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护理] 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温脉搏呼吸测量法
【用品】
体温盘:有盖盒4只(2只盛1%过氧乙酸,1只盛冷开水,1只盛75%乙醇下垫纱布)、纱布2块(或棉球及污棉球各1)、体温篮、体温记录本、铅笔及钟表1只,体温篮内盛有消毒体温计盘及污体温计盘各1,下垫消毒纱布。消毒体温计每个患者1支。
【方法】
1.体温
(1)口腔检查法:测温前先检查体温计水银端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无误后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舍下,嘱闭口用鼻呼吸,勿咬破体温计,3min后取出。2,擦净体温计,查看度数后记录,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2)腋下检查法:①准备工作同前;②拭净腋下皮肤(应用干毛巾擦拭,以免影响测量结果),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嘱其屈臂过胸,将体温计夹紧,5~10min后取出,查看度数并记录,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3)**检查法:①水银端蘸少许滑润剂,其他准备同前。②患者侧卧(或平卧)屈膝,将体温计水银端轻轻插入**3~4cm,3min后取出。③小儿及神志不清患者,应协助扶持体温计,不得离开,以防折断,脱落或滑入直肠内。④擦净体温计,查看度数并记录,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4)电子数字温度计测量法:①正确安装电池,注意正负极性。②使用BT-238型LCD数字温度计可直接置于口腔、腋下以显示其所测的温度。③使用ST-1型数字体温计时先接通电源,按下“校正”按钮,荧光数字管显示出37℃校正温度值。然后将感温元件置于需测量部位,将插头插入仪器面板传感器插孔内,荧光数字管即显示出所测部位的温度值。
2.脉搏检查脉搏前嘱患者应安静休息,将前手臂及手放在适当部位,测量者用示、中、无名指指端并拢按在患者桡动脉上(必要时亦可按颞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感到脉搏跳动后计数。一般数15s,将所得数乘4;危重及心脏病患者应数1min。测后记录。
3.呼吸数呼吸时手按原位不动(以免转移患者注意力,而影响正确计数),观察胸或腹部的起伏次数;一呼一吸为1次,一般观察30s,将所得数乘2。危重患者气息微弱不易观察者,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花纤维吹动情况计数,观察1min呼吸次数。并记录,显著异常者应与医师联系。
【注意点】
1.剧烈运动后的患者应予休息安静20min后再测。
2.吃冷热食物后应待15min后方可测口腔体温。鼻、口腔疾病、昏迷不醒及幼儿,不能用口腔测温。**直肠疾病及热坐浴或灌肠后15min内,不可用**测温。
3.为心血管疾患、大手术及重危患者数脉搏时,应注意频率、节律,并计数1min。重危及大手术患者应测呼吸,一般患者免测呼吸。
4.检查结果与病情不俯时,应再检查1次,若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并予适当处理。
5.在检查体温前后,都要清点体温计数目,每次测温之后,体温计上水银柱应立即甩下。
6.每日记录体温、脉搏、呼吸时,同时记录前一天的大便次数。
7.每次测温后的体温计应遵循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消毒,即先将体温计置于1%过氧乙酸内浸泡5min,再泡于另一个1%过氧乙酸盒内消毒30min,取出放于冷开水盒中,洗净后取出擦干后置于75%乙醇盒中备用。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8.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吞下水银时,可立即口服大量蛋白质水或牛奶,使蛋白和汞结合,延缓汞的吸收,最后排出体外。也可服大量韭菜等粗纤维食物,包裹水银,减少吸收,增加肠蠕动,加速汞的排出。
附:脉搏短绌测量法
应由2人合作,1人用听诊器数心律,1人数脉搏,由听心搏者发出“起”“停”信号,2人同时开始计数1min.将心律记为分子,脉率记为分母,如心律96/min,脉率60/min,则写成96/60。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二、血压测量法
(一)血压计测法量法
【用品】
汞柱血压计,听诊器。
【方法】
1.测量前嘱患者应卧床休息数分钟,避免情绪紧张。测量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
2.露出上臂,将血压计与上臂、心脏放在同一水平位置。
3.开放气球颈部的气阀,驱尽袖带内气体,平整无褶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上3cm,将末端整齐地塞入末圈袖带内,开启水银槽开关。
4.戴好听诊器用手在肘窝内侧处摸到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胸件放于此处,另手握气球关闭气阀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略升高1kPa(8mmHg),然后微开气阀,使汞柱缓慢下降至零点。注意音响地变化及注视汞柱上的刻度。
5.从无声到听到第一声响后,此时汞柱指示的千帕(kPa)数为收缩压;当音响消失时,汞柱指示的千帕(kPa)数为舒张压。若未听清,应将袖带内气体放完,使汞柱降至为零点,稍停,再重复测量。
6.测量完毕,打开气阀,解开袖带,排尽袖带内余气,整理妥善,将橡皮球平放盒内,关闭水银槽开关及盒盖,以防水银倒流及压碎玻璃管。
7.记录结果,记录方式采用分数式,即收缩压/舒张压kPa,如16/10kPa(120/75mmHg)。若音响突然变弱与完全消失相差很远[1.33kPa(10mmHg)以上时,应将2个数字同时记录,如24/12~5.33kPa(180/80~40mmHg)]
【注意点】
1.测量前应检查血压计汞柱有无裂损,水银有无漏出,是否保持零位,橡胶管及气球有无漏气。小儿应用儿童袖带。
2.需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尽量做到固定时间,**和血压。
3.测血压时开放气压不可太快,以免看不清刻度或听不清音响变化而致误差。
4.某些高血压患者,于收缩期搏动声开始后,可有一短暂的无声期称听诊间歇,此时应以第一次出现音响之汞柱高度为收缩压。对脑血管意外偏瘫的患者应在健侧手臂测量。
5.若上肢因故不能测量血压或病情需要,可测量下肢血压,但在记录时应在测量数字后注明:“下肢”,以免发生误会。
附:下肢血压测量法患者俯卧,露出下肢,将袖带缠于大腿下距腘窝2~3cm处,摸到腘动脉搏动后,放上听诊器,测量方法同上肢。一般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66~5.33kPa(20~40mmHg).如将袖带缠于踝关节上方,听诊器放足背动脉听诊,或在大腿用较宽大的袖带,则测得的血压数字,与上肢大致相同。
(二)电子血压计测法
【用品】
电子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能正确、迅速显示血压与脉搏。数字显示血压脉搏仪,系将换能器取样后的讯号进行数字处理,直接显示收缩压、舒张压、脉搏3种参数。仪器采用自动减压装置,不需听诊器。
【方法】
1.装好电池(注意正负极性),插好讯号插头和打气插头
2.患者取仰卧或坐位,使微音器与心脏处于同一高度,放松前臂,使手臂稍微向内弯曲。
3.把换能的器的标志正确放于肱动脉处,将袖带缚于上臂。
4.先估计被测压者的最高数,在置数键上置于一定的数,然后迅速降压到仪器发出嘟嘟声为止,即开始减压测量,直至结束。仪器即显示收缩压值。按下Pul键,脉动次数随即显示。当放松此键时又显示血压值。
5.按下打气球旁的按钮,放出气体,取下袖带,予以记录。
【注意点】
1.按仪器说明使用机器。
2.测量前患者保持安静,测量时避免仪器震动。
3.测量血压时位置要正确,重复测量时休息片刻。袖带缠绕不宜过紧,能插入一指为宜。
4.打气要连续,一气呵成,闻“嘟嘟”声后即停。
5.仪器勿受阳光直晒,放于干燥、通风环境中。用后取出仪器内电池以防糜烂损坏仪器。
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二、血压测量法
(一)血压计测法量法
【用品】
汞柱血压计,听诊器。
【方法】
1.测量前嘱患者应卧床休息数分钟,避免情绪紧张。测量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
2.露出上臂,将血压计与上臂、心脏放在同一水平位置。
3.开放气球颈部的气阀,驱尽袖带内气体,平整无褶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上3cm,将末端整齐地塞入末圈袖带内,开启水银槽开关。
4.戴好听诊器用手在肘窝内侧处摸到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胸件放于此处,另手握气球关闭气阀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略升高1kPa(8mmHg),然后微开气阀,使汞柱缓慢下降至零点。注意音响地变化及注视汞柱上的刻度。
5.从无声到听到第一声响后,此时汞柱指示的千帕(kPa)数为收缩压;当音响消失时,汞柱指示的千帕(kPa)数为舒张压。若未听清,应将袖带内气体放完,使汞柱降至为零点,稍停,再重复测量。
6.测量完毕,打开气阀,解开袖带,排尽袖带内余气,整理妥善,将橡皮球平放盒内,关闭水银槽开关及盒盖,以防水银倒流及压碎玻璃管。
7.记录结果,记录方式采用分数式,即收缩压/舒张压kPa,如16/10kPa(120/75mmHg)。若音响突然变弱与完全消失相差很远[1.33kPa(10mmHg)以上时,应将2个数字同时记录,如24/12~5.33kPa(180/80~40mmHg)]
【注意点】
1.测量前应检查血压计汞柱有无裂损,水银有无漏出,是否保持零位,橡胶管及气球有无漏气。小儿应用儿童袖带。
2.需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尽量做到固定时间,**和血压。
3.测血压时开放气压不可太快,以免看不清刻度或听不清音响变化而致误差。
4.某些高血压患者,于收缩期搏动声开始后,可有一短暂的无声期称听诊间歇,此时应以第一次出现音响之汞柱高度为收缩压。对脑血管意外偏瘫的患者应在健侧手臂测量。
5.若上肢因故不能测量血压或病情需要,可测量下肢血压,但在记录时应在测量数字后注明:“下肢”,以免发生误会。
附:下肢血压测量法患者俯卧,露出下肢,将袖带缠于大腿下距腘窝2~3cm处,摸到腘动脉搏动后,放上听诊器,测量方法同上肢。一般下肢血压比上肢高2.66~5.33kPa(20~40mmHg).如将袖带缠于踝关节上方,听诊器放足背动脉听诊,或在大腿用较宽大的袖带,则测得的血压数字,与上肢大致相同。
(二)电子血压计测法
【用品】
电子血压计。
电子血压计能正确、迅速显示血压与脉搏。数字显示血压脉搏仪,系将换能器取样后的讯号进行数字处理,直接显示收缩压、舒张压、脉搏3种参数。仪器采用自动减压装置,不需听诊器。
【方法】
1.装好电池(注意正负极性),插好讯号插头和打气插头
2.患者取仰卧或坐位,使微音器与心脏处于同一高度,放松前臂,使手臂稍微向内弯曲。
3.把换能的器的标志正确放于肱动脉处,将袖带缚于上臂。
4.先估计被测压者的最高数,在置数键上置于一定的数,然后迅速降压到仪器发出嘟嘟声为止,即开始减压测量,直至结束。仪器即显示收缩压值。按下Pul键,脉动次数随即显示。当放松此键时又显示血压值。
5.按下打气球旁的按钮,放出气体,取下袖带,予以记录。
【注意点】
1.按仪器说明使用机器。
2.测量前患者保持安静,测量时避免仪器震动。
3.测量血压时位置要正确,重复测量时休息片刻。袖带缠绕不宜过紧,能插入一指为宜。
4.打气要连续,一气呵成,闻“嘟嘟”声后即停。
5.仪器勿受阳光直晒,放于干燥、通风环境中。用后取出仪器内电池以防糜烂损坏仪器。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三、口服给药法
【用品】
发药盘(车)、药杯、量杯、药匙、滴管、乳钵、眼药本,小药牌、湿纱布、治疗巾,茶壶及温开水。
【方法】
1.将用物备齐,洗手。
2.按床号顺序将小药牌插入发药盘(车)上。
3.核对床号、姓名后,按服药本上的药名、剂量(浓度)、方法、时间,取出药品,核对标签3遍(取药前、倒药前、倒药后各核对一次)。
4.摆片剂、丸剂时应用要药匙取药,倒水剂时应用量杯,左手持量杯或带刻度的药杯,拇指指在所需刻度上,使与视线同一水平,右手持药瓶,标签向上,倒出所需药液。如为合剂、乳剂须先摇匀再倒。倒毕瓶口用湿纱布擦净。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更换药液时应先洗净量杯。
5.摆完药后,再全部与服药本核对1遍。发药前,再由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发药。如不立即给药,可用治疗巾覆盖药盘。
6.按规定时间,携带服药本及1壶温开水至病房,核对床号、姓名,符合后给患者服药,待咽下后再离去。若患者不在,暂不发药,待回来后补发。
7.目前多使用一次性药杯给药。如非一次性则于发药毕,洗净药杯,消毒揩开,并放回原处备用。擦拭药杯的小毛巾每天消毒一次。
【注意点】
1.摆药、发药时应注意力集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剂量要准确,以滴为单位时,必须用滴管量给;以ml为单位,必须用量杯测量。
3.事先了解患者情况,如因特殊检查,治疗或手术禁食者,不给药。
4.严格执行医嘱按时给药。根据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排泄等特点,可嘱患者多饮水或少饮水,饭前或饭后服,服铁剂时嘱勿与牙齿接触,服肠溶药片时嘱勿咬碎等。
5.随时观察服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服强心甙类药物前,应先测脉率或心律,如<60/min者暂时不给药,并及时与医师联系。
6.如病情需要或系幼儿,可将药片磨碎后送服。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四、气溶疗法
【用品】
气溶器、氧气(不用湿化瓶)或空气压缩机、治疗药液。
【方法】
1.先检查气溶器的效能,用蒸馏水稀释药物在5ml以内,并注入雾化器。
2.将气溶器与氧气的引出管相连接,调节流速至8~10L/min,以药液形成雾状为度。
3.嘱患者取斜坡卧位并漱口,将气溶器的口罩部分罩住口部(如为鸭嘴式口管,则将吸入管放入口中),嘱患者以口呼吸,吸气时以手指堵住气溶器的出气口,呼气时放开。
4.药液吸尽后,关闭氧气,协助患者漱口。
5.整理用物,将气溶器浸泡于1%过氧乙酸消毒液中30min,洗净、擦干。
五、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用品】
超声雾化治疗器、螺纹管、面罩(或口含嘴)、药液、小治疗巾。
【方法】
1.将冷蒸馏水250ml加入雾化器水槽内,治疗中注意槽内水位,水浅时及时添加。
2.将所需药液倒入雾化罐,一般为10~20ml,将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嵌紧。
3.连接螺纹管和面罩(或口含嘴),将口罩紧密安置在患者口鼻上。
4.接通电源,预热3min后打开雾化开关,见指示灯亮并有气雾溢出,按需要了解雾量。
5.雾化吸入时间依所需剂量而定,一般快速雾化(雾量3ml/min)约需4~5min,缓慢雾化(雾量1ml/min)约需7~8min.1次治疗吸入药液一般为10ml.
6.雾化吸入后,取下面罩,用小治疗巾擦干面部。
7.给另一患者治疗时,应更换消毒面罩和螺纹管,依上法进行治疗。
8.用毕,先关雾化开关,经3~5min后,关电源开关,然后拔除电源。取下螺纹管和面罩,浸泡于消毒液内,30min后晒干备用。倒去雾化罐内剩余药液,用温开水洗净。倒去槽内余水,用纱布擦干(注意勿碰撞槽底中央的圆形小陶瓷片)。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六、蒸汽吸入疗法
【用法】
治疗盘:蒸气吸入器、集气筒、药液、毛巾或治疗巾、火柴、弯盘。
【方法】
1.向水锅内加入约为容器4/5的热开水,将配好的药液倒入药杯中,点燃酒精灯,待喷出均匀的蒸气时,套上集体筒携至患者床边。
2.协助患者取坐位,斜坡卧位或侧卧位,将毛巾围在颌下,接上弯盘。
3.将吸入器移近患者口鼻部,嘱患者张口对着蒸气作深呼吸;其口对着蒸气做深呼吸;其口与蒸气喷口距离,视蒸气强弱而作适当的调整,一般为10~15cm.
4.每次吸入时间15~20min.
5.吸入完毕,移去吸入器,熄灭酒精灯,擦干患者面部,取下弯盘和毛巾,嘱暂勿外出。,以免受凉。
【注意点】
1.吸入前检查吸入器各管口是否通畅,必要时用金属细丝疏通堵塞的管口,水锅内盛水不宜过多,防止外溢造成意外,经常检查水锅橡皮圈有否漏气。
2.吸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情况,以防{MOD}或烫伤。室温过高时,不宜用本法。
3.治疗完毕后,应将锅内余水冷却后倒尽,药杯洗净。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七、氧气吸入术
【用品】
氧气装置1套(氧气装置有2种:①氧气简,板钳、氧气表、湿化瓶。②医院设氧气总{MOD}站,通过管道输送到各用氧单位,各用氧单位设氧气开关、氧气流量表、湿化瓶)鼻导管、棉签、胶布或氧气面罩、漏斗。
【方法】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做好解释。先关紧流量表开关。打开总开关,再慢慢打开流量表开关,连接鼻导管,观察氧气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关闭流量表开关。
1.鼻导管法①用湿棉签清洁鼻腔。②打开流量表将鼻导管用水湿润后,自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长度约为鼻尖至耳垂的长度。③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梁部。④调节流量:缺氧伴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患者,1~2L/min;无二氧化碳留患者,2~4L/min,心脏病,肺水肿患者,4~6L/min。⑤人工气道时可采用射流法。
2.口罩法以漏斗代替鼻导管,多用于婴幼儿。将漏斗罩于患儿口鼻处,距离皮肤约1~3cm。也可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一般流量4~5L/min。
3.面罩法适用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①检查面罩各部功能是否良好。②放置面罩,使与患者面部密合,以橡皮带固定。③调节流量:一般3~L/min,严重缺氧者7~8L/min。④高流量控氧浓度面罩:在氧流量6~15L/min时,吸入氧浓度(FiO2)分别可达24%、28%、35%、40%、50%。⑤气管切开氧罩;气管切开氧罩与带有40%、60%、100%3种给氧浓度的湿化缸相连。
4.鼻塞法适用于长期用氧者,无导管**粘膜缺点,患者舒适,使用方便。①拭净鼻腔,将鼻塞塞入鼻孔,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严鼻孔为宜,塞入勿深。②调节流量同鼻导管法。
【注意点】
1.切实做到防火、防油、防震、氧气筒存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或放置易燃物品,禁止在氧气表的各接头处涂油。
2.治疗过程中,经常观察患者缺氧情况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导管或移动面罩后进行。以防高压氧冲入呼吸道损伤粘膜。
3.持续用氧者,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8~12h更换鼻导管1次,并更换鼻孔插入,以减少对鼻粘膜的**与压迫。
4.筒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493.3kPa(5kg/cm2)压力,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筒内,于再充气时引起{MOD}。
5.氧气筒要有标志,注明“满”或“空”字,以便于使用时鉴别。各班交接班时,应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有缺损、漏气、氧气量是否够用,如有缺损、漏气应补充及修理,以免影响急救和治疗。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八、皮内注射术
【用品】
注射盘:75%乙醇、棉签、砂轮、无菌1ml注射器和4~5号针头、注射药液,弯盘、无菌治疗巾。
【方法】
1.取出注射器接上针头,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然后放于无菌治疗巾上。
2.吸取药液。①安瓿液吸取法:用砂锯锯安瓿段,用乙醇棉球擦拭后,再折断。左手示,中指夹住安瓿,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插入安瓿,左手拇指及无名指扶住注射器下端,右手抽动活塞,将药液吸入针筒内。吸毕,将安套在针头上备用。②密闭药液吸取法:将药瓶的铝盖中心部分取下,常规消毒瓶盖,用注射器向瓶内注入与吸出药液等量空气,再吸取所需药液量。如为混悬液,应摇匀后吸取,粉剂则应溶解后吸取。药液准备好后应由另1人核对。
3.携注射盘、治疗单至床边,核对治疗单及床号、姓名,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确认无误后,用75%乙醇按常规消毒注射部位(一般取前臂侧面下段)皮肤,待干。
4.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排尽空气至刻度整数,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10°,刺入皮肤,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动活塞,注入药液0.1ml。局部可见有半球形隆起,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按时观察结果。
【注意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勿用碘酊涂擦,嘱患者勿揉擦,覆盖注射部位,以免影响反应的观察。
九、皮下注射术
【用品】
无菌2~5ml注射器及5~6号针头,2%碘酊,余物同皮内注射术。
【方法】
1.准备、吸取药液同皮内注射术1~3。
2.注射部位一般以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为宜,避免在炎症或瘢痕部位注射。用2%碘酊和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
3.以左手绷紧皮肤(过瘦者捏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排尽空气,针头与皮肤呈30°~40°斜向刺入皮下,左手放松,稍稍抽动活塞,无回血即可推注射液。
4.药液推毕,迅速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或棉签压迫片刻。
5.核对、处理污物同皮内注射。
【注意点】
1.针头插入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2.凡对组织**性强的药物不可用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制订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肌肉注射术
【用品】
无菌2~5ml注射器及6~7号针头,余物同皮下注射术。
【方法】
1.准备、取药液同皮内注射1~3。
2.注射部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也可选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等处。臀大肌注射区划分法为:①十字法:自臀裂的顶点向左(或右)侧画一水平线,在其中髂嵴最高点画一垂直平分线,外上方1/4为注射区;②连线法:将髂前上棘与尾骶处连线分为3等份,外上1/3处为注射区。
3.协助患者取适当**(侧卧、俯卧、坐位),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按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待干。
5.排尽空气,右手以握笔式持注射器,以中指固定针栓,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头垂直快速刺入肌内。一般刺入针梗的2/3,按患者胖瘦适当掌握。
6.放松左手,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即可缓缓推药。如有回血,可拔出少许再行试抽,至无回血,再行推药。
7.推药时必须固定牢针栓,速度要慢,同时注意患者表情及反应,如系油性药液,更应持牢针栓以防用力过大,针栓与针筒脱开,药液外溢,如系混悬药液,须摇匀药液,持牢针栓,快速推入,以免药液沉淀造成堵塞或药液外溢。
8.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片刻。
9.核对、用物处理同皮内注射。
【注意点】
1.臀部选择注射部位要选择适当,应选无炎症、应选无炎症、硬结或压痛处。偏内侧易伤及神经、血管偏外侧易刺到髂骨或断针,均须妥为防止。
2.遇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注射青霉素时应新鲜配制,以减少过敏反应。稠厚油类药物,须加温待融化后再吸取。
3.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焊接处折断;万一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取出。如全部埋入肌内,即请外科医师行手术取出。
4.需长期肌注患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若注射后,引起疼痛或硬结,可用热水袋、湿热敷、理疗或外敷金黄散等治疗。
5.婴幼儿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附:病区内集中肌内注射法
1.在同一时间为数名患者左肌肉患者做肌内注射时,需准备一个无菌治疗盘,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将已吸取药液的注册器按床号顺序整齐排列在治疗盘内,将小注射卡固定于注射器尾部,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2.准备1辆清洁治疗车,上层方无菌注射盘、注射本,下层放3个小桶(1放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1放废弃物‘1放消毒液和小毛巾)。
3.注射前须经两人以上核对,无误后推至病房按床号、姓名逐一核对后注射,为患者注射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小毛巾揩干,再为另一患者注射。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肌肉注射术
【用品】
无菌2~5ml注射器及6~7号针头,余物同皮下注射术。
【方法】
1.准备、取药液同皮内注射1~3。
2.注射部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也可选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等处。臀大肌注射区划分法为:①十字法:自臀裂的顶点向左(或右)侧画一水平线,在其中髂嵴最高点画一垂直平分线,外上方1/4为注射区;②连线法:将髂前上棘与尾骶处连线分为3等份,外上1/3处为注射区。
3.协助患者取适当**(侧卧、俯卧、坐位),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按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待干。
5.排尽空气,右手以握笔式持注射器,以中指固定针栓,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头垂直快速刺入肌内。一般刺入针梗的2/3,按患者胖瘦适当掌握。
6.放松左手,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即可缓缓推药。如有回血,可拔出少许再行试抽,至无回血,再行推药。
7.推药时必须固定牢针栓,速度要慢,同时注意患者表情及反应,如系油性药液,更应持牢针栓以防用力过大,针栓与针筒脱开,药液外溢,如系混悬药液,须摇匀药液,持牢针栓,快速推入,以免药液沉淀造成堵塞或药液外溢。
8.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片刻。
9.核对、用物处理同皮内注射。
【注意点】
1.臀部选择注射部位要选择适当,应选无炎症、应选无炎症、硬结或压痛处。偏内侧易伤及神经、血管偏外侧易刺到髂骨或断针,均须妥为防止。
2.遇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注射青霉素时应新鲜配制,以减少过敏反应。稠厚油类药物,须加温待融化后再吸取。
3.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焊接处折断;万一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取出。如全部埋入肌内,即请外科医师行手术取出。
4.需长期肌注患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若注射后,引起疼痛或硬结,可用热水袋、湿热敷、理疗或外敷金黄散等治疗。
5.婴幼儿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全,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附:病区内集中肌内注射法
1.在同一时间为数名患者左肌肉患者做肌内注射时,需准备一个无菌治疗盘,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将已吸取药液的注册器按床号顺序整齐排列在治疗盘内,将小注射卡固定于注射器尾部,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2.准备1辆清洁治疗车,上层方无菌注射盘、注射本,下层放3个小桶(1放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1放废弃物‘1放消毒液和小毛巾)。
3.注射前须经两人以上核对,无误后推至病房按床号、姓名逐一核对后注射,为患者注射后,应用消毒液洗手,小毛巾揩干,再为另一患者注射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一、静脉采血术
【用品】
注射盘、无菌干燥5~10ml注射器及7号针头、标本容器。按需加酒精灯、火柴。
【方法】
1.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30°,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压迫片刻。
4.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注意点】
1.采血前应按检验申请单,核对床号、姓名、检验项目、抽血量、标本采集要求,检查标本容器有无裂缝破损等。
2.作生化检验的血标本,宜在清晨空腹时采取。作血培养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采血量5~10ml。
3.如同时抽取多种血液标本,注入容器时须注意分别先后,一般以培养在先,抗凝管为次,血清管最后。
4.采血完毕,连同检验单及时送检,注射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二、静脉注射术
【用物】
注射盘、无菌干燥10~50ml.注射器及针头,注射药液。
【方法】
大致与静脉采血术相同。进针后见回血即松开止血带,缓慢注入药液,要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仍在静脉内。
【注意点】
1.注射前应检查注射器、针头及核对患者姓名及药液。
2.注射前应先排尽空气,如有多数小气泡附着针筒壁时,可抽入空气0.5ml,转动注射器,使小气泡并成大气泡,然后推动活塞,将其全部驱出。
3.穿刺时务必沉着掌握进针角度与方向,以免穿破静脉而致血肿,如果不慎穿破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按压局部,另选其他静脉穿刺。
4.注意掌握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法,如肥胖患者,静脉较深且固定,摸准后再行穿刺;消瘦患者静脉较滑,穿刺时须固定静脉的上下端;水肿患者可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穿刺;脱水患者可局部热敷,**,使血管扩张显露后再穿刺。
5.避免将药液注射于血管外。对组织有强烈**的药物,可先行引导注射(即另备一幅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时先作穿刺,并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取下针筒,调换另一抽有药液的针筒进行推药)。如有外溢,应即停止注射,并行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药液,外敷金黄散,防止组织坏死;同时报告医师。
6.注射药液速度应按药性分别处理。
7.需长期反复作静脉注射的患者,应注意保护静脉,有计划地由小到大、由远端到近端的次序选定注射部位。如有静脉炎现象,不可再在该部位注射,应予热敷、理疗或外敷消炎药等治疗措施。
8.注射完毕,随拉开注射器活塞,浸泡于消毒液中。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三、小静脉穿刺术
【用品】
无菌小号头皮输液针头、备皮盘(头皮注射用)、压舌板、绷带、纱布1块(必要时用),余物同静脉注射术。
【方法】
一般于普通静脉注射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常选用头皮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额静脉),躯干浅静脉(胸腹壁浅静脉肩部浅静脉),**周围静脉,手背、手指、足背、足趾等处表浅小静脉,总之,凡是可进行穿刺的小静脉,必要时都可选用。
2.若血管视触不清,可先行热敷,轻轻敲击血管远端,使血管扩张充盈后再穿刺。
3.头皮血管穿刺时,右手持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皮下,沿血管走向刺入静脉。指(趾)静脉不易充盈,应扎紧止血带,避开指(趾)关节处,进针时左手拇指拉紧血管远端皮肤,快速进针入皮下,再沿血管走向刺入静脉。手背静脉、躯干浅静脉因活动度大,穿刺时须左手食指与拇指分开绷紧血管两端的皮肤,其中示指应按压在血管的近端上以便血管充盈,右手持针沿血管走向平行刺入血管。
4.细小静脉穿刺不易有回血,应边进针边用空针轻轻回抽。穿刺时要熟悉解剖部位,不要随意乱穿。
5.充分固定穿刺针,尤其是指(趾)静脉,可根据情况选择压舌板、棉签棒,以胶布或绷带固定,固定不宜太紧,躯干浅静脉穿刺后盖上纱布,防止衣被摩擦。
【注意点】
1.小静脉穿刺技术要求高,动作要精细,操作时应看准,求稳、细心、耐心,争取一次成功。
2.小静脉穿刺易渗出,躯干浅静脉肿胀不易发现,应加强巡视,注意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毛孔扩张等现象。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四、静脉输液术
(一)密闭式输液术
【用品】
治疗盘、一次性无菌输液导管即输液针头,胶布,药液、止血带、网套或输液篮、输液架、止血钳、纱布各1块,棉签、弯盘、夹板及绷带(必要时)。
【方法】
1.核对药液瓶签(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玻璃有无裂缝,将瓶上下轻摇2次,对光检查药物有无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无误后方可套上网套。
2.翘开液体瓶铝盖中心部分,用碘酊、乙醇消毒,插入输液导管。如需加入药物则填写药物标签,注明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日期等。
3.备齐用物置床边,核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嘱患者小便,取舒适卧位,同时选择静脉。
4.倒挂输液瓶于架上,进行排气,倒置莫斐滴管,滴管下导管上举,挤压滴管上部导管,使药液平面达莫斐管1/2~2/3时,将滴管和滴管下导管随液平面缓慢放下。排气成功后,止血钳夹住导管待用,准备胶布4条。
5.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嘱患者握拳。
6.取下导管,连接输液针头,排液于弯盘内并检查有无气泡,用止血钳夹紧输液导管,按静脉注射法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送入少许,一手扶针头,一手放止血带,止血钳,待液体输入通畅后,以胶布固定针头。穿刺处盖以消毒纱布或棉球。必要时,用夹板固定肢体。
7.根据情况调节输液速度,一般成人约60~80滴/min,小儿20~40滴/min,心肺疾病患者、婴幼儿输入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可稍快。甘露醇脱水药输入宜快,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等宜慢。
8.需继续输液者,先除去第二瓶上的铝盖中心部分,消毒后,拔出第一瓶内通气管、输液管,插入第二瓶内,待滴液通畅,方可离去。
9.输液毕,夹紧输液导管,,撤胶布,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拔除针头,按压持续3~5min,观察穿刺点无出血方可离去。
10.清理用物,一次性输液器及针头应剪开毁形,浸泡消毒后送{MOD}室处理。
【注意点】
1.严格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
2.加入药液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并在瓶签上注册床号、姓名、药名、剂量。
3.根据病情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用药。
4.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填写输液巡视卡(见表3-8-1)。保持输液通畅,防止液体流完和针头堵塞及滑出。
表3-8-1静脉输液巡视卡
科别:床号:姓名:日期:
时间药名滴速余量反应签名
5.密切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如有心悸、畏寒,连续咳嗽等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报告医师,必要时给予肌注异丙嗪25mg。氧气吸入等。
6.心衰、肺水肿、肾衰、年老患者,输液速度务必谨慎,速度宜慢。
7.长期输液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
8.24h维持输液患者,每天应更换输液导管。
(二)开放式输液术
【用品】
无菌输液吊瓶,余物同密闭式输液法。
【方法】
1.检查、核对药液(同密闭式输液法)。
2.去除液体瓶铝盖,以无菌操作取下橡皮塞,用乙醇消毒瓶口,打开输液吊瓶包,检查装置是否完善,夹紧输液管,一手拿吊瓶并将导管根部折叠夹在手指间,一手取液体瓶,先倒出少量液体于弯盘内冲洗瓶口,倒入少量溶液(约30~50ml)冲洗输液吊瓶和输液管,将液体排入弯盘。然后倒入所需溶液。
3.余同闭式输液术。
【注意点】
1.输液过程中添加溶液时,溶液瓶不要紧贴输液瓶口,以免污染输液瓶。注射器加药时,应打开瓶盖,取下针头加药,加药毕轻摇输液瓶,使其混匀,盖上瓶盖。
2.维持开放式输液,每24h应更换吊瓶。
(三)塑料袋输液法
【用品】
同密闭式输液术。
【方法】
1.检查输液袋有无漏水、漏气,药液有无絮状物、沉淀、变质,核对输液袋、药名、浓度、剂量及有效期。
2.碘酊、乙醇消毒塑料管,插入输液导管针头,然后倒挂输液袋,排尽导管内空气。
3.余同密闭式输液法。
【注意点】
同密闭式输液法。
(四)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术
【用品】
1.静脉穿刺包带内芯穿刺针2枚(16号、12号,长度5~6cm),静脉插管2根(与穿刺针内径粗细相同),平头针2枚,洞巾1块,小纱布1块,纱布数块,弯盘,无菌手套2副,空针2副(5ml,10ml),小弯刀1把。
2.其他利多卡因10ml1支、生理盐水10ml,宽胶布(4cm×4cm),注射盘,静脉输液装置及备用液体。
【方法】
1.备齐用物至患者处,做好解释工作。挂好备用液体。去床头架。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肩下垫薄枕,使头低肩高,充分暴露颈外颈外,静脉。选择下颚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3处为穿刺点。
2.常规消毒皮肤,打开静脉穿刺包,带手套,铺洞巾。术者立于床头,取5ml注射器,由助手配合抽取利多卡因4~5ml,在穿刺点上行局部麻醉
3.用另一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硅胶管、接硅胶管的针头、平头针。抽10ml生理盐水,排气备用。
4.视静脉粗细取相应穿刺针,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上方皮肤,右手持针,助手以手指按在颈静脉三角处,使静脉充盈。
5.针头与皮肤呈45°进入皮下(必要时用小弯刀尖端刺破皮肤穿刺针入皮下),沿血管方向插入静脉,见回血,立即抽出穿刺针内芯,左手拇指用纱布堵住针孔,右手快速取静脉插管送入针孔10cm左右,一边抽血一边慢慢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导管是否在血管内,同时防止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当确定导管确在血管内后,右手轻压导管于穿刺尖端,左手缓慢退出穿刺针,退出穿刺针后,再一次抽回血,注射生理盐水,检查导管是否确在血管内,检查无误,接平头针头,接备用液体。
6.用小纱布覆盖在穿刺点上,再取宽胶布固定在小纱布上,静脉插管与输液管接头处以无菌纱布包扎,并用胶布固定在颌下,清理用物。
7.停止输液时,拔出硅胶管,用乙醇棉球消毒穿刺口,盖一无菌小纱布。
【注意点】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每天更换输液导管。静脉推药时,应常规消毒导管接头。
2.每天更换穿刺点敷料,常规消毒穿刺点,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一般导管保留4~7h.
3.若颈外静脉插管插入过深,则较难通过锁骨下静脉与颈外静脉汇合角处,此时可牵拉颈外静脉使汇合角变直,若仍不能通过则应停止送入导管,并轻轻退出少许,在此固定输液,防止盲目插入,导管在血管内打折。如导管质硬,可能会刺破血管发生意外。
4.根据病情密切观察输液速度,不可随意打开调节器,使液体输入失控。
5.当暂停输液时可用0.5%肝素2ml封管,防止血液凝集在管腔内。若已经发生凝血,应先用注射器抽出血凝块,再注入药液,若血块抽不出时,应边抽边拔管,切忌凝血块推入血管内。
6.局部出现肿胀或漏水,可能硅胶管已脱出静脉,应立即拔管。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考虑拔管,并剪下一段硅管送培养及做药敏试验。
7.气管切开处严重感染者,不应做此插管。
(五)围静脉套管穿刺术
【用品】
备不同型号的周围静脉套管针,余同静脉穿刺术。
【方法】
1.检查套管针包装有无破损,是否已过有效期。备好用物携至患者处,做好解释工作。
2.挂好备用液体,准备专用密封敷料。
3.选择弹性好、走向直且清晰的四肢静脉,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
4.打开套管针,左手固定静脉下端皮肤,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朝上进行穿刺。
5.见套管尾部有回血后,用左手固定针柄,右手缓缓将套管推入血管,同时拔出针芯,接液体,根据病情调节速度。
6.固定。将第一条胶布贴在固定翼上,余同周围静脉输液法。
【注意点】
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附:一、输液泵使用法
【用品】
输液泵1个。
【方法】
1.专用的输液泵导管,接通液体,排尽空气,夹闭导管。
2.将输液泵固定在输液泵架上。
3.打开泵门将输液泵导管按方向嵌入泵内关闭泵门。
4.接通电源。
5.设置输液泵程序(输注速度,输注量)。
6.按自动键开始输液泵,观察输液泵程序是否正确运行。
7.用毕关闭自动键将输液泵针拔出,打开泵门取出导管,停止电源擦拭输液泵,放置备用。
【注意点】
1.每次更换液体应重新设置输液泵程序。
2.解除报警法:①气泡报警:先关闭静脉通道,打开泵门,排尽气泡,放妥导管,关闭泵门,开放静脉通道,启动输液泵;②完成警报:再设置用量;③阻塞报警:常因回血、管道扭曲、过滤器堵塞、调节器未打开,去除阻塞原因;④泵门未关:关闭泵门;⑤电池贻尽。装新电池。
3.正在使用输液泵,若需打开泵门,无论排气泡、更换导管或撤离输液泵等,务必先将输液泵导管调节夹夹好,严防输液泵失控。
4.长期不用者,每周充电一次以防潮湿。
附:二、微量注射泵使用法
【用品】
微量注射泵1个
【方法】
1.接通泵电源。
2.设置注射程序(输注速度,输注量)。
3.用注射器抽药液,排尽空气,固定注射器于注射泵槽内,连接导管与静脉通道。
4.按启动键开始注射。
5.用毕拔出针头,关闭电源,取出空针,擦拭泵放置备用处。
【注意点】
1.及时消除报警,常见为管道阻塞、药液贻尽。
2.更换药液时先夹闭静脉通道,暂停注射泵,取出注射器,更换完毕放妥注射器,复查输液程序,开放通道,再启动注射泵。
3.泵环境温度应<45°。
4.泵的速率设置0.1~100ml/h,一般不用于快速输注。
5.安装注射器时不要用力旋转夹子及用力滑动推进器,以防药液过多进入体内。
附:一、输液泵使用法
【用品】
输液泵1个。
【方法】
1.专用的输液泵导管,接通液体,排尽空气,夹闭导管。
2.将输液泵固定在输液泵架上。
3.打开泵门将输液泵导管按方向嵌入泵内关闭泵门。
4.接通电源。
5.设置输液泵程序(输注速度,输注量)。
6.按自动键开始输液泵,观察输液泵程序是否正确运行。
7.用毕关闭自动键将输液泵针拔出,打开泵门取出导管,停止电源擦拭输液泵,放置备用。
【注意点】
1.每次更换液体应重新设置输液泵程序。
2.解除报警法:①气泡报警:先关闭静脉通道,打开泵门,排尽气泡,放妥导管,关闭泵门,开放静脉通道,启动输液泵;②完成警报:再设置用量;③阻塞报警:常因回血、管道扭曲、过滤器堵塞、调节器未打开,去除阻塞原因;④泵门未关:关闭泵门;⑤电池贻尽。装新电池。
3.正在使用输液泵,若需打开泵门,无论排气泡、更换导管或撤离输液泵等,务必先将输液泵导管调节夹夹好,严防输液泵失控。
4.长期不用者,每周充电一次以防潮湿。
附:二、微量注射泵使用法
【用品】
微量注射泵1个
【方法】
1.接通泵电源。
2.设置注射程序(输注速度,输注量)。
3.用注射器抽药液,排尽空气,固定注射器于注射泵槽内,连接导管与静脉通道。
4.按启动键开始注射。
5.用毕拔出针头,关闭电源,取出空针,擦拭泵放置备用处。
【注意点】
1.及时消除报警,常见为管道阻塞、药液贻尽。
2.更换药液时先夹闭静脉通道,暂停注射泵,取出注射器,更换完毕放妥注射器,复查输液程序,开放通道,再启动注射泵。
3.泵环境温度应<45°。
4.泵的速率设置0.1~100ml/h,一般不用于快速输注。
5.安装注射器时不要用力旋转夹子及用力滑动推进器,以防药液过多进入体内。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五、结核菌素试验
(一)旧结核菌素(OT)法
【用品】
治疗盘,无菌1ml注射器,旧结核菌素(OT)皮试液,无菌生理盐水。
【方法】
1.结核菌素稀释法:用生理盐水将结核菌素稀释成10000倍,1000倍及100倍3种皮试液。稀释方法:①取旧结核菌素0.1ml加生理盐水至10ml,为1:100稀释液;②取1:100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为1:1000稀释液;③取1:10000稀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为1:10000稀释液;④眼科应用时,可按上法继续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2.将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处,作好解释,取得合作。
3.以1ml注射器吸取所需皮试液,按皮内注射法,将0.1ml皮试液注入前臂屈侧皮内。
4.一般先用1:10000稀释液开始试验;如为阴性,改用较高浓度稀释液进行试验;如用至1:100稀释液仍为阴性,则可判定为阴性。
5.结果判断:注射后24、48、72h各观察反应1次,并记录72h反应结果。红斑硬结直径在5mm以内者为可疑(+);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以上为强阳性(+++);有水泡、溃疡、坏死者为最强阳性(++++);微红无硬结或无反应者为阴性;注射后24~36h内,注射区发红而较软、72h反应消退者为假阳性。
表3-8-2不同情况下结核菌素皮内试验注射剂量表
注射部位一般剂量(1)较大剂量(2)较低剂量(3)
前臂上部1:10000001:100001:100000000
前臂中部1:100000001:1000001:1000000000
前臂下部(对照)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注:(1)用于无结核病史者。
(2)用于1:1000000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
(3)用于1:1000000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原有结核病史者。安全的试验法,可先用较低剂量;如无反应,再用一般剂量;必要实施考虑用较大剂量。
【注意点】
1.凡患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宜用低浓度皮试液开始或不作本试验,以免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或致病情加重。高热患者不宜作此试验。
2.注射后局部不宜触摸、骚抓。如局部有炎症或淋巴结炎时,可热敷;局部皮肤坏死时可涂1%甲紫或四环素的松眼膏,无菌包扎,防止感染。
3.吸取注射液前,须摇匀药液,但不可过度振荡;应注意有无沉淀或变色,如有,应停止使用。
4.旧结核菌素稀释液宜在临用前配制,以免破坏。在冰箱内,旧结核菌素可保存5年,稀释的旧结合菌素可保存6周;使用单位自行稀释的菌液争取当天用完,保存时间不得超过1周。
5.应将注射部位、方法、稀释度、剂量、时刻、所用结核菌素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与反映情况,详细机记入病程记录中。
6.假阳性反应大多发生于注射后的早期24~36h内,其特点为有明显的发红,但硬结,甚软甚薄,边缘不整,在36h后消失。
7.曾感染结核者于下列情况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感染后未满6~8周;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变态反应已消失者;病势严重者(如粟粒性结核);急性热性传染病如麻疹等。
(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法
【用品】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液,余同OT法。
【方法】
1.PPD皮试液每ml含1μg,已稀释制品为50U/ml,用1ml注射器吸取PPD皮试,用皮内注射法,将0.1ml皮试液注入前臂屈侧皮内。
2.结果判断:注射后48~72h各检查注射部位反应1次,测量应以硬结的横径及其垂直直径mm数记录之,≥5mm为阳性反应,凡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均属强阳性。
【注意点】
1.PPD皮试液稀释制品应在2~8℃内保存。应用时,注意有无变色、变质、混浊及有效期。
2.注射器及针头专用。
3.凡患急性传染病、急性眼结膜炎、广泛性皮肤病者不宜使用。
4.本品为乙配稀释制品,于2~8℃保存,有效期为1年。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六、各种皮肤过敏试验
(一)斑试
1.试验方法视试剂性质而异。如为液体,用直径0.5cm或稍大的清洁细白布或棉花小片,浸湿试液后,置于前臂屈侧、上臂内侧或背部皮面,盖以塑料薄膜或腊纸、用胶布固定。如为油脂类,可用油脂少许置于白布上,依上法固定。如为粉类,则先将粉少许置于皮肤上,再加上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浸润后固定之。如为衣服、皮革、羽毛,或其他干燥物,可剪下小片或刮下少许,按照粉类处理。
如需同时用多种不同的试剂进行试验时,应分列成行,明确标志以便观察。各种剂的间距最少2cm,同时须作一对照试验。
2.反应的观察应于24~48h后观察,试剂一般于24h后除去;如果试剂具有相当**性,应于1h后除去;并告诉患者如发生强烈反应则应立即除去,同时告知医师,以便适当处理。如24~48h后局部无变化,则为阴性;但在以后5d中,可再观察数次,以视有无迟发性反映出现。
3.反应记录单纯红斑为弱阳性(+);红斑伴丘疹为阳性(++);色斑伴水疱为强阳性(+++);发生大庖及溃疡为最强阳性(++++)。同时记明所用试剂的浓度、用量、试验部位、斑试的时间和反应发生的时间,以及患者发病时的接触部位。
(二)划痕试验
1.试验方法局部消毒后再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洗净,干后用针尖在消毒部位划痕数条,长约5mm,勿使出血,然后将试剂擦于划痕上。如试剂为粉剂,则先加1~2滴**于划痕部位脱脂(如系婴儿或过敏部位可以改用生理盐水),再用消毒牙签粗端将粉带到该处与溶剂混合后轻擦之。如同时作多种试验,则各种试剂的间距应不少于2.5cm,同时应用同一溶剂作对照。
2.反应观察及记录反应常于试验后10~30min达顶点。结果按以下标准记录:与对照试验相同为阴性(一);划痕周围微红晕为可疑(+);红晕直径在0.5cm内为阳性(+);红晕直径在0.6~1.0cm,无伪足为强阳性(++);红晕直径在1.0cm以上且有伪足为最强阳性(+++)。
(三)皮内试验
1.试验方法
将试验部位(两前臂或背部)消毒后,用注射器皮内注射稀释抗原0.1ml(第一次用稀释度最大的抗原),如有多种抗原同时试验,各种剂的横距应不少于2.5cm,纵距不少于5cm,1次不超过10个试验,同时须用相同的溶剂作对照。
2.反应的观察
注射后10min及20min各观察一次,注射处如有风团发生,即为阳性;如试验为阴性,可改用较浓的抗原,重作试验。
3.注意点
(1)1岁以内的婴儿,应避免使用此法,可用划痕试验代替。
(2)如反应强烈,即用橡胶带将近心端扎紧,每3~5min放松30s,局部作冷湿敷,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
【青霉素过敏试验】
1.青霉素稀释法80万U青霉素瓶内,注入4ml生理盐水,抽0.1ml,再稀释到1ml(即20000U/ml)。弃去0.9ml,再稀释到1ml(即2000U/ml),再弃去0.9ml,再稀释至1ml(即200U/ml)。
2.注射法75%乙醇消毒皮肤,以皮内注射法将青霉素皮试液注入前臂屈侧皮内0.1ml(即20U),使局部形成直径0.5cm皮丘。
3.注射后20min观察局部反应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自觉症状。
阳性:分速发反应和延迟反应。
(1)速发反应:①局部反应:皮丘隆起、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②全身反应:轻者可出现荨麻疹腹痛,头晕。少数患者于注射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喉头痉挛。气急、胸闷、冷汗‘发绀、心律快,脉细、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2)延迟反应:个别患者过敏试验虽为阴性,但在注射药物后数小时甚至数日内发生过敏反应,常见为发热、关节肿痛、皮疹、腹痛或过敏性休克。因此事前要做好急救准备,用药后要注意观察者有无异常感觉。
4.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迅速就地急救。
(1)立即使患者平卧,速以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或肌内注射。如心跳已停止,可行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立即报告医师。
(2)呼吸抑制时,首先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氧,并用**与**交替注射,至病情好转。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可行气管切开。
(3)立即静脉输液,滴入氢化可的松,并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4)**人中、内关、十宣、涌泉,耳**交感,可提升血压。
(5)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其他变化,注意保暖,并作记录。
【注意点】
1.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不做此试验。
2.青霉素皮试液应新鲜配制。试验前备好急救药,如0.1%肾上腺、毫针等。
3.注射部位避免受衣、被等摩擦。
4.试验结果可疑阳性者,可做生理盐水对照试验,如消毒区域出现红晕时,应考虑是否对乙醇过敏,可在对侧前臂涂擦乙醇作对照。确为阳性者,在医嘱记录单的临时医嘱栏内写明“青霉素皮试+”(+号用红笔),报告医师,并告诉患者。
5.凡首次使用青霉素或停用青霉素在72h以上者,必须在72h以上者,必须在试验阴性后方可应用。
6.皮试过程中,患者不得离开病室。
附:头孢菌素(先锋霉素)国民试验
凡青霉素皮试阳性或用过青霉素而曾发生过敏的患者以及曾发生其他药物过敏和过敏体质者,使用本品前必须先做皮试。皮试液一般浓度为0.5mg/ml。皮试液稀释方法:取先锋霉素1号0.5g,加生理盐水10ml溶解(浓度为50mg/ml),抽出0.1ml,加生理盐水至10ml(0.5mg/ml)即可。
皮试方法:每次用0.05~0.1ml,皮内注射,观察方法和标准与青霉素皮试相同。
皮试阴性者,用药后仍有发生过敏的可能,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遇有过敏情况,应立即停药,报告医师并按青霉素过敏同法处理。先锋霉素类可致交叉过敏,凡使用某一种先锋霉素有过敏现象者,一般不可再使用其他品种。
【血清过敏试验】
各种抗毒素(血清)的过敏试验均可采用下述方法。
局部用75%乙醇消毒后,先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取血清0.1ml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ml,用此稀释液0.1ml在前臂对照上方约10cm处皮内注射。注射后20min检查,如仅在血清注射处皮丘迅速增大超过1cm、有伪足或斑条状不规则形,而对照无反应或反应轻微者为阳性,注射血清处及对照均无反应或反应轻微者为阴性。
附:脱过敏法
每20min注射稀释血清1次,每次注射后观察有无反应;如无反应,下次仍予原剂量。如于肌内注射0.5ml未稀释血清之后无反应,余量可以一次注射。施行本法时应预备0.1%肾上腺素1ml,以防意外。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亦应用下法,用于预防性用药时,共肌内注射4次,每次间隔20min:血清稀释1:10注射3次各1.0ml、2.0ml、3.0ml;如无反应,余量不稀释1次肌内注射。
小剂量脱敏法:鉴于脱敏过程偶亦引起严重反应,如时间充裕,改用此法可避免严重反应。共皮下注射12次,每次间隔20min,观察及处理同前述。先用血清1:100稀释液注射4次,各为0.2,0.4,0.7,1.0ml;最后用不稀释抗毒素注射4次,各为0.1,0.2,0.3,0.4ml;如末次注射后无反应,余量1次肌内注射。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七、吸痰法
【用品】
吸引器装置一套。治疗盘: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玻璃T形管一只(连接吸痰管及吸引器导管)、纱布数块,棉签,压舌板、开口器、带盖缸内盛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消毒镊子、冲洗液、治疗巾、弯盘。
【方法】
1.吸引前先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吸引器导管是否通畅。
2.备齐用物,置床头柜,向患者解释。
3.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夹持吸痰管由口腔颊部插至咽喉部,乘患者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
4.插入吸痰管前,打开吸引器开关,但应放松T形管侧孔,待吸痰管插入气管一定深度时,立即按闭侧孔即可吸痰。吸痰时,吸痰管应自下慢慢上提,并左右旋转,以吸净痰液。防止固定一处或上下提插吸引而损伤粘膜。吸痰管取出后,吸水冲洗管内痰液,以免阻塞,关闭吸引器开关。
5.一次吸痰不应超过15s(吸痰后清洁鼻腔,口腔)同时检查粘膜有无损伤。每次吸痰均应更换消毒吸痰管。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无菌操作。
6.吸痰前后予加大吸氧浓度,吸痰前、中、后应观察生命体征,如有不适应停止操作。
【注意点】
1.贮液瓶内吸出液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损坏机器。
2.吸痰管每次用一根不可重复使用,以免感染。
3.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日更换一次。
附:充氧吸痰双腔管
【用物】
F12、F14(55、58cm长)吸痰管各一,F14吸痰管管端有5个侧孔。
【方法】
1.将F14/F12吸痰管粘合在一起,F14用于吸痰,F12用于充氧。
2.按下导管末端的活门,氧气关闭,即可吸痰。
【注意点】
保证吸痰的间歇期,导管呈开放状,以利氧气供给。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八、气道护理
【用品】
消毒治疗盘内备有①1次性无菌导管数根;②无菌镊数把;③消毒生理盐水及2%碳酸氢钠;④消毒纱布1罐;⑤灭菌注射器及针头;⑥吸引器、氧气、照明灯。
【方法】
1.气管插管后及气管切开术后应妥善固定,防止不慎滑出或插入过深。气管插管者应有深度标志,
2.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特别注意操作前洗手,切忌口腔,气管导管混用以防感染,。
3.熟练掌握气道冲洗吸引法。
(1)吸引前应加大患者吸氧浓度。
(2)冲洗液一般用生理盐水,痰液粘稠者用2%碳酸氢钠,忌用高渗或低渗溶液。将冲洗液注入气道5~10ml,禁带针头注入冲洗液。
(3)用无菌镊将一次性无菌导管置入气道,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顺序应从下呼吸道始逐渐向上,边旋转边逐渐后退,应避免同一根导管再进入下呼吸道吸引。一般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s,每1~2h冲洗,吸引1次,以使气道湿化及痰液稀释。
(4)拔出吸引管后,继续加大给氧数分钟。
4.湿化器或雾化器常与呼吸机配合使用,雾化微粒为2~4μm,湿化温度为32~35℃,24h湿化耗水量不少于250ml。
5.可应用肺内高频叩打器,将高频雾气喷入下呼吸道稀释痰液,同时可使萎缩肺复张。
【注意点】
1.普通口腔气管插管一般不超过72h,使用经鼻气管插管低压或等压气囊可保留1周或更长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之气囊充气以使气道密闭而不漏气为原则,其压力应不超过2.7kPa(20mmHg),气囊应每4~6h放气15min。低压气囊气管插管可每二天放气15min。
2.雾化液必须经灭菌消毒后使用,雾化器及连接管道均应在使用前。后进行消毒。
3.使用呼吸机时各种管道使用前应消毒。每日更换消毒湿化罐。湿化水1次,隔日消毒管道一次。
4.如在气道冲洗吸引期间,患者出现明显缺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应暂时停止吸引并加大氧浓度吸入。
5.消毒治疗盘及内备各种物品,每日更换消毒1次。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十九、顺位排痰法
【适应证】
用于肺脓肿及支气管扩张症等患者。
【方法】
1.根据肺部病变的部位,安置患者于相应肺段支气管引流的**(见图3-8-1),使支气管内的痰液,借重力作用,经大气管而咯出。
2.位置安排适当后,可嘱患者作深呼吸及咳嗽,并帮助拍背,以促使痰液流出。
3.每晨早饭前及晚间睡眠前施行1次,每次约10~15min。
【注意点】
1.体质十分虚弱、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大咯血患者慎用。
2.如痰液粘稠不易排出,可用蒸气吸入,2~3/d;并用祛痰剂,使痰液变稀薄,便于排出。
表3-8-3肺段支气管顺位排痰**(见图3-8-1)
病变部位**图号
左上叶后段右侧卧位,上半身向左上转1/4,右臀后伸,用3个枕头使头部及肩部抬起(1)
下叶后基底段此法适用于缺少俯架、床位狭小的病房,床边地上放泡沫塑料垫单,上放枕头。横卧,前臂依地板上的枕头,双腿搁床上,躯干前倾约45度。
俯卧卧架上,全身松弛,头略偏向一侧,枕于手上,卧架应固定于90度。
俯卧,腹下放枕,此法用于上述两法不适用时,床尾抬高45~50cm。(2)
(3)
(4)
下叶基底段仰卧,膝下垫枕,使腹肌松弛,床尾抬高45~50cm(5)
下叶尖端俯卧,腹下垫枕(6)
左下叶侧基底段右侧卧,垫枕以保持脊柱平直,右肩勿靠枕头之上,床尾抬高45~50cm(7)
右上叶后段俯卧,向左侧转1/4,左臂向后方伸展,头部及腹侧用枕支持(8)
上叶前段仰卧,膝下垫枕,以助腹肌松弛(9)
下叶侧基底段仰卧,向右侧转1/4,左侧上位,屈膝以松弛腹肌,床尾抬高30cm,拍击患区胸壁促使分泌物排出(10)
右中叶须以右侧上位及床尾抬高30cm(11)
第三篇一般诊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第八章护理技术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技术常规
二十、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用品】
1.消毒治疗盘内装:①带套管之管芯及同号消毒套管一副;②止血钳2把;③消毒注射器及针头;④气管内滴用的药液,无菌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各1瓶;⑤无菌纱布1罐。
2.吸引器。
3.氧气筒。
4.照明灯。
【方法】
1.仰卧位,去枕或低枕(颅内压高者禁用)。
2.室内湿度在50%以上,室温在21℃左右。
3.布带2条固定气管套管于颈部。
4.套管口罩以单层湿纱布以免干燥空气直接进入套管内。
5.随时吸引分泌物,观察套管是否通畅,注意分泌物性质,若分泌物粘稠,可加强套管内滴入药物或经套管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若气管内有干痂时及时取内管,清洗并消毒后,重新放入。
6.每日更换纱布垫2~4次。
7.清洗消毒内管,每6~8h1次。分泌物稠厚又多时,可随时换刷。取下内管后应先用清水及毛刷将其内的痰液刷洗赶紧,然后煮沸消毒,再放回外管内。
8.脱管的紧急护理:套管自造瘘脱出称脱管,脱管的体征是患者重新出现呼吸困难,或者突然发出哭声或声音,以棉丝放在套管口不见有气息出入。一旦判断为脱管时,可先试行双手执套底板将套管顺其窦道送回,若有阻力时,应将套管拔掉,取床旁血管钳沿创口插入,直至气管内,并用钳子将切口左右撑开,呼吸得以缓解,并应迅速通知医师,重新插入套管。插入外管时,应将管芯放入外管中,做为导引。
9.拔管护理。当原发疾病治愈,病人可经喉正常呼吸时,即考虑拔管。先堵管24~48h观察,如患者呼吸平稳。发声好、咳嗽排痰功能佳,即可将套管拔出,创口处盖以无菌纱布,待自然愈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14:3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