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方剂] 共探--中药“毒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6 1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初入医道之时,对“有毒”中药敬而远之,数年后,见解不同,特献丑一帖,共探“毒源”——
   汉语里的“毒”字,在下勉强一解,也不知是否给祖宗蒙了污,总知是尽力而为。为方便阅读,转引至此,重复莫怪。
《说文》段注:“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毒者,厚也。古毒、厚叠韵。)
《易》“圣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此谓“厚”民也。此是善辞。
《诗经 邺风 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陆宗达先生云:“厚是指堆积起来使厚,不指恩泽、优厚。也就是说,国有王命役使的劳役,都堆在我的身上。”
《素问 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景岳公云:“厚者,胀满之谓”。
《素问 生气通天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景岳公云:“高粱既膏粱,肥甘厚味也。”“厚味,太过。”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教材中举例:“味厚则泄者大黄;气厚发热者附子。”大黄、附子之属皆因性太过,而有“毒”。
  中药有毒,聚毒药以供医事;中药无弊,扣病机以拯困厄。中医历史上不讲辨证论治,不讲理法方药与病机的对应,惨痛教训多的是,从《伤寒论》:“感往昔之沦丧”到《温病条辨》“随手杀人哉”,千百年来数不胜数,触目惊心,所以中医认识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辨证论治,希求“十全为上”。君应知《内经》:“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不药随机变,没有“夭”就很幸运了。离开具体对象,水不为毒,但在一定条件下,水能陨命,此载舟覆舟之义。

附:余于今年五月,中药课观看饮片时,当时不知附子性烈,口尝黑顺片,但觉麻辣辛热甚是有趣,便将整片都吃下(后请教药工,知那片有近10克),但并未“中毒”,只是爱动静不下来,打篮球、跑步、练易筋经,精力体力得以大长。近几日北京降雪,气温5、6度,只在衬衣外套件马甲,便不觉甚冷。先师皇甫谧服寒食散,以至“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那当真是服的过量,中了“毒”了。我服10克附子,却得药力相助,妙不可言,皆因不曾过量,则可以无毒也。

[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08-1-9 12:42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5-11-16 19:58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毒不毒的,所谓毒只是药量过大的副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