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982|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名医用药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0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傅山辨证,以脏腑气血并结合冲任为中心,尤其着重于肝、脾、肾三脏,在治法上除强调补气血、健脾胃、益肝肾作用外,亦很重视治湿法在临床的运用。所创制的方剂颇能结合临床实际,如治“白带下病”的“完带汤”及其他治疗本病效果卓著的常用良方,更具独特风格。笔者今姑以药测证,并对其书中治湿法则方略有所领悟,分析归纳为八法,愿就正于同道。

    1、健脾燥湿法———完带汤

    此法为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虚的白带而设。证见带下色白,如涕如唾,其味臭秽,面色白光白,伴体倦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濡弱。方宜完带汤,方中妙在以人参、白术、山药补气健脾燥湿为君;苍术、陈皮燥湿运脾,芳香行气为臣;车前子淡渗利湿,白芍疏肝扶脾,柴胡升阳,芥穗祛风胜湿止带为佐;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观其全方,重在一个“湿”字,其补、散、升、清都是为湿邪开路,所谓健脾和胃,舒肝达木,无非是使“风木不闭,地气升腾”,湿气自消。方中药共十味,而各药用量轻重悬殊,主次分明,佐使有制,学者须细琢磨,后始有得也。

    2.解郁利湿法———加减逍遥散

    此法为肝郁脾经湿热之青带所设。证见妇人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色腥臭,或兼胁胀,渴不欲饮,苔薄黄腻,脉濡数。方宜加减逍遥散。方药妙在只以柴胡达木舒肝,加陈皮调气开郁,倍茯苓淡渗以利中焦之湿;重用生甘草以泻火、解毒、缓急。有虑其过甘令人中满,况本证乃肝郁湿热,似非所宜。然此方甘苦同用,渗利并行,则泻而不伤,行而不壅。再观其以栀子之苦寒直泻郁火,茵陈清热利湿,协同茯苓下达膀胱而利水,理义更明。然上述诸药,旨在去病。毕竟肝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祛邪属急务,但易损及肝阴,故以白芍一味,柔养肝木,酒炒不致留邪。宗上而治,则肝气得清,湿热难留,带亦自止。此傅氏所指,利湿清热,不能不问肝气之气意。

    3.健脾渗湿法———易黄散

    此法为湿热流注下焦,伤及冲任而为黄带所设。证见带黄如茶水,其气腥秽,日久不止,头晕,食欲减退,苔薄黄,脉濡数。易黄汤药共五味,药简而力专,功在调补任脉,而清利湿热,堪属奇方。其中山药、芡实均炒用一两为主,山药味甘,能入肺、脾、肾三经,芡实味甘、苦、涩,亦入肺肾,炒用防滞涩,寓补于行。白果直达下焦,行入任脉。上三药重在扶正,然必须有所祛邪,因此再用盐水炒黄柏,以清肾中之火,酒炒车前子清渗散利,俾邪有出路。如是则湿热得解,任脉自安,黄带即止。

    4.泻火利湿法———利火汤

    此法为湿从火化,水与血合,转为火重而湿轻伤及任带所致黑带证所设。证见如黑豆水样,或赤白带中夹有黑色,其味亦腥,伴有口干身热,小溲时淫痛。方予利火汤。方中大黄、黄连、栀子等一派苦寒泻火解毒之品,入于大黄之中能迅速扫除热邪,尤其方中用通经利水,并治痈疽恶疮之王不留行,及破血下胀,善通妇人经脉之刘寄奴二味,以通经活血,利湿逐邪,乃除恶务急之意,使湿与热无停留之机,佐白术、茯苓渗湿,车前子利水,故火退湿利而带愈。同时明确指出“谓为下寒之极或有之”以示鉴别。因寒湿凝滞下焦,亦可腹痛,带下亦可色晦。如此又当于寒湿中求之。若不辨寒热,一见黑带,即浪投此方,则毫厘之差,必酿大错。读者务慎之。

    5.温经化湿法———温脐化湿汤

    此法为“下焦寒湿之邪搏于冲位”的经前腹痛证所设,证见:经前少腹痛,得温痛减,遇寒则甚,恶寒足冷,带白质稀,或所下如黑豆汁。可予加味温脐化湿汤治之。方中重用白术为君,以崇土化湿,而利腰脐间之血气,佐茯苓淡渗利湿,巴戟温煦血海,白果温化湿浊共通任脉,扁豆、山药、莲子利湿而健固冲脉。诸药合用,则“所以寒湿扫除,而经水自调”。

    经来色黑者,有因热因寒之别,不可不辨。此节所论,乃寒湿搏于冲位,腹绞痛,经色黑如豆汁,但必验于脉,两尺必沉涩,余皆弦急。《黄绳武妇科经验集》用本方若再加泽兰、香附二味,芳香化浊,而兼调气血,则更较合拍。临证化裁,灵活运用,则又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傅山治湿方药妙用8法
    6.益气除湿法———健固汤

    此法为脾肾气虚,精气失固而致经前泄水所设。证见妇人未来经前,时而有水样物流出,三日后方行经,水样物虽量不多,然妇人每月必有此症,伴纳谷不香,体倦乏力等。可予健固汤方。方中虽重用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却又佐巴戟量至五钱之多,以温补肾气而上暖脾阳,言重在脾阳不振则可,如谓与肾阳无涉则不可。至于佐茯苓、苡仁二味,不过为除湿利水着想,全方组织独到,无可非厚也。临床仿健固汤法,治脾泄泻,方中酌加肉蔻、故纸、莲肉,扁豆、补骨脂等味,每收良效。若肾阳虚甚,腰酸下部清冷,再稍加桂附,亦较平妥。

    7.补中化湿法———加味补中益气汤

    此法为妇女脾胃气虚、湿邪内盛所致妇女肥胖不孕证。证见妇女身体肥胖,多年不孕,伴有时吐痰,首重体倦,气短懒言,带白质稀。可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之,方由补中益气与二陈汤合成。方中参芪益气,佐柴胡、升麻举陷而升清阳,白术健脾以化湿,当归养血以配气,二陈利湿以化痰。故傅氏谓“……不必用消化之品以损其肥,而肥自无碍,不必用竣决之味以开其窍,而窍自能通。阳气充足,自能摄精;湿邪散除,自可受种。”

    8.壮肾化湿法———化水种子汤

    此法为肾阳气虚,膀胱气化不行,水湿之气渗入胞宫所致不孕症。证见小溲艰涩,腹胀脚肿,腰酸腿沉,恶寒,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薄,脉沉迟弱,可予化水种子汤。方中肉桂大补肾中命门真火,以助膀胱气化而上煦脾阳,巴戟、菟丝子温肾行水,且温而不燥,柔而不滋,人参、白术、茯苓以健脾扶中,崇土制水化湿,稍佐车前以直利水道之湿,尤妙在配伍芡实之甘涩,兼养脾肾,使温不耗液,利不伤精。全方组织严密,颇足效法。笔者对“慢性肾炎”仿此加减化裁有效

[ 本帖最后由 491431538 于 2008-3-20 14:56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8-3-20 16:19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经方是张仲景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其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用之得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导师蒋健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教授,对仲景学说十分推崇,运用经方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不拘不泥,灵活机变,颇有经验。兹选录其治验数则,以资品味。

    1. 芍药甘草汤治疗胃痛

    胡某,女,40岁,2005年10月18日就诊。1个月前因胃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螺门幽旋杆菌阳性。在他院用奥g、阿莫西林治疗后,疼痛反而加重,故自行停用西药,转求中医治疗。自诉胃痛每于饭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虽属隐痛,但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许,伴胃脘胀满不适,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滑。胃痛属于气阴两亏,治以益阴缓急止痛,方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20g,甘草15g,肉桂6g,予7剂。10月25日二诊诉药服仅2剂,持续月余之胃痛、痞胀便霍然而止。

    按 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原治“脚挛急”,其第29条云:“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和太阴之液,其足即伸,此即用阴和阳法也”(成无已《伤寒明理论》)。可见本方由于有酸甘化阴之功,用治阴虚挛急。现代临证,本方常用于治疗多种痛症。《药性论》云肉桂:“主治九种心痛……主破血……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表明肉桂本适宜于阳虚胃痛,但配合酸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则只要阴阳偏颇不甚之胃痛,均可概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三味药均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而有镇痛的作用。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

    殷某某,男,54岁,职员,2005年8月19日就诊。胃脘痞闷堵阻感月余,食冷则易泛酸至咽,舌红,苔黄,脉细弦。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螺门幽旋杆菌阳性,在他院行三联疗法4周。胃痞属于寒热错杂;治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党参15g,甘草6g,茯苓30g,青皮12g,陈皮12g,丹参20g,降香10g,蒲公英30g,煅瓦楞40g,予10剂(嘱咐10剂药服14日)。二诊时症状显现改善,再予7剂。三诊时胃脘腹痞闷堵阻感几无,原方7剂巩固疗效。

    按 《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认为呕、痞、肠鸣,“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通阴阳上下之用也。”其证常系在脾胃虚寒的基础上,复加邪热内陷或肝胆邪热横犯,寒热互结,扰乱中焦气机升降使然。患者泛酸、舌红、苔黄为热象,不喜食冷为有寒,寒热错杂,故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开结除痞;更以茯苓助参、草健脾益胃,蒲公英助芩、连清热解毒;青皮、陈皮行气消痞,丹参、降香活血降逆,煅瓦楞制酸。虽有加味,药证不悖,故收良效。

    3. 乌梅丸治疗泄泻

    唐某某,男,39岁,2005年7月8日就诊。泄泻5~6年余,每日3~4次,有滑泄倾向,含有不消化之食物,时夹黏冻,大便不尽感,脐周痛,凡饮食不慎、紧张或空调受冷即易腹痛泄泻,舌质偏红润,边有齿印,苔薄,脉沉细。曾经在他处多次服用抗生素、得舒特及中药无效。初诊脾虚泄泻;治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药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一::医诊断、次数痛。治感,恶心,纳差,嗳气,舌红苔黄腻,脉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麦芽15g,神曲12g,泽泻15g,车前子15g,厚朴6g,马齿苋30g,予3剂;处方二:除以下三点外,与处方一相同(1)将白术增至20g、茯苓、山药、车前子增至30g;(2)另加莲肉12g,扁豆12g,芡实10g,诃子10g;(3)以金银花30g取代马齿苋,予4剂。嘱先服处方一,继服处方二。

    二诊:服用处方一和处方二后,腹泻、腹痛无明显改善,诊舌偏红,苔中白腻,脉细弦、尺部无力。法以寒热并治,乌梅丸加味:乌梅12g,细辛3g,肉桂10g,黄连10g,黄柏10g,当归10g,党参12g,附子5g,川椒10g,炮姜12g,白芍30g,元胡30g,白术30g,茯苓30g,车前子30g,败酱草30g,予7剂。

    三诊:药后泄泻次数减至1日2次,腹痛减轻,舌脉同上。在乌梅丸全方不变的基础上,略作加味调治至4周之际,大便1日1次,偶然2次,便质基本成形,无黏冻,无不消化之物,无不尽感,基本无腹痛,仅偶尔腹不适。
3# 板凳
发表于 2008-3-20 16:26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马云枝教授为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三十余载,学验俱丰,临床尤擅运用经方治疗神经内科疑难病证。兹择导师临床验案2例整理成文介绍于后,以飧同道。

    验案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

    张某,男,67岁。数月前因不慎头部受伤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又见癫痫样发作,且愈发相隔时间愈短。发作前伴头痛,发作时伴谵语、神志不清,给予镇静药未能控制,癫痫样发作每日2~3次以上,常伴呕吐及小便不利,查体神萎,面目浮肿,舌质暗,脉弦滑。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柴胡、龙骨、牡蛎、黄芩、茯苓、桂枝、生姜、党参、姜半夏、猪苓、大黄、大枣等药,后入大黄,水煎温服。服药三天期间,癫痫发作4次,胸满、烦躁明显改善。续服十余剂,仅有偶尔癫痫样小发作2~3次。

    按

    本案取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分析其胸满烦惊为心中有痰有热,谵语为胃中积热,面目肿胀则因里虚津液不行,阳气失于荣达所致,故取柴胡通达全身之气以除胸满不适。重用龙骨牡蛎以镇其内而止烦惊,更择大黄逐胃热、和胃气而止谵语,茯苓泻膀胱、利小便,加党参、生姜、大枣益气生津,增桂枝则行全身阳气而解错杂之邪,合于救治坏逆之法而奏效。

    验案二 乌梅丸治疗震颤

    张某,男,76岁,体弱。帕金森病5年,头部不自主晃动,以致生活不能自理。现表现为:神清,疲乏头晕,畏风寒,头及四肢震颤,肌肉僵硬,步履艰难,面容呆滞,心烦,口苦,咽干,小便频数,夜甚,便秘,失眠。辨证分析:寒热错杂、厥阴风动。治宜养血濡筋,故予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黄连、黄柏、桂枝、党参、当归、川芎、石菖蒲、炙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两个月后复诊,患者精神转佳,震颤幅度变小程度变轻,写字前后对照明显好转,行走较有力。仍便秘,眠差,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弱。予上方加酸枣仁、火麻仁。继服数月余。三诊:精神良好,诸症好转,病情不再进展。

    按 帕金森病属中医震颤范畴,《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依据患者头晕、畏风寒、四肢僵硬震颤、心烦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等,故辨为寒热错杂、厥阴风动。唐容川认为:“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而煽动也。故用乌梅敛涩风气,而余药兼调寒热。”《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本方以乌梅之大酸,伏其所主;配黄连、黄柏以清其热;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石菖蒲安神定志。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党参、甘草等调其中气,诸药相谐而达息风定颤之功
4
发表于 2008-3-20 16:28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奔豚汤方出《金匮要略》,原是为“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而设。俞长荣教授临证上也常用奔豚汤,而有其独特的经验。他认为,本方适用于七情郁结之肝气冲逆的“奔豚气”,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某些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其辨证要点是“气上冲”,“腹痛”常兼而有之,至于“往来寒热”则较少见。并认为,“气上冲”的表现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腹部上冲胸咽;有的仅觉咽喉或胸中窒塞,并伴有肝气久郁、情志失调的某些疾病。现选介其2则医案:

    1 梅核气

    潘某某,女,38岁,1991年 8月27日初诊。

    长期以来不时自觉咽喉阻塞,伴眩晕,耳鸣,嗳气,月经色暗黑,舌质淡红,苔根薄微黄,脉细弦。曾经多项检查,除乳腺小叶增生外无特异发现。拟为肝气郁滞,肝气上逆之证。治宜疏肝降逆,佐以甘缓宁神。处方:李根皮15g,半夏10g,葛根15g,黄芩、白芍各10g,当归、川芎各6g,小麦30g,甘草6g,红枣3枚。

    9月28日复诊:服6剂,咽喉异物感消失,仅偶觉有痰阻喉间,伴胸膺胀,心悸,口臭,“口厚”。仍照上方去小麦、大枣,以免甘缓生痰,加瓜蒌仁宽胸通下。

    至同年11月9日询知,上方续服6剂后,除痰仍较多外,诸症基本缓解(乳腺小叶增生仍在)。

    按语:《金匮要略》原文论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俞老认为这是提示之意,惊恐可概括七情诸因素。本例长期有咽喉阻塞感,属“梅核气”范畴,病机是情志怫郁,肝气上逆,故可用奔豚汤疏肝降逆。俞老用奔豚汤方中主药李根皮常用量为15g。本例方中去生姜,因嫌其辛热易激惹肝火;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宁神。

    2 失眠

    鄢某某,女,19岁,1988年11月12日初诊。

    平素学习用功,成绩优异,年年考试均名列前茅,惜性格内向,而又好胜。今年4月间因故成绩略逊,自感面上无光,由是耿耿于怀,中午不能入睡,此后又复失眠,伴思虑纷纭,心悸易惊,心烦躁急,甚则欲哭乃安,胸次不舒,健忘,小便黄,大便干结。2年来月经紊乱(或数月一潮或一月两潮),量少。脉细数,唇舌红,苔黄中微灰。拟为肝郁化火,气上冲逆之证。治宜降逆下气,清肝宁神。处方:李根皮15g,半夏10g,葛根15g,黄芩、白芍各10g,当归、川芎各6g,北柴胡10g,百合15g,甘草5g。服7剂。

    12月3日因在外地,来信诉述:服药后,胸次通畅许多,思虑纷纭减轻,睡眠好转。照前方去柴胡,加知母、麦门冬各10g,瓜蒌仁15g。

    上方服15剂,睡眠趋于正常,余症亦见好转,能继续学习,此后仍以奔豚汤为基本方加减,续服28剂,睡眠基本正常。1989年秋如愿升学。
5
发表于 2008-3-20 16:29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清热燥湿药苦参是临床常用的外用药,在妇、外科洗浴剂、膏剂中应用广泛。张学文教授从医55年来,应用苦参得心应手,谓其“虽苦用途广。”

    考苦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心腹气结,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因其味苦性寒,后世多从清火燥湿祛邪立论。《本草正义》明确指出苦参的性味特点:“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

    此外,苦参尚有补益、安神作用。《名义别论》谓其“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李时珍说“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所谓补益,实质上是“以清为补。”

    关于苦参的药性特点,张教授认为,苦参是一味甚苦、甚寒之品,它的清热燥湿利湿作用很强,但应以湿热实证为主要适应症。临床遇到正虚久病、脾胃虚弱的患者必须慎用。另外,苦参味苦气浊,与黄连虽大同而小异,前人所谓“补中”,实则取其“苦以燥脾”、“小苦以健脾”之意。所谓“补肾”实质乃“泻火存阴”之意,如同黄柏、黄芩之“坚阴”,本身无补益之性。

    借鉴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张教授将苦参应用于下列疾病的治疗:

    (一)用于期前收缩及心肌病导致的心律失常。这是基于苦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表明,苦参所含的活性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显著对抗实验性大鼠心律失常,缩短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故用苦参10g~12g,配伍补气养阴之西洋参或太子参10g,麦冬15g,玄参10g,活血之丹参15g,生山楂10g,养心安神之炒枣仁10g,温通经脉之桂枝6g,益心气之炙甘草10g,组成“四参安心汤”。专治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动悸不安,胸闷心慌,疲乏无力,头昏自汗,或有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或结代。临证化裁,胸闷加全栝楼;气短汗出加炙黄芪、五味子;身微热加白薇或地骨皮;胸痛加赤芍、桃仁、三七;轻度浮肿加茯苓、益母草。临床上,只要该方使用合理,效果优于单用生脉散或炙甘草汤。

    (二)治疗湿热带下,特别是湿热导致的带下色黄腥臭或下阴瘙痒。这一点既符合苦参药性,又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相吻合。即苦参有很好的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抗滴虫作用。用苦参10g配入二妙散中,或加车钱子、土茯苓、野菊花、山药、苡仁等,疗效显著。

    (三)治疗湿热痢疾。苦参苦寒泄热燥湿,功效与芩、连、龙胆草相近,配入治痢方中,对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改善腹痛下坠等症状有明显效果。老师的经验是用苦参10g,配伍黄连、大黄、白芍、葛根、木香等,或加入葛根芩连汤或芍药汤中应用。苦参的治痢作用在苦参碱有效抑制痢疾杆菌的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另外,苦参能燥湿止泻、利尿,其用于急性泻泄的治疗,取“利小便、实大便”之意。

    (四)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利用其苦寒清热泻火、利尿燥湿的作用,治疗湿热阳黄,可清泄湿热,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而退黄。常用苦参10g配入茵陈蒿汤中,或再加虎杖、蚤休、郁金、赤芍、白芍、丹参等,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五)治疗各种皮肤病。自古以来,苦参就是治疗湿热所致皮肤病的常用药。研究表明,苦参确有肯定的止痒和抗过敏作用。因其清热燥湿之力甚强,故可用于湿疹、皮炎、**湿疮、外阴瘙痒、手足癣、荨麻疹、银屑病等,既能内服,又可外用。老师的经验是:如果内服,常配伍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白芷、苍术、黄柏、栀子、车前子、土茯苓、野菊花等;如果外用,可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加花椒、艾叶、芒硝煎水外洗。

    (六)治疗其它病证。如小儿肺炎、慢性肾炎、**炎、宫颈炎、失眠、痔疮、白细胞减少等。

    在活用苦参治疗多种病证的同时,老师也提出了使用告诫,即此药因苦而治病,也可因苦而致病。临床用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鼻干、手指发麻等副作用和不适感,故常需配伍一些健脾养胃护胃之品,且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一般3g~10g,亦不可久服。
6
发表于 2008-3-20 16:29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楼主辛苦了,医案很精彩,谢谢分享。
7
发表于 2008-3-20 16:30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王清任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在气血理论方面的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学术建树。李鸣皋先生是南阳当代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行医近70年,具有很深的学术功底,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对王清任逐瘀法有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介绍。凡外伤、跌打、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妇科病等治疗方面堪称得心应手、圆机活法。

    作者近年在总结李老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过程中,有幸侍诊在侧,深刻体会到李老临床辨证缜密、用药精当,显示出平凡之处见功力的良医本色。兹举李老近案“高原性心脏病”诊治一例,以证王清任逐瘀法厥功之伟。

    患者周某,66岁,患心脏病求医无数,疗效不佳,颇有绝望之念,抱着试治心态而来。2003年7月18日初诊:面色晦黄无泽,精神不爽,身体乏力,声息不扬,下肢微肿,胸中憋闷,心慌,气不接续,心动过速以上午9时严重,至11实施缓解。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涩而结代。曾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工作20余年,患高原性心脏病,有心绞痛史,心律较快,甚则每分钟可达百余次,心前区时有疼痛,胸闷,乏力。

    [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地高气寒,气压偏低,氧气不足,内地去者多难适应其环境。寒伤血则凝,伤气则乱,是其病因。心主血脉,诸阳受气于胸中,寒邪凝聚,阳气失展,营血运行失畅,是其病机。气血循环受阻,故见心悸、气短;心脉不通,故心痛彻背;久寒必瘀,瘀血不散,故其痛如刺如绞;瘀血痹阻,则气机不运而见胸闷;心阳郁遏则脉涩结代;心动过速甚于上午9时,缓于中午11时,阳气由弱转盛故也;久痛必瘀、五液布敷不畅,而见下肢浮肿等症。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又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王清任说:“心跳心忙,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

    诊断:寒凝气血之胸痹、心悸。

    治则:活血化瘀,益气滋肾,行气止痛。

    处方:川芎15g,赤芍15g,红花6g,丹参20g,当归15g,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6g,云苓15g,山萸肉15g,山药15g,甘松15g,降香15g,木瓜10g。上方取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加水适量,浸泡20分钟至透,置火上煎煮至沸,沸煮20分钟,取汁另置;依前法加水适量再沸煮15分钟,取汁兑入前药液冲调,温热服下,早晚各1次。

    二诊:

    6剂服毕,自觉症状缓解,舌、脉等象无明显变化。药见微功,效不更方,守前方再进6剂,煎服法如昔。

    三诊:

    自云诸症大减,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消失。脉象已趋和缓,然仍有间歇和不定时心动过速。近日因外感咳嗽,曾服镇咳药复至心脏不适,夜寐欠佳。

    服药有效,复因止咳剂宣散而至心脏不适。仍守前方合仲景桂枝甘草汤,另加龙骨、牡蛎各20g。取6剂,煎服法如前。

    四诊:

    上药服后,诸症消失,脉息和缓,心律已降至80次/分以下,下肢浮肿已消。守上方去木瓜,加沉香3g后下。取药6剂,煎服法如前。

    五诊:

    诊患者脉搏平缓,间歇已无。嘱遵服上方,每星期进6剂。

    六诊:

    患者云续服上药数十剂,心脏功能已恢复正常。当日彩色多功能超声波报告单示:

    心脏及大血管结构未见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频谱多普勒提示:左右室舒张功能受损。

    为巩固疗效,嘱制丸剂以善其后。

    丸剂处方:

    川芎135g,赤芍135g,红花135g,太子参180g,麦冬135g,五味子45g,当归135g,甘松108g,降香108g,丹参180g,山药135g,山萸135g,桂枝108g,龙骨180g,牡蛎180g,炙甘草90g,沉香27g,九香虫90g。共研细面,泛水为丸如豆子大,每服30~40粒,白饮送下。

    本病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患者本居中原,入藏后由于气候、气压、气温等诸多外因导致寒凝气血,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此病。正如《内经》所谓:“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是“大寒触犯心君”之过。又“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令人怔忡。”丹溪云:“悸即怔忡……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又甚焉”。惊悸不已,变生诸症,或气短悸乏,或体倦自汗,或四肢浮肿,或饮食无味,或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又,人有五脏、脏有五液,五液敷布全赖肾气调控,患者兼见下肢浮肿,知肾气已损。所以治疗此病当取活血化瘀、益气通阳、行气止痛、补肾诸法联用。故治疗首选王清任逐瘀法之川芎、赤芍、红花、当归活血化瘀;参麦饮合丹参益气养血;降香、沉香、甘松调气止痛;云苓、山药、山萸补肾以沟通心肾;桂枝甘草汤通调心脉。李老组方精当,君臣佐使各建其功,故能获得满意疗效。又应该病迁延日久,所谓久病必瘀,非速效可求,故宜久服以缓图效。
8
发表于 2008-3-20 16:31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龙胆泻肝汤有多种处方,其组成药味不同,临床应用也有差异。原方出自《兰室秘藏》,七味,无黄芩,栀子、甘草。《医宗金鉴》方为十味,后世广用者即为此十味方。其余如《杂病源流犀烛·方形门》方、《卫生宝鉴》卷十二方及《症因脉治》方等均不同。日本龙胆泻肝汤出自《一贯堂》,其方为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连翘、薄荷、木通、防风、车前子、龙胆草、泽泻、炙甘草各2g,水煎服,主要用于壮年之泌尿系慢性炎症等。

    邓老对本方加减:(1)去当归,加金银花、连翘、赤芍,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腮腺炎、急性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等。(2)本方加茵陈,治急性黄疸性肝炎、肝区疼痛发热者。(3)本方去当归、栀子,加天麻、钩藤、白芷,治肝阳上亢兼湿热所致的高血压,症见脉弦数、头痛、心烦、失眠者。(4)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见肝火上炎而烦躁不安者,均可用本方加减。现将邓老临床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举例如下:

    1.脑梗塞

    张某,男,68岁,干部,1998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面部、肢体麻木1天,随即口眼歪斜、语言艰涩、口角流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目眩。检查:BPl9/11kPa,神清,语言謇涩,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偏,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肌力II级,舌质红,苔黄,脉弦细。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证属肝阳化风内动,气逆血瘀。治以平肝熄风,活血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子、僵蚕、地龙各l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经服15剂后,左上肢能高抬,并可握拳,下肢可扶物下床行走,语謇渐消,伸舌基本不偏。

    2.支气管哮喘

    李某,女,51岁,教师,1999年9月6日就诊。患哮喘病2年,此次因燥热突发哮喘1天。喘促气急,不能平卧,痰黄难咯,脉弦数。检查:两肺布满哮鸣音。胸透提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查血:白细胞数11×109/L,中性粒细胞80%,嗜酸性粒细胞6.9%。中医诊断:哮证(热哮证)。证属燥热犯肺,痰热壅盛。治以清热化痰,肃肺平喘。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木通、泽泻、桑白皮、全栝楼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经服3剂,咳喘减轻,继服5剂,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查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上方再加白芍、乌梅各10g,继服10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

    3.银屑病

    王某,男,37岁,农民,1999年3月17日就诊。患银屑病1年,冬重夏轻,皮诊不断出现,曾服用多种药物均未见效。诊见患者四肢有红斑如分币大小,有的连成一片,瘙痒难忍。检查:皮损浸润肥厚,基底部暗红,覆盖鳞屑,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风热郁表,血虚燥动。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瘀。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黄芩、山栀、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木通、泽泻、白鲜皮、土茯苓各l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经服10剂,瘙痒减轻,皮损明显减退,上方再加白蒺藜、鸡血藤各15g,继服10剂,皮损、瘙痒完全消退。

    按:方中龙胆草泻肝胆之火,又能清利湿热;生地、山栀、木通、生甘草可清心泻火,故心肝火热内扰之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案l为肝阳暴亢,案2为痰热雍盛,案3为风热血燥。实火湿热是共同病机,故用龙胆泻肝汤。考李东垣龙胆泻肝汤,全方寓苦寒直折肝胆实火之中,不伤其舒展条达之性:在清利湿热之中,可防耗伤肝之阴血。泻中有补,利中有养,使邪去而正不伤,实火湿热易平,临证灵活化裁,每获良效。

    4.强中(**异常勃起)

    常某,男,34岁,已婚,饭店职员,1999年1月20日初诊。

    **持续勃起3日。患者4天前因情绪不佳,由外地回家探亲,酒后入睡梦遗,次日晨醒即发**勃起不倒,胀憋难忍,持续数小时,试以夫妻同房解之,无**,而胀痛、勃起如初,3日来昼夜不眠,采用服***及冷水洗**等法,效果不佳而来诊。刻诊:精神欠佳,口干口苦,小便细涩不畅,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辨证为湿热内壅,治宜清热利湿,药用: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2g,酒生地5g,当归12g,柴胡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大黄15g,丹皮12g,赤芍12g,生甘草5g。2剂,每日1剂,水煎服。

    1月22日复诊:患者睡眠恢复正常,**萎而未勃,小便呈间断性点状乳尿。乳尿为湿阻精道,**逆滞之故,嘱原方去大黄,继服3剂。

    1月26日三诊:性生活能正常进行,房事后**萎而无任何不适,嘱其少酒多茶调养,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久居厚味之所,素体湿热内壅,日前因与老板不和而辞职,肝气不舒,又饮酒,酒助火炎,循经下扰阴器,致刚茎亢而不倒,气血逆乱,经脉不通而**不排,方用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加大黄助龙胆泻实除湿,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疏通经络,合用而收全功。

    5.滑精

    李某,男,36岁,工人,1998年10月4日初诊。

    1年前与前妻离婚,后情绪不佳与日俱增。2月前经人介绍新谈对象,不日突发遗精,渐至清醒时**滑泄,精为块状,羞于就医,自行服龟龄集补之,滑精未愈,口舌生疮,舌红、苔腻,脉滑数。追问病史,自诉与原配无任何性功能障碍,且生有一女,健在。辨证属情欲不遂,肝郁化火,湿热内生,迫精下泄,故治宜疏肝解郁,泻火利湿。药用:龙胆草12g,栀子12g,柴胡10g,黄芩10g,酒生地5g,盐炒黄柏15g,当归12g,车前子12g,木通10g,五味子12g,厚朴10g,桔梗10g,木香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10月9日二诊:梦遗消失,滑精偶存,效不更方,再进10剂,隔日1剂。2月后来诊:自诉服药20剂,诸症皆愈,已准备结婚,嘱其劳逸结合,禁忌酗酒,少食膏梁厚味。

    按:该例患者情欲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湿热内生,新谈对象,本该郁气随之而解,但疏泄失常,更加重病情,迫精下泄,滑精遗精。肝胆湿热,复进补阳之品,助火上炎,故口舌生疮,故宜通因通用。方用龙胆泻肝汤利湿泻热,加入盐黄柏、五味子利湿导浊,加入厚朴、紫苏、木香调畅气机,合用而收全功
9
发表于 2008-3-20 16:33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1 梅核气

    梅核气,临床多见于女性,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咽中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此为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气交阻而聚于咽峡,每于情绪变化时自觉症状加重。该病多由情志郁结引起,因而用药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解郁化痰之品治疗。

    例1.蒋某某,女,52岁,2002年8月10日初诊。患者自觉咽中梗阻,胸闷,后背疼痛,口苦,夜寐不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缓稍弦,予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旋覆花、桔梗、杏仁、浙贝、防风、威灵仙各10g,炙甘草5g。7剂后诸症悉减,遂守方加瓜蒌壳10g助宽胸理气之功。继服7剂以资巩固。

    体会: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痰气郁结,以喉间梗塞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如上病例,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致上焦气机不畅,故治以疏肝理肺,兼以降气化痰,同时因有风邪阻络而致后背疼痛,故稍佐防风、威灵仙以祛风通经。尤以旋覆花配香附,理气功效显著。

    2 胃痛

    中医的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陈老经常启发我们胃痛多从肝治,因为肝胃经络相连,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肝气的条达。反之,肝气不疏则胃失和降、食谷不化。所以胃痛不仅要治胃,而且必须治肝。

    例2.赵某某,男,72岁,2002年11月1日初诊。罹患胃病数十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近年来纳食不佳,脘腹胀闷,食后尤甚,无泛酸,夜间稍觉口渴,大便软每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而弱。予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加味: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法夏、青陈皮各10 g,炙甘草5g,炒谷、麦芽各15g,党参15g,生姜3片。11月8日复诊,诸症悉减,饭量稍增,遂守方继进7剂,后告知服完后神清气爽,食纳大增,仅偶感胃脘稍有隐痛,余无不适。

    体会:肝郁犯胃,气机壅滞之胃痛,可以四逆散疏肝和胃,合朴姜夏草参汤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消补兼施。陈老用上述两方合治慢性胃炎而见肝郁气滞者,经治多例均获良效。

    3 便秘

    便秘为大便秘结,是粪便在肠道内留滞过久,不易排出的病症。但辨证有胃肠湿热便秘,有肝脾气滞便秘,有肺脾气虚便秘,有脾肾阳虚便秘,有血虚阴亏便秘等类型。而临床常见无明显诱因的便秘,陈老多从气滞论治,疗效甚佳。

    例3.孙某,女,16岁。2002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逐渐出现便秘,数日乃至一周以上行便一次,常靠泻药通便。大便呈羊屎状,无明显便意,伴腹胀,无口干,平素不喜油荤。月经量多,经期长。舌淡红苔薄白,脉平。遂予四逆散合小承气汤治疗,处方: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桔梗、杏仁各10g,炙甘草5g,生大黄6g(后下),火麻仁15g。并嘱其若服药后大便通畅则去大黄。5日后复诊,自述服药初起稍觉痛,现腹胀减轻,大便每日一行,质地正常,初起色黑,后即正常但量较多,纳食夜寐尚可,小便清长。(大黄只放了3次),遂守方加虎杖15g去大黄,继进5剂,大便通畅。近期无反复。

    体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腑气不降,故于疏畅气机的四逆散中佐桔梗、杏仁以宣肺通便,可起到升清降浊的功效。本例因其便秘已逾4年,遂加大黄、厚朴合小承气汤之意,以消滞除满,软坚润燥通便,故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4 胆结石

    胆结石多为湿热邪气蕴结肝胆,渐致气机阻滞,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炼灼为沙成石。治当疏肝理气,清胆化石。

    例4.邵某某,男,61岁。2002年8月5日初诊。右胁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时有排尿急胀感,余无不适。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囊炎。舌红、苔薄白腻、根部厚腻,脉细涩、尺脉沉。予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条芩、法夏、枳壳、白芍、郁金、川楝、炒内金、瓜蒌壳各10g,金钱草2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服药20剂后,B起示:胆结石变小,且口干症平。近期显效。

    体会:胆结石、胆囊炎,大多数医家倾向于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临床验案亦屡见不鲜。但用大柴胡汤的前提,必须是有可下的里实,而此例则无里实之症,故老师嘱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多获良效。方中加郁金、川楝、瓜蒌壳疏肝理气,金钱草、炒内金清利湿热以化石。全方组织严密,理法完备,不失为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利胆化石的良方。

    5 乳腺小叶增生

    中医名“乳癖”,多因肝经受邪,经络不通,痰浊内阻,聚而成块。因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故乳癖多从肝治,宜疏肝利胆,软坚散结。而四逆散更是老师的首选方,同时酌配理气散结之品,于临证颇验。

    例5.郑某,女,25岁。2002年7月14日初诊。自述**胀疼痛月余,经期尤甚。B超示:乳腺小叶增生。白带偏多,大便不调,食纳、夜寐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给予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壳、郁金、青皮、香附各10g,橘核、猫爪草、生苡米、蒲公英、金银花、生牡蛎各15g,生甘草5g。21日复诊时自述7月17日月经来潮,**胀痛感消失,月经正常,行经第二天左少腹胀痛,现已不痛,余皆正常。遂守方加浙贝10g。8月18日三诊,述**已无胀痛,希望用药巩固,遂仍进原方。随访无复发。

    体会:对于乳腺增生,现在市场上的成药甚多,而诸多患者又为贪图方便而纷纷求助于这些价格不菲的成药,但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这些药多为活血通经如桃仁、红花之类,而忽视了妇女疾病多由情志所生,即情绪波动影响肝气疏泄,致痰浊内阻,聚而成块,故每每不验。陈老抓住病机实质,以四逆散主治,加郁金、青皮、香附理气通络,橘核、猫爪草、浙贝等软坚散结,酌加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考虑该患者大便不调,故加生苡米收涩利湿,取得较好的功效。

    6 心悸

    心悸症用四逆散治疗,似乎有些对不上号,实则不然。因为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相互为用,若肝气疏泄失常,亦可导致心气不宣,所以用四逆散不失为另辟蹊径之举。

    例6.杨某某,男,68岁。2002年5月12日初诊。述心悸半年余,胸闷气闭,晨起稍多粘痰,口干口苦,纳平寐可,夜尿多,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缓。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2)房性早搏;(3)ST-T双向变化。拟方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柴胡、枳壳、白芍、法夏、郁金、厚朴、广木香、青陈皮各10g,黄连、炙甘草各5g,瓜蒌壳15g。4剂后患者告之心悸显著好转,胸闷感消失。继进7剂后,心悸暂无复发。患者因前列腺肥大,故请陈老转治其夜尿频多之症,随访近期疗效显著。

    体会:对于心悸,医家多由益心气、助心阳从治,而陈老从疏肝宽胸、涤痰理气治之却数剂取效。似为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细观此病例,不难看出其病机为痰气交阻,郁热结于心胸所致,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小陷胸清热涤痰,配郁金、木香、青陈皮等加强行气之效,故而达到气顺、痰消、热清的目的。气机通畅,心胸开豁,心悸自然缓解,这种治法机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圆机活法尽在其中!
10
发表于 2008-3-20 16:34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四君子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的功能,为补气的基础方,主治脾胃气虚证,适用于食少便溏、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脉像细弱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曰:“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乾构老师为北京中医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擅长治疗消化内科疾病,他认为治病首先要固本,固本首先要健脾。李乾构老师治疗脾胃病,多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应用。余师从李乾构老师多年,总结老师运用四君子汤临床经验如下。

    一、辨病治疗

    消化性溃疡:四君子汤加吴茱萸、黄连、乌贼骨、煅瓦楞、煅龙牡抑酸,加金铃子散、乌药理气止痛,加三七粉、丹参、白芨止血生肌。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用四君子汤加红藤、白头翁、黄连、虎杖、六一散清热化湿,消炎止痢,缓解期加黄芪、炒薏米、补骨脂、肉豆蔻健脾补肾,收敛止泄。

    慢性胃炎:随证加减,如胃痛加乌药、金铃子散,胃寒加桂枝、荜茇、干姜、炮附子;胃胀加枳实、厚朴、炒莱菔子,反酸加吴茱萸、黄连、乌贼骨、煅瓦楞,舌苔厚腻加虎杖、茵陈。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用生白术,实热型加大黄、芒硝、炒决明,阴虚肠燥型加火麻仁、郁李仁、何首乌、肉苁蓉;泄泻型用炒白术,并加诃子肉、石榴皮。

    复发性口腔溃疡:四君子汤与玉女煎合用。

    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

    长期低热不退:四君子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随症加减

    食欲不振,脾胃气虚,加木香、砂仁、鸡内金、炒三仙;胃痛怕冷,脾胃虚寒,加桂枝、炒白芍、干姜、炮附子;胃部重坠,中气下陷,加黄芪、升麻、柴胡、枳壳;头晕眼花,气血两虚,加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失眠多梦,心脾两虚,加当归、枣仁、夜交藤、五味子;两胁胀痛,肝脾失调,加柴胡、白芍、郁金、枳壳。

    三、药物变通

    四君子汤中的人参,可用党参10~20g代替;难辨寒热,改用太子参10g;口干舌燥,改用北沙参20g;大便干燥改为玄参30g。四君子汤中的白术,视病情而用。大便干者用生白术,大便软者用炒白术,大便溏者用焦白术,大便稀溏而排便次数多者改用苍术。若为萎缩性胃炎则用莪术。四君子汤中茯苓用量15~20g,若有水肿改用茯苓皮,兼有失眠改用茯神。若口舌生疮或胃肠湿热者改用土茯苓。四君子汤中的甘草为调和药,一般用生甘草,用量5g左右。伴恶心呕吐者宜减量用3g;大便干者或脾虚者可用蜜炙甘草;若胃肠湿热,舌苔黄腻者用六一散。大量甘草久服可引起浮肿,使用时当注意。四君子汤组方时多与丹参同用,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四、四君子汤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四君子汤中人参为君,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以白术为臣,苦温健脾燥湿;以茯苓为佐,甘淡健脾渗湿。白术、茯苓合用,增强健脾除湿的功能,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以甘草为使,甘温调中,调和诸药。四药配合,共凑健脾益气之功。本方能使脾胃之气健旺,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正常,滋生气血。

    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能促进胃蛋白酶原的合成,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消化能力,还能明显提高食醋脾虚小鼠胃肠蠕动。北京中医医院以四君子汤加入黄芪制成粉末状的健脾粉治疗152例小儿吸收不良患者,木糖排泄率明显增高,提示小肠吸收功能明显增强。另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汤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显著的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还可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

    五、病例

    王某,男,32岁。泄泻反复发作3年,大便每日5~6次,质稀,夹有黏液,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无里急后重。伴见面色萎黄,纳差,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弱。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症,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泄泻。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药用党参20g,茯苓20g,炒白术20g,生甘草5g,桂枝10g,荜茇10g,诃子肉10g,肉豆蔻10g,炒扁豆10g,炒薏仁20g,焦三仙30g,丹参30g。7剂,水煎服。二诊时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大便较前成形,黏液减少,腹痛减轻,仍纳差、气短乏力,舌脉同前。上方去桂枝、荜茇,加石榴皮20g,补骨脂10g,继服14剂。三诊时诸症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2次,质软无黏液,腹痛、气短乏力消失,纳食好转,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停服汤药,改服固本抑肠片巩固疗效。
11
发表于 2008-3-20 16:34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1 小柴胡汤治颈痈

    颈痈多由外感风温、风热,或肝胃火毒上攻,挟痰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所致。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解表清里,和胃化痰,以治颈痈,每多获效。郭老指出,初起之颈痈,可去人参,加防风、牛子、僵蚕等疏风化痰之品,以助消散;若初起误用寒凉或用大量抗菌素致结块坚硬难消难溃者,宜加胆南星、三棱、莪术、皂刺等化痰破瘀消坚之品,更用羌独活等辛温散邪,以消坚结。若脓成,宜上方加透脓散托毒外出。溃后按一般痈证处理。

    案1:王某,女,18岁,安阳郊区人,1980年5月2日初诊。述其右颈部起一鸡卵大结块,皮色如常,肿胀、灼热、疼痛,伴寒热头痛。经某医院注射青霉素,内服四环素,外涂鱼石脂膏治疗1周,寒热退,肿胀略减,但结块坚硬不消,求治于郭老。查:右侧颈部一鸡卵大结块,质地坚硬,活动度不大,皮色如常,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诊为颈痈,由外感风热,挟痰结于颈部所致,本应疏风化痰以消散,然经用大量抗菌素后使结块更加坚硬,痰火凝结,积热不散。郭老认为,颈为少阳经脉循行之处,小柴胡汤疏肝利胆,以散少阳邪热,佐以化痰软坚之品,可冀消散。处方:柴胡10g,黄芩12g,半夏10g,胆南星6g,三?5g,莪术15g,皂刺6g,羌独活各6g。5剂,日二剂,水煎服。外用冲和膏掺阳毒内消散盖贴,日1次。

    复诊时结块稍软,守上方加海藻15g,昆布15g,连翘12g。外用药同前。至5月20日共服药15剂,结块消散而愈。

    2 茵陈蒿汤治臁疮

    臁疮总由湿热下注,瘀血阻滞经络所致。郭老根据异病同治之理,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以治其本,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案2:韩某,男,48岁,汲县人,1981年5月4日初诊。述其左小腿先有痒痛,继则红肿、溃烂、流水年余,多方求治无效。查:左胫骨中下段内侧有一约7cm×4cm的溃疡面,疮色紫暗,渗水淋漓,四周有散在红丘疹,舌质暗红,苔白厚,脉沉滑。诊为臁疮,属湿热下注,瘀血阻络所致。立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之法。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g,栀子12g,大黄10g,木通6g,川牛膝12g,丹参15g。5剂,日1剂,水煎服。外用上方第三煎药汁湿敷,敷后用黄柏、地骨皮各等分研细末干啥,日1次。

    5月11日复诊:渗液减少,四周红丘疹已消。继用上方5剂,外用药改用香油调涂。三诊时疮色渐变红润,已无渗液。守上方去木通、大黄,茵陈减至15g,加黄芪15g,当归12g,银花15g,益气养血生肌兼清余毒;外用生肌散撒疮面,黄连膏盖贴。至8月2日溃疡愈合而告愈。3年后随访未复发。

    附方:

    冲和膏 《外科正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38

    阳毒内消散 《中医外科学》(引《药蔹启秘》方)·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生肌散(郭长贵老师自拟方) 煅石膏18g,制乳没各9g,血竭2g,硼砂、珍珠母、朱砂各3g。共为极细面,装瓶备用。
12
发表于 2008-3-20 16:35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1 脑损伤并发肺炎案

    曹某,女,15岁,学生,1997年12月6日晚10时住院。因车祸伤及头颅和左肩部5h而就医,患者已行头皮清创缝合术,伤时曾短暂昏迷,醒后头昏头痛,在送我院途中呕吐胃内容物1次,经脑CT检查提示“左额叶部少量血肿”,拍X线片示“左锁骨骨折”。入院后立即给予抗炎和脑脱水用药,于12月8日头痛恶心减轻,但出现发热咳嗽、鼻流清涕诸症,傍晚体温高达41℃,胸闷喘促,两肺听诊闻及湿啰音,胸片示“肺门片状阴影”,急查血象白细胞总数为10.2×109/L,中性白细胞为0.84。许老会诊见患者高热却不恶寒,咳喘且口中烘热,舌苔黄厚略干,脉浮短而数,辨证为邪热迫肺,治投麻杏石甘汤加味处方:麻黄10g,生石膏30g(先煎),杏仁10g,甘草6g,桔梗10g,荆芥6g。1剂,当晚煎煮饮服。

    次日复诊:患者发热顿减,体温38℃,胸闷咳喘渐平,头仍晕痛,脉浮带数,续原方加川芎10g,增强疏风达邪止痛功效。2剂。

    12月11日三诊:热退身凉,胸中舒坦,偶有咳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苔黄略腻,投参苓白术散加味调理1周。1周后复查胸片及脑CT示肺门阴影及脑血肿消失,血象检查也复正常。

    按:麻杏石甘汤为仲景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而设,本患者却是无汗高热而喘,两者仅有“喘”字相吻,余症皆不相同。许教授认为对麻杏石甘汤的运用不拘于热度和汗出的多少,而应抓住“邪热迫肺”这一主病机,且石膏为解肌发汗、退热之圣药,用之得当,每获奇效,而根据患者发热体温的高低调整石膏用量的多少是很值得临证探索的问题。

    2 多肋骨折并发血胸案

    李某,男,27岁,农民。1997年12月15日住院。因被树木砸伤左侧胸背而出现胸闷疼痛,呼吸不利10余小时而求医于我科,经拍X线片提示“左肩胛骨及第3-7肋多肋骨折并发轻度血胸”,查血象示白细胞总数11.0×109/L,中性白细胞为0.72,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输氧和静脉输注止血剂和抗生素,胸闷稍觉缓解;12月17日解除输氧后胸闷不除,反增腹胀,大便闭阻,3d不通,许老辨证为瘀血阻胸闭肺,胃肠腑气不通,指示停用止血剂,投服小承气汤加味以通腑泻肺,处方:大黄20g(后下),川厚朴12g,枳实12g,甘草6g,槟榔12g,生姜3片。1剂。

    12月18日二诊:患者服上方头煎数小时后腹中气转,大便通泻,腹胀顿解,继服二煎汤液后,频频矢气,胸闷豁解,此属胃腑已通,肺气降顺,改服复元活血汤加减调理,服药1周后,复查胸片提示胸腔积血吸收,患者于12月26日出院。

    按:导师认为仲景承气之方虽为阳明腑实证而设,而其临床运用十分广泛。该患者由于肋骨骨折刺伤胸壁或肺络,导致有形瘀血闭积胸肺,肺气郁闭故而胸闷,呼吸不利,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而不降,继则肠腑失通,腹胀,大便闭阻诸症变生。其主要病机在肺气郁闭,且肺喜肃降,根据“实则泻之”治则泻肺开闭为其要,欲泻其肺必通其腑,腑通气利,气利则血行,胸肺瘀血则易散。方中加入生姜配合大黄辛开苦泄加强通腑开闭之功,加槟榔以增行气导滞之力。由此可见临证不可受西医识病治病观念影响,完全落入其见血止血的简单常规治疗俗套之中。

    3 小腿切开减张术后发热腹胀案

    万某,男, 47岁,工人,1998年元月7日入院。因车祸致左小腿肿胀疼痛,不能站立10余小时而就诊,症见左小腿高度肿胀,剧烈疼痛,满布张力性血性水泡,足趾苍白冰凉,皮肤麻木,不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拍X线片示“左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诊断为“左胫骨平台骨折并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急行手术切开筋膜减张,术后给予静脉输抗生素及脱水利尿药。次日下午,患者发热,体温达38.5℃,头昏口苦,腹胀不便,时有泛恶,舌偏红、苔根黄腻,脉弦微数。许老认为此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投大柴胡汤方:柴胡15g,黄芩10g,芍药10g,半夏10g,枳实10g,生姜3片,生大黄15g(后下)。2剂。

    服上方头煎药液后,大便解下甚多,腹胀顿减,服药2剂后诸症消除,胸腹甚坦。

    按:患者小腿切开减张术后,正气受损,外邪直扰少阳、阳明,故有发热头昏、腹胀不大便、口苦泛恶诸症。许老认为该患者虽有发热,却无寒热往来少阳主症,似难确认有少阳病证,但患者却伴有口苦泛恶、腹胀不大便之邪扰少阳胆经和阳明胃肠之症,根据“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之说,故投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腑实。由于辨证淮确,故效如桴鼓。

    4 小腹及肾挫伤案

    王某,男,23岁,1998年9月11日门诊。自诉昨夜被他人乱拳杂腿击伤腰腹,伤后小腹隐胀掣痛,腰痛转侧不利,夜间心烦难寐,小便短数不畅,今晨见小便赤黄,特来求医。察其表情痛苦,双手撑腰,小腹胀紧,右肾区叩击痛,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急查小便常规示红细胞++++。许老辨为肾络伤损,膀胱气化失利,治投五苓散,处方:白术10,泽泻20,猪苓10g,茯苓10g,桂枝6g,甘草6g。3剂。

    二诊:药后小便通畅,小腹胀痛明显减轻,仍感腰微酸胀,复查尿常规红细胞+,拟上方再进3剂。3d后再诊,诸症皆除,尿常规正常,仅感腹微酸。嘱其内服六味地黄丸调理善后。

    按:五苓散为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主方。患者腰腹受伤,腰为肾府,小腹为膀胱之所居,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络损伤,血不归经下注膀胱,致使膀胱气化不利,且血水同源,“血不利则化为水”,肾络之血化作赤尿,故有腰腹胀痛、小便短赤不畅诸症。本验案见血不治血,用药始终不见止血之品,而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主病机,正确处理好病机和病症、血和水之间的关系,执简驭繁,仅采用通阳化气、清利小便之五苓散方,竟获佳效
13
发表于 2008-3-20 16:36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1 气窒胀满 善用厚朴半夏

    《伤寒论》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先生认为,此条所论腹胀满,并非指实满,乃由脾虚,胃气逆阻,痰食滞气不行,虚实挟杂于中所致。“发汗后”必是指汗多伤阳,气窒不行也,攻之则伤阳,补之则愈滞,当然伤阳是为病因之一端,不可拘泥,临床亦有心思伤脾,胃失和降;房事伤肾,脾失温煦;郁气伤脾,运化失常;郁热伤阴,气滞不行,均是胀满气窒之成因,均可用厚朴半夏汤,先生常用此方治胃下垂引起腹胀,同时灵活应用治疗各种胃病。

    程某某,男,39岁,教师,胃脘部疼痛多年不已,8年前发病是以饭前腹痛,饭后痛减,痛时喜温喜按,时反酸水,经X线钡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眼用西药胃得乐,胃痛好转过2年,近胃脘部疼痛复作,每遇情志不遂及春夏之交发病,发时以腹胀满,心中痞塞,呕气纳呆为主,刻诊,1987年4月某日,因批改作业打夜班,复由杂食所伤,而发上腹部胀痛,腹满呕气,痞塞不舒,纳呆,不反酸水,西医拟诊为慢性胃窦炎,舌质红、苔黄,脉细弱偏弦,大便不畅,初投半夏泻心汤无效。江师辨为:心思伤脾,杂滞痰气阻中,拟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处方:太子参15g,厚朴15g,法半夏12g,大腹皮15g,干姜3g,黄芩10g,焦楂12g,谷芽30g。3剂药后频频矢气,腹胀痞塞逐渐减轻,患者自觉若有沉石自心中拿掉,脉仍细,舌淡。守原方加蒲公英20g,3剂病瘥,随访一直未复发。

    按:江师谓此条适应症,常表现心下满痛,痞塞隐隐不舒,呕气纳谷不馨,大便不畅,或溏而不爽,以太子参易党参,党参虽补力强,但味甘易窒塞中阳,太子参性平,气阴双补而无生胀之弊;胀甚除甘草,加大腹皮;如挟湿热滞痰加黄芩;寒甚除生姜,加干姜;兼外感寒湿除人参,加藿香、苏梗、佩兰;胃阴不足,以党参易北沙参、麦门冬,即变一贯煎加厚朴、法半夏;食滞不化加鸡内金、焦楂炭。

    2 疼痛不止 常用大黄通腑

    脾胃属中土,主运化吸收,运而不化则易阻滞,食伤不当,也易运化失常,一个是先虚后实,一个是先实后再虚,均因不通而致痛。痛是胃病主症之一,先生根据“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的理论,喜用补脾胃药及通胃腑药相结合治疗胃病之病症。《伤寒论》279条:“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先生对本条理解是,腹痛本来加白芍,与桂枝就有和解治痛之用,为何加大黄,必定是邪气成聚,实滞不去,以桂枝汤和脾阳,大黄通胃腑也,这是《伤寒论》应用攻补法治胃痛的范例。所谓“大实痛”指胃腑大实,治实而又和调脾阳,脾胃阳虚用桂枝、白芍;胃滞积聚以大黄通之。若属脾气虚,而又挟胃肠之腑实,不是止痛药所能及,必以黄芪、党参益气和阳,用大黄通腑、化瘀止痛;若胃阴虚而挟积滞,先生常用养胃阴与通实滞之大黄相配,相得益彰。
14
发表于 2008-3-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此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15
发表于 2008-3-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

    病例:刘某,女,42岁。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肝气不畅,由气及血,又可见血分不畅,月经量少色暗,这样便有水饮停于心下胃脘为本,肝气不畅为标,治病先治本,饮去则胃脘部诸证好转,气畅则嗳气痞闷口苦咽干若失,血行则月水量多色红。

    2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悸眩晕等非胃脘疾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水饮停于胃脘而设,胃脘不适应当存在,但呕吐悸眩痞5个主证中,悸和眩均不是胃脘症状,如果患者以心悸眩晕为主证来就诊,能否想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呢?

    病例:袁某,男,37岁。患高血压病,头目眩晕,呕吐时发,心悸,脘部作痞,脉弦滑,舌苔白滑。辨证:呕吐悸眩痞俱见,此乃膈间水饮也。处方:半夏15g,茯苓30g,生姜15g。服6剂痊愈。

    按:见头晕、高血压便多以肝阳上亢辨证,取用平肝潜阳为常法,对胃脘之呕吐频频泛恶,或忽略不见,或将头晕和胃脘不适分割开来分而治之,如果不对水气停滞对身体或上或下的影响了若指掌,则很难独取小半夏加茯苓汤来治疗。该病例有力地证明了,以小半夏加茯苓汤独治水饮,不用天麻、钩藤等所谓降压之品,血压也能下降,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魅力。水饮停滞,对全身之影响不居一处,仅从上焦而言,水饮上逆于肺,轻者可见短气,重则暴发喘满,水停心下,上凌于心则发心悸,蔽冒清阳则有目眩,比如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苓桂术甘汤有胸胁支满目眩之见症,五苓散有吐涎沫而癫眩之见症,刘老常用水气病多方治疗或上或下多种疑难杂症而收奇效,在于刘老深刻体会到了水饮对全身上下的影响。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有短气喘满悸眩等症的描述,但刘老临证从不拘泥于此,如目为清窍,水饮蔽冒可见目眩,但耳鼻亦为在上之清窍,浊阴在上,清窍不利可致目眩,有时亦可见到耳鸣耳塞嗅觉不灵,诸多临床见症也证实了这一点。

    3 刘老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药特点

    半夏、生姜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降浊升清。刘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半夏、生姜剂量均应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刘老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强调生姜的作用,总是反复叮嘱病人一定要加足量,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其后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我对此才深有体会,如某病人服前两剂药后病情大减,第3剂因家人代其煮药未放生姜而自觉药力不在胃脘部停留却向下行至腹部,生姜不放或量少不足,根本不能使药力停留在胃脘部去水饮,足见生姜作用之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刘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时还常配合仲景其他治疗痰饮水气的方剂,从第一个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诊加泽泻汤以除在上之水,三诊又以五苓散利小水,给水邪以出路。这样由上及下,水邪清除彻底,不留后患,病愈而可收全功
16
发表于 2008-3-20 16:38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随家严刘渡舟侍诊,每见用经方取效,简捷明快而深有启迪。今录验案四例如下:

    1 不孕案:贺某,女,30岁。初诊日期:1989年12月20日。婚后四年未孕,妇科检查为“原发性不孕症”,多方治疗未见喜征。问其月经40余日一潮,小腹与腰疼痛,经量少内挟血块,大便经常秘结。脉滑数有力,舌苔薄黄、舌质青紫。诊为热与血结,冲任受阻而难以受孕。治法:泻热行瘀,推陈致新,拔其锢结之势方能奏效。方用桃核承气汤:桃仁15g,大黄4g,芒硝4g后下,桂枝10g,炙甘草6g。此方连服5剂,大便作泻,月经下黑色衃血较多,而小腹与腰之疼痛顿释,其月经从此按时来潮。半年后终于怀孕,生一女孩。

    按: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合而成。用凋胃承气汤取其泻热破结以开癥结;桃仁滑润而利,善逐瘀血,与硝、黄配伍可使瘀血无所滞留;用桂枝使之通行卫气,气行则血行以增强逐瘀活血之力,同时桂枝气温又可节制硝、黄之寒性,方义为深。

    家严对我说,临床运用桃核承气汤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瘀血内停,血络内阻,浊热扰心,往往见到精神及情志方面的异常,轻者烦躁、善忘,重者如狂、发狂。所以《内经》说:“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这是下焦蓄血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证候特点;二是从致病原因上看,虽然瘀血作为其主要的病因,但是由于情志方面的郁结而积久不解,也往往是发生本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三是本方有较强的攻下逐瘀力量,使用时一定要以体实之人、正气不衰为前提;四是在服药时间上,应以空腹为佳,因为病位在下焦,空腹服药有利于攻逐瘀热。要求“先食温服”也就是这个道理。

    2 经前呕吐案:杨某,女,20岁。初诊日期:1991年11月5日。呕吐久治不愈。其症每逢月经来潮之前呕吐不止,不能饮食,待月经行后则呕吐随之而愈。平素静默寡言。脉弦,舌苔白滑。证属少阳、肝胆气郁所致。治法:疏利肝胆,和胃降逆。方宜小柴胡汤: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5g,生姜15g,党参8g,炙草8g,大枣7枚。连服7剂呕吐未作,续服7剂井间服逍遥散治疗月余,病获痊愈。

    按:《伤寒论》96条有“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97条有“……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的记载。由此可见,“喜呕”乃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从理论上讲,正如唐容川说:“木之气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胃气下行,水谷乃化。”如果木郁气逆,胃气不得调顺,致使气逆而痰饮上冲发为呕吐。“病在肝而逆在胃”,此所以“喜呕”之由也。此女平素肝气多郁,“女子善怀”,月经前则气血蕴蓄不伸,更能加重郁结之势。肝胆气郁必然疏泄不利,胃气必受其胁而有作呕之机;待月经来潮,肝胆气郁随之得以疏泄,逆胃之势则减,自然呕吐则止。因证属少阳,必用小柴胡汤治疗。若单纯和胃降逆止呕,不疏利肝胆气机则徒劳无功。

    3 心下痞案:孙某,男,37岁。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也。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疏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大枣7枚。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4 精神分裂症案:曲某,男,27岁。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其母代诉:因发高烧送医院急诊。在医院狂躁不安,打骂医生,不接受治疗。西医诊为“精神分裂证”。刻下,患者精神不安,视、听、言、动,时慧时眯,烦躁而又善悲,五天彻夜不眠,大便数日未解,且泛恶不欲食。脉弦按之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而中褐。脉证合参,证属肝胃气火交郁,火热上扰心神而致。其大便不通,舌苔黄褐则主阳明里实已成。治法:疏肝清热,兼下阳明之实。拟大柴胡汤:柴胡18g,黄芩10g,大黄2g,枳实12g,白芍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枣7枚。药服2剂大便得下,烦躁得减,但舌苔尤未退净。又继服3剂,大便又泻,舌苔方得退净,且有食欲,情绪稳定。唯夜间少寐,转用丹栀逍遥散(改为汤剂)以善其后。

    按: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大黄配枳实可泻阳明与少阳之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泻,能土中伐木,以平肝胆之逆。综观全方,既疏利肝胆之气滞,又荡涤肠胃之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因此对于气火交郁之精神失常及多种急腹症功效卓著。

    上述案例均用经方而获治愈。其疗程短而疗效高非同一般,经方所以有这样奇效,可概括有以下特点:

    1 方证结合紧密:辨证论治是中医必须遵循的准则,理法方药的统一,又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伤寒论》以辨证论治而著称,所用之方确能解决病证,这是方证相对的严密性。临床有时证则用是方,随手拈来立竿见影。因此家严再三嘱我使用经方一定要抓住主症。例如:太阳病的“恶寒”,阳明病的“法多汗”,少阳病的“喜呕”等等。

    2 组方结构严谨:《伤寒论》共113首方,用药仅91味,说明经方用药精练,配伍有度,所选药物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互相配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家严所云“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值得学习与研究。

    3 剂量比例适度:经方对剂量的要求十分严格,有的方剂虽由同样药物组成,但因药量互不相同而功效、主治各异。因此药量比例适度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正由于经方具有上述特点,才获有“医方圭臬”之称,因而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17
发表于 2008-3-20 16:38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柴胡桂枝干姜汤[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有七味药: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和炙甘草。刘老认为:方中柴胡、黄芩疏利肝胆取小柴胡汤之意,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取理中汤之意,另有桂枝配干姜加强温中祛寒之功,桂枝配甘草强心取桂枝甘草汤之意,牡蛎配天花粉益阴软坚。原文中有小柴胡去大枣加牡蛎治疗胁下痞坚之说,故本方可治少阳胆热、太阴脾寒。刘老将此方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受损、GPT增高以及乙肝HBsAg阳性,几乎每次门诊都会用到。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刘老认为肝病的治疗要时刻考虑到脾。临床观察一般肝炎患者久治不愈者大多会转成脾寒,最后由脾及肾而致恶化出现腹水。在这一过程中,脾虚寒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治疗及时可回归好转,治疗不及时则很容易由脾及肾,至肝硬化腹水而不治。一般肝炎患者最初辨证为肝胆湿热,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肝病及脾导致脾气稍稍受伤,这时患者若再继续服用苦寒药物或是恣食生冷,则很容易造成脾胃虚寒,而见腹胀,恶食生冷,大便溏,疲惫不堪,肝区疼痛范围增大,由胁及背。此时病已经向寒湿转化,隐隐可见水象,故见病家面色萎黄、晦暗而发黑,舌胖苔白;临床少阳之郁热未去,故又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等症,所以胆热脾寒共见,治疗必须肝脾共治。刘老一般用原方,较少加减,仅在用量上调整,柴胡一般用14g,阴伤减量;因有脾虚寒,要温中健脾,故黄芩少用,4g即可;桂枝干姜用量要大,一般为10~12g;天花粉具有益阴软坚作用,一般用10g,病人口渴,舌红阴伤明显时可加量至12g。患者的腹胀、胁痛会在几剂药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脾虚寒之证却非一日温补即可痊愈,需要守方一段时间。其后在调治肝病的过程中,若再有脾寒症状出现,则再及时用此方调补。另外刘老有时于方中加党参、黄芪,加强健脾功能;背痛另加重桂枝剂量使其通畅也;小便少而短加茯苓、猪苓;肝胆湿热明显,加少量茵陈。由于方中有桂枝、干姜通阳化阴、温阳健脾,脾寒消除则运化水湿功能增强,湿浊亦随之而化,因而有些GPT指标用清利湿热法不能下降,用此方下降却很明显。

    柴胡桂枝干姜汤历代医家多有诠释,但多深奥难懂,很难用于实践,而刘老却简而明了地将此方证概括为胆热脾寒,极大地方便了后学者,使我们在临床上面对错综复杂的症状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同时从方药来反推方证的学习方法也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经方提供了又一条途径。
18
发表于 2008-3-20 16:39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葛根芩连汤首见于《伤寒论》,原方可治“汗出而喘”及阳明“下利”等证。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伍老认为本方并非太阳阳明两解(解表清里)之方。而是阳明经脉方。

    他认为方中主药葛根,是阳明经药。前贤张元素、王好古早有论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有记载:“......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

    可见葛根芩连汤是阳明经脉方无疑。他根据(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旁,夹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汇合,下行沿鼻外上齿中,出而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络于咽喉,支者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直者入缺盆,下隔......”的记载。临床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阳明经脉巡行部位多种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伍老认为,凡病变表现在阳明经部位,辨证属于燥热夹风者,都可使用葛根芩连汤或据证合用其他方剂。

    病案举要

    1、额窦炎

    王某,男,34岁。曾有鼻炎史6-7年。最近发作较频,每因寒凉、烟酒等**而引发。现证头额昏胀疼痛(有时发酸),以双眉之间天庭处为主。颈项部强急不适。自诉每次发病,都先出现这些症状。鼻部干痒,流清涕,稀白略粘,晨起有少量黄浊稠涕。咽干口苦,饮水不多,纳食尚可,二便正常,有时心烦自热,眠差梦多。舌质偏红,舌苔薄黄不枯。脉细弦,右寸浮关滑。自觉记忆力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伍老根据这些辩为阳明经燥,夹少阳郁热,上刑肺金。使肃降失能,炼液为浊,堵塞清窍,故鼻为之不利。

    葛根20克 黄芩15克 川黄连5克 生甘草10克 柴胡10克 枳实10克 白芍30克 牡蛎30克 吴茱萸10克 蔓荆子10克

    二诊,颈额疼痛、口苦等证显著减轻,仍有少量鼻涕。参上法加减:

    葛根15克 黄芩10克 黄连5克 生甘草10克 诃子10克 细辛3克 白芍20克 牡蛎25克 柴胡10克 吴茱萸10克 枳壳10克

    三诊,上证大减,鼻涕近无,唯咽喉还有些不适,干痒微痛。与葛根芩连汤合银翘马勃散疏风清燥,解毒散结。

    葛根15克 黄芩10克 川黄连5克 生甘草12克 桔梗15克 射干10克 连翘10克 马勃10克 牛蒡子10克 金银花15克

    结果:断断续续服上方加减近50剂,基本治愈。后来,虽偶有发作,但服葛根芩连汤加减,数剂即愈。从这一点来看,用葛根芩连汤化裁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炎症。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鼻炎患者都有用本方的机会。伍老经验认为,对于此类患者,当以额部的疼痛酸胀和颈项的强急为辨证的要点。

    2、神经官能证

    熊某,女,45岁。经各大医院诊为“神经官能证”。屡用神衰果素片、刺五加片、谷维素、安眠宁等药。未见显效。现仍失眠多梦,心烦口苦,咽干不适,有时恶心,食纳无味,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自诉时常丢东落西的。舌红苔腻,脉弦寸浮。伍老辩为风热上扰,化火伤阴。心阴被灼,则心火不下交肾水,反而夹胆火上潜,故心烦眠差,口苦恶心。当以银翘马勃散合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

    金银花10克 射干10克 马勃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10克 枳实10克 五味子10克 法夏10克 茯苓20克 橘红10克 酸枣仁20克 远志10克 碎竹茹10克 生地15克

    二诊,上方已服15剂。睡眠略好,咽干恶心也有所减轻,仍心烦口苦,头昏脑胀,容易发脾气,情绪不稳。舌质红,苔黄不腻。脉细弦,右寸浮而稍数。伍老认为,药虽见效,但还没有抓住主证。于是细询得知,患者很苦恼头昏脑胀。且自言,睡眠不好多由头部不适引起。看来,“神经官能证”只是西医的病名,辨证还应在中医理论上下功夫。而且要注意病症之间的先后关联。此属阳明经脉燥火上炎,夹肝胆郁火,扰乱心神而然,当用葛根芩连汤合银翘马勃散参温胆汤法治疗。

    葛根20克 射干10克 黄芩15克 黄连5克 生甘草10克 马勃10克 连翘15克 薄荷5克 竹茹10克 橘红10克 金银花20克 牛蒡子10克

    结果:又服十五剂,诸证皆平。看来失眠、怔忡、心悸等神经症状,有时辨证需超出传统的“心气虚寒”、“气血虚衰”、“心阴亏耗”、“心胆气虚”、“痰热扰心”、“心下停饮”等范围。因为外邪久停(六淫),往往也可以引起各种神经症状。本案从阳明燥热入手,就是一例。

    3、盗汗

    孙姓男孩,7岁。盗汗已2年余。久经中西医治疗未愈。初诊时,伍老予当归六黄汤数剂,无效。二诊时,细询得知,素有鼻炎。经常前额不适,口渴喜饮,大便偏干,睡眠不宁,舌质微红,苔薄白,脉似濡,细切二寸有浮象。当治其本,与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5克 黄芩10克 黄连5克 生甘草10克 生牡蛎20克

    结果:三剂效,十剂已。可见经方对证,其效如神。

    4、痿证

    舒某,女,67岁。办事外出,不料途中忽遇大雨。因为没有准备雨具,所以全身都淋了雨。起初未觉不适,归家后第二日却发现已不能起床。双下肢痿软无力,一点动弹不得。诊时由家人抬入病房,证见双腿无力,掐之尚有知觉,但病人却丝毫不能动弹。口渴思饮,时时汗出,上肢亦觉无力。舌淡暗,苔白,脉象濡弱。伍老认为病发夏至以后,当为暑邪伤人(夏至以前为温,夏至以后为暑)。加之久旱不雨。患者雨中久走,血脉弛张,腠理不固,湿热从下而受无疑。当用东垣清暑益气汤益气调中,流湿润燥。

    太子参10克 黄芪 8克 甘草 8克 白术10克 神曲 5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 5克 苍术15克 黄柏 5克 泽泻 8克 葛根 5克 升麻 5克 广橘皮 8克 青皮 6克 当归10克

    二诊,药服三剂,未见显效。伍老提议当从阳明论治。清代名医叶天士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论。并且患者前额胀痛,后项拘急。明是阳明经脉病象。于是转用葛根芩连汤清热燥湿为法。

    葛根20克 生甘草10克 黄芩10克 黄连5克 白藓皮10克 黄柏10克 蚕沙10克 地肤子10克

    三诊,药服五剂,稍能起立,他人扶着能走几步。但步态不稳,自觉疲惫。与上方加减继服。

    葛根20克 生甘草10克 黄芩10克 黄连5克 白藓皮10克 黄芪20克 知母10克 地肤子10克 党参10克 杜仲10克

    结果:共服上方加减五十多剂,终于痊愈。对于这样的疑难重证,伍老抓住病因、病位、病机,详细辨证,鉴别异同。最终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费两月之功将病者治愈。这其间得失成败,令人深思。并不是说,只有好药、贵药才能治大病。如若用之得当,扁蓄、车前等平常至贱之品,亦能独建其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高明的中医,一定要在“辨证论治”上,下一番工夫。而且还要坐得住冷板凳。不断探索,不断进取。这样才能把“光大中医”,落实到实处。

    此外,伍炳彩老师还用葛根芩连汤治愈颈椎病、鼻衄、牙龈肿痛、腹泻、痢疾等病(证)多例。因各医家早有报道,这里就不再举例子了。总之,运用葛根芩连汤。一定要抓住辨证的要点。即看其病位是否在阳明经脉上;病因是否为燥热相间;病机可有表热欲传入里的迹象或燥热郁于阳明经络欲借少阳转疏,透发外达的趋势。以上三点或兼而有之;或各自存在。但决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尤其要详细询问额头痛不痛,颈项是否强急不舒。这些都是伍老运用葛根芩连汤,长期经验的总结。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19
发表于 2008-3-20 16:39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一、咳喘膏

    邓来送认为咳喘病“正气”虚,“邪气”实,即气阴两虚,痰、火、湿太过内伏,外邪引动而发,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此病多发生在小儿和阴虚内热体质的人,小儿为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腠理疏松,形气未充,卫外功能未固,抗病力弱,加之寒温不能自理,六淫极易侵袭,影响肺的功能而产生伤风感冒咳嗽;加之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常易脾损生疾,上贮于肺而咳喘,六淫之邪侵害小儿形体之后极易化火。即“五气化火”;或者患者表现为寒症,出现时寒时热,仍属里热标寒。邓来送从丰富的中草药中筛选配伍而成的外用膏药味少而精,冲破了几千年来中医史上辨证论治的束缚,达到无需辨证的境地,是治疗各种类型支气管炎、哮喘的通治方,它既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本药膏采取补益适中,寒热不偏,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方法,使其在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下,有机地调节人体内在功能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根治咳喘的功效。

    配方:黄芪20克,当归20克,沙参20克,百合20克,太子参20克,花粉15克,贝母15克,白及15克,白果20克,茯苓20克,百部20克,甘草10克,连翘10克,赤芍15克,白术15克,防风15克,官桂10克,大黄15克,鲜槐枝、桃枝、桑枝、枣枝各1根(一市尺五寸长)。

    用法:将上药放入铜锅内,用菜油浸1天,熬后去药渣。当熬至滴水中不散时,将广丹(炒如麦色)徐徐撒入(此时须用文火),并以桃、柳粗枝2根(用麻皮扎在一起)不停地搅匀至滴水成珠为度,再加入乳香10克,没药10克,冰片10克,细粉搅匀冷却后成膏药肉。用较薄的牛皮纸和棉布裱成膏药布,裁成5厘米见方大小,将药肉放在布面上,摊成3.2厘米直径的圆形即可。临用时烘热,贴于身柱穴。春季、深秋、冬季,成人贴3昼夜,儿童酌减。揭去膏药后,局部皮肤微红,出现十几粒或几十粒像痱子大小的丘疹,是理想的有效反应。若出绿豆大小的水泡,也是较好的反应,为治疗有效的先兆。反应部位2~3天后可轻轻洗揩。一般以敷贴3张药膏为1个疗程。

    二、石蜡消炎膏

    配方:海浮石15克,蜂蜡50克,複草10克,铜绿20克,冰片10克。

    制法:先将瓷盆盛上香油,放入蜂蜡,在武火上熬炼溶化,熬至油刚好沸腾冒烟时,将经过120目筛的複草、海浮石、铅粉、铜绿混和加高温油内,用竹反复不断地搅拌。待药油冷至有块状时,再加入研成细粉的冰片,继续搅拌至药油冷凝即成膏药。

    本膏药用治一切外科化脓性炎症,对以红肿、发炎、溃疡、流脓水、流血水为主要表现的各种外科脓性炎症疗效好。

    该药膏药力强,能拔净体内深部的各种脓毒。它的治疗方法是,用的确良布中间包药膏,四周用胶水粘牢。用时先用75%乙醇药棉洗净患处,再用药棉擦干,以布面贴敷患部,一贴膏药夏天贴2天,冬天3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功效:炎症未出头者,贴之消散;已出头者,提脓化毒生肌长肉;骨髓闭塞,贴之流通;骨质破坏,死骨形成,贴之脱落,生长新骨。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或高烧,贴之消退。初起贴之消散;化脓时贴之缩小;贴穿之后脓毒腐骨自动从渍破口涌出,继续贴至痊愈。淋巴结核、骨结核、乳中结核等病贴之软坚散结,消肿化核。疗效稳,疗程短,愈后不复发,大炎症化小,小炎症化无;不开刀,不上药捻,残骨排净后自动生肌收口而愈。一般炎症贴1~5贴,疑难重症贴5~50贴即愈。贴膏药期间如有痒、起疹、肿、痛、流水这是毒气外排的正常反应,不要用手抓破。在使用外治法时,亦可辨证内服中药如八珍汤、阳和汤加减。

    治疗范围:化脓性关节炎、转移性脓肿、骨髓炎、骨脓肿、骨结核、淋巴结核、乳腺结核、附睾丸核、眼底漏管、乳腺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附睾丸炎、化脓性指头炎、淋巴管炎、毛囊周围炎、毛囊炎、坏死性血管炎、脉管炎、外伤血肿、脓疮、手术后久不收口、带状疱疹、慢性下肢溃疡,湿疹、梅毒、急慢性化脓性腱鞘炎和滑囊炎、手掌深部间隙感染、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烧烫伤化脓感染、毒蛇及狂犬咬伤、蜘蛛蝎子黄蜂老鼠等动物蜇咬伤等。

    三、脑康灵脐疗带

    中风急性期过后,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邓来送教授以民间草药中风草与补阳还五汤加减制成脐疗袋,将药袋紧贴肚脐部位,连用3天,如药袋受潮,可置通风外晾干继续使用。

    中风后遗症,邓来送教授认为是正气虚亏,脉络瘀阻,经遂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所致,故半身不遂。采用民间秘方中风草与补阳还五汤大补元气,使气行则血行,活血化瘀不伤正,舒筋活络。通过脐疗使药用分子进入血液,参与循环,药物**脐穴,能激发脏腑经脉、调和气血阴阳,故而能使中风后遗症诸症消失而康复。

    四、儿宝足疗带

    邓来送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和小儿消化道疾病,因幼儿**、服药困难,他采用民间验方吴茱萸、栀子、杏仁等研成粉,用醋、酒、液体石蜡等调成膏状、装入纱袋紧贴小儿“涌泉”穴,经30多年临床治疗,近千名患儿的感冒发热、咳喘、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疳积)疗效好,疗程短,简便实用,价廉,无毒副作用。

    邓来送用药物外贴“涌泉”穴,此穴隶属于少阴肾经,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是足少阴肾经的主穴,古今急救穴,具有通关开窍、安神镇静功效,故敷贴此药,直接透皮入穴,进入组织、体液、经络,输布全身,发挥药理效应,直接作用经络、脏腑,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达到阴阳气血平衡,从而使疾病痊愈。

    邓来送认为外治法治疗疾病是经过药效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以脐治疗中风不遂为例,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脐部受药的**和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外治法贴穴位既有经络的作用,又有药物的作用,方法简便,适应症广,药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研究推广
20
发表于 2008-3-20 20:49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victory: :victory:
21
发表于 2008-3-20 21:55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22
发表于 2008-3-20 22:07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23
发表于 2008-3-20 22:21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


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1 梅核气

    梅核气,临床多见于女性,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咽中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此为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气交阻而聚于咽峡,每于情绪变化时自觉症状加重。该病多由情志郁结引起,因而用药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解郁化痰之品治疗。

    例1.蒋某某,女,52岁,2002年8月10日初诊。患者自觉咽中梗阻,胸闷,后背疼痛,口苦,夜寐不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缓稍弦,予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旋覆花、桔梗、杏仁、浙贝、防风、威灵仙各10g,炙甘草5g。7剂后诸症悉减,遂守方加瓜蒌壳10g助宽胸理气之功。继服7剂以资巩固。

    体会: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痰气郁结,以喉间梗塞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如上病例,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致上焦气机不畅,故治以疏肝理肺,兼以降气化痰,同时因有风邪阻络而致后背疼痛,故稍佐防风、威灵仙以祛风通经。尤以旋覆花配香附,理气功效显著。

    2 胃痛

    中医的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陈老经常启发我们胃痛多从肝治,因为肝胃经络相连,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肝气的条达。反之,肝气不疏则胃失和降、食谷不化。所以胃痛不仅要治胃,而且必须治肝。

    例2.赵某某,男,72岁,2002年11月1日初诊。罹患胃病数十年。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近年来纳食不佳,脘腹胀闷,食后尤甚,无泛酸,夜间稍觉口渴,大便软每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而弱。予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加味: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法夏、青陈皮各10 g,炙甘草5g,炒谷、麦芽各15g,党参15g,生姜3片。11月8日复诊,诸症悉减,饭量稍增,遂守方继进7剂,后告知服完后神清气爽,食纳大增,仅偶感胃脘稍有隐痛,余无不适。

    体会:肝郁犯胃,气机壅滞之胃痛,可以四逆散疏肝和胃,合朴姜夏草参汤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消补兼施。陈老用上述两方合治慢性胃炎而见肝郁气滞者,经治多例均获良效。

    3 便秘

    便秘为大便秘结,是粪便在肠道内留滞过久,不易排出的病症。但辨证有胃肠湿热便秘,有肝脾气滞便秘,有肺脾气虚便秘,有脾肾阳虚便秘,有血虚阴亏便秘等类型。而临床常见无明显诱因的便秘,陈老多从气滞论治,疗效甚佳。

    例3.孙某,女,16岁。2002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逐渐出现便秘,数日乃至一周以上行便一次,常靠泻药通便。大便呈羊屎状,无明显便意,伴腹胀,无口干,平素不喜油荤。月经量多,经期长。舌淡红苔薄白,脉平。遂予四逆散合小承气汤治疗,处方: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桔梗、杏仁各10g,炙甘草5g,生大黄6g(后下),火麻仁15g。并嘱其若服药后大便通畅则去大黄。5日后复诊,自述服药初起稍觉痛,现腹胀减轻,大便每日一行,质地正常,初起色黑,后即正常但量较多,纳食夜寐尚可,小便清长。(大黄只放了3次),遂守方加虎杖15g去大黄,继进5剂,大便通畅。近期无反复。

    体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腑气不降,故于疏畅气机的四逆散中佐桔梗、杏仁以宣肺通便,可起到升清降浊的功效。本例因其便秘已逾4年,遂加大黄、厚朴合小承气汤之意,以消滞除满,软坚润燥通便,故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4 胆结石

    胆结石多为湿热邪气蕴结肝胆,渐致气机阻滞,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炼灼为沙成石。治当疏肝理气,清胆化石。

    例4.邵某某,男,61岁。2002年8月5日初诊。右胁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时有排尿急胀感,余无不适。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囊炎。舌红、苔薄白腻、根部厚腻,脉细涩、尺脉沉。予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条芩、法夏、枳壳、白芍、郁金、川楝、炒内金、瓜蒌壳各10g,金钱草2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服药20剂后,B起示:胆结石变小,且口干症平。近期显效。

    体会:胆结石、胆囊炎,大多数医家倾向于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临床验案亦屡见不鲜。但用大柴胡汤的前提,必须是有可下的里实,而此例则无里实之症,故老师嘱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多获良效。方中加郁金、川楝、瓜蒌壳疏肝理气,金钱草、炒内金清利湿热以化石。全方组织严密,理法完备,不失为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利胆化石的良方。

    5 乳腺小叶增生

    中医名“乳癖”,多因肝经受邪,经络不通,痰浊内阻,聚而成块。因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故乳癖多从肝治,宜疏肝利胆,软坚散结。而四逆散更是老师的首选方,同时酌配理气散结之品,于临证颇验。

    例5.郑某,女,25岁。2002年7月14日初诊。自述**胀疼痛月余,经期尤甚。B超示:乳腺小叶增生。白带偏多,大便不调,食纳、夜寐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给予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壳、郁金、青皮、香附各10g,橘核、猫爪草、生苡米、蒲公英、金银花、生牡蛎各15g,生甘草5g。21日复诊时自述7月17日月经来潮,**胀痛感消失,月经正常,行经第二天左少腹胀痛,现已不痛,余皆正常。遂守方加浙贝10g。8月18日三诊,述**已无胀痛,希望用药巩固,遂仍进原方。随访无复发。

    体会:对于乳腺增生,现在市场上的成药甚多,而诸多患者又为贪图方便而纷纷求助于这些价格不菲的成药,但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这些药多为活血通经如桃仁、红花之类,而忽视了妇女疾病多由情志所生,即情绪波动影响肝气疏泄,致痰浊内阻,聚而成块,故每每不验。陈老抓住病机实质,以四逆散主治,加郁金、青皮、香附理气通络,橘核、猫爪草、浙贝等软坚散结,酌加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考虑该患者大便不调,故加生苡米收涩利湿,取得较好的功效。

    6 心悸

    心悸症用四逆散治疗,似乎有些对不上号,实则不然。因为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相互为用,若肝气疏泄失常,亦可导致心气不宣,所以用四逆散不失为另辟蹊径之举。

    例6.杨某某,男,68岁。2002年5月12日初诊。述心悸半年余,胸闷气闭,晨起稍多粘痰,口干口苦,纳平寐可,夜尿多,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缓。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2)房性早搏;(3)ST-T双向变化。拟方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柴胡、枳壳、白芍、法夏、郁金、厚朴、广木香、青陈皮各10g,黄连、炙甘草各5g,瓜蒌壳15g。4剂后患者告之心悸显著好转,胸闷感消失。继进7剂后,心悸暂无复发。患者因前列腺肥大,故请陈老转治其夜尿频多之症,随访近期疗效显著。

    体会:对于心悸,医家多由益心气、助心阳从治,而陈老从疏肝宽胸、涤痰理气治之却数剂取效。似为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细观此病例,不难看出其病机为痰气交阻,郁热结于心胸所致,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小陷胸清热涤痰,配郁金、木香、青陈皮等加强行气之效,故而达到气顺、痰消、热清的目的。气机通畅,心胸开豁,心悸自然缓解,这种治法机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圆机活法尽在其中!
24
发表于 2008-3-21 18:01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handshake :victory:
25
发表于 2008-7-15 15:27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多谢分享,辛苦了,:lol: :handshake
26
发表于 2008-7-18 14:28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victory: :victory: :handshake
27
发表于 2008-7-19 22:15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好东西啦,转了,谢谢啦
28
发表于 2008-7-20 19:52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楼主辛苦
29
发表于 2008-7-21 10:02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谢谢搂主,收下了!:handshake
30
发表于 2008-8-5 19:30 | 只看该作者

名医用药经验

此条重复。请发时核对,以免耽误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2 23: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