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6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1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
[病因]
1.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人的年龄逐渐增大,颈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变性,致使颈椎椎体边缘出现骨刺形成,周围韧带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2.某些发育性的椎管狭窄(前后径<14~12mm),对颈椎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
3.慢性劳损
3.1 不良的睡眠**:人的一生大约有1/3~1/4的时间在床上渡过。不良的睡眠**因持续时间长及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挑针,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从而加速颈椎的退变。
3.2 不当的工作姿势:长期从事坐位,尤其是伏案工作的人群,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造成椎间盘的退变。某些头颈长期转向一个方向的职业,亦容易引起颈部的劳损。
3.3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某些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例如,足球时头部顶球、以头颈为负重支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从而导致颈椎的劳损发生。
4.头颈部外伤
头颈部外伤容易造成颈椎病的发生,其中以交通意外伤害最常见。
[病理改变]
颈椎节育活动频繁而且重量较大的偷猎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大,且负重较多,而解剖结构相对薄弱,故颈椎,尤其下位颈椎较其他部位的脊椎易发生劳损。颈椎因长期劳损而发生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其结果是在某种外力(如损伤)的影响下而出现纤维环破裂与髓核突出;或因髓核逐渐失去弹性而萎缩、纤维环外膨脊椎间隙变窄等。椎间写的狭窄,使得椎间诸椎体边缘、后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使椎间孔和椎管狭窄及椎体关节脱位等。上述各种病理性改变呈进行性加重,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因单一或综合作用而导致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邻近组织受压或被牵扯,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由于颈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病理改变也有特点:单纯椎间盘突出者较少见,仅占5%左右;最常见的改变是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后者往往是造成颈神经根与椎动脉受压的主要原因。有时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并突入椎管可压迫脊髓。
[发病机制]
我们通过对大量病例临床特征的分析,认为颈椎病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即寒、瘀、痰、虚四者杂合而致病。以虚为本(气血两虚、肝肾亏损),痰湿为标,瘀血贯穿病之始终。《灵枢·大惑论》曰“血中于项,因逢其身虚而作脑转耳鸣”。颈椎督脉,肾与督脉贯通。劳者耗气,气虚不能生血,筋脉失养,日久督脉空虚,强力劳作损伤肾气且人愈老,人肾气渐衰。故气血虚而衰变,肾气虚,骨为之不坚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痰因虚而生,劳倦伤脾,聚湿生痰。痰因瘀而生,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饮。痰因寒而生,寒伤阳气,不能化气行津,而成痰饮。痰饮上扰清窍发为眩晕,痰湿流于肢体经络为肌肉关节痛痹。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致病易夹风夹湿。寒邪夹风夹湿客于太阳经,太阳经输不利,则颈项僵硬;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则头痛,肢痹;外邪上扰,髓海不宁,则成眩晕。或因于外伤,颈椎病患者多有颈肩部外伤史,离经之血不归于脉而成瘀血;或因于寒邪者为阳气受损,寒凝血瘀;或因于情志者肝胆之经循颈布于头,情志失调,气滞不舒易致瘀血内停;或因于劳损者,久病入络,络脉阻滞而致瘀血。《张氏医通》曰:“脉中有死血,作痛作眩。”明代医家虞抟也提出:“血瘀致眩”。
[临床分型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除常见的神经根症状外,自主神经性血管营养障碍的表现常常也较显著,有时可因机械性压迫和血运障碍而产生脊髓受损的症状。临床上根据受累组织结构及症状的不同,将颈椎病相对地分为以下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的突出临床表现是颈项疼痛。颈痛以及放射性经济挛缩系由颈椎发生退变,使椎间盘纤维环、韧带、关节囊及骨膜等处的神经末梢受**所致。
临床症状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的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疼痛常在清晨睡醒后出现,一般呈持续性酸痛或胀痛,头颈活动时加重。其部位多较深且弥散,可累及颈、肩及上背部,严重时可向头后部及上肢扩散,但与根性疼痛不同,其疼痛不沿神经干走向传导。查体时见颈生理弧度变直,颈肌紧张及活动受限。患部常有明显压痛,如机件附着点、筋膜、韧带及颈椎棘突等。X线检查常显示轻度或中度颈椎病改变。
2.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型较常见,发生率仅次于颈型。病因主要具有颈椎体侧方骨质增生,尤其是钩椎关节伸入椎间孔内,使颈神经根受**或压迫所致。其中以颈6~7神经根受累多见。
突出的症状为颈部神经根性疼痛。其部位多局限于一侧的单根或少数几根的神经根分布区内,常为刺痛或刀割样痛,可由颈神经根呈电击样向肩、臂及前臂、手指放射。咳嗽、喷嚏、上肢伸展、头颈过屈或过伸等活动常诱发加重。多数患者感到患侧上肢沉重、麻木、蚁行感。
查体时可见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阶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
又称椎动脉受压综合征。主要原因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常为颈4~5和颈5~6椎水平的钩椎关节有向侧方增生的骨刺,或后伸性椎体半脱位致使上关节突向前滑脱,**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从,致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常见的有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甚至猝然晕倒。
查体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由于颈椎发生退变而使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直接或反射性**所致。其症状表现极为复杂,其累及的防卫也特别广泛,可包括患侧的上半部躯体、头部及上肢,即交感神经分布的所谓“上象限”区。常见症状有疼痛和感觉异常,血管运动、腺体分泌和营养障碍,以及内脏功能紊乱等。其疼痛特点为酸困压迫性或灼烧样钝痛,分布较深,界线模糊而不具体,并具有弥漫性扩散的倾向,并不沿神经干传布。
查体见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5.脊髓型颈椎病
本型较少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体后方骨赘,其次是椎间盘、黄韧带肥厚及反应性硬脊膜周围炎等,造成脊髓直接的机械压迫,也可使脊髓动脉,尤其是脊髓前动脉受损而间接地影响脊髓。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常呈慢性过程,亦因外伤可急性发病。病变的好发部位为下颈段脊髓,相当于颈5~6和颈6~7椎间隙水平。因脊髓受压的部位及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出现脊髓半侧和双侧受压症状。
脊髓双侧受压,主要症状为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不稳、发抖及肌无力等。开始常呈间歇性出现,随病情发展,症状可逐渐加重病变为持续性,但大多有波动,如常在天气变化、受寒、疲劳后加重,而卧床休息数日后减轻。还可逐渐感到双上肢沉重无力,某些动作欠灵活,但通常并无神经根性疼痛。
体检可常见双侧脊髓传导束的感觉与运动障碍。多数痛、温觉减退,而其上界往往低于实际受损的阶段平面,常差5~6节乃至更多,这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大特征。双下肢常呈不完全痉挛性瘫痪,肌力减退,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髋阵挛及病理反射阳性等锥体束征,而全瘫者少见。此外,可发现双上肢对称性的某些集群肌力减弱及萎缩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液检查,可鉴别有无其他疾病。如怀疑有脊髓型颈椎病,应进行脑脊液检查。
2.影像学检查 包括X片、CT、MRI检查。
X片检查可清楚地了解颈椎骨性结构,明确椎体形态、位置及病理变化的程度。
CT检查可对颈椎骨性构造及椎间盘、横突孔有较清楚的了解,但由于扫描层次较局限,有时会对某些较小的神经源性肿瘤显影不清。
MRI检查能对颈椎椎管内、脊髓及周围软组织显影清晰,但对部分骨性结构显影不清。3.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还应进行椎动脉造影、脑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发现椎动脉狭窄、闭塞或畸形等,有利于鉴别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
寒湿痹阻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痰瘀阻络型: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气血不足型: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脾肾亏虚型: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1 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
1.2 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阶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3 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1.4 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1.5 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覆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阶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1.6 混合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体征。
2.鉴别诊断
2.1 颈型颈椎病可与颈部扭伤相鉴别。颈部扭伤压痛处多在肌肉损伤局部,以两侧肩胛内上方处为多见,急性期疼痛剧烈,压之常无法忍受;且多伴有肌肉挛缩现象发生,但在X片上不一定有颈椎退行性改变。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与尺神经炎、正中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胸廓出口综合征相鉴别。
前三者易于鉴别,但胸廓出口综合征可直接压迫臂丛下干,或有余钱斜角肌挛缩、炎性**而使颈脊神经牵制受累以致引起上肢症状,多以感觉障碍为主,并可引起手部肌肉萎缩及肌力减弱等。其鉴别要点为臂丛神经受累、胸廓出口局部症状、Adson征阳性,但无颈部症状与体征。
2.3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梅尼埃病、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动脉硬化症相鉴别。
梅尼埃病有以下特点: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进行性和感音性听力减退。
眼源性眩晕多因眼肌麻痹及屈光不正所致,在青少年中较多见。可行眼科检查以鉴别。
2.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引起的颈性心绞痛应与冠心病心绞痛相鉴别。
2.5 脊髓型颈椎病应与肌萎缩性侧索萎缩征、动脉硬化性脊髓病相鉴别。
肌萎缩性侧索萎缩征有脑干症状,无感觉障碍;广泛性肌纤维颤动肌萎缩,除颈髓外可累及脊髓的其他阶段;下肢痉挛性疼痛出现较快。
动脉硬化性脊髓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因多数老年人均有颈椎退变,故一般的X线征并无鉴别意义,仅在颈椎管的前后径狭窄(<14mm)时方有价值。腰椎穿刺检查,尤其椎管造影有助于鉴别。
[治则与治法]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已经取之”的治疗原则。
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而确立。
寒湿痹阻型: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痰瘀阻络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
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脾肾亏虚型:治以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1.针灸治疗:
1.1 辩证体针治疗:
1.1.1 **选穴:我们根据颈椎病病因“寒、痰、虚、瘀”,而分为“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四型颈椎病。**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辩证结果而施以相应穴位。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疼痛放射走向取穴,各型颈椎病均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并配合取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合谷、后溪为主穴。神经根型可配患侧大杼、肩髃、肩贞、臂臑、手三里等穴;椎动脉型可配太阳、头维、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寒湿痹阻型可配合合谷、大椎;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气血不足加温灸手、足三里,百会;肝肾不足加温灸肾俞。
1.1.2 **方法:针具选用¢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并配合电针密波**,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程度较强的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
1.2 耳穴压丸
1.2.1 耳穴压丸选穴: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缘中;配穴:肝、肾、心、颈椎等。
1.2.2 贴压方法:用王不留行贴为压丸。单耳消毒后在以上穴位贴压,并嘱其患者每隔4小时自我按压各穴一次,以贴压部感酸胀痛为度。2~3天后取下贴丸,在另一耳上贴压,两耳交替进行。
1.3 手针
手针取穴:头顶穴(在中指第1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落枕穴(在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1寸处)、头项穴(在手背第2、3掌骨间,近第2掌指关节处)。
2.手法治疗:
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以下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2.1 舒筋解痉类手法包括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
2.1.1 拿揉法 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3遍。
2.1.2 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2.1.3 点按法 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十指点按适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其余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20秒左右,反复2~3遍,在点按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在点按的同时并左右拨动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有关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深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2.2 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有以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2.2.1 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 医者以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抱患者头部,从颈2~7椎分别作头前屈旋转和侧向活动的推扳手法。此法适宜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颈项活动受限明显者
2.2.2 抖动肩关节法 医者以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活前后抖动。此法适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2.2.3 仰卧手牵旋转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再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是切忌用力过猛。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3.砭木疗法:
3.1操作方法:
颈椎病治疗以五步法施治。
第一步:患者取坐位,用大小头槌砭木从风池穴起沿颈椎两侧叩击至大杼穴,再经肩井叩击到肩髃,每叩完一遍休息1分钟再行第二遍,如此三至五遍。施术时要由轻到重,富有弹性和节奏,行温补法。
第二步:在颈椎两侧及肩部仔细找阳性反应点或压痛最敏感点,用十字架式砭木在这些点上行按、推、散法,使颈部肌肉放松,疼痛消减,再用蛋式砭木或分刺滚式砭木在颈肩部行滚法1~3分钟。
第三步:将患者头部被动左(右)转,用十字架式砭木弹拨右(左)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各1~2分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忌暴力。行温散手法。
第四步:用十字架式砭木刮痧头板嵌入颈椎两则华佗夹脊穴皮下,恰当垂直用力从上至下左右拨动,使患者有轻度酸胀感。双侧分别进行,每侧进行3~5遍。
第五步:用大小头槌式砭木从上至下叩击患侧手三阳经3~5遍,使酸、麻、胀感向指尖放射、行温散法。
以上方法日一次,十次一疗程。此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效佳。
4.中药内服外敷治疗:
4.2 中药内服  采用我院郭剑华主任中医师科研用方颈舒汤为基础方(粉葛、当归、桂枝、黄芪、炒白术、白芍、茯苓、狗脊、全蝎、炙甘草)。根据辨证结果随证加减寒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汉防己;痰瘀阻络型加法夏、陈皮、红花、丹参;气血不足加党参、熟地;肝肾不足加淮山药、枣皮,偏于阴虚者加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苁蓉。水煎煮三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一次,日一剂,5~10剂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
4.3 中药外敷 采用我院院内制剂“活血膏”(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消炎止痛膏”,在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较甚处贴敷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5.牵引治疗:
患者坐于牵引椅上,套上牵引带,并分别固定于患者枕部和下颌部,头部略前倾15度,首次牵引重量约3~5公斤,以后逐渐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10公斤,每次 20~30分钟,每日1~2次。如患者感觉在牵引时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而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牵引,而行人工仰卧位牵引。
6.心理疏导疗法
颈椎病易导致心理疾病,互为因果。通过临床对颈椎病患者心理调节,发现均存在轻重不同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在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中十分适用。例如中医的哲理疗法、情绪相胜疗法、语言开导疗法,祝由疗法等等。这些疗法是通过对人体的感觉**调节人的情绪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心理疏导必须做好信息的收集,培养医患之间的情感,医者应加强语言艺术修养,注意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其目的是让患者产生坚强的自信心,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心理疏导不仅是医护人员的事,而且也是病人家属中所有成员的事。
7.其他疗法
7.1 拔罐治疗 适用于感受风寒湿、气滞血瘀患者。在**后,选用大号玻璃罐,在颈项及肩背部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连线采用排罐法拔罐,留罐5~10分钟。
7.2 穴位注射 适用于疼痛较甚或疼痛时间较长,上肢肌肉轻度萎缩的患者。选用当归注射液2~4ml,或VitB1 2ml加VitB12 1ml,在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点或大椎、肩井、肩髃、手三里、合谷、中渚等穴位进行注射,每穴注射0.5~1ml。注射时应注意避开血管及神经,注射过程中能引出酸胀感沿疼痛部位传导时,效果更佳。
7.3 针刀治疗 适用于颈性、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诊疗中的注意事项]
1.在颈椎病发病早期,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久坐伏案;避风寒、忌劳累。
2.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项操作原则,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与损伤发生。
3.待症状逐渐缓解过程中,患者应逐渐加强颈肩部及上肢肌力训练。
4.如果正常程序保守治疗2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的,应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与体疗]
对于颈椎病应重在预防。注意平时正确的作息姿势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应加强颈项部及上肢的功能锻炼。并注意平时的保暖,切忌勿贪凉喜冷,这是颈椎病的诱因之一。
体疗方法 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以**疗法,要循序渐进。
1.颈部操
可在工作休息期间作,方法是患者坐于椅上,挺直腰背,两眼平视,呼吸调匀,全身放松。①低头动作,要求头慢慢低下,尽量使下颌贴向胸部,保持10~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②仰头动作,要求头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③头左右偏,要求头慢慢左偏将左耳向左肩贴近,保持10~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④头左右旋,要求头部慢慢向左旋,尽量从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完成以上4式为一遍,休息30秒钟后做第二遍,可以重复5~10遍。
2.自我**
①**百会 用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的百会穴,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②对按头部 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微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30次。③按揉风池 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手指附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地按揉20~30次。④拿捏颈肌 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30遍。⑤按揉缺盆 以左(右)手四指置于对侧耳下翳风穴处,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10~20次,注意动作不宜太快和过重,两侧交替进行。⑥按压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然后由轻到重10~20次,两侧交替进行。⑦斜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复斜摩大椎各20~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⑧对按内、外关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内关穴,中指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同时对合用力按揉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⑨掐糅合谷 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合谷穴,其余四指放在手背上,拇指用力掐糅合谷穴10~20次,双手交替进行。⑩梳摩头顶 双手五指微曲分别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状,作20~30次。
做完以上10种方法为一次,每天早晚或工作休息期间做,一般一日二次。
2# 沙发
发表于 2008-10-31 19: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可惜过时了,若有评价量表来评价疗效,应该更好些。
3# 板凳
发表于 2008-10-31 20:08 | 只看该作者
称之为中西医结合中医诊断标准吧:titter:
4
发表于 2012-5-18 17:09 | 只看该作者
可以值得参考!颈椎病本身就是西医的病名,能有中医分型论治就最好了,要有再高的要求就是徒劳了!谢谢楼主!
5
发表于 2012-6-8 22:5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8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