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妊娠呕吐中医异病同治原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8 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24岁。从妊娠3个月开始出现恶心呕吐,逐渐加重。10天来,饮食入口即吐,甚至呕吐酸苦涎水,茶米不思,烦躁不安,头晕,不能起床,极度乏力。因感十分痛苦曾打算中止妊娠。

诊察发现患者舌尖红,苔黄略厚,脉弦滑。分析病机,属于妊娠之后,冲脉气盛,挟胃气上逆,胃失和降。

中医辨证后考虑治以平冲降逆,和胃止呕。处方用药包括:紫苏叶10 g,黄连3 g,姜半夏15 g,生姜6片,茯苓15 g。取上方3剂,加水浸泡15分钟,大火烧开后,慢火煮15分钟,滤出药液,放温,一小口一小口地泯下,不拘时候,饮完为止。

患者服药一次后,呕恶之感便有所缓解;第二天呕吐明显减少,三天后基本不再呕吐,并能少量进食。继用上方5付巩固疗效,症状相继消失。后顺产一女婴,母女健康。

关于妊娠呕吐的治疗和调护

妊娠呕吐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辨证时应着重了解呕吐物的性状,包括色、质、气味等,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寒、热、虚、实。治疗总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同时应注意饮食和情志调节,忌用升散之品。

妊娠呕吐的常见证型有胃虚、肝热、痰滞,这三种证型都可因呕吐不止,不能进食,而导致阴液亏损,精气耗散,出现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双目无神,四肢无力,甚至出现呕吐带血样物,发热口渴,尿少便秘,唇舌干燥,舌红,苔薄黄或光剥,脉细滑数、无力等气阴两亏的表现。此时,治宜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并酌加藕节、乌贼骨、乌梅炭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剂。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予以输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如果经治疗无好转,或妊娠女性的体温增高达38 ℃以上,心律超120次/分,或出现黄疸,则应转至妇产科专科进行综合评估。

关于连苏饮和小半夏加茯苓汤

该病例所用的方药为连苏饮和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合方。连苏饮出自薛生白的《湿热病篇》。薛氏这样描述本方效果:“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位煎汤,呷下即止。”后人将此方作为连苏饮,方中黄连苦寒清化湿热,能降胃火之上冲;苏叶辛甘芳香,和胃降气。药量甚轻,药只两味,但功效卓著。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张仲景指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更明确提出:“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本方效果良好且起效迅速,后人将其称为止呕祖方。

连苏饮和小半夏加茯苓汤联合既能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又能温化痰饮,健脾和中,符合大部分妊娠呕吐的基本病机,因而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上述三种证型妊娠呕吐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关于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

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强调辨证论治,同一种疾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型;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型。当不同的疾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时,就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连苏饮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药性平和而效果良好,是笔者常用的止呕方药,也可以说是治疗呕吐的高效方。除了治疗妊娠呕吐外,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重症和顽固性呕吐也有治疗效果,多数患者服药1~2剂就能有“药到呕止”的效果。

某些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便可考虑选用该方治疗,服药后患者病情多可好转,并能正常进食。

笔者用这个方法还曾治疗过食道癌多例,其表现为恶心呕吐,饮食不下,经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此外,笔者曾以该方治疗一例车祸之后肝脾受伤的老年女性患者,其表现为吞咽困难,数日不能进食,饮食入口即吐,几经治疗均未见明显改善。笔者以姜半夏15 g,生姜6片,紫苏叶15 g,黄连3 g,茯苓25 g治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9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