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四川名医李斯炽医案的学习体会:李斯炽学术思想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手报到
性别:
学历: 本科
所在地: 安徽亳州
是否是医务人员:
如何知道爱爱医: 百度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辨证论治  首重脏腑辩证

**是中医主要的说理工具,脏腑辩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脏腑辩证是在全面认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四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此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的一种辩证方法。李老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和胆、小肠、胃、大肠、相互表里。三焦分上中下三焦。胸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隔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可见三焦实际亦隶属于五脏。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辩证已经包括在脏腑辩证中。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卫分多在肺,气分多在脾胃,营分多在心,血分多在心、肝。三焦辩证中,上焦多在心、肺,中焦多在脾胃,下焦多在肝肾。伤寒六经辩证亦可以与脏腑有关。如太阴多在脾胃,少阴多在心肾。至于病因辩证,湿邪多伤脾胃,燥邪多伤肺,外风多伤肺之皮毛。内风多与肝脏有关。外寒邪多伤肺之皮毛,内寒多与肾有关,暑邪多伤心等等。无论是哪种辩证方法,尽管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均与脏腑定位密切相关,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上来。脏腑辩证再结合经络,体质等情况,已经能够基本概括人体的各种病理症状,这样就能够执简驭繁,所以李老诊治疾病多采用脏腑辩证方法,从其著作《李斯炽医案》可以看出。

善抓主证  力求治病求本

李老认为不论什么疾病,一定要具有中医的思维。先要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然后按照理、法、方、药的步骤去诊治疾病。有时候得出的结论要反复思考,看能不能解释患者身上的全部症状,如果有矛盾的地方要再次认真分析。要有条不紊,面面俱到,才能做到“治病求本”。临床病机复杂多变,并不是单一的证型,有时候是好几个证型相互叠叠加、相互存在、相互影响的。比如心悸一症,有心阴不足,有气血两虚,有心肾不交,有水饮内停,有气滞血瘀,有外感六淫等多种证型。临床上不但相互交错而且常常兼夹他病,要仔细辨认,才不致误诊。再如胁痛一病,多为肝气郁滞,但肝气郁久则容易化火,化火则容易伤阴形成阴虚肝郁。肝阴不足又易形成肝阳上亢。肝郁最易乘脾,故又容易形成肝郁脾虚。久病伤正,久病及肾,损伤气血阴阳,又容易形成气血两亏或阴阳两虚。虚证出现时候,又必须要注意有所偏重,到底是阴虚为主还是阳虚为主,还是阴阳两虚为主,要仔细辨认,正气亏虚又容易外感邪气。再者,脾虚又易生湿,湿遏易于化热形成湿热内蕴。所以有的患者往往是肝郁脾滞,气血两亏夹有湿热内蕴甚至夹有外感表证等多种证型叠加。但是又必须辨别出哪个证为主,以便用药处方有所侧重。正所谓“先其所因,伏其所主”就是这个道理。在诊治过程中还要注意病情矛盾的变化,如患者先是阴虚较重,服用养阴药后,但又出现畏寒怕冷等阳虚症状。此为服阴药过多伤阳之过,所以应该要及时调整处方,以免延误病情。列一则医案以说明:

侯某某, 女  36岁。1963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经常腰痛,尿频,尿痛。一年多来下肢轻度浮肿,全身倦怠无力,劳动后便觉胸胁疼痛,食欲减退,睡眠多梦,时有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象细数。此为肾阴亏虚兼夹湿热。用滋肾清热利湿法,知柏地黄丸加味。

生地9克   山茱萸9克   山药12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黄柏9克  知母9克  银花藤15克   白茅根9克  车前草12克

12月21日二诊:服上方十四剂,一月来小便正常,已无尿频及排尿疼痛现象,下肢已不肿,腰痛大减,食欲增进,但右胁时觉疼痛,睡眠仍然多梦,口干,脉象细弱,尺弱。此为湿热已解,当从滋肾中兼理肝气。

生地9克   山茱萸9克   山药12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白芍9克  菟丝子12克   刺蒺藜12克   桑寄生15克  夜交藤15克

服上方七剂后,诸证即解。

按语:患者失眠多梦,口干,舌红,尺脉细数无力,是肝肾阴虚所致。肝藏魂,肝阴不足,则多梦。腰为肾府,肾阴不足故腰痛。患者尿频是湿热内蕴。湿热伤阴故脉细数无力,湿热蕴脾,故而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肾司二便,肾家湿热,排尿不畅,水液停积体内,发为下肢水肿。肝肾同源,肝阴不足,气机不畅故胸胁疼痛。故用六味地黄丸加桑寄生、菟丝子补肾强腰。用黄柏、知母。银花藤、白茅根、车前草清热利湿兼顾阴分。二诊时,湿热已解,但肝血不足,又气机不畅明显,故加白芍、刺蒺藜以调肝气,加夜交藤以养肝血,增进睡眠。
内科杂病  推崇疏肝调气

   百病多生于气,人体气机贵在流通。若气机一旦郁滞,则瘀血、痰浊、水湿内停,百病丛生。气机的条畅,最主要是依赖肝的疏泄。肝属木,喜条达。肝的疏泄作用能使气血运行通而不滞,散而不郁,从而维持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平衡。内科疑难杂病,既多气滞瘀血,痰浊内生,又多水湿内停,虚实夹杂,颇难下手。倘若从疏肝调气入手,多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因为气机一通,痰浊、瘀血、水湿自去。脾胃功能自然正常,后天既充,水谷气血运化有源,疾病焉能不愈?

  李老认为,疏肝药物繁多,厥阴肝经上达颠顶,下至脚趾,病位较为广泛,临床应该按照病变部位来选取疏肝之品。总结如下:如病变在头目的,多选取薄荷,菊花、白蒺藜等轻清之品。在胸膈者,可选取薤白、瓜蒌皮、枳壳、苏叶等宽胸行气之品。在两胁者可选郁金、金铃子、玄胡索、青皮等。在少腹可选橘核、荔枝核、金铃子、吴茱萸等。还可根据病性选药。如有肝经有寒者,选小茴香、吴茱萸、橘核等辛温之品。如肝经郁热者,选丹皮、栀子、黄芩、茵陈等寒凉之品。

     柴胡是疏肝解郁妙品,但具有升发之性,对于阴虚肝郁者,久服容易伤阴耗血,加重病情。所以对于阴虚肝郁者,必须注意疏肝而不伤阴。李老自创对药丹皮、白蒺藜,对阴虚肝郁有较好的疗效。丹皮性寒,功能凉血散瘀,偏入肝经血分。白蒺藜性微温,其性清扬,功能疏肝行气祛风,偏入肝经气分。一寒一温,气血同调,既无升散之过,又无伤阴之弊。阴亏严重者,参入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等养阴柔肝之品。

李老还将香附、枳壳、郁金、木香等行气之品与玄胡索、川芎、丹皮等活血药相配,达到行气活血,气血同调的目的。对于气虚夹有肝郁的,不可一味疏肝行气,必须参入党参、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否则只会耗气伤气加重病情。

  李老认为疏肝时候还当照顾脾胃,常在疏肝药中加入木香、谷芽、甘草、枳实、厚朴等运脾之品。正所谓见“肝之病,当知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列举一则医案,以说明疏肝调气法的应用。

王某 男,1970年2月1日初诊。主诉头痛多年,肝区疼痛,脸上时肿时消,眠差,纳呆,食后反胀,小腹觉有气体,小便短黄。舌质干,上有微黄腻苔。此为肝阴不足,肝脾气滞夹有湿热之侯。

白蒺藜12克   丹皮9克   金铃炭12克   薤白6克   石菖蒲9克   厚朴9克    白芍12克   知母9克  黄豆卷9克  木通6克   茯苓9克  钩藤12克

服上方10剂后,头痛即止,肝区疼痛大减,饮食睡眠均转佳,小便转淡,舌上黄腻苔渐退,后用养阴疏肝善后即愈。

按语:本例头痛,眠差,舌质干为肝阴不足之所致。肝区疼痛,饮食差,食后反胀,少腹觉有气体,脸上浮肿,为肝郁脾滞之征。舌苔黄腻,小便短黄又是夹有湿热之侯。所以综合来看是阴虚肝郁夹有湿热内蕴。故用丹皮、白蒺藜、金铃炭、薤白疏肝行痹而不伤阴。白芍、知母、钩藤养阴平肝。黄豆卷、木通、石菖蒲清热利湿。茯苓、厚朴燥湿运脾。做到了疏肝健脾,利湿养阴,故疗效较为确切。      

阴虚湿热  养阴而不滋腻

对于阴虚湿热一证,南方地区并不少见。古代对于这一证型的治疗论述较少,成方亦少。阴虚湿热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比如患者素体阴亏,外感湿热,也可因为湿热内蕴,久病伤阴,或者温病后期,阴津亏虚,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等。阴虚湿热治疗起来颇难下手,因为养阴容易助湿,利湿又易伤阴,导致湿热胶结难解。李老通过多年临床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就是“养阴而不腻,除湿而不燥”。在选药时要仔细推敲,养阴药多选百合、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北沙参、女贞子、旱莲草、玉竹、白芍等。此类药物具有甘淡微寒之性,甚少滋腻,部分药物还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绝不选熟地、枸杞子、龟胶等滋腻碍气之品。阴虚多阳亢,还要注意平肝潜阳药的选用,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等具有重镇潜降之性之品。苦寒之品有利于清热利湿,但每多伤阴,苦温药虽能燥湿,但其温燥之性亦能伤阴。唯有选取甘寒、甘凉、甘淡清热利湿之品,最为妥当。如清热选知母、芦根、白茅根、栀子、地骨皮、白薇。利湿多选茯苓、薏苡仁、黄豆卷、通草、车前子、滑石、甘草稍之类,取其甘以润之淡以渗之,兼顾阴分之意。肝主筋,阴虚能致筋脉失于濡养,湿热更能阻滞筋脉气机,对于此种筋脉湿热阻滞又兼阴虚筋脉失养导致筋脉肌肉疼痛者,多选桑枝、防己、银花藤、蚕沙等清润利湿通络之品。湿热蕴结过久,最易伤阴,阴虚则火盛,易致出血疾患。李老多用细生地、丹皮、旱莲草、白茅根等养阴凉血而不滋腻之药,例如对尿血一病属于肾阴亏虚夹湿热内蕴者,用知柏地黄丸加旱莲草、白茅根等有较好疗效。前文侯某某腰痛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方药平淡  四两拨千斤

李老主张“理宜精,法宜巧,方宜平,效宜稳”。李老认为,临床疾病复杂多变,很难有一张成方适应病证,无论是经方、时方、验方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切不可套用成方。所以从其医案来看多是根据病情自己组方,或在成方上加减变化。从药味来看,组方多在十二味到十四味之间,极少有大方,也很少有有毒、奇异之药。组方看似平淡,但往往疗效神奇。与孟河费氏医派主张“天下无神奇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的醇正和缓之法颇为契合。从用量来看,剂量偏小,多在9克之15克之间。对于重症患者,用量用药更是小巧。如治魏某某,病员冒雨发病,身热起伏,目眩欲吐,二日后竟卧床不起,前医按照少阳病论治,连用小柴胡三剂,汗出而热不解,且愈觉胸闷脘胀,不思饮食。医者又以为理由积滞,进大柴胡汤二剂。药后发热未退,且汗多尿少,神识昏蒙,喉中痰鸣。家人一方面准备后事,一方面请李老会诊。李老诊得脉象濡缓,苔黄不燥,知所患为湿温病。身热起伏,不为汗解,是湿热留连,仍在气分。神识昏蒙,喉间痰鸣等症皆是湿热酿成浊痰,蒙蔽清窍所致。乃选用黄芩滑石汤加减:石菖蒲3克   白豆蔻3克  郁金9克  大腹皮9克  黄芩9克 滑石9克  猪苓9克  通草3克  患者服一剂神识渐清,喉间痰鸣消失,思饮热水。再进一剂便发热退去,渐进饮食,唯觉体倦乏力。后用三加减正气散调脾胃,清余热而愈。李老的方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4 04:5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