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药师] 2014爱爱医执业药师复习每日一帖-----药理学(4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二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的心肌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
  1.静息电位:指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所呈现的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状态,又称为极化状态。
  形成:由于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胞内高钾,静息时膜主要对K +有通透性,K+外流
  
  2.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受**而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膜电位升高,到达阈电位后,便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可分成5个时相。
  0相:除极过程。膜快钠通道开放,大量Na +快速内流,引起除极,极化动作电位从静息状态时-90mV迅速上升到+30mV。除极相很短暂,约占l~2ms。
  1相:快速复极初期。K +的短暂外流,Cl-内流所致。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
  2相:缓慢复极期,又称平台期,膜电位基本停滞在0mV左右。由于Ca 2+和少量Na+缓慢内流,同时伴有少量K+缓慢外流和Cl-内流所致。
  3相:快速复极末期。由于K +快速外流引起。
  4相:复极完毕。
  心肌细胞大致可分为两类。
  
  心室肌细胞:为静息期。由于Na +,K+ - ATP酶的作用,细胞泵出Na+,摄入K+,恢复静息电位的离子分布。
  自律细胞:如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在达到最大舒张电位后,便自动地缓慢除极,膜电位上升,当达到阈电位时,再次产生动作电位和兴奋。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1.兴奋性:心肌受**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性高低可用**阈值作指标:阈值大表示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兴奋性高。
  动作电位各时相兴奋性不同,可产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周期性兴奋性改变。(图25-1)
  (1)有效不应期(ERP):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55毫伏的期间内。不论给予多大的**,都不能使膜去极化。
  (2)相对不应期:从有效不应期完毕,膜电位-60毫伏到-80毫伏的期间。用阈上**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3)超常期:在复极化完毕前,从膜内电位由约-80毫伏到-90毫伏这一时间内,膜电位的水平较接近阈电位。引起兴奋所需的**较小,兴奋性较高。
  

  2.自律性:自律性细胞(窦房结、房室结合房室传导系统)达4相最大舒张电位后,能缓慢自动除极,达阈电位后,产生动作电位。
  原因:在4相电位时,K +缓慢外流,Na+或Ca2+缓慢内流所致。
  影响因素:自动除极速度、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
  根据0相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自律细胞可分为:
  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浦肯野纤维(非自律性的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属快反应细胞),自律性主要由于Na +内流所产生。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自律性由Ca 2+内流所产生。
  3.传导性: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
  衡量指标:扩布速度。各种心肌细胞的传导性不等,兴奋在各个部分的扩布速度不相等。
  影响因素:除极化速率。一般膜电位大,0相上升快,振幅大,传导速度快,反之,则传导慢。
  阻滞Na +内流、Ca2+内流,可抑制传导。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有。
  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
  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加快,阈电位下移,最大舒张电位变小、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小→自律性增高。
  ● 交感神经兴奋。
  ● 心肌缺血缺氧。
  ● 洋地黄中毒。
  2.冲动传导异常——折返形成
  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形成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现已心室“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环路”为例加以说明(图25-2)。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冲动→浦肯野纤维A、B两支→到达心室肌→消失在邻近心肌的不应期内→不能继续传导。
  在病理情况下:单向传导阻滞。如B支发生病变。
  冲动→沿A支下传→心室肌→心室肌细胞激动→逆行经B支→传到A支→A支不应期已过→再次产生兴奋→形成折返激动。
  单个折返引起期前收缩,连续折返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机制:降低心肌自律性,特别是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消除折返。
  1.降低自律性
  三种机制:
  ①降低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
  ● 快反应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等,主要是抑制4相Na +内流;
  ●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合房室结等,主要是抑制4相Ca 2+内流;
  ②促进K +外流,增大最大舒张电位;
  ③提高阈电位。
  2.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减少早后除极:早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2、3相(钙内流,A)。通过促进或加速复极,或抑制早后除极上升支的内向离子流,或提高阈电位水平,或增加外向复极电流以增加最大舒张电位等;
  减少晚后除极:晚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4相(钙超载、钠内流,B)。减少细胞内Ca 2+的蓄积,钙通道阻滞药;抑制一过性Na+内流,如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等。
  
  3.改变膜反应性、传导性,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
  奎尼丁:减弱膜反应性,减慢传导,使单向传导阻滞发展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
  苯妥英钠: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因而消除折返激动(图25-2)。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延长ERP。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等药物:缩短ERP和APD(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程度较ERP更显著,ERP/APD比值增大,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有利于减少期前兴奋和消除折返。
  

  四、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根据药物对离子转运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将抗心律失常药分为以下五类(表25-3)。
  表25-3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主要作用特点
  类别
  代表性药物
  主要作用特点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ⅠA类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主要抑制0相去极化,减慢传导
  ⅠB类
  利多卡因、苯妥英纳
  轻度抑制0相去极化减慢传导,显著促进K+外流,缩短复极化
  ⅠC类
  普罗帕酮、氟卡尼、恩卡尼
  抑制0相去极化,减慢传导,对复极化几无影响
  Ⅱ类β受体阻断药
  **
  阻断β受体
  Ⅲ类延长APD药
  胺碘酮
  处长APD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
  抑制钙内流
  Ⅴ类其他类
  腺苷
  
  
第二节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一、I类钠通道阻滞药

  (一)I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
  抑制Na +内流: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速度减慢,传导减慢。
  抑制K+外流:APD、ERP延长。
  减少Ca 2+内流:有膜稳定作用。
  奎尼丁
  奎尼丁,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出的生物碱,为抗疟疾药奎宁的右旋异构体。
  【药代学】
  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约80%,约2h血药浓度达峰值。
  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组织中药物浓度较血浆浓度高,心肌中浓度尤高。有效血浓度为3~6μg/ml,超过8μg/ml引起毒性反应。
  经肝脏代谢,仅约10%~20%的药物以原形从肾排出。t 1/2约6.8h,肝、肾功能不全者t1/2延长,并易出现毒性反应。
  【药理作用】
  奎尼丁与心肌细胞膜钠通道蛋白结合后,阻滞钠通道,降低膜对Na +、K+等通透性,抑制Na+内流。
  1.降低自律性:
  抑制细胞膜的钠通道,使4相去极化速度减慢,自律性降低。特点:治疗剂量下对异位起搏点抑制作用比窦房结更明显,故有利于消除异位节律。
  2.减慢传导
  抑制0相Na +内流,减慢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因而传导速度减慢。
  3.延长有效不应期
  奎尼丁减少3相复极化时K +外流,延长APD及ERP,并使ERP更趋向一致,有利于消除折返。对心房ERP的延长比心室更明显。
  4.其他
  阻断α受体、抗胆碱作用,阻滞Ca 2+内流,抑制心肌收缩力,使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都有效。
  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复律治疗,复律后的维持,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对伴有心衰的患者,应先选用强心苷治疗。
  奎尼丁不良反应较多,一般常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使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多,毒性较大,安全范围小,使用过程中约l/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尤其老年人、心脏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因此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多见于用药早期,常使病人不能继续用药。
  2.心血管反应
  (1)低血压:奎尼丁阻断α受体,使血管扩张,同时抑制心肌收缩力,引起血压降低,尤其是在静注时,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故不能静注给药。口服时,心衰、低血压患者亦应慎用。
  (2)血管栓塞:慢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常有血栓附着于心内膜上。用奎尼丁后心房颤动转变为窦性心律,心房收缩恢复正常,血栓脱落,引起脑及其他重要器官血管栓塞。
  (3)心律失常:对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房室传导阻滞者,由于奎尼丁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可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故此类病人应慎用。
  3.金鸡纳反应:久用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等。
  4.奎尼丁晕厥:偶尔突然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纤颤而死亡,发作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停止,称为“奎尼丁晕厥”。可能由于心室出现弥漫性传导阻滞和复极不均一所致。应立即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治疗。
  5.过敏反应。
  注意:
  严重心肌损害、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过敏、强心苷中毒、高血钾者禁用。
  心衰、低血压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与肝药酶诱导剂(如苯**、苯妥英钠等)合用时,可加速奎尼丁的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
  与***合用时,应减少***用量。
  与**、维拉帕米、西咪替丁合用时,应减少奎尼丁的用量。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胺,为局麻药普鲁卡因的酰胺型衍生物。
  【药代学】
  部分在肝转化为N-乙酰普鲁卡因胺,乙酰化速度与遗传有关,分为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两类。慢乙酰化者半衰期长,易出现毒性反应。约70%的药物原形由尿排出。肾功能不良者消除率降低。t1/2为3~6h。
  【药理作用】
  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
  ● 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较奎尼丁弱
  ● 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似优于奎尼丁
  抑制4相和0相Na +内流,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
  延长心房ERP,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消除折返激动。
  抗胆碱作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均较奎尼丁弱。无α受体阻断。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亦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奎尼丁不能耐受者可用本品。
  可口服,亦可静注。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
  长期用药的患者10%~20%出现红斑狼疮样症状,慢乙酰化者易发生,停药后多数可恢复。
  静注过快,由于抑制心收缩力、扩张周围血管,出现低血压。
  剂量过大可致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甚至心室颤动。
  传导阻滞、低血压、心衰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丙吡胺
  丙吡胺(达舒平),电生理作用与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相类似。
  可抑制4相和0相Na +内流,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较奎尼丁弱;
  抑制心肌兴奋性、延长房室有效不应期,较奎尼丁强。
  主要用于室性和室上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的良好代用品。
  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阿托品样作用,可出现口干、便秘、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偶有尿潴留。
  禁用于青光眼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抑制Ca 2+内流,减弱心肌收缩力,对有心衰病史者禁用。
  肝肾功能不良者及老年人慎用。
  安他唑啉
  安他唑啉(安他心),为抗组胺药,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
  
对窦性心律抑制较轻,适用于期前收缩而心律较慢者
  临床用于房性、房室交界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和阵发性房颤,对有过敏体质者较适用。
  不宜用于心衰和明显心脏传导阻滞者。
  不良反应有嗜睡、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一般较轻而短暂。
  阿义马林
  阿义马林(阿马灵)为萝芙木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作用及应用类似奎尼丁,属广谱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
  特点:对房室结抑制明显,表现为ERP、传导时间明显延长,对窦房结自律性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用于各种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头痛、视物模糊,可致心律失常。静脉注射过快、剂量过大可致血压下降。
  对窦房结功能不全、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低血压及妊娠病人慎用或禁用。
  吡美诺
  吡美诺(吡哌醇),具有膜稳定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似奎尼丁。此外,尚有抗胆碱作用、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特点:不受血钾浓度的影响。对低钾所致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使60%房颤病例复律。
  主要不良反应是长期服药可发生头痛、眩晕、失眠、疲乏、便秘、味觉改变及尿潴留等。
  (二)ⅠB类
  轻度阻滞心肌细胞钠通道。
  抑制0相去极化:作用较弱。在不同条件下,可减慢传导,或加快传导。
  促进K +外流:APD缩短更显著,相对延长ERP。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为局麻药,是目前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高效及速效药物。
  【体内过程】
  口服由于有明显的首过消除,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故常采用静脉注射。静注后l5~30s显效,但作用仅维持20min左右。一般在心律控制后静滴,以维持疗效。
  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心、脑、肺、肝等组织,约70%与血浆蛋白结合。
  主要在肝脏代谢,仅l0%以原形从肾排出。t1/2约2h。
  肝功能严重不良、心衰时,肝灌流降低,代谢速度减慢。
  肾衰和老年人,代谢物可蓄积引起毒性,应减量或减慢静脉滴注速度。
  【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能直接作用于心脏,对自主神经很少影响。
  1.降低自律性。
  此外,也可提高心室肌阈电位,提高它的致颤阈。
  对心房作用甚弱。
  2.缩短ADP,相对延长ERP。
  3.改变病变区传导速度:
  治疗量一般对传导无明显影响。
  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外液K +升高:减慢传导,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消除折返。
  细胞外低K +组织:促进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负值增大,0期去极化速度及幅度增加,传导速度加快,消除单向阻滞,终止折返。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均有效,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
  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基本无效。
  【不良反应】
  
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轻度为头昏、兴奋、激动、嗜睡、眩晕、语言与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见感觉异常、视力模糊、定向障碍、肌肉抽搐,至精神错乱、惊厥等,应迅速降低滴速。
  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少。禁用于严重室内及房室传导阻滞者。
  苯妥英钠
  苯妥英钠,电生理作用似利多卡因。
  能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
  缩短APD及ERP,而ERP/APD比值增大,有利于消除折返;
  可改善房室传导,能与强心苷竞争Na+,K+ - A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晚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恢复强心苷中毒而受抑制的传导,是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之一
  主要用于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对其他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但利多卡因为首选。
  不良反应:
  静脉注射速度太快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对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亦应慎用。
  禁用于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贫血、白细胞减少者。
  因可致胎儿畸形,妊娠妇女不宜应用。
  美西律(慢心律),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特点:口服有效。口服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约9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主要在肝代谢,约10%以原形从尿排出。t 1/2约10h。
  治疗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较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胺差,但可控制奎尼丁或其他ⅠA类药无效的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等。静脉注射时还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禁用于重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室内传导阻滞者。
  妥卡尼(室安卡因),化学结构及电生理作用类似利多卡因,特点:口服可完全吸收,1~2h达血药峰浓度,约40%以原形从尿排出。t 1/2为10~28h,肾或肝功能不良者可延长2倍。
  用于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尤适用于强心苷中毒和心肌梗死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但有效性弱于利多卡因和奎尼丁。
  不良反应:主要为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反应,包括眩晕、恶心、呕吐等,偶见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由于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妥卡尼在其他药无效时应用。此外尚有致心律失常的报道。
  阿普林定(安搏律定),具有局麻作用,电生理作用类似利多卡因。可减慢心房、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0相上升速度,减慢传导;抑制4相缓慢除极,降低自律性;延长心房、心室与房室结ERP;缩短浦肯野纤维的APD和ERP,但ERP/APD比值增大。
  主要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用于防止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本品产生毒性的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不良反应多。
  (三)ⅠC类
  钠通道有高亲和力。显著抑制0相去极化,减慢传导。
  对复极化几无影响。
  普罗帕酮
  【体内过程】
  普罗帕酮(心律平)口服几乎完全从胃肠道吸收,但由于有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约20%。约2~3h达血药峰浓度,97%与血浆蛋白结合。
  几乎完全在肝脏代谢。血浆t 1/2快代谢者为5~6h,慢代谢者为17h,因此应注意剂量个体化。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阻滞钠通道,降低心房、心室及浦肯野纤维0相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减慢传导,其中浦肯野纤维最明显。
  抑制K +外流:适度延长APD和ERP;
  提高心肌细胞阈电位,降低自律性。
  此外,尚有弱的阻断β受体,阻滞L型钙通道作用,具有轻度的负性肌力作用。
  口服,用于预防或治疗室性、室上性早搏和心动过速。
  静脉注射,可中止阵发性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电转复后室颤发作等。
  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对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很有效。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干、舌麻、头痛、眩晕等。
  心脏毒性,如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动过缓、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者禁用。
  恩卡尼
  【体内过程】
  恩卡尼(恩卡胺),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约80%,服后1~2h血药浓度达峰值,首过消除明显。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
  主要经肝代谢。部分代谢产物具有较强活性。主要由肾脏排泄,少量经粪排出,也可从乳汁排泄。t 1/2为4h。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主要阻滞钠通道,降低心房、心室、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度及幅度,减慢传导,抑制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旁路传导。
  对心肌抑制作用较弱。
  适用于各种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对折返性心动过速,尤其是预激综合征有效。
  【不良反应】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味觉改变、震颤、失眠及共济失调等,一般在剂量较大时出现。
  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及传导阻滞者禁用。
  劳卡尼(氯卡胺),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类似恩卡尼,为二线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对预激综合征合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有效。
  不良反应多,主要为神经系统反应。此外尚有消化道反应、心脏不良反应,如P-R间期延长、QRS间期增加等。t1/2约为8h。国内应用较少。
  氟卡尼(氟卡胺),具有膜稳定作用,电生理作用类似普罗帕酮。口服吸收迅速完全,2~4h血药浓度达峰值。在酸性尿中t 1/2约为lOh,在碱性尿中t1/2约为17h。约30%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心、肾功能不良者,t1/2可延长。
  显著抑制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度及振幅,抑制心室内传导,对心房、房室结及旁路传导也有抑制作用。
  对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
  不良反应类似劳卡尼,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不良反应。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
  抗心律失常作用:
  ● 阻断心脏肾上腺素β受体。
  ● 高浓度时有膜稳定作用。
  ● 阻滞钠通道、促进钾通道开放、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可改善心肌病变,防止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
  **
  【药理作用】
  **(心得安),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是阻断β受体作用。此外,高浓度时具有膜稳定作用,即对心脏的直接作用。
  1.降低自律性
  抑制4相去极化速度,降低窦房结自律性。特别是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更明显。
  抑制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2.延长ERP
  延长
房室结ERP,消除由于房室结折返产生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在心室可消除儿茶酚胺依赖性的心律失常,此为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基础。
  **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这些均有利于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
  3.减慢传导速度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对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引起的心律失常疗效更好。
  减慢心室率,但不能消除心律失常。对一般室性心律失常无效,仅对运动或精神因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高,故不作首选。
  【不良反应】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及心衰等,对有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或慢性肺部疾患者禁用。
  长期应用后对脂肪、糖代谢可产生不良影响,应慎用于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者。
  阿替洛尔,口服后2~3h达峰值浓度, t 1/2为7h。
  选择性β 1受体阻断药,心脏选择性高,抑制窦房结及房室结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对希-浦系统也有抑制作用。
  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减慢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时的心室率,对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
  艾司洛尔,短效的β 1受体阻断药。
  具有心脏选择性,抑制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
  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减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降低细胞膜K +电导,减少K+外流,从而能延长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APD和ERP。
  但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较小。
  胺碘酮
  【体内过程】
  胺碘酮(乙胺碘呋酮),口服吸收慢而少,生物利用度约50%,个体差异大。口服后6~8h达血药浓度峰值。
  本药需连续服用1周左右才出现作用,3周作用达高峰。长时间治疗,其活性代谢物可蓄积。
  【药理作用】
  胺碘酮作用机制:阻滞钠、钙、钾通道,非竞争性阻断α及β受体作用。
  较明显地抑制复极化,延长心房肌、心室肌、传导系统的APD和ERP。
  可降低窦房结、希-浦系统自律性,提高室颤阈,降低浦肯野纤维和窦房结的传导性。
  对冠状血管等平滑肌具有舒张作用,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做功和耗氧量,保护缺血心肌等作用。几无负性肌力作用。
  【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良好。
  对反复发作,常规药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也较有效。
  因具有舒张冠脉、减少心肌耗氧的作用,故也适用于冠心病并发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较多,并且发生率与剂量、用药时间有关。
  窦性心动过缓极为常见。
  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致死性肺毒性和肝毒性,如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肝炎等。
  静注时可见血栓性静脉炎、血压下降、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禁用于有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综合征者,对窦房结功能低下者慎用。
  溴苄铵
  溴苄铵,口服很少吸收,故需肌肉或静脉注射给药。能延长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APD和ERP,有利于消除折返,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可被摄取并浓集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开始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然后阻止其释放。溴苄铵注射给药后,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提高自律性,可预先用**防止。
  提高心室纤颤阈,但对传导性几无影响。
  仅用于一线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治疗无效而又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颤,但必须在心电图监视下应用。
  增强心肌收缩力,对伴有心衰的患者可能更有利。
  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明显。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恶心和呕吐等。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药,又称钙拮扰药,具有广泛心血管作用的一类重要药物。
  1类:选择性作用于L型钙通道,其中多数药物结合在α 1亚单位。根据α1亚单位上的不同结合位点,又分为几个亚类:
  1a类: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
  1b类: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类。如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
  1c类: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
  2类:选择性作用于其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如作用于T、N、P通道药物。
  3类:非选择性通道调节剂,如双苯烷胺类,包括芬地林、普尼拉明、苄普地尔和桂利嗪等。
  抗心律失常应用的钙通道阻滞药主要有维拉帕米、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苄普地尔等。
  钙通道阻滞药通过阻滞L型钙通道,钙电流减小,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细胞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延长房室结细胞膜钙通道复活时间,延长其不应期。
  (一)二氢吡啶类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包括:
  如硝苯地平(硝苯啶,硝苯吡啶,心痛定)、尼卡地平(硝苯苄啶,硝苯苄胺啶)、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硝苯甲乙吡啶)、尼索地平(硝苯异丙啶)、尼鲁地平(硝苯丙氧乙啶)、非洛地平(费乐地平)、伊拉地平、氨氯地平、尼伐地平等。
  主要用于高血压及心绞痛的治疗。
  (二)非二氢吡啶类
  包括: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维拉帕米、苄普地尔、戈洛帕米和利多氟嗪等。维拉帕米除用于抗心绞痛、抗高血压外,主要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维拉帕米
  【体内过程】
  维拉帕米(异搏定,戊脉安),口服吸收快而完全,2~3h血药浓度达峰值,2h呈现作用,5h作用最强,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为l0%~35%,口服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有效血浓度(为静脉注射的8~10倍)。
  静脉注射5~10min起效,可持续6h。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主要在肝脏代谢,t 1/2为3~7h,肝功不良时t1/2可延长至l6h。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选择性阻滞心肌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Ca2+内流,主要影响窦房结、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
  ● 抑制4相缓慢去极化,使自律性降低,心律减慢;
  ● 降低房室结0相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使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 ERP延长,有利于消除折返。

  维拉帕米对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性发作已成为首选。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降低心室率,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也有效。
  维拉帕米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适于伴有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
  口服安全,可出现心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静脉注射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暂时窦性停搏。
  严重心衰、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及低血压等禁用。
  老年人、肾功能低下者慎用,与β受体阻断药或奎尼丁合用,可增加心脏毒性。
  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
  【体内过程】

  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硫氮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酮),口服吸收良好,但受肝首过消除的影响,生物利用度仅约40%,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一次给药后2~5h血药浓度达峰值。
  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95%以上药物被代谢)。代谢物具有母体药25%~50%活性。给药量的2%~4%以原形从尿排泄,其余以代谢物形式从尿和胆汁排泄。t l/2为4~6h。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作用与作用机制类似维拉帕米。
  能阻滞钙内流,使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降低,对房室传导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扩张冠状动脉、外周血管,使心收缩力降低。
  对心脏、血管平滑肌作用强度,介于硝苯地平与维拉帕米之间。
  【临床应用】
  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不如维拉帕米。
  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及轻中度高血压的治疗,尤适用于老年病人。
  【不良反应】
  发生率低。
  仅少数病人出现头痛、潮红、外周水肿及低血压。
  房室传导阻滞虽偶尔发生,但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心衰患者及孕妇禁用。
  合用降压药、β受体阻断药宜慎重,因可引起过度降压、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
  苄普地尔(苯丙咯),兼有钙通道、钠通道阻滞作用,兼有Ⅰ、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特性。
  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
  

  五、V类其他类药

  腺苷
  【体内过程】
  在体内代谢迅速,起效快而作用短暂,其tl/2只有10~20s,故静脉注射速度要迅速,否则在其到达心脏之前可能已被消除。
  【药理作用】
  腺苷,为内源性嘌呤核苷,作用于G蛋白偶联的腺苷受体。
  心房、窦房结:腺苷通过与腺苷受体结合。
  ● 激活与G蛋白偶联的钾通道,K +外流增加,细胞膜超极化,降低自律性。
  ● 明显增加cGMP水平,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和减慢传导,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或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早后、晚后除极。
  

  脑内:腺苷起着抑制性递质的作用,抑制某些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的释放,并具有神经保护功能。
  【临床应用】
  治疗折返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常见头晕、恶心、呼吸困难、胸部不适、颜面潮红等,但在1min内消失。
  吸入给药时可能诱发支气管收缩,加剧哮喘。有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停搏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本药不宜用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患者。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者也不宜应用。
  
第三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是:
  
①先单独用药,然后联合用药;
  ②以最小剂量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③先考虑降低危险性,再考虑缓解症状;
  ④充分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用药选择:
  ①窦性心动过速:应针对病因治疗,需要时可采用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
  ②房性早搏: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若频繁发生,并引起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可用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地尔硫file:///F:/下载/med66/yaoshi/2009/qianghua/xiyaoshi/ylx/media_k/1201_mb/kcjy/images2502/250201.gif,或使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
  ③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 转律:奎尼丁(宜先用强心苷)、普鲁卡因胺、胺碘酮;
  ● 转律后防止复发:用奎尼丁、丙吡胺。
  ● 减慢心室率: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强心苷类。
  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类心律失常多由房室结折返引起,故常用具有延长房室结不应期的药物。
  ● 急性发作时:宜选用维拉帕米、β受体阻断药、腺苷、强心苷等。
  ● 慢性或预防发作:可用强心苷、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⑤室性早搏:首选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美西律、其他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心肌梗死急性期,通常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者用苯妥英钠。
  ⑥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转律用利多卡因、丙吡胺、普鲁卡因胺、美西律、胺碘酮、奎尼丁,维持用药与治疗室性早搏相同。
  ⑦心室纤颤:转律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或胺碘酮。
  

  
小结:
  一、I类钠通道阻滞药
  (一)IA类
  奎尼丁:阻滞钠通道,减少K +外流。阻断α受体、抗胆碱作用,阻滞Ca2+内流。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复律治疗。
  普鲁卡因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奎尼丁不能耐受者。红斑狼疮样症状。
  (二)ⅠB类
  利多卡因:促进K +外流,降低Na+内流。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基本无效。
  苯妥英钠:与强心苷竞争Na +,K+ - ATP酶,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之一。
  (三)ⅠC类
  普罗帕酮:阻滞钠通道,抑制K +外流,阻断β受体, L型钙通道,轻度的负性肌力作用。预防或治疗室性、室上性早搏和心动过速。对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有效。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
  **: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延长房室结ERP、减慢传导速度。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引起。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阻滞钠、钙、钾通道,阻断α、β受体。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适用于冠心病并发的心律失常。肺毒性和肝毒性。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主要影响窦房结、房室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性发作。
  五、V类其他类药
  腺苷:折返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2# 沙发
发表于 2014-5-3 23:23 | 只看该作者
本章习题:
A型题
  1.选择性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缩短APD的药物
  A.利多卡因
  B.奎尼丁
  C.普鲁卡因胺
  D.**
  E.胺碘酮
    答案:(A)
  2.对室性心律失常无效的药物是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胺碘酮
  E.**
   答案:(E)
  B型题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奎尼丁
  D.**
  E.胺碘酮
  1.阻滞钠通道,延长ERP
    答案:(C)
  2.阻滞钠通道,缩短APD,相对延长ERP
    答案:(A)
  3.阻滞钙通道,降低自律性
   答案:(B)
  4.选择性延长APD和ERP
    答案:(E)
  5.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
    答案:(D)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
  D.维拉帕米
  E.阿托品
  6.窦性心动过缓宜选用
    答案:(E)
  7.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引起的心律失常宜选用
    答案:(C)
  8.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宜选用
    答案:(B)
  9.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可选用
    答案:(A)
  10.房室交界区异常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
    答案:(D)
  X型题
  1.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共有的电生理特性是
  A.降低自律性
  B.加快传导速度
  C.延长有效不应期
  D.减慢传导
  E.以上均不对  答案:(ACD)
  2.在治疗剂量下,下列哪些药物静脉注射能引起严重的低血压
  A.利多卡因
  B.普鲁卡因胺
  C.**
  D.奎尼丁
  E.苯**钠
    答案:(ABDE)
  3.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有
  A.甲状腺功能紊乱
  B.角膜碘微粒沉着
  C.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D.狼疮样综合征
  E.严重心动过缓
   答案:(**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0 19:0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