及容易洗涤为原则。
  翻身
  如果病人不能自已翻身时,必须要每三、四小时帮其变换一次睡姿以避免褥疮的产生及患肢的痿缩。
  饮食
  均衡饮食,定食定量;
  选用植物油;
  少吃甜食及含钠量高的食物;
避免抽烟,喝酒及含**的饮料。   
患肢的复健训练
  应照医生指示实施,有效的日常复健对病情恢复有极大助益。
19、中风患者功能恢复训练的护理
  护理目的
  安排中风患者接受物理治疗的目的,是保持肢体的活动能力及预防并发症,否则,患肢不单会因缺乏活动而变得肌肉无力,严重者更会引致肌肉痉挛增加,甚至会有挛缩及关节僵硬和变形的情况,这样既会大大减低患者的活动能力,还会增加其患上肺炎和肢体产生褥疮的机会。另外,透过物理治疗的复康运动及器具使用训练,更可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自我照顾能力。如果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上配合正确的护理和姿势,及积极参与复康运动,将有助达致最佳的治疗效果。
  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及提高患肢的活动能力
  (1)患者应尽量多使用患肢。
  (2)根据物理治疗师指示而做合适的肢体运动。
  2. 增加患者对患侧的感觉和认知
  (1)护老者于协助患者进食、扶抱患者或与患者交谈时,应站在患者的患侧,这样不单可更有效地协助患者,还可以增加患者对患肢的感觉,有助**患者使用患肢的作用。
  (2)日常生活用品应尽量放在患侧那一边。
  3. 防止受伤
  (1)患者应根据物理治疗师指示而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助行器具(例如:拐杖、四脚拐杖、助行架等)或轮椅。
  (2)患者应穿上合适的鞋,以保护足部及防止跌倒。
  (3)如患肢感觉受损,应加倍注意不要在患肢旁边放置过热、过冷或尖锐的对象,以免受伤。
  4. 保持良好姿势
  患者应根据下列方法,保持良好姿势,以免增加肌肉痉挛。
  患者躺着的护理
  (1) 床褥需有足够的承托力,可采用硬床板配与约五公分厚的床褥,以保持脊骨健康和避免因不正确姿势而增加患肢痉挛。
  (2)枕头亦需柔软程度适中和有足够承托力,不要把头部过份屈曲或仰后,使头部与身体成水平。
  (3)需要时可用三至四个枕头承托患肢,使患侧肩膊及臀部向前放松,手肘及手指伸直,膝部微曲。
  (4)若患者不能于床上自行转换卧姿,护老者应每隔两小时替患者转换卧姿一次。
  患者坐下的护理
  (1)椅子应有靠背及扶手,坐垫要软硬适中。
  (2)应使用枕头或椅子的扶手承托患侧上肢,使患侧肩膊向前放松,手肘及手指伸直。
  (3)腰背应保持挺直,椅子深度应能使背部轻松地贴靠椅背。
  (4)椅子高度要适中,使臀部及膝部成90度,脚板能平放于地面。
  5. 护理肢体肿胀
  (1)根据个别患者的情况,应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给予患肢运动和穿上弹性袜。
  (2)休息时可将患肢垫高。
  6.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1)应注意患者个人卫生。
  (2)应时常保持指/趾间和关节缝干爽,以免因长期潮湿而发出臭味或引致皮肤病。
  7. 使用正确的位置转移方法
  患者应使用正确的方法转移位置,以免增加患肢痉挛,例如﹕
  (1)不要养成用健肢拉床栏以协助?床的习惯。
  (2)不要只用健肢受力而「过床」或站立等。
  有需要时,护老者应采用正确的扶抱技巧给予协助
  (1)护老者要稳抱患者,但切勿拉扯病人患侧手臂,以免拉伤患肢肩膊而引致痛楚或造成关节脱位。
  (2)护老者应尽量靠近患者,要留意保持自己的正确姿势,腰部要保持挺直及扎马和用下肢发力,以免腰部受伤。
20、中风患者褥疮的防止与护理
  中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局部组织受压过久,引起神经营养紊乱,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软组织损伤,导致正气虚弱,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褥疮。
  一、有效的、间断性的解除压迫,恢复受压部位的血液{MOD}。
  1、定时翻身,每2~4小时变换**1次,病情稳定后可增加翻身次数。翻身时动作要轻,避免拖、搠、推等动作,以免擦伤皮肤。
  2、对骨突出部位要放置气圈、海棉垫或棉垫,使受压部位悬空,以防继续受压。
  3、对出现瘫痪或偏瘫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肢**置,并协助选择合适的**。如仰卧位易引起骶骨、足跟处褥疮,侧卧910C时易引起左或右大转子部位的褥疮等。
  二、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洗受压部位1~2次。对昏迷、瘫痪、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呕吐的患者,衣服、被褥污湿后要及时更换;保持臀部背部、会**清洁干燥,用温水擦洗浸渍部位,洗净后局部用六一散(滑石、甘草)或凡士林涂擦。
  三、定时**受压部位:根据病情,每天**2-4次,对骨骼隆起部位,每次至少需**3-5分钟,以活血通经。**时可选用50%红花酒精、当归活络酒、滑石粉等。如皮肤干燥,可涂5%硼酸软膏,以免干裂出血。
四、褥疮一旦形成,可根据褥疮分期进行适当的治疗护理。
  1、瘀血红肿期(I0褥疮):除积极加强上述预防褥疮的护理外,还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下列措施:
  2、创面脓性分泌物多,伴有炎症反应时,用1:5000过锰酸钾溶液精洗创面后,外敷鱼肝油钞布,每日1次。
  3、糖尿病患者患褥疮可用普通胰岛素15-20U湿敷创面,每日2次。或链霉素3g、灭滴灵5g、炉甘20g、制乳香5g、儿茶5g、冰片2g,共为细末,每次适量敷创面,每日1次。
  4、中药治疗:双花30g、蒲公英15、防风6g、当归12g、白芷15g、花粉12g、乳香6g、没药6g、儿茶10g、芒硝30g,水煎外洗;洗后将浸此药液的纱布敷在疮面上,每日更换2次。用药后坏死组织易脱落,肉芽组织生长快,创面很快愈合。
21、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
  正确姿势(坐姿及睡姿)可防止组织紧缩,减少水肿的现象,并有助活动能力的恢复。
  一、睡姿的选择及其它:
  中风病人睡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床褥不可太软;病人要三至四枕头去保持正确睡姿;多采用侧卧在患侧的一边(褥病人没有肩痛及其它不适);夜间应采用一个可使病人安睡的位置。
  (一) 侧卧在中风的一边
  它的好处是可使病人更注意患侧的肢体及增加触感。
  (1)作为承托头部,一个枕头已经足够;
  (2)背部可垫一个枕头,好侧微倾向后;
  (3)患侧的肩膀应向前伸展,手肘伸直,双手间可放置一个枕头;
  (4)患侧的髋部要伸直,膝部微曲;
  (5)好侧腿可放置在舒适的位置,双脚间可放置小枕头。
  (二) 侧卧在正常的一边
  (1)头部用一个枕头承托;
  (2)患侧手臂及手部用枕头承托,尽量向前伸,手肘保持伸直,手部不可垂出枕边;
  (3)好侧的手放置在一舒适位置;
  (4)患侧的髋部保持伸直,膝部微曲,用枕头承托;
  (三)仰卧
  (1)头和躯干成一直线,将枕头垫在头和肩膀下;
  (2) 患侧肩部要高于好侧的一边,手掌向下。
  (四)坐姿
  (1)体重要平均分布在两边臀部,不要偏坐一边;
  (2)背部紧靠椅背,双脚平放在地上;
  (3)手肘放在扶手上,手掌最好向上(如有困难则可向下),如有水肿应用枕头垫起。
  理想的坐姿:
  (1)双足能平放地面,膝及髋部成直角;
  (2)坐椅不可太软,要有足够硬度以承托体重;
  (3)要有扶手用以承托上臂,如无扶手则可用枕头或台代替。
  二、改变姿势
  (一)在床上转身的步骤:
  (1)要侧卧在患侧的一边时,病人用好脚帮坏脚屈曲(家人可协助屈曲坏脚和维持坏脚在床上);
  (2)病人双手握紧,举高,并把双手握向患侧的一边;
  (3)双膝随著上身的动作向患侧的一边放下(家人可协助肩膀及坏脚的转动);
  (4)当转向好侧的一边时,重复以上步骤。
  (二)由卧床到坐起的步骤:
  (1)由平卧转至侧卧在患侧的一边;
  (2)好手放在身前按著床边;
  (3)双足垂下床边(家人可协助);
  (4)抬高头,好手用力撑起身体,坐在床边(家人可扶著肩部及臀部协助病人坐起,及站在病人面前防止向前跌);
  (5)当侧卧在好侧一边时,坐起的步骤相同,坐起时仍用好手撑起身体。
  (三)由坐起到卧床的步骤:
  (1)如欲侧卧在患侧的一边,先将坏手放在大腿上;
  (2)交叠足踝;
  (3)将好手横过身体按在床上,缓慢地放下身体(家人扶著病人肩部及臀部协助病人卧下);
  (4)当上身卧下时,屈膝及提起双脚上床(家人可协助脚上床);
  (5)如欲侧卧在好侧的肢体上,好手须放在身旁以放下身体,其余步骤如上。
  (四)由床过转椅的步骤:
  (1)转椅锁紧,放置在病人患侧一边约成45度角;
  (2)病人坐在床边,双足著地,相距约六吋,双手在双膝之后,交叠放在身前;
  (3)家人站在病人面前,双膝挟著病人双膝。
  (4)家人双手从病人腋下穿过,托著病人肩胛骨;
  (5)过转椅时家人协助病人将身体向前弯,然后站起,并将病人转至背部向着转椅(家人应保持背部挺直);
  (6)转椅位置正确时便可将病人缓缓放下,放下时病人身体也要向前弯;
  (7)由转椅过床的方法基本一样,应由患侧的一边过床.
  三、如何穿脱衣服
  (一)穿脱内衣
  (1)先把衫袖套进坏手。
  (2)好手随即穿上另一衫袖。
  (3)向前弯腰及把头垂下,好手将领口撑开。
  (4)将衣服拉下及整理好。
  (5)弯腰,好手从背后将衣服拉过头部,拖衣时头垂下及向前。
  (二)穿衬衫
  (1)先把衫袖套进坏手及拉至手肘位置。
  (2)好手拉著衣领,沿肩膀把衫拉至好侧。
  (3)好手随即穿进另一衫袖。
  (4)扣好纽扣。
  (三)脱衬衫
  (1)先将好手衫袖脱下
  (2)或用好手从背后将衣服拉过头部,脱衫时头垂下及向前。
  备注:不少中风人士感到单手扣钮有困难,解决办法是将纽扣改为魔术带,或利用纽扣辅助器。
  (四)穿长裤
  (1)将坏***搭在好脚上,把裤管套进坏脚。
  (2)将裤管拉高直至脚掌露出。
  (3)好脚继而穿进另一裤管,将裤头尽量拉高至大腿,
  (4)穿著双手弯腰向前站起。
  (5)把裤子拉过臀部,然后坐下,拉上裤链。
  (6)身体较坏不能站起的患者,可躺下,翘起臀部,把裤拉过。
  备注:(1)站起时要拉著裤头。以免裤管下滑。 (2)若拉拉链有困难,可改用魔术带。
  (五)穿鞋
  (1)将坏***搭在好脚上穿。
  (2)或以鞋拔协助。
  (六)穿袜
  (1)将坏***搭在好脚上穿。
(2)或将坏脚放在矮椅上穿。
22、中风病人静养易造成废用综合征
  中风(脑梗寒或脑溢血)好发于老年人,发病后,家人出于对老人的孝心而给予周到的照料,不让病人参与一些生活自理活动。
  其实,中风病人这样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还易造成废用综合征: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促通,这种通道的建立只有对肢体进行不断有效的**才能完成。因此,中风病人应早期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只要病情稳定(一般在发病后3~5天),就应开始康复锻炼活动。起初可由旁人帮助病人对偏瘫肢体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并**及提担肌群,让病人练习翻身及起坐等动作,然后逐步过渡到练习站立、扶物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活动,让病人慢慢学会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运动锻炼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对病人运动功能的微小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调病人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中风病人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合理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23、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晨练原因和预防措施  
  许多人养成了清晨早起锻炼的习惯,可称之为“闻鸡起舞”。但从医学角度讲,早晨不是锻炼的最佳时间,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中老年人来说,更不宜清晨进行锻炼,因为早晨锻炼易发生意外。
医学家们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时间和死亡时间常在早晨。一些日本专家研究认为,清晨跑步有可能直接导致心脑血管栓塞;而晚间跑步对健康才是有益的。他们对参加试验的志愿者(晨间跑步和晚间跑步)的血液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了明确的结论:早晨跑步增加了血管中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因为此时血液的浓度提高了6%,而是晚间却相反。
美国一位医学,对近5000例患心脑血管疾病人的死亡时间进行分析,发现有2/3的病人死亡时间发生在早晨6至8时。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
那么,为什么心血管疾病在早晨高发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血压和心律的生物钟现象。据科学家实验证明,人们在早晨起床以后,大约6时左右血压开始逐渐升高,心律也逐渐加快,到上午10时达到最高峰。此时如果有剧烈活动,最易发生意外。
二、从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看,早晨的血流量最少。在狗身上做的实验表明,下午4时狗的冠状动脉左旋支的血流量,比上午8时的血流量要高出13%。
三、血小板的血液凝固作用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力在早晨6~9时明显增强,血液的粘稠度也增加,因而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增大,使发生心脑血管梗塞的机会增多。
四、早晨起床以后人体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比平常时间明显增高。这两种激素会引起躯体血管和负责心脏自身供血的冠状动脉都收缩,结果血压升高,心肌缺氧。
五、经过一夜睡眠,人体内的水分随呼吸道、皮肤和便溺等丢失。这使机体的水分代谢入不敷出,使全身的组织器官以至细胞都处于一种失水状态。因为水分的丢失,血管内的血液也变得粘稠,因而易发生血栓梗塞。
以上原因,给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造成很大威胁,因而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积极预防。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早晨醒来以后,应继续在床上躺几分钟,然后再缓慢起床。切记不要立即起身,起床的时候,动作也不要过猛。
二、锻炼时间最好改为晚上,并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力所有及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快走、太极拳、气功、健身操等,切记不要从事剧烈活动。另外,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场地锻炼,以防因天黑看不清楚,而发生意外。
三、早晚一杯水,大有好处。为了补充晚上睡眠时丢失的水分,避免导致备注粘稠,请在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各喝一杯温开水,必要时,在夜间醒来的时候,还可以再喝一杯。
四、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起床后,在喝水的同时,最好服用降压药和扩张冠状动脉药,以避免血压波动和上升过快和心脏供血不足。
五、中老年人清晨最好服用小剂量(50~100毫克)的肠溶阿斯匹林。大量事实证明,小剂量阿斯匹林肠溶片,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阿斯匹林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从而减少了血栓形成的可能,也就减少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会。
2# 沙发
发表于 2007-6-29 22:50 | 只看该作者
内容不少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07-6-29 22:56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看看先
4
发表于 2007-7-8 08:19 | 只看该作者
实用!   辛苦您了! !  多谢!!!
能告诉曾刊登在什么公开刊物吗?   或参考文献?
以便增加应用和可操作性
5
发表于 2011-11-22 01:25 | 只看该作者
康复很重要,非常重要,顶一下,睡觉
6
发表于 2011-11-25 19:31 | 只看该作者
脑出血25天用什么汤药好???????
7
发表于 2011-11-27 22:02 | 只看该作者
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不过过于疲劳,加上适当的药物运用,可以减少很多心脑疾病
8
发表于 2011-11-29 12:0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借鉴,有参考价值
9
发表于 2018-12-16 08:54 | 只看该作者
对中风分析的很透彻!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